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兰的天空飘着白云,地上满是零落的黄菊,萧瑟的秋风劲吹,避寒的大雁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树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啊?总是离别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与张生相见得迟,怨情郎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玉马,恨不能使斜阳一直挂在疏林上。
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我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
刚刚告别了相思之苦,夫妻关系刚开始,这么快又开始分离。
听得张生说一声“要走了”,自己愁得立刻手腕消瘦镯子松落;远远望见离别的长亭,肌肤也立刻瘦损了。
这种悲恨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丫环红娘说)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那知我的心里啊!(莺莺唱)【叼叨令】看见送行的车儿、马儿准备好了,禁不住心急火燎般的气;还有什么心情挑选花儿、饰物,打扮得那样娇娇滴地媚人;(不要说打扮,以后连床也懒得起了)准备好被子、枕头,只好昏昏沉沉地睡;从今往后,衫儿、袖儿,将谐拭(抹干)层层泪水。
这怎么不闷死人了,这怎么不闷死人了啊?久别后书信,一定要赶紧给寄来,以慰我惊慌不安的样子。
第二部分:在长亭的筵席上。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
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
我今日将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师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者。
(男主角张珙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在地上捡小草一样轻而易举。
(和尚说)夫人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
(斟酒后,坐下)(女主角莺莺长吁科)【脱布衫】秋风把亭外枯黄的树叶纷纷吹落,衰草在寒烟笼罩下一片迷茫。
长亭送别翻译

长亭送别翻译
A Farewell at the Long Pavillion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翻译:
在长亭外,古老的小路旁,青草连绵无尽。
晚风轻拂柳树,笛声萧萧,夕阳西斜远山横在眼前。
天涯海角,知己难寻,一半已经散落在天涯海角。
喝一壶浑浊的美酒,高兴地相聚。
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事情,我们笑谈中已消逝。
扩展:
《长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告别朋友的场景和诗人内心的感触,洋溢着豪放和激情。
诗句简练明了,意境深远,缅怀诗人对友情和亲情的珍重,表达了对旧友旧时光的眷
恋和怀念之情。
这首诗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是中国古代诗词精华之一。
在现
代社会中,这首诗被广泛应用于音乐、影视作品、书画等领域。
目前,这首诗的译本随处可见,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
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
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
(《送别》)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生: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长亭送别》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亭送别》的文化背景和词赋的基本格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送别诗,反映了当时的送别文化。词赋的格律包括平仄、韵脚、对仗等,它们赋予了诗词音乐美和结构美。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长亭送别》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格律表达深厚的友情和离别的哀愁。
《长亭送别》教案
一、教学内容
《长亭送别》教案,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词赋》。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深入解读《长亭送别》的背景、作者情感、词牌格律、用词特点及意境描绘。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背景分析:《长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及送别文化。
2.作者情感:探讨王之涣在诗中表达的对友人的深厚情谊、离别的哀愁以及对前途的祝福。
-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能存在交流不畅、意见分歧等问题。
举例解释:
-对于理解情感难点,可以通过讨论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以及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
-在分析格律难点时,可以通过图解、表格、举例等方法,将抽象的格律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培养创作性思维时,可以提供一些创作提示,如选取特定的场景、情感、词汇等,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长亭送别》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诗词背景和格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同学能够迅速理解并吸收相关知识,而有的同学则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讲授《长亭送别》的用词特点和意境描绘时,我尽量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还不错,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创作练习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他们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有待提高。
《长亭送别》

