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MR:
• T1WI呈均匀性或混杂性低信号 • 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血管瘤信号甚亮有如灯泡称为“灯泡征”。纤维瘢痕、间
隔和钙化在T2W上呈低信号; 如并发出血和血栓,则TW上可见高信号影。 • Gd-DTPA增强扫描, 3种类型,Ⅰ型注射对比剂后立即出现病灶的均匀强化,此
种强化方式仅见于小血管瘤,直径常小于1.5cm;Ⅱ型强化方式,早期病灶周边 出现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直至病变呈均匀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 此种强化方式最常见;Ⅲ型增强早期病灶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 但中心瘢痕不强化,主要见于大血管瘤
影像表现
X线:
• 造影检查,供血动脉增粗, 巨大肿瘤压迫, 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 早起动脉相肿瘤周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 静脉期, 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变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 肿瘤染色持续至肝实质后期不退, 表现为“早出晚归”
DSA: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 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 呈“早出晚归”征。
• 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灶, 接近同层强化的大血管密 度。
• 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密度高于肝实质。 • 延迟期可见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对比增强过程 期边缘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时扫 描持续呈稍高密 度。符合“ 快进 慢出”特点。
供血动脉未见增粗,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可见“血湖”, 动脉早期肿瘤周缘出 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CT:
•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 右。巨大型血管瘤中央纤维疤痕或血栓形成出现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空腔呈 更低密度区,少数瘤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
肝血管瘤诊断
• (4)固定穿刺探头,当病灶显示清晰时,将穿刺
针进针,待进入皮下,即令病人屏气或浅呼吸,继续穿 刺进针。在监视屏上,严密监视穿刺针的针尖回声的前 进方向,直至进入肝脏血管瘤内抽有回血即表明已到达 病变区。若在进针过程中针尖显示不清,可适当调整探 头角度,一般即能显示针尖位置。
肝血管瘤的症状
• 临床症状上可将肝海绵状血管瘤归纳于4种 类型:
• (1)无症状型:肿瘤≤4cm,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或 剖腹探查时发现。
• (2)腹块型:肿瘤增长至一定大小,虽未产生自觉症 状,但病人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
• (3)肿块压迫型:约占50%~60% • (4)内出血型:瘤体发生破裂,腹腔内出血、心悸、
• 部分肝血管瘤治疗前后影像对比:
• 患者,男,37岁 肝血管瘤
8.8cmx7.7cm(治疗前) 4.5cmx3.8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32岁 肝部血管瘤
• 12.2cmx14.1cm(治疗前)
8.1cmx3.7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45岁 肝血管瘤
• 12.5CM*7.4CM(治疗前) )
• • (2)穿刺过程中应随时超声波检查。
• • (3)隔5-7天可做第2次治疗,2~8次为1疗程,若病变范
围广泛分次治疗。
• • (4)穿刺后病人应静卧>4h,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呼
吸和腹部情况,若无异常,可下床活动,<3天禁止剧烈 活动。
彩超微创治疗肝血管瘤,为国
➢ 平扫--CT: 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MR: 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
➢ 增强扫描: 典型特点--- 早出晚归, 快进慢出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肝脏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胆囊结石1-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胆囊内结石呈强回声,伴有声影,结石大小不一。
腹部CT扫描可见高密度结石影像。
MRI检查可见低信号结石。
1-2 附件:无2、脂肪肝2-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回声增强,肝间隙变宽,肝实质回声减低,肝表面光整。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密度增高。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2-2 附件:无3、肝癌3-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单个或多个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内低密度或高密度肿块,边界不清。
MRI检查可见肝脏内信号异常区域,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3-2 附件:无4、肝囊肿4-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光整。
腹部CT扫描可见低密度无增强区域。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4-2 附件:无5、肝硬化5-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弥漫性密度减低,延迟相强化。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5-2 附件:无6、肝血管瘤6-1 影像学表现:超声波检查可见肝脏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腹部CT扫描可见肝脏内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
MRI检查可见T1加权图像信号减低,T2加权图像信号增高。
6-2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肝脏:指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和消化器官,负责合成、分泌和代谢多种物质。
2、超声波检查:一种利用超声波的传播和回声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诊断方法。
3、腹部CT扫描: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获取人体腹部内部结构的图像的诊断方法。
4、MRI检查: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和磁场的作用,来获得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详细图像。
附件:无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肝脏:指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和消化器官,负责合成、分泌和代谢多种物质。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学表现
病变周围为什么出现一过性
? 肝实质强化
可能原因:肿瘤侵犯肝脏静脉系统,引 起的动静脉瘘!
