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3

合集下载

重述中国法律思想史

重述中国法律思想史

重述中国法律思想史1. 突破“糖葫芦”复述模式,撰写发展变化的刑法思想史以往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著述,多限于刑法思想研究,这让人误以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史就是刑法思想史。

就研究深度而言,先秦时期法律思想探讨相对较好,而西汉以后大多是套用先秦儒家、法家的观点“照葫芦画瓢”,这种研究方法被喻为“糖葫芦”式复述。

阅读这些以复述方式形成的成果,让人误以为西汉以后刑法思想没有多大发展。

这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从魏晋到明清,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历时1600余年之久。

在此期间,刑名、罪名多有新创,立法内容日益健全,司法制度逐步发展,律典的法律地位和刑事法律体系也有变化,各代都曾结合国情实际,在刑事法制建设方面有所变革。

与此相适应,刑法思想也多有变化和发展,呈现出时代特色。

魏晋至宋代,“律典”“令典”两典并重,同为国家“大法”,分别构成以典为纲,以其他法律形式为目的律令法律体系。

元代弃律用格、例。

明代变革传统的律令法律体系,建立以典为纲,以例和其他法律为目的法律体系。

这些重要的变化都是在统治者立法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其中以“大经大法”思想、“律例关系”思想和“大法”“常法”“权变之法”关系思想影响最大。

为了实现全面、正确地阐述中国法律思想发展史的学术目标,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的“糖葫芦”复述模式,深入研究西汉以后的刑法思想的发展变化,结合律典地位和法律体系的变化,全面挖掘各家各派的法律思想,从而撰写出一部体现融合诸子各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的法律思想史。

2. 突破“以刑为主”论的局限,开辟法律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历史背景概述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以刑为主”的法律观念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这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从周代的礼法到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强调刑罚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性。

局限性分析接着,深入分析“以刑为主”论在法律思想和实践中的局限性。

这包括其对个人权利的忽视、过分依赖刑罚导致的社会问题,以及这种思想如何限制了法律体系的发展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