西厢记
秀才张君瑞上京应试,路过普救寺,偶遇寄居 于寺中的前相国小姐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于是 冲破礼教的束缚,月夜吟诗,弹琴达意。不料正在 此时,贼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掠崔莺莺 做压寨夫人。相国夫人被逼无奈,只好当众许诺: 谁能退却贼兵,就将莺莺嫁给谁。张君瑞向好友白 马将军杜确求救,围兵被解。事件平定之后,相国 夫人却悔婚,崔、张冲破种种樊篱,私自结合。在 事实面前,相国夫人被迫允婚,可又以“三辈儿不 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君瑞上京赴试。张君瑞 不负众望,状元得第,衣锦归来,与崔莺莺有情人 终成眷属。
元杂剧“压卷”之作
--《西厢记》
“第六才子书”
——金圣叹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录鬼簿》
元杂剧简介
• 结构: 元杂剧基本是四折一楔子。
• 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四折之间,大多 表现出起、承、转、合的变化。 •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之 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对剧情起交代或 连接作用,不能放在末尾。
滚绣球
由情及景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 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 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 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 “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滚绣球]
1、恨归去得疾
恨
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3、此恨谁知
情态描写
王实甫善于抓住 人物的特定情态来刻 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请大家找出几处描写 崔的特定情态的句子 来。
典故运用
复述课文中 使用的一个典故, 并说说它在文中 的寓意。
本文出现的典故成语
• • • • • • • • 举案齐眉 后汉梁鸿、孟光故事,形容夫妻相敬如宾 大禹的妻子涂氏,指妇女思念丈夫 望夫石 司马青衫 《琵琶行》,指伤心落泪 劳燕分飞 出自汉乐府诗,比喻人的离散 一春鱼雁 比喻长时间没消息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微不足道的小名小利 红泪 女子的眼泪 青鸾 青鸟 信使,送信者
长亭送别(共43张PPT)

王实甫(约1260—— 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 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 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 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 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 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入百家,创造了五彩斑 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 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 风格。
元曲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 •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 白(对白) •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悲剧
• • • •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 • • •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王实甫和《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 魁。 ——贾仲明续 编《录鬼簿》
第六才子书——金圣叹
• 第一才子书:战国庄周所著《庄子》 第二才子书:战国屈原所著《离骚》 第三才子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第四才子书:唐朝杜甫的《杜工部集》 第五才子书: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原书一百回, 金氏删定为七十回 第六才子书:元朝王实甫所编《西厢记》
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 这样? 松了金钏,减了玉 肌 有甚么心情花儿、 靥儿,打扮得娇娇 滴滴的媚。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滚绣球】【叨叨令】【端正好】三者相比,在 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景 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 恨。 【滚绣球】主要采取融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心 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 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 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 【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 直抒胸臆。
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

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
全诗: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云悠悠的天空,黄花纷纷的大地,秋天西风凄紧而猛吹,空中大雁从北往南飞。
早晨枫叶红得像喝醉酒的人脸一样,都是被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啊。
赏析:
这支曲子通过崔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与张生离别痛苦压抑的心情。
曲词很美,虽然“碧云天,黄花地”是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总是离人泪”是化用苏轼的词句,但天衣无缝,融为一体。
迫于老夫人之命,张生只得上京求取功名,他和崔莺莺两人新结鸾俦,离别之苦可想而知。
这时正值深秋,景色凄凉,正好衬托了两人心境。
天高云淡,满地菊花正开,本来是很美好的。
但是,“西风紧,北雁南飞”,暗合离愁别思。
秋霜染红了树林,本来也是很美的,可在主人公看来,是哀伤的。
“晓来谁染霜林醉?”不是秋霜,而是离人和血的眼泪。
不符合自然逻辑,但符合感情逻辑:这正是文学与论文不同的地方。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碧云、萎积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
它们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水乳交融,情辞相称,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构成了寥廓黯然的境界。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
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若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
《长亭送别》ppt课件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 难分难舍的心情?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 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15
赏析“松了金钏,减 了玉肌”的修辞手法夸张手法的使用: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现了崔莺 莺在感情的折磨下身心交瘁的情形
16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 莺莺唱)
4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 演唱的一 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 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 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 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 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 完整的文学剧本。
[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 的作用是什么?①举案齐眉: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 贴之心;②“望夫石”: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 之深切。
31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 下!(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 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 得下去呢!
32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 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 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 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33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 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 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 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 长吁气。【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 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 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 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 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 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长亭送别》教案优秀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共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沟通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相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实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
其次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相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相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缘由(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索,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沟通:(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详细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沟通,老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相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长亭送别注释