1.MRI表现了肝脏上皮样 血管内皮瘤的形态特征。 2.PET/CT表现了肿瘤的 组织病理学特征。 3.FDG摄取可能与肿瘤细 胞数量有关,与肿瘤大小 无关。 4.双时相显像对鉴别良性 病变没有帮助。 5.熟悉HEHE的形态学和 功能影像学表现,有助于 认识这种罕见的肝脏病变 。
Artery phase Delay for 15 mins
描述:肝脏体积大,平扫肝包膜下可见弥漫性低密度影,内可见斑 片状更低密度影,以肝左叶为著,包膜凹陷、回缩;增强扫描各期 病变呈进行性强化,其实质部分延时15min后呈等密度,期内部可见 不规则无强化区。
包膜回缩征
肿瘤内含较丰富的纤维 成分,纤维收缩可牵拉 肝包膜
晕环征
1、内层低信号(囊变、凝固型坏死) 2、中层高信号(肿瘤富细胞部分) 3、外层低信号(乏血供区,肿瘤细胞 侵犯并闭塞肝窦、小静脉及其分支)
棒棒糖征
棒棒糖征包括2个结 构: 1.糖果:增强片上呈 低密度边界清楚的肿 块。 2.棒子:在组织学上 闭塞的静脉,包括肝 静脉及门静脉。
棒棒糖征
1.边界不清楚的肿块、含气空腔或外生性肿块均不符合棒棒糖征的特点。 2.如果病灶中央出现瘢痕样强化或肿块明显或不规则强化,也不能判定为棒棒糖征。 3.强化的静脉应该终止于病灶边缘或仅仅伸到病灶的强化环内,如果血管穿过病灶或 肿块推移,以及形成侧支血管等,均不能考虑棒棒征。
Which is your diagnosis?
01
02
Maybe
03
04 肝转移瘤
05 胆管细胞癌
06
其它少见肝脏肿瘤(如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实性病变的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肝脏的实性病变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根据影像学
的表现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类:
1. 囊肿:肝囊肿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实性病变。
在影像
学上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
无壁结节或间隔。
囊肿的内部多为液体或稀薄液体。
2. 血管性病变:包括肝脏血管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等。
肝脏血管瘤常呈多发性结节状病变,具有良好的强化性质,动脉期呈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低密度。
肝脏海绵状血
管瘤则呈点状或条状高密度灶,常伴有钙化。
3. 炎症性病变:包括肝脏脓肿和肝脓肿。
肝脓肿通常呈圆
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周围可伴有水样密度
区域,与肝周的间隙相通。
4. 脂肪肝:肝脏脂肪肝是指肝脏中脂肪含量增多,形成脂
肪团块。
在影像学上,肝脏脂肪肝呈现为肝脏密度的改变,肝脏密度减低,呈现高密度的脂肪沉积。
5. 肝脏肿瘤:包括肝细胞瘤、肝转移瘤和肝内胆管细胞瘤
等恶性实性病变。
肝细胞瘤通常是单发病变,呈均质的低
或等密度,周围可有强化环。
肝转移瘤则是指其他器官恶
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呈多发性结节状病变,常伴有门脉和
肝动脉的强化。
此外,还有一些罕见的肝脏实性病变,如肝内胆管纤维化症、肝内胆管扩张和孤立性肝输尿管等,它们的影像学表
现也各有特点。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肝脏实性病变分类及
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具体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
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1]
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理 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理
大小: 数毫米~数厘米 单发 多发 数厘米 > 5CM称巨大血管瘤 称巨大血管瘤 先天性肝血管畸形中心静脉和门脉系统 发育异常 肝实质中扩张的异常血窦内衬 单层血管内皮细胞 血窦内纤维组织不完 全分隔形成海绵结构 , 血窦内充满血 血窦内血栓形成 钙化 液化
肝实质发育异常的血窦
低密度肝实质内 正常血管通过
肝脂肪
肝脓肿
均 2、单发或多发 、单房或多房病 3、圆或类圆肿块 边缘多数不 环征(靶征): ):肿块周不同 4、环征(靶征):肿块周不同 的 水肿(外环)、 )、纤 环形带 —水肿(外环)、纤 芽 组织(中环)、 )、炎性坏死组 组织(中环)、炎性坏死组 (内环) 内环) 5、脓肿壁强化 6、病灶内气体
肝 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广西医科大学 医学影像教研室 黄仲奎
目的与要求
了解各种肝脏肿瘤的影像学检 查意义 掌握常见肝脏肿瘤的影像学 现特别是血管瘤、肝细胞癌 现特别是血管瘤 和MRI特征性表现 特征性表现
肝肿瘤
良性 海绵状血管瘤 肝细胞腺瘤 局灶性结节增生 错构瘤 转移癌 恶性 肝细胞癌 胆管癌 肉瘤
肝细胞癌诊断标准
• (1997年首届全国肝癌防治研究会 年首届全国肝癌防治研究会)
• 1. 病理诊断: 组织学证实 • 2. 临床诊断: 具下列条件之一 无其它 具下列条件之一a 肝癌证据,AFP阳性或放免法 ≥ 500 ug 阳性或放免法 持续1个月或 ≥ 200ug/L 200ug/L持续2个月b. 肝癌 临床表现,ECT CT ANGIOGRAPHY X ECT X-RAY 酶 学检查有3项阳性并在腹水中找到癌细 项阳性并在腹水中找到癌细 胞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肝脏脂肪瘤与血管瘤共存1例影像学表现
肝脏脂肪瘤与血管瘤共存1例影像学表现患者,男,70岁。
曾于1989年体检发现肝内多个强回声型血管瘤。
间段随访观察10余年。
于2004年3月行内镜检出胃癌而入院。
彩超检查:肝大小正常,肝实质内散在大小不等强回声结节,弥漫,最大于右后叶膈面,大小为7.5cm×5.9cm×4.6cm,内部以强回声为主且不均匀。
CDFI:于肿物内探及低速动脉性血流及带状频谱。
超声诊断:肝内多发实性肿物,良性可能,血管瘤可能性大。
MR:肝右叶后段、肝左内叶两类圆形短T1长T2信号,大小5.4cm×4.9cm,3.0cm×2.8cm,内部信号不均匀。
脂肪抑制后T1为低信号。
肝内散在圆形大小不一多处长T1长T2信号,直径0.2~3.0cm。
静脉注射Gd-DTPa15ml后扫描,肝右后段类圆形长T1信号,其内信号不欠均,见网格状强化影,周边见受压移位血管影,大小6.0cm×4.1cm。
另见右后叶两处类圆形随时间延迟,由周边渐向中心部强化,边界清,直径1.9cm×3.3cm。
另见肝内多处类圆形长T1信号,无强化,大小不等,直径0.3~2.1cm。
诊断:肝内多发占位病,血管瘤,右后叶占位转移?手术所见:胃窦部黏膜内癌;肝表面较多弥漫的黄色结节,右后叶灰黄色肿物,质软,切除。
术后病理,多发脂肪瘤。
