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海洋水质状况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1.2重点海域海水质量状况春季,12个重点监测海域中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93.36%;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6.64%。

夏季,12个重点监测海域中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98.79%;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占总监测面积的1.21%。

海口湾海域春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夏季,监测到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92.23%,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7.77%(以上监测海域未含海口湾排污口邻近海域)。

文昌清澜湾海域春季,监测到第一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99.40%,第二类海水海域面积约占监测总面积的0.60%。

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琼海博鳌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万宁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陵水湾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三亚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乐东莺歌海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东方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昌江昌化江口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洋浦湾海域春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二类海水海域,超过第一类标准的要素是溶解氧。

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临高后水湾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澄迈马村海域春季、夏季,监测海域均为第一类海水海域。

2011年~2015年,海南岛重点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优良,第三类、第四类及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维持在较低水平,第一类海水海域的面积呈现上升趋势。

常见污染要素含量比较近年来海南岛各重点海域最常见的污染要素是无机氮。

2015年文昌清澜湾、琼海博鳌、东方、昌江昌化江口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含量比2014年有所增加,其它海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2011年~2015年,海南岛重点海域中无机氮平均含量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国家海洋局海水利用报告:我国海水淡化日产超百万吨

国家海洋局海水利用报告:我国海水淡化日产超百万吨

国家海洋局海水利用报告:我国海水淡化日产超百万吨
佚名
【期刊名称】《创新时代》
【年(卷),期】2016(0)10
【摘要】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的《2015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个,产水规模每日达100.88万吨,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每日为20万吨。

记者获悉,我国主要采用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产水成本每吨5~8元。

海水直流冷却、海水循环冷却应用规模不断增长,年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量达1125.66亿吨,新增用量116.66亿吨。

【总页数】1页(P102-102)
【关键词】海水淡化工程;国家海洋局;海水利用;日产;海水淡化技术;低温多效蒸馏;海水循环冷却;直流冷却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47
【相关文献】
1.曹妃甸日产百万吨海水淡化项目获批 [J],
2.海水淡化呼之欲出--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惠绍棠所长访谈录 [J], 马恒
3.领航海水利用筑梦蓝色经济——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开拓创新纪实 [J], 王林强
4.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
同志就《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答记者问 [J], 唐仁敏;陈思锦
5.浙江大学与国家海洋局淡化所签约合作开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回顾与2016年展望

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回顾与2016年展望

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回顾与2016年展望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海洋经济”一词作为术语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由一位美国学者提出的。

在中国,有关于海洋经济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出现了对“海洋经济”一词的概念概括,并提出要重视海洋经济方面的学科建设工作。

2007年6月,中国颁布并实施的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对海洋经济的定义作了阐述: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

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助推器。

众多拥有绚烂文化,科学技术的大时代都是伴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利用而产生的,并由于海洋所具有的广阔的交通福射范围,使得文明得以广为传播,从而对整个人类群体的进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到近现代航海技术的进步,航海技术领先的国家展开了一些列扩张,抢夺,占有,这为原始资本主义的积累注入了重要的力量,也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并随后对其他国家的制度建设、经济发展起了重大影响。

海洋突破了陆地原有的空间限制,远距离、多区域、世界范围内的交通运输,货物贸易等对全球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作为重要的世界纽带,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现代海洋运输业,尤其是大型运输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海洋经济同时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矿产和自然资源,在人类面临陆地资源越发困乏的情况下,海洋不仅可以提供人类进步所必须的能源,还能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就,通过提升海洋意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统筹优化海洋产业,完善海洋经济法律法规,深化海洋国际协作,中国的海洋经济将迎来更大发展。

据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64669亿元,比上年增长7.0%,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摘要: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

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本底范围内。

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经河流排海的氮、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大,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依然较低。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2012年我国近海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3、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由于江河携带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的重点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2年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

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我国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水体富营养化是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75%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40%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为重度富营养化。