长亭送别注释
《长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以长亭送别的场景,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之情。
第一首: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第二首: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故人落日情,班马望秋月。
这首诗以长亭为背景,描绘了离别的情景。
诗人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诗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等景物描写具体而生动,使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诗中运用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意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
最后两句“挥手自
兹去,萧萧班马鸣”表明了诗人的决意和离别的痛苦。
这首诗是一首流传广泛的离别诗,展现了王之涣细腻的感情表达和对离别的深刻思考。
(完整)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一、导入: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
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们今天要学的《长亭送别》也称得上一曲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二、作者介绍:三、全剧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
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四、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本文概括为哪几幅画?试各用四个字为画面拟小标题,分别包含“别”字的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
明确: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大家层次划分比较准确,通过对故事梗概的了解和刚才大家的阅读,我们知道崔张二人是历经痛苦磨难才得以结合,崔莺莺没想到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你能用一些词语描述一下崔莺莺的感受吗?参考:哀愁、悲痛、伤心、绝望、挂念、惦记、担心……我想问大家,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长亭送别》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长亭送别课文精讲

长亭送别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段之一,主要描绘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理解,这段文字可以有不同的段落划分方式。
以下是根据常见理解和分析提供的两种段落划分方式:第一种划分方式:1.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2.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二种划分方式:1. 第一层次:写莺莺和张生去长亭路上的感触。
2. 第二层次:写长亭饯别时莺莺的悲痛心情。
3. 第三层次:写莺莺对张生的叮咛和嘱咐。
这两种划分方式略有不同,但都主要围绕着莺莺为张生送别的情景展开,通过不同的段落划分,更好地展现了这段文字的情节和内涵。
同时,无论是哪种划分方式,都强调了莺莺对张生的深情厚意和珍重爱情的思想感情,以及她对于功名利禄的轻视和对于离别的无奈和痛苦。
二、文章赏析《长亭送别》它描绘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情景,展现了两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状态。
这段文字的赏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一、情感表现《长亭送别》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深刻表现了莺莺为张生送别时的内心情感。
从一开始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到最后的“柳丝长,玉骢难系”、“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作者通过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将莺莺的悲痛、怨恨、无奈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等手法,如“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将莺莺的悲痛情感与古代文人的境遇相联系,更加深刻地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二、人物塑造《长亭送别》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莺莺这一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莺莺不仅美丽聪慧,而且具有坚定的爱情信仰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她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对于张生的离去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长亭送别诗句

描写长亭送别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描写长亭送别的诗句:
1.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
——宋•李弥逊《菩萨蛮》
2.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
——唐•柳宗元《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
3.不道长亭更长去,也应行到日西休。
——宋•项安世《长亭解》
4.日晚长亭问西使,不堪车马尚萍蓬。
——唐•罗隐《江亭别裴饶》
5.长亭岁尽雪如波,此去秦关路几多。
——唐代•李商隐《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
6.长亭旧别路,落日独行僧。
——唐•李频《送僧入天台》
7.不喜长亭柳,枝枝拟送君。
——唐•李建勋《柏梁隔句韵诗》
8.翠色晴来近,长亭路去遥。
——唐•李中《途中柳》
9.芳草迢迢去路,垂杨脉脉长亭。
——宋•彭可轩《杨庄铺》
10.已过长亭一舍宽,送行犹自挽征鞍。
——宋•沈伯达《解印至大桥铺寄邵阳父老》。
长亭送别的诗句

长亭送别的诗句在古诗词中,长亭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长亭送别,灞桥折柳,无尽的伤感惆怅,让离人泪洒满了这些事词中的十里长亭。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全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之中。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
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
《点绛唇·金谷年年》【宋】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这首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词中直写离情,让人黯然销魂,不尽凄楚哀婉。
《苏幕遮·草》【宋】梅尧臣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咏春草的三首绝调之一。
抒发了惜春的情怀,寄寓了身世之感。
写草写长亭,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也暗寓伤春之意。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抒发离情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写了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
“长亭”是写实,但是并非纯客观的铺叙,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凄凉的况味。
《石州慢·薄雨收寒》【宋】贺铸薄雨收寒,斜照弄睛,春意空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说出原作吗?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理解第二部分
•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2. 2. [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3.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2.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3. [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分析结尾
1.[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运用什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