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教学设计

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用豌豆做实验材料的优点;(2)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3)举例说明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正交和反交、自交的概念以及区别。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多种渠道收集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资料;(2)感受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3)感受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对结果进行数理统计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查阅孟德尔的简单生平,认同科学家的博学、严谨、坚韧不拔等科学品质在成功道路上的作用;(2)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感受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3)体会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初步提升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难点:(1)一对相对形状的杂交实验;(2)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正交和反交、自交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实例列举、问题驱动;2、学法:学生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板书、教材、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流程图孟德尔简介会办的一所中学教自然科学,后来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回来后,便开始了植物的杂交实验。

先后研究过山柳菊、玉米、豌豆等多种植物长达8年时间,其中豌豆实验最为成功。

孟德尔通过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板书】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学生倾听并感受孟德尔的一生的生平,体会孟德尔博学、严谨、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用豌豆作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问题探讨】孟德尔开始进行豌豆实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刚刚问世,在进化论中有一个观点,那就是融合遗传。

【问题】什么是融合遗传?【问题】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当红牡丹和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呢?一定是这样吗?那粉色牡丹和粉色牡丹杂交后呢?【教师】这样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孟德尔,驱使着他开始豌豆实验。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章遗传因子嘚发现第二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嘚杂交试验(A: 知道)。

(2)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嘚关系(B: 识记)。

(3)两对相对性状嘚遗传实验,F2中嘚性状分离比例(B: 识记)。

(4)基因嘚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嘚应用(C: 理解)。

(5)孟德尔获得成功嘚原因(C: 理解)。

2.能力目标(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嘚联系,训练学生嘚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嘚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嘚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嘚解释。

(2)基因嘚自由组合定律嘚实质。

(3)孟德尔获得成功嘚原因。

2.实施方案(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精讲自由组合现象嘚解释及实质。

(2)使用挂图、投影、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3)使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

三、难点·突破策略1.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嘚解释。

2.突破策略(1)使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嘚体现由于非等位基因嘚自由组合导致性状嘚自由组合。

(2)应用概率知识让学生理解不同配子嘚随机组合,从而出现性状比例9∶3∶3∶1。

四、教具准备:1.豌豆杂交试验挂图;2.投影片;3.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本节内容与前面知识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边复习回忆所学内容,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基因及基因对性状嘚控制等,边理解掌握孟德尔杂交试验现象及解释、测交验证、本质等,最终理解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相统—嘚观点,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生物嘚变异”打下扎实嘚理论基础。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 教学程序导言基因嘚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发现并总结出基因嘚分离定律,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嘚一对相对性状嘚遗传。

但任何生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性状,而是具有许多种性状,如豌豆在茎嘚高度上有高茎和矮茎;在种子嘚颜色上有黄色和绿色;在种子嘚形状上有圆粒和皱粒;在花嘚颜色上有红色和白色等等。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第1单元 遗传因子的发现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第1单元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文实验(一)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一节内容,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

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二、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

(3)假说—演绎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等知识,初步了解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查报纸杂志等途径收集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关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教案科目生物课题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时 1 课时一.知识目标1.了解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2.阐述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教学目标与 3.说出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核心素养 4.叙述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实质二.能力目标1.运用分离定律分析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遗传问题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节知识,明确科学的进步是科学家不断努力创新、艰苦奋斗、不断探索的结果,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执着的精神教学重点: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教学重难点 4.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实质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3.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实质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彩色小球、两个小桶、记号笔情境导入:从这一册书开始我们学习有关于遗传和基因的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遗传因子是什么,大家可能不清楚,但是基因大家一定都听说过。

你的长相、身高、体重、肤色等都与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基因最早的名字就是“遗传因子”。

基因为什么曾叫遗传因子呢?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吗?遗传因子看不见摸不着科学家是怎么发现它的呢?让我们从一百多年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开始,去寻找科学的奥秘。

