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近几年大学生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对人力资源总体短缺的我国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大学生作为一个付出了那么多的投资体,如今却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我认为这不仅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更加是对父母殷切希望的辜负,也对不起我们这些辛苦奋斗了十几年的大学生。

投资却得不到相当的回报,我想,应该没有谁能够那么淡然的面对吧。

那么,造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因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人们也普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现在社会上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很多,例如有人说大学生素质不高,不能吃苦,眼高手低,我承认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可能,但是并不能把原因全部归结于它。

如果我们不挑选适合我们的工作,那么我们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时间还有什么意义?你的身份就决定了你的存在价值。

还有人认为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关于这个观点我很认同。

供求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其基本内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紧俏,是卖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需求方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是买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没有供给方选择的余地。

从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总体供给与需求量看,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超过1400万,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

随着我国的大学不断地扩大招生规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企业和各级政府所需求的大学生显得过多了,也就是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相对过剩了。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是劳动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需求方。

就需求方面来看,主要是各类企业和政府各级部门。

作为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和企业发展的情况,来决定所需要雇佣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

作为政府部门,在招聘公务员时,也要按照各个职能部门的人事结构和开展工作的需要,考虑不同职位的具体需要来招聘相关专业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是商品,大学毕业生也是商品。

高等院校是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供给方的高校,用人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高校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市场上出现前两种情况,不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必将出现就业难。

无论企业还是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们都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考虑用人的数量与质量。

经济学理论认为,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供给方降低自己的价格就会相应引起需求量的增大。

最终,在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就会实现供求均衡。

这是从经济学理论上讲,那么作为供给方的大学毕业生是否在降低自身的工资期望时,企业或政府就会依照需求定理来扩大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呢?显然,现实情况不是这样。

并不是我们大学生降低了自身对工资的标准就能解决就业难。

一个真正需要人的企业在乎的是你的才能,在乎的是你能不能在这个职位上发挥你的价值。

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这一点。

在我看来,大学生就业难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资源错配”。

简单地说,就是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处于低迷。

特别是2001年之后,在低利率、低汇率政策扶持下,重型产业加速发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

说通俗点,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在明显
地走向“粗笨化”。

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

因此,才会出现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新的“脑体倒挂”现象。

中国经济的“资源错配”有许多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我认为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僵化和错位。

事实上,资源错配这个概念,我最早是听到国务院发展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巴曙松博士提出的。

巴博士用它来指代我国低汇率政策导致的一种现象:低汇率造成中国产品成本被低估,造成出口“赚钱”的假象。

这使得中国人把有限的资本投入到外向型产业中去,这些外向型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出口换来的外汇又只能大量用来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促进了海外金融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因此,我的第一个结论就是:中国目前实现的人为低汇率政策,促使经济资源片面流向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产业,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是造成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的一个重要原因。

汇率政策造成了不利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在此前提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和过度管制,造成的金融产业的不发育,则是抑制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首先,金融产业本身就是极为庞大的知识型服务业,可以创造数以千万计的白领就业岗位。

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放开企业债券市场,按照企业债券数量达到美国(400万种)的十分之一、每种债券发行可创造10个就业岗位计算,这就是400万个白领就业岗位。

反过来说,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过分管制,就相当于扼杀了这么多的白领就业岗位。

其次,金融产业的不发育,导致我国的金融体系不能正确地按照市场需求来决定资本流向。

政策性因素对金融体系干预极大,这进一步导致资源错配。

例如,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地方财政的需要,为了能顺利收回土地出让金,用各种手段鼓励银行向房地产业贷款,这当然会让经济资源过多流向房地产业而不是其它更能创造知识型就业岗位的行业,也当然会使得包工头和售楼小姐们即使只有初中文化,也能轻易拿到比大学生甚至博士生更高的收入。

就我们大学生而言,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是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的,所以我们在规划我们的大学生活时就应该合理设想我们未来的就业。

工资与劳动者的边际劳动替代率有关,而边际劳动替代率与劳动者的能力的大小及该能力的资源稀缺性有关。

因此,我们应在自己专业偏好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分析某专业的资源稀缺性。

资源稀缺性越高,对我们将来的就业就越有帮助。

在大学里,我们要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全面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这会让我们在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市场面前倍显轻松。

生命就如铁砧,越被敲打,越能发出火花,适当地给自己点压力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吧!
参考文献:
(1)赵修渝,陈杰.大学生失业现象的理论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2)姜丽美.大学生“新失业群体”需要绿色通道[J].社会经纬.
(3)时事报告,(2007增刊)时事报告杂志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