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综述_安海忠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黄贤金;周艳【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年(卷),期】2018(10)6【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发展战略决策的基础,对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从土地资源承载力向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发展,再到近年来以土地开发强度为特征,以及基于供给能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兴起的历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从单一资源走向各类主要自然资源、环境要素及综合要素的承载力评价,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但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仍存在更多地关注承载的极限容量,对发展容量的关注不足;缺乏具有普适性、可推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及方法体系等问题,其研究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未来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仍需在承载力从极限容量向发展容量转变,形成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体系,强化以空间开发利用为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此深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实践应用研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支撑.【总页数】8页(P36-42,54)【作者】黄贤金;周艳【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6;X32【相关文献】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J], 经卓玮;马友华;张贵友;王强;王静2.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J], 黄志英;刘洋3.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基于内容分析法 [J], 李华姣;安海忠4.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综述 [J], 郑克芳;田天;张海宁5.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J], 王帅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综述及研究进展1. 引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衡量特定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关键作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科学方法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科学方法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对一个区域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能够保证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的诊断与分析。
是一项重要的规划与决策的依据,其输出的相关数据和报告,能够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方案,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重点阐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科学方法分析。
1.框架结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框架结构包括指标选取、数据获取、数据处理、评价和预测等五个部分。
其中,指标选取部分是构建整个评估框架的核心,严格科学的指标选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评估的可信度;数据获取包括调查、监测和采样等内容,是评估工作的数据基础;数据处理部分包括计算和分析过程,是评估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评价和预测部分包括对评估和预测结果的分析以及对方案、政策的评估与预测,是评估工作的核心环节。
2.指标选取指标选取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决定了评估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所选指标应该是能够有效反映所评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资源利用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的综合性指标。
综合指标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应选取能够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如GDP、人均收入等;(2)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应选取能够全面反映环境状况的指标,如水质、空气质量等;(3)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应选取能够全面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如文化教育水平、人均寿命等。
3.数据获取数据获取是评估工作的数据基础,涉及调查、监测和采样等内容,是评估工作的基础环节。
在数据获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
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建立在准确数据基础之上,在数据获取过程中要注意严格的数据记录和监测,避免数据失真或误差;(2)全面性。
评估结果需要全面反映所评估区域的情况,因此在数据获取过程中需要涵盖全面的各项指标,确保结果的全面性;(3)稳定性。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评估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评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评估国家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得尤为关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对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程度的评估和判断,其核心是确定资源环境的承载量和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评估。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概述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资源环境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容纳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的上限。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是一项涉及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科学问题的全面性评估,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管理体系、科技应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会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甚至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不断深化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工作,不断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广阔、资源种类繁多、环境类型复杂的国家,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地区差异性大。
我国各地资源环境条件不同,而且相互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 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相对比较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例如西部地区人口密度高、资源贫乏,且资源开发程度不高。
3. 潜在的环境风险较高。
我国环境治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环境风险存在较高的概率。
4. 跨区域性质。
现代化的生产活动使得人们的生产耗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产生了各种环境问题。
然而,由于电力、水力、物流等高耗能物品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因此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协调跨区域的工作。
这些基本特质使得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定量评估,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

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承载力概念、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承载力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承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承载力研究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等一系列原因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资源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与此同时,资源环境本身结构、状态的改变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速度。
资源环境状态的优劣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很大的必要性,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
一、承载力概念的研究承载力概念一词原本是物理力学的一个概念,其本意是指物体在不受破坏时可承受的最大负荷能力,现在已经组建演变为对发展的限制程度进行描述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随着承载力研究的深入,承载力早已突破物理学上的概念范畴,成为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研究对象。
国外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较早,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导致了人口聚集、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
