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历史地段保护规划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建筑41班米兰 2140703006摘要: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
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
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
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规划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也是城市品质的体现。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拆除、改建或者失去原有特色的风险。
因此,保护和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与意义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了解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是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
保护和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可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新的动力。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现状目前,我国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责任和标准。
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和改造,通过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交通条件等手段,使历史文化街区更好地融入城市的发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工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各地的保护标准和规划方案存在差异。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往往与城市发展的利益冲突,有时会因为经济利益的考量而忽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此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工作还存在着专业性不足、民众参与度低等问题。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规划的方法与策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规划历史文化街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与策略。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工作的领导和组织,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的保护与规划机构。
其次,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与研究,了解其历史沿革、文化特点和发展潜力,为保护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应该加强与相关专业机构的合作,吸引专业人才参与保护与规划工作。
此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规划还需要注重民众的参与与共享。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规划区市区范围市区常住人口(万)市区占地面积城镇化水平(%)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530 3068平方千米62.10 滨江、萧山、余杭二、规划期限与目标1、规划期限近期:2001~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 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
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
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
筑保护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04.05.24
•【字号】杭政办函〔2004〕154号
•【施行日期】2004.05.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
名单的通知
杭政办函〔2004〕15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促进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加强对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非文保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市政府决定,公布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各级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有关规定,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和宣传工作。
市房管部门应承担起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责任,建立历史建筑的记录档案,设置历史建筑保护标志牌,与历史建筑所有人和使用人签订保护责任书。
市规划部门在保护名单公布后,应会同市园林文物、房管部门划定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定具体保护要求,编制保护图则。
宣传部门应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增强全社会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
各区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在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的基础上研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措施,切实改善历史建筑的现状,充分发挥历史建筑在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中的积极作用。
附件: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二〇〇四年五月二十四日附件。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1.29•【字号】杭政函[2014]26号•【施行日期】2014.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杭政函〔2014〕26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2014年1月29日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为进一步保护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切实贯彻实施《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我市行政区域内已公布的历史地段,参照《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和本实施细则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规定实施保护管理。
二、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为本市市区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历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县(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辖区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萧山区、余杭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由两区政府自行确定(以下简称区历保行政主管部门)。
五县(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自行确定[以下简称县(市)历保行政主管部门]。
三、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名录由市、县(市)历保行政主管部门按覆盖广、专业强的原则推荐,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浅谈杭州市元福巷历史地段南片(西湖大道11号地块)保护项目

