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与十二经络

合集下载

经络及五行

经络及五行

12经络学习12经络就是人体的天然药库很多初学者都反映,中医的经络学实在太难理解了。

经络是人体天然药库,而要控制这个天赐的宝藏,只需要明白12经络的运行原理就足够了,这就是中医整个经络学说的要素。

12经络上面有三百多个穴位,我们没必要都去记住,现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1.先熟悉一下12经络的名称:2.搞清楚它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这12条经络分别连著人体12个脏器,所以这些经络都是用相连的脏器命名。

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个胸腹,心包是保护心脏的一块区域,是心的屏障,其余的都比较容易理解。

记住这12个脏器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里不舒服,就看是哪条经络经过此地,一对应就出来了。

从12经络的排列上看,是分为两组,一组是按手足分,另一组是按阴阳分。

按手足分是告诉你手及手臂上有6条经络,足、腿上有6条经络。

按阴阳分是告诉你手臂的内侧、腿的内侧各有3条阴经;手臂的外侧、腿的外侧也各有3条阳经。

那么这少阴、厥阴、太阴、太阳、少阳、阳明又是代表什么呢?它们是代表阴气的重与轻,阳气的足与弱。

少阴阴气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内侧的最里面。

厥阴的阴气比少阴轻,但又比太阴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间。

太阴的阴气最轻,就排在最外面。

太阳是阳气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阳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侧的最外面。

少阳比太阳的阳气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排在外侧的中间。

阳明又比少阳的阳气要弱,就像黎明初现的阳光,就排在了外侧最里面了。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将阴、阳细分到这样的程度呢?就是让你在使用经络时随时注意阴阳的平衡。

这个阴阳的平衡既包括经络与经络之问的阴阳平衡,也包括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还包括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

身体与经络的阴阳平衡是要你根据身体的强弱去选择经络。

比如身体弱的,最好先选择阳经按摩以补足正气为主,阴经要等正气补上了,再去碰它;身体好的,则阴经、阳经都可以按摩。

经络与大自然的阴阳平衡,是与四季的温度有关。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渊源深厚,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人的身体、心灵、社会等多层面的维度,这种医学理念和体系亦延续到了世界各地。

中医学说是与中国传统医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集大成。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等,其中各家学说更是各具特色。

《伤寒论》学派《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认为是历代中医学著作中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学派是中医学流派之一,由张仲景(150-219)所创,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

《伤寒论》学派主张舌脉相应,认为舌象反应着人体的病情,并且指导临证,还借鉴了外科手术方法,是中医学历史上的一大创新。

针灸学派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针灸学派涉及到范围广泛,可针对各种疾病和症状,例如疼痛、失眠、消化等等。

针灸学派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穴位分布、针灸器具、针刺的力道等等。

著名的针灸学派有岐山学派、千手派等等。

中药学派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材多达数千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研究,形成了中医学独有的理论系统。

中药学派作为一种学说,强调草原者德,乃指草药、植物等天然药材的纯净性和功效,也注重药材的配比和选择,深受中医医生的推崇和使用。

经络学派经络学派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殊通路和流动方式。

经络分为经(十二条主要通路)和络(与主经不相通的小通道)两种,有昼夜不同、流转不停的特征。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与经络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理解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理解和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也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指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奠定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体系。