二、我国海洋污染的成因1、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海洋污染的调查报告

海洋污染的调查报告

海洋污染的调查报告导言:背景:暑假期间国外研究人员在youtube上放出一段8分钟的视频瞬间扩散到世界各地,几小时后在优酷、bilibili等的点击数就上万,并且在微博引起热烈讨论。

海龟保育团体的研究人员在哥斯达黎加发现了一只口腔有异物的海龟,刚开始还以为是寄生虫,船上没有专业兽医器材,研究人员只能用镊子帮他拔除,整个过程持续了8分钟左右,海龟十分痛苦,最终拔出一根10公分的塑料吸管。

1目的:通过调查了解目前海洋污染的情况、原因治理方法和治理进度。

方法:网络调查,查阅资料。

正文:2015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健康的海洋,健康的地球”,关注塑料污染。

国家海洋局最新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海面漂浮垃圾91%来自陆地,海滩垃圾86%来自陆地。

60%~80%的海洋垃圾是塑料类。

这些海洋垃圾主要分布在旅游休闲娱乐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邻近海域。

塑料原材料的提取和处理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消耗了超过30%的自然资本,但海洋污染是最大的下游成本。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来自于垃圾桶、管理不善的垃圾填埋场、旅游业和渔业活动。

一些材料会沉入大洋海底,另外一些塑料垃圾会随着洋流漂浮很远的距离,污染了海岸线并在海洋量积累。

2海洋污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是一种严重的海洋污染。

来源于经河流、向海洋注入的含油废水,海上油船漏油、排放和油船事故等;海底油田开采溢漏;逸入大气中的石油烃的沉降等。

进入海洋的石油烃年约600万吨。

1、入海变化:①、扩散:入海石油先在海洋表面迅速扩展成薄膜,在风浪、海流作用下分割成块、带状油膜,随风漂移,速度约为风速的百分之三,石油中的氮、硫、氧等非烃组分是表面活性剂,促进石油扩散。

②、蒸发:石油的轻组分发生蒸发。

含碳数小于12的烃在几小时大部分蒸发,碳数在12~20的烃蒸发要几个星期,碳数大于20的烃不易蒸发。

蒸发大约消除泄入海中石油量的1/4~1/3。

③、氧化:海面油膜在光、微量元素的催化下发生氧化。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综述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之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以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生态立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力推动“多规合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狠抓“六大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污染减排,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优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态势。

水环境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201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8568.19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其中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集中式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分河流水质类别评价 Ⅱ类59.8%Ⅲ类34.4%Ⅳ类4.6%Ⅴ类1.2%别为6322.77万吨、32205.95万吨、39.47万吨,所占比例分别为16.4%、83.5%、0.1%。

城市(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0.2%。

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8.79万吨,比上年减少4.0%,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0.88万吨、9.92万吨、7.84万吨、0.15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10万吨,比上年减少8.7%,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设施氨氮排放量分别为0.05万吨、0.84万吨、1.20万吨、0.01万吨。

水环境质量河流水质状况2015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监测的32条主要河流87个断面中,94.2%的监测断面氨氮排放比例农业源40.0%生活源57.1%工业源2.3%集中式治理设施0.6%化学需氧量排放比例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

劣于Ⅲ类水质的断面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的局部河段,主要受农业及农村面源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影响,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2015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发布

2015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发布

1062015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全国各级渔业部门紧紧围绕现代渔业建设中心任务,加速推进渔业转型升级,保持渔业经济平稳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收官之年的各项任务。

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2019.94亿元,实现增加值10203.55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1328.70亿元,实现增加值6416.36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5096.38亿元,实现增加值1848.35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5594.86亿元,实现增加值1938.84亿元。

三个产业产值的比例为51∶23∶26,增加值的比例为63∶18∶19。

2015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单位:万吨)2015年国内捕捞产量(单位:万吨)2015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发布1行业观察INDUSTRY OBSERVATIONFISHERIES业渔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07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2003.51亿元,实现增加值1150.42亿元;海水养殖产值2937.66亿元,实现增加值1718.13亿元;淡水捕捞产值434.25亿元,实现增加值257.58亿元;淡水养殖产值5337.12亿元,实现增加值2978.95亿元;水产苗种产值616.15亿元,实现增加值311.27亿元(渔业产值、增加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

