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及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古七段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古七段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1]原因分析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三古七段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
以往研究文学史,对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这两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对文学的发展变化作出全面的考察。
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实在是不容忽视的。
[2]基本信息上古期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公元3世纪以前)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
第12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省心备考】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上)
选官制度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制; 南北分卷;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四书五经)
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 重修《问刑条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
法律教化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教化: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
政治
(整顿吏治)
课吏职,信赏徭罚役、以考及成其法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
军 事 内修防备:积极征收操银练两兵,马按;亩加折固算长缴城纳。
内容 (巩固边防) 外示羁縻:改善作汉用蒙:关简系化了,税加制强,互方市便友征好收税款。
经济
(赋税改革)
清丈田地;
一同条时鞭使法地(方赋官役员合难并于,作一弊概,折进银而)增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逐渐落后于西方;(承古萌新)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四、基础知识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
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姓名:朱元璋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籍贯: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职业:和尚——皇帝 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
。
司礼监、郑和下西洋、内陆边疆
2.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
的治理。
3.东南沿海的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
的方式、措施。
二、高考考情分析
时间
2022
全国卷
地方卷
命题趋势:明清政治围浙绕江君(6主)·专6·制古与代中中国央海集外权经济展文开化交;流注;意明清对海中禁 华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重因素。
明清易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权更迭,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文将通过梳理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结合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深入探讨明清易代的历史过程、原因和影响,以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包括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经济衰败等情况,以及清朝建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然后,本文将提出本文的核心论题: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并简要阐述这一论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接着,本文将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包括对明清易代的历史过程、原因和影响的详细分析,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强调研究明清易代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以期引起读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二、明清易代的偶然性因素在探讨明清易代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思考其中的偶然性因素。
这些偶然性事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历史大势的制约,但在关键时刻却对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起义的爆发。
明朝末年,天灾频发,民不聊生,加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在关键时刻突破明朝防线,攻占了北京,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这一事件的发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为农民起义的成功,往往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地形、民心等。
后金(清)的崛起。
在明朝的东北边陲,后金政权逐渐崛起,其领袖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利用明朝内部的腐败和疏忽,逐步扩张势力。
后金(清)的崛起并在关键时刻入关,与明朝的灭亡形成了直接的因果关系。
然而,后金(清)的崛起,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乏偶然性的因素,如明朝对东北边疆的疏忽、后金内部团结的稳定等。
明朝内部的分裂与腐败。
明朝末年,朝廷内部党派林立,腐败严重,官僚们忙于争权夺利,而忽视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古代十大著名历史事件
古代十大著名历史事件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时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修筑了万里长城,推行了中央集权制度。
他还实行了焚书坑儒,统一货币,推行一夫一妻制等一系列政策,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武帝推行文景之治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文景之治,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汉武帝开拓了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推行了屯田制度,发展了农业,加强了中央集权,重视教育,推行太学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后来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唐玄武门之变唐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兄弟,篡夺了皇位,建立了唐朝。
这一变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开创了中国古代盛世。
四、宋金战争宋金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
金朝入侵宋朝领土,宋朝不断抵抗,但最终被金朝所灭。
这场战争导致了中国南宋的建立,南宋继承了北宋的文化传统,继续发展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明清易代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权更迭事件,发生在公元1644年。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结束了明朝近300年的统治。
清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满州族的优待政策,统一了中国的民族领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
