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改进控制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改进控制程序

1 范围

针对产品、过程出现的不合格、潜在问题或非预期趋势,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并实施控制,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

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的各种改进活动,包括持续改进,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

2 职责

2.1 企划部负责管理性改进活动的总体控制。

2.2 生产部负责技术性改进活动的总体控制。

2.3 各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改进措施的具体实施。

3 工作流程

3.1 为促进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而开展的活动包括:

a) 按《质量目标管理程序》,策划、确定逐年提高的目标,逐级分解,并实施监视、分析和激励;

b) 管理评审。通过定期的正式评价,发现更多的改进机会;

c) 审核和监督检查。通过内部审核、日常监督和第三方审核,及顾客要求时的第二方审核,确保体系的符合性和不断改进;

d) 通过充分的数据分析,发现潜在问题或趋势,为改进提供信息;

e) 针对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原因,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f) 针对过程或特定产品,进行测量、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活动,如:重组、改造、资源调整、新产品开发;

g) 实施激励和控制,鼓励各部门开展各种方式的日常改进活动。

3.2纠正措施

3.2.1 纠正措施是指针对已发生的不合格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其再发生。

3.2.2 纠正措施的一般程序

3.2.3

a) 顾客意见和投诉,如顾客针对产品性能、包装、交付、服务提出的意见、抱怨和建议;

b) 不合格报告,如产品不合格报告、降等分析报告;

c) 审核报告,内部或外部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

d) 管理评审的输出;

e) 数据分析的输出;

f) 质量记录,如检验报告、产品交接报告、材料使用记录、生产过程记录、设备巡检记录;

g) 满意度测量的输出;

h) 生产、设备、操作、服务等过程测量数据。

3.2.4 责任部门分析、调查不合格原因。针对不合格类型和特点,可采取的方法包括:

a) 对样品的检验分析;

b) 对生产、操作、现场、检验、资源等各种过程记录的调查和分析;

c) 运用统计技术;

d) 利用经验和/或对比;

e) 参考各种档案资料的同行业信息;

f) 相关人员的会议评审分析;

g) 对监测点的连续监测和数据分析;

h) 模拟试验。

3.2.5 评价出现的不合格对产品和过程质量的影响程度。

3.2.6 责任部门分析为防止不合格再发生应采取的措施,并将分析结果以“纠正措施要求表”的形式报主管部门。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a) 工艺调整;

b) 检验、试验方法及采用标准的调查和/或修改及完善;

c) 作业规程调整;

d) 设备的调整、认可或检修;

e) 工作程序或文件的更改、补充或完善;

f) 资源调整;

g) 重组或改造;

h) 培训。

3.2.7 按不合格类型,企划部或生产单位对措施的有效性、效益和成本情况进行分析、认可的由负责人签字批准,由责任部门具体实施;不认可的指导部门重新制定。

3.2.8 实施结束或规定期限已到时,主管部门对措施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验证和评价,并编制评价报告。对应措施的不同,该报告内容包括:

a) 措施实施情况,如实施部门、时间、改进的环节、资源投入;

b) 措施实施前后的绩效对比;

c) 顾客或下道过程的使用情况调查;

d) 投入和效益分析;

e) 仍需改进的环节和建议;

f) 评价结论;

g) 附件及其说明。

3.2.9 经评价确实有效时,应将评价报告交企划部,必要时由企划部将该措施转换到文件中,做永久性更改;无效或投入与绩效不平衡的,应进一步分析原因,重新制定、实施纠正措施,并继续跟踪。

3.2.10 当纠正措施的结果不能确定时,可通过实验或模拟来验证。

3.2.11 纠正措施的分析、实施、完成、验证及评审情况应予以记录。

3.2.12 对产品、服务质量或财务有重大影响的纠正措施,应将其实施情况,如对效率和质量成本的影响、有效性、资源投入、绩效分析、职权调整、提交管理评审。

3.3 预防措施

3.3.1 预防措施是指针对潜在的不合格原因,防止其发生所采取的措施。

3.3.2 预防措施一般执行以下程序

评价无效

发生不合格

3.3.3 利用下述信息发现潜在的不合格或非预期的趋势:

a) 对整个体系和过程每个环节深入细致的了解;

b) 顾客需求和期望,如:顾客意向、建议;

c) 市场分析,如:服务报告、产品改进信息、同行业厂家的经验;

d) 管理评审和审核报告;

e) 生产、工艺、设备、操作、检验、服务等数据的分析结果;

f) 顾客、相关方满意度的测量和分析结果;

g) 过程测量和分析,统计技术;

h) 质量记录。

3.3.4 数量较大的,以至对相应过程的控制情况不能直观作出判断时,应采用适宜的统计技术进行分析。

3.3.5 针对潜在问题的类型,企划部或生产单位进行调查、分析潜在原因,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填写“预防措施要求表”,经部门负责人签字认可后,将副本发放到责任部门,由责任部门具体实施。

3.3.6 如实施中发生不合格,则针对不合格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3.3.7 措施规定期限已到时,主管部门组织对措施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验证和评价,并编制验证、评价报告。

3.3.8 由于预防措施针对的是体系的潜在问题,因而需要经过长时间运行,采取以下方式来验证和评价:

a) 与公司以前相似情形,或相同、相似工序间的纵横向比较;

b) 与同行业厂家之间的相似比较;

e) 市场信息反馈和调查;

d) 专家或最高管理层的评价;

e) 试验或模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