渔业产值中(不含苗种),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值比例为46∶54、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值比例为77∶23;渔业增加值中(不含苗种),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增加值比例为47∶53、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增加值比例为77∶23。

情况抽样调查,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14426.26元,比上年增加1387.48元、增长10.64%。

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699.65万吨,比占总面积比重上年增长3.69%。

其中:养殖产量4937.90万吨,同比增长3.99%,捕捞产量1761.75万吨,同比增长2.84%,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产量比例为74∶26;海水产品产量3409.61万吨,同比增长3.44%,淡水产品产量3290.04万吨,同比增长3.94%,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1∶49。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一、水资源量降水量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0.8mm,比常年值偏多2.8%。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22.9mm,比常年值偏少1.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为1260.3mm,比常年值偏多5.0%。

从行政分区看,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浙江、江西、江苏和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20%以上;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湖北、宁夏和青海3个省(自治区);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辽宁和山东3个省偏少15%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0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1mm,比常年值偏多0.7%。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36.2亿m3,折合年径流深63.3mm,比常年值偏少12.4%;南方4区为23064.6亿m3,折合年径流深675.8mm,比常年值偏多3.3%。

从行政分区看,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和江苏分别偏多127.2%和74.8%;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黑龙江;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辽宁和北京4个省(直辖市)偏少40%以上。

2015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3.6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5139.7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061.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760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97.0亿m3,比常年值偏少3.3%。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11.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383.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97.9亿m3。

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

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

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篇一:海洋环境公报】近五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对比报告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

2010年,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水环境质量监测。

各季节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

夏季全海域海水中营养盐、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2011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

全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2012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监测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行政管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一、引言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

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主题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海洋保护方面的论文和书本等资料。

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关于我国海洋环境现状,主要参考的是杨守晶的《浅论我国海洋环境现状与防治的法律对策》, 李义的《重拳打击污染,守护蓝色国土——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王斌的《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及其它相关资料,而最重要的是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8、2009、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在这些资料里,作者们分别阐述了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其中《浅论我国海洋环境现状与防治的法律对策》主要侧重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随之而来的以追求经济利益、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象,使海洋的环境现状令人堪忧, 提出有效保护和防治海洋环境的法律对策,其侧重的是海洋保护法律方面的相关问题。

而李义的《重拳打击污染,守护蓝色国土——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则侧重论述我国海洋污染严重的相关实例,讨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治理海洋污染方面的措施建议。

而2008、2009、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等资料是最全面的讲述我国近几年来海洋环境现状,当年我国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主要入海污染源状况及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015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_王莎

2015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_王莎

指标 总计 鱼类 甲壳类 贝类 藻类 其他类
表3 2015年全国海水养殖面积 单位:千公顷
2015年 2317.76 84.05 314.22 1526.64 130.56 262.29
同比(%) 0.53 4.29 2.83 -0.25 4.46 -0.61
占总面积比重(%) 3.63
13.56 65.87 5.63 11.32
168.30
0.57
31.10
-5.10
25.41
-3.50
0.04
42.97
2.93
-4.70
远洋渔业产量219.20万吨,同比增长8.12%,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27%。
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8.74千克(人口137462万人),比上年增加1.50千 克、增长3.18%。
五、渔船拥有量 年末渔船总数104.25万艘、总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2003.51亿元,实现增加值1150.42亿元;海水养 殖产值2937.66亿元,实现增加值1718.13亿元;淡水捕捞产值434.25亿元,实现增 加值257.58亿元;淡水养殖产值5337.12亿元,实现增加值2978.95亿元;水产苗种 产值616.15亿元,实现增加值311.27亿元(渔业产值、增加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 数为准)。
六、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 渔业人口2016.96万人,比上年减
少18.08万人、降低0.89%。渔业人口 中传统渔民为678.46万人,比上年减 少7.94万人、降低1.16%。渔业从业 人员1414.85万人, 比上年减少14.17万 人、降低0.99%。
四、水产养殖面积
全国水产养殖面积8465千公顷,同比增长0.94%。其中,海水养殖面积 2317.76千公顷,同比下降0.53%;淡水养殖面积6147.24千公顷,同比增长 1.09%;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面积比例为27∶73。

