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美”进行到底——视觉消费的社会学解读
美学领域中的视觉艺术和审美研究
美学领域中的视觉艺术和审美研究美学是一门科学,涉及到审美、艺术和美的研究。
在美学中,视觉艺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人们通过观察画作、雕塑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探索美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美、审美、艺术和创造力等。
艺术与审美是密不可分的,而视觉艺术则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视觉艺术是通过视觉媒介,如线条、颜色和形状等,去表现艺术家的想法和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
视觉艺术的形式丰富多彩。
绘画是最具代表性的视觉艺术形式之一。
通过画笔、颜料、布面等手段,艺术家可以创造许多美丽的画作。
画作可以再现自然的景象、表现人物、描绘抽象概念等等,从而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和人类。
雕塑也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
艺术家可以用各种材料,如石头、金属和木材等,创造出各种立体作品。
雕塑作品可以表现人物、动物和抽象概念等,以及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如纪念碑和雕像等。
除此之外,视觉艺术还包括摄影、影视和数字艺术等多种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艺术变得越来越流行。
艺术家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和其他数字工具,创造出高度复杂的艺术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多样化的体验感。
审美是美学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审美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类如何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以及这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涉及到美术和文学,还包括音乐、戏剧和电影。
美学家们通过审美研究寻找美的元素和美的标准。
这些标准可能来自于人类的感官和情感,也可能来自于文化和社会。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会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有不同的评价。
这反映出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审美研究中,美感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美感体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感受和情感。
当人们欣赏一件美丽的画作时,他们可能会感受到一种愉悦或者兴奋的情感。
美感体验与审美研究有密切关系。
美学家们通过研究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影响,来探究美感体验的本质和规律。
总之,视觉艺术和审美研究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领域。
西方消费社会学主要理论视角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有着内在的关联。 认为商品结构中的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或者“现金交易关系”,强调物化导致意识形态的操纵能力的增长。 异化从生产领域走向消费领域。 “物化”是资本主义的普遍现象。所有关系、所有价值和所有劳动都是由商品形式所决定。 人们对物的追求窒息了他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01
历史与当代遗产
古典与现代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关于消费的本质: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曼德尔(1983:455)指出,由于时代的原因,马克思不可能直接讨论消费社会问题,但他实际上已经预见到消费社会的产生以及人们不能逃脱对商品的偶像崇拜的命运,比如一个人为了买一件名牌包包和衣服,省吃俭用(两栖消费) 商品拜物教:在宗教世界中,人脑所幻想出来的东西(上帝、神、鬼),本身是不存在的,但却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力量。商品的神秘性也与此类似,商品是“人手的产物”,本来应该为人所支配,现在却反过来支配人。人的异化:随着资本主义劳动异化,劳动者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广告充当着消费者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皮条客,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窥伺他的每一个弱点。
三、浪漫伦理论
坎贝尔 《浪漫伦理与现代消费主义精神》 追溯了文学、绘画、音乐和大众文化中的浪漫主义运动与现代消费之间的关联。 旅游体现出最典型的浪漫伦理
四、文化全球化论
凯斐兹
贝尔克
詹姆斯
斯克莱尔
社会
市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
消费行为
文化
总结:消费社会的研究范式?
