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杂菌的简易识别

合集下载

发现杂菌的方法

发现杂菌的方法

发现杂菌的方法杂菌指的是在食品、水、空气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类群体,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等。

发现杂菌是保障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医疗卫生、药品卫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发现杂菌的方法。

1. 培养法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发现杂菌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转移到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使杂菌在该培养基上繁殖生长。

通过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形态及色素、光学性质、生长情况等,可鉴定出培养中的杂菌。

培养法操作简单,而且适用范围广,能够检出各种杂菌。

但是,培养法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不能检测出那些不容易在培养基上繁殖生长的杂菌。

2. 直接涂片法直接涂片法是一种将检测样品直接涂于玻片上,经过定着、染色等处理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及识别的方法。

直接涂片法可以检测一些体型较小或在培养基上难于培养的杂菌,例如支原体、立克次体、链球菌等,对于一些药物敏感性管辖的微生物,也可以直接检测药物敏感性。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高分辨率的成像和形态学研究。

3. 免疫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可使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根据其特异性来检测目标微生物。

例如ELISA检测法、荧光抗体检测法、放射乳免检测等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且可以快速检测大量样品,但是对于许多微生物类型而言,特异性抗体可能并不存在,因此在发现杂菌中的应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4. PCR检测法PCR检测法是一种通过扩增微生物的特定基因序列,从而检测微生物存在的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在数小时甚至数十分钟内即可完成检测,而且可以快速检测大量样品,避免了传统培养方法时间长、操作繁琐等问题,因此广泛用于食品安全、医学卫生等领域。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扩增污染DNA 的可能性、PCR产生的假阳性等问题,这需要注意。

总之,发现杂菌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杂菌镜检、培养、直接涂片、免疫学、PCR等技术流程及其合适的技术与设备,能够为杂菌的快速鉴定和食品环境健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些方法不能代替彼此,它们应该相互补充,以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

常见食用菌菌种的特征

常见食用菌菌种的特征

常见食用菌菌种的特征一、正常母种的特征:1、生长整齐、有力、边缘圆滑、丰满。

2、色泽一致、均匀,正常分泌色素。

3、生长态势良好,速度正常。

4、菌丝旺盛、健壮、无拮抗。

二、主要品种的特征:1、金针菇:菌丝洁白,绒毛壮、但毛较短似棉絮,有白或苍白的孢子粉。

2、鸡腿菇:菌丝白色或略淡黄色,绒毛壮,气生型菌丝,半匍匐,菌丝尖端明显可见,菌丝细密,生长快,后期分泌灰褐的色素,从试管后面看有明显的黑色或淡黑色。

3、真姬菇:菌丝洁白,浓密,气生菌丝旺盛。

4、姬松茸:菌丝浅白,以微土黄色为主,纤细,生长整齐均匀,气生菌丝少,生长后期可有少量的粗菌素,生长时间是平菇的2倍。

一般转接于粪草汁+pda培养基上。

5、杨树菇:菌丝白色,绒毛壮,较细,生长旺盛,整齐,气生菌丝少,后期有少量褐色的分泌素。

6、白灵菇:又叫阿魏蘑,菌丝白,浓密,粗壮,菌丝紧密,气生菌丝较少。

7、杏鲍菇:菌丝白色,浓密粗壮,边缘整齐,生长旺盛,气生菌丝,似平菇。

菌丝生命力特强。

8、鲍鱼菇:菌丝密,白色,较细,生长旺盛,后期有淡黑的粉孢子。

9、大球盖菇:菌丝白或淡土黄色,较细、稀,气生菌丝少,生长较慢。

10、伏苓:菌丝浅白,稀疏,气生菌丝少,菌丝松散,后期有褐色分泌物,生长较慢。

11、密环菌:天麻共生菌。

菌丝白色,生长并伸人到培养基内,形成菌索,边缘或黑或白,试管上端慢慢变浅黑,菌索时间过长可见莹光。

制作不太好会含有杂菌。

12、双孢菇:菌丝白带有淡土黄色,一般半气生半匍匐,菌索较粗,尖端明显,生长偏慢。

13、猴头菇:菌丝白色,菌丝稀疏,星点的分布,二级种后菌丝显浓、白。

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别方法

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别方法

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别方法食用菌菌种同作物蔬菜的种子一样,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内在因素和基础,菌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食用菌的产量,甚至关系到栽培的成败。