讨论肝脏脂肪瘤为少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1],术前明确诊断困难。
需与以下鉴别:①肝局灶脂肪肝:呈楔形或不规则形,无占位效应,有正常血管穿行于病灶内,而脂肪瘤呈瘤样,强回声,境界清。
两者鉴别容易。
②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富含脂肪,且成分复杂,分布不规律,强回声型为主或不均匀强回声团块,依照其不同含量脂肪、异常血管、平滑肌成分,影像表現多样化,以脂肪成分为主的与肝脂肪瘤难分辨,多呈强回声,可均匀或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常可检出较多血流束[1];另有学者[3]提出由于脂肪的声衰低于平均水平,且声波在脂肪中的传播速度低于肝组织的平均速度,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远侧的肝包膜与膈面向外轻度膨隆或中断移位。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通过了解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 学表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 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制定更 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 展,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研 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 疗提供了更多依据。
未来方向
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不典型肝血管瘤 的影像学表现,探索更加准确、可靠 的诊断方法,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和 治疗水平。
THANKS
患者男性,48岁,因食欲不振就 诊。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 肿块,大小约6cm×5cm。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 好,随访未见复发。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 状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 为不典型肝血管瘤。
05
总结与展望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与意义
诊断价值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有 助于准确诊断肝血管瘤,避免漏 诊和误诊。
04 病例分享
病例一: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患者男性,52岁,因右上腹疼痛就 诊。
MRI检查进一步证实诊断,显示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态增 强扫描显示渐进性强化。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肿块 ,大小约4cm×3cm。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状 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为不典 型肝血管瘤。
根据形态和病理特点,肝血管瘤 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 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类型。
肝血管瘤的常见表现
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 时发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食欲 不振、恶心等症状。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是肝血管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有助于辅助诊断。
肝门部病变影像学表现
肝门部病变影像学表现
肝门部病变影像学表现
⒈概述
在肝门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中,我们主要观察肝门部的结构、
形态和密度等方面的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肝门部病变并描
述其影像学表现。
⒉肝脓肿
肝脓肿是肝门部病变中常见的一种表现。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
肝内低密度区域,边缘模糊,有时可见脓肿壁。
肝脓肿多为单发,
但也可多发或合并其他病变。
⒊肝血管瘤
肝门部的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门部肿块呈均匀强化,瘤体内可见充盈不良的血管,边缘光滑清晰。
血管瘤一般为多发、较小的病变。
⒋肝囊肿
肝门部的肝囊肿常见且多为良性。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门部
囊性病变,低密度,边缘光滑,壁薄且均匀。
肝囊肿一般为单发或
多发,大小不一。
⒌肝内胆管结石
肝门部的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内胆管内可见高密度的结石影,胆管扩张,周围肝实质密度升高。
结石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
⒍肝内胆管癌
肝门部的肝内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
其影像学特点包括:肝
内胆管扩张,可见肿块影,密度不均,边缘不规则。
癌变常伴有肝
门部淋巴结转移。
⒎附件
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肝门部病变的影像学示意图和典型病
例影像。
⒏法律名词及注释
●影像学特点:指特定疾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特点。
●肝内胆管:指位于肝脏内部的胆管系统。
●扩张:指血管或管道的径向增大。
●转移:指病变从原发部位扩散到其他部位。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标准如下:
1. 形态特征:低回声血管瘤通常为单个,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直径一般在1-6cm之间。
2. 内部回声:低回声血管瘤内部回声不均匀,呈团块状分布,常见的回声特点为混合回声,其中含有高回声斑点,可伴有点状和暗低回声区。
