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
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健全我市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确保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一)目标。
到2020年,实现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以及重点横向补偿类型、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确保补偿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初步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建立公平合理、运作规范、相互衔接、积极有效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基本原则。
1.权责统一,合理补偿。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的权利义务,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加快形成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的机制。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将生态保护补偿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泉水保护、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准扶贫等紧密结合,逐步实现重点领域和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促进绿色协调发展。
3.突出重点,分类推进。
着眼于解决当前紧要的实际问题,在重点区域开展试点,稳步推进不同领域、区域间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生态保护补偿体系。
4.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发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补偿渠道,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二、落实重点任务(一)重点领域。
1.森林生态保护补偿。
建立完善破坏森林资源责任制度。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凭证运输制度、凭证经营加工制度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许可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遏制毁林开山和乱占林地行为,杜绝林地非法流失。
继续实施国家、省、市级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生态效益补偿。
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探索建立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以森林植被碳储量为切入点的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024年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模版(2篇)
2024年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模版2023年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总结2023年是我国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一年。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下,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下面,我将对2023年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进行总结。
一、强化土地整治工作2023年,我国深化土地整治工作,着力解决农村闲置土地、用地不合理等问题,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重点工作如下: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实施。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推进农村闲置土地整治。
加大对农村闲置土地的征收和流转力度,激发土地资源潜力。
加强对农村闲置土地利用的监管,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改革。
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序退出,确保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4. 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
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和监管体系,加强对土地利用、土地流转、土地征收等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二、加强生态修复工作2023年,我国继续加大生态修复工作力度,努力构建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重点工作如下:1. 推进生态修复项目。
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开展生态修复项目,重点解决水土流失、湿地退化、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
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推进沙化土地治理和荒漠化综合治理。
加强对修复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修复效果。
2.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区域的管理,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3. 提高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能力。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和预警。
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生态产品价值分区实现研究——以阿勒泰市为例
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生态产品价值分区实现研究——以阿勒泰市为例闫天亮;王承武;陈梦茜;陈暄;赵文静【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24(47)4【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
利用GIS技术对阿勒泰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敏感性评价。
结果表明:(1)阿勒泰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河流缓冲区>道路缓冲区>高程>坡度>坡向。
(2)阿勒泰市生态敏感性总体偏高,极度敏感和高度敏感等级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45%,在北部山区、中部丘陵区,以及南部额尔齐斯河两岸均有分布;不敏感等级和低度敏感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丘陵和山间冲积平原区。
(3)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将阿勒泰市分生态保护区、生态提升区以及生态防护治理区3个区域,并根据区域特点提出完善生态补偿、特色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治理与修复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为阿勒泰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实践参考。
【总页数】10页(P612-621)【作者】闫天亮;王承武;陈梦茜;陈暄;赵文静【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相关文献】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木耳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2.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及模式分区——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3.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森林公园功能分区研究——以江西鄱阳湖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例4.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临江市生态功能分区研究5.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修复项目经济生态效益评价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整治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尤为重要,伴随土地整治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生态环境破坏土地整治过程中,常常会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清理和整理,这些活动往往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大面积的植被破坏、湿地的填埋、河道的改道等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2. 土地资源浪费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为了满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常常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整治常常会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往往会导致当地生态平衡的破坏。
湿地的填埋会导致水环境的改变,森林的开发会导致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这些都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
4. 污染问题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各种类型的污染。
土地重金属污染、土地化学污染、水体受到的污染等等,这些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 加强环境评估在开展土地整治项目之前,应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工作,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估。
只有在经过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开发计划,从而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2. 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特点,科学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
应该大力发展多功能农业,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生态旅游等,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3. 加强生态修复在进行土地整治的应大力加强对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
应采取种植绿化树木、修复湿地、保护生态系统、进行水土保持等一系列措施,来尽量减少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 推行生态补偿应当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资源开发利用者实施生态补偿政策,让其对生态环境承担更多的责任,激励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尽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024年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二篇)
2024年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一、引言2024年是我国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年份。
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重要任务。
本文将总结2024年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工作,分为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土地整理重点工作总结1. 高效利用集约用地。
2024年,要进一步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土地整理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提升城市用地的密度和容积率,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同时,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向城市扩展区域转移,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2. 动态管理土地利用规划。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更新和管理,确保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完善土地利用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和评估土地利用的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3. 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