因此,识别、鉴定菌种的优劣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看1.看菌种瓶(袋)培养料周围或表面是否有红、黄、黑、绿等异常斑点或片块若存在以上任何一种现象,都说明该菌种已被杂菌侵染(香菇、滑菇等产生色素的品种除外),该菌种不宜再用。

2.看菌种瓶(袋)是否被打开过,瓶(袋)外表有无破损凡已打开过或有破损的菌种都有被杂菌污染的可能,所以这样的菌种不宜再当菌种使用,只能用于出菇。

3.看菌种瓶(袋)标签上的日期是否过长菌龄过长的菌丝会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若再做菌种接入培养基后,菌丝萌发慢,菌丝质量差,抗杂菌能力减弱。

菌种中既有发满瓶(袋)的,又有未发满瓶(袋)的(在同一次制种的前提下),这是由于制种的先后和装料的松紧不一致造成的,是允许的,这种情况说明该菌种的时间还不算长,可以挑选早发满菌丝的瓶(袋)先用。

若所有的菌种都已发满,且发现有的菌丝已长出瓶(袋)口,或有的培养料已失水离开了瓶(袋)壁,或有大量的小籽实体出现,都说明该菌种的菌龄已过长,不宜再作菌种使用。

菌种瓶(袋)中的培养料尚未发满菌丝,但已出菇的菌种也不宜再作菌种用。

这种菌种多是由于将母种无限度地转管或将原种当母种、生产种当原种转瓶(或袋)造成的,此情况下的菌种由于菌丝生活力弱,吃料慢,周期长,若继续当菌种使用则会严重影响成品菇的产量和质量。

4.看菌种的茵丝是否洁白、粗壮菌丝粗壮、洁白、浓密,且培养料的颜色由深变浅者为优良菌种;菌丝稀疏,上稀下密或上密下疏的菌种均属不正常情况,不宜再当菌种使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食用菌中不同种类的菌种在外观上也有差异,各有自己的特点,如:香菇菌丝常有褐色色素产生,气生菌丝较少;平菇气生菌丝则异常繁茂,常能充满容器;滑菇菌丝洁白度差,常有黄褐色色素。

所以在选用菌种时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巧辨野生毒菌的方法

巧辨野生毒菌的方法

巧辨野生毒菌的方法
此类冒着生命危险吃美味野生菌,最终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新闻不胜枚举,那么,怎么吃到对的菌子以免见到“小人人”甚至去了西天呢?记者从杂志《浙江食用菌》上搜罗了比较权威的巧辨野生毒菌的方法。

1、观外形
一般毒菌的颜色较食用菌鲜艳,菌体上有疣,有疙瘩,有的还会有红斑、沟托、沟裂等,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2、闻气味
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辛辣、有恶臭及苦味,而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

3、变色试验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

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4、牛奶试验
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子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形成豆腐状物质,则说明菌子有毒。

此外,记者特别提醒,5至9月是野生食用菌中毒高发、频发期,要注意认真辨别,不要食用有毒野生菌,如不幸发生野生菌中毒,要及时就近送医救治。

食用菌菌种鉴定的方法

食用菌菌种鉴定的方法

食用菌菌种鉴定的方法《嘿,朋友!食用菌菌种鉴定秘籍来啦!》嘿,咱今儿个就唠唠这食用菌菌种鉴定的事儿哈!这可是个相当重要的活儿,要是弄不好,那可就白瞎功夫啦!首先呢,咱得看看这菌种的外观。

