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的书籍

中国哲学的书籍

中国哲学的书籍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涵盖了众多思想流派和经典著作。

本文将介绍几本重要的中国哲学书籍,并从人类的视角出发,以真实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与智慧。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道德、生活和治理社会的原则。

它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读者在阅读《道德经》时,仿佛能够感受到老子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行为的启示。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这本书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和行为,以及他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论语》中的言论通常简洁明快,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通过阅读《论语》,读者可以感受到孔子对人际关系、道德行为和社会治理的思考,以及他对人性的理解。

《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著作,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本书以对话形式探讨了人性、道德和政治等问题。

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提出了“性善论”,并通过许多生动的寓言和故事来阐述他的思想。

读者在阅读《孟子》时,会感受到孟子对人性的乐观态度和对人类社会的关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融入了许多哲学思想。

这本小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苦难、悲欢离合和生命的无常。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实,读者会被他们的遭遇和心境所打动。

通过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

这几本中国哲学的经典著作都承载了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精华。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们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们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

这些著作不仅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中国哲学概念

中国哲学概念

中国哲学概念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

中国哲学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等。

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包括“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

其中,“道”被视为宇宙的本质和规律,是所有事物的本原和基础;“天人合一”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宇宙的内在联系;“无为而治”则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中国哲学还强调对“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实践,以及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生理想的追求。

这些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理念。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内容

中国哲学内容

中国哲学内容
中国的哲学包括三大内容:天,地,人。

也叫本体论,主体论,客体论。

天,就是道,是本体论。

啥叫本体,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绝对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人的意志也不可能作出改变。

这个最高的本体在易经叫作太极,在道家叫作无,在佛学叫空,在儒学叫天道,在人叫作仁。

概念不同,但本质一样,只是所使用的哲学体系不一样。

哲学体系牵涉到方法论,所以不一样。

所谓形而上者之谓道。

这个道是本体论。

道体论。

主宰世界和万物的生灭。

地,在西方叫客观实在。

或者叫物质。

也叫客体。

在易经叫作器,在道家叫有,在佛家叫相,在儒学也叫器,因为儒学就来自于易经,周易。

客体的研究就形成了科学。

除了天和地之外,还有一个人。

这个人包括神性和动物性。

因为是乾坤混合体。

所以人具有智慧,也能有知识。

智慧来自神性,来自天,来自本体,知识来自物质。

在哲学叫主体。

所以中国哲学有三大内容,本体论,主体论,客体论。

中国哲学内容

中国哲学内容

中国哲学内容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众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学说,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等。

这些不同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之一。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孝道和忠诚。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另一个重要的流派。

道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并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放弃个人欲望和对外界的干预来达到和谐。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重要流派。

墨家提倡兼爱和非攻,强调公平和公正。

墨家思想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平等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墨家经典《墨经》中有一句名言:“以乐人者,其爱人也至矣”,表达了墨家对兼爱和公平的执着追求。

墨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名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又一个重要流派。

名家强调言辞的重要性,认为言辞可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名家思想强调个体的才能和智慧,提倡人的个性和独立思考。

名家经典《韩非子》中有一句名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个体的智慧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名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最后一个重要流派。

法家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认为法律可以有效地管理社会。

法家思想强调集权和权威的重要性,提倡严明的法律和有效的惩罚制度。

法家经典《韩非子》中有一句名言:“非法孰能治之,非权孰能制之”,强调了法律和权力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体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中国哲学思想要点梳理

中国哲学思想要点梳理

中国哲学思想一.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1. 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1)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春秋〉子产“天人相通”〈战国〉孟子“天人同流”〈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北宋〉张载“天人合一”(2)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3)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2 内圣外王:讲人与社会的关系(1)概念“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

“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2)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3)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二.诸子百家1.概念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个学派,古代常混杂统称。

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道—墨—法—阴阳—农—名—兵—纵横—杂家。

2.儒家思想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2)儒家的主张: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天下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3)孔子的思想(1)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的主要意思是“爱”(仁者,人也),《论语》中提出“道德上的君子和地位上的君子。

”(2)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

中国哲学 一级学科

中国哲学 一级学科

中国哲学一级学科
中国哲学是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是对中国哲学进行研究的学问。

它是以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宇宙的起源、人生的意义、道德的准则、社会的组织等。

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道、德、仁、义、礼、智、信等。

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学说、中庸之道学说等。

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分析法、综合法等。

中国哲学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和学派。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是主要的思想流派。