3. 血流信号:低回声血管瘤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中可见明显的内部血流信号,呈不规则形、分布不均。
4. 壁内纤维间隔:低回声血管瘤壁内可见纤维间隔,呈横行或交错形态,间隔与肿块相连,类似黄褐色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诊断标准仅供参考,诊断应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对于可疑情况,建议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确认。
肝脏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分析
密度 影 , 分 病 例 为 多 个 病 灶 , 用 螺 旋 C ' 部 采 I3期 增 强扫 描 , 脉 期 见 病 灶 边 缘 呈 结 节 样 增 强 3 动 9例 , 环 状 和 片状 强 化 1 9例 , 中 4 其 5例 结 节 样 或 片 状 增 强
MR 及 部 分 G MR 机 , T平 扫 加 3期 增 强 扫描 或 同 I E I C
改变 , 脉 期肿 块 显 示 不 清晰 , 质期 及 平 衡期 都 可 动 实
见较 清 染 色 , 多在 边 缘 期 , 且 血管 较细 但 紊 乱 。 至静
脉 晚期 染 色亦 不 特 别 显 著 。 但 于 肝 脏 分 界 清 晰 , 随 时 问延 长 可 有染 色 。
维普资讯
・
--
—
—
1 46 ‘— _ _ —
肝 脏 血 管 瘤 的 影 像 诊 断 分 析
赵 永 生 张 秀梅 杨 海 山 , ,
( . 林 大 学 中 日联 谊 医 院 放 射 线 科 , 林 长 春 103 ; . 1吉 吉 30 1 2 吉林 省 人 民 医 院 放 射 线 科 )
肝血 管 瘤 为 肝 脏 常 见 良性 肿 瘤 , 床 常 分 为 4 临
种类型 : 即海 绵状 血 管 瘤 , 化 性 血 管 瘤 , 管 内 皮 硬 血 细胞 瘤 和 毛 细血 管 瘤 。 以海 绵 状血 管 瘤 最 常见 。我 们 经 过 多 种 影像 诊 断 5 8例 报 道 如下 。
终 为 等 密度 。本组 中有 4 3例 有 此表 现 , 脉 期 出 现 动 结 节 样 或环 状 、 状 强化 , 化 程 度 与 腹 主动 脉 或 肝 片 强 动脉 相似 。有学 者 认 为 肝 动 脉 期 边 缘 强 化 , 节 样 结 密度 增 高与 腹 主 动脉 相 似 为肝 血 管 瘤 诊 断 的可 靠 依 据 , 组 与 此观 点 相 一 致【, 。 本 3J 4 在 MR I中 , 于 肝 血 管 瘤 由血 池 或 血 窦 组 成 , 由 血液 流 动缓 慢 , 由瘤 体边 缘 向 中心 流动 J细 胞 外 多 ,
肝血管瘤灰阶超声分型
肝血管瘤灰阶超声分型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中较大的病灶可能存在
恶性变异的风险。
因此,对于疑似肝血管瘤的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
影像学检查。
灰阶超声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
于临床。
灰阶超声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识别不同类型的肝血管瘤,其中根据
其表现形态和内部结构可分为4种类型。
第一类为回声均匀的肝血管瘤,通常表现为低强度回声,边缘鲜明,病灶内部均匀无回声。
第二
类为回声不均的肝血管瘤,表现为内部存在强回声区域,周边区域弱
回声。
第三类为回声低的肝血管瘤,主要表现为病灶内部存在不规则
的低回声区域和高回声区域。
第四类为回声混杂的肝血管瘤,表现为
病灶内部存在混杂的回声,部分区域呈高回声,部分区域呈低回声。
对于不同类型的肝血管瘤,其治疗和随访策略也有所不同。
一般
来说,低危型的肝血管瘤可以通过规律随访进行观察,手术治疗通常
只适用于高危型病灶。
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需要对肝功能、手术风
险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针对具体病例制定手术方案。
总之,灰阶超声是一种重要的肝血管瘤检查方法,其分型有助于
临床医生对于疑似肝血管瘤的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也提醒广大患者,对于疑似肝血管瘤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
医疗建议,以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
肝脏肿瘤组织形态、影像学检查事项及良恶性肿瘤超声鉴别要点和彩色多普勒表现
肝脏肿瘤组织形态、影像学检查事项及良恶性肿瘤超声鉴别要点和彩色多普勒表现肝脏肿瘤是常见肿瘤之一,有良、恶之分。
良性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间的结构与周围的正常细胞也差不多,用显微镜看很整齐,很有序;而恶性肿瘤就不一样了,肿瘤细胞与周围正常细胞相比有很大差别,用显微镜看,细胞大大小小,结构也杂乱无章。
首先用二维声像图对肝脏大小、形态进行多切面扫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形态、数目与血管关系,回声,有无声晕。
再用超声多普勒观察肿瘤内部以及周边是否有血流信号,测量血流的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
肝脏超声诊断中二维超声是基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是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肝脏实质和病灶的血流进行检测及分析,提高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对于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二者结合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很大帮助。
鉴别要点良性肿瘤①高回声型:最常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可见散在点状低回声或少许纤维条光带。
②低回声型:肿瘤回声明显低于肝实质,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周围有高回声包膜,内部有不规则小等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③混合型:多见于大血管型,为典型的蜂窝状网络结构,边界清晰,周围有高回声包膜。
彩色多普勒表现:尽管肝血管瘤内血流丰富,但由于瘤体内血流速度较低,彩色多普勒不易测到血流信号,故血流信号检出率极低。
恶性肿瘤转移性肝癌常常有原发病灶,表现为:大小、形态不一,结节回声更多样化,边界多清晰,常有声晕,可呈“靶环征”和“牛眼征”,牛眼征即瘤体内部呈高回声,周围可见较宽的无回声环,其内缘与外缘分界清晰。