浅谈杭州市元福巷历史地段南片(西湖大道11号地块)保护项目摘要]: 元福巷历史地段南片(西湖大道11号地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西湖大道与中河路交叉口西南侧,距西湖900米,东起中河中路,西至光复路,北靠西湖大道,南临保佑桥东弄,规划建设用地9521.89平方米。
地块内有元福巷穿过,元福巷始于宋朝,明清称为琵琶街,巷子两侧建筑为清末民初的杭州民居建筑。
2004年杭州市政府将元福巷地块列入杭州市13个历史风貌保护区块,作为一个改造更新的项目。
[关键词]: 功能定位, 保护模式根据《中山中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元福巷历史地段保护规划》,该地块为以体现清末民初杭州普通民宅群为主体的传统街区住宅风貌,相对完整地体现杭州地方历史风貌的特色区域。
该地块的用地以公建功能为主,考虑到中山中路步行街商业功能的延续,沿西湖大道,光复路,保佑桥东弄适当布置商业建筑,在功能定位上将历史的延续性与发展的可持续性结合起来。
为满足杭州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要求,通过对历史街区的肌理传承,风貌保护,单体仿建修缮及特色构件的沿用等一系列方式,努力在如今拥挤有限的城市用地中重塑历史文脉,维系昔日城市的记忆。
在西湖大道11号地块中,原貌为各个时期的建筑原生态地混杂生长,粗看,杂乱不堪,但走在其中,在残旧的庭台楼轩和层叠的瓦檐山墙之间,细细感受,还是依稀能够看到昔日街边坊间的生活印记。
但在现在的城市空间中,这样的印记只能隐约感受,已经沦为城市的“残旧盆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因而,重塑历史文脉不等同与将原来建筑翻新加固,而是要通过设计,改造,将陈旧的历史街区从被遗忘的历史角落拉回到城市的正常新陈代谢的轨迹中,并使其复兴。
在以上两点的设计指导思想下,在设计中应该秉承了以下的设计特点。
1.维持低层,高密度的城市肌理现有的城市规划原则以明确的城市退界,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具体指标来确保城市的开发强度和保证相应的密度和城市空间的收放组合。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7(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含历史地段,下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市区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职责分工)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历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及其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各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文物、土地、旅游、财政、公安、工商、城管、民族、宗教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承担保护责任。
第六条(保护资金)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其来源是:(一)政府安排的资金;(二)社会各界的捐赠;(三)公有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公有建筑转让、出租或通过其他合理利用方式获得的收益;(四)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第七条(专家评审制度)本市设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
杭州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23修正)

杭州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23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条例旨在加强对杭州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条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杭州市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杭州市内的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第三条定义1. 历史风貌区: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技或其他重要价值的区域,以其历史风貌为主要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空间规划、建筑风格和环境条件的区域。
2. 优秀历史建筑: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技或其他重要价值的建筑物,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历史遗迹、传统民居等。
第二章历史风貌区保护第四条历史风貌区划定1. 杭州市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历史风貌区划定方案,并报请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2. 历史风貌区划定方案应当包括历史风貌区的范围、保护目标、保护措施等内容。
第五条历史风貌区保护控制区1. 根据历史风貌区划定方案,杭州市政府应当划定历史风貌区保护控制区,并依法公告。
2. 历史风貌区保护控制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和园林景观等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保护、修缮和管理。
第六条历史风貌区保护计划1. 历史风貌区保护计划是指对历史风貌区的保护目标、保护措施、保护方针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2. 杭州市政府应当制定历史风貌区保护计划,并及时修订和完善。
第三章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第七条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范围1. 杭州市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确定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并予以公告。
2. 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建筑物本体及其所在地的环境。
第八条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措施1. 对于优秀历史建筑,杭州市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其建筑本体及其所在地的环境。
2. 对于受损的优秀历史建筑,杭州市政府应当采取修缮、复原等措施,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艺术特征。
第四章监督和监测第九条监督检查1. 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和杭州市政府应当对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杭州市五柳巷综合保护规划设计

杭州市五柳巷综合保护规划设计黄孙燕【摘要】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所处位置为杭州古城的重要地段,历代遗迹众多。
为了避开城市历史脉络的断裂,让历史街区赖以生存,并与时俱进、同步发展,有必要完善历史街区的规划整治,保护历史街区;同时深入了解各个历史街区甚至城市的文化底蕴,遵循“由表及里,逐步积累”的原则,共同发展,积极创新。
%with multiple relics of each dynasty, Wuliu Lane Historical & Cultural Block is located in important section of Hangzhou. In order to prevent breaking of urban vein of history and seek survival of the historical block and make it develop with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planning and rehabilit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 have deep understanding to each historical block and even the cultural deposits of the city,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from outside to inside and gradually accumulate” to jointly develop and actively innovate.【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6(036)001【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问题分析【作者】黄孙燕【作者单位】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黄孙燕,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文字-9思鑫坊历史保护规划说明