你就想象啊,这菌种就像个小娃娃,你得好好瞅瞅它长得是不是周正。

要是长得歪瓜裂枣的,那肯定不行呀!咱得找那种看起来干干净净、顺顺溜溜的。

比如说,不能有啥奇怪的斑点、霉斑啥的,不然那就是有问题咯!这就好比你找对象,谁也不想找个满脸麻子的吧,哈哈!然后呢,闻闻味儿!对,你没听错,就是闻味儿。

这食用菌菌种应该有股淡淡的菌香味儿,就像那种大自然的味道。

要是闻起来有股刺鼻的怪味,或者是那种臭烘烘的味儿,那肯定不正常啦!我跟你说,我有次就闻到一个菌种有股脚丫子味儿,哎呀妈呀,可把我熏坏了,那肯定不能要呀!接下来,咱得看看这菌种的生长情况。

你把它放在合适的环境里,看看它是不是欢实得很。

就像小孩子一样,活蹦乱跳的才健康嘛!如果它半天都没啥动静,那可能就有问题啦。

比如说,它该长菌丝的时候不长,或者长得稀稀拉拉的,那就不对劲咯。

再说说这个培养。

把菌种放在培养基上培养,就跟养孩子似的,得精心照料。

看看它长得均不均匀,有没有啥奇怪的现象。

要是有的地方长得特别好,有的地方啥都没有,那肯定不行呀。

这就好比一个班级里,有的同学成绩特别好,有的同学啥都不会,那肯定不正常嘛。

还有哦,你得注意观察这菌种的颜色。

正常的菌种颜色应该是比较纯正的,不会有那种奇奇怪怪的杂色。

要是有杂色,那可能就是被污染啦。

就像一件白衣服上有块黑墨水,那多难看呀!哎呀,我再给你讲个我的奇葩经历哈。

有一次我鉴定菌种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菌种当成了另一个,结果搞了半天发现不对劲,哎呀,可把我给郁闷坏了。

从那以后,我就特别小心,每次都仔细看好了再下手。

总之呢,这食用菌菌种鉴定可不能马虎,咱得像个侦探一样,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按照我上面说的这些方法,一步一步来,肯定能鉴定出好的菌种来。

食用菌杂菌感染的原因与防治方案

食用菌杂菌感染的原因与防治方案

食用菌杂菌感染的原因与防治方案杂菌感染分为内忧外患。

下面是我们结合多年生产黑木耳的经验,总结了七项杂菌感染原因及感染杂菌菌棒的症状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料灭菌不彻底,预湿不透,灭菌时间不够,温度不够等原因,冷气排不尽;症状:杂菌感染种类繁多,毛霉,黄曲霉,黑曲霉,红曲霉,根霉,青霉,绿霉,链孢霉,面包菌,黄粘菌。

感染位置在菌袋周身不确定的地方都有杂菌从培养料内部萌发生长形成的杂菌菌落。

二,菌种携带杂菌或接种过程中感染,由于装袋机搅龙头过粗或空心棒细,而造成的掉棒现象也容易造成感染。

症状:以毛霉,绿霉感染尤为严重,其次为链霉霉,黄曲霉感染。

感染位置:以菌种接种孔中心开始滋生杂菌,纵向剖开菌袋,可以看到菌种接种位置或中心有无杂菌,灭判断是菌种携带杂菌,还是接种环境不良接种时带入杂菌,早发现,及早找到感染原因。

正常情况下需要对接种环境做无菌检测试验。

三,菌袋有微孔,料粗,袋薄,装料过紧等因素造成的,破损的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没有注重轻拿轻放的原则,菌袋和周转筐猛烈接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鼠咬食造成的破损,更容易导致杂菌感染。