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同时,加强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管理和规范,防止过度扩张和浪费。
4. 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2024年将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承载能力。
通过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场等项目的开发,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
三、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024年要加强对湿地、森林、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加强对大气、水体等环境污染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 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加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力度,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现象。
加强山区、荒漠化地区等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
3. 推动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的面积。
同时,推进城市水系修复和河道管理,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2024年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进行激励和奖励。
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
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农村土地整治是指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和管理,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村发展品质的目的。
而生态修复则是指对破坏和退化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农村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农村土地整治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村土地作为农民的生产资料,其集约利用和高效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农村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增加农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进而提升农村发展品质和农民生活水平。
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生态修复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湿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等,这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退化的植被、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水域水质等,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农村土地整治的实施方法1. 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和强化土地流转管理,引导农民将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加强农村土地宅基地整治。
对农村宅基地进行规划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改善村庄的居住环境。
3.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形式,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
4.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加强农村土地权益保护,强化土地流转和使用的监管,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土地整治的顺利进行。
四、生态修复的实施方法1.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通过建设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等工程,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农田和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2. 进行湿地保护和修复。
修复退化的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增加自然生态功能。
3. 开展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文明思想下的自然资源管理探索
生态文明思想下的自然资源管理探索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如何实现有效的自然资源管理。
通过分析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揭示了其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契合点。
案例研究深入探讨了生态文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并评估了其在城市自然资源管理中的成效。
还分析了生态文明思想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于1]本论文旨在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自然资源管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成为当今世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带来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等问题,迫使人们寻求更加协调的自然资源管理方式。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出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本论文将探讨生态文明思想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旨在揭示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一)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生态文明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文明观。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内涵包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创新型等,这些内涵共同构筑了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渊源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自然哲学和生态伦理。
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等。
然而,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构建始于20世纪末。
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导致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
同时生态学的发展也为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科学支撑。
(三)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了人们的生态意识觉醒,使环境保护成为了全球共识。
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策略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政府对国土整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国土综合整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成为国土整治规划部门应思考的重点问题。
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国土规划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活动中,加强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机制建设,需要不断更新空间规划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保护,切实提高城镇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全域性。
基于此,本文对国土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完善整治保护修复机制及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等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土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我国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
国土综合整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措施。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保护土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是节约自然资源、健全国土空间开发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等环节提质增效的新要求,是采取综合措施对某区域内国土资源进行利用、开发、保护和整治的所有行为。
只有重视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过程,提高实施水平和效率,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国土综合整治目的是根据国家发展规划来协调人地关系、管理土地资源。
发达国家早已看到国土综合整治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并且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比之下,我国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发展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重视,生态修复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国土综合整治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
从国家发展的视角来看,国土综合整治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属性2.1综合化内容设计最典型的表现是内容和对象的综合化,将着力点放在具备潜在价值的国土空间上,生态修复的着力点必须放在生态的重点和优先区域,尤其不允许开发区、敏感生态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
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范文(二篇)
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范文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是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对于保护地球家园、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一)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土地整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土地的规划、调查和评价,确定土地的最适宜利用方式,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是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
具体的工作包括:1.土地规划和管理:制定土地规划方案,合理分区、划定土地用途,确保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
2.土地调查和评价:对土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搜集土地信息,评价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潜力,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土地利用调整和整治:根据土地规划和评价结果,对存在利用不合理、浪费、矛盾冲突等问题的土地进行调整和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土地保护和节约:加强对耕地、林地、草地等重要土地资源的保护,推动节约集约利用,遏制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二)土地整理和整治土地整理和整治是解决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土地整理和整治工作的重点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具体的工作包括:1.土地整理和整治项目的实施:根据土地规划和评价结果,制定土地整理和整治项目,重点解决土地利用冲突、利用不合理等问题。