思鑫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说明目录一、区域位置 ........................................................................................................................ 三二、保护规划回顾 ................................................................................................................ 三三、历史沿革 ........................................................................................................................ 三(一)历史演变 ................................................................................................................ 三(二)街巷的由来 ............................................................................................................ 四四、特色与价值 .................................................................................................................... 五(一)建筑特色 ................................................................................................................ 五(二)街巷特色 ................................................................................................................ 六(三)历史价值 ................................................................................................................ 六五、现状概况 ........................................................................................................................ 七(一)周边情况分析 ........................................................................................................ 七(二)街区空间演变分析 ................................................................................................ 八(三)街区现状居住人口情况 ........................................................................................ 九(四)街区现状用地与建筑使用功能情况 .................................................................... 九(五)街区建筑保存情况 ................................................................................................ 九(六)现状基础设施 .................................................................................................... 十一(七)存在问题 ............................................................................................................ 十二六、规划总则 .................................................................................................................... 十二(一)规划依据 ............................................................................................................ 十二(二)规划期限 ............................................................................................................ 十三(三)规划原则 ............................................................................................................ 十三(四)规划目标 ............................................................................................................ 十三(五)保护内容 ............................................................................................................ 十三七、保护层次 .................................................................................................................... 十三(一)保护范围 ............................................................................................................ 十三(二)建设控制地带 .................................................................................................... 十四八、街区人口调控规划与功能调整................................................................................ 十四(一)居住人口调控规划 ............................................................................................ 十四(二)功能调整 ............................................................................................................ 十四九、建设控制规划 ............................................................................................................ 十五十、建筑保护方法 ............................................................................................................ 十五(一)保护与整治模式 ................................................................................................ 十五(二)建筑细部处理 .................................................................................................... 十六十一、建筑整治单元与整治要求.................................................................................... 十六十二、道路系统调整规划 ................................................................................................ 十八十三、景观与环境规划 .................................................................................................... 十九(一)景观 .................................................................................................................... 十九(二)环境规划 ............................................................................................................ 十九十四、市政设施规划 ........................................................................................................ 十九十五、分阶段保护设想 .................................................................................................... 