症状:以链孢霉为主,其它杂菌通过微孔感染基本不足以为害。

基本以斑点状生长。

感染位置:杂菌感染都是从微孔处,破损处由外向培养基内部延伸生长。

破损的位置极易感染链孢霉。

四,菌袋口封闭不严,窝口没有窝好,棉赛赛入过浅,过小。

空运输的时候,排放的时候没有做到轻拿轻放,造成的棉塞松动或脱落现象。

当您让工作人员轻拿轻放的时候,需要让大家理解是轻拿轻放,而不是慢拿慢放,因为我们还是需要追求工作效率的。

感染位置:从菌种口开始向内部感染。

五,培养室内或大棚中湿度大,菌棒排放密度大,过于紧凑,导致菌种在袋内呼吸的过程中排出潮气,附着在棉塞或海棉塞的杂菌萌发,向袋内生长造成的感染。

注意摆放密度不要过大,摆袋的时候留出通风道。

注意降低菌室湿度,感染位置:从菌种口部开始长杂菌,以链孢霉为主。

六,接种量过大,棉塞塞入过多与菌种接触后使棉塞吸潮,杂菌孢子落上以后开始萌发生长。

食用菌主要病害杂菌与防治

食用菌主要病害杂菌与防治

食用菌主要病害杂菌与防治一.制种期杂菌1、常见杂菌(1)链孢霉:也叫好食脉胞霉,孢子橙红色或粉红色,也叫红色链胞霉,属中高温型好气性真菌,条件适宜时,生长极快,传播迅速,在以木屑、棉籽壳等作培养基栽培的菌类中常发生。

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与空间,常生长于袋口棉塞及菌袋表面,菌丝可在纵深发展,待菌丝长满袋后,自然消失,对出菇影响不大,但如与木霉交叉感染,则危害极大。

(2)曲霉:主要有三种,黄曲霉、黑曲霉、灰曲霉。

菌落形状中间黄绿色,周围一圈白色,属中高温型25—30℃,喜湿度大,微酸性环境,菌丝生长良好时,可将其覆盖,对出菇影响不大,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

(3)青霉与拟青霉:菌落颜色较青较蓝,周围白色,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性比曲霉大。

(4)毛霉、根霉:菌丝象烂棉絮,根霉会产生假根,是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的表征,主要危害是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

(5)木霉:产生绿色孢子,菌落呈绿色也叫绿色木霉,能分泌霉,起破坏作用,并产生孢外毒素,常造成烂筒,危害极大。

(6)细菌类:培养料有有机物腐烂的腥臭味,大多为细菌性污染。

2、杂菌发生的原因杂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袋口扎不紧,灭菌不彻底,培养料不新鲜或湿度偏高,接种时无菌操作不严,搬运过程中松袋或刺破菌袋,培养环境消毒不彻底,环境中杂菌孢子浓度大,初侵染源丰富,管理时喷水量过大,空气湿度大,环境通风不良,温度偏高等都是引起杂菌发生的主要原因。

细菌发生原因主要是灭菌不彻底。

3、杂菌污染的主要防治方法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是一种保健食品,因其生产周期短,许多食用菌栽培也不脱袋,它们既不宜下药,也不宜下一般农药,并且作用效果也不大,因而,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主要在于防。

防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应选择空气新鲜、场所干净、通风良好、凉爽干燥、水源清洁、远离仓库、畜禽舍无污染源的场地作栽培场;二是搞好环境卫生,对场地预先采用甲醛、硫磺、敌敌畏等高效低毒的药剂进行严格消毒,药剂经常轮换使用;三是严格要求无菌操作,把好无菌关;四是对染杂菌袋采用深埋、沤肥、火烧等集中处理。

食用菌菌包培养期间常见杂菌名称、图谱(一)

食用菌菌包培养期间常见杂菌名称、图谱(一)

⾷⽤菌菌包培养期间常见杂菌名称、图谱(⼀)⾷⽤菌发菌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就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杂菌污染情况,下⾯我们收集了⽐较常见的杂菌图⽂资料供⼤家参考、识别!(部分⽂了内容灭源⽹络)黄孢原⽑平⾰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urdsall)是⽩腐真菌的⼀种。

具有极强的酵解⽊质素的作⽤。

在分类学上属于担⼦菌纲( Ba-siidiomycetes),⾮褶菌⽬、伏⾰科、显⾰菌属。

菌丝体为多核,⼀孢内随机分布多达15个细胞核,菌丝⼀般⽆隔膜,也⽆锁状联合。

分⽣孢⼦为异核体,担孢⼦是同核体。

交配系统有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两种形式。

这种真菌的最主要作⽤就是具有降解⽊质素的功能。

它们侵⼊⽊质细胞腔内,释放降解⽊质素和其它⽊质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的酶,导致⽊质腐烂成⽩⾊海绵状团体。

