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大全背城借一
[楚国成语典故]关于楚国的成语故事
[楚国成语典故]关于楚国的成语故事楚国成语典故楚国成语典故楚国成语典故1 一、爱媵贱女出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
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
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
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二、白虹贯日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
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
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
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
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三、毕万昌大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
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
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
”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
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四、抱冰握火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
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五、抱柱信出自《庄子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
[作文素材]成语背城借一的故事
[作文素材]成语背城借一的故事
成语背城借一的故事
成语背城借一出处:
这个故事原载《左传・成公二年》
春秋时,齐顷公在�f被晋国中军主将�S克所率领的晋、鲁、卫等国的
背城借一
这个故事原载《左传・成公二年》
春秋时,齐顷公在�f被晋国中军主将�S克所率领的`晋、鲁、卫等国的联军打得大败。
晋军乘胜追击,从丘舆一直追到马陉。
齐顷公派上卿宾媚人带着从纪国得来的玉器和土地册子,去向晋军求和。
临行,齐顷
公嘱咐宾媚人:求和并不是投降,如果晋军无理要挟,那就宁可再战,决不能屈服受辱。
宾媚人来到晋军营中,见了�S克。
�S克果然趁此要挟,故意提出种种叫齐国难于
接受的条件。
宾媚人当即严词驳斥,并且对�S克说:“敝国国君嘱咐过我了,那就是:
如果你们晋国不想灭亡我们齐国,愿意使得两国过去的友谊重新恢复,那么我们并不吝惜
祖上遗下的一点财物和土地;如果你们不肯罢休,还要继续进逼,那么,我们只好收集残兵,背城借一!”背靠着我们的城池,借一次决战的机会,表示决心与敌人拼个鱼死网破。
当时,鲁、卫两国的主将,都劝�S克允许齐国求和,认为联军既已得胜,齐国既已
认输,也就够了。
�S克这才表示同意,并同宾媚人代表两国签订了盟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带有一和四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
带有一和四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带“一”和“四”字的成语只有两个:四海一家、一谦四益【成语】:四海一家【拼音】:sìhǎiyījiā【解释】:四海之内,犹如一家。
形容天下一统。
【拼音代码】:shyj【近义词】:天下一统【反义词】:四分五裂、支离破碎【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成语】:一谦四益【拼音】:yīqiānsìyì【解释】: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原文】:《周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忠,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汉书·艺文志》:“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举例造句】:卿深惧盈满,过形抑畏,一谦四益,当克永年。
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偷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出斧子后,他又遇见了邻居们的儿子,再注意安全看一看他,怎么也不像是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忌。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和了不少的力气,等他忽完了禾苗,已经辛苦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返回家里还夸口说道:“今天可以把我没命了,我协助禾苗短低了不好几寸!”他儿子听到了,赶忙跑到田里回去看看,辨认出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萎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做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骄横,弄权割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取悦。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春秋时期的历史四字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的历史四字成语故事买椟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
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
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
