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各省模拟试题精编卷 新高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考语文各省模拟试题精编卷(新高考)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2023·湖北省名校3月联合测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体裁的诗意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的诗意性(形象、节奏和韵律)和思维语境的诗意性(感性体认和自然品格)两个方面。
诗意思维指的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普遍作用的具有文化艺术特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等思维活动的总称”。
因此,诗意思维所形成的文学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童话等,而基本上或完全不具备这两个层面特征的文学体裁就被归入“去诗意”或“非诗意”的范畴,本文称之为“写实”,涵盖了小说、传记、速写、报告、实录、说书、政论等多种体裁。
当然,诗意化体裁中并不排除写实内容,写实化体裁中也有诗意质素,只不过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导而已。
“五四”时期,诗歌、书信、童话等属于诗意化的文学体裁范畴,与现代小说互渗所生成的文本,在文体形式上呈现出诗意盎然的总体格局。
诗意体小说文体形式的独特性:一是“诗语”的植入,即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对现代小说的渗透;二是“情感”的激荡,即至真情绪倾注于创作,从而使小说文本充满着某种“情调”。
书信的应用文体特征也被转化为一种合乎“情”的文体形式,文中写信者强烈追求合乎生命律动的有回应的情感倾诉与倾听,隐现着双向期待的审美心理。
1930年代以后,极富个性色彩的梦幻逐渐退隐,时代环境难以承受个人化的闲情逸致,甚至于“一九二七年以后,精致的闲话,微妙的对白剧,也使读者和作者有点厌倦了,于是时代便带走了这个游戏的闲情,代替而来了一些新的作家与新的作品”。
向内的抒情显得不合时宜,而向外的叙事和明理则成为主导。
于是,叙事型的散文体小说便出现了,其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容观化。
散文与现代小说的互渗融合现象曾引发一番争论。
1930年代,穆木天直言小说散文化倾向是“一种危机”,认为“近来有些东西简直分不出是小说还是散文”,与穆木天同声合气的还有徐悉庸,他批评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作家因为“空虚浅薄”而不得不借助“随笔化”以吸引读者。
他们认为时代呼唤着合乎自身的文体形式,即3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体应当追求
客观化的展示胜于主观性的讲述,即叙事长于抒情。
他以丁玲小说《杨妈的日记》为例提出批评:“杨妈的生活是可以客观描写的,可是叫杨妈写出那一段漂亮日记来,则是滑稽的了。
写实化文体对现代小说的渗透,逐渐褪去下通达心灵的自适色彩,反映的是从个体生命状态向群体生活状态的位移与嬗变。
文体互渗现象的生成不但与自身形式的发展变迁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内容。
但也并非是说,外部因素就是唯一的力量比如,30年代以后写实化文体潮流中,就间以诗意化文体的面影,如沈从文、萧红、萧乾、孙犁等的小说创作。
这便说明了某一种文体形式的出现还得经过创作主体的过滤而生效,不可能完全由外部环境来直接决定。
(摘编自王爱军《诗性的放逐: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材料二:
在长期创作和对古今小说反思的基础上,顾随提出诗意描写和表现为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形成鲜明独特的小说美学。
其诗意小说美学的内涵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写一篇小说而没有诗意,是没有成其为小说的理由的”,诗意是人生有意义的基础,一个作家要对人生、人世有一种大爱,有一种关怀、同情,而不是冷漠、麻木、无动于衷,才是诗心。
他认为:“鲁迅先生有的是一颗诗的心:爱不得,所以憎;热烈不得,所以冷酷;生活不得,所以寂寞;死不得,所以仍旧在‘呐喊’”“惟其爱的极,所以憎得也深”,因此鲁迅才“无处不、无时不流露出诗的作风来”。
其次,小说作为精心构思的艺术品,要追求完整之美。
其中,顾随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要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个性,在《小说家之鲁迅》中他举了一系列的“将那人生与动力一齐诗化了,而加以诗的描写与表现,无须乎借了大自然的帮忙与陪衬”的例子,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买了尖刀满街寻陆虞侯,宋江得知何涛到郓城拿晁盖,都是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变得生动、完整。
再次,在结构方面,顾随曾说过:“鲁迅先生好的作品则简直使人觉得好像一座经过整理了的园林。
”又说:“像《彷徨》里的《伤逝》一篇,结构之谨严,字句之锤炼,即是在极细微的地方,作者也不曾轻轻放过。
”而这种美感,有如安德列夫的那种严肃、深刻、纤细的“文章美”。
(摘编自李云《论顾随的诗化小说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意思维是我们民族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特征和普遍作用的思维活动,它有
着文化艺术的特质。
B.小说的诗意化由诗歌、日记、童话等文体的渗入而产生,小说重视客观写实,不具备诗意化艺术特征。
C.小说散文化摆脱了诗歌和日记体等形式向内抒情的不足,但仍可能弱化客观表现,而存在主观化倾向。
D.文体互渗现象受到时代变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艺术发展自身规律和艺术创作者因素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小说“诗意化”的内涵(不尽相同,前者重文体互渗,后者重小说诗化艺术特征。
B.两则材料都涉及到小说诗意化受小说自身特点限制的问题,不过两则材料表达这个意思显、隐不同。
C.小说文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材料一从文体历史变迁的角度阐述,材料二从文体艺术追求的角度总结。
D.对小说创作规律的总结,材料一着眼于宏观考查,材料二着眼于微观分析,材料一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用诗词塑造人物、结构小说是对古代章回小说诗词运用的发展。
B.《狂人日记》以日记体与意识流小说结合的方式体现现代小说发展的特征。
C.《西游记》写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国古代崇信神仙鬼怪的文化氛围密切关联。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用漫画艺术形式创造了滑稽幽默的风格。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分)
5.鲁迅小说被顾随先生称赞,是否会被批评家穆木天、徐懋庸称赞呢?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2023·山东省德州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马
阿来
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
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