中医学以五行学说作为指导,认为万物皆有其所归,疾病和生命的运动都是在五行在掌控之下。

五行经络疗程

五行经络疗程
五行经络
BEAUTY SALON
五行经络疗程
疗程的特色,特点: 五行经络导引疗法是融合精油香薰治疗、中医 经络导引、无痛痧疗、背部全息反射治疗、自律 神经调节的综合性保健疗程 疗程的效果及好处: 通过疏通经络提高机体免疫力,活化气血改善亚 健康状况,能够塑造体型,改善全身浮肿,帮助 肝肾功能的代谢,尤其对改善颈椎腰椎的疼痛, 提高睡眠质量效果显著,同时还可改善面部皮肤 晦暗、提升肤色 适用人群: 针对亚健康及因身体机能下降而造成的身体不 适症状及面部皮肤问题的需求者
BEAUTY SALON
五行经络操作注意事项
1、月经期不做 2、皮肤病患者避开患处 3、做完手术的刀疤处要避开 4、脊椎弯曲者要轻刷 5、淤血症者、静脉曲张者顺刷 6、体质虚弱者轻刷 7、隆胸者胸部不可做 8、过饱、过饥、过渴、饮酒时, 小时后操作 9、心脏病、高血压尽做 10、切忌注意保暖
需一
BEAUTY SA浴乳
产品
15分钟
时间
成本核算
背部施油
背部探诊 背部导引刷 十二经施油 十二经疏通 十二经导引 安抚
美体精油
美体精油 导引刷 美体精油 美体精油 导引刷 美体精油
3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3分钟 30分钟 30分钟 3分钟
2.10元
0 3.00元 14.00元 0 3。00元 0
BEAUTY SALON
足太阴脾经(土)
虚症: • 消化免疫力下降 • 过敏性体质 • 慢性消化器官的疾病、 食欲不振 • 注意胰腺发炎的可能 • 单方精油:橙、杜松 实症: • 细胞的免疫旺盛 • 注意出血或过敏的问题 • 身体湿气较重、困顿感 • 腹胀、食欲不振 • 单方精油:玫瑰、广藿香
BEAUTY SALON

(整理)3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整理)3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1、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中府、天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2、手阳明大肠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合谷、温溜、曲池、结束于迎香穴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

五行经络基础知识

五行经络基础知识
“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的基本概念
人体
营养传导
经络
信息传导 内外上下 五脏六腑 皮肉筋骨 病变传导 经感传 阴阳传导 具有循
五官九窍
的特征
经络系统与皮肤的基本概念
1、皮肤组织实际是经络系统的终极部份,受
经脉支配和营养
2、就如一片树叶,经脉就像中央的干茎





心包
脏: 具 有 化 生 和
精 气 的 作 用
腑(阳)
小肠

胃 表
大肠
膀胱
三焦
六腑:
具有接受,转化营养和排泄废物作用
五行的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
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 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归类, 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经络与皮肤组织的关系
1.
皮肤要得到气血滋养,就必须依赖于经络系统通 畅的运输功能 一旦经络系统功能紊乱,失去运输功能,皮肤就 不可能保持正常的弹性,颜色和光泽。 对经络穴位的按摩刺激,可以发挥调节内脏、加 强局部气血运行,通经活络,促进新陈代谢,美 容养颜的作用。
阴)


经络的基本知识
前言
中医医理博大精深 活学活用善于实践 经络穴位奥妙无穷 保健养颜终身受益
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 络 的 组 成 三、经络的命名及分布 四、经 络 的 作 用
经络的 基本要概念
经络:是人体气血动行的通道。
“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对照表

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对照表

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对照表十二时辰对照表在伟大的祖国医学里,十二时辰正好和中医的十二经络对应起来。

每条经络对应一个时辰中运行最为活跃。

下面我们对每一个时辰和每一条经络的运行规律作一个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另外古代十二时辰对应五行也是非常神奇与伟大的创作。

十二时辰 别名 解析 对应生肖 当令器官 循行经脉 常见症状 时辰宜忌子时 23:00-01:00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由天黑转为天亮这一时间段。