2.土地整理和整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展土地整理和整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土地整理和整治的效率和质量。
3.土地利用和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加强土地利用和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确保土地利用和建设项目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4.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定期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利用和整治中的问题,确保土地整理和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是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式。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考核试卷
B.农田水利建设
C.农村住宅建设
D.农田防护林建设
5.在土地整理工程中,以下哪项不是灌溉水源的优先考虑因素()
A.水质
B.水量
C.距离
D.水价
6.下列哪种土地整理方法不适用于提高耕地质量()
A.深耕深松
B.墒情调控
C.轮作休耕
D.土地开垦
7.土地整理工程中,土壤改良的措施不包括()
A.增施有机肥
C.实现水资源合理分配
D.优先开发新的水源
4.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土地整理工程的田块设计()
A.地形条件
B.土壤类型
C.农业机械操作
D.农作物种植需求
5.土地整理工程中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要求包括()
A.确保灌溉排水系统的有效性
B.减少灌溉水资源的浪费
C.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D.降低水利设施的建设成本
6.以下哪些措施可以用来改善土地整理后的土壤质量()
8. ABCD
9. ABC
10. ABCD
11. ABC
12. ABC
13. ABC
14. ABC
15. ABC
16. ABC
17. ABCD
18. ABC
19. ABC
20. ABCD
三、填空题
1.利用效益
2.效率操作性
3.建设护坡
4.可靠性经济性
5.生态脆弱区保护
6.土地利用规划农民需求
7.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土地整理工程的目标包括()
A.提高土地产出率
B.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C.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D.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以下哪些措施属于土地整理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永久基本农田是指国家保持长期稳定供应粮食、农产品和农村生态发展需要的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农业、生态和社会功能。
为了保护和管理好永久基本农田资源,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内容和方法。
下面将从规划、保护、监管和补偿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规划1.制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需求,制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和边界,确保保护的目标和范围清晰明确。
2.区划分类管理: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辐射区,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根据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加强保护力度,高强度保护核心区,中等强度保护缓冲区,适度保护辐射区。
3.农田整理与调整:对于存在利用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农田整理与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田主产功能,有序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保护1.严格划定边界:按照规划确定的边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界限,建立边界标识和监测机制,严禁非农业开发和建设活动侵占永久基本农田。
2.加强土地质量保护: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和农田生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的可持续生产力。
3.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三、监管1.建立监管机制: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农田保护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工作,加强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和破坏行为。
2.加强农用地审批和管制:对于非农业用途的土地征收和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审批和管制,确保不侵占永久基本农田,保障农田资源的持续利用。
3.配套政策和法规: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法规,明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相关措施和标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大家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四、补偿1.资金保障机制: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专项资金和补偿机制,确保农民的权益得到合理补偿,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整理报告范文
土地整理整理报告范文1. 项目背景土地整理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进行规划、开发和整理,以达到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价值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本报告针对某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旨在为土地整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2. 土地整理目标本次土地整理项目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 实现土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确保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 提高农田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满足粮食安全需求。
3.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高城市住宅和商业设施的供给能力。
4.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景观质量。
3. 土地调查与评估结果根据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地调查和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 该区域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具备进行土地整理的基础条件。
2. 农田利用率偏低,有大量农田利用不充分或闲置。
3. 城市用地紧缺,需通过土地整理提供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
4. 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通过土地整理加以修复和保护。
4. 土地整理方案在制定土地整理方案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土地资源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4.1 农田整理方案在农田整理方面,我们拟定了如下措施:1. 耕地整理:对农田进行平整、排灌、培土等措施,提高农田利用效率。
2. 闲置土地利用:对闲置农田进行开垦和复垦,使其重新利用起来,并提供有效的承包和种植政策支持。
3. 科技支撑: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推广力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品质水平。
4.2 城市用地整理方案在城市用地整理方面,我们拟定了如下措施:1. 划定用地范围:根据城市规划和发展需求,明确不同区域用地的功能和用途,如住宅、商业、工业等。
2. 优化用地布局:通过调整和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
3. 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管:加强土地使用权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4. 支持城市更新:鼓励老旧城区的更新改造,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
土地整理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土地整理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作者:蔡韵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土地整理是减缓耕地减少的有效方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同时,土地整理项目区对土地景观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本文在剖析土地整理中生态补偿机制弊端的基础上,分析产生弊端的理论原因,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整理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以达到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安全;土地整理;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还原机制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土地整理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大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不可逆转,耕地资源保护压力巨大。
因此,必须大力提倡开展土地整理尤其是农地整理,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的战略目标。
自 2000 年国家启动第一批土地整理项目以来,土地整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区域土地利用条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作为一种人类对土地系统实施强烈干扰的特殊活动,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必然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近年来很多实践表明,我国土地整理在改善土地利用生态,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地方人们受土地整理经济利益驱动,土地整理项目,片面追求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忽略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甚至由于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扰乱了物种生境条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
1.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改造,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1.2生态安全问题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生态安全涉及面较广,一般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物质来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等组成一个安全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Ⅱ)——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评估
的“ 双退 ”高水 还湖 , 的是 降低 原圩 堤 的 防洪 标 准 , 许 圩 内农 田在 低 水 年 份进 行 耕 种 , 高 水 年份 圩 区 . 指 允 但 必须 还湖 蓄洪 , 内居 民实行 就高 搬迁 , 圩 即通 常所 称 的“ 退 ”3. 单 _ 由于 单退 方 式对 鄱 阳湖 湿地 的生 态服 务 功 J 能 的改 变影 响性较 小 , 属性从 多 年来 看 还 是耕 地 的属 性 , 以在 本 文 中评 价 鄱 阳湖生 态 服 务 价值 时 不 考 其 所 虑这一 部分 的面积 . 双退 的 田地 已经改 变 了 其原 有 属性 成 为 真正 意 义 上 的 湿地 的一 个 有机 部 分 , 极 发 挥 积
均 公 顷 产 收 入相 近 .
