穴位注射方法及常用药完整版

合集下载

穴位注射技术(精编文档).doc

穴位注射技术(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穴位注射技术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

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及药物1.常用器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1)中草药注射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

(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二)基本操作方法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1.操作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

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

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

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将适量中西药物的注射液注入一定穴位,通过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治疗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穴位注射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等特点。

穴位注射法的分类:根据选用注射药物的种类,可分为以下三类:1. 中草药制剂注射:如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 维生素类制剂注射:如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等。

3. 其他制剂注射:三磷酸腺苷、山莨菪碱、利多卡因等。

穴位注射的施术方法:1. 操作程序: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进行和缓的提插,当获得得气感应时,回抽无血后,再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快推药液的较强刺激,慢性病、体弱者可用缓推药液的较弱刺激,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液。

如推注药液较多,可采用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分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 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用药的剂量取决于注射部位和药物性质和浓度。

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货5%-10%葡萄糖每次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为常规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3. 选穴与疗程:选穴宜少而精,以1-3个腧穴为宜。

为获得更加疗效,尽量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注射。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治疗后反应强烈者可间隔2-3日注射一次,所选腧穴可交替使用。

6-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穴位注射的作用:⒈ 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

⒉ 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针具•5 常用药液•6 操作方法o 6.1 选穴处方o 6.2 操作程序o 6.3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o 6.4 药物剂量•7 适应范围•8 主治病症o8.1 急性阑尾炎o8.2 咯血o8.3 支气管哮喘o8.4 胃下垂o8.5 泄泻o8.6 呃逆o8.7 痹证o8.8 雷诺氏病o8.9 腰痛o8.10 三叉神经痛o8.11 神经性皮炎o8.12 肩关节周围炎o8.13 痛经o8.14 小儿佝偻病o8.15 急性扁桃体炎o8.16 颈椎病o8.17 肥大性脊柱炎•9 注意事项•10 参考资料[返回]1 拼音xué wèi zhù shè fǎ[返回]2 英文参考acupoint injection therap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返回]3 概述穴位注射法是指将药液注入穴位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又称水针、小剂量穴位注射法。

若采用麻醉药物,则称穴位封闭。

它兼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操作时,先选取穴位,然后按肌肉注射的要求刺入穴位至预定深度,微加提插,得气后,缓慢推入药液。

不可伤及神经干或将药液误入血管等。

注射量根据药液品种和所选穴位而定。

头部0.1~0.5毫升,耳穴0.1~0.2毫升,四肢部0.5~2毫升,腰臀肌肉丰厚处2~15毫升。

如作小剂量穴位注射,剂量为常规剂量的1/10~1/2。

一般说来,可供肌肉注射的中西药针剂均可酌情选用,如葡萄糖、维生素、普鲁卡因、当归、红花注射液及部分抗菌素等。

一般常见疾病均可用此法治疗。

[1]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入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以产生效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源于祖国医学针刺疗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 (3)精选全文

穴位注射 (3)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穴位注射[简介]是在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中注入某种药物,通过针刺和药液的双重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应症] 治疗眼底病变,或用于内眼手术的麻醉[禁忌] 伴有全身疾患,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的患者,慎用[操作规范]将药液吸入1-20ml的消毒注射器中,一般穴位用牙科5号针头或7号针头,常规消毒皮肤后,按毫针刺入法刺入相应的穴位至得气后,回抽注射器无血液返流,则缓慢注入药液。

通常头面部注入0.3-0.5ml,四肢部可注1-2ml,胸背部0.5-1ml,腰臀部2-10ml。

刺激性小的药物可较大量,刺激性的药物,用量尽可能的小。

[注意事项]①注射针头刺入后,应确认针头不在血管内方可注药。

②注药速度不可过快,一次注入的药量不宜过多,注药次数以隔日1次或3日1次为宜。

③作项部、脊背部及胸腹部腧穴注射时,应注意针刺深度及角度,以防伤及内脏及神经。

本法古人就已灵活应用,现代加入提炼的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常用穴位及药物:穴位有太阳穴、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肾腧、肝腧、球后、风池等。

药物如复方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维生素B1、B12等,酌情选用。

具体应用:喉痹可选人迎、扶突、水突等穴,以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或维生素B1等每次1穴(双侧),每穴0.5~1ml,每隔3日1次,5~10次为1疗程。

喉瘖穴位注射:取喉周穴如人迎、水突、廉泉、新廉泉、开音1号、开音2号等,每次选2~3穴作穴位注射,药物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每次注射0.5~1毫升药液,隔日1次。

