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b3c1c9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d.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生理、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及其心理特点的学科。
它对儿童的成长、学习、行为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旨在帮助儿童充分发展潜能、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并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提供有益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将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重要阶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1. 个体差异原则: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2. 离散阶段原则: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经历离散的发展,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任务和特征。
3. 预测性原则:儿童的早期发展能够预测其后续发展的趋势,这使得我们能够提前采取干预措施来促进儿童的良好发展。
4. 动态互动原则: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文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1. 早期婴儿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发展基本的感知和运动能力,形成感觉和认知的基础。
2. 幼儿期(2-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发展出思维的表征能力,开始探索周围世界并建立适应性行为。
3. 儿童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展认知和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并通过学习和社交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和身份。
4. 青春期(12-18岁):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和心理的重要变化,开始独立思考和建立自我认同。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对于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遗传特征会对儿童的基因表达产生影响。
2. 家庭环境:愉快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积极发展。
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提供了儿童认识世界和学习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发展。
4.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儿童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人际互动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https://img.taocdn.com/s3/m/5b6f4be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e.png)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小学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小学儿童教育心 理是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也就是研究在小学儿童阶段教育、教学情境中, 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 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一是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 体验);二是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对友谊的认识,如赛尔曼的儿童 友谊发展的五阶段:未形成友谊阶段、单向帮助阶段、双向帮助阶段、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研究对象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核心部分主要涉及随年龄增长的行为(因而普遍称之为儿童心理学)。 它研 究个体在儿童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所表现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揭示儿童由初生到青春期的心理过程 的规律;研究儿童随着年龄典型发生的行为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小学儿童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是儿 童在各方面是打基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儿童身心发 展的特殊性。在这个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特点采取有效教育、 教学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小学儿童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 特点。
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5c10b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01.png)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学习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同时也具有阶段性。
从出生到成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针对儿童进行教育。
1. 婴儿期:婴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阶段,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需求,建立安全感。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婴儿的身体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2. 幼儿期: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社交能力。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童年期:童年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 青春期:青春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主要任务是完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探索。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强调,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1. 生理差异:儿童的生理差异主要体现在身高、体重、体能等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课程和活动,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e86961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2.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性别认同、自我认知、道德发展等各个方面。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方面的研究内容。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能力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在儿童早期,他们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和运动能力,逐渐发展为符号运算能力,如语言和思维能力。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儿童的情感发展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儿童的情感发展包括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等方面。
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发展与他们的生理、认知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研究儿童情感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与他人的互动、沟通和合作等方面。
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儿童的性别认同和自我认知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儿童的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的认知和意识。
研究表明,儿童的性别认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特点。
儿童的自我认知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认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外在特征向内在特质和能力的认知转变。
通过研究儿童的性别认同和自我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和自我发展。
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指儿童对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认知和理解。
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特点。
儿童的道德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b0c297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d.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性格等方面,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是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动作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等阶段。
在感知动作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探索世界,对事物的认知以直接感知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前运算期,开始形成一些概念,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分类。
到了具体运算期,儿童的思维逐渐具备了具体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二、儿童情感发展儿童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心理上对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节能力的发展过程。
儿童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父母和亲近的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婴儿期,儿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主要照料者的依赖和信任。
到了幼儿期,世界观逐渐扩大,儿童开始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如快乐、悲伤和愤怒等。
同时,儿童也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儿童社会发展儿童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在社会发展中,儿童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和分享,同时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儿童的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学校生活中的社交互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学会相互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同时,儿童也开始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四、儿童性格发展儿童性格是指儿童在个体差异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性格特点。
