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吏三别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

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

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

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

(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

”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

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

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

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

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这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2012.12喻文辉“三吏”“三别”的思想内容组诗“三吏”“三别”包括《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歌,是杜甫现实诗歌的代表作。

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邺城战役之后,此战以唐军的溃败而告终。

为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使人民蒙受了深重的苦难。

诗人杜甫此时正从洛阳探亲归来,返回途中,亲眼见到了种种抓丁拉夫惨象,写成这组诗篇。

诗人在组诗中既揭露了兵役制度的黑暗腐朽,又不得不挥泪劝勉人民投入这场拯救民族的战斗中,心情是痛苦的,也是矛盾的。

在组诗中,诗人在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诗中也反映出并歌颂了广大人民同仇敌忾,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

《新安吏》写的是未成年男子被征,揭露兵役的黑暗。

诗中写道:“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反映“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诗云:“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潼关吏》表现的主题则较为特别,意在警告潼关守将切勿轻易出关迎敌。

诗云:“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请嘱守关将,慎勿学哥舒!”《新婚别》写一个“暮婚晨告别”的青壮年男子被抓去当兵,时间的特殊性带来了主题的深度。

全诗以新娘子的口吻写成,它是诗人的呼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呼声,通过娘子的口发出的爱国号召。

组诗“三吏”“三别”的艺术特色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在《无家别》里,写战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

2、寓主观于客观。

诗作将诗人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来。

这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

在《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独与老翁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占有重要地位。

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巅峰。

唐朝国运几近三百年,流传下来的诗歌将近五百首,不同时代风格各异,独领风骚的代表诗人近百人。

璀璨明星之中,杜甫诗歌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最高峰,他的“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之杰作,如同史诗般傲然屹立于中国诗坛。

透过这些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也看到了诗人痛苦思索的历程和内心尖锐的矛盾。

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成为后世竞相学习的典范。

关键词:杜甫三吏三别思想性艺术性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他一生历经唐朝由盛至衰的蜕变,虽出生官宦之家,但到他这一代已完全无所倚仗。

仕途受阻,求官未果,除短时间有过极低的职位外,一生基本上生活于社会底层。

长年累月避乱求存、投亲靠友的生活经历,使他得以亲眼目睹国破家亡、民生疾苦、官吏凶残的悲惨现实。

在“三吏”、“三别”里,杜甫以他独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将他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下来。

“三吏”、“三别”有如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将一幕幕历史活剧呈现在我们面前,与丰富的历史典籍相互印证,长存于五千年中华文化史册之中。

一、“三吏”、“三别”深刻的思想内容杜甫真正无愧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称号,是由于他往往能够从极平凡的题材联系到现实,揭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吏”、“三别”正是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安史之乱时期朝廷征召军士、百姓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三吏”、“三别”成诗于唐肃宗二年(公元759年),时值安史之乱最残酷的时期,正逢官军大败于邺城,溃不成军,死亡遍地,到处抓丁。

杜甫目睹官吏横暴民生疾苦、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社会现实,忧心如焚。

空前的浩劫,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的高潮,写下了这些不朽的名篇。

“三吏”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面向社会,面向人民,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其精湛卓越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凝练、精工的语言,沉郁顿挫为主的多种艺术风格,兼擅众美的诗歌体裁,以及诗人崇高的人格和博大的襟怀,都堪称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光辉典范。

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或以叙事为主的诗)上面。

首先,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逾墙而逃的老翁,急应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殷勤劝饮的田父,天真稚气的儿童,潇洒狂放的饮中八仙,舞剑酣畅淋漓的公孙大娘,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飘逸不群的李太白,以及如狼似虎的役吏,炙手可热的扬国忠兄妹,烧杀掠夺的安史叛军,昏庸无能的朝廷大臣-----组成了一个人物形象画廊。

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劳动人民的形象),是杜诗的杰出贡献。

其次,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说话,自然感人。

如《丽人行》这首诗通过对“游曲江”这一典型情节的客观描述,讽刺了杨国忠兄妹势焰熏天、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