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

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对各章节的学习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进展,变化.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进展而起的.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同意天命来统治人世,对不服从统治的人施行"天罚".举例:相传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进入高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违抗王命就等于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商朝的统治者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显现,代天行罚,把刑罚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把它说成是国王的权益.进入西周以后,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西周灭商,这就与过去商朝统治者曾一再宣称的"帝立商",能够永世长存的说法产生了矛盾.因此,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对天命说作了修正.他说天命是有的,"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担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现在殷已失德,因此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子.(二),"以德配天"说的意义周公之因此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其目的在于求的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连续下去.这种以"以德配天"说比夏商完全依靠"天命"的思想无疑是一个专门大的进步.这是因为西周统治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抵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必须慎重从事,珍爱天命,不使它再转移,因此说,"以德配天"说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出劳动人民对历史进展的推动作用.第二章爱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一,"礼治"思想西周初期,"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适应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整套以爱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与这套制度相适应,西周统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实行的确实是以"亲亲","尊尊"为差不多原那么的礼治.(1) 礼治的差不多原那么周公所制之礼,始终贯穿着如此几项原那么,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与民变革也".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差不多原那么.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要按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贵贱,使亲着贵,疏着贱;必须友爱自己的亲属,专门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长辈);必须作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谓"尊尊",即尊其所尊,凡居高位的差不多上尊者,居其下者应尊其上.奴隶和平民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臣民必须服从天子,不许违抗.(2) 礼治的差不多特点周公倡导礼治.礼和刑差不多上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但它们所适用的对象各有所侧重,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治.曲礼上〉〉).所谓"礼不下庶人",确实是说,礼要紧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确实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主贵族.礼和刑在适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那么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峻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如犯上作乱等,也要处以刑罚.因此,即使他们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专门照管.(3) 历史意义西周礼治是建立在"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国(王)有制基础上,爱护贵族世袭特权和统治人民的整个上层建筑,她实质上确实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代名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所爱护的宗法等级制,关于安定社会的政治秩序,巩固一个疆域宽敞的王朝,曾起过重要作用.二,"明德慎罚"思想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感到一味"重刑辟"反而会加剧人民的抵抗,危及自己的生存.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说.(一)"明德"论的要紧内容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统治者应勤政修德,严于律己,力戒荒淫.应当了解一些小民的疾苦,采取措施,关心他们免除痛楚.要惠民,裕民.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殷亡的教训,因而比较重视小民的力量.当权者应当以小民的向背作为一面镜子,来观看自己的为政得失,要宽以待民.(二)"慎罚"论的要紧内容能够概括的说来为"区别对待,罪止一身",具体的说来确实是以下四点:其一,他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待那些有意犯罪和惯犯,要从重惩戒,尽管是小罪也应处以重刑.而关于那些过失犯罪和偶犯那么从轻处理,尽管有大罪也可减刑.其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只惩处罪犯本人.其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其四,刑法适中.(三)"明德慎罚"论的历史意义周公的"明德慎罚"说,尽管只是适应周初政治形式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爱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阻碍.5, 摸索练习题1, 名词说明神权法思想天命天罚周礼明德慎罚亲亲尊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4, 试述礼治的差不多原那么和特点.5, 简评"明德慎罚"思想.争鸣时期第二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明白得和把握:1,国之四维,三国五鄙,宽猛相济,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等差不多概念.2,管仲,子产,邓析对礼治等改革的思想主张及特点.3,儒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和进展沿革,了解孔子,荀子法律观的特点及对后世的阻碍.4,墨家法律思想的要紧特点.5,道家法律思想的特点,«老子»"无为而治"在法律思想上的表达和«庄子»中的法律虚无主义观点.3, 教材内容分析本篇要紧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上显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而使法律思想上也显现了争鸣时期,其中课本中重点阐述了春秋时期改革家,儒家,墨家,道家这几大伙儿的法律思想.三,课时分配面授50′×5 自学50′×104, 对各章节的学习第三章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一,管仲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1) 管仲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管仲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相,主持齐国国政.他是奴隶主贵族中主张改革的代表人物.他以法律手段推行军事,行政,和商业等改革,取得了专门大成功.管仲的法律思想以及改革思想的要紧内容是:(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制造性的运用.这是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他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即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任何一根绳索断了都会对国家产生专门大的危害.