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基因、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儿童性格发展中,性格特点逐渐显现。
有些儿童天性活泼外向,善于表达和与人交往;而有些则内向、较为安静。
儿童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学习、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结语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72c9d5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f.p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探索儿童在心理上的成长和变化。
以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1. 早期经验:指儿童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中所经历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包括感官刺激、社交互动、语言学习等等。
早期经验对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睡眠发育:指儿童在早期发育阶段中睡眠模式和睡眠需求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睡眠结构也逐渐成熟。
3. 意识的出现:指儿童意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和外界的存在。
婴儿时期,儿童意识主要是基于感觉和行为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意识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4. 扮演角色:指儿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和理解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角色扮演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技能的提升。
5. 社会认知: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想法和意图的理解。
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交交往和情绪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儿童发展中的关键阶段。
6. 玩耍行为:指儿童通过自由和有目的的游戏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玩耍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和认知发展,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语言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语言能力的成长和进步。
语言发展包括听力、发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运用,是儿童认知和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
8. 自我概念:指儿童对自己的身份、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可以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9. 情绪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变化。
情绪发展包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是儿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
10. 自我调节:指儿童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66adc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8.p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孩子心理发展的学科。
它涵盖了婴儿、幼儿和学前儿童各个年龄段的认知、社会情感以及身体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包括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身体发展三个方面。
一、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与认知婴儿时期的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和探索周围环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发展出对物体、形状、颜色和声音等的认知能力。
2. 语言发展儿童在语言发展上经历了从单词的认识到简单句的构成,再到完整语言表达的过程。
他们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逐渐掌握了语言沟通的技巧。
3. 思维与问题解决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开始从感性向理性转变,他们能够通过逻辑思考解决简单问题,并开发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他们也开始培养自己的记忆能力和注意力。
二、社会情感发展1. 自我认知学龄前儿童开始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能力和性格。
他们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形成对自我的认知。
2. 情绪管理与他人的互动中,学前儿童开始学习分辨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学会控制情绪的表达方式。
此时,他们也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对他人给予积极或消极的反应。
3. 人际关系学龄前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们开始与同伴进行合作、分享和互助,逐渐建立友谊和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三、身体发展1. 基本运动能力学龄前儿童逐渐具备基本的动作能力,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他们也开始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筷子、铅笔等。
2. 精细动作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手指肌肉逐渐发达,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手指运动,如握笔书写、用剪刀剪纸等。
3. 健康习惯养成在学前儿童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运动习惯对其身体发展至关重要。
这个时期的儿童容易塑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将对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结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儿童认知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对儿童社会情感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816fd66a98271fe910ef92e.png)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出生到青年前期(即0-17、18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狭义上说,就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3.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起源于动物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在学会,故又称“最佳学习期”,有人用“早期学习”来代替。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8.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发生了反射行为。
9.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大小,形状微小细节的能力。
10.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1.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对立体物体成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2.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3.图式: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4.映像:感觉印象心理上的再产生。
15.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16.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
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17.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步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的强度,让患者逐步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18.模特塑造法:通过模特或榜样,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29036a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e.p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感知、思维、语言、记忆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2. 儿童的情感发展:研究儿童情感的产生、表达和调节,包括儿童的情绪、情感交流、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3.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同伴关系、社会认知、合作与竞争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4. 儿童的性别角色和身份发展:研究儿童性别意识、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身份形成的过程,包括儿童对性别的认知、性别角色学习和性别角色取向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5. 儿童的游戏和创造力发展:研究儿童游戏和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和自主游戏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6. 儿童的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研究儿童身体运动的发展过程,包括儿童的协调性、精细动作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这些具体内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2c708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0.png)
(完整版)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学科,旨在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和性别发展等方面的变化。
它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进一步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1. 儿童的身体和感知发展儿童在早期的身体和感知发展中,经历了从无法抬头,到会爬行、站立,再到最终掌握走路的过程。
