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河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
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

这反映国人会议( )
A. 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B. 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
C. 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
D. 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 2. 如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A. 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 “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 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 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
理”“造算之理”等概念。

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据此可知( )
A. 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 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
C. 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
D. 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
4. 清代中期,棉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应市区消费;
苏州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

这说明此时的市镇( ) A. 经济独立性日益削弱 B.
区域分工更加明显 C. 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D. 产业结构出现倒退 5.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清朝对军队难以有效控制 B. 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 C. 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 D. 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
6. 20世纪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认为“中国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后来的
版本只介绍孔子的生平。

而上海文明书局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则侧重孔子思想评析,指出“孔氏之说,尤为历代君主多利用”。

这反映出清末( ) A. 学校教育促进了传统观念的变革 B. 社会转型带来了认知的多元化 C. 废除科举否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 D. 革命思想主导着教科书的编纂
7. 抗战爆发以后,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在残酷艰难的苦痛中,反而使中国人“深深地感
觉祖国的可宝贵,也都能深深地感觉到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不得不负起的重要责任”。

这反映( )
A. 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达到新高度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
C. 中国抗战具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D. 争取民主自由运动推进抗战胜利
8. 老百姓口中的“倒爷”一词广泛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指一些利用计划内商
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的人。

“倒爷”的出现说明( )
A. 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B. 当时全国物资极度匮乏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 人们普遍接受市场经济
9. 亚里士多德说,陶片放逐法之定立是为了防范那些权高位重者,而在该法出台后的前三年内,人们放
逐的都是僭主的朋友。

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

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该法( )
A. 维护民主制度的效果
B. 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
C. 执行的盲目性随意性
D. 防范僭主政治的无力
10. 中世纪人们普遍谴责谋利的行为,教会禁止放贷取利,认为这是“一个在上帝看来可恶可厌的罪恶”。

但到了16世纪,人们已经承认“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

人们观念的改变源于( ) A.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B. 宗教改革的影响 C. 地理大发现的推动 D. 商业革命的需要
11. 1688年之前,英国9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欧洲大陆。

大约100年后,英国对欧洲出口虽有所增加,
但这一比重却下降到3%左右,而对美洲的出口所占比重则增长到58%左右。

这一状况( ) A. 得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B. 反映了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D. 说明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2. 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对“扩展战略”的宗旨作了阐述,他说:“在冷战
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

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

”其根本目的是( ) A. 展示美国制度的优越 B. 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C. 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 D. 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

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

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据罗志田等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材料三:1982年九届人大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正式拉开国务院精简、合并机构的序幕。

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

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

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

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对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个人生平节选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面表格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5.材料:1904年,清政府颁布《陆军常备学堂办法》,规定军校分为四级,各省设讲武堂,弁目(班长)
以上的士官都要经过各级军校培训,至清亡,已有各类军事学堂80多所,基本上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

其中最声名显赫的“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是黄埔军校之前中国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培养摇篮,直到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中的中坚将校还多半是毕业于此。

到国外学习军事也呈一时之盛。

晚清仅赴日本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就不下千人,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

各省督抚争相延揽归国学生,其著者有蒋方震、蔡锷等。

军人社会形象和待遇有了极大改善,新式军官品级崇高,甚至比文官更受重视,出现了“进身之阶,军功捷于科举”的过头现象。

这除了纠正重文轻武的习俗偏见之外,还有尚武强国的时代寓意。

更加上近代频发的战争环境,军人渐居国家正途的中心。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军事教育改革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军事教育改革的影响。