关键 词 : 鄱阳湖; 区位商 ; 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外溢功能; 双退区
中图分类号 : 45 F1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由于湿地功 能退 化和血 吸虫 病疫情 回升 _ J尤其 19 洪 水之 后 , 1, 之 98年 国务 院提 出治 理大 江 大 河 “ 十六 三 字 方针 ”在此方 针指 导下 鄱 阳湖地 区开始 了大规 模 的 “ 垸 行 洪 、 田还湖 ” 作 . 阳湖 区 的退 田还 湖 , , 平 退 工 鄱 共
S p.2 0 e 01
文章 编 号 :005 6 (00 0-5 1 6 10-822 1 )504— 0
鄱 阳 湖 退 田还 湖 生 态 补 偿 研 究 ( Ⅱ)
— —
鄱 阳湖 双退 区湿 地 生 态补偿 标准 评估
倪 才英 汪为青2 曾 珩 黄和平4 , , ,
(. 1江西师范大学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江西 南昌 3 江西省土地开发整理 中心 , . 江西 南 昌
简析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策略
鼓励企业间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 发效益。
跨界合作
探索土地开发整理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如与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的合作,实现土 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可以推动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 发展。
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 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02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 的关键策略
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综合评估
进行全面的土地资源评估,包括 土壤质量、水资源、生态环境等 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提
供数据支持。
空间布局优化
依据评估结果,进行空间布局优化 ,合理规划农业、工业、居住、生 态等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多部门协同
加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 境保护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确保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标准化
制定土地利用标准,严格限制非 农用地规模,促进城乡统筹和区
市场调节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 资本参与土地开发整理,激发市场活力。
政策与市场协同
加强政策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 土地开发整理新格局。
社会参与与多方合作的可能性
公众参与
加强公众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制度设计,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土地 开发整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土地资源供需矛盾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而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平衡供需矛盾 成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一大挑战。
如何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如何建⽴和完善⽣态补偿机制 建⽴⽣态补偿机制⾯临的问题和困难 我国的⽣态补偿⼯作才刚刚起步。
已实践多年、取得了很⼤成绩的退耕还林,在执⾏过程中存在着贯彻“⽣态⽬标不到位”和“给农民的补偿不到位”的问题。
前者表现在护林环节上,农民出钱出⼒确保⽣态效益的动⼒不⾜,后者表现为经济补偿没有及时全部兑现给农民,加上后续产业开发未跟上,⼀些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贫困⾯增⼤的趋势。
作为中国第⼀个⼤规模⽣态补偿实践,“⽣态⽬标”不能实现,将影响到这⼀政策的成败。
由于⽣态林的成长和⽣态效益发挥需要近⼗年的时间,⽣态效益⼜主要是公益性的,因此⽣态⽬标在其他⽬标中最为脆弱,很容易成为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经济补偿”落实不到位,不仅会使退耕还林难于持续或出现反复,还可能在⼀些地⽅加剧社会⽭盾。
这也说明,真正的⽣态补偿机制的建⽴是⼀种远⽐想象深刻的社会利益⼤调整和制度创新。
退耕还林政策只是我国建⽴⽣态补偿机制的⼀次成功实践,还有许多⽅⾯都需要⽣态补偿机制。
城市⽔源地的发展与保护的⽭盾,江河上游⽔资源利⽤与中下游⽤⽔的⽭盾,⽣态屏障的建设与投⼊的⽭盾,喀斯特地区过度开垦导致的⽔⼟流失和沙漠化问题,草原过度放牧或过度耕种带来的风沙问题,以及⾃然保护区的保护问题等。
虽然已有许多政策措施,但由于没能从机制上解决⽣态价值补偿问题,即使⼀些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得到协调,也还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影响可持续发展。
这正是近年来⼈们纷纷呼吁解决⽣态补偿问题的原因。
⽣态补偿真正付诸实施,还⾯临不少问题。
诸如⽣态补偿机制的具体内容和建⽴的基本环节是什么;⽣态补偿的定量分析⽬前尚难完成,制定各地区域⽣态保护标准⽐较困难;⽣态补偿⽴法远远落后于⽣态问题的出现和⽣态管理的发展速度,许多新的管理和补偿模式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肯定和⽀持,⼀些重要法规对⽣态保护和补偿的规范不到位,使⼟地利⽤、⾃然资源开发等具体补偿⼯作缺乏依据;⽣态建设资⾦渠道单⼀,使所需资⾦严重不⾜等。
小议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对于林业工程的意义
文 0 夏 玉 杰 陈 海蛟 ( 江县林 业 局) 嫩
摘 要 :广 义 的生 态 补 偿 , 包括 污 染环 ( )生 态学 效 益 与现 行经 济 、社 会 条 五 境 的补 偿 和 生 态 功 能 的补 偿 , 即 包括 对损 件 缺 乏 有机 的结 合 ,使 得 生 态 补 偿难 以纳 害资 源环 境 的 行 为进 行 收 费或 对 保 护 资 源 入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综 合 决 策 之 中 。 环 境 的行 为进 行 补偿 , 以提 高该 行 为的 成 ( )森 林 保 护 与 发 展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六 本 或 收 益 , 达 到 保 护 资 源 的 目 的 。 狭 义 的 的 观 念 薄 弱 。生 态 环 境 的 优 化 要 靠发 展 来 生 态 补 偿 是 指 生 态 功 能 的 补 偿 , 即 通 过 制 解 决 ,以 发展 来促 保 护 ,以 发 展来 促建 设 。 度 创新 实行 生 态 保护 外 部 性 的 内部 化 , 让 森 林 资 源 的保 护 要 解 决 贫 困 问 题 , 在 补偿 生 态 保 护 成 果 的 受 益 者 支 付 相 应 的 费 用 。 制 度 的 实施 过 程 中 ,变 “ 血 型 ” 补 偿为 输 本 文从 我 国生 态 工作 的不 足 之 处 着 手 , 分 “ 血 型 ” 补 偿 ,关 注 补 偿 地 区 的 发 展 问 造 析 并提 出 了一 些 具体 的 解 决措 施 。 