二十(一)拆迁阶段 ............................................................................................................ 二十(二)修复阶段 ............................................................................................................ 二十(三)建设阶段 ............................................................................................................ 二十十六、近期保护计划 .................................................................................................... 二十一十七、规划保护及实施措施 ........................................................................................ 二十一附录:社会调查 ............................................................................................................ 二十三一、区域位置思鑫坊位于杭州市的旅游服务中心——湖滨地区,具体位置为菩提寺路以东,孝女路以西,长生路以南,学士路以北。
杭州留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杭州留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摘要:抗州留下镇历史悠久,自宋至清,这里就是繁荣的集镇.留下历史街区是今天留下镇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也是杭州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之一.但它同样存在着功能衰退、建筑老化、环境恶化这些城市历史街区的通病.通过对留下历史街区历史遗存的研究和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保护街区原有空间格局和肌理、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保护能反映历史风貌的各种历史元素的保护方法和原则;调整街区的城市功能,使历史街区得以“再利用”;进行以开辟公共空间,整治小空间为主的一系列环境整治.探索出一条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使历史街区可住可游,重新煥发活力的积极的保护“再利用”之路.关键词:留下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引言: 留下镇,位于杭州西北部,距市中心武林广场约 9 km,隶属于西湖区.其北靠西溪风景区、南临龙均风景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留下镇历史悠久,宋称西溪市.留下地名耐人寻味,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载: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7月,高宗南渡,幸西溪,初欲建都于此,乃云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始于此.自宋至清,这里始终是百业兴旺、商业繁荣的集镇,《西溪梵隐志》载:“镇特爽垲,其形如筚,方二千亩,居人五六百家,东西其宇,划水相望.可见留下镇在清代已是有居民五六百家的市镇,“一水穿镇、石桥横卧、傍河筑屋”的主要空间格局也已形成.留下历史街区处于留下古镇中心,西溪路南侧,沿五常河展开,是留下镇传统风貌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时至今日,旧木结构街面屋上,尚可见雕梁翅角,确有一派古镇风情.这些老房子都是砖木结构,体现了留下一带的民居风格,即前店后宅的格局,一进一进的院落,鳞次栉比,间间紧挨(图1).据文字资料记载,这一带曾有不少老字号如沈永顺酒酱园、沈宁寿糕点作坊和得月楼菜馆等,都为石库墙门内的大店堂,前店后坊.其他还有米行、茶叶店、中药铺、金银首饰店等各类店铺.另外如木作、白锡作、铁器铺、染坊、裱画店等小店就更数不胜数了,还有各类应时小卖沿街叫卖.曲折的小巷、嘈杂、热闹的叫卖声,组成了古镇的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建筑上,镶嵌在门框、马头墙、墙角上写有“某某地界”、“某某墙界”的大块整石,房屋前是整块的青石铺道,印证了房屋原是大户人家,溪河上的古桥、河边石阶更是反映了留下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据资料记载:古镇区内有五座古桥.本次规划区内有三座,分别为忠义桥、楹春桥、庆春桥.最古老的要数忠义桥位于历史街区中段,俗称“大桥此桥建于南宋“嘉定戊寅(公元1218 年)”,桥面铺设长条青石,石阶东西各为13级,拱圈由32块弧形条石砌成,构筑别致.其余两桥均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也是各具特色.一、历史街区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街区建筑环境风貌来看,原有古镇“一水穿镇,石桥横卧,傍河筑屋”主要格局和庭院式布局的肌理尚存,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江南民居建筑的尺度和形式语言.但历经百年沧桑,砖木结构为主的传统民居已破损不堪,有些老建筑已倒塌或拆毁,更多的则被改造得面目全非.街区内现有西湖酒厂、留下小学、留下农贸市场、杭州市电阻厂等单位,其建筑风貌和空间环境都与街区氛围极不协调,另外,街区内还有一栋四层的沿街商业建筑、五栋茶市新村的六层住宅以及十几栋农居小楼也都对历史街区的风貌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从街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来看,其空间形式主要是由街道、里巷组成的线性空间,流动感强.空间的高宽比基本在1:1与1:1以下,有较强的幽闭和围合感,但缺乏开放空间,缺乏中心和供人停留的“客厅”空间.从街区绿化景观来看,沿五常河西侧有一排茂密的樟树群,个别院落有高大的乔木,生长情况良好,形成了优美的环境景观效果.但整个历史街区卫生状况较差,路边垃圾堆积严重,生活污水直接向河道排放,河道水体污染严重.从街区人口构成来看,现有居民多为本地的老人和低收人的外来务工人员.原先的本地居民很多已搬走,将房屋或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或空关着,任其随岁月流逝而破损.总之,街区给人一种极为混乱、衰败的感觉.在留下镇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历史街区无论在社会功能还是从环境质量上,却都处于逐渐衰退之中.如何保护并延续历史街区的历史特征,形成合理的功能布局,使之再次焕发青春,成为规划工作的当务之急.二、留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2.1保护工作主要内容留下历史街区规划确定街区的保护工作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展开:1、保护街区历史风貌的街区布局和道路系统,保护留下历史街区的“一水穿镇、石桥横卧、傍河筑屋修廊、院落毗邻相套、街巷相联幽闭”的街区格局和庭院式布局的原有肌理.2、保护文保单位以及重要历史建筑.它们是历史文化价值的体现.在留下历史街区中有忠义桥、楹春桥、庆春桥三座古桥.另外还有留下大街90号民居(原咸鲞店)、万茂茶行、留下大街109号民居(原方正大酒酱园)、留下大街91号民居(原沈宁寿南北货兼糕点作坊)等,经过调查,能反映留下古风民俗,保存相对完好,需重点保护.3、保护街区中的一般传统民居.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庭院进进、宅院毗连相依的平面布局,坡屋顶、风火墙优美的群体组合,丰富的建筑细部以及古朴淡雅的色彩组合.4、保护水系和临水景观.水系的交通、生活饮用的传统功能已经衰退,但它是构成历史街区主要空间环境的标志性特征,形成街区空间上的开合变化,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临水景观(古桥、河堤、河边石阶、驳岸、小船、临水建筑等).有了这些,环境中的传统建筑也显得更加生动、更有了灵性.5、保护整合反映留下历史街区历史风貌的各种要素,其中包括整石镶嵌门框、粉墙黛瓦v老虎窗、马头墙、石联、木门窗、古树名木、水井、青石铺道等.展示历史文化的各类标志物.它们作为重要的历史遗存,对烘托环境的文化氛围有独特作用.同时在空间上将它们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体系,使人们便于感知和理解留下历史街区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2.2调整功能一保护与再利用相结合历史地段是城市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同样需要新陈代谢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同于单个文物古迹的保护,它更多的是通过对特定地域历史遗存的载体审慎地对待而使之能“延年益寿”(梁思成语).历史街区保护不是博物馆收藏那样静态的保护,它不能脱离城市的发展之外而独立生存,而是通过规划、设计的引导与制度的调控而获得更现实的发展.历史街区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合理的“再利用”.