鼠 胆 胆经 头晕目眩、口苦、善太息。

宜:睡觉。

忌:熬夜;吃夜宵。

丑时 01:00-03:00 鸡鸣,又名荒鸡。

指深夜过后,鸡鸣之时。

牛 肝 肝经 胸闷、疲倦、黑眼圈、特别容易烦躁。

宜:熟睡。

忌:熬夜;生闷气;久视。

寅时 03:00-05:00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

虎 肺 肺经 肺部胀满、咳嗽气喘、缺盆部(包括喉咙)疼痛。

宜:熟睡或导引吐纳,调理肺经。

忌:熬夜。

卯时 0500:0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

指太阳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兔 大肠 大肠经 牙齿疼痛、颈部肿大。

宜:起床喝温热的白开水;排便;调理大肠经。

忌:饮酒。

辰时 食时,又吃早饭的时间。

龙 胃 胃腹胀肠鸣、消宜:及时吃早餐,十二时辰经络养生胆经子时(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中医古人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

有些人等闲切除患者的胆,是不负责的表现。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睡,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脑筋清楚,精神和面红润。

反之,子时前不睡者,精神和面清白出格是胆汁缺乏新陈代谢的气而变浓结晶,形成结石,犹如海水变浓晒成盐此中一部门人还会是以而"胆怯"胆经这时要上床困觉,利于骨髓造血。

经络五行

经络五行
2、太溪: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能壮腰骨,益肾。可用于治疗腰痛、月经不调、阳痿、失眠、小便频数等疾病,是常用的保健穴。
九、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保健穴
☆1、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处。本穴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诸心经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是护心安神的保健穴。
☆2、血海:在髌骨内上缘2寸。本穴能调合气血、祛风胜湿。主治月经不调,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上的保健穴
☆1、神门:腕横纹尺侧端。本穴防治心痛、心悸、健忘、失眠等,主要用于养心安神。
2、通里:在神门穴上1寸处,对心痛、心悸、失眠有预防作用。本穴的保健用途是安神宁心,通窍活血。 六、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保健穴
化的根本原因。同时“阴阳五行”学说还指导着人类对神经经络学说的认识和运用。
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与脏象、气血津液等学说互为补充,独到而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疾病、拟定治则、处方遣药、针灸等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自古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 “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有固定的循行部位,多为纵行。“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深部和浅部皆有,纵横交叉,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因此,经络是经脉、络脉的合称,使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内外上下,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数千年前就发现了某些特殊的人,生病时身体会发现红色发烫的线条,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病,但只有很少部分人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经络人。因此经络学说是从治病中发展出来的,是中医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就解剖学上证明是否存在经络证据的这个问题一直不断的困惑着中医学者。汉代处决一名叛党头目王孙庆,进行了活体解剖试验,将锌片放入血管中,观察发现:血脉的流向与医典上记载的经络走向不吻合。这一试验的失败,导致很长时间人们中断了对经络的研究。后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比较于西医的快速疗效,例如:西药对传染病的有效治疗,中医学又找不到经络存在的证据,于是人们认为西医是最先进的,开始了盲目的崇洋媚外,对中医失去了信心。后来汪精卫伪政权干脆扬言立法废除中医。后来朝鲜有一个叫金凤汉的科学家宣布找到了经络存在的证据,接着日本也成立科研小组并宣布要在15年内找到经络存在的证据。可是当全科学界要朝鲜出示科研成果时,金凤汉却迫无证据跳楼自杀了。此事虽然就此过去了,但是却刺激了中国人,最后在13:1的极端失利条件下,费伦教授力排众议,成立了研究项目进行研究。终于在1998年在物理实验室里找到了经络存在的证据,研究发现,经络本身具有光纤维的物理特性,对特定波长的红外线敏感,同时发现经络附近的毛细血管呈平行分布状态,其中存在沿着经络方向运行的体液流场,如同大海中的洋流一样。这就可以解释中药为什么能够沿着经络方向流动了。也就是说经络系统不仅能传递信息,也能运送物质。至此经络才被验明正身。因此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 经络的命名: 一、阴经与阳经 二、手三阴和足三阴、手三阳和足三阳 三、阳脏经和阴脏经