题 ,使 有 限 的资 金 更 加 有 效 ,最 终 实现 区 关键 词 :生 态补偿 ;机制 ; 立 建 域 之 间 的协 调 发 展 ,人 类 社 会 与 自然 协 调 发 展 林 业 生 态概 述 林 业建 设 具 有 很 强 的 经 济外 部 性 。 当 三 建 立 生 态 补 偿 机 制 的 思 考 ( )加 快 建 立 “ 境 财 政 ” 一 环 。把 环 境 前 ,我 国的 林业 发展 正 处 在 由 采 伐木 材为 主 向生 态 保 护 和 生 态 建 设 为 主 的 转 折 时 财 政 作 为 公共 财 政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加 大 期 ,随 着 六 大林 业 工 程 的 蓬 勃 开 展 ,林 业 财 政 转移 支 付 中生 态 补 偿 的 力 度 。 按 照完 建 设 的生 态 补 偿 被提 上 日程 。 善 生 态 补偿 机 制 的 要 求 ,进 一 步 调 整优 化 森 林 资 源 不 仅 向人 们 提 供 木 材 、 纤 财 政 支 出结 构 。资 金 的 安 排 使 用 , 应 着重 维 、燃 料 、 维生 素 和 药 物 等 多 种 产 品 , 更 向 欠 发达 地 区 、重 要 生 态 功 能 区 、 水 系源 重要 的 是 维 持 了地 球 生 命 支 持 系 统 ,即 涵 头 地 区 和 自然 保 护 区 倾 斜 ,优 先 支持 生 态 养水 源 、保 持 水 土 、储 炭 吐 氧 、 减 轻 自然 环 境 保 护作 用 明显 的 区 域 性 、 流 域性 重点 灾害 、调价 气候 、孕 育 和 保 存 生 物 多样 性 环 保项 目,加 大 对 区 域 性 、流 域 性污 染防 等功能 ,以及具 有 医疗保健 、 陶冶情 操 、旅 治 ,以 及污 染 防 治 新 技 术 新 工 艺 开发 和 应 游 休憩等 社会 功能 。过去 ,在资 源无价 、环 用 的 资 金支 持 力 度 。重 点 支 持 矿 山生 态 环 境 无 价 的 观 念指 导 下 ,森 林 的 生 态 效 益未 境 治理 ,推 动 矿 山生 态 恢 复 与 土 地 整理 相 结 合 ,实现 生 态 治 理 与 土 地 资 源 开发 的 良 能 进入 市场 ,致 使生 态 资 本 受 损 。 森 林生 态 服 务 功 能 应是 生态 补偿 的 重 性 循 环 。采 取 “ 能 代 赈 ” 等 措 施 ,通 过 以 要 依 据 ,但 由于 缺 乏 统 一 的 指 标 和 参 数 , 货 币 帮 助或 实 物 补 贴 ,大 力 支 持 开 发利 用 不 同研 究 结 果 出现 很 大 的 差 异 ;有 些 搬 用 沼 气 、风 能 、太 阳能 等 非 植 物 可再 生 燃 能 休樵 还 植 ” ,以解 决 农村 特 别 国 外 的 标 准 ,与 我 国社 会 经 济 现 状 脱 节 , 源 ,来 保 证 “ 出现 以 天 文 数 字计 的 生 态 效 益 和 无 人 买单 是 西 部 地 区农 村 燃 能 问 题 。 ( )完 善 现 行 保护 环 境 的 税 收政 策 , 二 的 矛盾 现 象 ;同时 ,现 行 的 条块 分割 的管 理体制 、以 GD 为基础 的经济 核算 的制 度 增 收 生 态补 偿 税 ,开 征 新 的 环 境 税 ,调 整 P 以 及干 部 考 核标 准制 约 了以 科 学 为 基 础 的 和 完 善 现行 资 源 税 。将 资 源 税 的 征 收 对象 生态 补 偿 ,而 且 ,巨大 的 生 态 赤 字 和 有 限 扩 大 到 矿藏 资 源 和 非 矿 藏 资 源 ,增 加 水 资 的 国 力支 撑 决 定 了生 态 补 偿 只 能 是 一 个渐 源 税 ,开征 森 林 资 源 税 和 草 场 资 源税 ,将 现 行 资 源税 按 应 税 资 源 产 品 销 售 量计 税 改 进的、长期的过程。 二 、我 国 的生 态 补 偿 工 作存 在 的不 足 为 按 实 际产 量 计 税 ,对 非 再 生 性 、 稀 缺性 ( )机制 不括 。 现在 的保 护 补偿 基本 资 源 课 以 重税 。通 过 税 收 杠 杆 把 资 源 开采 一 上 全靠 国家 财 政 ,不但 没 有 调 动 全 社 会 的 使 用 同 促进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结 合 起 来 ,提 高 积 极性 ,而 且 许 多地 方 产 生 了依 赖 思 想 。 资 源 的 开 发利 用 率 。 同时 ,加 强 资 源 费征 生态 保护 补 偿 不能 单靠 = = 补 贴 ,要 建 立 收 使 用 和 管 理 工 作 ,增 强 其 生 态 补 偿 功 补偿 制 度 ,健全 补 偿途 径 ,完 善补 偿 网络 。 能 。进一 步完善 水 、土地 、矿 产 、森 林 、环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充耕地后期管护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探索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充耕地后期管护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探索摘要: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充耕地规模不断扩大,耕地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因此耕地后期管护的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充耕地后期管护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耕地;后期管护;问题与解决方法引言后期的土地整治管理与保护的目标是“管理”与“保护”。
管理就是管理和监督,管理涉及到管理的主体,即具体管理者;管理的客体,即管理的内容;“保护”是指维护、保护,包括工程配套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和新增耕地的保护。
“管理”和“保护”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理与保护是保证土地整治项目长期、可持续效益的重要保障。
扎实、有效地做好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是确保非农、非粮化新增耕地的重要手段。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补充耕地后期管护现状1.1存在补充耕地弃耕、撂荒现象在前期项目验收或核查中经常发现,弃耕、撂荒现象时有出现,并呈增加趋势。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前人们对于耕地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农业就业人口少,耕地吸引力下降。
农村青年向往进城务工,农村老弱病残留守,农作物价格等因素导致农民种地意愿逐年下降。
上述因素均会加剧耕地弃耕、撂荒等现象的发生。
但在现有政策背景下,目前无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1.2耕地非粮化问题突出近年来,随着槟榔等其他经济作物效益的提高,水稻种植效益越发低下,从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出现了占用耕地的现象。
特别是土地流转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耕地的非粮化现象更加突出,这给我国耕地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3部分整治工程设施处于损毁失效状态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由于缺乏管理和保护,部分工程的管理房、排灌设施、排水口、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处于年久失修、破损的状态,排灌设施或因长期长草不及时清理,不能充分发挥正常的工程和生态效益,久而久之,人们对于在耕地上维持粮食作物种植的意识就会越来越淡薄。
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一、概念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更详细地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