“再利用”的原则就是赋予历史街区新的城市功能,使之适应现代的生活,将历史街区纳人到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来;同时新的功能要能与历史街区“相容”,符合其特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为其贏得生存的价值,以它特有的方式及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在城市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周庄古镇通过保护历史遗存和挖掘历史文化蕴涵,发展旅游业,从而避免了像其他众多古镇那样受到80年代乡镇建设的冲击而城镇特色湮灭、传统文化消失的后果.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自南宋以来就是商业繁华地带,因此将保护与商业、旅游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繁华的文化商业旅游街区,成为展现杭州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同时它的成功也对杭州其他历史街区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在“再利用”过程中出现一些其他古镇保护开发中出现过的问题,如:过度商业开发对保护产生冲击,造成新的建设性破坏;原有的生活气息被浓重的商业氛围所代替;商家污物违规或过量排放以及大量游人造成的过多垃圾而使环境受到污染等等.总之,在“再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保护历史街区为根本出发点和目的,这是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失去了它,历史街区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留下历史街区,在地理位置上有其特殊性,它不像周庄等这些古镇脱离大城市而有一定的独立性,也不像杭州清河坊这些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历史街区,有城区繁华的商业可作依托.留下历史街区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既远离闹市区又有方便的可达性,有条件成为城市近郊型假日休闲胜地.同时留下历史街区又处在北面西溪风景区、南侧龙坞风景区之间,是城西两大风景区的交融地带,易借其东风,集聚人气,成为城西旅游线路上的一个以传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特色的人文景点.因此我们将留下历史街区功能定位在“城市近郊型假日文化休闲、文化旅游观光”——将居住、工业、商业功能调整为以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博物展览为主、居住生活为辅的文化休闲、文化旅游观光区.这也与杭州“全国休闲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相吻合.留下历史街区附近的小和山大学城也逐渐形成,使留下历史街区处在了一个广泛的文化氛围中,为文人墨客的以文会友、采风等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文化休闲.和文化旅游将在留下历史街区成为主题.街区功能调整首先就要搬迁地段内的西湖酒厂、电阻厂、小学和一个农贸市场这些与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氛围极不协调的单位;其次将留下大街改造为留下历史街区内一条主要文化旅游风貌街,恢复一些传统老店以及作坊,形成前店后作坊或前店后宅的功能使用格局,同时保留一些原有居民在此生活,与这些店铺共同组成一幅动人的生活场景;在留下大街对岸规划一条茶市小街,因为据清光绪《西溪梵隐志》记载:古时留下镇地处杭州西部出人咽喉,交通便利,附近山谷都是龙井茶产区,各路商贾云集于此、坐庄收货,逐渐在此茶行林立,曾改名为茶市街,现巳名存实亡,故在此设置茶市小街,恢复一些茶行,开设中式茶馆、说书苑、棋苑、琴乐馆等,形成以茶文化为基础的休闲文化氛围;另外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可作民俗博物馆使用,如留下大街109号民居(原方正大酒酱园)可改造成酒酱作坊博物馆,展示传统酒、酱制作的工艺等等.历史街区东、西两侧,结合旅游服务的需要,设置旅游服务区包括古镇风情旅舍、土特产商行、农家乡土餐饮、文化中心、各类工艺品、古书、字画、古家具商店等,作为历史街区休闲旅游的补充功能.如此,在留下历史街区形成一个能体现留下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休闲旅游观光胜地.以保护来发展休闲产业,以休闲产业来促进保护,使保护历史街区不仅仅只是出于公益的目的——保护历史遗存、历史文化,更是一项改善城市面貌、发展城市经济、增添城市内涵、打响城市品牌的多贏举措,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3区分保护方式从历史街区总体规划上来说,将历史街区分成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根据调研,将传统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设为重点保护区,在其周围一定的视觉空间范围内设风貌协调区.在重点保护区,要求不得随意改变原有肌理,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不得有损原有风貌格局.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应尽量保证其真原性,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若建筑质量很差而确需重建的建筑以及新建建筑,都应尽量利用其原有构件,严格依据留下传统民居构造、样式进行修建.对保护区内影响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都应拆除.在风貌协调区,要求建筑在体量、格局、性质、外观造型、色彩、高度等方面保持与保护区的协调.从单体建筑保护与整治来说,留下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提出针对不同建筑保护价值不同,采用保护、整治和改造三种不同的保护整治方式如表1所示.表1建筑保护整治方式2. 4空间整治——开辟公共空间、整治小空间空间整治、开辟公共空间是形成历史街区良好环境、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重要措施.在留下历史街区中结合规划功能、围绕河道景观带,开辟了人口广场、中心广场、游船码头等多处较大的公共开放空间.这些公共空间同时也成为民俗文化表演,展现市井民俗文化的舞台.在中心广场上还设置一座古戏台,演绎地方戏曲,歌颂留下历史文化和传说,让这些非物质遗产能得以传承.历史街区保护还需要整治街巷、庭院等小空间. 整治,除了运用古典造园手法装点空间外,更要通过规划设计使街巷、庭院空间变化更加丰富,使庭院与庭院、庭院与街巷相连相通,使游览其中的游客感觉时而庭院深深、时而又豁然开朗,妙趣横生.三、结语保护历史街区要在研究历史街区历史遗存的基础上,通过保护街区原有空间格局和肌理、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保护能反映历史风貌的各种历史元素等方法完整地保护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这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根本.通过调整街区的功能,使历史街区得以“再利用,成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开辟公共空间,整治小空间的环境整治,使历史街区可住可游.通过这一系列保护整治措施使历史街区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能够步人良性发展的轨道,重新焕发历史街区的活力,从而提升城市内涵品质,这是一条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之路.。
西兴老街铁岭关地块规划

西兴老街铁岭关地块规划
二○○六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杭州市西兴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规划范围为:东起规划西陵路,西至铁陵关路,南起规划青年路,北至古塘路(以道路中心线为界),面积为0.24225平方公里。
其中重点保护区东起古资福桥,西至铁陵关路,南起西兴街以南纵深20—100米不等处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的地带,北至官河路以北40米左右经屋子桥头折向古塘路,东西全长1000米,面积为0.12345平方公里,传统风貌协调区为重点保护区以外的用地,面积为0.1188平方公里。
规划将西兴老街定位为集中体现杭州清末民初江南水乡小镇商业及民居特色的历史街区。
规划明确了西兴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要求:一是保护西兴老街的建筑风貌及建筑与街道、河道间的空间尺度和居民的生活方式,恢复和提高西兴老街的街区功能,继承和保持江南水乡小镇的传统风貌特色,保持街区活力,促进街区繁荣;二是综合治理官河的水质,再现和强化古运河的风貌和特色。
沟通官河与北塘河,改善水质;三是整治环境,创造宜人的空间;四是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增加绿化用地,提高环境质量;五是完善基础设施,适应城市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规划要求重点保护西兴老街“一河二街”的传统格局,重点保护街区内浙东运河之头、古海塘堤、古资福桥等文物保护单位(点)以及典型的古宅院和古桥、古井、河埠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同时重视保护具有西兴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产业和民俗民风