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③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
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④我们上了马。
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
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
这个回答使我高兴。
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
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
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
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
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
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
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
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
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
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
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
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
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
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
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
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
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⑩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
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⑪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
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
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
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
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
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
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⑫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
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
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
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⑬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
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
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
⑭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
事实正是如此。
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⑮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
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
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
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
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
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
这原本无可厚非。
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
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
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⑯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
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
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藏族人心中马就像酒一样能够让人激情澎湃,以此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
C.“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的同时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
D.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马驰骋的豪迈感。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第⑥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B.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
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
8.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6分)
9.文本二提到了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任选一个视角,简析这一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福建省厦门市重点中学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女为夫人。
魏旧制:王国舍人①皆应娶八族及清修之门。
咸阳王禧娶隶户为之,帝深责
之,因下诏为其聘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
咸阳王禧,可聘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
”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
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
帝曰:“薛氏,蜀也。
岂可入郡姓!”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出次对曰:“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
伏以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今不预郡姓,何以生为!”乃碎戟于地。
帝徐曰:“然则朕甲、卿乙乎?”乃入郡姓,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帝与群臣论选调曰:“近世高卑出身,各有常分,此果如何?”李冲对曰:“未审上古已来,张官列位,为膏粱子弟乎,为致治乎?”帝曰:“欲为治耳。
”冲曰:“然则陛下今日何为专取门品,不拔才能乎?”帝曰:“苟有过人之才,不患不知。
然君子之门,借使无当世之用,要自德行纯笃,朕故用之。
”冲曰:“傅说、吕望,岂可以门地得之!”帝曰:“非常之人,旷世乃有一二耳。
”秘书令李彪曰:“陛下若专取门地,不审鲁之三卿②,孰若四科③?”著作佐郎韩显宗曰:“陛下岂可以贵袭贵,以贱袭贱!”帝曰:“必有高明卓
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也。
”
(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注]①王国舍人:指诸王嫔妃。
②三卿:春秋时期鲁国三位御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
③四科:原为儒家评定人物的分类,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此处指四科的代表人物。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B.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C.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D.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次的“次”指行列、队列,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含义相同。
B.伏,在此表示下对上的谦敬,与《孔雀东南飞》中“伏惟启阿母”的“伏”相同。
C.膏粱,此指富贵之家,与《红楼梦》中“寄言纨袴与膏粱”的“膏粱”含义相近。
D.起家,此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白手起家”中的“起家”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帝因为咸阳王禧违背魏国已有的制度聘娶隶户人家的女儿做嫔妃,不仅对其深加责备,还下诏书为他聘娶陇西人李辅的女儿为妻室。
B.魏帝认为薛氏属于蜀地不应该入郡姓,但在薛宗起据理力争、碎戟于地甚至以死相逼下,不仅同意薛氏入郡姓,还对薛宗起赞赏有加。
C.李冲认为自古以来陈设官爵名位就是为了把政事处理好,应该选取有才能的人充任,而不应该像魏帝那样只凭门第选取显贵人家子弟。
D.魏帝虽然表示可以打破常规选用出身低微的旷世之才,但仍然不废弃以门第选人的制度,因为他认为君子之门出来的人德行纯粹笃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亲,莫非清望。
(2)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
14.文中薛宗起和李彪在应答魏帝时,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3·湖北省八市3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大酺
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注]①大酺(pú):聚饮。
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帝赐大酺,特许民间聚饮三日。
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
②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的江阴县,江阴为晋陵郡所属,毗陵为晋陵古名。
③震泽:太湖的古称。
④袨服:盛服,艳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在造意选词、取象设色上气象博大,给读者以高华雄整的美感。
B.颔联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以音乐、华服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
C.颈联写出了隆冬时节梅花飘落,柳遇好风,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
D.这首诗别开生面,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传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绪。
16.金圣叹评析此诗时说:“盖大酺为普天同乐盛典,须单写毗陵不得,然一时身在毗陵,又不可置毗陵反泛写他处。
如此奢切之间,安排恰好。
”请结合此评简要分析杜诗如何表现“普天同庆”。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适应性考试)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古人登高临水常常诗兴大发,留下众多佳句,如《归去来兮辞》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诗词中常用叠词,或摹写声音或描绘形状,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探伤”就是给钢轨做“B超”。
关改玉回忆说,乘坐火车时经过的钢轨,都要由探伤工背着十几斤重的精密仪器,逐一对钢轨焊接接头处进行质量检测,"揪"出病害,根据损伤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每个焊点符合标准。
这事关铁路行车安全和旅客生命。
京沪高铁施工时,她要在高架线路上探伤,每天攀爬20多米的高架梯至少3趟;津秦铁路夜间大会战期间,她每天下午五点多上班,次日早上七点多才能下班,高峰时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连续工作了30个晚上,①_______地履行“钢轨医生”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
北方冬季,②_______,铁路施工中,即便穿上军大衣,戴上棉手套,也会冻得③_______。
由于手套影响探头灵敏度的感知,关改玉索性摘掉手套、脱下棉大衣工作,
用细嫩的大拇指和食指拿着探头,一遍遍地检测钢轨焊接处,而无名指和小拇指,则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023·湖南省岳阳市2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保存了5256张照片的手机相册,塞满了949条待看课程的视频网站,已使用
485G内存的网盘……盘点存下的数据资料时,自己仿佛成为了一只“数字仓鼠”,在“电子囤物症”的驱动下疯狂囤积信息,总舍不得删除。
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的症状”。
相较于日常生活的“囤积癖”,电子囤物似乎更为“无害”——毕竟电子囤物不影响他人,也不会压缩生活空间,在信息的汪洋里,“电子水滴”永远不嫌多。
为什么人们会忍不住“电子囤物”?有人说,舍不得删除的电子物件,有时候承载着内心的依恋情感。
相册里和爸妈报备回家的微信截图、出地铁站撞见的粉紫色晚霞、甚至同一角度的N张自拍……“虽然多是些无聊的照片,但回看时会觉得自己好像一个时间大盗,在按下拍摄键的瞬间,窃取了世界的一块碎片,留住了旧时
删,删了就怕到时候会用到。
”很多人如此形容自己“电子囤物”的原因。
有时,占有资料的满足感和缺乏知识的恐慌感只有一步之遥,只做知识的搬运工,容易被“吃灰收藏夹”带来的无力感淹没,从而为“数字”所掌控。
因此,我们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2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