中国哲学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哲学课件 ppt

中国哲学课件 ppt

教育理念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义”
01
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尊重师长、友爱同学的美德。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
02
提倡顺其自然,尊重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非攻”
03
强调和平与和谐,反对欺凌和暴力,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
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学派
总结词
道家学派强调自然、无为和道法自然, 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反对 过度的人为干预。
VS
详细描述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 "道法自然",认为万物皆有道,应该顺应 自然规律和天道,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境界。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由和独立, 反对过度的人为约束和强制,对中国文化 产生了重要影响。
02
03
知识体系
价值观
西方哲学通常以学科为单位划分 知识领域,而中国哲学则更注重 整体性和相互联系。
西方哲学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意 志,而中国哲学则强调集体主义 和社会和谐。
与印度哲学的比较
宗教色彩
中国哲学较少涉及宗教色 彩,而印度哲学与宗教紧 密相连。
思想流派
印度哲学流派众多,包括 佛教、印度教等,而中国 哲学则以儒家和道家为主 。
道法自然
总结词
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自然观,强调万物都有 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行事。
详细描述
道法自然思想认为,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这 些规律和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 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要违背自然法则。同时, 人类也应当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规律,来认识和把握事 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 思想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是人类认 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一、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从总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政治论,五部分。

其中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为其主干。

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其发生也较早,中国哲学中的人生论,可析分为四个部分:1.天人关系论,即关于人与本根之关系,人在宇宙中之位置的论究。

2.人性论,即关于人性之研究。

3.人生理想或人生最高准则论,即关于理想生活之基本准则之理论。

4.人生问题论,即关于人生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兼与独,损与益,动与静等等讨论。

中国人生论之立论步骤常是:由宇宙论而讲天人关系,进及于性论,再由性论而讲生之最高最高准则确立后,便推行其原理以讨论人生各种问题。

二、人与宇宙的关系三种基本观点: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相胜,但天人合一为主流。

天人合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尽心)张载: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正蒙诚明)程颢:“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语录十一)天人相分:与孟子不同,荀子强调天人的分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天人相胜: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学说,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论上)三、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体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中国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宝库,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色,塑造了自己的精神传统,这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所应继承的宝贵思想资源。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 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时期,包括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

这个时期的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伦理、政治、道德等问题。

2. 汉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国家采用儒家经典《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并通过科举制度将儒学教育普及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中国陷入动荡的分裂局面,各种思潮纷纭涌现。

佛教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道教也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体系。

4. 唐宋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复兴,并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如程朱理学。

同时,在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下,出现了禅宗、心学等新的思想流派。

5. 元明时期: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期,儒家思想受到重挫。

明朝建立后,儒学再度复兴,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思想流派,如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朱子学等。

6. 清朝时期: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但西方的科学与哲学开始传入中国,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冲击。

7. 近现代时期:中国哲学在这个时期面临了更大的冲击和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思想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思潮与学派,如新儒家、新文章等。

这七个阶段标志着中国哲学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与成就,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七个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阶段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哲学经历了七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这七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墨子等。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墨子则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鼎盛时期,也是诸子百家并立的时期。

墨子学派、道家、名家、法家等各种思想纷呈。

墨子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强调社会公平和和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名家注重言辞的艺术和辩论技巧;法家则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集权统治。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儒家成为统治者采用的国家思想,提出了仁政、仁义道德等重要观点,形成了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

同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强调解脱和超越生死。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多元化的时期。

道教和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方法。

此外,玄学也在这个时期兴起,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和人与天的关系。

五、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繁荣时期。

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程朱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佛教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禅宗、净土宗等。

同时,道教也有所发展,形成了道教的丹道和内丹修炼。

六、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后期。

儒家思想继续发展,并形成了理学、心学等学派。

理学注重理性的发展和道德修养,心学则注重人性的本质和人心的修养。

此外,佛教和道教在明清时期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七、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转折时期。

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家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思想,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考方式。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先秦即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

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

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①天道观。

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

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

《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

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

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

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一种非西方文化的哲学体系,中国哲学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范畴,其中一些概念和术语在西方哲学中并不常见。

以下是一些中国哲学范畴:
1. 道:道是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它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源,人类生命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一种超越性的力量。

道是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的普遍性原则,并且是一种无限变化的存在。

2. 儒家: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社会。

3. 道家:道家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平衡的重要性,并且认为通过反思和内省可以实现个人的内心平衡和超越性的体验。

