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601

合集下载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样本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样本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070602)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的培养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德、智、体全面发展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人才。

1.研究生学位:研究生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本专业领域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关于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创新性或应用前景。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基本理论,具备辽阔和坚实基本和基本技能,理解本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关于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规定具备重要学术意义或应用前景,应具备创新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需达到相应规定。

二、研究方向1.大气物理:旨在研究大气中发生宏观和微观物理过程(涉及边界层物理、大气辐射、云雾物理等),揭示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和制约依存关系。

掌握当代大气探测和人工影响天气基本理论,培养在有关领域应用技能。

2.大气环境:研究污染成分在大气层内扩散、输送和运动规律和它们在大气中经历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大气中二次污染物形成机理及其影响。

掌握当代大气扩散和大气化学理论及模式,培养在大气环境应用方面能力。

三、招生对象1.研究生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学土学位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研究生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面试合格者。

2.硕-博连读:已获学士学位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研究生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面试合格者,入学后两年完毕基本课及学位课,享有研究生生待遇,在第三学期中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先进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有博士生待遇。

中期考核未通过者继续按研究生生规格培养。

3.博士研究生:已获研究生学位在职人员,应届研究生毕业生。

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研究生研究生:二年半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五、课程设立(一)研究生阶段A类:科学社会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英语(4学分)B类:偏微分方程数值解(3学分)大气问题数值模仿(3学分)C类:大气边界层动力学(3学分)大气气溶胶(3学分)大气扩散理论与模式(3学分)大气辐射传播(3学分)D类:云雾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2学分)大气化学(2学分)大气污染模仿进展(2学分)雷达气象探测进展(2学分)卫星遥感技术(2学分)大气湍流(2学分)云和辐射互相作用(2学分)都市气象学(2学分)(二)博士阶段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外语大气环境模仿研究气候数值模仿近代大气动力学中数理基本六、培养方式1.研究生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拟定导师,制定培养筹划,导师负责所有培养工作。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颁布)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颁布)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1997颁布 )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

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

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目录制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

二、 1990 年 10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1990 颁布 ) 。

后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于 1997 年 6 月联合下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1997 颁布 ) 。

本目录是在此基础上,经 1998 年 10 月和 2005 年 12 月两次补充修订而成。

三、本目录中有 16 个二级学科带 "( 含∶ )" ,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级学科所包含内容的强调或补充,其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除医学门类中有关学科按括号中的内容进行外,其它学科均按二级学科进行。

" 科学技术史 ( 分学科 )" 、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分语族 )" ,其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授权和研究生培养按括号中限定的学科范围进行。

四、本目录中部分学科、专业注明可授不同学科门类的学位,此类学科、专业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

五、本目录中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 ( 学科、专业 ) 的代码分别为二位、四位和六位阿拉伯数字。

学科门类代码及名称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二级学科代码及名称01哲学0101 哲学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010104 逻辑学010105 伦理学010106 美学010107 宗教学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02经济学0201 理论经济学020101 政治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020103 经济史020104 西方经济学020105 世界经济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020201 国民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020206 国际贸易学020207 劳动经济学020208 统计学020209 数量经济学020210 国防经济03法学0301 法学030101 法学理论030102 法律史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4 刑法学030105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030106 诉讼法学030107 经济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9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030110 军事法学0302 政治学030201 政治学理论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4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030206 国际政治030207 国际关系030208 外交学0303 社会学030301 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030303 人类学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0304 民族学030401 民族学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4教育学0401 教育学040101 教育学原理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040103 教育史040104 比较教育学040105 学前教育学040106 高等教育学040107 成人教育学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9 特殊教育学040110 教育技术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040201 基础心理学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3 应用心理学0403 体育学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05文学0501 中国语言文学050101 文艺学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2 外国语言文学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050206 印度语言文学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3 新闻传播学050301 新闻学050302 传播学0504 艺术学050401 艺术学050402 音乐学050403 美术学050404 设计艺术学050405 戏剧戏曲学050406 电影学050407 广播电视艺术学050408 舞蹈学06历史学0601 历史学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060103 历史地理学060104 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 060105 专门史060106 中国古代史060107 中国近现代史060108 世界史07理学0701 数学070101 基础数学070102 计算数学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4 应用数学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0702 物理学070201 理论物理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070205 凝聚态物理070206 声学070207 光学070208 无线电物理0703 化学070301 无机化学070302 分析化学070303 有机化学070304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4 天文学070401 天体物理070402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0705 地理学070501 自然地理学070502 人文地理学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6 大气科学070601 气象学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707 海洋科学070701 物理海洋学070702 海洋化学070703 海洋生物学070704 海洋地质0708 地球物理学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070802 空间物理学0709 地质学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70902 地球化学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070904 构造地质学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0710 生物学071001 植物学071002 动物学071003 生理学071004 水生生物学071005 微生物学071006 神经生物学071007 遗传学071008 发育生物学071009 细胞生物学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1 生物物理学071012 生态学0711 系统科学071101 系统理论071102 系统分析与集成继续阅读。