在此背景下,英国人口学家malthus首次发现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物质增长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在其著名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过剩理论”和“两个级数理论”,比利时数学家verhulst(1838年)进一步将malthus资源有限并影响人口增长的观点用logistic数学公式表现出来,并运用19世纪初英国essex的人口数据检验了方程结果,使人类意识到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限制作用。
在随后的20世纪,各国科研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logistic拟合和实证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我国科研项目《我国沿海新经济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研究――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随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
黄宁生和匡耀求等(2000)认为,环境承载力从广义上讲,指某一区域的环境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从狭义上讲,即为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系统对外界其它系统污染的最大允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资源环境约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地区或某系统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可以容纳的资源和环境的限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在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时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包括自然因素,还考虑了社会、经济等因素对环境影响的综合因素。
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和关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指标。
生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等指标;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向型经济等指标;社会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教育水平、生活质量等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需要不断地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
四、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完善密切相关。
粗糙集-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降低隶属度的位次,从而计算出综合评估值。
现代统计学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也被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和研究的对象而定。
五、应用案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应用。
中国丰都县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该县生态环境状况较为好,但也存在一些环境承载能力低下的区间。
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表明,该城市的能源、水、土地和交通等方面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马来西亚森林覆盖率下降的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也是重要的分析方法。
六、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应用案例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秦皇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秦皇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范珊珊;刘冀闽【摘要】建立了秦皇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秦皇岛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秦皇岛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北戴河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发展潜力很大;海港区、山海关区、抚宁区、昌黎县和青龙县承载力中等,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卢龙县承载力较低,尚有一定开发潜力.【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9)001【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识别;秦皇岛【作者】范珊珊;刘冀闽【作者单位】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河北秦皇岛066001;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河北秦皇岛06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4资源和环境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是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维持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功能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面作了一系列研究。
韩鹏等[2]应用快速评估方法对中原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
付云鹏等[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
武凤阳等[4]运用TOPSIS和熵值法评价了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
高志英等[5]以山西省运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耕地承载力、经济人口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3个方面选取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对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评价问题,对其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资源环境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评价指标体系。
秦成等[6]提出构建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从普适性指标到针对性指标的递进过程。
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和评价方法综述——基于内容分析法

1资源环境承载 力评价 方法
综合 分析 国内外承 载力 文献 ,资源环境 承载力 的主要 研 究范 式 以实证研究 为主 ,其 中大部分 文献是基 于调查 问 卷 、实地 调研 、文 献综述 、数据 统计 、实验 、GI S、模 拟 仿 真等 研究方 法 ,以某 一 国家或某 一 区域为研究 对象 ,结 合 具体 的评价 方法 ,对 其资 源环境 承载力进 行单 因素 或多 因素 的综合评价 。承 载力 的评价方法 多种多 样 ,例如 :生
中图分 类号 :F 0 6 2 . 1 ;F 0 6 2 . 2 文献标 识 码 :C 文章编 号 :1 6 7 2 — 6 9 9 5 ( 2 0 1 3 ) 0 8 一 o 0 6 5 — 0 4
“ 承载力”这一概 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 8 8 0 —1 8 8 5 年…。 承载 力 概 念 的 引人 为 可持 续 发 展 的规 划 提供 了一 个 集 物 理 、社 会 经济 、环境 系 统等 于一 体 的综合 框架 。国 内学 者2 0 世纪 9 0 年代 开始关注 资源承 载力 和环境 承载力 的相 关研 究 。2 1 世纪初 期 ,国 内的研 究视 角才 逐步转移 到对 于 资源环 境承载力 的综合研究 。此后 十多 年 ,受到 了大量 的 关 注 ,社 会各 界学者 开始对 人 口、生态 、土地 、水 资源 、
▲ 作 者简 介 : 李华妓 ( 1 9 8 6 一) , 女, 山东省烟 台市人, 中国地 质大学 ( 北京) 管理科 学与工 程专业博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 信息服 务、 系统 分
方 法 、信息熵 法 、基 于动态 的反 应法 ( d Yn a mi c — ba s e d a p p r O a c h)、灰色妥协规划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时间序 f ] t ( T i me S e r i e s ) 等 ,以及在 以上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综合 使用 ,如表 1 所示。 “ 生态足 迹法 ”是 国内外学者在研 究和 评价各地 区资 源环 境承载力 时最常用的评价 方法之一 ( 参 见图1 )。 “ 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研究一、引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研究意在通过系统性评估,为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在当前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目标。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将介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概念,评估指标和方法,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二、概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是对一个地区或国家所能承受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污染负荷的评估过程。
该评估过程是通过全面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资料来制定和实施计划,旨在评估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并提供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决策支持。
三、评估指标1.资源类指标资源类指标主要包括开采能力、耗用速度、更新速度、储量等。
其中,开采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所开采资源的能力;耗用速度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耗用资源的速度;更新速度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资源自然重生的速度;储量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所持有的各种资源总量。
2.环境类指标环境类指标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