因此,他强调要"饰四维","张四维",即整顿礼,义,廉,耻,推行礼,义,廉,耻.他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礼义的强制作用.而在实践中对周礼继承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一是打着"尊王"即爱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爱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二是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剥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三是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那么,任用贤能.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那么,以公布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舞,用刑罚纠正偏颇.(2)"作内政而寄军令"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要紧表现.他在施政纲领中提出将"国"分成三个区域,把"鄙"分成五个区域,让士,农,工,商分别居住,从事自己的职业,生有所依,死有所葬;同时慎重使用生,杀,贫,富,贵,贱这六项政策.为实现这一主张,管仲提出了"四民分居定业"论."四民"指士,农,工,商.而且严格"四民"之间的界限,反对混合杂居.实行这种方法,就重新整顿了已被破坏的统治秩序,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操纵,扩大了国君的势力.他还把居民组织与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寓兵于民",人民平常生产,战时当兵,从而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管仲主张,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保证新的封建经济制度.这是管仲在立法方面,专门是经济立法方面的主张.管仲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国家盛衰的关键,是统治成败的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民心"呢在他看来,民众"好利恶害"的心理确实是"民心",见到对自己有利的就来,见到对自己有害的就去.从民心好利动身而得出的立法原那么,自然是一切法令政策都要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使法令适应人们关于物质利益的要求.在他看来,法令关于治国故然重要,然而只有合乎民心的法令才能行的通,"下令如流水之源者,令顺民心".(4)"仓禀实,那么知礼节"说管仲认为,进展社会经济关于国家的稳固极端重要,专门是进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全然条件.只有大量开垦荒地,进展农业生产,搞好粮食储备,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然后才谈的上要人民遵守礼义法度.因此他明确提出了"仓禀实那么知礼义,衣食足那么知荣辱"的思想.(2) 管仲立法主张的特点管仲的立法主张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物质经济利益的地位,二是重商.(1)管仲认为,立法必须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为原那么而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使法律符合百姓的"欲利",适应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要求.(2)管仲主张立法必须要促进经济进展,促进商业,以富国强兵.他加强官营商业和手工业,也给民间一定的经商权,"与民分货".但管仲在改革传统的工商政策时,也注意到用行政与法律手段操纵富商大贾,以防他们与国家争利.二,子产的改革主张及特点(一)子产改革主张的要紧内容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改革家,曾任郑国执政,当政期间,进行的改革取得了专门大的成功.他是一个从旧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其法律思想具有折衷于礼法之间的特色.他既强调礼制的重要,又改造旧礼,削弱其天命神权的色彩;既强调法必须以礼为原那么,又公布成文法,力求以新法挽救时弊,增加了法的独立性.其思想具有后来发家思想的特色.(1)对礼制的继承和改造子产认为,礼是最高的自然法那么,又是人们所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子产把礼归为自然的总秩序,并将礼从礼节仪式中独立出来,加以自然化,社会化的思想,是对传统的天命神权观念的突破,这是春秋时期法律思想的一大进步.同时,子产强调礼的规范性,认为民要不失其性,就必须"奉之以礼",用礼来制约人情,制约人的喜怒哀乐.但当礼义与民心有矛盾的时,子产认为礼仪是能够改革的.以礼规范民众,打破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原那么,也沟通了礼与法的联系,开拓了由礼治过度到法治的先河. (2)改革内政,创立新制在礼治的前提下,子产提出加强君权,服从官府,尊敬贵族,侍奉长者,孝敬父母五项"国之大节".其目的在于爱护封建性的集权制与等级制.它反映了子产以法律和谐新旧贵族利益的改良思想.(3)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子产于公元前536年将刑书铸于金属器物之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从而改变了古代"刑不可知,那么威不可测"的恐惧状况,坚决了罪行擅断的基础,为"法治"制造了条件;同时,也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确信了法律对贵族的限制作用.(4)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在统治方法上,子产主张行德政以"宽"服民.认为德是以道德教化,宽惠爱民感化人民,立法应表达"德政".同时,也不排除以"猛"服民,在缺乏"有德者"的情形下,"猛"会使人畏而不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子产还强调准确使用刑法,使罪行相当;并依照礼仪原那么,以情断狱.这反映子产折衷礼法的思想特点.(二)子产刑法思想的特点(1)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子产确信德治的方法,主张"为政必以德".他认为,立法要表达"德政",以道教教化和宽惠爱民为原那么,反对"刑之颇类"(不公平)和滥狱.在实现德政时要第一保证贵族官吏的利益,放宽对人们言论的操纵,以"宽"服民.德为"宽",而刑那么为"猛",子产认为,治国不能一味地强调"宽",必须济之以"猛",即立法要严,执法要严,在以"宽"服民难以奏效的情形下,应以"猛"为主.宽猛相济是子产刑法的思想内容之一.(2)罪行相当和以情断狱子产强调量刑定罪应以公布的礼法为标准,准确地使用法律,使罪名与刑罚相当,同时,他也反对拘泥于刑法条文,要紧依照礼的原那么加以权衡,以情断狱.子产区分了礼和仪的不同,对一样违仪之举并不施加刑罚,在审狱时,子产那么常以"倒言反事"及察言观色方法断狱,这种方法曾受到法家的批判.三,邓析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一) 邓析,郑国大夫,与子产同时.假如说子产代表着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和观点,那么邓析那么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完全否定周礼,实行法制革新的人物.在春秋时期天与人,礼与法的思想对抗中,邓析不谈天命,抵制旧礼,反对改良,制定竹刑,表现出实行法治的明显倾向,因此能够称为战国法家学派的先驱人物.(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春秋后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日益兴起,社会上开始显现反对爱护贵族统治特权的"礼治",主张法治的思想.邓析是当时最激进的革新派.他敢于向旧的传统挑战,对郑国奴隶主阶级颁布的礼制,禁令,进行了抵制和批判,明确提出了"不法先王,不是礼仪"的主张."不法先王"和"不是礼仪"是紧密联系着的.反对"法先王",必须反对礼仪道德.邓析不但反对顽固地坚持"礼治"的旧贵族,也反对象子产那样力图在上层建筑中继承"礼治"传统的新的封建贵族.邓析关心民众打官司,出主意,同旧的"礼"大唱反调,提出了"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主张.邓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敢于向旧传统挑战,勇敢地批判爱护奴隶制旧秩序的"礼义",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邓析的«竹刑»邓析依旧一位主张刑法改革,实行法制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编著的«竹刑»,是用以对抗旧礼制的.而且我们还能够看出:第一,邓析的"欲改旧制"和他"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其差不多精神是一致的.第二,邓析编著的«竹刑»,"不受君命,而私刑法",即未经郑国官方的授权和正式批准,而是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公布的,这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是独具特色的.5, 儒家的法律思想(一)儒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儒家的法律思想比较广泛,如仁学和仁政说,爱护君权说,"为民制产"与轻徭薄赋说等等,都属于儒家法律思想的范畴,但其要紧是礼治论,德治论和人治论.