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五大派別整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传佛教的五大派別整理

在西藏,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大大小小的寺庙参观,与不同装束的喇嘛擦肩而过,可是就是这些看似大同小异的寺庙和喇嘛却有着大不同。

如果你对藏传佛教稍有了解,或者稍微翻阅资料看看,就会知道藏传佛教其实有很清晰的派别之分。藏传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苯教等前期五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

藏传佛教派别之速览:

噶当派

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西藏隐灭。

格鲁派(黄教)

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创建于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

教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它是宗格巴大师于15世纪初创立的,1409年在大昭寺举行的大法会,标志着格鲁派的创立,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它一兴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为后期藏传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无法达到的重要地位。学修并重、讲修并重的学风使其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又因最晚出现,它几乎吸取了以前诸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的各种教法,如有名的萨迦十三金法,噶举的大手印,宁玛的密修马头明王,噶当的十六明点(又称“十六滴”),夏鲁的时轮金刚,觉域的断法教授等等。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现在已经成为西藏佛教最大的一个宗派。格鲁派有三大特点:第一,提倡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不应干预世俗事务,不得娶妻和从事生产劳动;第二,大力兴复寺院,招收僧人,噶当派的寺院全部纳入格鲁派属下;第三,每年定期举行传昭法会,在会上讲经说法,主张僧人修习先显后密,规定必修五部经论,创立传昭期间进行辩论和考试,考取格西等学位的制度。

目前黄教又有两大活佛系统,就是达赖系统与班禅系统,一世达赖喇嘛与一世班禅都是宗格巴的弟子。格鲁派历史上的四大活佛转世体系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主要在前后藏)、章嘉呼图克图(主要在内蒙)、哲布尊丹巴(主要在外蒙),这四位大活佛在当地有很高的地位。

格鲁派乃是藏传佛教中分布最广、势力最强的一支宗派,现有1460座寺院,接近藏传佛教各宗派寺院总数的二分之一,遍及整个藏族地区。其中的六大寺院包括: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这三座寺院位于拉萨附近,合称拉萨三大寺)、扎什伦布寺(位于后藏的日喀则)、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附近)、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此外,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的塔尔寺、黄南藏族自治州的隆务寺、互助土族自治县佑宁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卓尼寺(又名禅定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格尔底寺(是该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格鲁派寺院之一)、甘孜藏族自治州

甘孜县的甘孜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

2009年10月20日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一座寺庙甘丹寺迎来纪念建寺600周年大法会。

黄色的“鸡冠子”帽子是格鲁派的标志

宁玛派(红教)

宁玛派即旧教派。它的名称含有“古”、“旧”两种意思。就古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他们的教法是由莲花生所传,11世纪形成,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就旧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以传承吐蕃时期所译的密教典籍为主,不同于佛教后弘期的仁钦桑波等人所译的新派密教经典。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藏匿的经典。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如今,红教不仅在中国西藏传播,在印度、尼泊尔、不丹、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也有分布。

宁玛派早期是无固定的寺院、僧人组织和系统性的教义。直到11世纪中期,出现了“三素尔”(指素尔家族的祖孙三代──素尔波且、素尔穷·喜饶札巴、濯浦巴·释迦僧格),他们建寺立典,开展较有规模的活动,才标志着宁玛派的真正形成。和素尔波且同时,一位叫绒却吉桑波的人,翻译和注述了若干密教经典,由他传承下来的“大圆满法”后来成为宁玛派所特有的基本教法。到14世纪时,此派的著名人物隆钦降巴在不丹建立它尔巴林寺,后又到过尼泊尔,对不丹、尼泊尔当地的佛教有一定影响。

宁玛派最重视“伏藏”(被埋藏的经典称为“伏藏”,专门发掘“伏藏”的称为掘藏师)。由12世纪中叶起,陆续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掘藏师,其中又有南藏、北藏之分。由此形成卫藏地区宁玛派的两个支派。

宁玛派的教义最突出的东西是“大圆满法”,该法主张“体性本净,自性顿成,大悲周遍”。这和内陆佛教禅宗主张的“心静则佛”有点相似。自五世达赖开始,历届西藏地方政府,每逢战争、灾荒、瘟疫等,都要请宁玛派僧人作法禳解,宁玛派高僧曾一直作为噶厦政权专门祈祷师,负责占卜问卦。

宁玛派信徒有两种,一种是出家的,一种是在家的。出家的称“根敦巴”,住居寺院,有严格的戒律、严密的组织和一整套学经制

度,除在学经内容、修持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特色外,依次受出家、沙弥、比丘等戒,禁止结婚,在许多共性方面与其它教派并无大的区别。在家的称“庆巴哇”,即“在家志佛道者”,相当于一般佛教居士,须受近事戒(亦称居士戒),承认守护佛教最基本的五戒,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居家宁玛巴平时居家,从事农牧,娶妻成家,养儿育女,农闲或规定时间参加宗教活动。他们有自己的供佛诵经活动,也有定期的集体佛事活动。届时,着红色或紫色法衣,将头发梳成特有的“俄拉”(sngags-ral)辫,或戴上平时准备的假辫,口诵密宗真言。俨然是佛教徒的形象。

宁玛派的宗教势力仅次于格鲁派而位居第二,现有753座寺院,其中西藏有344座,四川甘孜及阿坝两地有262座,青海省有135座,甘肃省有8座,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有4座,其中甘孜和阿坝地区为宁玛派的势力中心,主要以噶托寺、白玉寺和佐勤寺为代表。西藏作为宁玛派的发源地也有一定的势力,以多杰札寺(也称多吉扎寺)和敏珠林寺为代表。宁玛派的六大道场为多杰札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贡嘎县)、敏珠林寺(山南地区扎囊县)、噶陀寺(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协庆寺(甘孜州德格县)、竹庆寺(甘孜州德格县)、白玉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不少宁玛派寺院无论在建筑规模上,还是在组织戒律上都可以与其他宗派的寺院相媲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