其中,大气污染物指标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水污染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土壤污染指标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3.社会经济类指标社会经济类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收入、工业增加值、GDP、劳动力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是在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四、评估方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的方法包括基于统计和基于模型的方法。
1.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统计的方法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然后使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利用多变量分析,揭示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影响的程度,并建立各种模型以评估环境质量和资源承载能力。
2.基于模型的方法基于模型的方法主要使用模型对评估地区进行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及管理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及管理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现为某一地区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口数量及经济活动的规模,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所能提供和支撑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上限。
因此,科学地评估和管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主要有生态足迹法、物质流分析法、环境效能分析法等。
生态足迹法,是指用来评估及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先后时期使用生态系统和资源的各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和负担的指标,以“生态足迹”为主要评估指标,通常包括耗水量、碳排放等方面,反应了人类活动产生的生态影响。
物质流分析法,是指利用宏观贸易数据和转移系数计算国际间及区域间物质的流动和变化,它全面描述了资源的运动,能够达到精确计算物质的数量,是反映生态系统物质代谢特征和环境压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而环境效能分析法则以资源、环境的效益、损失、影响程度作为评价指标,反映了各种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效能、损失程度。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管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能够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管理分为基于市场手段的管理和行政手段的管理两种方式。
市场手段的管理是指政府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问题,例如通过出售排放许可证等方式实现排放量的减少。
而行政手段的管理则是指政府依靠行政手段来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管理,例如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保法规等。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推广低碳经济、发展再生能源等方式,促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提升。
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及管理的展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随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不断降低,如何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解决这一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一、引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地区所能使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可持续利用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
因此,对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的方法(一)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中最常用的框架之一。
该框架将环境问题分为三个部分:压力因素、环境状态和政策响应。
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分析,可以有效评估系统的环境承载力。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种可以研究复杂系统演化的动态数学模型。
该模型可以非常清晰地分析和控制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准确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使决策较为准确和科学。
(三)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模型衡量一个地区使用自然资源的大小,与其自然资源再生的速度相比较,以此评估其可持续性。
该模型通过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评价经济发展,并将其与生态资源的恢复速度进行比较。
(四)多指标综合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将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最终得出总体评价结果。
该方法适用于综合分析多维度的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三、案例研究本文以中国宁夏区域为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进行案例研究。
(一)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通过对宁夏区域的压力因素、环境状态和政策响应进行研究,分析出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为紧张,存在着较大的生态压力。
该地区的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政策体系。
(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建立宁夏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型,可以清晰地预测该地区未来发展的趋势。
然而,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前,需要首先分析该地区的环境和资源状况,以准确预测未来。
(三)生态足迹模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宁夏的生态状况,可以得出该地区的生态压力指数较高。
为了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调整政策是必要的,比如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益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得至关重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实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准确评估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构建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准确反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所选取的指标应具有明确的科学定义和测量方法,数据来源可靠,计算方法准确。
2、系统性原则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指标体系应涵盖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能够全面反映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同时,要注意指标之间的协调性和互补性,避免重复和冲突。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应易于获取和测量,数据具有可收集性和可量化性。
过于复杂或难以获取数据的指标会增加评估的难度和成本,影响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
4、动态性原则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这种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指标,以适应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5、区域性原则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指标体系应根据区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构建,突出区域的特色和重点问题。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1、资源要素(1)水资源包括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数等指标,用于评估区域水资源的数量和利用状况。
(2)土地资源如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开发强度等指标,反映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情况。
(3)能源资源涵盖能源储量、能源消费量、能源自给率、能源利用效率等指标,衡量区域能源的供应和消耗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第6期2016年12月资源与产业RESOURCES &INDUSTRIESVol.18No.6Dec.2016http ://www .resourcesindustries .net .cn zycy @cugb .edu .cn收稿日期:2016-11-02;修订日期:2016-11-03;责任编辑:任宝琴。
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 /kcms /detail /11.5426.TD.20161223.1645.002.html DO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161223.0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3199)。