狭义的生态补偿则主要是指前者。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在排污收费方面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急需建立的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补偿机制,所以在我们的研究中采用了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生态补偿的概念与国际上使用的生态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PES)或生态效益付费(Payment for Ecological Benefit,PEB)有相似之处,在本文中我们把它们作为同意语对待。
生态补偿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对生态系统本身保护(恢复)或破坏的成本进行补偿;二是通过经济手段将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三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投入或放弃发展机会的损失的经济补偿;四是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区域或对象进行保护性投入。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以内化外部成本为原则,对保护行为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保护者为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所付出的额外的保护与相关建设成本和为此而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对破坏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的补偿依据是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的成本和因破坏行为造成的被补偿者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
二、理论基础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理论,特别是生态环境价值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等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也渗透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体制和政策中。
自然资源季度个人工作总结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本季度的工作已接近尾声。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紧紧围绕单位的工作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现将本季度个人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规划编制与实施本季度,我积极参与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协助完成了相关数据收集、分析、整理等工作。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我还参与了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推进工作,确保了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2. 项目审批与管理在项目审批与管理方面,我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认真履行审批职责。
本季度,共审批了XX个建设项目,涉及土地、环保、规划等多个领域。
在审批过程中,我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审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3. 土地资源管理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我积极参与了土地调查、确权登记、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
本季度,共完成XX宗土地调查任务,办理XX宗土地确权登记手续。
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我协助完成了XX个项目的用地预审、选址等工作。
4. 生态保护与修复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我参与了生态红线划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工作。
本季度,共完成XX项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5. 政策研究与宣传本季度,我积极参与了自然资源政策的研究与宣传,撰写了XX篇政策解读文章,为提高政策知晓率、推动政策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工作亮点1. 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强化部门协作,使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高效推进。
2. 提升业务能力。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单位工作奠定了基础。
3. 强化责任担当。
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各类挑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四、不足与反思1. 在工作中,有时对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工作中出现偏差。
2. 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时,有时沟通效果不佳,影响了工作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整理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摘要】:土地整理是减缓耕地减少的有效方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同时,土地整理项目区对土地景观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本文在剖析土地整理中生态补偿机制弊端的基础上,分析产生弊端的理论原因,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整理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以达到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安全;土地整理;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还原机制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土地整理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大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不可逆转,耕地资源保护压力巨大。
因此,必须大力提倡开展土地整理尤其是农地整理,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的战略目标。