诗歌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语,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龙《读杜心解》),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

其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

再次,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

无论是独白(如“三别”)还是对话(如“三吏”),都精彩传神。

比如《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将她送别丈夫时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通山县洪港中学成淳勇【内容提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诗史”。

其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年代,尤其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杜甫的大量诗歌都描绘出了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

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间,他生活在那个“万方多难”时代的底层,他了解战乱中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因此他的大量诗歌都反映了他爱国忧民的思想。

杜诗里悲剧题材的诗歌较多,这样又形成了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

为了真实形象地反映现实,他的诗歌多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三吏”、“三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下的不朽诗篇,它们也是杜诗的代表作。

本文就从爱国忧民、沉郁顿挫、现实主义等三个方面对“三吏”、“三别”作一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爱国忧民安史之乱沉郁顿挫“三吏”“三别”现实主义一、导言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我国文学史和诗歌史上,杜甫是公认在诗歌创作上具有集大成及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他的作品以最广泛深刻地反映着他的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著称。

人称“诗史”、“诗圣”。

杜甫前半生处于玄宗执政时期,这个阶段由于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后安史之乱则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杜甫也亲历了困顿之苦,体察人民的痛苦生活。

他的作品广阔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慨叹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痛苦,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交织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地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杜甫的作品很少有孤立地描写景物或抒写内心情感而不牵涉到当时时局与社会的。

他的作品是一幅天然的历史画卷。

因此,杜甫生前,人们就用“诗史”称呼他。

如果说“诗史”是从历史价值角度评价杜甫的话,那么“诗圣”则是一个全面的评价了。

唐代是古诗的鼎胜时期,各种新旧体诗歌达到成熟的阶段,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人风起云涌,时代需要一个人来对已有成就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推向高峰。

从三吏三别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从三吏三别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三别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众所周知,与李白的浪漫主义相对,诗圣杜甫的创作则带有明显的写实特点,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杜甫异常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即所谓“毫发无遗憾”。因此,其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大抵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而尤其以叙事诗最能表现其艺术特色,这里我们从他的代表作“三吏”、“三别”来作简单分析。
首先,杜甫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千百年来,杜甫诗歌一直让人感到心惊而魂悸,秘密也就在于此。比如《无家别》中,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以及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着极其广泛的显示内容。读其《新婚别》,虽然是诗人运用自身的想象,构造出新嫁女子的形象,但其遭遇,不得不说在当时是非常可能出现的。这种一个家庭的不幸,所反映出整个大唐王朝的不幸,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不仅传神地表现社会生活,也概括劳苦人民的无穷辛酸和灾难。
再次,杜甫诗歌具有高度凝练准确与丰富多彩的语言。汉代乐府诗歌中,常常用人物个性化的独白和对话展现人物现象。譬如《西洲曲》和《孔雀东南飞》等。杜甫吸取了这一创作经验,在其诗歌中加以应用,并且不避俗语,使得形象鲜活。这一点在《新婚别》中尤能得到体现。全诗写的是一位新娘子独白。既有对丈夫的埋怨和不满,又有自叹身世的凄苦和不幸,既有女子的羞涩于矜持,又有鼓励丈夫的坚强与贤德。让人读来未闻其声,已见其人。又如其中“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将得”两句,反映了古代淳朴人民嫁鸡随鸡的简单要求,因为写的是底层人民,诗人用这样的语句,更使得这一形象生动,鲜明。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性和亲切感,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而在《潼关吏》中,则夹带了问答的形式。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诗人问到“修关还备胡”,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中,给读者留下守关唐军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

试论杜甫的“三吏”、“三别”杜甫的《三吏》与《三别》都属于杜甫卓著的励志诗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中,思想最为突出和最富于激情的作品,被誉为古代文学解放运动中的“先驱者”。