乳蛾选脾俞、肩井内五分、曲池、天突、曲池、孔最,每次取一侧的1~3穴,每穴注射柴胡注射液或鱼腥草注射液2毫升。

耳眩晕:可选用合谷、太冲、内关、风池、翳风、四渎等穴,每次取2~3穴,每穴注射5%葡萄糖液1~2ml,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ml,隔日1次。

耳鸣耳聋选用听宫、翳风、完骨、耳门等穴,针刺得气后注入药液,药物可选用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0.5~1m l。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定义】穴位注射法是一种针刺与药物相结合的疗法。

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压痛点或体表触诊阳性反应点,通过针刺及药物的双重作用治疗疾病。

从而调整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

药物与器具常用药物有复方当归注射液、黄芪、丹参、红花、板蓝根、威灵仙、银黄注射液、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胃复安、抗生素、5-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阿托品、0.5-1%普鲁卡因、各种组织液等。

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操作】1.一般可根据治疗需要,循经络分布走行寻找阳性反应明显的背俞穴、募穴为治疗点。

2.根据所选穴位: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3.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具快速进针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慢性疾病,体弱者用轻刺激,推药要慢;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可快速推药。

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液量,头面和耳穴等处一般为0.3~0.5ml;四肢及腰背肌肉丰厚处可2~5ml左右,并可根据病情和药物以增减。

一般采用隔日治疗1次,5~10次为1疗程。

两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痛。

如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纤维组织炎、良性关节炎。

还有支气管炎、高血压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绞痛,神经衰弱和脑震荡后遗症等。

【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

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

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穴位注射方法

穴位注射方法

一、用于各类头痛处方1:风池、太阳、阿是穴、合谷。

配穴:攒竹、印堂、安眠、翳风操作:取天麻注射液1ml,注入2~3个穴位,每日或隔日1次,疗程10天,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处方2:穴位以疼痛部位的近部穴和阿是穴为主。

操作:用1%盐酸普鲁卡因注入1-3个穴位,每穴0.5ml每日一次,用于久治不愈而痛不可忍者.二、面神经麻痹处方:翳风、牵正、颊车、颧髎、丝竹空、地仓操作:用维生素b1100毫克、硝酸士的宁1毫克,每穴0.5-1毫升,每日一次。

适用于病变日久,用其他疗法效果不显者。

但是不能长久使用,以防造成瘫痪肌抽搐。

三、颈项痛处方:颈2~5夹脊穴操作:每穴注入骨宁注射液1毫升,或者当归注射液1毫升,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四、桡神经麻痹处方:颈5-胸1夹脊穴、臂臑、外关,合谷,列缺操作:用维生素b1100毫克、用维生素b12 500毫克,每次选4穴,每穴注入0.5毫升,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五、坐骨神经痛处方:腰4~5夹脊穴或者秩边、环跳等穴操作:用维生素b1100毫克、用维生素b12 500毫克混合,针刺入皮肤后,出现针感后,稍向上提,每穴0.5~1毫升,每次2~3个穴位。

六、产后,术后尿潴留处方:采用提托穴(经验穴):在肚脐下三寸关元穴旁开4寸。

操作:常规消毒,7号针头垂直刺入该穴(腹腔平均刺入1.5寸左右,但不是硬性指标,根据胖瘦适当加减)得针感强烈,回抽无血液时,每侧注入新斯的明0.25mg,常规在15~30min后自行排尿,但最终因人而异。

次数不要求,但不连续超过10天。

七、妇科手术后腹胀处方:足三里操作:在足三里进行常规消毒,垂直刺入该穴(平均刺入1.5寸左右,但不是硬性指标,根据胖瘦适当加减)得针感强烈,回抽无血液时,每侧注入新斯的明1.5ml,因此选此穴位并协同新斯的明的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作用,可较好地调整患者术后的胃肠机能状态,促进排气,既可发挥药物作用。

八、慢性盆腔疼痛处方:三阴交操作:采用维生素K3进行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由于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疼痛,每侧穴位注射4mg。

穴位注射实例

穴位注射实例

穴位注射实例穴位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缓解疾病或症状。

它是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或注射药物来刺激神经系统,调节机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下面将通过几个实例来介绍穴位注射的相关内容。

1. 风池穴注射风池穴是一种位于颈部的穴位,注射在此处可以对头痛、颈椎病等疾病起到缓解作用。

在风池穴注射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先消毒穴位,然后用一支干净的注射针进行针刺。

注射时需要注意针头的角度和深度,以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

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B12、肾上腺素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缓解炎症。