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带有数字的成语故事
带有数字的成语故事篇一:带数字的成语篇一:带有数字的成语带有数字的成语零□□□零敲碎打零零落落零七八碎□零□□化零为整鸡零狗碎零零落落七零八落□□□零感激涕零灯下拾零化整为零一一□□□一刀两断一了百了一干二净一寸丹心一之谓甚一马平川一无所长一无是处一日之长一气呵成一毛不拔一心一意一本万利一目了然一发千钧一如既往一步一鬼一身是胆一言九鼎一应俱全一板三眼一枕黄梁一呼百应一败涂地一命呜呼一刻千金一视同仁一树百获一挥而就一差二错一语破的一笔勾销一唱百合一窍不通一盘散沙一望无际一掷千金一息尚存一笔抹杀一语道破一举成名一览无遗一面之交一张一驰一波三折一念之差一知半解一呼百诺一事无成一板一眼一穷二白一言为定一佛出世一步登天一劳永逸一字千金一片冰心一手一足一日之雅一木难支一无所有一马当先一无长物一无所知一日三秋一见如故一手包办一仍旧贯一孔之见一龙一猪一片丹心一丝不苟一成不变一帆风顺一团和气一决雌雄一字之师一抔黄土一串骊珠一饭千金一言以蔽之一改故辙一表非凡一拍即合一鸣惊人一往无前一贫如洗一泻千里一行作吏一尘不染一场春梦一成一旅一丝一毫一叶知秋一龙一蛇一心一德一相情愿一面之词一哄而散一举两得一误再误一笑置之一家之言一唱一和一琴一鹤一落千丈一得之功一家眷属一唱三叹一钱不值一诺千金一脉相承一面如旧一柱擎天一定不易一狐之腋一往情深一败如水一国三公一枕南柯一纸空文一言难尽一饮一啄一针见血一技之长一字褒贬一衣带水一字一珠一网打尽一扫而空一丝不挂一丘之貉一目十行一世之雄一反常态一手遮天一见钟情一日千里一无所能一无可取一朝一夕一傅众咻一馈十起一寒如此一鼓作气一概面论一路平安一辞莫赞一筹莫展一角即发一解即溃一意孤行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瞑不视一箭双雕一潭死水一薰一莸一臂之力一蹶不振一蹴而就一鳞半爪一夔已足□一□□丁一卯二杀一儆百闻一知十惩一儆百丁一确二决一雌雄举一反三人一己百挂一漏万说一不二不一而足独一无二偶一为之数一数二□□一□可见一斑三眼一板一手一足一心一德一心一意一龙一蛇一字一板□□□一心口如一背城借一言行不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百里挑一二二□□□二三其德二姓之好二竖为虐二分明月二满三平二桃杀三士两小无猜两全其美两全其美两豆塞耳两虎相斗两虎相争两败俱伤两面三刀两相情愿双管齐下□二□□不二法门寡二少双接二连三侏两悉称□□二□三心二意心无二用毫无二致天无二日心不二用一干二净一穷二白一差二错一清二楚一身二任一石二鸟三三两两三瓦两舍三长两短三言两语一刀两断一举两得进退两难首鼠两端清风两袖模棱两可判若两人文武双全才貌双全名利双收智勇双全福无双至□□□二三占从二丁一卯二丁一确二独一无二说一不二誓死不二划一不二数一数二三三两两分斤劈两分斤掰两掂斤播两半斤八两举世无双盖世无双寡二少双三三□□□三十六行三人成虎三三两两三元及第三瓦两舍三长两短三心二意三占从二三生有幸三令五申三头六臂三贞九烈三年之艾三旬九食三坟五典三豕涉河三足鼎立三言两语三位一体三从四德三阳开泰三阳开交三纸无驴三纲五常三姑六婆三思而行三复斯言三班六房三顾茅庐三教九流三推六问三衅三浴三熏三浴三朝元老三番五次三缄其口三寸之舌三朋四友三更半夜三六九等三千珠履□三□□二三其德三三两两挑三拣四不三不四丢三落四低三下四调三斡四推三阻四朝三暮四颠三倒四说三道四入木三分三衅三浴三熏三浴一日三秋一板三眼一国三公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两面三刀垂涎三尺狡兔三窟退避三舍勇冠三军喙长三尺孟母三迁雀跃三百个中三味韦编三绝日上三竿长年三老再衰三竭网开三面华封三足约法三章二满三平岁寒三友五大三粗一隅三反□□□三接二连三举一反三四四□□□四大皆空四分五裂四平八稳四郊多垒四面八方四面楚歌四战之地四亭八当□□四□□□□四不三不四丢三落四低三下四调三斡四推三阻四朝三暮四五五□□□五马分尸五日京兆五风十雨五世其昌五光十色五行八作五色无主五花八门五颜六色五脏六腑□□五□十风五雨学富五车三番五次目迷五色四分五裂四书五经三令五申三坟五典三纲五常□□□五篇二:带数字的成语一、带“数字”成语二、带“动物”成语三、带“植物”成语四、带“人体”成语五、带“方位”成语六、带“色彩”成语语语语成语成语义的成语义的成语义的成语义的成语成语成语的成语语成语树果成语二十三、描写天气成语紧急的成语七、叠字成语八、带“不”字成九、带“人”字成十、带“想”的成十一、带“多”的十二、带“看”的十三、含有一对近十四、含有两队近十五、含有一对反十六、含有两对反十七、近义反义的十八、隔字相同的十九、带“兵器”二十、描写四季成二十一、描写时辰二十二、描写花草二十四、描写情况篇二:成语故事鹬蚌相争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
每日成语——背城借一
背城借一bèi chéng jièyī【释义】背城:背向自己的城堡;借一:凭借最后一战。
背靠自己的城堡与敌人决一死战。
意谓作最后的奋斗。
【语出】《左传·成公二年》:“请收拾余烬;背城借一。
”【正音】背;不能读作“bēi”。
【辨形】城;不能写作“成”。
【近义】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垂死挣扎【反义】重整旗鼓【用法】形容作最后一搏。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连动式。
【例句】战势已至此;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拼一拼。
【成语故事】春秋时,晋、鲁、卫三国,于晋主将郤克之统率下,将来攻之齐军打败。
齐顷公遂遣大臣国佐往晋处求和,克乘机苛求诸多条件,佐严辞以对曰:“晋如欲和谈,齐愿献宝玉与归鲁、卫之地。
若以此为挟,吾国唯将‘背城借一’矣。
”鲁、卫二国之将孙行父与孙良夫从旁相劝,克终依齐之求而签订和约。
亦作“背城一战”。
《明·余邵鱼·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世子华,年少方刚,请‘背城一战’。
”【出处简介】《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又名《左氏春秋》。
《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
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
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国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试卷说明: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1.博物馆讲解员描绘某处遗址“古代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处处湖泊沼泽,陆地林木丛生。