从“社会分析”到“符号解读”。 “社会分析”范式:将消费社会视为现代性的后果,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领域中的异化向消费领域的渗透。 “符号解读”范式:热衷于符号学方法,将消费社会视为与现代社会截然决裂的后现代社会,强调人们的行动越来越为各种消费“符码”、“影像”、“诱惑”等所控制,社会走向崩溃和解体,工业意识形态彻底失落,无深度文化无孔不入。消费主义引起“主体死亡”和“社会的终结”,走向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视觉文化 消费_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消费_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
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
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家居装饰到形象设计,从影视娱乐到广告形象,人为化的视觉环境造就了新的视觉生态。
较之于我们的前辈,我们越发地感受和追求视觉的快感,也越发地体验到外观的视觉美化成为主流。
显然,在文化“视觉转向”中,图像性因素彰显出来,甚至凌越于语言之上,获得某种优势或“霸权”。
影视对文学的侵蚀就是一例。
当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时,看电影(电视)的诱惑显然超越了文字阅读的乐趣。
只要看看电视在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取代的作用,便可以理解为何这是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而视觉文化在当代文化比重中的增加,实际上瓦解着文化的聚合力。
贝尔注意到了电视这种视觉媒介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他比较了解印刷媒介和视觉媒介在传播效果上的差别:印刷媒介允许读者调节自己的阅读速度,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它强调的是认知性、象征性的内容和抽象思维的方式,因而能引起读者的理解和感情的净化;以电影和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媒介,则把自己的速度强加给观众,没等观众来得及思考就一闪而过,它强调的是形象内容和情感的震惊,导致的是观众反应的情绪化、戏剧化。
在贝尔看来,视觉媒介创造出来的这种传播效果,不是来自内容而几乎全部来自技巧。
视觉媒介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或宽屏幕立体声为人们提供感官的刺激,追求直接、冲击、同步、轰动的效应,因而不能使人获得某种超验的天职感、美化感,或一种经过悲剧和痛苦之后的心灵的净化。
所以,视觉文化虽比印刷文化更能迎合大众的感官需要,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却枯竭得更快。
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
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作者:张邦愉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8期摘要:以往的审美趣味发展史证明,美学的范畴是在进步和落后美学及理论相互斗争、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下前进;那么,今天在这种渗透和张力下以互联网、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媒介引领时尚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标准有意无意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标准是否值得思考呢?关键词:渗透与张力;审美趣味;追逐爱美之心,属人之天性,且自然流露在人类审美文化发展进程中,人对美的追逐和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息。
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以及经济的发展,少数的人脱离了繁重的物质生活劳动而专门从事艺术实践,审美逐渐跨越贫苦百姓的日常生活,演变成今天被崇高化的“艺术”,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这种受到约束失衡状态下更是强烈地激荡着普罗大众探讨“美”的热情,希望把“美”从美学的禁锢里释放出来,让美成为通俗易懂的流行语,既符合伦理,又切合实际。
一、审美趣味的转型从新石器时期至今,人们都未曾放弃对美的追逐。
每个时代的审美趣味都在变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学家们对其的探讨方式、定义和标准。
在美学范畴的历程上,美学家们早已对外在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个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美学范畴独立自足地深入剖析,得出了相当可信并带有强大张力的美学主张。
“美”从外观开始,并用“文”表示文身,是身体的一种修饰、一种外观。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日常生活领域趋向多层次多方面地美化,并使之具有社会的神圣意义——社会地位尊卑。
因为具有神圣意义,使得有野心的诸侯们为了享受高级的修饰来凸显自己的身份地位,“文”就彻底沦变了。
“文”,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其内在的矛盾彻底暴露出来。
此后,孟子以内在的“气”替代了对“文”的追求,提出“以实之谓美”;庄子则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孟子、庄子提出的观点否定了“文”的外观之美,“气”的萌生冲击了“美”的外观定义,并对后来中国的审美范畴影响深远。
最新-时尚广告的视觉消费解析 精品
时尚广告的视觉消费解析今天,当我们游走于店铺林立的购物街欣赏着橱窗里的商品时重温这段描述会深刻的感受到购物的快感不再单纯是对商品的拥有,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视觉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消费理论学家韦里斯就说在发达的消费社会中,消费行为不一定涉及经济上的交换,我们用眼睛来消费、接触商品。
[3]简单的说,在消费社会里,文化呈现视觉化,导致图像世界-的产生,在这个世界里经济活动偏向于视觉形象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导致了形象经济-,在这个经济形态中人的消费行为发生变化,受制于形象控制,形成了视觉导向的消费行为-[4],即视觉消费。
视觉消费是消费社会中消费者通过视觉展开的种种消费活动,各类商品形象是这一活动的媒介这些形象借助于各种大众媒体如广告来运作,构成了消费者与商品形象之间复杂交互关系。