4. 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一本关于自然和人类生命的书。

易经中的象数和卦辞被用来解决问题和预测未来,并且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宇宙法则的智慧。

5. 中庸:中庸是一本关于道德和政治的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强调平衡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只有在道德上坚定不移地遵循中庸之道,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哲学是一个深奥而复杂的领域,其中涵盖的概念和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范畴对于理解中国文
化和思想的深层次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的内容

中国哲学的内容

中国哲学的内容
中国哲学,是指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形成的有关
人与自然、世界、社会、实践、义理等方面关系的普遍思维体系。


涵盖了诸子百家、思想家们深奥的哲学思想和诸多普通民众日常生活
思考的普遍思想。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有:“礼”的价值理念,包括有“以礼让”的价值观、“三轮”的和谐价值观;道家思想,主要归结为“天人合一”的原则;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理想是构建以“德治”为特征的政体;法家思想,主要为“以法治国”;农家思想,思想坚持以“耕植为常”;孟子思想,重要思想是“仁义进行”;阴阳五行思想,表达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方面的看法;东晋思想,视乎有多个流派,总体上主张振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唐、宋及明清元素思想,以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为主;中国近代
思想,主要为现代化思想;以及其他的传统思想思想,如神道主义、
神学思想等,
以上就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它与世界各国的哲学文化相比,有着
自身独特的魅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追捧,成为国内外思想史上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内容涵盖非常广泛。

按照范畴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宇宙观
宇宙观是哲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

中国哲学一直强调天
人合一的思想,将人、自然、宇宙视为一个整体。

在宇宙观范畴下,
中国哲学包括天、地、人和天地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二、人类论
人类论是研究人的本质、道德、价值等问题的范畴。

中国哲学中人类
论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了道德、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


国哲学中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和宇宙都
是一个整体,对人的本质、价值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思考。

三、伦理学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范畴,包括了个人道德、社会道
德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哲学中伦理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诸多概念和思想。

四、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和政治制度的范畴,中国哲学中政治学的内容也是
非常丰富的。

中国哲学中提出了一些有关政治制度的理论,如“君君臣臣”、“三纲五常”等。

五、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是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等问题的范畴。

中国哲学中宗教哲学的内容包括了道教、儒教、佛教等各种宗教思想和观念。

总之,中国哲学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横跨宇宙观、人类论、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这些范畴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宏伟体系。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中国哲学经历了七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原始宗教阶段、先秦阶段、儒家阶段、道家阶段、墨家阶段、法家阶段和佛家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它是中国哲学的起源。

在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敬畏之情,并试图通过崇拜自然神灵来解释宇宙万物的产生。

这种宗教观念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先秦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第三个阶段是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和礼法之道,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个阶段是道家阶段,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然和谐,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实现。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追求个人自由和精神解放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个阶段是墨家阶段,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和节俭,强调利益共享和社会公平。

墨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第六个阶段是法家阶段,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强调权威和秩序。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个阶段是佛家阶段,佛家思想源自印度,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特色。

佛家思想强调人生的苦难和解脱,提倡修行和慈悲,对于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哲学经历了原始宗教阶段、先秦阶段、儒家阶段、道家阶段、墨家阶段、法家阶段和佛家阶段这七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名词(概念)解释1、内圣外王:内圣:指主体的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义的把握外王:指把修养所得推广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2、三纲八目:(语出《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禅宗:禅,梵语“禅那”,意译“静虑”,凡夫即佛,顿悟成佛(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4、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哲学(必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宇宙处于混沌状态;二:阴、阳;三:五行(阴阳与阴阳相融)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东西,可以解释,但一当解释归纳就不是原先的道了)(百度:万事万物都受其自身规律支配)5、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统治阶级搜刮无度改变:非攻、节用、节乐6、四谛说:佛教核心①苦谛②集谛③灭谛④道谛苦谛:是基石,预设了一个前提:现实的人生是苦难的(苦海无边),人在现实生活中受情感、思想上的痛苦,精神上逼迫性痛苦,另外三个是由苦延伸生苦、老苦、死苦集谛:分析痛苦的原因,“无明”—心智迷惑灭谛:如何达到无痛苦状态,灭寂,解脱,最高境界:涅槃—灭绝一切烦恼,圆满人生追求道谛:达到涅槃的途径:①悟空:现实人生是虚幻无实②八戒:追求现实生活的宁静,达到“安息”的境界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哲学沿革(发展史)阶段特点代表人物孕育期(殷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周公姬旦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鲜明的人文意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孔子、老子、墨子定型期(秦汉)制度化、程序化、模式化董仲舒、李斯、王充发展期(一)(魏晋南北朝) 玄学热、延续道家,自由王弼、阮籍、郭象发展期(二)(隋唐)佛教盛行,禅宗到中国后对皇权称臣,理论性缺乏韩愈、武则天(佛兴中兴)柳宗元强化期(宋明)哲理性(佛道释三者合流)宋明理学朱熹、王阳明、黄宗羲衰败期(清—1840)朴学(考据学),修《四库全书》戴震、程瑶田、洪榜转型期(1840—“五四”1919)新旧杂陈,以西方为师康有为、梁启超、胡适、李大钊、陈独秀2、为什么中国文化核心为哲学?①从哲学的价值和功能来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②从中国古代哲学特点来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整体、朴素、辩论,主体为了经世致用③从改革开放以后文化讨论的实际情况来看3、简述现代新儒学失误①把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简单归为儒家文化。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哲学十讲,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

