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理分析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心理分析批评
发展过程
•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开创,提出“快乐原则”、“现实原则”、“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以及“前俄狄浦斯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的心理发展阶段,并对梦作了新的解析。
•荣格引入社会文化因素,发展了自己的“原型”理论,强调“集体无意识”,弗莱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世称“原型批评”或“神话批评”的批评方法。拉康的“语言论转向”,引入语言维度,提出了自己的“镜像”理论和“心理三界论”。拉康之后的“文化论转向”,具体呈现出了三种走向:临床技术性的走向、文化研究走向、后殖民主义走向。
理论概述
•艺术主体都是神经病患者,艺术作品都是隐秘欲望的外化,艺术文本都可以像解释梦境一样地被解释,解释意味着穿越“显意”而直达“隐意”。荣格提出神话因素和“集体无意识”,拉康提出“无意识结构有如语言”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分析的理论假设。
操作方法
•一是“作品内在心理学”研究:研究作家的心理因素、特别是无意识因素向作品之中的投射。二是神话或者原型研究:检讨文本以发现隐含在其中的各种原型。三是“创造过程”研究:关注从作者生平转向系统的想象过程,以追溯无意识心理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揭示创造活动的动力过程,进一步归纳创造活动。
•四是“传记”研究:通过追踪不起眼的微末细节、作家心理中那些含糊矛盾之处以及他的个性之特异处,以开发无意识世界。五是“读者与作品”关系研究:是对读者心理的分析。六是三角结构审美分析:揭示文本是如何在符号实践中呈现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的。七是征兆分析:抓住文本之中呈现的征兆,阐释这些征兆,探测这些征兆后面隐含的真实。
批评特色
•致力于建立蕴涵在文本之中的“显意”与“隐意”之间的语法结构,并以发掘文本“隐意”为宗旨。弗洛伊德学说展开的文本分析,着重通过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偶然的语言征兆去建构无意识欲望向文本投射的方式;
•荣格的“原型批评”,着重神话如何向文学转化,原型以什么样的周期节奏呈现在文学文本之中,以及文学文本如何形成了具有人类性的整体系统;
•拉康的心理分析批评,特别关心分裂的主体及其相互作用,主体的颠覆和语言的权力;另外还有侧重于关注读者接受心理的批评分析,但有泛性主义倾向,并激化了人的主体性危机。
个案分析
•弗洛伊德具体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将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做一个精神病患者来关注,并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身世、心理创伤以及类似于死亡的癫痫和他的创作联系起来,运用了“俄狄浦斯情结”以及“弑父”原罪,对小说进行心理分析。•拉康对爱伦·坡的《被窃的信》进行了解读,提出以下见解:第一,书信是无意识的隐喻;第二,书信是一个“漂浮的能指”;第三,通过两个重复的三角形,说明了主体的颠覆和权力的易位。
学生范文
•对《罂粟之家》进行心理分析。“俄狄浦斯情结”:刘老侠害死自己的父亲,并娶了父亲的姨太太翠花花为妻;沉草在意识深处,憎恨父亲,希望他死去,但又恐惧被阉割,因此渐渐开始偏
向女性的一方,即让自己替代母亲的角色成为父亲爱恋的对象;
•沉草由于对姐姐的依恋杀亲生父亲陈茂;“弑父”原罪:刘老侠害死自己的父亲;沉草在无意识深处,憎恨父亲,希望他死去;沉草杀亲生父亲陈茂。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在人物身心中的激荡以及刘素子强烈的“埃勒克特拉情结”,陈茂体现的力比多理论等。
推荐阅读书目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