同时,他们的感官也逐渐成熟,能够感知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 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认知发展方面,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会逐渐发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从而解释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3. 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学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学会体验和表达各种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起情感联系。
同时,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儿童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儿童的性别和身份认同在性别和身份认同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从小就开始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并逐渐接受并理解社会性别角色。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性别教育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1. 家庭教育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家长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交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积极行为习惯。
2. 幼教实践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教学活动。
通过合理的游戏和互动,促进幼儿的身体、认知和情感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3. 心理咨询与干预儿童发展心理学也为心理咨询与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了解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并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
![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614fd7d27d3240c8447ef7c.png)
第一节概述主要内容•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并结合相应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个体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心理发展阶段:(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4)幼儿期(3岁——6、7岁)(5)童年期(6岁——11、12岁)(6)少年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8)青年晚期(17、18岁——35岁)(9)中年期(35岁——60岁)(10)老年期(60岁——死亡)•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注意: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世到青年前期,即从出世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第二节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是强调遗传因素对发展的影响,还是强调社会条件对发展的制约?•遗传与环境之争,即天性与教养之争是贯穿发展心理学历史的红线之一。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5f757a4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7.png)
行为主义观
• 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旳认知过 程,涉及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 等。首先,个体要注意到别人旳某种行 为,而注意具有选择性,在一样旳情境 中,不同旳人可能注意到不同旳信息, 从而造成不同旳学习。
行为主义观
• 其次,个体能在没有示范线索旳情况下 依然在头脑中保持原先观察到旳信息, 视觉表象、言语符号等就起着主要旳作 用。
精神分析论
• 1、口唇期(0—1岁)。新生儿旳吸吮动 作既使他取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 感旳起源。所以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 感最集中旳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 他能抓到旳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弗洛 伊德以为,谋求口唇快感旳性欲倾向一 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 抽烟或饮酒旳快乐,都是口唇快感旳发 展。
行为主义观
• 班杜拉旳观点 • 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旳新老行为主义学
派主要经过对动物(如白鼠、鸽子等)旳试验 来建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人类旳行为。 这些理论受到抨击旳一种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行 为旳社会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旳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 补了这种不足。
行为主义观
行为主义观
• 从刺激—反应旳公式出发,华生以为遗传得来 旳是数量甚微旳简朴反射而已,它们对后来旳 心剪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 展旳唯一条件。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旳、 发育良好旳婴儿,和符合我旳要求旳抚育他们 旳环境,我确保能把他们随便哪一种都训练成 为我想要旳任何类型旳教授――医生、律师、 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旳才智、嗜好、 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旳宗族怎样 (1930)。”
成熟势力说
• 小朋友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旳准备状 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旳 生理机制旳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 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旳原 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旳进程中,个 体还体现出极强旳自我调整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e51e82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f.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发展的学科,对于理解儿童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儿童认知发展特征:1.1 儿童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渐掌握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1.2 儿童思维方式逐渐成熟:儿童的思维方式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渐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
1.3 儿童对外界信息的理解逐渐深化:儿童能够逐渐理解和处理更加复杂的信息,对世界的认知逐渐丰富。
二、儿童情感发展特征:2.1 儿童情感逐渐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感逐渐稳定,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2 儿童社会情感逐渐丰富: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学会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并形成亲社会行为。
2.3 儿童自我认知逐渐建立:儿童在情感发展中逐渐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和需求,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儿童社会发展特征:3.1 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形成社会化行为。
3.2 儿童人际关系逐渐丰富:儿童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建立友谊、学会合作、解决冲突,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3.3 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逐渐提高:儿童在社会发展中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四、儿童身心发展特征:4.1 儿童身体发育逐渐完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各系统逐渐发育完善,体能和协调能力逐渐提高。
4.2 儿童大脑发展逐渐成熟:儿童大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神经连接逐渐建立,认知和情感功能逐渐完善。
4.3 儿童心理健康逐渐稳定:儿童在身心发展中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五、儿童发展心理学影响因素:5.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5.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对儿童认知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f1c6fcf6137ee06eff91819.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要概念:1.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概念,讲的是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并不认为物体不存在了,而是相信它仍在某个地方。
(具有客体永久性的婴儿在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会继续寻找)2.婴儿期的记忆缺失现象婴儿期有记忆现象,但人们又发现儿童并不能回忆起自己在婴儿和幼儿早期(3岁以前)的事情,有人认为婴儿主要运用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功能较差,也有人认为,婴儿与年龄大的儿童和成人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婴儿采用非言语的编码方式,年龄大的儿童和成人采用言语编码方式。
3.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儿童认知的潜在的出发点,表现在年幼儿童的思维逻辑、言语和关于世界的表象之中。
这时期儿童的表象和言语,与具体事物的连接太直接,因而他们紧紧地束缚在他们自己关于世界的观点之中,不能采取更加客观的观点。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是人际间,特别是婴儿和成人间的主动的情绪交流活动。
6-8个月的婴儿学会了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中,儿童需要从照看者,主要是母亲的面孔上寻找信息支持,从而决定自己该怎么办。
5.依恋依恋是一种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系。
6.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其他识记知识点1.心理的器官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视觉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
2.新生儿的视敏度新生儿的视敏度为20/200到20/600的范围之内。
3.听觉妊娠20周的胎儿已经具备听觉能力。
4.形状知觉出生2个月的婴儿对图形的视觉能力有所提高,开始注视几何形状的边缘以及人脸的突出部位,如眼和口部。
5.视觉悬崖实验(详见书上50-51,要求简要理解)6.方位知觉的顺序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a221e9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6.png)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的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会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认知发展: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中的发展。