第一讲: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注重自我修养,追求“道”的境界。

第二讲: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主张“仁爱”、“礼仪”、“忠诚”、“孝顺”等。

第三讲: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等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第四讲: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核心,主张严明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惩罚。

第五讲:名家思想。

名家思想注重言论和辩论,主张“正名”、“正义”等。

第六讲:纵横家思想。

纵横家思想主张强国富民,注重实用主义,强调“权术”和“谋略”。

第七讲:阴阳家思想。

阴阳家思想认为自然界存在着阴阳两极,主张通过掌握阴阳变化来预测自然现象。

第八讲:农家思想。

农家思想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主张自给自足和社会公平。

第九讲:道教思想。

道教思想主张追求长生不死和精神自由,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第十讲: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认为世界是无常和空虚的,主张通过修行和慈悲来达到解脱和彻底觉悟。

以上是中国哲学十讲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提供帮助。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宇宙观、人生观等方面。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六大学派,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核心观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仁爱和礼治。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道,主张以礼治国,倡导孝悌忠信等美德。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对社会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提倡兼容并包的爱,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法家思想注重法制和政治管理,主张法治和严格的法律制度。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家思想强调言论自由和批判精神,提倡辩论和争辩,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兵家思想注重军事战略和战争理论,主张“以战止战”,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发展和国家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的国防建设和战争策略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六大学派的思想体系,每个学派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

中国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

中国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中国哲学是中国最古老影响人类的一个伟大学术,又称为中国哲学思想。

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传统的哲学经典著作,数量多达几十种。

今天我们将介绍其中十种必读的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它们汇集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

首先是《论语》、《大学》、《中庸》,这三本书是三大仁儒经典,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是最根本的中国哲学。

其次是《庄子》,又称“道家经典”,它表现了中国古代的道学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神、宇宙的思考。

第三是《史记》,该书是西汉时期司马迁的著作,其中记载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资料,有助于重新认识历史,是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第四是《孟子》,也叫孟子集,它集中反映了儒家学派想法。

其中有许多崇高而又宽容的精神,对现今社会尤其有用。

第五为《司马光》集,记录了司马迁及其子孙晋国之间的政治活动,从而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无论从思念上还是从文化遗产来看,都深受人们的青睐。

第六是《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战争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第七是《列子》,代表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术标志,从里面可以感受中国古代仁慈、包容、谋划以及应对未来的观念。

第八是《荀子》,其中记载着荀况的政治思想,它改变了统治者激进的地方政治。

第九是《六国志》,该书集中记述了六个邻近的小国的历史文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发展历程。

最后是《易经》,也称《周易》,它把中国当时最深厚的哲学思想以特殊的数学表示出来,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经典著作之一。

总之,以上十种中国哲学经典著作体现着中国古代理论思想的深远影响,充分表达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哲学,对今日的学习思考具有重要意义,是21世纪人们必读的中国哲学著作。

中国的哲学

中国的哲学

中国的哲学一、中国哲学概说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由此 形成了独具中华文明特色的宇宙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

它以中华民 族特有的理论思维方式表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互争辩、相 互影响的过程。

古人十分重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在宇宙生成、有和无、天人合一、 神和形、道和器、知和行、名和实、人性的善与恶、社会发展的循环论与进化论等一系 列哲学思想观念上都涌现出多种学派和学说。