土壤土质虽不好,但这儿的人们却栽培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她介绍的这个遗址可能是A.河姆渡文化B.大汶口文化C.周口店文化D.半坡文化2.河南安阳殷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殷墟展现的是哪一朝代的社会风貌A.夏朝B.西周C.商朝D.战国3.标志我国制代替禅让制的事件是A.XXX传位给XXXB.XXX传位给XXXC.XXX传位给禹D.XXX,家天下4.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
这些地名称谓的由来是源于西周初年实行的A.分封制B.郡县制C.禅让制D.制5.“鼎”是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华生活,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A.装饰品B.食器C,乐器D.盛水器皿6.研究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
正如下列句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描绘,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A.XXX 以XXX为相改革,召集诸侯会盟B.XXX姓XXXXXX,是XXX的次子C.战国时期,今北京地区属于燕国D.战国时期,各国争相变法,大国兼并小国,战争频繁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建立县制B.奖励耕织和军功C.承认土地私有D.实行分封制度8.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XXXC.灵渠D.六辅渠9.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地域发生了8级强烈地动,但距震中较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经受住了考验。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A.战国时期B.商朝C.西汉D.秦朝10.“XXX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XXX愚钝,曾参性子慢,XXX好偏激,XXX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带一不的四字成语故事
带一不的四字成语故事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甲:铠甲。
马不卸鞍,人不解甲。
处于高度警惕状态敖不可长敖:通“傲”,傲慢。
高傲之心不可以滋生白黑不分比喻平声纷乱,不为未明百不当一当:阻挡。
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百不获一获:获得。
一百个之中也得不到一个。
形容人或物极其难得百不失一失:过失,错误。
万无一失。
形容处事存有充份把握住,绝不会犯规饭人不知馋人饥饱:尝尽;饥:饥饿。
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抱不平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抱负不凡抱负:远大的志向。
指有远大的志向,不同一般逼不得已逼:逼迫。
迫不得已匕鬯不惊匕:羹匙;鬯:古时用郁金草酿白黍而做成的祭拜用的香酒;匕鬯:借指祭拜。
原指宗庙祭拜不受惊吓弊,形容法纪勤政,并无所惊吓鄙夷不屑轻蔑:轻视,瞧不起;轻蔑:指出不应该。
轻视,看不起闭门不出关起门来不外出,指杜绝与外界交往鞭长不及马腹及:到。
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
比喻力所无法及变化不测测:测量,估算。
变化无常,无法预料冰炭不投投:投合。
比喻彼此合不来冰炭不相容冰:冰块;炭:炭火;容:接纳。
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并存百世不磨磨:消灭,磨灭。
千秋万代永不磨灭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思:考量,思索;求解:认知。
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无法认知百闻不如一见言:听到。
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半面不忘半面:见过面。
见过面就不遗忘。
形容记忆力极强半生不熟半:不全然。
指没全然明朗或未烹调至可食用的程度。
比喻不熟悉,不熟练半新不旧半:二分之一。
指不新不旧饱汉不知饿汉饥饱:吃足;饥:饥饿。
比喻处境不好的人,无法认知别人的苦衷卑不足道道:说道,谈。
指卑下得不值一提边尘不惊边:边境;怒:震动。
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鞭不及腹及:到。
指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
比喻力量超过没鞭长不及鞭:马鞭子;及:够得上。
马鞭子虽短,也踢没马肚子。
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表里不一表:表面;里:里面。
表面与内在不一样不差上下不分高下,差不多不耻最后不耻:不以为羞耻。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1.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那些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材料及点评
那些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材料及点评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着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
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