自 2000 年国家启动第一批土地整理项目以来,土地整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区域土地利用条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作为一种人类对土地系统实施强烈干扰的特殊活动,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必然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近年来很多实践表明,我国土地整理在改善土地利用生态,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地方人们受土地整理经济利益驱动,土地整理项目,片面追求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忽略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甚至由于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扰乱了物种生境条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
1.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改造,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1.2生态安全问题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生态安全涉及面较广,一般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物质来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等组成一个安全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1.3土地整理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安全是狭义的生态安全,指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在受到威胁时能维持自己的组成状态并保持正常的状态,这个生态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稳定的。
是指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这个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它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保障程度的反映。
土地整理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分为正面效应积极影响的结果即通常所称的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耕地面积主要通过废弃地复垦,平整土地,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的归并实现的;(2)减少耕地占用面积通过居民点、村办及乡镇企业归并,对建设用地进行挖潜利用,以减少对耕地占用面积;(3)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对一些荒坡地和坡度较大且利用率不高的土地开展平整、坡改梯、绿化和水利建设等进行综合整治,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4)提高土地质量和产出率我国耕地的生产力普遍不高,通过土地整理对中、低产田的改良,将显著提高提高我国耕地质量和产出率;(5)提高耕地的集约化经营通过土地整理使原来零星的、高低不平的田块整理为田、林、路、沟、渠的标准化农田,有利于机械化操作,促进耕地的集约化经营;(6)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通过对废弃地复垦,增加土地植被覆盖面积等。
土地整理活动除了能增加土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外,还对土地产生如下的生态环境影响:(1)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土地整理的许多重要工程如水利水电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及梯田建设等往往改变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从而改变水文结构;提高粮食产出、耕地增加及植树种草的土地整理活动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分配产生影响;土地整理中村镇归并、城镇建设带来的污水排放,对土地整理区内部及周边区域水环境产生影响。
(2)对植被生态过程的影响非农建设用地增加、城镇建设等导致许多原生植被退化,主要表现在:植被种类单一,景观多样性降低,自然植被斑块连通性降低。
(3)对土壤生态的影响在土地整理方案实施过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态过程受到下列影响:土壤质地、结构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加剧。
(4)对大气及其生态过程的影响通过改变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的理化性质、地表水文结构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的。
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态过程受到下列影响:土壤质地、结构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加剧。
(5)对敏感生态系统和景观组分的影响在土地整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在短期经济利益和地方政绩的驱使下,往往造成对一些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景观永久性破坏,形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2 土地整理中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弊端目前,不同学者分别从景观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角度对项目区整理以后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一方面达到了提高土地质量和扩展土地有效利用空间的目的;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项目区景观异质性和生物生境的多样性,从而导致由此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低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有必要将生态补偿制度应用于受损或低效的土地整理项目中去,以确保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实施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完善和功能提升,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土地整理项目自身独有的特性: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改变土地利用类型,进一步导致区域生态系统的改变。
因此生态补偿制度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应用时应区别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公益林补偿、生态退耕和三江源保护工程等全国性生态补偿建设。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对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仍滞后于实践,对于生态补偿的类型、标准、依据、准则等都相当模糊,就连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补偿、由谁补偿、怎么补偿这样的关键问题,理论上都没有达成共识。
经过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土地整理中生态补偿机制在实践中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生态补偿范围不完整。