引入:介绍孟德尔的生平新课讲授: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成功的原因:①豌豆属于两性花,自花传粉,所以在自然状态下,豌豆是纯种,结果可靠②豌豆有很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例如书中P3的图1-2就清楚的展示出了豌豆的7 教对相对性状示意图③相对性状的概念: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种子形状、子叶颜色、花学的颜色等)2.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过①把高茎豌豆的花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等待成熟②采集矮茎豌豆花的花粉程③将采集到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高中生物必修2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发送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能力目标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演绎、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②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②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过程】首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通过教材的问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遗传现象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哪些遗传现象与“融合遗传”相矛盾?让学生交流、探讨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是否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

接下来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认识。

设疑:豌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是如何揭示生物遗传奥秘的?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为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做铺垫。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结合上述内容,给出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反交等概念。

设疑:孟德尔是如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来揭示分离定律的?边板图边叙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并给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

结合板图,观察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总结显性性状,隐性性状与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为什么子一代表现高茎?矮茎性状消失了没有?为什么子二代又出现了矮茎?如果不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遗传结果,会发现子二代呈现3:1的数量比吗?在规律性的遗传结果中,内含的实质规律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为什么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是3:1?从而过渡到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师边图解边讲解孟德尔的假说,然后在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图解阅读教科书,阐明孟德尔假说的内涵,概括孟德尔假说的要点。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

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教案板书设计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三、自由组合定律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四、注意:(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精品教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精品教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选择挂图等。

学生准备:预习学案,通过上网、查报纸杂志等途径收集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关的资料。

续上表孟德尔的初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认识。

续上表课堂作业1.豌豆的传粉方式和传粉时间分别为()A.自花传粉,开花前B.自花传粉,开花后C.异花传粉,开花前D.异花传粉,开花后5.豚鼠的黑毛对白毛是显性,一饲养员让两只杂合豚鼠杂交,其一胎所产生的小豚鼠可能是()A.只有黑色或只有白色B.75%黑色,25%白色C.有黑色也有白色D.以上可能都有参考答案:1.A 2.D 3.B 4.C 5.D教学反思“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教学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入手,创设教学情境。

本课还采用了课前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的设计。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通过师生互动,由学生完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灵动和人文关怀,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

最后进行当堂检测,提高学习目标达成度,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教育格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最新高一生物-生物必修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 经典

最新高一生物-生物必修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 经典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认知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3)理解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和分离定律等概念。

(4)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性状分离的模拟实验。

(2)相互交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体会孟德尔对杂交实验分离现象解释的假说。

(3)自主学习: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多种渠道,收集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个人资料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教学重点】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4.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对分离定律的理解。

【教具准备】1.实验材料和用具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课件【课时安排】本节内容需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第二课时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学生查找孟德尔的生平资料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遗传图3.认知豌豆适于杂交实验的生物学特征二、情境创设课室(或多媒体课室)屏幕显示:问题探讨人们曾经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这种观点也称做融合遗传。

讨论:1.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会是什么颜色?2.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师生互动以上问题的呈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很快把学生引入新课,进入学习状态。

[屏幕显示课题: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同学们,遗传是生物界普遍的现象,但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啊!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索其奥秘的!1.孟德尔的生平简介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孟德尔的生平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是生物学高中高二必修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解遗传因子的发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遗传因子的基本概念、发现历程,以及对基因的理解。

这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遗传学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教学目标•了解遗传因子的基本概念和发现历程;•掌握基因的概念和结构;•认识遗传因子在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内容1.遗传因子的定义和发现历程;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3.遗传因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4.遗传因子与遗传变异的关系。

2.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遗传因子的定义和发现历程,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遗传因子与生物进化、遗传变异的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与引入(15分钟)•结合学生先前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提出问题:遗传因子是什么?是否了解它的发现历程?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3.2 遗传因子的定义和发现历程(30分钟)1.定义遗传因子:通过解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传达遗传因子的定义,并强调遗传因子的重要性。

2.发现历程的介绍: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遗传因子的发现历程,包括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拓导子的发现等。

3.3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40分钟)1.基因的结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材的讲解,向学生展示基因的结构,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的关系。

2.基因的功能:介绍基因的功能对生物体的影响,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决定性状的表达。

3.4 遗传因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20分钟)1.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讲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进化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

2.遗传因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通过探讨遗传因子在进化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进化是基因变异和遗传因子传递的结果。

