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的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儿童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作文一要真实,表达真情实感,二要发挥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理解不尽相同,由此而衍生出种种问题:如何看待学生作文的真实性?想象要不要合理?

一、作文的真实

1.虚构与虚伪。我曾经为我校的李敏老师修改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作文的本质》,里面有这样几段话――上海市嘉定区高中语文教研员沈国全老师曾撰文说过

这样的观点,可以把高考作文看成是电影、戏剧学院招生考试的必考项目――命题小品,把高考作文看成一种“表演”,一种写作能力的表演。戏剧院校招生有时会是“重逢”“产房”等命题小品。招生老师的评价往往是表演真实、动人。我们有谁会质疑他们当真“重逢”过,或有过在“产房”的经历?那么,为什么在我们的高考作文阅卷现场,老师要质疑考生父母到底是不是双亡,自己是不是双腿残疾呢?

指责考生说谎话、不诚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学生习作没有一个正确的定性。”比如前面说到的把高考作文比作“命题小品”,这牵涉到高考作文的本质是什么,到底应该考什么。沈国全老师以上海2009年《考试说明》中有

关作文的要求为例,具体如下――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选材立意要求:准确把握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力求有新意;选材恰当、内容充实、主旨明确。

结构布局要求: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语言表达要求: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

这里的三条要求都是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那么,它与艺术院校命题小品所考查的表演能力有区别吗?如果没

有区别,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推论,高考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而不必去管他所写的生活是否亲身经历。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必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追求所谓的“真实”,乃至于探求考生是否真的“父母不是死了就是离婚”了。

《考试说明》说得很明白,它只要求“感情真实”。只要考生写得“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地把“人物”真实的体验、感受、情怀表达出来,并且符合题目的要求(如同“命题小品”所要求的情境),那就应该是好文章。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所谓真实性,“它不必是曾有的,但必须是会有的”。从这个论断中我们可以知道两点。第一点是作文是可以虚构的,它不必是曾经发生过的;第二点是这种虚构必须要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规律性,必须是会有的,如果是

违反生活逻辑规律性的虚构,那就是文章的失真。曹文轩教授也说:“我们将‘虚伪’与必要的‘假’混为一谈了。‘虚伪’与‘假’其实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这点康德讲得很清楚。假是必要的。你不能为了表示你的‘真实’、不虚伪,就袒胸露背只穿一件三角裤头去参加国家之间的条约签订吧?”

如果我们把情感的真实与经历的真实分开,那么,我们作文教学的视野就可以得到有效拓展,我们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就可以有更多选择。我们可以不仅指导学生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还可以观察、体验别人包括陌生人的生活,去揣摩别人的情感,体会别人情感的深度、烈度以及表达方式,然后学会用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甚至,我们可以通过虚拟情境和手法表达现实思想。其实,在现行的“教学材料”中,事实上存在“事实材料”和“虚拟材料”。有关教学材料与学习兴趣的研究,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注意。真实的教学材料受到学生的欢迎,而虚拟的材料(一些深浅适当、内容有趣的虚拟故事)同样受到学生的欢迎,并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与传统的写实作文相比,虚拟情境进行作文有以下显著特点:内容的选择空间更大,情感的表达更“本我”,写作的状态更自在,结构的编排更灵活,语言上更富有个性而不重文法。虚拟不等于虚假,更不等于虚伪,我们要反对的是虚伪而不是虚拟。因此,重视和引入虚拟作文训

练能够改善当下的作文教学,提升作文的教育价值。这或许比一味要求学生写自己更有意义。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无论多么丰富,相对来说都是单调的,更何况如今这些“两点一线”的独生子女们。

2.儿童的真实。婷婷画了一匹马。他(画家)说:“婷婷,你画的马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他说:“马有翅膀吗?”婷婷说:“马没有翅膀。”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他说:“那就不是马了。”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他又没话说了。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婷婷就拿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怎么跟小女孩没有两样呢?”(节选自《画家和他的孙女》)

从上面这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儿童的眼睛不是平面镜,而是凹透镜和凸透镜,因此他们画画或者写作,笔下反映出来的“真实”是变了形的。朱水根在《变形与创造――散论少儿作文的情感与传达》一文中说:“提倡学生作文‘写真人真事’,这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什么是‘真’?我们认为,儿童作文中的‘真’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现实’+儿童的理解=真实。所以,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尊重‘少儿的理解’。儿童将‘儿童理解’文字化的过程中必定

包含着‘变形与创造’。当教师有意识地对‘变形与创造’加以合理引导时,学生就会找到作文的悟性与灵感,所写作文才能鲜活和生动起来。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作文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培养,而且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有效训练与提高。”

二、想象的合理与不合理

1.怎样才算合理?常常听到想象“合理”与“不合理”之争,总觉得怪怪的!《现代汉语词典》说“合理”是“合乎道理或事理”,又说“道理”是“事物的规律”或“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事理”是“事情的道理”……这绕来绕去的解释,甭说小孩子,就是大人也被绕晕了!个人浅见,文学领域的想象无所谓合理不合理。尤其对小孩子来说,要让他们在写作时去合什么样的理呢?去合“事物的规律”吗?还是去合“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还是去合“理由”“情理”?似乎都太苛刻了!何况很多时候,在中国人看来合理的,西方人却认为不合理;甲科学家认为合理的,乙科学家认为不合理;大人们认为合理的,在小孩子看来不合理……2.对想象应该宽容一些。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杨鹏在《保卫想象力》中讲过:有一次,一位京城的记者前来采访我,这位记者是个妈妈,这个妈妈开着一辆车,车里面坐着她的孩子,当时路上堵车,堵得非常厉害,妈妈心里很烦,自言自语地说:“要是耽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