(二)系统、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没有建立。
(三)补偿标准偏低。
(四)补偿期限短。
(五)保护与开发脱贫的矛盾日益突出。
例如在西部地区,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我国“十一五”规划将西部许多地方列入国家限制和禁止开发区。
由于西部地区具有生态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二重性,当地老百姓要致富自然要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但是,“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使得“靠山吃山”的西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西部一方面要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要解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问题,西部陷入“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两难抉择。
3 土地整理生态补偿的战略意义土地整理生态补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土地整理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解决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价值和景观效益降低等问题。
土地整理务必要严格遵循“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同时以改革和完善现有相关政策为基础,循序渐进地建立完备的土地整理生态补偿制度。
4 建立健全土地整理生态补偿机制与补偿还原机制4.1确定补偿主体补偿的主体是指参与土地整理项目开发、治理和保护的各方当事人,包括国家、国土部门、参与国土整治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
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作为公共主体参与生态活动补偿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按照生态补偿的相对性划分,当事人可分为土地整理生态利益的受损方和获益方。
生态系统具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和难以确定性,难以直观地判定受损方和获益方,建议从产业类型和经济结构确定相关主体。
土地整理的基本目标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一方面减缓建设用地消耗土地的速度,一方面增加化肥、农用地膜和农药的施用量,而化肥、农用地膜和农药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土地整理项目的新增地类主要是耕地,不能用于商业开发或作为建设用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发展机遇。
认定受损方是当地政府和项目实施村集体,直接获益方是国家,间接获益方是新增建设用地的开发和使用企业,以及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生产厂家。
主体确认符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和“节能减排”方针。
4.2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我国的生态补偿渠道主要有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基金两种方式。
其中财政转移支付是最主要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单一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导致了补偿资金短缺和补偿不足。
因此,应当在区域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横向支付制度。
这种横向支付制度不仅与“受益者付费”的基本补偿原则相适应,同时又能为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期短等问题提供资金条件。
坚持由政府主导,并注重培育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向土地整理生态补偿项目投入。
以将土地整理项目区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生态园区为例,企业投资建设整理,政府负责协调监督。
园区通过验收合格以后,企业可以获得若干年度的使用权,农户成为新型产业工人。
合同期满,村集体以园区使用权入股或自主经营。
4.3完善补偿方式1)生态补偿与保持发展相结合。
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生态补偿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应鼓励地区进行生态补偿方式的创新,探索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方式。
包括对进行生态补偿的地区优先引进高效益、低污染的投资项目,将适合条件的土地整理项目区开发为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帮助当地居民发展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以及建立生态旅游景区和文化或生物遗产地理标志[5]。
包括异地营造和减少的生态服务价值量相同的林(草)地,给予项目实施地村民一定期限的使用权等。
2)生态补偿与提供保障相结合。
为了减轻农户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须对因开展土地整理项目而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的村民进行医疗保险补助、最低生活保障或养老保障。
包括将适宜人口纳入新农合作医疗服务体系,解决一定比例低收入村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将部分符合条件而又无力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纳入养老保障中。
实施粮种、农机和农资补贴,减轻当地人民负担。
3)生态补偿与技术补偿相结合。
在对项目区进行政策、资金、设施补偿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技术补偿。
应对进行土地整理的地区给予智力服务,引导高校和农资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引进先进的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施肥技术,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优先输送专业人才。
此外,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项目实施地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给当地居民分配一定数量的智力配额,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让符合条件的人员学到一门专业技术。
4.4提高补偿标准、延长补偿期生态补偿标准偏低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应当根据因生态保护而实际损失的经济效益进行等量补偿。
例如,目前生态公益林补贴标准是每亩5元,但是生态公益林有形产品的经济价值平均产出为36元/亩,应当相应补足。
由于生态补偿尚未形成制度化长效机制,因此现行补偿带有浓厚的政策性质,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