2015年海南州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州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州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1.29•【字号】•【施行日期】2016.0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2015年海南州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一、综述2015年,海南州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恰卜恰镇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2.5%,达到省对州年度考核目标;黄河干支流水质保持在优良以上,国控唐乃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州重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符合国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要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计划指标之内;年内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二、水环境(一)水环境质量状况1、黄河流域黄河(海南段)干流及支流共设9个监测断面,其中国家控制考核断面1个(唐乃亥),省级控制考核断面8个(倒淌河、黑马河、西河渠、黄河大桥、曲什安、茫拉河上、下游、巴曲河),2015年黄河(海南段)9个监测断面水质总体优良,根据2015年黄河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黄河干流国控唐乃亥断面为Ⅰ类水质,水质达标率100%,其余8个省级控制断面为Ⅲ类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划的标准。

黄河干流(海南段)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保持稳定达标。

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2015年,海南州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5个,均为地表水水源地。

其中1个为地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和县恰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其余4个为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依据全年监测结果分析,5个水源地监测结果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Ⅱ类水质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良好。

3、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2015年,全州废水排放总量为688.89万吨,比2014年下降21.3%。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44.24万吨,占排放总量的21%;城镇生活源以及集中式治理设施544.65万吨,占排放总量的79%。

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

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

山东省海洋环境公报【篇一:海洋环境公报】近五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对比报告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

2010年,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水环境质量监测。

各季节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

夏季全海域海水中营养盐、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2011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

全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2012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监测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2015年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2013年~2015年三亚湾海域海洋垃圾数量2015年南海巨浪日数分布表2015年南海各月巨浪日数统计图2015年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受“彩虹”影响海口湾潮水上涌龙湾港南侧海岸段儋州近岸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4.4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2015年,我省继续开展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监测,并发布水质指数、海面状况指数和专项休闲活动指数等环境监测和休闲活动条件状况信息。

2015年,亚龙湾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指数为5.0,全年水质极佳;海面状况指数为4.7,海面状况极佳、优良、较差的比例分别为90.5%、1.8%、7.7%,影响海面状况的因素主要是降雨导致的天气不佳。

年平均休闲(观光)活动指数为4.6,非常适宜开展海底观光、海滨观光和沙滩娱乐等多种休闲(观光)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监测时段中,紫外线辐射强度较强,年平均防晒指数为3.4,进行户外活动需注意防护。

2011年~2015年,亚龙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各项监测指标变化较小,水质状况和海面状况保持为极佳。

4.5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2015年,我省对海口、马村、三亚、洋浦和清澜5个海洋倾倒区开展监测,其中进行倾倒活动的海洋倾倒区3个,为海口、洋浦和三亚海洋倾倒区。

2015年总倾倒量为138.2万立方米,倾倒物质均为清洁疏浚物,全年签发废弃物海洋倾倒许可证7份,批准倾倒量约340万立方米。

结果表明,各倾倒区海域水深变化情况均未超出倾倒区选划或增量论证预测的变化范围,满足倾倒使用要求。

各倾倒区海域水质、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标准,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大部分倾倒区底栖生物种类和生物量较2014年有所增加,仅个别倾倒区底栖生物种类和生物量略有下降。

总体上,倾倒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和邻近海域海上活动造成明显影响,倾倒区功能发挥基本正常。

2011年~2015年,监测倾倒区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水深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均基本保持稳定。

2015年全球水产产量运行情况及未来展望

2015年全球水产产量运行情况及未来展望

2015年全球水产产量运行情况及未来展望法国France AgriMer报告统计显示,今年全球海产品产量预计同比增加2.6%,而去年的涨幅为0.9%。

相比之下,2015年野生捕捞数量基本保持平稳,甚至有减缓趋势,而养殖类海产品却呈现增长趋势,尤其继厄尔尼诺现象造成鳀鱼产量骤减后,作为养殖饲料最基本的原料,随着鳀鱼捕捞数量恢复,大幅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2015年全球水产养殖产量有望增长5%。