转移性肝癌以等回声多见,尤以肺癌和胃癌多见;低回声以胆道癌、胰腺癌、乳腺癌、鼻咽癌多见;高回声以直肠癌、结肠癌等消化道癌多见。
彩色多普勒表现:常显示瘤体有少量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常可探及动脉频谱,动脉频谱呈高速高阻。
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和MRI特征
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和MRI特征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对照。
结果6例患者中,2例单发,4例多发;病灶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稍低且常位于肝包膜下,最大径2.0~9.9 cm;密度常不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多期增强扫描:5例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有边缘部分向中央充填强化的趋势,1例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实质期表现为均匀轻中度强化。
2例病灶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1例见不完整的低信号环,1例病灶见肝包膜回缩。
病理学检查肿瘤大多由梭形细胞构成,CD31、CD34及Vimentin表达均阳性。
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可见包膜回缩征,密度不均,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但最终确诊须依靠病理学。
标签:肝脏上皮样血管瘤;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病理学;诊断肝脏上皮样血管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临床上极为罕见[1]。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HEHE的报道多以个案报道为主[2-4],临床及影像报道不多,极易误诊。
因此,笔者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和MRI表现,并将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以提高影像诊断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2001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EHE患者资料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53岁;3例有上腹部腹痛不适,1例肝脾肿大,2例原因不明。
所有病例均符合Ishak[5]的诊断标准,均为HEHE。
1.2 检查设备及方法全部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2例患者行MRI平扫+增强扫描。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影像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良性肿瘤的84%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4-6;30-60岁多见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90%为单发,10%多发直径从2mm-20cm不等,超过5cm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多为偶然在体检中发现,巨大肿瘤可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肿瘤破裂可引起出血肝动脉供血;门静脉和肝静脉周围支引流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概述组织病理学分型◆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窦间由纤维组织不完全分隔形成海绵状结构,血管间隔大,纤维结缔组织成分少,典型小于3cm◆毛细血管瘤(16%): 血管间隔小,纤维结缔组织多,常小于1cm◆硬化性血管瘤(少见):病变中心血管腔闭塞,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系肝血管瘤退变的结果,也被称为血栓形成或玻璃化血管瘤,平均3.7cm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CT:边界清楚,等/低密度,类似血管MRI:长T1长T2,类似脑脊液,且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T2信号也随之增高,形成所谓“灯泡征”增强扫描: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后期缓慢渐进性向心性填充,延迟期等/稍高信号(与肝实质相比);“早出晚归”女,62岁,体检发现肝肿物2年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不典型血管瘤占20%-40%原因:✓Altered morphology or structure: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巨大血管瘤;带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房性血管瘤;血管瘤伴液液平面✓Unusual flow pattern:快速填充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Associated liver abnormalities:血管瘤伴包膜皱缩;脂肪肝背景血管瘤;肝硬化背景血管瘤;血管瘤合并动脉-门脉瘘;血管瘤合并FNH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中央瘢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通常不均匀,可能伴有中央瘢痕,增强无强化 