中医与五行八卦

中医与五行八卦

中医与五行八卦我国传统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其哲学基础,木、火、土、金、水,在内脏对应归肝、心、脾、肺、肾,在四季则对应春、夏、长夏、秋、冬。

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与五行八卦,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医与五行八卦简介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也不玄奥。

这些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如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还有一年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份一样,是对与人体以及万物的生存化灭须臾不可离分的,运行在天地之中的“气”所作的时段划分。

只是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季节、月份所代表的时间段落之功用相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还多出了指示天空星象变化规律的功能!比如,阴阳五行与五个时节直接对应,指示了在一回归年之中,木、火、土、金、水这五大行星,按照每一行星在北极天空行走73天左右的时段这一更替过程。

把这五个时段划分为十个月,命名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即为干支中的十天干。

这种相当古老的将一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承传在彝族十月历之中。

再比如,在一回归年之中,北斗星绕北天极徊转一周天,北斗星斗柄就象时钟表盘上的指标走完十二个小时一样走完十二个月。

命名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即为干支中的十二地支。

八卦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直接对应!中医学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

经络的终极秘密~~五行知多少

经络的终极秘密~~五行知多少

经络的终极秘密~~五行知多少这个模式图应该这样看:最下面二个框表示是二条腿;中间的框表示是躯干,左右二边的框表示为二手,顶部的二个框表示为头部,为理解上的方便分成左右头。

中间躯干部黑色的线条表示为任脉或督脉,其它小线条就是手、头、足的三阴或三阳经了。

这里只给出了督脉的模式图,任脉同理。

任督主要的是在头部达成经气的左右交换。

表里经最重要的基本活动是在头、手、足远端的经气交换,这是最核心的秘密,也是从医者唯一能干预的部分。

各位要自行领悟了。

中医经络原来如此中医基本上掌握一个“开、合、升、降”就够了,只是开什么?如何开?闭什么?如何闭?升降亦如此,当你弄明白这些,中医大师非你莫属。

任何一个理论,个人认为,要能完整解释按摩、针灸、药物、修练才是真正符合人体生理病理的,我期待着有比我这个理论更完善的解释。

前提是你的解释要符合最基本的物理和常识。

六经的阴阳虚实六经在受精后发育成人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形成一个类似“充电”的过程,让六经充满电荷,这个电荷的多少在出生时基本确定,是为先天虚实;出生后在女子第一次排卵,男子第一次遗精之前,卵母细胞和原精细胞还会转化成电荷继续通过肾经充实骨髓和脑髓,是为藏精。

换过说法,从出生那一刻起,人体六经的电荷就基本确定了,这个电量决定了人体的先天身体素质。

这个充电的过程是严格分开的,阴经的电量主要来自卵黄囊和母体,阳经的电量则来自季节的光热,正因为这样,在体表阳经分布的面积又最大,所过的部位最多,又处于外侧面,所以,人体与季节有一定的互动,如果季节反常,在体内相应不足的阳经就会起明显感应;如不能及时处理,因表里经的循环影响,又会影响到相应的里经。

严重的就会通过经气的大循环影响到下一级或上一级表里经循环,从而发展成全身的疾病。

出生后后天的补充主要通过食物直接吸收和阳光照射的光和热(包括储存的光热如电热,火热,食物也是储藏的热),这些光热会直接转化成阳经的“电量”和阴经的“电量”。

如红光或红色食物转化的是阳经的“电量”,蓝光、黑光或黑色食物转化的就是阴经的“电量”。

十二经络规律起始时间走向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十二经络规律起始时间走向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 ⼈体如果经络僵硬劳损堵塞,严重影响了⽓⾎的运⾏和营养的输布。

《黄帝内经》⾥⾯有这么⼀句话:“百病源于经络堵”!民间也有两句:“经络不通,⾛路中风”,“经络不通,浑⾝不舒象⿁上⾝” 。

⼗⼆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躯⼲和四肢,纵贯全⾝。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躯⼲。