六、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平均地权,废科举,废除三纲五常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吸引了大批农民和地主加入。
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动摇和变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七、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在1911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
明清易代的原因
明清易代的原因明清易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明清易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政治因素是明清易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内外因素交织,导致了政权的动荡和衰落。
内部,明朝朝廷腐败,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政治腐败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发展。
外部,明朝面临着强大的北方势力入侵,如后金的崛起,明朝在军事上屡战屡败,国力日益衰退。
这些政治因素共同导致了明朝政权的崩溃和易代的发生。
军事因素也是明清易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军队士气低落,军备不足,加之军队内部腐败和将领的无能,使得明朝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举步维艰。
特别是明朝后期,后金势力的不断崛起,对明朝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清朝建立后,充分利用了明朝军队的腐败和军事失利,成功夺取了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经济因素也是明清易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由于政府的贪污腐败和赋税过重,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困境。
尤其是农民阶级遭受到了沉重的压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与此同时,明朝朝廷对外贸易的限制加剧了国家经济的困境。
清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废除了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开放了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因素也是明清易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民变频发,社会动荡不安。
尤其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对明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清朝建立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削弱地主阶级的力量,减轻农民负担,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社会得到了相对的稳定。
明清易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相互交织,导致了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建立。
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军事实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各个方面都得到合理的发展和治理,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和长治久安。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及其影响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及其影响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商业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一环。
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下面从七个方面来论述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
一、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经济活动的范围和贸易的规模空前增长,使得商品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以水运为主的海运贸易和陆上市场贸易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海禁的取消,海外贸易活动逐渐活跃,夷商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商品也走向世界市场,成为了世界商品流通的重要一部分。
同时,国内的农工商业互动频繁,商业经济成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商业产业的兴盛和发展在明清时期,许多商业产业得到了发展,如石匠、木工、铜人、香火、竹器、玩具、刺绣、绸缎等,这些产业不仅繁荣了当地经济,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三、商业组织的兴起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业发展的进一步加强,商业组织也逐渐兴起。
例如,当时的行会、同业公会和公司都成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承担了经济联合和政治联合的双重角色,代表商业界向官府要求采取政策措施,以保护商业的利益。
四、货币的普及和发行明清时期货币的普及和发行程度大大提高,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强,黄金、白银、铜钱等不同面值的货币也在金融市场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了商业公司和银行,这为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商业道德的形成在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的道德要求和信用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传统的商业道德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精神,商人的商业道德和商业信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商业交易也更为和谐。
六、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商业的发展,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文化名作在此时期诞生。
商业的繁荣使得艺术家、文人士绅等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们可以投资建设艺术街区、赞助文学创作和艺术品制作等活动,使得中国文化艺术有了更高的飞跃和较长时间的繁荣。
《明清易代》明清时期的政治更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PPT课件
第九单元 明清时期的政治更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第39课 明清易代
一、晚明的社会危机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不理朝政,_宦__官__弄
权,朝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政治日益腐败。 2.生产破坏:__土__地__兼__并_日趋严重,皇室亲贵、官僚地主
【农民起义催灭亡】 材料三
(2)材料三图一中人物“闯王〞指的是谁?为什么“闯 王来时不纳粮〞? 提示:李自成。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等口号。
(3)图二“闯王进京〞发生在什么时间?它标志着明朝 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
【掩卷沉思析根源】 材料四 ……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 在于贼也。 ——?明史·流贼?
【解读】明朝末期,陕西大旱,官府、地主照旧催逼租 税,造成大范围饥荒。饥民吃光了草根树皮,及至用泥 土、石块果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朝廷中宦官 专权,吏治腐败,是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图解历史】
事件: A 起义 政权:李自成建立 B 政权 影响:推翻了 C 的统治
A:_________ 明末农民
愿知识与您相伴 让我们共同成长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远眺图使用方法
第一步、首先在能把远眺图都看清的位置,熟悉 一下最远处几个框细微的纹路,
第二步、然后逐渐加大距离至远眺图最远处的几 个框处于模糊与清晰之间的位置停止。