在病理上,疤痕是由粘液瘤样变性、血栓形成、纤维化或坏死组成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内部分隔在T1、T2均为低信号,与存在纤维化成分有关形态或结构改变-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直径>5m,密度/信号不均匀可出现肝脏肿大,腹部不适CT: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中心密度更低MRI:长T1长T2,内不信号不均,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增强:典型的早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出现渐进性向心性填充,但不会完全填充形态或结构改变-带蒂血管瘤罕见,可以无症状,合并亚急性扭转、梗死可出现相应症状强化方式同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病灶通过一个细蒂附着在肝脏上,有时定位困难,需要与胃及肾上腺去肿瘤鉴别,多平面重组可以帮助确定病灶来源,强化方式有助于鉴别诊断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胆管扩张位于肝脏中央的巨大血管瘤可导致胆管扩张虽然肝内胆管细胞癌较常发生胆管扩张,但是所有肝内外占位性病变均可引起胆管扩张,因此血管瘤不能排除血管瘤的诊断形态或结构改变-囊性、多发性血管瘤囊性和多房性血管瘤含有一个大的中心腔是非常罕见的在MRI上,这种不典型的特征是一个或多个肿瘤内囊腔,呈长T1、长T2信号与血栓形成和陈旧性出血有关;周边典型强化方式仍然存在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钙化血管瘤的钙化可以在中心或周边,多发为静脉石引起,但也可能是纤维化和营养不良性变化的最终结果女,28岁,体检发现肝血管瘤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液液平面很少见血管瘤内可见叶液平面,代表停滞或缓慢流动的血液随着红细胞在相关部位的沉淀,上层由血清组成,下层含有未凝结的沉积红细胞✓上层CT低密度,T1等信号(与肌肉相比),T2明显高信号✓下层CT高密度,T1高信号(与肌肉相比),T2轻度高信号肝脏内液平面是非特异性征象,良恶性肿瘤均可见部分学者认为CT/MRI可见液平面,超声未见,提示血管瘤不典型强化方式-快速填充的血管瘤快速填充血管瘤并不常见,占16%对应的病理为毛细血管瘤,小的血管间隔、大量的结缔组织快速填充型血管瘤较常见于2cm以下的血管瘤,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这些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可能与构成血管瘤的血管通道的大小有关不典型强化方式-硬化性血管瘤罕见,被认为是血管瘤退化的终末阶段血管间隙被大量胶原纤维组织所代替,使其失去典型的影像特征 需要病理确诊CT平扫病灶相对于肝脏呈高密度或等密度(易漏诊)增强周边结节状强化,后期渐进性填充,部分病灶在动脉期可能为相对低密度 有时CT可以在血管瘤周围看到致密的晕,对应无脂肪浸润的肝组织可能是由于压迫而导致病灶周围动脉优先流入和/或由于门脉血流减少而引起的MRI检查具有优势,尤其是同反相位肝硬化背景下血管瘤少见,CT占0.6%,明显低于无肝硬化背景的血管瘤尽管肝实质变硬,血管瘤通常保留典型的影像特征在少数肝硬化晚期,由于肝脏纤维化,血管瘤会失去典型强化方式,病灶体积缩小,T2信号减低女,53岁,右上腹痛2天血管瘤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门静脉瘘通常与肝脏恶性肿瘤相关,尤其是HCC原因尚不明确,可能因血管瘤有粗大的动脉供应,呈高压力状态,因此需要建立宽大而快速的引流通道,血管瘤与门静脉形成瘘或瘤周间隙扩大而使门脉早显,即动静脉瘘可能是肿瘤适应高流入、快流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结果表现为动脉期病变的早期强化伴门静脉早显女,61岁,体检发现肝多发占位半年余血管瘤合并FNH较常见,约20%肝脏血管瘤合并FNH目前认为二者伴生并不是偶然,有一定的联系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FNH为 肝脏局部动脉血流增加引起增生反应,类似血管瘤,均为血管源性病变女,72岁,右上腹痛10天男,50岁,体检发现“右肝占位”5年80%30%50%35%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FNH◆肝细胞腺瘤65%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癌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边界不清,CA199升高增强动脉期边缘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渐进性强化内部或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常伴有胆管结石;远端肝叶萎缩,肝包膜皱缩凹陷 肝门及腹腔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多有乙肝、肝硬化病史,可有AFP升高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TIWI、T2WI均呈低信号,延迟强化) 增强呈“快进快出”;常有血管侵犯(癌栓形成)鉴别诊断-FNH年轻女性多见CT:等或稍低密度;MRI:T1等/稍低信号,T2等/稍高信号,中央纤维瘢痕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显著均匀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稍高密度(信号),中央瘢痕延迟强化肝胆期呈等、稍高信号鉴别诊断-肝细胞腺瘤年轻女性多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男性与糖尿病、使用类固醇激素有关 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密度/信号多不均匀,出血、坏死、脂肪变性常见肝海绵状血管瘤-小结肝脏最常见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30-60岁女性多见典型影像表现:T2明显高信号(灯泡征);增强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渐进性、向心性填充不典型影像表现:✓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巨大血管瘤;带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房性血管瘤;血管瘤伴液液平面✓Unusual flow pattern:快速填充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伴有肝实质异常:血管瘤伴包膜皱缩;脂肪肝浸润性血管瘤;肝硬化背景血管瘤;血管瘤合并动脉-门脉瘘;血管瘤合并FNH谢谢!。
肝血管瘤报告
肝血管瘤报告
报告人:xxx
报告日期: 20xx年xx月xx日
一、病史回顾
患者xxx,男性,xx岁。
近期因体检发现肝脏内有一小叶结节,病理活检显示为肝血管瘤。
患者无肝胆疾病史。
二、影像学检查
1. B超检查
肝脏内发现一直径约x cm的无回声区,结节边缘清晰,形态
规则。
2. CT检查
①增强扫描:发现肝内圆形结节,直径x cm,平扫密度均匀,
增强早期强化明显,20s达高峰值,持续时间较长,逐渐弱化但仍
高于正常肝脏组织,残留期轻度弱化,结节周边未见明显强化。
3. MRI检查
①增强扫描:发现肝内圆形结节,大小约x cm,T1加权像低