由此,我们进入了广告和视觉消费的关系这一主题。
时尚广告是典型的视觉消费广告是商业社会的产物,作为追求商品价值的视觉形象生产,成为视觉和消费的连接点,它是一门劝说消费的图像艺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视觉、消费相关。
随着当代文化逐渐转向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广告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形态,呈现出明显的视觉性特征,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新的艺术手段渗透到广告创造中,广告形象的视觉观赏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对商品信息的接受无形间转化为对视觉形象的消费,消费广告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视觉消费。
在消费社会,时尚和视觉关系密切,时尚存在的首要条件就是可视性,它借助特定的形象和外观来传递信息,正是通过人们的视觉接触和视觉理解,时尚才能构成消费社会特定商品的流向和消费趋向。
时尚和广告的双重视觉属性使时尚广告成为众多广告产业类别中里最具视觉化的一种,是当代视觉文化中最绚烂的一笔,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异彩纷呈的视觉形象,以其绚丽的视觉姿态激发消费者的需求或欲望,促成购买的完成。
从视觉文化和消费文化的角度来看,时尚广告是消费社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视觉消费。
视觉消费 三人谈
的 初衷 。我 们 希 望遴 选 的 作 品 、所 有 参 展艺 术 家 所 呈 现 的 ,事 能 够 让大 众
在观展 期 间获得 一些 视觉 经验 的 。
这 是 非 常 需 要 我们 去研 究 、去 实 践 的
课 题 。 当 下行 业分 工 越 来 越 细 ,我们 也 希 望 尝 试 着 改变 些什 么 ,这 是 我们
的初衷 。
当 然 ,这 个 对 于 今天 中 国 的大 多 数 地 方 来 说 都 是 很缺 失 的 ,可能 在 北
京 、上 海 这 些文 化 发 达 的 地 方 会相 对
果 ,像 课 题 一 样 去 思 考 、论 证 , 由此
提出 “ 视 觉 消 费 ” 这 个 主 题 。 虽然 这 是第 三届 南京 国际 美 术 展 的 平 行 展 , 但 主 题 并 不 是 在美 展 “ 萧条和供给”
我 们 今 天 去 博 物馆 ,甚 至 是 去海 外 观
什 么样 的 作 品会 吸 引你 ?什 么样 的 作 品让 你 流 连 忘返 ?什 么样 的作 品会 让 你 想 反 复 观 看 ?这 就 是 我们 讲 的 视 觉
经验 。当 要 产 生 消费 概 念 的 时 候 ,首 先 必须 有 视 觉 经 验 的养 成 。这 是我 们
态 化 地 探 讨 视觉 与消 费 ,怎 样 把 视 觉 和 消 费 真 正相 结 合 起 来 。视 觉 首 先 想
新媒体时代图像消费的社会意识与主流精神
新媒体时代图像消费的社会意识与主流精神新媒体时代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于图像的消费方式,从传统的印刷媒体向数字化媒体的转变,让图像消费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地获取图像信息,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平台分享和传播自己的图像作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图像消费的社会意识和主流精神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图像消费社会意识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
传统媒体时代,图像消费的主流意识是由媒体主导的,人们对图像的选择和接受都受限于传统媒体的编辑和筛选。
而在新媒体时代,个人对于图像的选择和接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获取和分享自己喜爱的图像内容,这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图像消费社会意识正在逐渐成为主流。
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图像消费主流精神是快速、轻松和娱乐化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获取图像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这些媒体的特点是内容更新速度慢,形式较为严肃,所以图像消费的主流精神也更加注重深度和专业性。
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图像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这些媒体的特点是内容更新速度快,形式更加轻松而娱乐化,所以图像消费的主流精神也更加注重快捷、轻松和娱乐化。
新媒体时代图像消费的社会意识和主流精神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图像消费社会意识可能会导致信息茧房化和碎片化,人们更倾向于获取和分享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图像内容,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信息。
快速、轻松和娱乐化的图像消费主流精神可能会导致信息浅尝辄止和缺乏深度思考,人们更倾向于获取和分享符合自己情绪和欲望的图像内容,而忽视了内容的专业性和真实性。
新媒体时代图像消费的社会意识与主流精神正在逐渐成为多元化和个性化、快速、轻松和娱乐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图像消费的健康发展,培养多元化和整体化的图像消费社会意识,培养深度思考和理性消费的图像消费主流精神。
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读后感
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读后感读完关于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的相关论述,我就像是在两个风格迥异却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世界里穿梭了一番,那感觉真是既新奇又复杂。
先来说说唯美主义吧。
以前总觉得唯美主义就像是那些住在象牙塔里的人,整天只知道追求极致的美,像什么“为艺术而艺术”,听起来就特别高大上,又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就好比那些精美的古典油画,画里的人物、风景美得让人窒息,但感觉离咱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