兰州大学2018年拟录取硕士研究生名单公示-大气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2018年拟录取硕士研究生名单公示-大气科学学院

297 74 87 全日制
300 75 85 全日制
309 80 84 全日制
312 78 89 全日制
025 大气科学学院
姓 名 考生编号
录取专业代码及名称
苏雨萌 144308058000127 0706Z2
应用气象学
初试 总分
复试笔 试成绩
复试面 试成绩
学习方式
备注
332 82 92 全日制
317 67 82 全日制
380 83 88 全日制
337 61 84 全日制
346 61 87 全日制
342 81 82 全日制
377 77 85 全日制
332 61 86 全日制
296 69 86 全日制
349 70 85 全日制
349 71 72 全日制
329 73 86 全日制
341 73 92 全日制
郭春晔 851018216301026 070602 汪兰 103008210100592 0706Z1
周冰倩 103008210100681 0706Z1 孙梦仙 107308021003710 0706Z1 曹陈宇 107308021003711 0706Z1
黄悦 144308058000141 0706Z1
气象学 气象学 气象学 气象学 气象学 气象学 气象学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王静 103008210100604 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王蒙 103008210102427 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齐思齐 107308021003703 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李光耀 107308021003706 070602 丁婕 107308021003708 070602 郭鹏 144308058000024 070602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6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和系统的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近代气象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分析和处理气象资料,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应用气象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撰写本学科相关的专业论文。

二、研究方向
01.应用气象学和环境气象学
02.农业气象学与林业气象学
03.气候变化影响
三、招生对象
招收本科毕业生
四、学习年限
一般为2-3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实践2年)
五、课程设置
1.政治、英语等公共必修课按研究生处统一要求。

2.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见下表
气象学专业硕士培养课程计划。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601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601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6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气象学高级专门人才。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求实的科 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诚挚合作的精神;服从祖国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2.掌握扎实的气象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 现状和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熟练地应用气象学的基本研究技术和方法从事应用气象业务和科 学研究等技术工作;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与先进的仪器设备;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 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和写作能力,通过国家 6 级外语等级考试;能独 立胜任应用气象学的科学研究、教学、业务以及技术管理工作。 3.身心健康。
六、考核方法
1.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 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 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之前提交书面文献综述(要有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和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 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 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3.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须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 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硕 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理学一级学科代码0706 一级学科名称大气科学二级学科代码0706Z3 二级学科名称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一、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科技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对硕士研究生的具体要求是1. 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开拓进取,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有协作和奉献精神,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在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方面, 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以及熟练的计算机技能, 熟悉所从事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新发展与新动向;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 并具有一定的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工作、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独立承担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