2. 足三里穴注射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一种常用的调理消化系统功能的穴位。

注射足三里穴可以缓解胃痛、腹泻等症状。

在注射足三里穴时,医生会选择适当的药物,如胃复安、甲氧氯普胺等,用一支细长的注射针进行注射。

注射过程中,需要掌握注射力度和速度,以防止药物外溢或组织损伤。

3. 太冲穴注射太冲穴位于足心部位,是一种常用的调理神经系统的穴位。

注射太冲穴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

在太冲穴注射过程中,医生会选择镇静药物或促进睡眠的药物,如氯硝西泮、地西泮等进行注射。

注射时需要注意穴位的选择和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过量用药造成不良反应。

4. 耳穴注射耳穴是人体中具有特殊功能的穴位之一,通过在耳穴进行注射可以起到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

例如,针刺耳背部的肺、心、胃等穴位可以缓解哮喘、心悸、胃痛等症状。

注射耳穴时,可以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激素、镇痛药等,用一支细针进行注射。

在注射时,医生需要准确确定穴位位置,并注意穴位的清洁和消毒,以避免感染。

总之,穴位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和穴位选择适当的药物,并用合适的针刺技术进行注射。

在注射前需要对穴位进行消毒,并掌握合适的注射力度和速度,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穴位注射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中医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目的】
穴位注射是用注射器针头代替针具刺入穴位,在得气后选用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使功效显著。

适用于痛经,产后腹痛,妇科术后腹痛,妊娠剧吐等病症。

【用物准备】
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射用药品,75%乙醇或O.5%~1%碘伏棉球或棉签
【穴位选取】
治疗痛经:当归注射液或VitK34m1.于月经腹痛期或经期前1天注射三阴交,足三里,连续治疗3个周期。

治疗产后腹痛:0.2%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三阴交。

治疗妇科术后腹痛:山葭若碱IOmg注射足三里。

治疗妊娠恶阻:VitB1.VitB6Im1.注射内关穴。

【操作方法】
1.根据所选穴位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用75%乙醇或0.5%~1.%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双皂水清洗干净。

2.将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

【注意事项】
1 .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3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 .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中医诸证、西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 骨科、神经精神等各科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外科手术的麻 醉、手术并发症的防治,对有些疑难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婴儿,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 禁用该药,体质十分虚弱者,有频发晕针史的患者,穴位局 部感染或较严重的皮肤病尽可能改用其它部位的穴位,孕妇 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尽量少用或 不用。
穴位注射疗法的注意事项




选穴少而精,一次不宜过多,一般一次2-5穴。 严格掌握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毒副作用 和过敏反应等。 严格无菌操作。 注射神经干部位的穴位时,应尽量避开神经干,或针尖深度稍 浅于神经干通过的组织深度为宜。 项部、躯干部穴位注射时,不宜深刺,以防刺伤重要脏器。 孕妇下腹部及腰骶部穴位、以及对子宫有收缩作用的穴位如: 合谷、三阴交、次髎、内庭、大敦等不可做穴位注射,以免流 产。 年幼、老人、体质虚弱者,在穴位注射时体位尽量采取卧位, 以防出现晕针现象。
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药物过敏:轻者局部或者全身出现药疹,重者出现过敏性 休克,应立即停药,迅速应用药物进行脱敏治疗,对过敏 性休克应进行中西医抢救。 感染:表现为局部发炎,重者形成脓疡。认真对待积极处 理,以防发展和恶化。 神经损伤:多见于正中神经、腓神经、小儿坐骨神经等。 应用维生素B1、B12,加兰它敏注射,中药内服外洗,配 合针灸按摩理疗、功能锻炼等,轻者经治疗可以恢复正常, 重者较难恢复正常。
穴位注射疗法的特点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发挥经络腧 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治疗的操作较单纯针刺较为复杂,除与针刺相同者外,还必 须熟练掌握穴位局部解剖、药物的适应症、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知 识。 适应病症广泛,凡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神经针灸各科疾病均可用本 法治疗,疗效较佳。穴位给药用药量小,可取的与大剂量肌肉注射或 口服给药相同或更好的疗效,又可减少用药量。 由于用药量较小,药物的毒副作用大为降低,因而安全性较强。 药物作用与穴位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药物在穴位滞留时间较长,使药 疗时效及穴位刺激时间延长。 穴位注射后,人体可随意活动而不受限制,较针刺的留针节省了治疗 时间。 补内服药物之不足,特别对体质虚弱、老人及儿童不能服射疗法的作用机制

穴位注射(PPT)

穴位注射(PPT)