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挽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方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
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队伍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注音】pò fǔ chén zhōu【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解释】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釜:锅。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近义词】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背城借一、孤注一掷、济河焚舟【反义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举棋不定,抱头鼠窜,望风而逃【年代】古代【例句】现在已破釜沉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干到底了。
2023年背水一战成语故事
2023年背水一战成语故事2023年背水一战成语故事1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
赵王歇和赵国统帅陈余,率领20万兵马,集结在井径口(即现在河北省井陉山上的井陉关),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这次领兵前来,一路上打了许多胜仗。
他乘胜而来,其势不可挡。
但是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必定粮草不足,士兵不饱,战马也缺乏草料。
我们井陉地方的山路很窄,车马很难通过。
因此,我倒有个主意,可派三万兵从小路截断他的粮车。
你再把沟挖得深些,墙垒得高高的,固守营寨,不与他们交战。
这样一来,他们前不得战,后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们就可捉住韩信。
”李左虽然说得条条在理,可陈余是个书呆子,不听从他的意见,反而说:“我读过不少兵法。
兵法上说,兵力比敌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围敌人;兵力比敌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敌人对阵。
现在汉军号称几万人,其实不过几千人,况且远道而来,疲惫不堪。
我们的兵力超过汉军许多倍,难道还不能把他们消灭掉吗?如果今天避而不战,别人会讥笑我胆小。
”就这样,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正确意见。
韩信探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十分高兴。
于是他就把兵马驻扎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
待到后半夜,韩信又派出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准备袭击赵营。
然后,韩信再派10000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探知韩信兵马沿河布阵,哈哈大笑说:“韩信空有虚名!背水作战,不留后路,这是自己找死!”天亮了。
韩信带领后队兵马,打出帅旗,大张旗鼓地向井陉口杀来,赵军立即迎战。
交战后,汉军假装败退,抛掉旗鼓,向河岸阵地退去。
陈余不知是计,指挥赵军拼命追击。
这时,韩信埋伏的轻骑兵,见赵军倾出击,立即杀入赵营,拔掉了赵军旗子,换上了汉军的旗子。
赵军追得汉军退到了背靠汉水的阵地上。
汉军后退无路,于是他们返转过身,一个个背水拼命死战。
赵军久战不能获胜,士气开始低落。
后来,当他们忽然又发现背后自已的营垒上都插上了汉军的红旗,军心顿时大乱,纷纷四外溃逃。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锲而不舍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在《劝学》中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连金属和石头那么硬的东西都可以镂穿。
其中“镂刻”是一种精细的雕刻方式。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认为自然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命,不迷信鬼神,认为人定胜天;还主张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发展。
在教育方面,他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劝学》,来阐明他的教育思想。
《劝学》中记述了他在教育、学习方面的很多理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比如,他认为人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在《劝学》中,荀子还用镂刻金石来说明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他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渊博的学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人们学习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锲而不舍的成语故事延伸【注音】qièér bù shě【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释】锲:镂刻;舍:停止。
不断地镂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用法】用作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始终不渝【反义词】一暴十寒半途而废【年代】古代【例句】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的精神。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锲而不舍点评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没有恒心,连棵树都砍不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恒心,连金子都可磨。