信号,T2加权像稍高信号,增强早期几乎未强化,20s后开始逐
渐强化,到达高峰值,持续时间较长,逐渐弱化但保持较高信号,残留期轻微弱化。
三、影像学诊断
肝血管瘤
四、治疗计划
考虑手术切除或肝动脉栓塞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进一
步评估。
五、结语
本例患者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结节,增强后呈强化明显、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结合B超和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肝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1.引言1.1 概述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影像学鉴别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在肝血管瘤中,血管瘤是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肝血管瘤的大部分,而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虽然它们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肝血管瘤往往是良性病变,主要由扩张的血管组成。
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界,可以单个或多个。
在血供方面,肝血管瘤常常呈一种动脉和门静脉双供血的模式,而门静脉成分可能更具有支配性。
在增强扫描中,肝血管瘤往往显示早期均匀强化,且延迟期仍保持明显强化。
此外,肝血管瘤还可以表现为多发性或巨大血管瘤,这些特点在影像学上有助于与肝细胞肝癌相鉴别。
与此相反,肝细胞肝癌是一种恶性病变,即癌细胞来源于肝细胞。
在影像学上,肝细胞肝癌常常呈现为不规则的结节性病灶,边界模糊,形状多样。
血供方面,肝细胞肝癌主要通过肝动脉供应血液。
在增强扫描中,肝细胞肝癌通常呈动脉早期强化,但延迟期常表现为强化减退。
此外,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肿块内坏死、出血、包膜侵犯等特点。
为了准确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
除了形态学特征外,我们还需注意其病灶血供情况、强化模式和延迟期的变化。
此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肝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总之,了解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肝脏疾病患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文章有条理、易读和易理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的鉴别要点。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概念和重要性。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并说明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的血管瘤各时相密度与血池一致
肝血管瘤MRI表现
MRI是一种敏感而特异的检测血管瘤的方法,尤其对于小 的病灶。 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缘锐利,且随 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加。 血窦及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血液形成MRI特征性表现: “灯泡征”。
海绵状血管瘤T2值比肝癌高,比囊肿低。
肝动脉插管硬化剂介入治疗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
血管瘤介入术后
李兆荣,女,65岁。上腹部胀痛不适。5年 前肝血管瘤血管结扎治疗。
血管瘤介入术后
男,48岁。两年前因“肝区不适3月。CT及 MR示肝血管瘤,行介入术”,现腰部不适, 复查肝部。
不典型肝脏血管瘤影像诊断
钙化的血管瘤--大块钙化
中央大块钙化,延迟后病灶明显强化。
钙化的血管瘤-点状钙化
CT平扫,多发点状钙化。经过手术病理证实。
钙化的血管瘤(介入术后5年)
肝血管瘤出血
CT、T1WI提示出血;T2WI灯泡征提示血管瘤。
血管瘤内出血、液面分层
T2WI多发灯泡征病灶,最大病灶见液体分层。
包膜皱缩的血管瘤
肝纤维性(硬化性)血管瘤
直径小于2公分的血管瘤的强化表现是很复杂的:部分病 灶早期强化,从边缘开始;部分病灶中心强化;部分中心 与边缘同时强化;部分强化不明显,低于正常肝实质,延 时有较强的强化充填; 个别始终无强化,此类血管瘤,往往管壁很厚,管腔很小, 造影剂难以进入,病理报告为厚壁型血管瘤,或者病灶血 管管腔间隙基本为纤维组织或基质充填,造影剂不能进入, 病例报告为纤维性血管瘤。
Gd-DTPA增强后T1WI动态扫描,表现同CT。
肝血管瘤 男,53岁 DWI T1WI
T2WI
同上病例 增强扫描
肝脏血管瘤(男,45岁)
肝脏血管瘤(女,37岁)
放射性核素显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肝血流,血池 显像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 感性,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方法。
肝脏胆管细胞癌显示结节增强、 逐步填充和延迟增强
上图,在门脉期病灶强化密度没有门静脉强,即该病变不是各期均与血池密 度匹配,因此不能得出血管瘤的结论。这个病变在延迟期强化是因为胆管癌 中的纤维组织,这是该肿瘤的特征。 (FNH中央瘢痕也表现为延迟强化)
“延迟期不完全充填”鉴别
大的血管瘤可能表现不典型。有时因中央纤维疤 痕、血栓或坏死不能完全充填,这时候需要与FLC、 FNH以及胆管癌等有疤痕的肿块鉴别,观察血池密 度可以获得帮助。
“动脉期快速填充”鉴别
小血管瘤可能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均匀完全增强(快速填 充)。小肝癌和富血供转移瘤也可表现为类似改变,这需 要通过其他各期的强化程度与血池进行比较段,借以鉴别 这些病变。
小血管瘤的平扫、动脉与门静脉期的快速充填。病灶各期与血池密度对一致
“动脉期快速填充”鉴别
肝腺瘤及局灶性结节增生均可表现为“动 脉期快速填充”,结合MRI有助血管瘤鉴别。
肝脏血管瘤
动脉期边缘强化,门静 脉后期及延迟扫描对比 剂逐渐向中心强化,延 迟期病变消失。
肝血管瘤(女,40岁。肝区不适3月)
肝血管瘤(女,40岁。肝区不适3月)
肝血管瘤(胰腺炎复查CT)
肝血管瘤(男,34岁。体检发现肝占位)