二、研究方向01.微波、红外、可见光等波段电磁波在晴空大气和云雾降水中的传输特性及其与自然地表相互作用的机理的研究,02.大气遥感技术与其他观测技术的综合应用,03.多参数多普勒雷达等遥感探测新技术研究,04.雷达、卫星遥感信息反演与数字图像处理,05.卫星和雷达遥感在各种时空尺度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研究,06.卫星和雷达遥感在农业、林业、环境、资源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07.激光雷达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08. 雷电探测与灾害研究09. 遥感资料同化应用研究三、学习年限和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20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英语能力要求参加PETS5考试,达到本专业要求。

四、学习进度安排其中前一年半左右时间进行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完成开题报告, 参加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后一年半时间进行科学研究, 撰写硕士论文, 进行论文答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理学一级学科代码:0706一级学科名称:大气科学)(二级学科代码:070601二级学科名称:气象学)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写、译能力。

身心健康,毕业后能独立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业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业务以及管理工作。

二、学制、学习年限和学分要求(一)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二)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修满规定学分、提前完成学习计划、论文水平特别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毕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5年,经费由导师的课题承担。

(三)学分要求: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三、研究方向(一)天气、气候的预测理论与方法;(二)大气环流与气候动力学理论;(三)季风与海陆气相互作用;(四)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及其数值模拟;(五)台风动力学分析与数值模拟;(六)气象资料同化;(七)大气动力学和数值天气预报;(八)气候模式物理过程。

四、培养要求(一)硕士研究生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具体情况于入学五周内在导师指导下订出课程学习计划。

(二)对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课程学习一般在一年半内完成,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学年。

(三)在第三学期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前,将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业务能力进行全面的中期考核。

考核优秀者可以被推荐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未通过考核者参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科门类:理学专业代码:070601一、专业简介和办学定位专业简介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结构、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以及大气的各种现象(包括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大气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及其与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

此外,还研究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大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创立于1960年,1978、1993年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专业是中国气象行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的美誉;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国际著名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和高级管理人员。

大气科学专业坚持“学科引领、行业驱动、国际接轨”的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打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精品课程和教材,整合优质科教资源,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科研创新和实践教学平台,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建成了国内第一、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品牌专业.目前本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江苏省第一批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连续多年被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武书连)评为A++专业,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已成为国内同类专业建设的标杆。

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参照我校大气科学的专业建设,制定了我国大气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向全国高校做示范推广。

办学定位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办学方针和本院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联合国际、国内著名气象科研和业务单位,针对现代气象业务对大气科学专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切实推进“应用型"、“精英型"、“国际型”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面向大气科学科研和业务工作的具有综合素养高,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且实践能力强的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大气科学作为学校的特色重点专业,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需求,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工作全面发展,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大气科学专业。

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专业目录 (1)

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专业目录 (1)

303
资源与环境学院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085229 环境工程
00
01
02
303
资源与环境学院
03
090301 土壤学
04
00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
00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非全日制 全日制 非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307
工学院
02 080204 车辆工程
03
04
01
02 082800 农业工程
03
04
01
02 082801 农业机械化工程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全日制
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 05
06
07
08
01 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02
09050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04
01
02 071001 植物学
03
04
01
02 071003 生理学
03
04
01
02
03 071005 微生物学
04
05
302
生物学院
06
01 071007 遗传学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进行大气科学基础应用、科学数据处理、计算机和英语应用的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业务、科研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进行大气探测和天气预报的基本技术和方法;3、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基本技能。

