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市地理 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城市的概念、“城市”涵义的界定
第二节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历史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既要把历史上的城市方在一定的区域里,研究城市分布和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即城市体系;也要把城市自身当作一个区域,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
前者所谈的区域可以理解为在相对较广阔的地域,诸多城市在地域空间中作为“点”和群体来研究;后者是将某座城市本身(主要是建成区)看做一个“面”的空间区域来分析。
今后的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应……改变总是局限于某座城市(主要是都城)的单纯描述,而以区域中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带其他一组城市,分析其相互关系,进行历史城市体系的综合研究。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应从地貌环境、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长时段、综合性考虑。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奠基人是侯仁之先生。
所以,谈到历史城市地理理论与方法,首先应当介绍侯仁之工作法。
侯仁之工作法
历史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属于地理范围,不同于传统的都邑沿革之学。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必须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才能获得长足进展。
他总结出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应当包括:城址的起源和演变;城市职能的形成及其演变;城市面貌的形成及其特征;城市位置的转移及其规律;地区开发和城市兴衰的地理因素等几个方面。
侯仁之先生的理论核心是从现实地理状况出发,为说明现代城市面貌的形成过程而研究历史城市地理,其任务是要揭示现有城市的起源、城址演变、城市职能以及城市面貌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侯仁之工作法的理论研究程序是解释现存城市的形态及影响职能布局的历史因素,然后用历史溯源法,从近及远,逐步复原出历史各阶段的城市面貌和空间结构。
为了实现对往日城市的复原,需要借助历史文献、古旧地图对古代城市的选址环境、迁移过程、轮廓形态和城市内部布局结构的记载与描绘,进行分析释读;其次,一定要采用现代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法和研究手段,结合文献记载对遗址旧迹给予定位,编绘出历史城市复原图……只有在完成历史城市复原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城市进行人文或社会领域的科学分析,舍此别无他途。
二、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内容
历史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导致城市起源、发展与演变的地理基础的科学。
历史城市地理学与城市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是有区别的。
……我们以为:城市形态能够从直观上对历史城市地理的阐述起比较好的辅助效果。
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产物。
对城市形态的分析,既能够反映城市最初起源时人们考虑的建址因素,又能体现城市职能空间形成于演变的结构,这是任何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都必须讲清楚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城市的形态又是各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治制度与主流思想通过城市规划的一种体现,甚至可以看做是整中国社会结构的某种缩影。
中国历史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几千年来既有传承,又富含变革。
除了历史文献的记载,还可以通过城市形态来进行表述与比较。
五个方面
历史城市地理学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侯仁之提出五个方面:1城市兴起的原因和城市选址的地理条件;2城市职能的形成和内部空间结构;3城市外貌形态的塑造和演变;4城市位置的变迁及其兴衰的规律;5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演化与地区开发的关系。
1城市兴起的原因和城市选址的地理条件;
城市的选址又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指的是城市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所具有的交通区位优势,也就是城市是否有很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这决定了一个聚落是否能兴起为城市,也决定了城市今后发展的规模,因为任何获得发展的城市,都必然具备交通方面的优势。
微观方面指的是城址的具体定位,譬如是傍河还是靠山,背原还是面水,是在河流的凹岸还是河流的凸岸,这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及其今后是否能够顺利地发展,2城市职能的形成和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职能不同,其内部空间结构也迥异,政治型城市中各类衙署、国家祭祀建筑挤占其中,往往占据了城市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地段,低矮的居民住宅和市场则只是陪衬于其中;经济型城市中市场、店铺排列于城市主街的两侧,国家的管理税收机关相对并不起眼。
3城市外貌形态的塑造和演变;
城市外貌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传统礼制思想、地貌环境、交通路线、经济发展、军事控守等因素都会对城市外貌形态产生影响。
例如在传统礼制思想指导下城市形态一般追求规则方正,但受地理环境微地貌的影响,城市外部形态的某些局部地点不得不有所曲折。
4城市位置的变迁及其兴衰的规律;
由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一旦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城市原来赖以存在的地理基础,那么就会造成城市的兴衰或者导致城址的转移。
5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演化与地区开发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区域城镇体系形成的过程与地区的开发往往是同步的,譬如贵州地区城镇的分布及其层级体系的形成就是明清时期对贵州地区持续开发的结果。
三、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手段
(一)历史学的方法
能够借助地图和文献来分析历史时期的地理特征与成因,进行复原工作,其中沿革地理更是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手段。
沿革地理分析的重点在于考察城址的转移过程和城市地位的升降。
对城市发展演变史的研究应注意将城市所处的行政区划层级划分为几个时期,分析各个时期城市的选址、功能、形态以及地位升降的愿意。
例如,谭其骧先生《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
抓住城市转折的时机,分析迁治的原因和后果,前后比较,是解剖一座城市的入手点。
统辖最基本的行政建制“县”的政区是否稳定,是显示一座城市是都为区域中心的标志之一。
不断地析置,既反映区域开发的程度,也以为着区域中心可能会转移。
(二)地理学的方法
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要同时具备地理学的基础,主要是对地理特征和成因的分析。
对河流沿岸历史城市地理的探讨,往往要具备水文地貌学的知识,分析河流侵蚀堆积趋势对城址存废的影响。
从现实城市入手,将航空影像的解释与历史地理常规方法相结合,兼以文化景观演化的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三)考古学的方法
研究唐宋以前的城市,也别是早期城址形态,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深入细致的城市考古往往能弥补文献之缺,甚至可以纠正文献中的错误记载。
四、国外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国外关于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著作,首推英国学者哈罗德·卡特撰写的《城市历史地理导论》(Introduc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Geography)。
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