3.5 遗传因子与遗传变异的关系(15分钟)1.遗传变异的概念:讲解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变异与遗传因子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2遗传因子的发现教学设计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2.方法与过程(1)通过实验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3.情感与价值观(1)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认同基因的分离定律。

(3)认同分离定律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教法导引1.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本节内容。

2.遵循“学习-实践-创新”的思路,简介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孟德尔的成功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以及科学创新的实验方法,也就是说孟德尔的科学发现不是偶然的。

3.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

教材中关于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写法,体现了“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

学法建议1.交流、探讨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是否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

2.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认识。

3.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谛的执著精神;提出假设,大胆想象、严谨推理和敢于质疑、敢于冲破原有观念的创新精神;验证假设环节,运用测交实验,用全新的科学实验设计证明自己观点的创新思维。

名师课堂(一)名师说课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首先介绍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接着,介绍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进行的分析(提出假说),然后,介绍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总结规律)。

(二)教学设计思路(三)精品教案精品教案(一)教师:以问题探讨:简介融合遗传是遗传物质在子代中再也无法分离。

你同意融合遗传的观点吗?(学生可能不回答)不想当然的回答问题,这是好习惯。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设计思路以问题探讨为线索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现象。

利用豌豆做实验材料成功的原因引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通过分析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了解杂交实验经历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二、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教材伊始,通过“问题探讨”栏目,既让学生了解“融合遗传”的内涵,为理解孟德尔的“颗粒遗传”埋下伏笔。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介绍实验前,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及孟德尔所选用的豌豆适于作为实验材料的生物学特征。

这为讲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并获得成功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材的主导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本节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地展开。

其依次展开的顺序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设)→总结出分离定律。

这种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相一致的,能让学生亲自踏着孟德尔的足迹,亲自经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学情分析1、由于初中不同学校对生物课的要求和开设情况不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遗传相关知识了解不多,总体基础薄弱。

鉴于此,课堂上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回顾、描述,会占用一些教学时间。

2、遗传现象随处可见,对于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高中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条件分析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素养基本为零。

但高中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每班都有电子白板,但是已无法使用,平时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基本上能够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3、孟德尔对豌豆作研究材料的原因:① 自花传粉, ② 相对性状多且明显 ③ 周期短,子代多对一些用作遗传材料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蝇(周期短、子代多,易培养、 目少等) 一、遗传学中的基本概念杂交、自交、测交、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不同环境中,即使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未必相同。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区别(1)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如 DD dd ;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但不同的纯合子杂交,后代为杂合子。

(2)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如 Dd ;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后代中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含义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备课札记一、 教学目标:(1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二、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定律的实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符合孟德尔定律的条件:真核(细胞核、有性生殖的生物)不符合孟德尔定律举例说明: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孟德尔定律的分类及范围:(1)分离定律范围: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一)广一对相对性状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多对相对性状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2)基因的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五、 1、 (2)自由组合定律范围:(一对多)(二对二)(多对多)闭花授粉 染色体数1、 作用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自交 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测交 F 1与隐性纯合子相交,从而测定F 1的基因组成① 探索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的传递规律 ② 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 ③ 显、隐性性状判断① 可不断提高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 ② 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① 验证遗传基本定律理论解释的正确性 ② 高等动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正交 与反交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父方和母方分别 是反交中母方和父方(1) 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 (2) 验证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二、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细胞学基础(1) 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遗传概率的应用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学生了解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规律,掌握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测交实验:学生掌握了测交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能够通过测交实验推断个体的基因型。
3.遗传概率计算:学生学会了计算特定基因型后代的概率,能够运用遗传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测交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推理过程等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操作,亲身体验并解释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遗传图解等,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式教学,如遗传游戏、模拟交叉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网络资源,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教学辅助工具: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展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图片或视频片段时,没有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采用更加生动和有趣的方式展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例如通过动画或互动式演示,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全册学案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全册学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主备:同备:审批:课标要求: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学习目标:知识: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能力:通过分析遗传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学习重点: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学习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我的课堂:二.课前预学:1.自花传粉:。