(1)"为国以礼"的礼治论儒家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礼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新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孟子也要求法先王.荀子主张用礼爱护封建等级制,并引法入礼要求以爱护封建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差不多原那么.从爱护礼治动身,儒家主张:1,以"五伦"为中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2,以家族为本位,坚持"亲亲为大",重视孝,忠.3,区分贵贱等级,以礼规定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2)"为政以德"的德治论儒家继承和进展了西周的"明德","敬德"的思想,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提高了德的地位和作用.1, 德刑并用,以刑辅德.2, 主张教化,3, 以德去刑.4, 恤刑慎杀,5, 先教后刑.(3)"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孔子,孟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紧靠统治者的道德感化,荀子那么着重对人和法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法由人而定.1, 圣贤决定礼法2, 身正那么令行3, 法先王,4, 顺人情(二)孔子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1, 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孔子对仁作了许多说明,其中最能表达仁的含义的是"仁者,爱人".但孔子是"爱有差等"的.〈1〉孔子的"爱人"有亲疏之分.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 由近及远.〈4〉孔子的爱人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爱的内容就有差别.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个是"使",一个是"事"(事奉),这种关系明显是不对等的.〈12〉孔子的爱人是不以突破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为前限的."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认为"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劳动人民("小人")是不〈17可能有的.2, 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那么〈1〉主张正名.即纠正各种违反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现象.〈4〉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和出兵征战的权益由天子把握.〈5〉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互相包庇犯罪.〈8〉反对"铸刑鼎".4, 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1〉先教后刑,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3〉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5〉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5, 立法,司法要紧靠贤人〈一〉"人存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二〉"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立法.(三)孔子法律思想的阻碍孔子并没有否定法律的作用,但在论述"法"与"人"的关系时,将统治者个人置于"法"之上,这与他在论述"法"与"礼"的关系上时,将"礼"置于法之上;在论述"法"与"德"的关系时,将德置于"法"之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一思想,通过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西汉董仲舒等儒家的继承和改造,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长期阻碍了整个立法,司法活动.(4) 孟子认为,君要紧统一天下,关键在于得到人们的拥护,其方法是推行"仁政".孟子论法, 确实是以"认证"为指导,围绕着"省刑法,薄税敛"而展开的.具体表现为:(1)"正经界",保证土地私有(2)"薄税敛",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3)"省刑法",反对繁法苛刑(12) 荀子的"隆礼"重法论荀子把礼说成是"与天地同礼,与万物同义"的"大本".但"礼"不是万能的,只有礼法并用才能治理好天下.〈一〉"隆礼"论荀子继承和进展了儒家的礼治论,给予礼以封建等级制的内容.其一,礼是治国的全然.其二,论理的起源.其三,严格划分人们的等级贵贱. 〈二〉重法论在"隆礼"的前提下,还要重法.其一,论法的作用.用刑罚惩治犯人的目的,在于禁止暴行,反对作恶,同时防范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犯罪.其二,法以礼为本.其三,士用礼治,庶民用法治.其四,赏罚并用.6, 墨家的法律思想1,墨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墨家是先秦时期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理论学说的学派.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是:(一)"兼恩爱,交相利"的法律观"兼恩爱,交相利"是墨家法律观的全然原那么.他们要求以它来衡量国家的法律制度,评判各种学说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立法主张,即国家立法必须贯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那么.(1) 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2) "赏当贤,罚当暴"的刑赏论(4) 爱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2,墨家爱护劳动者权益的主张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十分重视人民的生计,十分重视劳动.用墨家的话来说,即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是墨家从"农与工肆"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因此,墨家专门提出了爱护"赖其力"的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一)"不与其劳",不"获事实上"(二)"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三)爱护私有财产权3,墨家法律思想的特点在墨子的法律思想中,既有朴素的平等观念,又有君主集权的专制倾向;既反对宗法等级"礼治"原那么,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既主张法律高于君主,又把司法大权归于君主个人;既要求法律承认并爱护劳动民众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又只把期望放在明君贤臣的身上;等等.进步主张和落后观念往往同现,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特质和历史局限.6, 道家的法律思想6, 道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1)"道法自然"的自然法说在道家看来,统治者应当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法.他们认为,在人定法之外,还有一种来源于自然的自然法.这种自然法比人定法优越的多.它表达了自然无为的要求,宽敞无边,谁也逃不了它的约束;它对人无所偏爱,大公无私,一视同仁.(2)"无为而治"论道家认为,"道"是自然无为的,统治者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听任自然法那么的支配,让天下万物自然生长,进展.(3)废弃仁义圣智说(4)否定人定法(5)"君人南面之术"2,〈〈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的观点1, 主张绝对无为,2, 否定仁义礼法3, 主张绝对自由,4, 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法家的法律思想(本章为中国法律思想课程最重要的章节之一)7, 法家法律思想的要紧内容。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夏代的神权法思想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依靠 物质手段来统治和压榨奴隶, 还采用精神手段来欺骗和奴役 奴隶,以达到维护他们的统治 的目的,于是,他们编造了 “天命”“天罚”等神权法思 天命”“天罚” 想,并使之合法化,并把反映 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 体现。 如“有夏服(受)天命”“菲 有夏服(受)天命”“菲 饮食而致考乎鬼神,恶衣服而 致美乎黻冕”等说法,P4致美乎黻冕”等说法,P4-5, 总之其基本含义就是“ 总之其基本含义就是“君权天 授”。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天意使然。