他们把美看得高于一切,觉得艺术不应该被道德、社会功用这些东西束缚住,就应该纯粹地美。
这想法乍一听有点任性,但又让人觉得挺酷的,就像一个勇敢的叛逆者,在艺术的世界里开辟出一块只属于美的净土。
可当把唯美主义和消费文化放在一起看的时候,就像是把一个高雅的贵族和一个市井的小商贩拉到了一块儿。
消费文化呢,那可是充满了烟火气,到处都是买买买、卖卖卖的热闹景象。
在消费文化里,东西要包装得好看才能吸引顾客,这个好看其实就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虽然这种美有时候很肤浅,就像那些花里胡哨的商品包装,可能打开里面的东西并没有那么惊艳。
但是呢,这也说明消费文化意识到了美是有吸引力的,是可以用来赚钱的。
这时候我就发现,唯美主义的那种对美的执着,居然被消费文化给利用起来了。
比如说那些时尚品牌,他们推出的衣服、包包,设计的时候就借鉴了很多唯美主义的元素,像精致的剪裁、独特的图案,然后把这些产品包装成一种美的象征。
消费者呢,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觉得拥有了这些东西自己就和美沾上了边。
这就像是唯美主义下嫁到了消费文化这个大家庭里,虽然有点无奈,但也带来了不少变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消费文化也对唯美主义产生了影响。
唯美主义不再只是少数艺术家在小圈子里玩的东西了,它通过消费文化这个大舞台,走向了更多的人。
以前那些只能在艺术展览上看到的美的理念,现在在商场里就能感受到。
不过呢,这也让唯美主义面临着被稀释、被曲解的风险。
有时候在消费文化里看到的所谓“唯美”,已经变得很廉价,失去了唯美主义原本那种深刻的内涵。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视觉美学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视觉美学【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人们正经历着一个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文化日益兴盛,在物的重重包围下,人变成感官性的动物,随之便进入了图像时代。
机械复制的艺术;图像霸权;消费偶像随处可见。
在这个消费至上的时代,如何实现人类生存的诗意品质,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消费文化;机械复制的艺术;图像;诗意的生存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克服物质匮乏而逐渐走向富足和进步的历史,进入现代社会,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富裕而多样的商品生产,旺盛的消费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准,新的消费观念和模式的兴起,这些都表明我们正进入消费社会。
“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变成官能性的动物,“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 [1]并且消费者与物的关系也发生重大的转变,消费者不会再从使用价值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整个的物,从这个意义上看,消费社会中的人们消费的不是一般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注重的是其交换价值,尤其是商品传达的某种复杂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图像时代的到来,是20世纪消费文化的产物,而“目前居统治地位的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统帅了观众”,因此,“现代美学如此突出的变成了一种视觉美学。
” [2]在消费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物包围着我们,更准确地说是越来越多的视觉形象包围着我们,无论我们喜欢或厌恶,我们已经不可避免的处在视觉成为主导形式的社会文化中,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而且是一个视觉刺激过剩的时代。
一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来说,科技、文化和审美之间本来就具有水乳交融的相互渗透性,可以说,离开科技的支持,审美文化就不可能达到现在的规模,呈现出现在繁荣的状况。
如今,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技术已经决定了现代人不可摆脱的历史命运,声、光、电技术在现在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讨在西方社会具有广泛的历史背景与物质基础。
在此之前,传统美学多指向高雅艺术,把审美与生活截然对立开来,而“日常生活审美化”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反拨。
伴随国内对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这一理论被更多地放在中国语境中进行考察。
在对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话语理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把国内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和两派观点,探讨该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及其接受。
第一阶段集中于阐述理论的引入、是否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语境等问题;第二阶段着眼于学者多元视角下的研究趋势,探讨对当下消费社会和审美畸形问题的深思。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综述一、绪论“日常审美化”提出之前,审美活动大多以高雅艺术为对象,关注美的本质。
传统的美学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忽视美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把艺术当做美学的对象,确立美学的鲍姆嘉通认为美是艺术的理论,他们都主张拉开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与之相对,还有一批西方学者主张日常生活和审美的结合。
从杜威的实用主义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从尼采到先锋派,从布尔迪厄到费瑟斯通,“日常生活审美化”在这一阶段实现了从理论发展到正式形成的飞跃,表现出审美与生活的辩证统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在西方后现代社会和消费主义的背景下产生的。