异化传粉:。

2.父本:同种生物的个体在进行交配时,花粉或精子的个体。

母本:同种生物的个体在进行交配时,花粉或精子的个体。

3.去雄:是指除去的;去雄应对其进行处理。

4.杂交:杂交符号:自交:自交符号:5.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

相对性状:举例:6.显性性状:举例:隐性性状:举例:性状分离:。

7.纯合子:举例:杂合子:举例:8.孟德尔研究材料是:,研究的成果为:。

三.合作探究——孟德尔杂交实验。

1.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

2. 对孟德尔遗传现象的解释。

(用基因图解表示)3.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四.我的疑问:五.归纳总结:六.自我检测:1.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人的卷头发和直头发 B.玉米的黄粒和圆粒C.鼠的白毛和狗的黑毛 D.兔的细毛和长毛2.下列个体中属于纯合体的是()A.aaBB B.AABb C.aaBb D.AaBb3.在育种工作中,将纸袋套在花上是为了()A.防止降温 B.防止花粉被风带走 C.防止自花授粉 D.防止外来花粉干扰4.下列关于基因与相对性状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当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在一起时,个体表现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②当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转化作用③当一对基因均为显性时,生物个体只表现出显性性状④当一对基因均为隐性时,生物个体仍表现出显性性状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5.下列叙述中,对性状分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F2中,有时出现父本性状,有时出现母本性状的现象B.F2中,有的个体显现一个亲本的性状,有的个体显现另一个亲本的性状的现象C.杂交后代中,只显现父本性状或只显现母本性状的现象D.杂交后代中,两亲本的性状在各个个体中同时显现出来的现象6.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8年观察研究,成功地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过程
导言
孟德尔用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其F1代只有一种表现型,F2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孟德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作了解释,要
确定这种解释是否正确,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用测交法。

[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
验证
提问:什么叫测交?
学生回答:是用F1代与亲本的
隐性类型杂交。

目的是测定F1的基因型。

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仿照分离定律的测交验证模式,写出测交及其结果的遗传图解。

教师指导:这是根据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相符,则说明理论是正确的,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不相符,则说明这种理论推导是错误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0。

孟德尔用F1
作了测
交实验,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他的预想。

证实
了他
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设疑:用F1(YyRr)作母本和父本测交的
试验结
果怎样呢?
学生争先恐后推演,教师出示投影,比较测
交结果,师生结论是: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这说明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教师介绍:豌豆体细胞有7对同源染色体,控制颜色的基因(Y与y)位于第l
对染色体上,控制形状的基因(R与r)位于第7对染色体上。

学生活动:
观看减数分裂多媒体课件。

巩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
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从而理解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动态关系,即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设疑:如果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不能自由组合?
学生展开热烈讨论。

教师出示投影,显示如图:
思考:在此图中哪些基因能自由组合?哪些不能自由组合?为什么?
学生回答:YR与D或d能自由组合,yr与D或d能自由组合,Y不能与R 或r组合,y不能与R或r组合。

因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分离,等位基因也要分离,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自由组合。

设疑: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教师出示投影表格,由学生讨论完成。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项目\ 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的相对性状一对两对或两对以上
等位基因数量及

染色体上的位置
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
同源染色体上
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分
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
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非同源染
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
的分开而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
因自由组合
联系
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的每对等位基因都要按分离定律发生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发生自由组合)。

(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讲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动植物育种工作和医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育种上,由于每种生物都有不少性状,这些性状有的是优良性状,有的是不良性状,如果能想办法去掉不良性状,让优良性状集于一身,该有多好。

如果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就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美好愿望。

教师出示投影:在水稻中,有芒(A)对无芒(a)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那么,AArr ×aaRR能否培养出优良品种:无芒抗病水稻呢?怎么培育?
学生活动:积极推演,由一学生到黑板上推演。

发现F2代会出现无芒抗病水稻,但基因型有aaRR和aaRr两种。

设疑:在上述两种基因型中,是否都可用在生产中呢?
学生回答:只有能稳定遗传的aaRR才行。

再问:怎样就得到纯种的aaRR呢?
学生回答:需要对无芒抗病类型进行自交和选育,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最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无芒抗病的类型。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显示:
*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P控制),母亲表现正常,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先天聋哑的孩子(由隐性致病基因d控制,基因型为dd),问: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争先恐后推演(片刻)由一学生答出:父为PpDd,母亲为ppDd,而后全体学生都推出相应的结果,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提问: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孩子,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出现的可能性多大?
学生活动:推演、得出结论:只患多指,只患先天聋哑;既患多指又患先天聋哑;表现型完全正常。