第三步、思想集中,认真排除干扰,精神专注, 开始远眺,双眼看整个图表,产生向前深进的感 觉,然后由外向内逐步辨认最远处几个框每一层 的绿白线条。
3、远眺开始,双眼看整个图表,产生向前深进 的感觉,然后由外向内逐步辨认每一层的绿白线 条。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点总结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知识点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背景: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将领朱元璋逐渐统一南方大部分地区。
(2)建立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3)取代元朝: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2、巩固措施(1)废丞相①内容: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
严令子永远不许设立宰相②目的:加强皇权③影响:加强了皇权,防止权臣专权;政务繁多,皇帝工作压力倍增。
(2)设置内阁①背景:废除宰相之后,皇帝工作压力加倍②定义: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③职权: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内阁成员无法参与政事决策④性质: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辅助皇帝的秘书机构(3)宦官专权①背景:宦官比内阁更多的得到皇帝的信任②权力:内延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①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②时间:15世纪前期③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统治者的支持④概况: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⑤影响:积极方面: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消极方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2、戚继光抗倭(1)背景:①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禁海外贸易,导致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为乱地方。
(2)措施: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平倭,后来政府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结果: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欧洲殖民侵略(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频繁。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事件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中国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将列举一些中国历史上具有意义的事件。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标志着中国文明的起源。
夏代的传说中有启示录、《易经》等重要文化传世之物。
2.周朝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其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影响了后世。
封建制的提出和《周礼》的形成,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3.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他的统一举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统一中国的壮举为后来的汉、唐、明、清等多个朝代奠定了基础。
4.汉朝的兴起(公元前202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之一,期间实行了很多有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政策,如推行儒家思想、设立太学、大力发展农业。
汉朝的辉煌时期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
5.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公元184年):这场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之一,对于东汉末年政权的动荡和朝廷统治的崩溃起到了加速作用。
黄巾起义揭示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存在,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流派兴起(265-589年):这一时期的玄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后世的哲学与文化,如玄、理、气、性等概念的兴起对中国的哲学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7.唐朝的盛世(618-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朝的文化繁荣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8.宋朝的东南亚航海活动(10-13世纪):宋朝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了巅峰,不仅在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也与世界各地进行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9.元朝的统一和中国与蒙古文化的交融(1206-1368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外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之变与近代中国的衰落
明清之变与近代中国的衰落作者:绎心摘要:自从两千多年前到18世纪,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隋唐呈现出了极盛大的状态。
可明清制度的转变和全方面的抑制使刚刚融入世界的中国走向衰落,给后世带来深深的烙印。
本文第一二部分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论述,封建制度已经垂垂老矣,政治松动、生产关系新因素产生并发展、包括科学思想在内的意识形态出现新动向,而西方传教士也恰逢其时地来到中国,给中国带了新的价值观念,此时的中国已经为社会转型和科技转型做好了充分准备。
然而清朝却对整个中国社会进行生产力的削弱、生产关系的抑制、启蒙思想的打压,对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起到迟滞作用。
最后一部分从讲述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科技表面繁荣的现象中分析了清朝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抑制作用,从而有力的为本文的中心论点佐证。
关键词:明清之变社会转型衰落一、明末以前中国社会的合规律发展清朝以前的中国史,独立发展,从未中断,无论是疆土的开发、民族的融合、经济的进化、文化的演进,都走着自己的独特道路,创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进程的东方典型模式。
到明朝中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完全烂熟而进入它的末期,新的经济关系及与之相伴随的新的文化思潮和规律地开始萌芽生长。
明朝后期,封建社会己经完全烂熟并进入它的衰败阶段,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虽然在封建主义严重摧残下,还是顽强的破土而出并生长。
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关外强大的异族虎视耽耽,亡国危机迫在眉睫。
面对着岌岌可危、即将倾覆的危局,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如黄宗羲、王夫之以一定的历史自觉,异口同声地用“天崩地解”、“天崩地裂”等惊心动魄的字句描绘自己所处的时代。
这些启蒙大师们以锐利的目光观察到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旧生产方式支配之下的自然经济的巨大分解作用,以及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民和新兴市民的反封建运动所暴露的腐朽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明中叶以后,皇室、权贵和豪绅地主队土进行疯狂掠夺,在土地兼并的狂潮中,农名的负担越来越重,千万小农被迫从土地上离开。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补充: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历史趣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在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前,双方就礼仪问题进行 了激烈的争执。乾隆帝得知对方不愿向自己行跪拜礼时, 发怒的说:“似此妄自骄矜,朕意深为不惬,已令减其 供给,所有格外赏赐,此间不复颁给……”,经过一番 争论,双方作出了让步,即单膝跪拜。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建立与明清易代