⼗⼆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三阴经上肢分别为⼿太阴肺经在前、⼿厥阴⼼包经在中、⼗⼆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少阴⼼经在后,下肢分别为⾜太阴脾经在前、⾜厥阴肝经在中、⾜少阴肾经在后,其中⾜三阴经在⾜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8⼨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阳明⼤肠经在前、⼿少阳三焦经在中、⼿太阳⼩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阳明胃经在前、⾜少阳胆经在中、⾜太阳膀胱经在后。

⼗⼆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叙述。

头⾯部:⼿三阳经⽌于头⾯,⾜三阳经起于头⾯,⼿三阳经与⾜三阳经在头⾯部交接,所以头⾯部说:“头为诸阳之会”。

⼗⼆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颊部;⼿⾜少阳经分布于⽿颞部;⾜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厥阴经也循⾏⾄顶部。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腹中线旁开0.5⼨处;⾜太⼗⼆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少阴肾经⼗⼆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阴脾经⾏于胸中线旁开6⼨,腹中线旁开4⼨处;⾜厥阴经循⾏规律性不强。

⾜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腹中线旁开2⼨;⾜太阳经⾏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和3⼨;⾜少胆经分布于⾝之侧⾯。

⼗⼆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三阴⼗⼆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经;⼿三阳经、⾜三阴经、⾜三阳经四组。

人体经络穴位图详细表汇总

人体经络穴位图详细表汇总

经络与调病一、什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是与血管、神经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套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系统.它是我们练功强健身体、开发潜能的物质基础,亦是用气功为他人调病的物质基础。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三、经络的功能:1、沟通上下内外。

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五官九窍,把人体的各个部分。

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周流不息地将气血传输于全身各部位,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调节各部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4、对外开放:通过穴位与大自然交换物质、能量、信息。

四、中医脏腑学说简介::五脏一心、肝、脾、肺、肾,六腑一胆.胃、大肠、膀胧、三焦。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经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属六腑及其他各组织器官,从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每一脏通过其自身的经络联系着许多组织和器官,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系统。

1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五行属火;对生命活动起主宰作用;?心在液为汗其经络:手少阴心经;??在窍为舌手太阳小肠经.??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肺?在液为涕在五行属金;不耐寒热,易被邪侵;??在窍为鼻其经络;手太阴肺经;?外合皮毛手阳明大肠经。

??与大肠相表里。

?在五行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主统血??其经络;足太阴脾经;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在体合四肢、主肌肉足阳明胃经。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与胃相表里。

?在五行属木;其性刚躁,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主藏血??其经络;足厥阴肝经;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足少阳胆经。

??在窍为目??与胆相表里。

?主水液代谢、主纳气??在五行属水;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生髓通于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其经络:足少阴肾经;?肾其华在发足太阳膀胱经。

??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生殖藏精、主生长、发育与?2另外,心包(脏)和三焦(腑)相表里。

人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

人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

人体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学针灸的小白先学基础知识是十二正经还五俞学

学针灸的小白先学基础知识是十二正经还五俞学

针灸必备知识:五腧穴详细讲解人体上有好几百个穴位,如果要把这些穴位全部记住,那对于初学中医的小白恐怕是太难了。

但是和我们身体最常用的穴位并没有那么多,只要记住“五腧穴”就可以了,对于初学者也比较容易。

首先人体上有十二条经络,分为阴阳各六条。

手上和脚上各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

而十二条经络里每一条经络都有五腧穴,从每条经络的手指或脚趾端开始一直到肘或膝处共有五个穴位,分别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

而每条经络上的五个穴位又都具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

因五输穴每个穴位都特定的五行属性,所以又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有着不同的作用。

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所出为井”的意思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四肢爪甲之侧,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如地下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

“所溜为荥”的意思是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zhí )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的意思是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的意思是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的意思是说:"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但不超过肘膝关节。