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以及生动精彩的辩 说,大大充实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宝库。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 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的哲学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为后世 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西周初年的《周易》和春秋战国时 期道家学说的《老子》是这时期哲学的代表之作,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生成学说和辩证法两个基本问题,前者属于 哲学的本体论,后者属于哲学的方法论。

二、宇宙的本源是“道”《周易》是西周初年的一部占卜书。

它通过“八卦”观念,用乾(天)、坤(地)、 、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 震(雷)、巽(风)来说明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与变易法则,具有较为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对于 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道家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道”产生了宇宙万物。

“道”是怎样产生宇宙 道家认为,生万物的呢?《老子》向我们介绍了这一过程,就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在“道”的作用下,产生了模糊一团的宇宙 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整体,以后分化为相互对立的阴和阳两部分,正是这对立的阴和阳相互作用,便产生了 第三种新生事物,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就构成了天地万物。

万物都是后背驮着阴,前胸 抱着阳(对立的两部分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4、尊重人的主体性。

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

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素为人们所关注。

学术界众说纷纭,主要有如下观点:(1)与政治伦理紧密联系,重视现实的人生,着眼人际关系的处理;(2)以人为思考中心,现实生活与道德理想相统一,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意识;(3)有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传统,强调对立统一,阴阳五行和宇宙生成论是古代辩证思维理论的骨架;(4)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有以气一元论为基础的辩证自然观,宇宙生成论与宇宙本体论相统一;(5)具有博大的系统观,把世界既看作整体又看作过程,有求统一的思维方式;(6)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儒家的奴婢,崇尚经典,述而不作;(7)天人合一思想是发展的主线;(8)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9)哲学与宗教浑然同体;(10)形式逻辑和认识论不发达,思维以直觉为主;(11)轻视生产和自然科学;(12)重和合,主张向内凝聚,强调对立面的同一性,忽视斗争性;(13)有始终如一的先王观念。

以上概括,是论者们经过认真思考而得出的,各有其合理性。

不过,由于论者各自的素养、经历、视角不同,所以结论不大一致,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其中,有的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着眼,抓住了它的总体特征。

有的则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某方面,如本体论、认识论、范畴、逻辑结构等入手,条分缕析,得出有一定根据的论断。

但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特征,不足以代表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全貌。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特征,应该是能代表炎黄族类精神生活的、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始终,表现于大多数哲学家思想、区别于别的族类的哲学特质。

其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最重要的。

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有如下特点: 第一, 着眼伦理本位。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时,保留了氏族制的残余。

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

宗法制在西周已经完备,成为社会结构的稳定因素之一,影响了此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生长于宗法氛围中的中国哲学,必然以孝悌的伦理关系为依据,并着眼于解决宗法伦理问题。

历代哲学家谈天说地论人,始终带浓厚的伦理色彩。

无论是汉代董仲舒讲天有善善恶恶之心,“天生五谷以养人”,还是宋代程朱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天理人欲之辨,都是将自然和社会伦理化。

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教,北宋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更是浸透了伦理精神。

以“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哲学的儒家修养论和认识论,完全是以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为宗旨。

道家希望不为境累,不为物役,绝圣弃智,洁身自好,实际上是以对自由人格的追求,表达对实现个体价值的向往。

佛家宣扬万法皆空,了无自性,慈悲为本,普渡众生,以劝善惩恶为旗帜,仍不脱尘世间伦理的框架。

法家高唱人皆“用计算之心以相待”(《韩非子·六反》),被人评为“非道德主义”,而实际上,“醇儒”董仲舒宣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却源于大法家韩非。

“三纲”与“五常”(仁、义、礼、智、信)相配,成为封建社会伦理精神的核心。

可见,法家思想也颇具伦理色彩,且与儒家伦理是相补相融的。

上述诸种思想在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交融,最终凝聚为中国哲学鲜明的伦理特色。

第二, 关心现实政治。

中国哲学家热衷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各家各派都“务为治”(《史记·太史公自序》)。

儒家对“克己复礼”的提倡和实践,便是以政治理想制约个人的欲念。

孔子的学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推崇“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境界,表现了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汉代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鼓吹天人感应,是为了使封建统治“传之罔极”(《汉书·董仲舒传》)。

宋代理学家大讲“理一分殊”,存天理、灭人欲,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

墨家学派忧世风日下,患民生多艰,要遵道利民,最终尚同于天子。

这些都反映了哲学家们热心政治,其学说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

道家的老聃和庄周,向往小国寡民,绝圣弃智,视功名如粪土,希望逍遥于“无何有之乡”,是以消极的形式,从反面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关注,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张目。