正是在⽩腐菌的帮助下,⾃然界中才不会存在⼤量有机垃圾,⽐如各种⽊屑、农作物秸秆,枯枝落叶等等。

⽩腐菌除了具有能降解⽊质素和变性⽊质素的活酶系统,还能将漂⽩废⽔中的有机氯化物转变成⽆机氯和⼆氧化碳,并破坏发⾊基团组织和结构,降低漂⽩废⽔中的总有机氯化物、BOD、COD和⾊度。

防治⿊⽊⽿“⾯包菌”的⽅法⾯包菌(1)黄孢原⽑平⾰菌⾯包菌(2)黄孢原⽑平⾰菌⾯包菌(3)黄孢原⽑平⾰菌黄曲霉,半知菌类,⼀种常见腐⽣真菌。

多见于发霉的粮⾷、粮制品及其它霉腐的有机物上。

菌落⽣长较快,结构疏松,表⾯灰绿⾊,背⾯⽆⾊或略呈褐⾊。

菌体有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

营养菌丝具有分隔;⽓⽣菌丝的⼀部分形成长⽽粗糙的分⽣孢⼦梗,顶端产⽣烧瓶形或近球形顶囊,表⾯产⽣许多⼩梗(⼀般为双层),⼩梗上着⽣成串的表⾯粗糙的球形分⽣孢⼦。

分⽣孢⼦梗、顶囊、⼩梗和分⽣孢⼦合成孢⼦头,可⽤于产⽣淀粉酶、蛋⽩酶和磷酸⼆酯酶等,也是酿造⼯业中的常见菌种。

黄曲霉(1)黄曲霉(2)黄曲霉(3)根霉的菌丝⽆隔膜、有分枝和假根,营养菌丝体上产⽣匍匐枝,匍匐枝的节间形成特有的假根,从假根处向上丛⽣直⽴、不分枝的孢囊梗,顶端膨⼤形成圆形的孢⼦囊,囊内产⽣孢囊孢⼦。

识别野生菌有毒无毒方法,你知道几种

识别野生菌有毒无毒方法,你知道几种

识别野生菌有毒无毒方法,你知道几种“放一把米和野生菌一起煮半小时,米饭变黑就是有毒了,百试不爽!”以上是一位老师在我的一篇名为《被列入云南毒菌名单的著名野生红葱菌,为什么还这么受人青睐》的文章留下的评论。

我忍不住好奇问道“真的?假的?'。

“几千年的经验之谈,岂能有假!'老师的回复!之后有位友友提出说'你弄点鹅膏菌试试,明天就躺板板。

”“只要米饭不变黑就可以放心吃!'老师的回复!后来又有友友提出“用什么锅?砂,铁,铝什么材质都行吗?'″用锅没要求,只要把米煮成稀饭一样不变黑色就可以证明此菇是无毒的!'老师回复!我不知道这位老师的评论究竟有没有效果。

但个人认为野生菌有毒无毒的辨别方法没有一种完全靠谱的!以下是很多种网上的辨别方法。

一,有网友说用银针扎进毒蘑菇中,如果银针变成黑色就是有毒。

这种方法应该是在古代用银针来试砒霜的方法,银针只能试硫,但野生菌中的毒素主要是生物碱,不一定能和银进行反应,让银针变黑。

二,用大蒜和野生菌一起炒或煮,这种方法包括我自己也常用。

如果大蒜变黑色则是毒菌。

我看过有报道曾经有实验人员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

可你敢吃吗?三,生虫子的野生菌就没有毒,如果有毒虫子也毒死了。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

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所说这种说法也不能全信!四,另外也有很多人认为颜色鲜艳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首先“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

比如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并且是公认的美味。

而白毒伞却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

但却是毒蘑菇界的头号杀手。

橙黄鹅膏菌(鸡蛋菌)白毒伞五,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实这并不绝对,白葱菌、黑牛肝菌受伤会变色,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奶浆菌受伤也会流白色乳汁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菌液染杂菌判断方法

菌液染杂菌判断方法

菌液染杂菌判断方法
菌液染杂菌判断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它可以用来检测食品、水源、医疗器械等物品中是否存在杂菌。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我们需要准备好菌液和待检测物品。