“两快一慢”技术、在动脉早期,即注药后20~30秒。因 此强调正确的检查技术:“两快一慢”,即快速、 团状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 则,因未见到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
韩礼良
肝脏血管瘤
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表现为暗红、 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 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多次 妊娠妇女的血管瘤发病率高。
经皮肝穿为禁忌。AFP不升高。
分类
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无恶 变潜能。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检显示 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时有血栓 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见有小 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纤维隔 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偶尔肿瘤内 血栓形成,出现钙化;较大肿瘤可出现坏死囊变。
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 具有特征性表现:“早出晚归”,诊断正确率可 在90%以上。
CT表现特征
CT显示血管瘤为境界清晰的肿块,平扫及强化密 度与血管一致。
增强表现为在边缘一个或多个斑点样连续强化开 始。所有强化部分必须与血池密度一致,即动脉 期强化密度与主动脉相同,门脉期增强密度与门 静脉一致,延迟期时密度也与血管一致,最后大 部分的血管瘤完全填充。
瘤左 边图 缘: 环乳 形腺 强癌 化转 移
缘右 不图 连: 续血 强管 化瘤 边
左图:乳腺癌转移瘤边缘环形强化。 右图:血管瘤边缘不连续强化
“逐步填充”的鉴别
许多病变在动脉期可见类似血管瘤的结节样增强 以及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的渐进性逐步填充。
渐进性逐步填充没有特异性,在许多其他病变像 转移瘤或原发性肝肿瘤如胆管癌都可以出现。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肝血管瘤切除或肝叶切除术;肝动脉结扎术; 术中冷冻治疗。 非手术治疗:放射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 动脉导管介入治疗:采取股动脉插管注射硬化剂,阻止肝 部血管瘤瘤体生长,使其逐渐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经皮穿刺微创介入治疗:在高频彩超三维可视下,通过介 入针使药物直达体内血管瘤中心病灶,准确率、有效率高, 愈合快,不复发。
男,34岁。体检发现肝占位。
脂肪肝、肝血管瘤?(平扫未见异常)
男,43岁。体检B超发现肝占位。
血管瘤鉴别诊断
血管瘤必须与其他富血供病变、边缘强化和逐步 填充的病变鉴别。
典型血管瘤特征:病灶平扫与大血管密度一致; 增强扫描各时相病灶密度与大血管一致。 注意:单纯CT平扫可能会漏诊许多肝海绵状血管 瘤。而MR T2WI“灯泡征”为很好补充。
分类
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较 多呈退行性改变。
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恶 性变。 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发病机制
目前肝血管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现有两 种不同的认识。其一认为是血管畸形, 其增长是 由于血窦在血流作用下的扩张。其二认为肝血管 瘤是真性肿瘤,其增长是由于新血管组织的形成。
临床表现
小血管瘤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较大血管瘤或近 包膜可有肝区胀痛 ,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大。
4厘米以上者约40%伴腹部不适,有食欲不振、消 化不良等症状。肝血管瘤内可有纤维组织、机化 血栓,可因反复血栓形成而导致肿瘤肿胀、引起 肝包膜牵拉胀痛。 肝血管瘤偶可或因挤压等诱发破裂并出现腹腔积 血。
供血动脉增粗,大肿瘤周围血管受压移位(抱球 状)。
动脉相出现“树上挂果征”:肿瘤边缘斑点、棉 团状显影。 静脉期肿瘤显影向中央扩散,肿瘤染色。
肿瘤染色持续时间长:“早出晚归”。
肝血管瘤CT表现
早期(动脉期)病变边缘显著均匀强化或呈结节 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随 时间延长,增强范围向病变中央推近。 实质期及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 扫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
血管瘤T2WI表现为“灯泡征”,而腺瘤及 局灶性结节增生T2WI为等信号。肝腺瘤内 多含脂质成分或出血等而于T1WI及T2WI均 表现为混杂信号;部分FNH病灶由于中央瘢 痕的存在表现为延迟强化为其特征性改变。
“动脉期边缘强化”的鉴别
血管瘤的增强从边缘开始,呈结节状或岛屿状不连续强化。 环形强化是边缘连续完整的强化,边缘的环形强化是恶性 病变的特征,尤其是转移瘤。
平扫
增强动脉期
增强门脉期
增强延时8分钟
巨大肝血管瘤合并中央纤维疤痕
直径大于5CM为巨大 病灶。 平扫CT见中央更低密 度区,延迟中央疤痕 区不强化,MRI周边 点样强化,T2WI显示 中央高亮信号。
中央坏死的血管瘤(介入术后5年)
玻璃样变性的肝血管瘤
A:增强CT显示肝第 七段大的低密度灶, A期未见强化; B:延迟扫描病变有混 杂强化; C:T2WI病变为混杂高 信号; D:大体切片弥漫的纤 维成分。
肝血管瘤并FNH
T2WI血管瘤灯泡征;右叶后段的FNH中等信号。
不典型影像的诊断思路和对策
熟悉血管瘤的基本影像特点和少见表现,对病灶 细微征象分析;
多期动态增强CT,90%血管瘤有特征表现。
MRI的鉴别价值很大,CT不典型病灶在T2WI多有特 征表现; PET-CT检测。
肝血管瘤
女,60岁。胃镜疑溃疡性胃癌。B超示肝内 多发占位性病变。
肝血管瘤、胆结石
男,68岁。左下腹疼痛,B超示肝右后叶 8.4X6.2cm不均质回声,周边衰减明显;胆 囊腔内1.1X0.7cm强回声,后伴声影。乙肝 病史30年。
上部充血水肿改变
血管瘤上份
形态极不规则
肝血管瘤
男,31岁。乙肝病史十余年。上腹部胀痛。
脂肪肝、肝血管瘤?
包膜皱缩不是胆管细胞癌的专利。
包膜皱缩的血管瘤(介入术后5年)
外生性肝血管瘤
伴周围水肿的肝血管瘤(男,68岁)
伴周围水肿的肝血管瘤(同上病例)
肝血管瘤合并A-门V短路
脂肪肝合并血管瘤
CT平扫高密度、A期等密度、门V期高 密度。T2WI高亮信号“灯泡征”。
肝血管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