法家主张用强力统一天下,为“圣人执要”出谋划策,更是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

佛教传入中国后,几经较量,最终被迫向本土文化靠拢,宣扬诸如“孝子报恩”之类的思想,为现实政治效力。

经过历史的淘洗,处于民族文化深层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以及“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心理和责任感。

古代哲学家倾心于现实政治,反映出中国哲学学用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但是,对现实政治的过分依恋,消弱并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思辨色彩,而且,往往造成哲学被政治利用,成为政治的婢女。

第三, 高扬主体意识。

中国哲学有追求“天人合一”的传统,把发挥主体能力,以便与“天”一致,看作精神境界的升华和完善。

以人为核心,天地人相参是哲学家一贯的主张和理想。

儒家“三纲八目”的修养论,“正己”就能“正人”,“成己”就能“成物”的言行,都是事在人为的一种哲学表现。

孔子讲“为仁由己”,“人能弘道”,相信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成就“仁”的品格。

宋儒说,天理人欲此进彼退,革得一分人欲,便复得一分天理。

如果用哲学眼光,从主客体关系考察这一思想,便可见到,对主体意识的弘扬,是其理论的立足点。

法家沉醉于杀敌报国,立功受奖,靠个人的努力,争得人生地位,实现自身价值,体现出对主体能力的确认。

墨家认为,人人发扬兼爱之心,实现互利之法,就可走向天下尚同的正途,充分表现了对人的能动性的信赖。

道家执著于道的追求,精神的解脱,是以对主体意识的承认为根基。

佛教教人六根清静,以无念为宗,一心向佛,如果没有对主体能力的信任,是不可能进入“涅槃”之境的。

第四, 富于辩证思维。

中国哲学讲求对立前提下的和合统一。

儒家讲“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事物发展的变化的连续性和合理性。

而变化发展的根源,在于阴阳的此消彼长,刚柔的相互激荡。

“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最好的理论概括。

《老子》描述了动静、高下、强弱、先后的相联相对,相反相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展序列中,道运行而已,“周而不殆”。

韩非道理相应的规律论,把事物的辩证发展看作内在规律。

他既承认“法术之士与当途之人,不相容也”(《韩非子·人主》),“冰炭不同器而久”,“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韩非子·显学》)又认为茅盾对立的双方可以“形名参同,上下和调”(韩非子·扬权)),可见是既讲对立又讲统一。

佛教一多相摄,四谛圆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命题,无不深蕴对立同一的精义。

第五, 强调整体观念。

中国哲学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看作统一的整体,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哲学家处理问题,总是“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淮南子·要略训》),以便“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淮南子·主术训》),使万物万物各得其所。

君主执政施教,也是“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淮南子·泰族训》),使天地人“贯而参通之”,从整体考虑问题,而不执著于一偏。

整体观念表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官念;在社会领域,表现为个人、家庭、国家不可分割的情感;在文化领域,表现为兼收并蓄、合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在军事领域,表现为“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的战略思想;在伦理领域,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诸如此类,构成了我们民族集体至上的思维趋向和共同心理,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起了重大促进作用。

不过,在一定条件下,在客观上也压抑了个人的发展。

政治领域国家至上的意识,曾被封建统治者利用,作为要求劳动人民做出无谓牺牲的口实。

整体观念表现于思维方式,导致认识上的模糊性。

第六, 偏重直觉思维。

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建构体系时,往往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出发,凭直觉办事。

传统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途径,是通过对内心世界的自我反省,道德境界的自我提升,去证悟人之善性,在主体的精神领域内完成天人合一的朱任务。

宋儒对“一旦豁然贯通”的追求和体认,就是一种典型的直觉思维。

从思维类型及方法来看,古代哲学家认识事物、建立体系,是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类比和类推。

这些,都不是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系统得认识论范畴推演来实现的。

直觉思维的长处,是以经验为参照,从总体上把握对象,有时能体验、证悟出逻辑思维所不能揭示的意境。

缺点是不够严密,对对象的认识模糊而不明晰,其结论有很大的或然性。

第七, 流于经学态度。

古代哲学家往往以“代圣贤立言”而标榜,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因循守旧,缺少创新。

孔子“述而不作”的实践,就是经学态度的表现。

汉代儒学独尊以后,经学昌盛,儒生们案牍劳形,皓首穷经,并非为了新思想、新体系的创立,而是为了注解前人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