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你可以这么理解五腧穴,就是从我们的手指端或者脚趾端开始,一直到我们的胳膊肘或者膝盖处这一段距离,每条经络上各有五个穴位。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

十二经的走向动画图及穴位功能(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

⼗⼆经的⾛向动画图及⽳位功能(⼿阳明⼤肠经卯时5-7点)⼗⼆经的⾛向动画图图及⽳位功能(⼿阳明⼤肠经卯时5点-7点)⼗⼆经的⾛向动画2016-5-16 11:55:30了解⼈体经络-⽇之中循⾏运转规律,把握⽣命中的每⼀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经脉者,皆系于⽣⽓之原,⽓者⽣之本也,时者⽣之⽤也!献上⼗⼆时⾠和⼈体经络时表,希望⼤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阳明⼤肠经卯时(5点到7点)—⼤肠经旺。

卯时⼤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肠相表⾥。

”肺将充⾜的新鲜⾎液布满全⾝,紧接着促进⼤肠进⼊兴奋状态,完成吸收⾷物中的⽔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便。

养⽣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然后奔进厕所把⼀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年⼈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多选择:茄⼦、菠菜、⾹蕉、蘑菇、⽊⽿、⽟⽶、扁⾖、豌⾖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肤⽆光泽、肩酸、喉⼲、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疼、⽪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阳明⼤肠循⾏路线:⼿阳明⼤肠经起于⾷指挠侧尖端(商阳⽳),沿⾷指挠侧上⾏,经过合⾕(第⼀、⼆掌⾻之间)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肩前,经肩盂⽳(肩端都),过肩后,⾄项后督脉的⼤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前⾏内⼈⾜阳明经的缺盆⽳(锁⾻上窝),络于肺,下⾏通过横膈,属于⼤肠。

⼿阳明⼤肠分⽀:⼿阳从缺盆上⾏,经颈旁(天⿍、扶突)⾄⾯颊,⼊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通过⾜阳明胃经地仓⽳,绕⾄上唇⿐中央督脉的⽔沟⽳(⼈中),左脉右⾏,右脉左⾏,分别⾄⿐孔两旁(迎⾹⽳),与⾜阳明胃经相接。

⼿明⼤肠联络脏腑:属⼤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

⼿阳明⼤肠经络动画⽰意图:【语译】⼿阳明⼤肠经: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五行对应人身脏腑
• 人秉大气的木气而生肝脏与胆腑。造化的 木气,乃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由秋季降入 冬季,再由冬季水中,升出春季而成。人 身的木气亦然。 • 秉大气的火气而生心脏与小肠腑 ,心与小 肠主血,有宣通作用。 • 秉大气的金气而生肺脏与大肠腑。肺与大 肠主皮毛,有收敛作用。
人秉五行气质而生脏腑


五行的相生相克
木气有疏泄能力,火气有宣通能力,金气 有收敛能力,水气有封藏能力,土气有运 化能力,能力亦称势力,亦称作用。 • 春气由冬气而来,故曰水生木。夏气由春 气而来,故曰木生火。长夏之气由夏气而 来,故曰火生土。秋气由长夏之气而来, 故曰土生金。冬气由秋气而来,故曰金生 水。夏秋之间为长夏。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向 上、
升 腾。


• 冬气属水。生物的生命,全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所产生。 今夏太阳射到地面的火热,即是来年生物生命之根。然此 火热,必须经过秋时降入土下,经过冬时,藏于土下的水 中,然后能生生物的生命。冬时大气沉而能藏,沉而能藏 者水也。大气热则上浮,寒则下沉。故冬时大气,寒沉而 属水气。南方在地面之上,北方在地面之下,故北方属水 气。 • 春气属木。一年的大气圆运动,冬时为终,春时为始,终 即始之根也。上年夏时,太阳射到地面之热,经秋时金气 收而降于土下,又经冬时藏于土下的水中。火水化合,水 气温暖,则往上升。此温暖之气,交春升泄出土,草木发 生,故属木气。木者水中火气,由封藏而升泄之气也。