2. 语言发展:探讨儿童和青少年的语言习得、词汇发展、语法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发展。
3. 社会情感发展: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在情绪、情感调节、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
4. 道德发展: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发展。
5. 个性和人格发展:探讨儿童和青少年在个性特质、人格结构、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发展。
6. 学习与教育: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教育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为教育、养育和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它可以帮助家长、教师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cf71e25d3b3567ec102d8a39.png)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儿童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出生到17、18岁左右。
)2.思维的结构(认知结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格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者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者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认知广义上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狭义就是思维或记忆。
3.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是已有知识的应用,如把木块假想为一条船。
同化:外在刺激适应内在心理结构;4.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个体对特定事物作出反应,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儿童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通过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运动知识,使之适应他人的行为。
顺应:内在心理结构适应外在刺激结构。
5.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但仍相信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成为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6.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的形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征叫做守恒。
7.元记忆,儿童还不具备对记忆技能的认识或不具备什么时候利用这些策略作为适合的经验。
8.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元认知过程:计划,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监控学习,控制分心和焦虑,评定结果。
P1079.图式,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的。
作用:使记忆更为有效。
10.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是心理上的再产生。
常在图式中出现,且是有意识的制作。
11.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的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2.选择性模仿,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13.强化依随,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认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
![认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bdb10f2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0.png)
认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的一门学科。
在目前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儿童的成长,而对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认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
一、促进儿童的成长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促进儿童的成长。
通过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可以了解到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和特点,知道他们具备哪些能力,有哪些需要通过教育和辅导来发展和提升。
这样就可以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给予他们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教育。
二、识别孩子存在的问题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家长、老师和医生识别孩子存在的问题。
只有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了解才能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及时识别和解决。
例如,当孩子表现出情绪问题或学习问题时,了解其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问题所在,采取更加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儿童的个体差异、发展特点等方面的了解,可以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另外,了解儿童发展阶段,对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有效的心理辅导对于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排解个人问题,缓解压力和疑虑,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人成长。
五、杜绝不良教育方式儿童发展心理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杜绝不良的教育方式。
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良的教育方式往往具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良心理影响的特点。
如果我们能够对不良教育方式有所了解,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而使得儿童的成长过程更加健康、有序和稳定。
综上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促进儿童成长、提高教育质量、识别孩子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1f98d5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c.png)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涉及
儿童认知、情感、社会与性格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1. 认知发展:研究儿童智力、思维和知觉的发展过程。
包括儿童注意力、记忆、问题解决、语言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2. 社交和情感发展:研究儿童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发展。
包括儿童如何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3. 性别角色认同:研究儿童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4. 玩耍和想象力:研究儿童玩耍、创造和想象力的发展。
这对于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5. 自我概念:研究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身体形象、能力和性格等方面。
6. 儿童发展阶段理论: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将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等。
7. 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研究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学前教育的质量等。
8. 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如焦虑、抑郁、行为问题等,并探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这些概念帮助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理解和指导学前儿童的发展,为儿童的教育和保健提供科学依据。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四大基本主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四大基本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85273c4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7.png)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四大基本主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以下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四大基本主题:
1. 婴儿期 (0-1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婴儿的学习和发展。
婴
儿的发展涉及到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婴儿的发展对于后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期 (1-3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幼儿需要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认知和情感能力,如语言能力、自我概念、社会交往能力等。
3. 学龄前期 (3-6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这个时期是儿童开始学习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学科的重要时期。
此外,儿童的情感发展也至关重要,如自我控制、社交技能和情感稳定性等。
4. 学龄期 (6-12 岁):这个时期的主题是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学龄期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发展涉及到学业表现、社交技能、自我概念和自尊等方面。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主题和关键因素,这些主题和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到第四章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出生到17,18岁。