清朝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明朝灭亡:1644年,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 占北京,明思宗自缢。
清军入关: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 迁都于北京。
• 2、主要矛盾: •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
势力不断削弱。 • 3、演变趋势: •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点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影响:造成社会恐怖气氛,文化凋敝,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中 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材料一: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 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使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 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 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二: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 ‘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明清时期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
明清时期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的时期。
明代在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并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改革家如王守仁、李贽、张居正等人,他们都是为了实现“良治”而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清朝则在顺利完成“剃发易服”的强制改革后,成功实现了新朝代的政治控制。
在社会变革方面,明清时期则表现出了中国社会繁荣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进步。
一、明代政治改革明朝的崛起和中央集权的强化明初,朱元璋对地方自治方面持谨慎态度,认为将强大的权力交给地方,将是导致国家分裂和群雄逐鹿的根源。
因此,他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并开创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设置中央机构,规范中央制度,压制军阀,解决兵民矛盾等,这些措施对中央集权至关重要。
到了明朝中期,明成祖朱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如推行千户制、设置东厂、取消地方官员自收税赋等。
此后,明朝达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巅峰。
改革贡院考试制度贡院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对民间推广儒家经典的一种制度,可以追溯到汉朝,但是在明代,贡院考试制度不仅沿用着,更被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贡院的考试内容不仅仅关注经典,而是依据士子的棱镜观点和统治者的政治要求来学习和考核,成为了明清时期的经典教育模式。
教育制度的改革明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改革,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它不仅是实现客观评判、公正治理、体现人才选拔标准的重要手段,也为中国的长治久安和文化繁荣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清代政治改革顺利进行“剃发易服”的强制改革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中央集权政治模式,但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改革外形上进行了极大程度的变化。
在清朝入关前,清朝统治者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可行性研究和准备工作。
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清朝皇帝发起了“剃发易服”的强制性改革。
这次改革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将弃其头发和衣着风格,而接受独特的清朝服装和发型,清朝的政治改革牢牢掌握了政治主导权。
历史论述范文800字
历史论述范文800字历史长河中的抉择与变局——以明清易代为例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同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长篇史诗。
其中,明清交替这一段浓墨重彩的历史章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的浩瀚星空中,映照出古往今来的治乱兴衰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
明清更替,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段江山易帜的历程。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民生凋敝,内忧外患如火如荼,恰似“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东北边陲,努尔哈赤励精图治,建立起后金政权,犹如“潜龙在渊”,蓄势待发。
崇祯皇帝虽有振作之心,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挽大厦于将倾,最终走上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剧之路。
清代初立,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深谙“创业难,守成更难”之道,他们一方面积极汲取明亡教训,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另一方面,以“文修武偃”之策,融合汉满文化,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此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之体现。
尤其康熙帝,其雄才大略,开疆拓土,一展“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宏大抱负。
这段历史的演变过程,无疑揭示了历史洪流中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统治者的明智决策与民心向背。
正如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明清交替之际,从明朝的民不聊生到清朝的国泰民安,生动地刻画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历史铁律。
然而,历史并非孤立的存在,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对过去的反思和未来的启示。
明清易代的故事,不仅承载着那段岁月的悲欢离合,也寓含着对当下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警示与借鉴。
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等困境,只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改革进取,就有可能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历史的篇章永无终结,它的魅力在于每一代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寻前行的力量。
明清交替的峥嵘岁月,既是对过往的缅怀,更是对未来道路的照亮。
让我们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遗产,去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新时代!。
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摘要]360年前的“甲申之变”,当时有人称之为“天翻地覆”,其实不过是又一次周期性的改朝换代。
亲历者事后的历史检讨,史料较为丰富,然观点十分混乱,反映了各种不同当事人的观察视角和心境体验是何等的不同。
本文秉着“记忆史”的思路,以叙事的风格,欲将引起这一历史事变的各种侧面展示于读者面前。
作者所能感慨的是,一个政权的崩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天运、人事”一齐奔来,终究说明“合法性资源”的丧失,是关系政权生死存亡的深层因素,而事变的发生则往往带有偶然性。