穴位注射是指将药物注入穴位内,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下面我将从穴位注射的原理、常用药物、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1. 穴位注射的原理穴位注射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作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殊点位,是气血汇聚的地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穴位点位,激发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使机体恢复正常。

而药物注入穴位后,可以通过穴位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常用药物穴位注射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中药等。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等;维生素主要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中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3. 操作方法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包括选穴、消毒、进针、注入药物等步骤。

选穴是选择合适的穴位,一般根据疾病的部位和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消毒是使用酒精或碘伏消毒穴位周围的皮肤。

进针是刺入穴位内,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进针法。

注入药物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内,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推注法。

4. 注意事项穴位注射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注射深度和角度、注射速度、针刺时间等方面的操作。

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计算,不宜过大或过小。

注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穴位的结构和层次进行选择,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进针法。

注射速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控制,不宜过快或过慢。

针刺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选择,一般采用短针刺法,不宜过长或过短。

5.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穴位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酸胀、皮下硬结等不良反应。

局部疼痛和酸胀可以通过按摩、热敷等方法缓解。

皮下硬结可以通过局部热敷、按摩、针灸等方法缓解。

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需要及时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穴位注射用药

穴位注射用药

经络科穴位注射用药及治疗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支每次1ml。

过敏者不用。

2、地塞米松注射液1ml支每次0.5—1ml。

是糖皮质类激素。

抗炎、抗毒、抗过敏、抗风湿,临床广泛使用。

并作为危重疾病的急救。

①首次使用,增加疗效。

②效果不佳时,可以添加。

③药物过敏者,可以使用此药缓解。

例当归过敏时。

3、天麻素注射液2ml支每次1支①: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症、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症(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枕骨大神经痛等)。

②:脑外伤性综合症、眩晕(如美尼尔病、药性眩晕、外伤性眩晕、突发性耳聋、前庭神经元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注意:有少数病人出现口鼻干燥、头昏、胃不适等症状,但不致影响病人接受用药,也无需特殊处理。

4、黄芪注射液10ml支每次4ml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

用于:①心气虚损、血脉瘀阻之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②脾虚湿困之肝炎。

禁忌:①有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过敏体质者禁用。

②.本品为温养之品,心肝热盛,脾胃湿热者禁用。

③家族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

5、复方当归注射液2ml支每次1—2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用于痛经,经闭,跌扑损伤,风湿痹痛等。

注意:有出血倾向、孕妇、妇女月经过多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6、柴胡注射液2ml支每次1支清热解表。

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及疟疾等的发热。

劫肝阴,肝肾阴虚,更年期慎用。

7、野木瓜注射液2ml支每次2支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用于风邪阻络型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8、黄瑞香注射液2ml支每次1—2支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而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及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9、骨肽注射液2ml支每次1支适应症:促进新骨形成;以及调节钙磷代谢,防治骨质疏松。

骨质增生、关节退行性病变、腰突痛。

禁忌:①偶有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

应禁用。

②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注意:本品不可与其他类药物同时使用。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等。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 5、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炎等。
【禁忌症】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对注射药物过敏的患者。
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注射操作规范
【概念】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原理】
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对某些疾病能 提高疗效。
【适应症】
凡是适应于针灸治疗的疾病,基本上均可用穴位注射法。主要包括: 1、运动系统疾病:腰腿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扭伤等。
【注意事项】
1、禁止空腹注射。 2、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 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或刺激性强药物不宜采用。凡能引起过敏反 应的药物,必须先做皮试,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使用。 4、要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注入的深度,每穴注射的药量,一般为 1~2ml,胸背部可注 射 0.5~1ml,腰臀部通常注射 2.5ml,肌肉丰厚处甚至可达 10~20 ml。 5、药物不可注入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在注射。患者有触电感 时针体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操作前应检查各无菌物品有无过期,注射器包装有无漏气等情况,用后物品处理符 合消毒隔离规范。
【告知】
1、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 2、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会有不适,如疼痛、出血,但这些不适是可以忍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注射方法及常用药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

本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的吸收过程中产生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器具及药物
1.常用器具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
根据临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几类药物:
(1)中草药注射剂:
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

(2)维生素注射剂: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二)基本操作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1.操作?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

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度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

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

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4.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疗程根据病情确定,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宜间隔5~7天。

常用药物
1、检查药品,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2、患者取正坐位或卧位,每次取2~4穴。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

4、在穴位上直刺斜刺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lml)。

5、拔出针头,消毒棉签按压防止出血。

6、隔日一次,6次一疗程。

7、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l天。

8、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寸,以免伤及延髓。

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9、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