第四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儒家学少及其法律思想概述 先秦儒家是一个宗师孔子、信奉孔子学说的学派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死后,儒分八派, 但只有孟氏一派(即思孟学派)和孙氏一派(孙 氏即孙卿也就是荀子)得以传承。 虽然孔孟荀同属一派,但因其生活的时代各不相 同,他们的思想主张也有很大的差异。P39 同,他们的思想主张也有很大的差异。P39 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二、改革内政、创立新制 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子产提出五项“国之大节” 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子产提出五项“国之大节”: “畏君之威、听其政、尊其贵、事其长、善意其亲”。 畏君之威、听其政、尊其贵、事其长、善意其亲” P28P28-29 -三、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子产在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项 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改革,这便是公元前536年的“ 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改革,这便是公元前536年的“铸 刑书” 刑书”。 “刑书”是指法律条文。“铸刑书”是将刑法铸造在金 刑书”是指法律条文。“铸刑书” 属器物上,予以公布。 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 义。 首先,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 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 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着罪 刑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子产是法家的先 驱人物。 其次,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 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形成性考核一题目1回答正确!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单选题】下列哪一位不是法家代表人物:选择一项:A. 吴起B. 李斯C. 韩非子D. 荀子反馈正确答案是:荀子题目2回答正确!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单选题】儒家思想产生于()时期选择一项:A. 秦朝B. 汉朝C. 商朝D. 春秋战国反馈正确答案是:春秋战国题目3回答正确!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题】神权法思想在商朝时达到了顶峰。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回答正确!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题】以周公等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5回答正确!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题】儒家认为就统治效果而言,“礼治”优于“法制”。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回答正确!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题】法家充分肯定了法的作用,认为法是维系人类社会和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东西。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7回答正确!满分15.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匹配题】请将下列法律思想观点与提出者相互匹配:“道法自然”拖拽答案在这仁义与孝悌的价值论拖拽答案在这约法省禁,除秦苛法拖拽答案在这“壹同天下之义”拖拽答案在这立法应当“顺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遵事理、量可能”拖拽答案在这儒家墨家黄老学派法家道家反馈正确答案是:“道法自然”道家仁义与孝悌的价值论儒家约法省禁,除秦苛法黄老学派“壹同天下之义”墨家立法应当“顺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遵事理、量可能”法家题目8回答正确!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单选题】将“仁义”解释为“仁者爱人、义者敬长”的是:选择一项:A. 韩非子B. 庄子C. 老子D. 孟子反馈正确答案是:孟子题目9回答正确!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题】《老子》中反对法家强调的“法治”,认为“依法治国”违背自然之道。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徐海涛授课计划导论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第二节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管仲、子产、邓析)第二节儒家的法律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第三节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子)第四节道家的法律思想(《老子》、《庄子》)第五节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韩非)第三章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和酝酿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法家思想的破产二、从黄老到以儒为主的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第二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形成过程、内容和基本特点)第三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基本理论、刑事制度、婚姻家庭方面)自学辩论:“春秋决狱”利大于弊VS“春秋决狱”弊大于利第四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理学的兴起、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第五节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了解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重点讲述以黄宗羲为主的启蒙思想第四章中国近代的法律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龚自珍、魏源)第二节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法律思想(洪秀全、洪仁玕)第三节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第四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第五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章太炎)第六节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及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学习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张国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1版参考教材:1.《中国法律思想史》武树臣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鹤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阅读书目与网络资源:1.《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范忠信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情理法与中国人》范忠信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武树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6.《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法律思想网 /8.法史网 /9.中国法律文化网 /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承办/default1.asp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10、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堂http://202.207.96.9/open/fzs/ZJFD/b1.htm第三部分讲稿正文导论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自古以来各种法律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过程与规律,以及它们与当时的立法、司法活动的关系。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笔记)第一编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商代,动摇于西周。