4、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5、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二、学分要求及分配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毕业总学分:153分;副修:35分;双学位:60分。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一)主干学科:大气科学类(二)专业代码:070601(三)专业定位:基础型(四)专业主干课程:大气科学概论、现代气象观测、大气物理学、流体力学、天气学、动力气象、数值天气预报等(五)专业“阅读计划”书目:1.数值计算原理.李庆扬,关治,白峰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数值分析(翻译版).Richard L. Burden, J. Douglas Faires.冯烟利,朱海燕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七版3.费恩曼物理学讲义.费恩曼,莱顿,桑兹.郑永令,华宏鸣,吴子仪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分册.孙鸿.科学出版社,20115.胸怀大气(陶诗言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陈正洪,杨桂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6.中国时刻气象精彩: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气象保障服务纪实. 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20107.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气象科技史研究丛书. 陈学溶.气象出版社,20128.一名预报员的科技探索:气象、水、复杂性. 张学文.气象出版社,20149.谈风说雨:大气垂直运动的力学. 刘式达,李滇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地球大气中的涡旋:揭秘气象灾害. 徐祥德,李泽椿,柳崇健.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11.云与大气现象.张超,王燕平,王辰.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12.气候创造历史.许靖华.甘锡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3.全球变暖. 霍顿.戴晓苏,赵宗慈等译.丁一汇校.气象出版社,2013,第4版14.全球气候系统.钱维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大气组成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研究.石广玉.气象出版社,201416. PM2.5与环境.曹军骥等.科学出版社,201417.气溶胶科学技术基础.向晓东.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18.气象防灾减灾.许小峰.气象出版社,201219.大气臭氧层和臭氧洞.王庚辰.气象出版社,200320.大气科学论文论著撰写、编校及常见问题.李太宇,倪东鸿.气象出版社,2008五、主要实践环节:(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大气探测实习、大气科学综合实习、科研训练(二)主要专业实验:现代气象观测实验、计算方法实验、天气分析、气象统计预报实验、诊断分析与绘图实验等六、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表(一)通识教育课程57学分(参见“XX大学通识教育平台课程”)1.公共必修课程41学分2.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16学分(二)学科基础课程24学分(三)专业课程72学分1.专业核心(必修)课程40学分2.专业选修课程20学分3.综合实践12学分。

气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气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气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是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写、译的能力, 并具有用第二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

身心健康,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业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教学、科研、业务以及管理工作。

二、学制、学习年限和学分要求(一)博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二)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 年。

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由本人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学院同意,报研究生部批准后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延长年限最长为8 年,期间的经费由指导教师课题支付。

(三)学分要求:博士生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1学分,总学分至少须修满20 学分。

三、研究方向(一)天气、气候的预测理论与方法;(二)大气环流与气候动力学理论;(三)季风与海陆气相互作用;(四)大气动力学和数值天气预报;(五)气象资料同化;(六)气候模式物理过程;(七)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及其数值模拟。

四、培养方式(培养环节)对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从事博士生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

博士生指导老师要关心博士生健康成长,要求博士生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了解时事政策、参加公益劳动等活动。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博士生应学习一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学分,以拓宽知识面,加深专业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知识,掌握本学科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新的科学实验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的门数为 4—7 门。此外,在导师的指导下还可选修其它有关专业的课程。详见附表 1。
(三)补修课
跨专业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应用气象本科主干课程:气象学、天气学
原理、生物气象学和气候学,考试必须及格,不计算学分。
(四)其他
天气预报实习 2 周。
五、培养方式
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l.指导教师负责制 每个研究生必须有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科学研 究中有成就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在以导师指导为主的同时,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小组成员 可以是聘请校外知名教授和专家。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学 风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的指导等。入学三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研究 生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到研究生部。 2.课程学习 硕士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课程,打好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研究 方法及综合分析能力。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文献综述与学术报告
气象学专题讨论 选
应用气象仪器学 修
设施环境模拟
课 Visual C++ 程序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空间数据处理
农业气候信息系统
生物环境物理学基础
模糊数学及其应用
数值计算
气象学
补修课
天气学原理 气候学
生物气象学
学分
2.5 1.5 2 2 1 1 2.5 2.5 2.5 2.5 1 2.5 2 2 2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七、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 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应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其论文研究内容,学位论文应观点鲜明,理论 正确,思路清晰,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必须由作者独立完成。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必须以硕士 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论文还应反映作者所查阅的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
掌握的本领域科学动态,并能对本课题范围内的重要文献有全面的评述。
2.学位论文撰写时间 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 1.5 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 的时间不少于 1.5 年) 3.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 硕士学位论文必须严格按研究学术论文要求撰写,否则,不接受答辩。撰写格式,一般 包括;中文封面,英文封面,目录,中文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或调查过程,结果与分析 (中、英文对照表格和图的说明),结论和讨论,参考文献,附录,索引,英文摘要,致谢等, 按照《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进行。 4.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应在该领域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如新理论、新概念、新 方法、新技术等,同时也应重点表现出硕士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5.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至少发表 1 篇与毕业论文直接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综 述除外);具体要求详见《沈阳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有关规定》。 6.学位论文提交的时间 硕士研究生一般在正式答辩 20 天之前,必须向本学科的学位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部提交正 式论文。
六、考核方法
1.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 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 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末之前提交书面文献综述(要有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和 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由本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学生所 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进行评 价,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意见。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3.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须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 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硕 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执行。
附表 1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硕士外语Ⅰ 公共课
硕士外语Ⅱ