[关键词]明清易代偶然性必然性 1644年皇城根下的老百姓,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子民”的身份归属一变再变,前后经历了“大明”、“大顺”和“大清”三个朝代。
虽说中国历史向有周期性改朝换代的习惯(新名词叫做“王朝周期率”),成王败寇已成常识。
但这样的“半路杀出程咬金”,让京城里的人怎么也弄不明白,刹那间紫禁城的皇帝宝座怎么倒让“第三者”莫名其妙地给夺了过去?360年,六个甲子过去了,往事如烟。
所幸保存下来的明清易代记载算是多的,仅在京亲历的回忆录就有十来部,扩大到相关人士著述也不下三、四十部(不包括南明部分)。
20年前,我搜集并阅读过这些“记忆”资料,也做过研究。
这次重读,说实话,仍是一头雾水――历史永远是混沌不清的:这结果是偶然还是必然?为甲申再祭,首先想到的是这个题目。
要对这段历史进行哲理性的探讨吗?不,我能做的,就是作些历史性的叙述。
老祖宗叫做“述而不作”,西方流行的新名词称“后现代”。
后现代史学推崇“叙述法”(而非过去流行的诠释法),认为故事说完了,“叙述者也就死了”,余下都是读者自己的事。
历史学家比过去谦逊多了,不好意思再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来标榜自己职业的绝对神圣――想借助陈旧的历史构筑未来的蓝图,实在是一种过高的奢望。
新的说法,历史学实际上只是一门重新处理“记忆历史”的人文学科。
历史既已经远逝,不可能被原模原样地得到整体“克隆”――留下的都是些记忆碎片,有的是落花缤纷,满地枯叶,不知如何收拾是好;有的则是荒芜零落,依稀见到的只是模糊的历史背影。
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背记手册】高中历史全册最新核心知识必背清单
【背记手册】高中历史全册最新核心学问必背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生疏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进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生疏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时空坐标】【总体特征】1.政治:君主专制中心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渐渐定型。
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进展,经济总量仍旧处于世界前列;消灭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闭关自守严峻阻碍了社会经济的长远进展,中国渐渐落后于时代进展的潮流。
3.文化:传统文化仍旧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展,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就;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局面消灭,西方近代科技开头传入中国。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
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1)缘由:宰相权力过重,威逼皇权。
(2)目的:加强皇权。
(3)影响:①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缺少制约皇权机制,没有法定辅臣,以致宦官专政。
3、明成祖设立内阁:(1)缘由:宰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忙。
(2)内阁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3)内阁职权:替皇帝扫瞄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4、宦官专权:司礼监获得帮忙皇帝批红的权力。
提督东厂,对官民进行监视,逮捕。
二、郑和下西洋1、条件:(1)物质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技术条件: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天文地理学问的不断积累。
(3)个人条件:郑和本人的航海阅历、勇于探险的精神、组织才能、外交力量。
2、特点: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且影响深远。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知识清单】【知识结构】【知识要点】一、明代政治制度变化1.建立:1368,朱元璋称帝,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攻占大都,灭元。
2.废宰相(1380):①原因:前朝教训:元代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历史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宰相与皇权矛盾尖锐(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废行省设三司,宰相职权扩大,胡惟庸骄横擅权②影响:加强皇权,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3.设内阁:①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②设立:明太祖设殿阁学士,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内阁形成。
③运行:A.内阁主要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票拟”,B.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批红”。
④发展:明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⑤特点: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性质/地位);完全受制于皇权,不能制约皇权(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权力受司礼监制约,二者矛盾深刻4.宦官专权:①表现: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获得协助皇帝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②实质:宦官无法制约皇权,必须依托于皇权,是专制皇权的强化。
5.厂卫制度:东厂、西厂,锦衣卫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亚非30多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目的、特点: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厚往薄来:(3)评价:①积极: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②消极:带来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2.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1)背景:明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明清易代
明清易代,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关于明清易代,明史学界和清史学界向来见仁见智。明史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清军入关打断了明朝以来的历史进程,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落后要负很大的责任。清史学界则认为清朝代替明朝是历史的进步。
对于明史学界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名誉所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除了明史学界说的清入关后所实行的落后政策外,“还有更加深刻的原因,不能完全由清朝负责”,“事实上,清朝的很多制度、政策是继承明朝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王思治认为,明清之际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插手中国边疆地区,中国面临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抗御外国殖民主义的历史任务。可是,“当时已经腐朽的明王朝是难于肩负起抵抗正在到来的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使命的”,这个任务清朝完成了。此外,他还认为,清朝到乾隆初人口已达一亿几千万,说明清代经济发展超过了明代。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诚著《南明史》,在其序论中说,清统治中国,中断和延缓了明朝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如果不被“满洲贵族和变节的吴三桂等汉族军阀官绅所打断,中国社会将在明代已经取得的基础上实现较快地发展”,作者断言,“近三百年来的历史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对此,李治亭发表《南明史辨——评〈南明史〉》,针锋相对,“这种假设,缺乏根据。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已陷入思想认识的误区。其一,农民不是先进阶级的代表,却把它看成是未来中国的希望,李自成是中国的‘救星’……其二,过高地估计了明朝的发展水平”。后来,李治亭在《给清史以准确的历史定位》中提出,“明清角逐近半个世纪,一个胜利了,一个灭亡了,这是明末社会诸矛盾及民族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局”,评述两王朝的兴替,既不能站在明王朝的立场,斥责清朝夺权非理,也不能站在清朝的立场,为其辩解合理;要的是客观的立场,从明清之际的社会发展趋势,探索这场大变动的内在原因。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
