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超,B71314060,周二(7-8)节
“攘外必先安内”
什么是“攘外必先安内”呢?“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意在应对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
“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包括实现国民党内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中央一体化”,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等内容。
“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基本国策,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选择先“剿共”后抗日,共产党选择先反蒋后抗日,而随着局部抗战向全而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
自从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政策以来,这一直成为历史上讨论不休的话题。
这一举措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众人难以统一观点。
蒋介石说: “古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意思就是先要平定内乱,然后可以抵御外侮,这话有至当不移、颠扑不破的至理。
日本人侵略是外来的,好像是从皮肤上渐渐溃烂的疮毒,土匪捣乱是内发的,如同内脏有了毛病,这实在是心腹之患;因为这个内疾不除,外来的毛病就不能医好,而且即算医好,也还是无济于事,到了最后,病人还是要断送在这个心腹内疾。
”倘若站在抗战大局和名族利益上来看,这的确是带有不顾大局和私心过重的不良色彩。
正如民众所说,蒋介石的投降意识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有一点,蒋介石崇尚集权,国家主
权完整颇为重要,试想蒋介石怎会愿意做日本人手下的统治傀儡,不论是从蒋介石的个人性格特点还是当时局势都并不成立,其实蒋介石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众多军阀的思想,又想保地盘,又想保军队,如此来回犹豫,给了日本人可趁之机。
我们没有看到蒋介石在历史上冲冠一怒,奋力抗日的画面,我们看到的是西安事变,蒋介石为求保命而“被迫”抗日的情形。
其实对我们来说,我们需要理性的去评价蒋介石的这一措施。
“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措施可以说是当时在现实的逼迫下所产生的正确国策。
自一九二八年北伐告成,中华民国初获统一,直至一九三七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间十年,外有苏俄和日本对我国的颠覆与侵略,内有军阀残余势力的武装叛乱和中共在苏俄指挥下的武装叛国。
由是,日本帝国因中国的内乱而扩大侵略,国内的叛乱者又因日本的侵略而扩大叛乱。
诚所谓“叛徒军阀唯恐赤匪之肃清也,乃出兵以援之,叛变以应之;帝国主义唯恐军阀之消灭、中国之统一也,乃惹起外交纠纷以牵制之”。
如是而给中华民国“外求和平与内求统一”的历史要求和她建国、治国与继续护国、护法的历程,带来了内外受敌、交相煎迫的艰难时势。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个艰难时世,才逼使国民党和蒋介石因警觉而产生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
其次,在现在看来,“攘内必先安内”的国策具有历史上的正确性。
纵观自晚清至民国的历史,于中国人民意在图强御侮的艰难奋斗岁月里,亦无不浸透了“先安内而后攘外”的精神和策略。
晚清时代,面对着“外敌骎骎内向和内乱此起彼伏”这样一个艰难时世,清王朝能员大
吏李鸿章所提出的“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主张,以及由中国近代优秀知识分子们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富国强兵之道,乃是最早地浸透了“攘外必先安内和攘外必先强内”的精神。
及至一八九四年甲午一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国殇之情,方使孙中山等新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必须先推翻“洋人的朝廷”即满清王朝,才能“安内”与“强内”,然后才能去争国际间的平等,才能达成民族独立的革命目标。
由是孙中山才为中国同盟会制定了一条“先治国本,再御外侮”的革命方略,即以建立共和的中华民国来取代专制腐败的满清王朝,彻底革命以求新。
这无疑又是“攘外必先安内”之精神与思想的重大体现。
及至辛亥首造成功,袁氏复辟乱国,日本迫我接受亡华的“二十一条”之际,虽然民主力量中,尤其是海外华侨曾反其道地提出过“助袁以强国,方可反对日本二十一条”的糊涂思想,然而,一是孙中山先生坚持必先除国贼才能御侮,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立场;二是袁逆为谋公然复辟帝制,竟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从而才使国内外幡然共识“攘日必先去袁”的正确性。
一九二六和一九二八年的两度北伐,虽然遭遇日本和西方列强于公开、于暗中的种种挑衅和阻挠,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革命军亦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精神,或化解冲突,或忍辱负重,甚至绕道北伐,方才迅疾地达成了北伐推倒军阀的成功,然后再迫使日本在“济案”的谈判中让步,并迫使列强承认中华民国的统一。
相反,历史的事实亦告诉了我们,只有中国国民革命和中华民国的一切公开和暗藏的敌人,只有他们,才会“揭橥对外之旗帜,以动摇统一之根本”,以要求“先攘外而后安内”,其意乃在挑起
列强对我国国民革命的干涉和阻挠,与对我国和平统一的破坏,以便乘机扩大叛乱和叛国。
由此我们竟可以说,“攘外必先安内”的决策,不仅因现实的被迫性而获得了现实的必要性,而且因其历史的科学性而获得了现实的正确性。
所以,可以说“攘外必先安内”是在当时的国情下不得不做出的决定。
这一决定也是正确的,试想一下倘若没有一个安稳的后方,如何去全身心抵御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