作品中结合历代文质彝类和群像,表达了杜甫对自由主义思想的强烈支持,并用具体的场景、人物和社会背景说明了杜甫深厚思想的基础和来源。

《三吏》的前言描述了“青州三吏”的职能,对当时的官吏观念进行了深刻的调查和分析,反映了当代贵族文化的扭曲。

此外,为了把目光投向弘扬自由思想的未来,杜甫在尾联的两句中给了明确的表态,显露出他以自由思想进行振兴的决心。

《三别》中,杜甫论述自由思想的融合历史文化背景,描写了其激情奋发和宏大未来。

诗以当时叩见连开四方、终关西宁的胡人大将瞿谕为向导,形象地写出了自由思想通过发明启迪,维护正义实现强大未来的抽象意象。

在诗中,杜甫运用古典文学的思维方式,借助著名的文学群像和英雄人物,很好地描绘出自由思想的广大背景,让当下的读者感受到自由思想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从整个作品中可以看出,杜甫著述的“三吏”与“三别”,都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用简练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了他深厚的思想和感情,给了读者无限的激励和力量。

从中可以了解到杜甫深厚的思想底蕴,他不仅有追求自由的勇气,而且也巧妙地将古代文学与当下的思想相结合,将古典文学的表现方式与现代文学的表现做了有机的混合,赋予文学作品以新的深意。

《三吏》的写作技巧启发了不少后世诗人。

特别是《三别》中传神的形象描写,早期知名古典作品就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杜甫不仅让文学作品形象多姿多彩,而且还使其具有自由思想的基础,让许多后世读者深受其影响。

“三吏”与“三别”的巨大意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自由民主的发展,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古至今,杜甫的精彩作品一直鼓励着古今中外的读者,激发着他们追求自由自在、交流自由思想、崇尚公平正义的文明人性,坚持个性自由的历史传统,使更多人看到以自由思想为导向的伟大目标。

谈谈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谈谈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谈谈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说到杜甫,咱们不妨从“诗圣”这个名字说起。

要说杜甫的诗歌,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你说,他一生不容易,生活的艰难没得说,但就是这种不屈的精神、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才让他的诗歌有了那么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你想想,那个时候战乱不断,百姓疾苦,杜甫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一首首诗,简直就是天才,真的是把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融合得无比巧妙。

很多人都说杜甫是“诗史”,你要是深入去读,真的能从他的诗里看出一段历史的脉络,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苦痛和希望,简直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

杜甫的诗歌,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有“烟火气”。

别看他常常写一些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诗句,透过那些字句,你能感受到他对百姓的深厚情感。

想想看,他笔下的“无家可归”“野火烧不尽”这些,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现实。

他的诗里有着一种特别浓的“人情味”。

不是说写得有多精致、刻意,而是那种直接、真切的情感,让人一下子就能理解。

比如他写的《春望》,那种心情,真的是一种被动的无奈,你能感觉到他对国破家亡的深深痛惜,却又不得不在乱世中坚守。

他的诗,就像是被历史的风霜磨砺过一样,坚韧又有力量。

你再看看杜甫写的那些描写自然的诗句,比如《望岳》里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气吞万里如同猛虎下山。

你说这写得有多雄浑!他用的是一种非常“震撼”的语言,不是浮夸,而是非常真诚的表达。

你一读,就能感受到那种山高水远的辽阔感,仿佛你站在高山之巅,整个人都被大自然的力量所震撼。

更有意思的是,杜甫的诗,不仅仅是写自然风光,还是他表达心境的一种方式。

比如《江南逢李龟年》,你从“昨日江南水乡月,今朝又见李龟年”就能看到他如何通过景物的变换,来表达时光流逝的无情与自己内心的那份怀念。

这种情感的转换,在杜甫的诗歌中可是屡见不鲜。

再来说说杜甫的诗歌语言,大家都知道他的诗多种多样,语言上也是极具表现力的。

有时简单直白,有时又极具画面感。

他的笔触非常细腻,但又不拖泥带水,简直是“简而不凡”。

三吏三别读后感

三吏三别读后感

三吏三别读后感
“三吏三别”是中国古代文人杜甫的作品,它们描绘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展现了杜甫的爱国忧民思想。