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
那口传时代的文学,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追忆而已。
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越宽广。
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国文学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2025届高中历史复习课题10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
课题10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知识点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政治变化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内陆边疆(2)明清易代知识点二清朝前中期统治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2.疆域的奠定(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边疆统治的特点3.统治危机的初显(1)内部危机——农民起义①背景: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②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①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③评价: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知识延伸——中国古代宰相制的兴废历程(1)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皇帝裁决前,一般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宰相制度形成。
(2)汉武帝时启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制约和监督。
(4)北宋时期由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
(5)明太祖时期,罢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
2.学术情境——明太祖加强皇权皇帝与宰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
皇帝和宰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
这个规则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而朱元璋不守规则,改变了这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历史的发展表明,尽管清前期曾一度走向强盛,但其僵 化封闭的国家运行机制却使得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近代化发 展潮流中的落伍者。可以说,清从清太祖立国至康乾盛世, 也正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下,从先进走向落后的二百多年。 在这段极为关键的时期里,清廷没有主动延续晚明开启的 中国近代化之路,也因之而失去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历史 机会。但颇具嘲讽意味的是,内生于晚明的中国近代化历 程,在清朝一度中断后,却在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炮击之 下被迫重新开启,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警醒。
二、科学技术的止步不前
在科学技术上,明朝同样也处于近代化的前沿。虽然明朝当时还没 有发生工业技术革命,但一些重大的科技成果表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在原有轨道上的发展已日益成熟,并逐步向新的突破点逼近。
三、对外战争的无力
明朝末年,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等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相继东来,中西之间开始 了在军事上的较量。 明嘉靖元年(1522年),葡萄牙人米儿丁· 甫思多灭儿带兵到达广东沿海,企图用 武力打开通商大门,结果被明备倭指挥柯荣与百户王应恩所打败。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军在浙江巡抚朱纨、副使柯乔与都司卢镗等人率领 下围攻了侵占福建诏安马溪的葡萄牙海盗,使之受到重创。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兰殖民者侵略澎湖失败。明天启二年(1622年),荷 印总督率军犯澳门被击败,北上一度占据澎湖; 明天启四年(1624年),又被明军击退,后荷军占领中国台湾。清顺治十八年 (1661年),郑成功率军攻克台湾,荷军投降。这期间,郑成功建成了一个海上军事政 治集团。其时,中国“具有高效率、稳定的指挥系统,能迎战欧洲人在远东强有力的 扩张行为”,是无可争议的海上强者。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尽管明朝已经开始衰败了,但西方殖民者的势力尚 不足以与中国的总体实力相抗衡。
四、文化上的日益固守
明廷对接纳外国人与外国文化是开明的,如利玛窦的活动就曾得到明万历皇帝 的鼓励。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不断。为挽救明朝的颓势,明崇祯帝对新鲜事物 也采取开放态度。例如,为了“仰佐中兴盛治事”,意大利传教士毕方济提出 了“明历法以昭大统”、“辨矿脉以裕军需”、“通西商以官海利”与“购西 铳以资战守”等四条建议。实际上,毕方济是在将西方文明价值观向古老的东 方文明中灌注。然而,明崇祯帝以却开放的态度,批准徐光启“以其新法相参 较,开局修纂”历法,“指挥督造战炮”,并下令再次开放了海禁。然而,明 朝对外态度的开明并未给清初统治者带来任何反思,反而使后继者更加保守和 封闭。特别是在国内叛乱得到平息,边疆地区(包括台湾)实现统一后,其保守 性和封闭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停滞》
3、清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五、明清易代带来的益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明清易代,一个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八、总评
1、吴琦(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的现 代化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的手工业、商业有了发展,我 们叫做“资本主义萌芽”。特别是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 家反专制、反传统,这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里出现了新 的生机 ,有很大的启蒙意义。可是,自清兵入关以后,这 种思想又被钳制了。从更大的背景来看,新的满清王朝把 一个已经有了现代化萌芽的中国拉回到了一个专制色彩很 浓的社会,“留头不留发”、“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 治上的高度集权,延缓了历史进程 ,是一种历史倒退,中 国本来有可能走向现代化的契机消失了。
明清易代 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商品经济的停滞
明代中晚期,传统经济充分发展,新的经济因素大量涌现。商品经济 的活跃和重商主义的抬头使根植于小农经济的一切传统观念受到挑战。明 政权用以控制人口和土地的手段,户籍、黄册与赋役制度——与以前历朝 大同小异——渐渐失灵。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身的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进 步的主要尺度。就明朝中后期的情况而言,中国社会已经明显表露出向近 代转型的征兆。 明代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仅为国内商业活动的发 展繁荣提供了基础,而且还支持了强劲的海外贸易。需要说明的是,明朝 时期,中国在东方海上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海外贸易中亦显示了雄 厚实力。甚至有学者认为,在现代早期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中心地 位的不是欧洲,而是亚洲,是欧洲被吸收在一个早已存在的以亚洲为中心 的体系之中。如当代德国学者贡德· 弗兰克就认为,中国是亚洲的中心,在 公元1500—1800年间,中国也是整个世界经济秩序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