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房管局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房管局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5.20•【字号】杭政办函[2009]187号•【施行日期】2009.05.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房管局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杭政办函〔2009〕18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市房管局《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二○○九年五月二十日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市房管局二○○九年二月十六日)为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杭政办函〔2005〕96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在符合保护规划和业态调整的前提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搬迁范围内的住户可以选择异地安置、货币安置或回迁安置。
被搬迁房屋属于公有建筑且住户选择回迁安置的,应当在同一搬迁范围内实行等面积安置。
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购条件且选择货币安置的,可优先申购经济适用住房。
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购条件但选择回迁安置的,视为放弃经济适用住房申购资格。
二、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搬迁范围内的公有住房,其出租人可以依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有关搬迁安置问题的答复意见》(杭政函〔2007〕46号)的规定与承租人解除租赁关系;承租人拒绝搬迁或因无法达成安置协议而超过搬迁期限未搬迁的,搬迁人可以向该房所在区政府提出申请,由区政府作出强制搬迁过渡的决定,搬迁人已经提供过渡用房且承租人在强制搬迁过渡决定规定的期限内拒不搬迁的,由区政府责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对其实施强制搬迁过渡。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市政府令第215号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15号《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已经2004年11月8日市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二○○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市区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工作。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管理工作。
各区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或其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管理工作。
建设、财政、公安、工商、民族、宗教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领导,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第六条市、区人民政府设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专项资金的来源是:(一)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二)社会各界的捐赠;(三)公有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其他公有建筑的转让、出租、举办展览等获得的收益;(四)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杭州德寿宫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

杭州德寿宫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浙江科技学院建筑系城市设计作业任务书课程名称: 城市设计适用年级: 建筑学(3年级下)一、标题: 杭州德寿宫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二、教学目的1. 通过本次设计课程,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思路、流程和方法,了解城市设计任务的一般要求,完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设计成果。
2.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城市设计任务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次设计,尝试从熟悉的城市环境出发,创造有时代感与历史意义的场所环境。
3. 了解旧城保护更新设计的一般手法和方式。
4. 进一步提高设计方案的图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悉设计团队运作的通常做法。
5. 本次设计范围:北界:河坊街;南界:望江路;西界:中河高架;东界:建国南路。
据考古,此处是秦桧故园“德寿宫”旧址。
(规划范围根据现状调研情况,在保证空间联系相对完整性的基础上可略微调整)三、设计任务与成果要求1. 设计目标:第一. 本次设计应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途径,充分研究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制定合理的文化规划和保护策略,对地段和保护对象的利用方式、整治措施等提出要求,为推进和实施保护规划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引。
第二(本次设计应对保护区进行深入研究和规划设计,对历史地段进行合理更新,注重该历史街区的商业形态和作用等的研究,为历史街区的新发展注入活力。
2. 具体任务:2.1. 现状调研和分析(1) 查阅相关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已有的案例资料。
(2) 应当开展深入的现状调查与研究,对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变、发展、周边环境景观形成、保护区内各类建筑的功能、空间结构、交通流线、人员活动、环境景观与建筑特色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本次设计工作奠定科学的研究基础。
2.2 规划设计(1)空间形态规划:本次设计应结合历史街区的空间性质,强调重要建筑形态和街区空间肌理的保护。
对建1设控制地带提出建筑体量、高度、风格、色彩和街巷尺度等的指导性标准与设计原则。
按照保护原则和目标提出迁出或拆除影响保护区的环境和景观的单位及建筑物、构筑物的方案,提出可保留建筑的整治方案、需维修建筑的方案(若有)以及拆除建筑的方案(若有)和新建建筑与空间设计方案。
关于《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说明

关于《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说明作者:洪航勇来源:《浙江人大·公报版》2013年第03期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2年12月31日经杭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根据立法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现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现在,我受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就条例的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一、条例制定的必要性和经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到目前为止,我市主城区共核定公布26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12处历史街区、14处历史地段),330处历史建筑,萧山区、余杭区及五县(市)共普查历史建筑10172处。
为了更好地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市政府曾于2004年出台《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的保护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国务院、浙江省也相继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我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既要适应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和上位法进行衔接。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符合杭州实际的地方性法规,既总结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在保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也进一步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是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的立法项目。