首先,“三吏三别”中的诗歌主题是悲惨和痛苦的,它们展现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所经历的苦难和黑暗。

杜甫深入到社会底层,亲身体验到人民的疾苦,这种体验不仅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观。

其次,杜甫在“三吏三别”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最后,“三吏三别”中的诗歌也体现了杜甫的爱国忧民思想。

他关心国家和人民,对统治集团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深感痛心。

这种爱国忧民的思想不仅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和价值观。

在阅读“三吏三别”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也是对人类苦难和黑暗的深刻反思。

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人民疾苦和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总之,“三吏三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具有极
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论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师宗县彩云镇明德小学张家发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关键词:现实主义人民性气势诗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杜甫经历了所谓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

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

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面,并逐步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1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我们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成长历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

他的出生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是这样表明着的。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三别》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三吏》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石壕吏》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潼关吏》这首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新婚别》这首诗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

《无家别》这首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垂老别》这首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

《三吏三别》这组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范文大全)

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范文大全)

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范文大全)第一篇: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三吏”、“三别”是杜甫叙述诗的代表作,“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与《无家别》。

杜甫写作“三吏”、“三别”的时间是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时唐朝平叛官军九节度之师与安史叛军交战于相州而遭大溃败,杜甫正是在这相州大溃败大混乱之际离开洛阳返回华州。

在他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沿途耳闻目睹男女老少被捕捉充当兵士役夫的惨痛景象,到处是惊惶恐怖和悲哀叹息,人们遭受极大痛苦和悲伤却无处申诉。

这一切给了他强烈的震动和深刻的印象,触发其内心深广的忧愤。

公元759年3月,杜甫在回到华州之后,将他一路上亲身感受到的人民悲惨遭遇,经过艺术提炼有计划地写成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不朽的现实主义杰作,其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人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法使诗的主题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下面我将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

一、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概括。

选取生活中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角,对其加以叙述描写,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如《垂老别》中,写战争接连不断,杀伤之多的惨状很具有典型性,“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无家别》中,描写战后归乡,乡里的面目:“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田园房舍只残留一片野草,人宅已成狐穴,荒无人烟、无人居住。

还有,诗中描写士兵未尽到儿子应有的孝心和责任的诗句,也具有深广的现实内容,“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壑。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全诗情景交融,以景暗示自己的伤感和无奈,以一人之苦反映了当时所有百姓的痛苦。

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还表现在杜甫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

在一两句诗中。

如《无家别》中,“久行见空巷,日瘦气凄惨。

三吏三别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成熟

三吏三别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成熟

三吏三别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成熟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
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体现了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内容选择上,“三吏”、“三别”,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立足于现实生活;在人物塑造上,这六首诗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

由此可见,三吏三别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成熟。

“三吏”、“三别”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思想深邃的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

诗人在组诗中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成功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作了高度集中的典型概括,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可以说“三吏”、“三别”深刻地表现了诗人面对现实,讽喻时事的勇气,表现了诗人忧国爱民的情怀,从而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

杜甫《三吏三别》品析

杜甫《三吏三别》品析

杜甫《三吏三别》品析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

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

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

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 摘要] 杜甫的叙事诗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他汲取了《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作了真实写照, 开创了把现实生活高度艺术化的新风格; 三吏、三别是其叙事诗的代表作, 诗人在这组诗中通过典型化、寓情于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景物描写叙事化这些艺术手法写出了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痛苦。

《三吏》、三别为杜甫叙事诗的代表作。

肃宗乾元元年( 758) 六月, 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二月至东都洛阳, 不久自洛阳回华州, 就一路所见写成这组诗)新安吏潼关吏6、5石壕吏6( / 三吏0) , 5垂老别6、5新婚别6、5无家别6 ( / 三别0)。