2014年全球鱼类总产量估算只增长了1%,达到1.643亿吨,这主要得益于水产养殖产量增长了5%,达到7430万吨,它弥补了2014年产量达9000万吨的野生鱼类产量2%的减产。

2014年,水产养殖产品的人类消费量首次超过了野生捕捞渔业产品。

2015年,野生鱼类捕捞量可能会比因厄尔尼诺而减产的2014年有小幅反弹,达9060万吨,而水产养殖产量将进一步增长5%,达7800万吨。

因此,2015年的鱼品总产量预计将达1.686亿吨,比上年增长2.6%。

全球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由于人口增加、收入提高和城市化发展综合作用驱使,并受到了水产品产量强劲增长及更为有效的配送渠道的推动。

发达国家消费的水产品中,相当大部分(且依然在不断增加)是进口产品,原因是稳定的需求以及国内渔业产量下降。

在发展中国家,水产品消费趋向于基于局部和季节性可获得的产品,这些产品驱动着水产品供应链。

但由于国内收入和财富不断增加,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正经历着由于渔业进口品增加而获得的水产品类型的多样化。

2014年我国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比上年增长4.5%。

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762万吨,增长4.9%;捕捞水产品产量1688万吨,增长3.5%。

根据FAO统计数据,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中国水产养殖量占全球总量的61.7%;印度产量占比为6.3%;越南以及印尼水产养殖量占比均为4.6%。

中国是水产品供应增加的主要原因,其水产品产量增幅巨大,特别是来自水产养殖的产量。

中国水资源公报2015

中国水资源公报2015

201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与国水利部一、水资源量降水量2015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60、8mm,比常年值偏多2、8%。

从水资源分区瞧,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平均降水量为322、9mm,比常年值偏少1、6%;长江区(含太湖流域)、东南诸河区、珠江区、西南诸河区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平均降水量为1260、3mm,比常年值偏多5、0%。

从行政分区瞧,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浙江、江西、江苏与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20%以上;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湖北、宁夏与青海3个省(自治区);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辽宁与山东3个省偏少15%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2015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900、8亿m3,折合年径流深284、1mm,比常年值偏多0、7%。

从水资源分区瞧,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为3836、2亿m3,折合年径流深63、3mm,比常年值偏少12、4%;南方4区为23064、6亿m3,折合年径流深675、8mm,比常年值偏多3、3%。

从行政分区瞧,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偏多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上海与江苏分别偏多127、2%与74、8%;与多年平均接近的有黑龙江;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辽宁与北京4个省(直辖市)偏少40%以上。

2015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3、6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5139、7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061、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760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7797、0亿m3,比常年值偏少3、3%。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11、4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383、5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297、9亿m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全国海洋水质状况发展综述
2015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

海水、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维持在较好水平,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生物多样性状况保持稳定,国家级海洋自然(特别)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

海洋功能区环境满足使用要求,部分区域环境质量稳中
趋好。

赤潮灾害有所减少,发现赤潮共计35次,累计面积2809平方公里,分别较上年减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

综合2011年-2015年监测结果,“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基本稳定,污染主要集中在近岸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局部海域赤潮仍处于高发期,绿潮影响范围有所增大。

据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管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质量良好。

2015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分别为67150、51740、40020和63230平方千米,分别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2.2%、1.7%、1.3%和2.1%。

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

与2014年夏季同期相比,渤海和东海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分别减少了1690和1660平方千米,黄海和南海劣四类海水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1710和520平方千米。

1、近岸海域
2015年,全国近岸海域国控监测点中,一类海水比例*为33.6%,比2014年上升5.0个百分点;二类为36.9%,比2014年下降1.3个百分点;三类为7.6%,比2014年上升0.6个百分点;四类为3.7%,比2014年下降4.0个百分点;劣四类为18.3%,比2014年下降0.3
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2015年全国及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单位:%)
资料来源:环保部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整理
(1)渤海
近岸海域一类海水比例为14.3%,比2014年下降12.2个百分点;二类为57.1%,比2014年上升10.2个百分点;三类为14.3%,比2014年上升8.1个百分点;四类为8.2%,比2014年下降6.1个百分点;劣四类为6.1%,与2014年持平。