硕士外语口语Ⅰ

硕士外语口语Ⅱ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
生物气象学研究进展 专业课
环境遥感
硕士专业外语
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
英语二外
日语二外
俄语二外
法语二外
多元统计分析程序设计
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6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气象学高级专门人才。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求实的科 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诚挚合作的精神;服从祖国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2.掌握扎实的气象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历史、 现状和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熟练地应用气象学的基本研究技术和方法从事应用气象业务和科 学研究等技术工作;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与先进的仪器设备;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 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和写作能力,通过国家 6 级外语等级考试;能独 立胜任应用气象学的科学研究、教学、业务以及技术管理工作。 3.身心健康。
A Complete Cource of Meteorology by Kaemtz L.F.;Walker,Trans. Hippolyte Bailliere,London
Modern Meteorology:A Series of six Lectures. Biblio Bazaar 2008
1.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 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学位论文要有创新性和先进性,选题力求与导师主持或参加的 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开发项目进行接轨,同时也鼓励研究生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选题工 作。在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提交阶段性报告,并取得导师或指导小组的帮助。
九、思想政治工作
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研究生除了加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自觉加强 道德品质修养。充分发挥导师及任课教师的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健全研究生的管理制 度,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团组织及研究生会的作用,组织研究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达到 32 学分以上(不包含文献综述和教学
实践等)。课程分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外国语和政治理论课)、
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一)学位课
1.学位公共课
(1)自然辩证法
2.5 学分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5 学分
(3)第一外国语
6 学分
2.学位专业课
(1)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
2.5 学分
(2)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
2.5 学分
(3)生物气象学研究进展
2.5 学分
(4)环境遥感
2.5 学分
(5)专业外语
1 学分
(6)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
2.5 学分
(二)选修课
选修课的设置以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使之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为重点。研究生应选课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可适当提前或延期 毕业时间,但须按有关规定,经本人申请,导师及所在专业和院领导同意,研究生部审核, 报校长批准。原则上提前或延期毕业时间不超过 1 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 过 4 年。
三、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设以下一些研究方向: 1.生物气象学 研究各类生物与光、温、水、气等气象条件的关系,主要包括植物、畜禽、水生生物、 昆虫、微生物及人类生物气象学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 2.气象卫星遥感 研究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遥感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包括数据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地表和大气参数反演以及在农业、林业、水利、生态、海洋等领域的应用模型研究。 3.应用气候学 主要研究利用气候学的基本理论解决农业、林业、水资源、建筑、海洋、能源、医疗、 旅游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具体气候问题。具体包括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农业气 候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开发、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影响评估及预测分析、全球变化与区域 响应、气候资源学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气象学学科的学术活动,在阅读气象学科大量文献基础上,在本学 科范围内做 2 次以上学术报告。
4.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产实 践。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教学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专) 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应参加公益劳动。在完成实践教 育环节后,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表》。实践环节总工作量不少于 10 标准学时。 5.文体活动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艺术素养。
附: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科学出版社 农业科学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农业出版社
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 气候变率诊断与预测方法.气象出版社 大气物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气象学报 应用气象学报 气象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科学 大气科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气候与环境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气象科学 中国农业气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