菌液可以是常见的细菌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大肠杆菌培养基等。

待检测物品可以是食品、水源、医疗器械等。

接下来,我们将待检测物品放入菌液中,然后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在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待检测物品中存在杂菌,它们就会在菌液中生长繁殖。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菌液的颜色、浑浊度、气味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杂菌。

除了观察菌液的指标外,我们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检测。

比如,我们可以将菌液取出一部分,进行显微镜观察,看看是否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我们还可以进行生化检测,检测菌液中是否存在特定的代谢产物,如酸、气等。

在进行菌液染杂菌判断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培养的温度、时间等条件,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最后,我们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避免误判和漏判。

菌液染杂菌判断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待检测物品中的杂菌,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怎样识别食用菌优良菌种

怎样识别食用菌优良菌种

怎样识别食用菌优良菌种
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食用菌栽培的成败,在购买菌种时一定要注意识别规格和质量。

现将识别优质菌种的方法介绍如下:查形出售的菌种瓶(袋)要完好无损,口部包扎严密;棉塞清洁、干燥、松紧适宜,有弹性;菌柱紧贴瓶壁,上部内壁允许有少量凝结水,下部不能有积水,瓶壁与培养基之间不许有胶质物。

观色通过菌种瓶(袋)观察内部菌丝,优良菌种的菌丝应是茁壮洁白,上下均匀一致,无花斑;不许有红、绿、黑、黄等异色孢菌下落(有色素的特殊品种除外)。

鼻闻打开1—2瓶(袋)的棉塞闻其气味,优良的菌种应具有特殊的菌种芳香,没有酸臭等异味。

触摸优良的菌种在敲瓶或破袋进行接种时,菌块应完整一致,具有弹性;掰成小块时,碎末小,无渗出液,菌丝里表一致。

看包装出售的菌种必须贴有质量合格标签,标签上要有品种名称、级别、接种日期和生产单位等。

无标菌种一般是无证生产,伪劣产品的可能性很大。

购买菌种时要向出售者索取发票,以便发生问题时进行交涉。

- 1 -。

几种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别方法

几种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别方法

几种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别方法
1外观鉴别对于没有特殊设备的用户可以通过感官识别菌种优劣,即所谓外观鉴定。优质的菌种应具有纯、正、壮、润、香五个特征。
纯是指菌种的纯度高,无杂菌感染,无斑块,无抑制线,无“退菌”“断菌”现象。
正是指菌丝无异常,具有亲本正宗的形态特征。例如,菌丝纯白,有光泽,生长均匀整齐,连接成块,具有弹性等。
3线防范和长势测定用锥形瓶装流体培养基(如PDA培养基不加琼脂即可),灭菌后接入经捣散的被检菌种,25摄氏度左右培养约一周观察,如有气泡和菌膜发生,并具有酸败味,说明菌种中混有杂菌,如无上述现象,则菌种纯净无杂。再观察浮在液面的菌种,如果向四周生长较快,菌丝健壮、有力、旺盛、边缘整齐不断增厚,说明该菌株生长势强;如果菌丝生长慢、稀疏、菌丝层薄,则说明长势弱,不宜用于生产。
4栽培试验鉴定用木箱装培养菌丝发育粗壮,生长势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养基上恢复,吃料快。润是指菌种含水量适中,培养基湿润,与瓶(或袋)壁紧贴,无干缩、松散和积液现象。
2抗热性测试将转管后的母种置适温下培养一周,取出放至35摄氏度下培养,24小时后再放回最适温度下培养,观察菌丝恢复状况。以恢复萌发快,菌丝倒伏发黄少者为好。