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

(2)黄海
近岸海域一类海水比例为37.0%,比2014年下降5.6个百分点;二类为51.9%,比2014年上升11.2个百分点;三类为5.6%,比2014年下降3.7个百分点;四类为1.9%,比2014年下降3.7个百分点;劣四类为3.7%,比2014年上升1.8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

(3)东海
近岸海域一类海水比例为20.0%,比2014年上升17.9个百分点;二类为16.8%,比2014年下降10.6个百分点;三类为11.6%,比2014年上升2.2个百分点;四类为5.3%,比2014年下降8.4个百分点;劣四类为46.3%,比2014年下降1.1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4)南海
近岸海域一类海水比例为53.4%,比2014年上升6.8个百分点;二类为37.9%,比2014年下降4.8个百分点;三类为1.9%,比2014年下降2.0个百分点;四类为1.0%,比2014年上升1.0个百分点;劣四类为5.8%,比2014年下降1.0个百分点。

(5)重要海湾
9个重要海湾中,北部湾水质优,黄河口和胶州湾水质一般,辽东湾、渤海湾和闽江口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与2014年相比,北部湾水质变好,黄河口水质变差,其他海湾水质基本稳定。

2015年重要海湾水质状况(单位:%)
资料来源:环保部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整理(6)入海河流
2015年,195个入海河流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41.5%,比2014年下降0.9个百分点;Ⅳ、Ⅴ类占36.9%,比2014年下降2.5个百分点;劣Ⅴ类占21.5%,比2014年上升3.3个百分点。

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2015年不同水质类别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情况(单位:个)
资料来源:环保部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整理(7)陆源污染物
2015年,监测了401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约为62.45亿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1.0万吨,石油类为824.2吨,氨氮为1.5万吨,总磷为3149.2吨,部分直排海污染源排放汞、六价铬、铅和镉等重金属。

2015年直排海污染源四大海区纳污情况(单位:亿吨,万吨,吨))
资料来源:环保部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整理2015年不同类型直排海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环保部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整理
2、海洋渔业水域
2015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对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其他重点区域的48个重要渔业水域近1000个监测站位的水质、沉积物、生物等18项指标进行了监测,监测总面积486.7万公顷。

结果表明:除部分水域氮和磷营养物质超标严重外,天然渔业水域、重点养殖区及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总体保持良好。

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东海部分渔业水域无机氮超标相对较重,包括杭州湾、长江口等水域;舟山渔场和杭州湾活性磷酸盐超标相对较重。

与2014年相比,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的超标范围均有所减小,活性磷酸盐的超标范围有所扩大。

海水重点养殖区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东海和南海部分养殖水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相对较重,南海部分养殖水域石油类超标相对较重。

与2014年相比,活性磷酸盐超标范围有所扩大,化学需氧量超标范围明显减小。

海洋重要渔业水域沉积物中,主要污染指标为镉。

黄海个别渔业水域镉超标相对较重。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部分区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

3、海洋沉积物
2015年,中国管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

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铜和硫化物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为93%,其余指标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6%以上。

南海近岸以外海域个别站位砷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渤海湾中部个别站位多氯联苯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四个海区中,黄海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的站位比例最高,为100%,渤海、东海和南海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站位的比例依次为98%、99%和86%。

海湾中,辽东湾和汕头湾沉积物质量状况一般,辽东湾个别站位石油类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汕头湾的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和铜;其他海湾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

4、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2015年,对入海河流进行界定和梳理,确定195个河流入海监测断面名单和水质目标。

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工作,从综合整治入海河流、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实施沿海城市总氮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研究、整治重点河口海湾污染、提高涉海项目准入门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控制环境激素类化学品污染等八个方面推进近
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