16.材料:巴黎和会之后,山东悬案成为影响中国和美国国内政治乃至远东和太平洋国际局势的重要问题,
也是华盛顿会议必须解决的问题。

日本政府清楚,在形势变化之后,日本就不可能完全维持在山东的特权了。

因此,日本在会前多次要求与中国直接交涉山东善后问题,以期能保留较多权益。

但都遭到了中国的拒绝。

日本转而请求美国调停,最后达成妥协。

鲁案交涉长达两个月零4天,共举行了36次会议。

美国在此期间不断向中日双方施加压力。

1月27日,中日达成协议,2月4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日本也不是毫无所得。

首先,日本仍然可以控制胶济铁路五到十年,仍然保持着在山东的经济优势。

其次,日本在满蒙的既得利益没有受到触动。

--摘自刘笑盈《美日在华争夺与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山东悬案得以解决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山东悬案的解决对远东和太平洋国际局势的影响。

17.材料:近代中国的学术界,新旧并存,学人蜂起,蔡元培即其一。

他奇迹般地跻身于翰林文苑,却又
轻抛功名,回乡兴办新式教育,随即走上反清道路。

继而,又在德国苦学四年。

民国初立,他作为首任教育总长,厉行变革,奠定共和教育的根基。

几年后,他出掌北京大学,将一个沉闷萎靡的官衙式学堂改造成为焕发勃勃生机的新式学府。

及至晚年,他主持国立中央研究院,初步确立了我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体系。

他的这种与时俱进的追求和在民国文化教育史上的卓著功业,得到中外知识界的广泛推崇和尊敬:“论著作,北大很多教授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


--据张晓唯《蔡元培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蔡元培“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能够“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说法绝对,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可知体现的是天人感应,说明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内部的神秘色彩,A选项排除。

“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

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准确把握。

3.【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可知体现的是北宋科技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影响科技发展,B选项排除。

理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不利于自然现象的准确解释,C选项排除。

科学研究借助理学思想,D选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明理学的准确把握。

4.【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苏州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可知强调的是经济联系加强,经济的独立性日益削弱,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区域分工无关,B选项排除。

生产专业化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产业结构出现倒退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准确把握。

5.【答案】D
【解析】
材料显示孟买到澳门只需25天,陕甘到浙江要90天,水路调兵比陆路调兵明显迅速;水上运兵主要是轮船,是当时先进的交通工具,说明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的速度,故D正确。

A说法片面,排除。

中国本土作战,不缺少增援,排除B。

C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对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在20世纪初和之后对孔子的不同思想评价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时间,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认知的变化,说明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认知的多元化,故B正确;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学校教育的相关内容,排除A;
在材料中未体现废除科举制的内容,排除C;
材料是说清朝末年未说明革命思想的内容,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儒学,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儒学思想家的认识。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在清末社会变革中,对孔子的不同评价,反映了人们对于历史认知
的多元化。

7.【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深深地感觉祖国的可宝贵,也都能深深地感觉到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不得不负起的重要责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

B材料不能明显体现,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是也都能深深地感觉到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不得不负起的重要责任。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一些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的人”可以看出经济体制存在局限性,说明经济体
制改革有待深化,故A项正确。

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物质丰富,故B项错误。

C项是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项中的普遍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需要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限性。

解题的关键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一些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
关商品进行牟利的人”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强
调了陶片放逐法具有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需要掌握陶片放逐法的局限性。

解题的关键是对“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陶片放逐法的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
能力。

10.【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16世纪,人们已经承认“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
时西欧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观念开始变化,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宗教改革无关,B选项排除。

地理大发现不属于根本原因,C选项排除。

商业革命的需要不属于根本原因,D选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准确把握。

11.【答案】C
【解析】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8世纪中期,材料所述时间是在18世纪中后期,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排除A;
材料说英国对欧输出减少,对北美输出增加,不能看出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排除B;
英国对北美输出商品增加,给英国带来丰厚利润,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故C
正确;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从时间判断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12.【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扩展战略”,“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等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B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

C是冷战时期的主要目的,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
问题,难度适中。

13.【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

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可以得出特点是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

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郡县制的影响和材料一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管理范围太过广大;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

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是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3)本小问的探索,依据材料三“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

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结合所学可知,探索有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精简机构;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

故答案为:
(1)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原因: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管理范围太过广大;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

意义: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3)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精简机构;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