2.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做就没有不成功。
3.毅力和决心是人生成功路上至关重要的。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持之以恒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
背城借一的成语故事
背城借一的成语故事
背城借一的成语故事
【注音】bèi chéng jiè yī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顷公被晋鲁卫三国联军打败,就派上卿宾媚人带上玉器及土地册子,去向晋军求和,并嘱咐不能屈服受辱。
宾媚人来到晋国军营见到中军主将,晋国趁机提出无理要求,宾媚人说如果这样就只好收集残兵,背城借一,死战到底。
【典故】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左传·成公二年》
【释义】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
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作最后一搏
【相近词】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垂死挣扎
【相反词】重整旗鼓
【示例】合家细弱,依栖于此,屡被封家女子,横见摧残,今欲背城借一,烦君属檄草耳。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及解释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汉字书写】:背水一战【汉语注音】:bèi shuǐ yī zhàn【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双方决一死战,常与“破釜沉舟”连用。
【背水一战的意思】:背水:背靠河水,指无路可退;水:指江河;比喻做事情有进无退,决一死战成败在此一举,努力拼命完成要做的事。
【背水一战的近义词】:背城借一、济河焚州、破釜沉舟、背水为阵;【背水一战的反义词】:临阵退缩、望风而逃、知难而退、偃旗息鼓;【背水一战的故事】秦朝末年,大将军韩信是刘邦旗下的一名军事奇才,在楚汉相争之际,汉王采用了他的计策,攻取了关中地区,也为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
汉高祖三年,韩信领兵东渡黄河越过太行山,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今河北获鹿、井陉交界处一道极狭的山口),道路狭窄,是其必经之路。
赵王歇与大将陈余结集二十万部队,前面堵守井陉口,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将韩信困于井陉中。
韩信知道后,派出一部分人马,故意背水结阵,引诱住赵军,另选出两千轻骑兵从小道圩回监视赵军一举一动。
两军开始交战时,韩信的主力部队奋勇出击,背水结阵的部队因无路可退,也返身猛扑。
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韩信背水列阵,都笑话韩信。
谁知汉军里外夹击,赵军根本抵档不住,四散奔逃,陈余阵亡,赵王被俘。
战后,有将士问韩信:“兵法上说背水结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什么明知故犯居然还打了胜战呢?”韩信回答:“兵法上也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
’背水结阵,把士兵们放在死地,他们才会拼命奋战,以求生存。
”只要有决心,在怎样的条件下都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
背水一战就是坚决求生存这一点获得胜利的。
【背水一战例句】理由《高山与平原》:“挫折也有两重性。
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
背城借一的典故
背城借一的典故背城借一,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长期交战。
楚国的敌人秦国实力强大,军队战斗力出众,而楚国的城防却相对薄弱。
楚国国君知道自己的军队无法与秦国抗衡,于是决定采取背城借一的战术。
楚国国君派遣使者前往秦国,向秦王提出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要求:希望秦国能够借给楚国一座城池,以供楚国国君寓居。
秦国的国君秦王虽然对楚国的要求感到奇怪,但出于对楚国军队的轻视,他同意了楚国的请求。
楚国国君得到了秦国的应允后,迅速安排了自己的部队,迁入了秦国借给的城池。
楚国的军队撤离了城市,将原本属于楚国的城池让渡给了秦国。
秦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的城池,以为胜利已经到手。
然而,秦国并没有料到楚国的真正目的。
楚国国君命令他的将士们,趁着秦军沉醉于战胜的喜悦中,秘密地修筑了一座新的坚固城池。
楚国的军队在夜间完成了这项任务,而秦国的军队却没有发觉。
第二天,秦国的军队发现楚国的军队已经撤退,而他们所占领的城池只是一个空城。
他们不禁感到疑惑,但还是将楚国的城池守卫起来。
然而,当他们意识到楚国的真正意图时,已经太迟了。
楚国的军队在新修的城池内,准备迎战秦国。
秦国的军队想要攻占这座新城,却发现城池坚固异常,无法轻易攻破。
楚国的军队利用城墙上的箭楼和壕沟,牢牢地守住了城池。
秦国的军队几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最终无奈撤退。
背城借一的战术让楚国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领土,避免了被秦国侵略的命运。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战争中智谋和策略的重要性。
背城借一虽然是以退为进的战术,但却在关键时刻扭转了局势,保护了楚国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善于思考,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描写战争英雄的四字成语故事