受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等特征的影响,传统的艺术形式被消解,日常生活与审美不再对立,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渐消失,高雅艺术不得不走向大众,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界限被打破了。
随着现代化进程持续发展,审美活动从传统的艺术领域走向日常生活。
费瑟斯通1998年正式提出这一概念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探讨逐渐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纵观以往,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日常生活”的合法性,即西方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阐释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中国本土话语;其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优劣问题,学者从消费文化、科技革命等角度探讨该现象对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其三,“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于文学、文艺学边界的冲击及影响展开讨论。
视觉消费语境下的审美趣味商业化问题研究
视觉消费语境下的审美趣味商业化问题研究韩伟;赵苑琳【摘要】审美趣味,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范畴,是审美主体的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等能力的综合,其形成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文化大背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现实是一个以形象为基础的现实,也可以说,人类目前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发生在这种体验经济形态下的消费特点,就是视觉消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商品消费呈现符号化的特征,对奢侈品的追求成为一种时尚,艺术的生产越来越受到商业的影响,审美趣味的商业化进程日益明显.【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9)003【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审美趣味;商业化;视觉消费【作者】韩伟;赵苑琳【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3012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3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4.3一、审美趣味商业化的形成原因(一)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一词最早属于经济学领域的概念,它和生产是一组相对应的范畴。
1970年,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的问世,明确了“消费社会”的概念并将这个概念带向大众,逐渐得到了人们的熟知和认可。
他是这样定义消费社会的:“消费社会属于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化模式,是一个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并同时进行消费培训的社会,也是一种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和新型的生产力之间相互适应和调整的模式。
”[1]毫无疑问,消费社会是相对于生产社会而言的,在传统的由生产作为主导的社会中,物品是由于其本身的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被作为消费对象进行消费的,这种消费活动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对物的认可。
进入了当今的消费社会,在“欲望”大于“需求”的情况下,消费行为更多的是对人的心理满足。
此时,消费者的消费对象就不单纯的是物品本身,还包括对物品进行的一种“符号”消费。
消费社会中,生产不再占有决定性地位,而是围绕着消费,人们需要消费什么就生产什么,决定生产内容和趋势的是大众的消费喜好,消费开始主导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对社会关系的建构起着推动性的作用,是建构认同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具有影响力的一个因素。
谈谈消费时代对人体美的认识300字
谈谈消费时代对人体美的认识300字
消费时代是指购买力强大、消费观念先进、注重个性体验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不仅关注产品的性能和品质,更追求面对美好生
活的自我审美要求。
因此,消费时代对人体美的认识也随之产生了一
些变化。
首先,消费时代强调个性化,追求与众不同的魅力。
人们越来越
注重自身的气质和存在感,除了对服饰、发型、妆容的要求更高外,
也开始把人体美延伸到身体的线条和曲线中。
因此,瘦身、锻炼和瑜
伽等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热门选择,不仅有助于健康生活,也可以让人
体线条更加美丽。
其次,消费时代追求健康美。
过去,美女都以瘦为美,但现在人
们不再只看重瘦不瘦,而更加关注健康体态。
因此,坚持运动,广泛
参加各种有氧运动、有氧舞蹈、拍球类运动等,是消费时代的主题之一。
可以说,这种强调健康美的认知,不仅能让人的身体健康,还能
让人更美丽动人。
再次,消费时代追求自然美。
因为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彩妆产品,人们注重的是更为自然的美。
很多人选择只用简单的面膜护肤、亲近
自然的水果和蔬菜,而将塑造自然美丽的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
一种新体验。
这样的做法可避免身体被污染,还更符合生态环保的理念,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消费方向和感受。
总之,消费时代对于人体美的认识已发生了一些变化。
同时,人
们也需意识到,不同的审美标准都是相对的,美与不美是无法量化的;更重要的是,健康和自然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美的所有诠释。
视觉艺术在现代消费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视觉艺术在现代消费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