2012年10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提请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议案。
会后,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委会和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召开了有关部门和部分管委会、历史建筑所有人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意见,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2012年12月,法制委员会统一审议了《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并形成《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提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二、规划期限与目标1、规划期限近期:2001~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
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 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
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
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
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历史街区的复苏与有机更新——以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规划为例

浙江建筑,第25卷,第6期,2008年6月ZhejiangConstruction,V01.25,No.6,Jun.2008历史街区的复苏与有机更新——以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规划为例RenaissanceandRenewingofHistoricaIStreetBlock——ACaseStudyoftheProtectiveDevelopmentPlanningoftheHangzhouXiaohezhijieHistoricalStreetBlock吴伟进1,葛蔓蔓1,张曦2驴UWei-jin,GEMan—man,ZHANGXi(1.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ft.杭州310012:2.杭州市拱宸桥地区旧城改j告工稗指挥部.浙江杭州3100101摘要:通过对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项目的研究,从保护更新模式、策略、方法上积极探讨新时期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性、技术性、决策性问题,分析对策,提出观点,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以期达到复苏城市老街区,还原特色、振兴经济、提升品质的综合目的。
关键词:历史街区;有机更新;城市肌理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3707(2008)06—0004—04城市中,保留有旧时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以其珍存的影像、文化氛围及所营造出的特有场所感与认同感,在日渐缺失城市场所特色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伴随社会变化及城市形态的演进,有幸延存下来的这些物质形态,置身于现代城市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谋求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1基本概况作为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地段之一,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地处杭州市拱墅区,分布在小河(规划命名为西塘河)下游两侧,紧临京杭运河,东南抵小河、余杭塘河北线、京杭运河三河交汇点,西傍城市主要道路小河路,外环规划道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见图1)。
小河直街地区历史悠久,伴随着京杭运河内河航运的发展,从南宋时期的物资集散、河、陆转运、物资储备地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中、晚期成为河埠收稿日期:2007—12—25作者简介:吴伟进(1962一),男,浙江浦江人,国家注册规划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7.11.24
•【字号】杭政函〔2017〕164号
•【施行日期】2017.11.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杭政函〔2017〕16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丰富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根据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专家论证,现将第1—3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调整后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和第4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予以公布。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贯彻文物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依照划定的保护范围
和建设控制地带,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1—3批(共4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调整后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和第4批(共4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详细说明和保护措施,由市园文局、市规划局另行印发。
附件:1.第1—3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调整后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说明
2.第4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说明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24日附件1
附件2。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考

画 园论 林坛
摘
要 : 杭 州历 史文化街 区保 护 的历程 及 总体 情 况作 了概 述 , 此基 础 上 指 出了 当前保 护 工作 对 在
存在 的一 些 问题 , 并进 一步 结合 实 际, 对今后 的保 护 工作提 出 了几点建议 。
保 护 范 围 的 扩 大 ,0 1年 又 增 补 20
了 北 山 街 等 3 个 历 史 街 区 ,0 3 2 0
年 修编 的 《 保护 规 划 》 定 了 1 确 0
处 重 点 保 护 的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 推 还
荐 了 1 处 拟 保 护 的历 史 地 段 。 3
20 0 4年 1 1月 , 政府 颁布 《 州 市 杭
快 速 城 市 化 中 的 我 国 大 多 数 城 市
来说, 已成 为 一 个 急 需 探 索和 解 决 的 难题 。 杭 州 , 批 国 家级 历 史 文 化 名 首 城 , 年 来 在 市 府 领 导 下 , 各 部 近 在 门 协作 努 力 下 , 在 历 史 街 区 保 护 其 方 面做 了 大 量 实 质 性 工 作 , 文 正 本
设 计 单 位 参 与 了历 史 街 区 保 护 规 划 的编 制 工 作 , 目前 这 2 0余 处 街
区 的保 护 规 划 已基 本 编 制 完 成 。其 中 , 河 坊 一 期 保 护 工 作 已 实 施 完 清 毕 ;小 营 巷 保 护 工作 已部 分 实 施 : 元 福 巷 、 河 直 街 等 5处 街 区 的 保 小
护 工 作 已于 2 0 0 6年 全 面 启 动 : 清
园林工程 ●叠I 一
维普资讯
园 论 林坛 画
的主 要 工 作 点 。 三 是 街 区 内 建 筑 的 保 护 和 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历史地段区位图