关于描写战争英雄的四字成语故事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出处:清·昭梿《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来数郡。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
形容所向无敌。
出处:《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
形容善于用兵。
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
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屡战屡败:屡:多次。
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出处:《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
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战速决的希望。
”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
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出处: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背城一战:背:背向。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
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
指近距离搏斗。
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
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大全
38、背城借一
这个典故源于《左传.成公二年》。
公元前589年,齐国军队在安(今山东历城)被晋、鲁、卫等国的联军打败。
齐国国君齐顷公派大夫宾媚人去晋军中求和。
临走时,他对宾媚人交待:"如果他们不同意讲和,就随他们办吧!"宾媚人来到晋军营中,送上财礼说明来意。
但晋国人联军的统帅溪克却乘机提出了齐国难以接受的条件。
宾媚人一听立刻驳斥了晋国的无理要求,表达了齐国的立场。
他说:"假如晋国不想灭亡齐国,愿意恢复过去的友好关系,那我们是不吝惜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一点点土地和财物的。
可是如果你们不肯就此善罢甘休,我们只好收拾残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墙来决一死战。
"看到齐国的态度和立场很坚决,鲁、卫两国的将领也都主张和解,于是两国签署了和约。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在战场上同敌人决一死战的勇气和立场。
39、背水一战
这个典故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率军去攻打赵国。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除余,率领二十万兵马在井陉口(今河北的井陉关)迎战。
为以少战多,取得胜利,韩信派两千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的小红旗,悄悄埋伏在赵军驻地周围。
然后韩信命令一万人马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除余等人见韩信兵马沿河布阵,大笑不止,说:"韩信徒有其名,背水作战,不留退路,这是自己找死?"布置妥后,韩信带领人马和赵军展开激战,交战了一会儿,汉军假装败退,丢掉战旗,向河岸阵地退去,赵军不知是计,一窝蜂地追了上来。
这时,埋伏赵营附近的两千轻骑见赵军全部出动,立刻冲入赵营,拔掉了赵军旗子,插上了汉军的小红旗。
韩信率领的万余名人马,被赵军追杀到背靠大河的
阵地后,没有后路,个个只得殊死决战。
赵军久战不能取胜,便有些泄气,回头看见营垒中已插上汉军旗帜,顿时军心大乱,纷纷溃逃,汉军趁机前后夹攻,大胜赵军,赵王歇被活捉,除余被杀死。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在军事等方面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决一死战才能取得成功。
40、比肩接踵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春秋时期,一次齐国大夫晏婴奉命出使楚国。
楚王依仗自己国盛兵强,瞧不起齐国。
一看晏婴既矮又丑,便有些傲慢地问:"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派你这样的人来?"晏婴回答说:"大王您错了,我们齐国人才济济,走在路上肩靠肩,脚碰脚,扬起衣袖就能挡云遮日,一起挥洒汗水就好比下雨一样,为何说没有人了呢?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能干而体面的使臣,出访上等国家,去拜见德高望重的国君,而像我这样的人,只能派访到您这里来了。
"楚王本想嘲弄晏婴,结果反被对方奚落一顿,非常尴尬。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人很多、很拥挤。
41、髀肉复生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蜀志.先王传》。
东汉末年,刘备在割据争雄的混战中失败后,投奔到荆州刺史刘表那里。
刘表对待刘备很好,吃、住、行都安排得妥贴周密。
一晃刘备都在荆州闲住了五年。
一天,刘备和刘表在一起闲谈,不一会儿刘备去厕所解手,在厕所里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的大腿,禁不住流下眼泪。
回到屋时脸上还沾有泪痕。
刘表见他这副模样,忙问原因,刘备说:"没什么,过去我是身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肌肉很结实。
自从来到你这里后,无忧无虑,享尽清福。
这些年由于不再骑马打仗,大腿上的肉又肥又松。
唉,
人快老了,却一点功业都没完成,一想这件事,我的心中就很痛苦。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长久安逸,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