现代科学的证明
• 法医学检验:婴儿尸体,以通大气者, 为已有生命。未通大气者,为无生命。 未通大气者,肺脏肉质,未成海绵体, 是紧小的。人的生命,始于一吸,终 于一呼。 化学证明:化学化验大气,大气中有 氢气,炭气,氧气,氮气。氢气之性 上浮。炭气下沉。氧气上升。氮气下 降。化学乃化验不整个不运动的大气 也。河图者,示人以整个圆运动的大 气。 生物学证明:化验生物死体,尽是氧 氢氮炭等毒质,兽脏粉内尤为显着。 然若是毒质,人人呼吸大气?因大气 中氧氢氮炭本是升浮降沉圆运动而中 和的。中和者分析不开,彼此融合, 彼此互化,如河图的中气是也。五行 的中气,是生物的生命。氧氢氮炭的 中和,即使生物的生命。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 .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三阳经
手 到起属太 达于小阳 胃小肠小 部指,肠 ,尺络经 直侧心: 属端, 小(与 肠少胃 。泽有
穴联 )。
足三阳经

额 ( 会 神
两 侧 ( 迎
肠 有 直 接
属 胃 , 络
阳 明 胃 经
庭香联脾:
穴穴系,
))。并
,起与
到于心
达鼻和
前翼小
足三阳经


, 行 人 缺 盆 部 。
退 后 , 交 出 于 少 阳
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
(六)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的关系
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 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 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 脾有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 肺气主肃降,金有消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 肾有主藏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征,故以肾属“水”。 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 五 行相生”。 木生火,肝(木)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心(火)之热 以温脾;土生金,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生水,肺(金 )清肃下行以助肾水;水生木,肾(水)之精养:肝;五行之间又 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简称为“五行相克”,木克土, 肝 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塞郁;土克水,脾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 滥;水克火,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盛;火克金,心( 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可 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3、十二经络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手三阴经