[ 1] 歌颂爱国的思想、同情人民苦难和揭露封建压迫是此组诗的主题, 是诗人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体现, 故而此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诗人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法使诗的主题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场景的典型化场景是由人、事、场面所构成。

在/ 三吏0、/ 三别0中诗人善于选择和概括典型的事件、人物、场面,写出典型场景, 以个别反映一般。

5石壕吏6选择/ 乱抓人0这一典型事件, 而所抓者又是烈士之家。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祥注》中说:“古有兄弟, 始遣一人从军, 今驱尽壮丁, 及于老弱,诗云: 三男戌, 二男死, 孙方乳, 媳无裙, 翁逾墙, 妇夜往, 一家之中父子兄弟, 祖孙媳妇, 惨酷至此, 民不聊生极矣, 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 0[ 2] 唐制规定妇女依法不服兵役, 尽管老妇屡述家庭苦情, 希望可以免征, 但出乎意料( 老妇和诗人) 仍不于难。

由此可见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之深和当时统治阶层暴虐对待人民之甚。

5新婚别6诗人抓住新婚离别这一典型事件。

这组诗中的典型事件概括了当时人民痛苦生活的全貌, 反映了社会现实) ) ) 战乱烽火到处都是, 人民妻离子散, 统治阶层残暴无比。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人生哲理等多个领域,表现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成就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杜甫的诗歌注重现实主义的描写。

他以饱满的情感和犀利的笔触,刻画出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展现了人们的苦难与生活的艰辛。

他的作品中,描绘了农民的困境、官员的腐败、战争的残酷等社会现象,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其次,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

他对当时社会的不公平、腐败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切。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呼吁社会改革,倡导公正和中庸之道,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对民生的关注。

此外,杜甫的诗歌还展现出了深邃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他对人生的终极命运和生死的思考,赋予了他的诗歌以悲壮的气质和宏大的思想。

他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对世事无常的思索,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

最后,杜甫的诗歌语言优美,表达精确。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

他的诗句用字
简练、精准,行文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善于运用音韵和节奏的变化,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性,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诗,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和批判,深邃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语言表达。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观察家,他的诗作不仅具有时代特色,也具有普世价值,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宝藏。

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

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

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三吏”、“三别”是杜甫叙述诗的代表作,“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与《无家别》。

杜甫写作“三吏”、“三别”的时间是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是时唐朝平叛官军九节度之师与安史叛军交战于相州而遭大溃败,杜甫正是在这相州大溃败大混乱之际离开洛阳返回华州。

在他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沿途耳闻目睹男女老少被捕捉充当兵士役夫的惨痛景象,到处是惊惶恐怖和悲哀叹息,人们遭受极大痛苦和悲伤却无处申诉。

这一切给了他强烈的震动和深刻的印象,触发其内心深广的忧愤。

公元759年3月,杜甫在回到华州之后,将他一路上亲身感受到的人民悲惨遭遇,经过艺术提炼有计划地写成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不朽的现实主义杰作,其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人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法使诗的主题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下面我将浅析“三吏三别”的叙事艺术。

一、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概括。

选取生活中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角,对其加以叙述描写,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如《垂老别》中,写战争接连不断,杀伤之多的惨状很具有典型性,“万国尽征戎,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无家别》中,描写战后归乡,乡里的面目:“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田园房舍只残留一片野草,人宅已成狐穴,荒无人烟、无人居住。

还有,诗中描写士兵未尽到儿子应有的孝心和责任的诗句,也具有深广的现实内容,“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壑。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全诗情景交融,以景暗示自己的伤感和无奈,以一人之苦反映了当时所有百姓的痛苦。

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还表现在杜甫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

在一两句诗中。

如《无家别》中,“久行见空巷,日瘦气凄惨。

”这样的景象之所以触目惊心不仅是因为它描写了士兵战罢无家可归的痛苦,还在于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黑暗,不体恤百姓,仅一“瘦”字写尽了满目荒芜,凄惨宛然在目。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说起可能大家都知道他被称为“诗圣”但他诗歌的艺术成就大家知道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一)抒写理想壮志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传统对杜甫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时,杜甫生活在盛唐时期,那时候的杜甫一心追求仕途,有着伟大的理想壮志。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自杜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

