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本县传统的耕耙农具有犁、耙(耢)、镢、锨等,犁由木制犁架、铁制梯形犁铲构成,畜力牵引。一般两头牛拉一犁一天耕地3亩左右。耙呈长方形、一般长1.8米,宽1.2米左右,木制框架,框上装有约25厘米长的铁齿21根。铁齿分直形、后斜形两种。直形谓之耙,斜形称作耢,畜力牵引供碎土、平地、保墒用。镢(俗称镐)由铁制镢头和木柄构成,用于开沟翻土、扶埂、收刨红薯、花生等。铁锨由铁制锨头和木柄构成,用于翻土整地。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农村推广新式7寸步犁。50年代中期单轮铧犁和双轮双铧犁代替了7寸步犁,1956年,购进匈牙利产“GS-35”胶轮拖拉机、捷克斯洛伐克产“热特-25”胶轮拖拉机和“D-35”链式拖拉机,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到90年代末,本地全部实现耕地机械化。
耧,俗称耩子,是本县的传统播种工具。早年有木制单腿耧和双腿耧。前有耧杆,后有扶手,种箱装于耧杆与扶手中间,箱下侧有孔,孔中安摆锤,种箱下侧装空心耧腿,腿下端装三角铁脚。播种时用畜或人力牵引,挟耧者摇动扶手,带动摆锤,种子从种箱下侧孔中均匀漏出,沿空心耧腿落入沟中。新中国成立后,改旧式宽腿木耧为窄腿、三腿或四腿耧。5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马拉播种机。60年代中期引进并仿造了点播器。70年代后,大、中型播种机逐年增多。到90年代末,本地全部实现播种机械化。
锄,是中耕、除草、灭茬的传统农具。分锄头、锄勾、锄柄三部分。70
年代后,中耕除草除继续用锄外,逐步使用单头、双头、三头耘锄,畜力牵引,减轻了劳动强度。劳动效率提高2~4倍。
镰刀是收割农作物的传统手工工具,构造简单,使用方便,至今沿用不衰。
1974年,本县开始引进小麦收割机,用12马力拖拉机牵引。90年代中后期,
大型联合收割机引进,多数小麦、部分玉米开始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传统农用运输工具有扁担、独木轮小车、木轮铁瓦大车。扁担用坚韧的槐术制作,扁平形,长2~2.5米,有挑、抬两种。独木轮小车,用槐木或榆木做成,由木制车轮、车架组成,载重量200公斤左右。木轮铁瓦大车,其构造主要由两个镶有铁瓦的大术轮,中贯木轴,轴上装制车盘,前有两根车辕杆,载重约1吨。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木轮大车渐为胶轮马车代替,独木轮小车渐为胶轮手推车代替。到70年代初,拖拉机、马车、地排车、自行车、机动三轮车逐渐成为本县的主要农刚运输工具。2000年后,电动三轮车、小型电动汽车、拖拉机是本地主要农用运输工具。
本县传统脱粒工具是碌碡,用圆柱形石头制成,直径30~40厘米,长约60厘米,有大小头之分,圆柱石侧面纵向凿有间隔均等的条棱,两头横剖面中间有凹坑,装方形木框。用牲口或人力牵引转动,用于小麦、大豆、高粱、谷物的脱粒。玉米脱粒则用一长形木条,居中挖一孔,安一弯曲铁钉,称擦床,人工操作。60年代初,本县购进青岛产900型脱粒机,用作小麦、玉米、谷子的脱粒。之后又推广用于多种作物脱粒的脱粒机。70年代,亦用镇压器打场脱粒。1985年后.全县基本上实现脱粒机械化。另外,鲜红薯切片,初用菜刀,后用擦床式红薯刀和手摇轮式红薯切片机。
1955年前,治虫主要靠人工捕捉和点灯诱杀,或用草把蘸农药洒治。1956年,始用由两人操作的压缩喷雾器,因工效低,渐由圆筒式压缩喷雾器和手摇喷粉器代替。60-70年代,均使用背负式压缩喷雾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又引进大、中型喷雾器、电动超低量高浓度喷雾器、手持式涂茎器、电动超低量高浓度喷雾
器、手持式涂茎器、玉米螟颗粒剂点施器等。
辘轳、戽斗子、鸳鸯罐、桔槔是本地传统的排灌农具。辘轳,用直径约30厘米,长45厘米的中空圆木,一端装弯曲术柄,称辘轳头,套在井口上方的木轴上,绳的一端系于辘轳头上,另一端系铁水斗,一人转动木柄,带动辘轳头缠绳提水,每天浇地0.5~0.8亩。戽斗子,柳条编制·半圆桶形,两端各系一长绳,两人合作,每天浇地约1.5亩。鸳鸯罐,即在木制辘轳头的两端装曲柄两个铁制水斗,一上一下,由两人操作。桔槔是利用杠杆原理提水。40年代,使用大拨齿水车,用两个垂直吻交的车轮形的拨齿相互传递,带动链梯上的水斗上水0 50年代,使用解放式水车,车架全为铁制,有卧式、立式两种,均用齿轮传动,带动铁链条,通过密封管将水提出。卧式水车用畜拉或人推,立式水车由1至2人摇动。一部水车每天浇地约4亩0 60年代,开始使用抽水机,有的村建有机灌站。80年代末,机械浇地在本地普及。一件顺手的农具,能让农民事半功倍。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