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
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家居装饰到形象设计,从影视娱乐到广告形象,人为化的视觉环境造就了新的视觉生态。
较之于我们的前辈,我们越发地感受和追求视觉的快感,也越发地体验到外观的视觉美化成为主流。
目前, 文化大众、享乐主义、消费欲望和都市空间,这些使得视觉因素僭越其他因素成为文化的主因。
物质性的消费被精神性的消费所取代, 商品拜物教转向了“形象拜物教”。
更准确地说, 形象即商品。
法国哲学家德波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形象霸权。
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转向一种表征( representation) 。
”在德波的理论中, 景象这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十分复杂,“景象不是形象的聚合, 而是人们社会关系, 以及经由形象所中介的社会关系。
”恰如马克思以商品概念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 德波是通过景象的概念来透视社会。
景象不等于形象, 却和形象密切相关。
当他说生活呈现为景象的无穷积累时, 实际上是指出了当代社会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 乃至在这种生产关系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均由形象作为中介。
所以, 景象既指依照形象、商品和景象来组织的媒介社会和消费社会。
当商品以其显著的可视性入侵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时, 与其说是在消费商品, 不如说是在消费景象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逐渐被其外观的符号价值或景象价值所取代。
一些知名的商品品牌, 从可口可乐到好莱坞电影, 从麦当劳到耐克运动鞋, 这些世界性的商品其外观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
美国文化理论家杰姆逊说, 审美进入日常生活, 就是形象的大规模复制和生产, 就是形象从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圈层”中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就是我们在一种距离感消失的前提下所导致的“主体的消失”。
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对美的探索
美
”
的 理想 不 断 鞭策 着 人 类 用 不 停 息 的 精 神 追
美学 主张
身体 的
一
。
美
”
从外观 开始
一
并用
“
文
”
表示文身
日
,
是 求
,
毋 庸置疑
。
,
美 的 标准 与 审美习 惯 是在 相 对稳定 中 不断
,
种修饰
、
种外 观
。
人们 越 来越倾 向 于把
,
常生 变 化 的
,
随着经济 的 发展
为了让
、
美
”
更 加贴 切和 展现社 会审 美心理 的 嬗
如 设 计 师 们 在 服饰
的 诸侯 们 为 了 享 受 高级 的 修饰 来 凸 显
“
己 的 身
份 地位
,
变
,
以 互联 网
多 媒 体为 代 表 的 新传播媒 介 全 面 渗 透进 人
,
文
就彻底沦 变 了
,
“
。
文
”
,
在 百 花 齐 放 百 家 争 鸣 的 春 秋 们 的 衣 食 住 行 等 社 会 生 活
”
气之 聚 也
聚 则为生
散则为死
“
,
孟 首 先 以 摄 影 为 例
”
,
作为
芙
丨
丨
:
”
创 作的 主体 艺 术家摄 影
.
子
、
庄 子 提 出 的 观 点 否 定 了 文
“
的 外观之 美
气
的 的 作 品 会 利 用 某 种 摄 影 技 巧 来
生活的美学与社会观念
生活的美学与社会观念生活的美学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它强调追求生命质量、情感上的满足、文化上的充实和精神上的富裕,是一种对美的生活趣味和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细节来体现生活的美学,比如说在衣着、饮食、居住、行为等方面,展示出自己的品味和审美,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然而,在这个多元化、群体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快速变化的社会观念使得生活的美学常常被忽视,甚至遭到漠视和抹杀。
在这样一个个缺乏生活美学的社会中,人们更多地注重表面的功利性,只管眼前的利益与生计,忽略了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交流,导致生活变得越来越单调、平庸、无味。
在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日益盛行的社会里,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往往是基于物质和利益的。
比如说,人们在追求时尚和流行的服装、名贵的手表,购买豪车、豪宅,除了表现出自己的经济地位和身份象征外,更多的是为了制造出自我欲望与肉体享乐的一种虚幻感。
生活的美学被钞票与欲望所掏空,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也变得更加狭窄和难以逾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二者必须背道而驰。
相反,一份高尚美好的生活就是对于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追求。
虽然物质条件可以为我们提供某种程度的美和享受,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对美的感悟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内心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发扬美德,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那么,如何将美学融入到生活中呢?首先,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认真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美,例如欣赏美景、品尝美食、聆听音乐、欣赏艺术、尝试各种新鲜的社交活动,感受周围世界万物的美。
其次,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和关注社会中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创造美的行为活力和空间,比如在话剧、电影、文学和音乐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平台。