在杜甫名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二)批判朝政和统治阶层《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

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即写实精神。

在忠诚于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还有他对于战乱以及朝廷腐败带给下层人民百姓的痛苦。

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还有《丽人行》,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出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三)表现战乱“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吏三别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众所周知,与李白的浪漫主义相对,诗圣杜甫的创作则带有明显的写实特点,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

与此同时,杜甫异常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即所谓“毫发无遗憾”。

因此,其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大抵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而尤其以叙事诗最能表现其艺术特色,这里我们从他的代表作“三吏”、“三别”来作简单分析。

首先,杜甫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千百年来,杜甫诗歌一直让人感到心惊而魂悸,秘密也就在于此。

比如《无家别》中,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以及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着极其广泛的显示内容。

读其《新婚别》,虽然是诗人运用自身的想象,构造出新嫁女子的形象,但其遭遇,不得不说在当时是非常可能出现的。

这种一个家庭的不幸,所反映出整个大唐王朝的不幸,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不仅传神地表现社会生活,也概括劳苦人民的无穷辛酸和灾难。

其次,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杜甫诗歌笔力浑厚,文气充沛,意象广阔,这在他的大多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而他又善于刻画描写,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化在客观的描写中,寓主于客的表现手法。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石壕吏》。

全诗描写了石壕村中抓壮丁的场景。

村中男丁稀薄,官吏又苦苦逼迫,最后老妇人不得已只得跟随差吏从军。

这一幕幕凄苦的景象,在我们现今看来,是应当加以大量充斥了个人情感和道德倾向的指责和批判的。

而在诗人的笔下,却除了“吏呼一呵怒”二句微微透露其主观感受外,其余文字都是从客观的角度展现整个状况。

诗人将自己的爱憎之情隐藏,转为用事物的本身去感染读者,虽是客观叙述,但深藏了杜甫的斥责和讽刺,寓讽刺于叙事,更突出情感的真挚和哀伤。

杜甫善于细节描写,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的细节。

例如《石壕吏》用“老翁逾墙走”,表现官吏频繁征兵抓人给人民带来的恐惧心理和民不聊生的痛苦。

《新婚别》中的“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反映了新娘子内心的悲伤和希望能平平淡淡地与丈夫一起生活的单纯愿望。

还有《垂老别》中,对老翁心理细腻的刻画,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再次,杜甫诗歌具有高度凝练准确与丰富多彩的语言。

汉代乐府诗歌中,常常用人物个性化的独白和对话展现人物现象。

譬如《西洲曲》和《孔雀东南飞》等。

杜甫吸取了这一创作经验,在其诗歌中加以应用,并且不避俗语,使得形象鲜活。

这一点在《新婚别》中尤能得到体现。

全诗写的是一位新娘子独白。

既有对丈夫的埋怨和不满,又有自叹身世的凄苦和不幸,既有女子的羞涩于矜持,又有鼓励丈夫的坚强与贤德。

让人读来未闻其声,已见其人。

又如其中“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将得”两句,反映了古代淳朴人民嫁鸡随鸡的简单要求,因为写的是底层人民,诗人用这样的语句,更使得这一形象生动,鲜明。

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性和亲切感,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而在《潼关吏》中,则夹带了问答的形式。

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

诗人问到“修关还备胡”,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

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中,给读者留下守关唐军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最后提一下,杜甫还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

他不仅擅长七律,五律,五绝,七绝等各种近体诗歌形式,也精通于三吏、三别这一类的古体诗。

他灵活运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和律诗来创作叙事诗歌,从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也发展了各类诗歌体式。

总而言之,上述艺术成就,使杜甫诗歌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沉郁顿挫”风格,开拓了诗歌的境界,为后世表现现实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