商业、休闲、娱乐、艺术家工作室、SOHO、旅 馆、公共活动等多层次、多方位功能为一体 的综合性历史文化地段。位于韶华巷历史地 段北侧的恰丰里地块的空间格局完整,建筑 型制统一,质量较好,因此,规划对恰丰里 地块予以整体保护,将其改造为 SOHO 和艺术 家工作室。规划结合西湖地区的整体文化氛 围,发展韶华巷历史地段的酒吧、画廊、精 品屋等文化型商业;整体改善紧邻开元路的 近代建成的 2 层 6 单元三合院联排住宅环境, 结合西侧保留的 2 层传统民居一起改造为旅
交通便利,采光通风条件良好的传统建 发展中小规模的特色旅馆。 筑。
大多数传统建筑均可用于展示。
可 发 展 为 城 市 级 展 示 场 所 ,亦 可 用于 展 示 与 地 段 相 关 的 历 史 名 人、 事件等 。
水城门—“涌金门”的直街,西通皇城根, 西北侧曾发掘出古城墙遗址,地上、地下文 物资源较为丰富。兴安里地段以杭州市历史 文物保护点—宋代石榴园遗址“丁家花园” 为主导,东侧毗邻奎垣巷、比胜庙巷历史街 区。泗水坊为日军在杭州设立的 13 处慰安所 之一的“泗水新村关门亭慰安所”原址,是 杭州仅存的、国内为数不多的慰安所旧址。
适用范围
操作要求
大多数传统建筑均可用于居住。
改善居住环境,保留原居民或者引入中产阶 级居民,明晰产权,恢复独户居住模式。
具备区位优势和商业发展潜质的传统建 以文化型商业为主导,辅以满足日常生活要
筑。
求的少量生活性商业。
交通便利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建筑群。 发展以“精英文化”为核心的小型办公功能, 并可与居住、商业功能相结合,创造“店、坊、 居”合体的传统空间模式。
2 历史地段现状
韶华巷、兴安里、泗水坊 3 个历史地段 的现状如下:
(1)区位条件。3 个历史地段具有“三面 云山一面城”的环境优势,西迎西湖自然风 景区和南山路历史文化片区,东接杭州老 城,南临中国美术学院和潘天寿纪念馆等文 化建筑群,自然景致和人文环境相互交融 (图 1)。
(2)文化资源。韶华巷地段地处宋代城南
肌理中。在地段自身层面上,“缝补”侧重于 通过功能转换、插建、历史复原与重建、环 境改善等多元的更新模式整合空间。
规划着力将 3 个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更新 都融入周边正在建设的以南山路、平海路文 化片区,中国美术学院,中山中路近代传统 商业街区为代表的城市新兴“商业—文化区” 的空间框架中。以韶华巷为例,规划利用拆 除地段中部的原开元路小学后留下的空地和 拆除东北部多层单元楼后形成的“L”形空间 (总用地面积约为 0.6 hm2),新建集购物、餐 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以及 高档住宅和室外公共空间,以功能转换、插 建、环境改善等方式整合城市的新旧肌理。
4.3 探寻历史空间原型 本次规划的重点是对历史地段的历史脉
络与空间基质进行梳理,归纳空间生成与演 变规律,提炼空间演变要素,延续空间结构, 使其适应现在与未来的城市发展。历史地段 表现为一种历史性的积累,现存的空间形态 是不同历史阶段空间形态的叠加,其变化总 是以原有形态为基础,并在其后的空间发展
因此,规划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 面区别对待现代空间和传统空间,制定不同 的策略。从宏观的角度看,无论是对城市进 行“缝补”,还是“推土重来”,有一点是始终 不变的,即城市总是要发展和变化的。短期 的“物质的”历史地段的更新,更多涉及的 是有限的土地、文化和建筑资源在特定时空 的最优经济利用问题,引发的是一种长期的、 更深层的甚至是整个城市的社会和经济更 新。然而,地段自身的更新需要通过对历史 信息的整理、揭示,尽可能客观、完整地记 述和展示城市传统文化,并通过运用多元的 更新模式、现代材料和工艺来满足现代需求。
Protection Planning for Historical Areas in Hangzhou City/Wu Ping,Dong Wei
[Abstract] Spatial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of spatial filtration that is based on sustainable and continuous human needs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Traditional texture of the city is scattered in modern texture.The method adopted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reas of Shaohua Alley,Xing An Lane and Guohuo Road in Hangzhou is to upgrade and expand the traditional functions,"sew and mend" the cultural fragments of the city,restore the prototype of the historical space,perform analysis on traditional courtyards and street space and adopt different models for protection and renewal. [Key words] Historical area,Cultural fragments,Protection planning
1.2 新从旧或旧从新 历史是时间的痕迹,如果按“时间轴”对
城市空间进行分层研究,就可以发现地上、地 下空间具有共同的“叠覆”特征,即在任何未 遭破坏的沉积物的沉积层序中,时间最久远 的总是处在空间的最底水平面,然后依时间 顺序向上渐次变新,后一代的遗存总是以覆 盖或者叠加的方式留在前一代的遗存和废墟 上。纵观整个城市肌理,历史地段已经从背 景式整体布局的“基质”转变为片断式散落 布局的“碎片”。在城市层面上,一种现代的 空间结构和形态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并不 断扩张和蔓延,它将成为未来城市空间肌理 的主体。与之相对,传统的城市肌理的范围 和规模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已经或正在消 逝,在时间流逝、管理空隙和利益权衡中被 零星、无序地改造和开发,被悄然“蚕食”[1] 。 城市中被保留下来的传统肌理主要是各历史 时期有代表性的建( 构) 筑物,它们零星地散
段,再造活力,并使其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框 架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出现矛盾或冲 突的原因主要是混淆了目的和手段,将两者 本末倒置。
(2)建构城市历史空间网络。在城市中散 落的文化碎片大都已成为一个个互不关联的 片段。它们无法在各种利益的争夺中,依赖 自身的有限条件,沿袭传统的生存方式而独 立发展下去。因此,传统肌理要通过渐进模 式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孤立地、按部就班 地发展是极其困难的。规划只有整合不同时 期的历史空间,建构层叠的历史空间网络,利 用城市内在的资源调配机制,才能使传统肌 理在新的城市结构中得以生存和延续。
(3)建筑资源。韶华巷、兴安里历史地段 以近代传统民居和里弄住宅为主,拥有 60 余 座传统院落和建筑。兴安里以“丁家花园”为 核心。“丁家花园”是近代西洋式独立住宅与 中国传统江南园林相结合的独立式宅园。泗水 坊的东、西、北三面被“U ”形的 2 层传统建 筑围合,中部为4 栋 20 世纪 30 年代末建造的 3 层日式建筑,其上以日式长条木板门、“井” 字形玻璃窗及慰安所特有的领标铁框为装饰。
[文 章 编 号 ] 1 0 0 6 - 0 0 2 2 ( 2 0 0 5 ) 0 1 - 0 0 4 8 - 0 4 [中 图 分 类 号 ] T U 9 8 4 . 1 1 +4 [ 文 献 标 识 码] B
杭州市历史地段保护规划
□ 吴 萍,董 卫
[摘 要] 空 间 发 展 是 一 个 持 续 的 、 连 贯 的 、以不 同历史时期的人类需求为基点的空间筛选过程。 城市的传统肌理散落在现代肌理的夹缝中。杭 州市韶华巷、兴安里、泗水坊 3 个历史地段的保 护规划运用空间筛选和碎片散落的观点,提升 和 拓 展 传 统 功 能 ,“ 缝 补 ”城 市 文 化 碎 片 , 还 原 历史空间原型,进行传统院落分析和街巷空间 分析,采取多元保护和更新模式。 [ 关键词] 历史地段;文化碎片;保护规划
4 规划方法
4.1 传统功能的提升与拓展 历史地段大多地处老城区,区位优势明
显,可再开发利用的商业和文化潜质突出。历 史街区更新和改造的首要问题是规划定位, 即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复兴地段的前提下, 在延续传统肌理、保持传统风貌完整性的要 求下,发掘传统建筑中可再发展和再利用的 新功能,以应对现代生活的需求(表 1) 。
1 空间筛选和碎片散落
1.1 空间筛选 人类在建造城市之始就懂得为满足现
实的需求而适时改变过去,因此,城市的建 设和改造活动被融入、叠合在城市发展进 程中。确切地说,空间发展过程就是一段持 续的、连贯的、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需求 为基点的空间筛选过程。
目前,划定历史地段的 3 个基本标准 是:①重要历史建筑所在地;②与重要历史 事件相关的历史建筑所在地;③传统民居 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传统风貌和文 化特色的历史建筑所在地。这些正是以当代 价值取向和文化判断为基础的空间“判断 和取舍”,是对未来城市理想的一种现时的、 个性的“理解和期望”。
48 规 划 师 P L A N N E R S
表 1 规划历史地段传统建筑可发展的新功能
新功能
具体用途举例
居 住 独户住宅、联排住宅
商业 办公
酒吧、茶室、精品屋、画 廊、老字号餐馆、药店
S O H O 、艺术家工作室、传 统手工艺作坊
旅馆 服务
展示
旅馆、短期度假租用
博物馆、陈列馆、名人纪 念馆
落在现代城市肌理的夹缝中。 2001 年,杭州市对城市用地进行调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