食用菌生产技术 实训项目组分母种的杂菌观察

食用菌生产技术 实训项目组分母种的杂菌观察
实训项目
母种制作杂菌污染状 态识别及控制技术
结果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2. 学习识别杂菌的方法及意义 3. 会分析杂菌污染的来源 4. 掌握控制杂菌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食用菌母种培养生长状态可分4种情况, 食用菌母种培养生长状态可分 种情况, 种情况 可观察到母种杂菌污染的状态、 可观察到母种杂菌污染的状态、杂菌的 类别, 类别,从而学会控制杂菌污染的关键环 同时对原种、 节,同时对原种、栽培种的接种培养有 借鉴指导作用。 借鉴指导作用。
(二)原因分析
1.菌丝未萌发: 菌丝未萌发: 菌丝未萌发 组织块太小; ①组织块太小; 烫伤严重; ②烫伤严重; 培养条件,如温度不适宜。 ③培养条件,如温度不适宜。
2.有杂菌污染: 有杂菌污染: 有杂菌污染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①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培养基成分适宜杂菌生长; ②培养基成分适宜杂菌生长; 环境、用具消毒不严格; ③环境、用具消毒不严格; 菇体耳体消毒不严格; ④菇体耳体消毒不严格; 接种操作控制不当,要无菌操作。 ⑤接种操作控制不当,要无菌操作。
三、实验器材
1、菌种:分离培养的平菇、香菇或灵芝 、菌种:分离培养的平菇、 等试管母种; 等试管母种; 2、显微镜、放大镜、酒精灯、接种铲、 、显微镜、放大镜、酒精灯、接种铲、 镊子、接种箱、超净工作台等。 镊子、接种箱、超净工作台等。
四、操作步骤
(一)母种培养生长状态观察
母种培养生长状态观察
(五)实训作业
1.组织分离法制母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组织分离法制母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有哪些? 有哪些? 2.记录你制作的母种的生长状态 记录你制作的母种的生长状态; 记录你制作的母种的生长状态 3.是否有杂菌污染 如有分析其原因 是否有杂菌污染,如有分析其原因 是否有杂菌污染 如有分析其原因.

食用菌杂菌有哪几种 食用菌杂菌的防治技术要点

食用菌杂菌有哪几种 食用菌杂菌的防治技术要点

食用菌杂菌有哪几种食用菌杂菌的防治技术要点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杂菌污染情况。

那么食用菌杂菌有哪几种呢?如何减少或杜绝杂菌对生产的破坏呢?本人总结了以下食用菌杂菌的防治技术要点,供参考。

一、食用菌杂菌有哪几种杂菌是污染培养料、菌丝体、生产空间、器材、架材等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其它生物。

生产实践中常见的杂菌主要有:1、青霉菌为青绿色菌落,短绒,菌落边缘参差不齐,分生孢子硬像扫帚,顶端还生有分生孢子。

喜低温,多在25℃左右和潮湿、空气不良的地方发生。

2、毛霉和根霉这两种菌的形状相似,毛较长,毛霉的菌丝白色,根霉的菌丝灰白如针状,都长有黑色颗粒状的孢子囊。

这两种苗都是在潮湿和空气不良的环境中生长蔓延较快。

3、曲霉有黄曲霉和黑曲霉两种,它的菌丝较粗而短,孢子都是至辐射状生长。

黄曲霉色黑黄,黑曲霉色黄黑灰,在培养基中温度低时蔓延快。

4、木霉菌菌丝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齐,初生为白色;菌丝成絮状或线球状,成熟后分枝顶端的孢子梗上生有成团的分生孢子,产孢子后,菌落变成铜绿色。

木霉菌喜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特别是在高温高湿情况下生长蔓延最快。

5、酵母和细菌属于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小,种类繁多,培养基感染此菌后,表面呈粘糊状或呈液状,使培养基发粘带臭味;致使菌丝死亡。

二、食用菌杂菌的防治技术要点防治各种霉菌的感染,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搞好环境卫生,对制菌和代料栽培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应选择空气新鲜、场所干净、通风良好、凉爽干燥、水源清洁、远离仓库、畜禽舍无污染源的场地作栽培场;二是搞好环境卫生,为防止杂菌,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搞好接种室、培养室的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对场地预先采用甲醛等药剂进行严格消毒,药剂经常轮换使用;三是严格要求无菌操作,把好无菌关,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先要进行人身消毒而后再进行操作,绝不能有丝毫疏忽大意。

四是对染杂菌袋采用深埋、沤肥、火烧等集中处理。

发现杂菌的方法

发现杂菌的方法

发现杂菌的方法
杂菌是指在生物体内或外生活的一类微生物,它们与人类、动物和植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些杂菌对人体有害,会引起各种疾病,因此及时发现杂菌非常重要。