最后,让我们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领域,学习各种人文素养、文化知识和历史认知。
总而言之,生活美学和社会观念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提醒着我们应该尊重生命,追求美好人生,展现自我风范,尊重并关注他人的需求,让我们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以高度的期待和热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并携手共创一个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社会。
设计中的视觉美学与社会责任
设计中的视觉美学与社会责任在当今的社会中,设计已经无处不在,从我们日常使用的产品,到城市的建筑景观,从虚拟的网络界面到实体的宣传海报,设计的身影无所不在。
设计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在设计的众多考量因素中,视觉美学和社会责任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视觉美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视觉元素的组合和呈现,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愉悦的体验。
它包括色彩的搭配、形状的构造、图案的设计、字体的选择等等。
一个具有出色视觉美学的设计作品,能够在瞬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欲望。
比如,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以其简洁流畅的线条、精致的材质和纯净的色彩,成为了时尚与品质的象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仅仅追求视觉上的美感是远远不够的。
设计还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人类的福祉、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还要思考其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社会责任在设计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首先,设计应当以人为本,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体验。
例如,在医疗设备的设计中,不仅要注重设备的性能和精度,还要关注患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心理感受。
一个设计合理的医疗设备,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恐惧,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设计应该关注环境保护。
在材料的选择和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越来越多的家具设计师开始使用可持续的木材和可回收材料,以降低家具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同时,产品的包装设计也应该遵循简约、环保的原则,避免过度包装造成的资源浪费。
再者,设计可以在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积极作用。
比如,一些设计师针对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设计出了低成本、高效能的太阳能设备,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还有设计师通过创新的设计,提高了残障人士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包容。
然而,在现实中,视觉美学与社会责任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新媒体时代图像消费的社会意识与主流精神
新媒体时代图像消费的社会意识与主流精神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图像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的自拍、美食照片还是通过手机拍摄的风景、宠物照片,图像成为了人们表达自己、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图像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社会意识和主流精神。
新媒体时代图像消费的社会意识体现在人们对图像的重视和追求上。
如今,拍照和分享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态。
无论是在旅行时拍下美景,还是在聚会时与朋友合影,人们都追求用图片记录下美好瞬间,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这种重视和追求图像的现象表明了人们的社会意识,即通过图像表达自己和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需求。
图像消费的社会意识体现在人们对图像内容的选择和传播上。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对于图像内容的选择越来越重视。
不少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筛选、编辑和美化图片上,力求获得更多的点赞和关注。
这种现象表明了人们希望通过精心制作的图像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和个性,追求社交认可和满足自我形象的需求。
图像消费的社会意识也体现在人们对真实与虚假之间的辨别和追求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图像处理方面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
在图像消费的人们也希望能够真实地记录生活,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联系。
人们对于真实图像的需求越来越重要,他们开始关注和追求那些真实、有价值的图像内容,对于那些过度加工和虚假的图像内容越来越趋于拒绝。
从社会意识到主流精神,图像消费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也逐渐渗透进人们的内心世界。
人们通过图像展示和记录自己的生活,追求社交认可和个性表达的满足。
人们也逐渐关注和追求真实和有价值的图像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精神追求。
通过图像消费,人们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系,实现生活中的社交需要和心理满足。