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三、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四、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五、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发展;华生—环境决定论、共同决定论:格赛尔—成熟优势论,他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儿童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四、发展在实践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5、皮亚杰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6、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7、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早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界6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现在8、中国儿童心理学最早的标志: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9、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10、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M/T)特点:时间短、取样大,成本低,省时省力,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1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同上)特点: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流失导致代表性降低,反复测量可能是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时间长,成本高,一首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12、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听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一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同上)特点:跨文化研究的好处主要能更好地形成理论和对变量能作出更全面的考虑,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13、遗传疾病一般由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造成。
14、苯丙酮尿症,表现:见P31(了解)PS:苯丙酮尿症可由及早饮食干预而得到制止。
15、唐氏综合症又称先天愚型、伸舌白痴:表现:P34(了解)16、胎儿的发育过程:1、胚种期(前8天);2、胚胎期(第二周至第八周)又称细胞和组织分化期,胚胎分化出三个细胞层: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人体各个器官就是在这三个胚层的基础上分化而形成。
3、胎儿期(第九周到出生)也称器官和功能分化期17、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P36—39(了解)18、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
儿童的生长发展有四个显著时期:(1)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2)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3)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女孩在11—13),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4)15、16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19、男女儿童在身高、体重、肩宽、盆宽等的发展曲线上出现了两次交叉,第一次在9—10岁,第二次在14—16 20、个体出生后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最晚是生殖系统。
21、脑重量的增加:出生时新生儿的脑重量是39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的25%,第一年年末发展到50%(最快),2到3岁时达到900到110克,达到成人脑重的75%,6到7岁时90%,20岁停止。
22、脑重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
6岁末几乎所有皮层传导通路都已鞘化。
23、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O)—颞叶(T)—顶叶(P)—额叶(F)24、儿童脑的发展有两个加速器:第一次5至6岁左右,第二次在13至十四岁左右。
25、动作发展规律:1、从上至下2、由近及远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简答的话标题+一句话,详见P46—47)26、儿童动作的发展包括手部动作和行走动作,其中手部动作的标志是手眼协调和拇指与其他手指的配合。
27、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工具,笨拙的儿童不易与同伴打成一片,动作技能发展好的则易受到同伴欢迎。
(J)28、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期或关键期(动作训练)29、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1、反射行为2、定向反射习惯和去习惯化(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叫做去习惯化)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4、视觉偏爱(范茨)30、新生儿已能用眼睛追随刺激(视觉集中),大约6个月到1岁时便能达到正常人的视力范围。
儿童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31、新生儿不仅能够听见声音,而且还能区分声音的音高,音响和声音的持续时间。
32、新生儿已能用呼吸描记器测量呼吸33、3岁前是形状抽象占优势,4、5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形状抽象又占优势。
34、范茨用视觉偏爱法研究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
结论:1、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
2、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
3、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
4、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5、看由弧线构成的形状。
35、深度知觉:吉布森和瓦尔克—视涯实验,表明婴儿很早就有深度知觉。
36、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能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向,但一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
37、皮亚杰认为儿童左右概念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5—7岁),第二个阶段(7—9岁),第三个阶段(9—11岁)38、儿童对时间的感知顺序是:早中晚,一周内的时序,四季39、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大致呈以下趋势:(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3)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40、相互作用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41、思维的结构:思维的结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
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
42、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位皮亚杰称其为格式,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
43、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
运算是一种可逆转的观念上的操作。
44、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
适应包括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45、同化: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
46、顺应:顺应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或个体在对环境的要求作出反应时发生变化的倾向,亦即修改观念或改变行动。
47、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48、思维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0—7岁)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49、感知运动时期: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这又分六个阶段。
50、前运算阶段与感知动作时期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前一时期的儿童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
后一时期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51、皮亚杰又将前运算阶段分为如下两个小阶段:一、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2—4岁)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52、守恒:物体的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53、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三山实验)54、运算在皮亚杰理论中有几层含义:其一、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
其二、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运算具有一种守恒。
其四、是系统性。
55、具体运算有两个显著特点:1、获得守恒性2、群集结构的形成(了解P88 X) 56、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特点:格式第六章1、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2、语言产生的准备——这个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反射性发声阶段(2)牙牙语阶段牙牙语开始于五个月左右;婴儿约自第九个月起,牙牙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
3、牙牙语的作用:通过牙牙语,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4、语言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2)语词理解语词理解:8、9个月时,婴儿已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但不是真正理解词;到11月左右,真正理解词。
5、儿童在1岁左右讲出了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标志着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期。
6、语言发展期包括:一、语音的发展二、词义的发展:儿童早期的单词性质分为六类,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普通名词、特指名词、行动词、修饰词、个人和社交的词、功能词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有如下特点:a、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b、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 c、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d、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儿童对于“正在”、“已经”、“就要”、这三个常用副词的理解,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将来延伸,先理解“正在”,然后理解“已经”,最后为“就要”。
三、句子的发展: 1、句子的产生 2、句子的理解 1、句子的产生:不完整句、完整句、复合句不完整句:a、单词句(儿童在1岁到1.5岁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b、电报句(儿童在1.5岁到2岁开始出现)单词句的特点:一是和动作紧密结合;二是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三是词性不确定。
电报句的定义: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
完整句:2岁儿童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
完整句:简单句和复杂句复合句:中国儿童在2岁时开始说出为数极少的简单复句,4至5岁时发展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