下面介绍几种发现杂菌的方法。

1. 细菌培养法
细菌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发现杂菌的方法。

它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使杂菌在培养皿中生长繁殖。

在培养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杂菌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从而确定杂菌的种类。

细菌培养法需要一定的实验室条件和技术,但是它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方法。

2. 酸碱指示剂法
酸碱指示剂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发现杂菌的方法。

它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反应,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杂菌。

在实验中,将酸碱指示剂加入样品中,如果样品中存在杂菌,它们会分解营养物质,产生酸性物质,导致酸碱指示剂变色。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只能初步判断杂菌的存在,不能确定杂菌的种类。

3. PCR技术
PCR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发现杂菌的方法。

它利用DNA扩增技术,将样品中的微生物DNA扩增到足够数量,然后通过测序等方法确定杂菌的种类。

PCR技术需要一定的实验室条件和
技术,但是它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杂菌的种类,对于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杂菌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

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杂菌的了解和研究,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杂菌的简易识别
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多种多样的有害生物和非生物的干扰。

菇农们都认为杂菌是生产中的大敌,必须提前认识预防,并有针对性的防治,才能保丰收。

1.竞争性杂菌主要是一些腐生性真菌,在培养料中与食用菌争夺养料、水分和氧气等,尤其是在栽培管理中的早期阶段更易侵占菌块,分泌毒素,抑制食用菌体的扩展和蔓延。

2.侵染性与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包括真菌、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等,它们都可以侵染食用菌体,造成菌丝萎缩和子实体腐烂。

非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由一些不适宜的理化因素,如营养不良、水分供应失调、温度过高或过低、日照过强或不足及有害物质引起的中毒所造成的生理紊乱。

竞争性杂菌包括青霉、木霉、曲霉、链孢霉、毛霉和根霉等。

在栽培过程中可以从杂菌的颜色、气味、拮抗线三个方面来识别。

从颜色上来识别:不同的微生物颜色是不同的,特别是常见的霉菌,者惧有不同颜色的分生孢子,这是简易区分的方法。

常见的青霉为青绿色,是发生最多的丝状菌,25℃以上均能生长,初期菌丝呈白色,逐渐成熟而出现绿色孢子,主要是接种时操作不严密或棉塞
过湿所致,在高湿不通气环境中培养最易发生。

木霉为绿色,初期呈白色斑块,以后逐渐产生绿色孢子,菌块中央是深绿色,向外逐渐变浅,边缘呈白色,多发生于偏酸的环境中,25℃以上生长迅速。

曲霉与青霉相似,初期为白色,随成熟而呈黑、黄、绿色,28℃左右生长迅速。

根霉开始呈灰白色蜘蛛状菌丝,以后产生黑色孢子囊,繁殖力很强,在培养基上全面繁殖,多发生于空气湿度大,料内含水量大,通风不良时。

毛霉菌丝白色较长,有的长达3~10厘米,菌落稀疏,易与食用菌相区别,菌丝生长较陕,多在高温、高湿、通气不良的条件下生长。

链孢霉的菌丝疏松,较长,白色,分生孢子梗双叉分枝;分生孢子单细孢,球形成链,红色或粉红色,常发生在淀粉基质上如玉米、玉米棒上。

链孢霉经常发生在制种时的菌瓶内棉塞上,或培养料上,尤其在30℃以上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最快。

其他常见的细菌都是不具菌丝结构,一般在培养料面呈浓状物。

从气味上来识别:平菇菌一般都具有菇香味或杏仁香味。

而各种杂菌都具有各自的气味,多数表现为酸、臭、霉和氨味,霉菌多为大同小异的霉气味,而酵母菌多呈酸臭味。

其他产氨细菌则多表现为氨水味。

从培养料表面的拮抗线来识别:平菇菌丝和杂菌在生长过程中,两种菌丝的交界处,常出现一条洁白的白线,如同地图上的分界线,这条线就叫做拮抗线。

通过这条线和接种部位、颜色、气味等条
件即可识别哪一方是平菇菌丝,哪一方是杂菌,发生的杂菌是属于哪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