少中并属 商脘与肺 穴部胃, ),和络 。至肾大
太 阴 肺 经 :
拇等肠
指有,
桡联通
侧系过
尖。横
端起膈
(于,
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
属心包,络三焦。起于胸 ,出属于心包络,通过横 膈,依次循序下行,通过 胸部、上腹、下腹,联络 三焦。
手三阴经
手 络肾属少 小有心阴 肠联,心 。系络经
。小: 起肠 于, 心与 中肺 ,、 止脾 于、
手三阳经
手 于络阳端直属阳 大于明(接大明 肠肺经商联肠大 。,的阳系,肠
下缺穴。络经 行盆)起肺: 通穴,于, 过(前食并 横锁行指与 膈骨内挠胃 ,)人侧经 属,足尖有
手三阳经
手 属包任名属少 三,脉指三阳 焦向的尺焦三 。下膻侧,焦
通中端络经 过穴(心: 横处关包 膈散冲。 广络穴起 泛于)于 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 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 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 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 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 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 ,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二 )五行的特性
五行之——土 土的部位出痧则容易引发的状况:
食欲减退、腹鸣腹痛、脸部浮肿、口唇 干、哈欠、呻吟;食欲不振、排便异常 、倦怠不眠、下痢、腹胀、失眠、反胃 呕吐、嗳气;食欲亢奋、唇干、乳腺炎 、关节肿痛、腹痛、易饥、打嗝、胸胀 闷;胫关节炎、胃部异常感、便秘、腹 胀、失眠、反胃呕吐、脚冷。
中医五行与十二经络
Subtitle Here
(一)什么是五行
“五”,指木、火、土、金、水。 “行”,即运动变化。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 动变化。 “五行”是一种传统符号,所谓“金” 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 的水一样,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一种形 态。
(二)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屈能伸之义。木 具 有生长,能屈能伸,升发的特性。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 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 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 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 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 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 ,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足三阴经
足 厥 达丛脑属阴 巅毛有肝肝 顶处联,经 与(系络: 督大。胆 脉敦起, 交穴于与 会)足肺 。上大、 经趾胃 前爪、 额甲肾 到后、
足三阴经
足 膀脊端心属少 胱内,有肾阴 。,直直,肾
穿至接络经 过大联膀: 脊腿系胱 柱内。, ,侧起与 属后于肝 肾缘足、 ,,小肺 络人趾、
任脉
气有及主 口元于起 、强相治 唇等阴子 带壮应腹 ,穴毛小 下作的、 经,部腹 、用内胸 过到,内 腹或脏、 面达沿, 中可器颈 部咽着下 结治官、 ,喉腹出 块疗疾头 进部内会 等神病面 入,,阴
志,的 目再向部 病少局 眶上上, 。数部 下行经向 如腧病 。环过上 疝穴证 绕关行
督脉
病 。 如 颈 项 强 痛 、 角 弓 反 张 等
二、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 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与督 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 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相为表里两经 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于人体浅表部 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连属 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 表的连属部分。
2、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 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 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 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之——水 水的部位出痧则容易引发的状况:
后颈部僵直、坐骨神经痛、腰痛、晕眩 、痔、脚痛、背部恶寒酸痛;性欲减退 、排便异常、易倦、脚腰冷、四肢无力 、耳聋鸣;脚神经异常、坐骨神经痛、 背腰痛、头痛、眼痛、癫痫;生殖器病 、喉干舌燥、情绪不定、脚部发热、血 压不正常、下腹部异常、耳鸣、黑斑、 浮肿。
五脏与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 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 归属于水。
推演络绎的方法: 如:肝属于木以后,则肝主筋和肝开窍目的“筋”和“目”亦
属于木 ;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
“口”亦属于 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
所以称它们为五行,是因为这五种东西,互相在变化,这个物 质世界的这五种物理,互相在影响,变化得很厉害,这种变化名叫 生、克。
(五)五行与四季的关系
木旺于春,主东方;火旺于夏,主南方;金旺于秋,主西方;水 旺于冬,主北方;土旺于四季,主中;五行的旺相休囚死是和四 季密切相关的,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每个季节都有五行所处 的旺相休囚死的状态。旺,指处于旺盛状态;相,处于生发渐旺 状态;休,休然无事,为渐衰的状态;囚,衰落而被囚;死,被 克制而气全无。五行在四季中的旺相休囚死为: 〖春〗 木旺 火相 水休 金囚 土死 〖夏〗 火旺 土相 木休 水囚 金死 〖秋〗 金旺 水相 土休 火囚 木死 〖冬〗 水旺 木相 金休 土囚 火死 〖四季〗 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以上概括,可以看出五行的旺相休囚死的规律是:当令者旺,我
、 头 项 局 部 病 证 及 相 应 的 内 脏 疾
主 治 神 志 病 , 热 病 , 腰 骶 、 背
前 额 下 行 鼻 柱 。
风 府 , 进 入 脑 内
向 后 行 于 脊 柱 的
五行之——火 火的部位出痧则容易引发的状况:
头痛、耳鸣、重听、下痢、手足冷、下 腹胀、身寒;心烦不安、语言障碍、心 脏下部疼痛、上肢冷、眼黄、失眠、心 悸;头痛、便秘、口疮、下腹胀、风湿 痛、身热、容易出汗、胸闷;胸闷、胃 胀、便秘、手心热、心痛、口干渴。
(三)五行属性推演和分类
方位与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东归属于 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 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西归属于金;北 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骨”和“二
(四)五行之相生相克
五行生克关系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 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 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关于十二经络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
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
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
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也称为“正经”。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 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在体 表的联系。 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 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 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 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