通讯作者:安海忠(E-mail :ahz369@163.com )引用格式:安海忠,李华姣.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综述[J ].资源与产业,2016,18(6):21-26An Haizhong ,Li Huajiao.Research framework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J ].Resources &Industries ,2016,18(6):21-26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综述安海忠1,2,3,李华姣1,2,3(1.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2.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3.国土资源人才评价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3)摘要:在全球“低碳革命”、“页岩气革命”、“新能源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分析、评价、监控一国或某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的课题。
文章在梳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理论为基础,以方法和数据为支撑,以应用为导向的,集理论、方法、数据、应用“四位一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
其中,在理论层面,提出了“以资源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为约束,以社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理论体系”;在方法层面,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体系”;在数据层面,提出了包含统计年鉴数据、空间遥感数据、实地观测数据和调研数据、高频时间序列数据、仿真模拟数据、文本灰色数据等6个层次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多源异构数据体系;在应用方面,提出了基于理论、方法、数据的“动态监测、分析评价、风险预警、政策模拟、决策支持”5个维度的应用研究体系。
该研究所提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为资源型承载力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和系统的思路框架。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方法;数据应用;框架体系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464(2016)06-0021-06RESEARCH FRAMEWORK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AN Hai-zhong 1,2,3,LI Hua-jiao 1,2,3(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LR,Beijing 100083,China ;3.Open Lab of Talents Evaluation ,MLR,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The global low carbon revolution ,shale gas revolution and new energy revolution requires how to analyze ,evaluate and monitor one nation ’s ,or one region ’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advances ,presents a four-in-on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eory ,method ,data and application.The theory incorporates resources as support ,eco-environment as constraint ,sustainability as objective.The method is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from single to comprehensive ,from static to dynamic.The data includes annual statistics ,remote sensing ,on-site surveyed ,temporal series ,simulation ,and text gray data.The application covers dynamic monitoring ,analysis ,risk alerting ,policy modeling ,and decision support.This study provides a necessary research basis and path for further study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资源与产业2016年capacity.Key words: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theoretical method;data application;framework0引言“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概念早在17世纪被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承载力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进入到21世纪被全球各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广泛关注。
在全球“低碳革命”、“页岩气革命”、“新能源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分析、评价、监控一国或某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新的课题。
在中国,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1],其中第十四条“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特别指出了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强调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理论为基础,以方法和数据为支撑,以应用为导向的,集理论、方法、数据、应用‘四位一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从而为资源型承载力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和思路框架。
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1.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界定承载力是指在某个给定的环境条件限制下,某种或某类个体能够存在的数量最高限制。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承载力概念基础上融合了物理学、社会经济学、环境科学、资源经济学等多学科理念形成的复杂综合系统[2],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3]。
在中国,随着十八大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的提出,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广泛展开。
2013年6月9日举办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要性及其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规划等之间的关系。
1.2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角度通过文献分析可知,随着社会各界对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的逐步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在近10年进入到快速提升阶段。
在研究区域范围方面,国内外学者先后开展了针对国家[4]、省[5-6]、城市型地区[7]、资源型区域[8]等进行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在研究对象要素方面,国内外学者先后开展了针对人口[9]、经济[10-11]、土地[12]、生态[13-15]、矿产资源[16-17]、水资源[18-19]等各类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分析以及多要素综合承载力研究[20];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了能值[21]、系统动力学[19]、生态足迹法[14]、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及多方法的综合使用[22]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1.3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评述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受到人口规模、开发程度、城镇化规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气候和自然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区域单一要素或多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大多数学者主要侧重于基于个别地区静态评价分析和阶段性动态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也比较分散,尚未通过分析承载力的要素特征,运用系统、整体的视角,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框架体系。
2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2.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理论体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22第6期安海忠等: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框架体系综述个多要素集合的概念,既涉及到了土地、矿产、能源等各类支撑性要素,又涉及到了各类生态环境约束性要素,同时还涉及到了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的要素。
这3类要素通过相互作用、相互约束,最终可以形成以资源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为约束,以社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体系(图1)。
其中,“支撑要素”主要为各类资源的供给能力;“约束要素”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约束;“压力要素”主要为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运行和发展需求。
图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理论体系Fig.1Theoretical research framework for resources andenvironment carryingcapacity图2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体系Fig.2Methodological research framework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2.2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资源环境承载力初步在中国得到关注开始,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型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这一过程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的分析过程[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