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周宪Abstract: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is the growing tendency to visualize everything that is so-called visual turn.From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essay probes therelationship be tween visual culture and consumer society.The research result clearly indicates that visualculture is a produc t of consumer society.晚近视觉文化异军突起,视觉性成为日常生活中最显著的/文化主因0。
看与被看显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实践,它形成了意义的生产和交流。
如费斯克所言:看制造意义,因此它成为一种进入社会关系的方式,一种将自己嵌入总的社会秩序的手段,一种控制个人特定社会关系的手段(费斯克,2001:38)。
本文从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入手,深入探讨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而揭示出视觉性所以在当代社会凸现的多重原因。
一、/炫耀性消费0与视觉见证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率先注意到有闲阶级的出现及其炫耀性消费现象。
在他看来,超出生存基本需要的消费均属于有闲阶级,而超越了实用目的之外的消费则属于炫耀性消费。
尽管这些现象古已有之,但凡勃伦特别注意到它的现代消费社会的性质。
换言之,过去只是少数显贵的有闲与炫耀性消费,逐渐成为现代人普遍效仿的生活方式。
凡勃伦特别指出了炫耀性消费与他人见证的关系:豪华的招待会,如社交聚会和舞会,尤其适用于炫耀目的。
在这种场合下,款待者有心与之较量的对手便恰逢其时地充当了他的帮手:一方面,对手替代东道主进行着消费;另一方面,他又是消费活动的目击证人,目睹了主人不可能独立支撑的花天酒地,领略了主人礼仪上的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谁主导眼球经济时代的提神作品 视觉消费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它最能体现消费社会与视 觉文化之间的关系。 英国学者施罗德(Jonathan E. Schroeder) 写道: 我用视觉消费这个概念不仅表明视觉导向的消费者行 为,诸如看录像、旅游或浏览商店橱窗,而且还意指一种探讨 消费、视觉文化关系的理论方法,包括视觉形象是怎样被消费 者研究所讨论的。 视觉消费是以注意力为核心的体验经济的 核心要素。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电子世界上,它以形象为 基础,旨在抓住人们的眼球、建立品牌,创造心理上的共享共 知,设计出成功的产品和服务。 [4]在现代强大的媒体社会推波 助澜之下,眼球经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活跃,视觉图像 充斥了我们现实的整个生活世界, 成为我们无法逃避的符号 情境。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有人提出了 AIAD 的营销模式, 即 : 注 意 (attention)、 兴 趣 (interest)、 愿 望 (desire) 和 行 动 (action),注 意 是 兴 趣 的 前 提 ,而 兴 趣 往 往 导 致 某 种 愿 望 和 行 动。 美国经济学家 Michael H·Goldhaber 在 《注意力购买者 》 (《Attention Shopper》)一文中指出 ,目 前 正 在 兴 起 的 以 网 络 为 基 础 的 “ 新 经 济 ”, 其 本 质 是 “ 注 意 力 经 济 ” (Attention Economy),“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 在新经济 下, 这种形式的财富使你在获取任何东西时都能处于优先的 位 置 … … 因 此 ,在 新 经 济 下 ,注 意 力 本 身 就 是 财 富 ”,“有 价 值 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在信息社会里,硬通货不再是 美元,专注就是硬通货。 ”[5]只有大众对某种商品注意了,才有 可能成为消费者,而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 视觉上的争夺。 在消费社会,形象包围了人,商品形象化,形象商品化,消 费不仅是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商
2012 年 12 月 第 9 卷 第 12 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ec.2012 Vol.9 No.12
将“美”进行到底
— ——视觉消费的社会学解读
梁菁
(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视觉消费是现代消费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我们正面临一场“图 像对语言的战争”。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视觉消费理论的系统整理,以形成对视觉消费的整体解读。
关键词:消费;视觉消费;注意力Fra bibliotek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引起了消费商品、 为购买及消费 而设的场所等物质文化的大量积累。 其结果便是当代西方社 会 中 闲 暇 及 消 费 活 动 的 显 著 增 长 。 ”[1]P13 闲 暇 时 间 的 增 多 ,带 来了人们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文化的功能转向满足大众 的视觉与听觉的需要。 在这个转向中,视觉因素凸显出来,甚 至凌越于语言之上,“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非视觉性的东 西予以视觉化”。 [2]P135“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 声音和 景 象 ,尤 其 是 后 者 ,组 织 了 人 类 ,统 率 了 观 众 。 ”[3]P37 我 们 正 面 临一场“图像对语言的战争”。
品不仅仅是拿来用的,同时也构成了人们视觉环境的一部分。 在形象日渐丰裕的视觉化时代,什么最忙碌? 是眼球,它必须 不断地快速运动才能跟上形象生产的节奏。什么让你专注了? 是形象,商品越来越重视形象包装,广告本身就是形象,娱乐 只有变为形象后才有市场。 什么最稀缺? 是注意力,它成为最 为稀缺的资源。 毫无疑问,视觉是最强的消费力,我们正进入 一个视觉消费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