可能性分别为:3/8;1/8;1/8;3/8。

从上述例子师生共同归纳出:用自由组合定律能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六)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通过前面两个定律的学习,可知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正确地选用了试验材料。

2.由单因素(即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因素(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研究
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科学成果的取得,不仅需要
有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还需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研究方法。

(七)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例题分析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解决遗传题的另一种方法---分枝法。

具体步骤:
1.对各对性状分别进行分析。

2.子代基因型的数量比应该是各对基因型相应比值的乘积,子代表现型的数量比也应该是各种表现型相应比值的乘积。

分枝法应用的理论依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建立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之上的,研究更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两者并不矛盾。

教师投影,显示题目:
* 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是显性,红花(C)对白花(c)是显性。

推算亲本DdCc 与DdCc杂交后,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比是多少?
教师讲解方法:
1.先推出每对性状后
代的比例:Dd×Dd→1DD∶
2Dd∶ldd;Cc×Cc→1CC∶
2Cc∶1cc
2.后代基因型和表现
型的比例是各对性状的比
值相乘。

见下图:
答案:DdCcXDdCc,子代基
因型和它们的数量比是1DDCC∶2DDCc∶1DDcc∶2DdCC∶4DdCc∶2Ddcc∶
1ddCC;2ddCc∶1ddcc。

子代表现型和它们的数量比是:9高茎红花:3高茎白花;3矮茎红花:l矮茎白花。

[三] 教学目标巩固
1.思考: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2.对某植株进行测交,得到后代的基因型为Rrbb、RrBb,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
A.RRBb
B.RrBb
C.rrbb
D.Rrbb
分析:既为测交,一方必为rrbb,去掉后代基因型中的rb,剩余Rb和RB,则另一亲本必为RRBb。

答案:A
3.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后,其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接近于()
A.9∶3∶3∶1
B.3∶3∶1∶1
C.1∶2∶1
D.3∶1
分析:(运用分枝法)Aa~Aa后代为3∶1,bb×bb后代1种,DD×DD后代1种,所以亲本自交后表现型及比例为(3∶1)×1×1=3∶1
答案:D
[四] 布置作业
1.P12复习题第2题。

2.某个生物体细胞内有3对同源染色体,其中A、B、C来自父方,A/、B/、C/来自母方,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同时含有三个父方(或母方)染色体的配子占所有配子的()
A.1/2
B.1/4
C.1/8
D.1/16
答案:C
3.人类中男人的秃头(S)对非秃头(s)是显性,女人在S基因为纯合时才为秃头。

褐眼(B)对蓝眼(b)为显性,现有秃头褐眼的男人和蓝眼非秃头的女人婚配,生下一个蓝眼秃头的女儿和一个非秃头褐眼的儿子。

(1)这对夫妇的基因分别是,。

(2)他们若生下一个非秃头褐眼的女儿基因型可能是。

(3)他们新生的儿子与父亲,女儿与母亲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几率分别是
和。

(4)这个非秃头褐眼的儿子将来与一个蓝眼秃头的女子婚配,他们新生的子
女可能的表现型分别是。

若生一个秃头褐眼的儿子的几率是。

若连续生三个都是非秃头蓝眼的女儿的几率是。

答案:(1)SsBb Ssbb (2)SsBb或ssBb (3)1/4 1/4 (4)褐秃(儿)、蓝秃(儿)、褐非秃(女)、蓝非秃(女) 1/4 1/64
[五] 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应理解在生物遗传的过程中,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及不同基因类型的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造成基因的重新组合,从而使后代的性状也发生重组,出现了新的类型,这种变异的原因就是基因重组。

实践上,我们可以让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所控制的优良性状重组,以培养优良品种,也可以对家系中两种遗传病同时发病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能推断出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它们出现的概率,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