【小题2】
【小题3】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考查秦到元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其意义;以及“乡绅”制度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以及现代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改革措施。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和现代地方制度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材料反映的是拉马克一生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看出拉马克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神创学说,他生活的时代应该是,经历了法国的封建王朝统治和法国的革命时代,以及革命以后的王朝复辟阶段,其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社会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看出拉马克提出的生物进化思想,与当时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国家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关系。

故答案为:
举例:
提取信息:1768年拉马克结识卢梭,并拜卢梭为师,受启蒙思想影响,在卢梭的引导下开始生物学研究。

概述:法国在18世纪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出现了像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这样的著名的企业代表人物,传播的理性主义思想,不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还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拉马克就是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研究生物学,最后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

评价: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方面的证据。

反过来近代思想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论,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生物进化论思想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生物进化论产生的背景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材料的能力。

15.【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时间,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解答即可。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清政府颁布《陆军常备学堂办法》,规定军校分为四级,各省设讲武堂,弁目(班长)以上的士官都要经过各级军校培训,至清亡,已有各类军事学堂80多所,基本上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最声名显赫的“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是黄埔军校之前中国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培养摇篮,直到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中的中坚将校还多半是毕业于此”、“各省督抚争相延揽归国学生,其著者有蒋方震、蔡锷等。

军人社会形象和待遇有了极大改善,新式军官品级崇高,甚至比文官更受重视,出现了“进身之阶,军功捷于科举”的过头现象。

这除了纠正重文轻武的习俗偏见之外,还有尚武强国的时代寓意。

更加上近代频发的战争环境,军人渐居国家正途的中心”,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培养近代军事人才,提高军队战斗力,推动军事近代化进程;提升军人形象和社会地位,与军阀割据混战形成有一定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反清力量。

故答案为: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的推动;革命形势高涨。

(2)影响:培养近代军事人才,提高军队战斗力,推动军事近代化进程;提升军人形象和社会地位,与军阀割据混战形成有一定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反清力量。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考查晚清军事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晚清军事教育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
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日本在会前多次要求与中国直接交涉山东善后问题,以期能保留较多权益。

但都遭到了中国的拒绝。

日本转而请求美国调停,最后达成妥协。

鲁案交涉长达两个月零4天,共举行了36次会议。

美国在此期间不断向中日双方施加压力”,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一战后美国实力大增;美日达成妥协;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努力。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日本仍然可以控制胶济铁路五到十年,仍然保持着在山东的经济优势。

其次,日本在满蒙的既得利益没有受到触动”,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增强了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影响;美日矛盾加剧;日本加紧入侵中国东北。

故答案为:(1)一战后美国实力大增;美日达成妥协;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努力。

(2)增强了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影响;美日矛盾加剧;日本加紧入侵中国东北。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考查山东悬案得以解决的原因以及山东悬案的解决对远东和太平洋国际局势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华盛顿会议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
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概述,依据材料“回乡兴办新式教育”、“他作为首任教育总长,厉行变革,奠定共和教育的根基。

几年后,他出掌北京大学,将一个沉闷萎靡的官衙式学堂改造成为焕发勃勃生机的新式学府。

及至晚年,他主持国立中央研究院,初步确立了我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功劳是创办新式教育;推行国家教育改革;采取“兼容并包”方针,开创自由学风,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初步确立起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体系。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近代中国的学术界,新旧并存,学人蜂起”、“轻抛功名”、“在德国苦学四年”、“他作为首任教育总长,厉行变革,奠定共和教育的根基。

几年后,他出掌北京大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西学东渐”的潮流;淡泊名利、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学贯中西的素养;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氛围;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的经历。

故答案为:
(1)创办新式教育;推行国家教育改革;采取“兼容并包”方针,开创自由学风,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初步确立起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体系。

(2)“西学东渐”的潮流;淡泊名利、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学贯中西的素养;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氛围;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的经历。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

考查蔡元培“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及其原因。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蔡元培功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