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有夏服天命”,夏启讨伐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商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奴隶主是上帝的子孙,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违抗王命等于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

西周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对“天命”说作了修正,“昊天有成命,二后而受之”,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命并不是固定的,只属于有德之人。

一、夏代的神权法思想1、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2、产生的根源:是由自然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来的。

A、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现象缺乏正确认识,人们无法控制自然力量。

认为周围世界存在着一种支配人类和自然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

此是只是一种自然宗教,不具有阶级压迫社会属性。

B、进入阶级社会后,当人们不理解其社会根源时,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而统治阶级都极力扶持和利用宗教来麻痹人们的反抗的斗争意志。

二、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1、“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2、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至上神??“上帝”或“帝”的子孙。

3、利用“占卜”或“卜筮”,以“敬鬼神”而使民“畏法令”。

神权法思想的表现:夏:夏禹“有夏服天命”,夏启讨伐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三、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1、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由“天命”转向周公提出“以德配天”说:天命是有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1)至高无上的上帝??“天”;(2)“惟命不于常”(天不是固定不变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其目的在于论证周灭商的合理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案例(3篇)

中国法律思想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法律思想方面,孔子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论语》中的法律思想尤为突出。

二、案例概述《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思想。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语》中的法律思想。

1. 礼与法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与法是相辅相成的。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这句话表明,礼的作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而法则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二者相互补充。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与礼在法律中的作用。

2. 法律的本质孔子认为,法律的本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句话表明,法律应当平等对待所有人,无论身份地位。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当以身作则,用道德的力量影响他人。

3. 法律的执行孔子认为,法律的执行应当公正无私。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表明,君子应当以身作则,用道德的力量影响他人。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法者,国之权衡也,民之准绳也。

”这句话强调了法律的公正性。

4. 法律与教育的关系孔子认为,法律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教民以孝,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表明,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执行法律。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 礼与法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与法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法律思想史笔记

中国法律思想史笔记

第三编封建社会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概述1、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它法家的重刑主义发展到极致。

2、汉初:采取以儒、法、道相结合的黄老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它对于秦汉法律思想的转变和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起了过渡性作用。

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以儒为主,兼取法、道、阴阳等家主张的封建正统思想4、东汉时期:桓谭、王充、仲长统等对谶纬神学和“天刑”、“天罚”思想的批判,表现了进步思想家和正统法律思想的冲突。

5、魏晋南北朝:A、曹操、孔明坚持礼法结合,更强调法的运用;B、律学的形成和发展,总结了立法原理和刑法理论,对封建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C、玄学法律观使法律虚无主义高涨起来;D、鲍敬言的“无君”论批判了“君权神授”和皇权至上的理论。

6、隋唐时期:正统法律思想进一步成熟,其主要标志是纳礼入律的基本完成和立法、司法理论的深入。

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八章秦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一、秦朝“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1、“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A、“事统上法”,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但也利用了阴阳五行家的“五德终始”说。

B、强调法令由“一统”,在原有法律基础上加以修订、补充,制定了统一的法律,颁行全国。

2、“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在政治、军事、经济、司法等方面“皆有法式”,充分体现了“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特别强调皇帝要“独制于天下”。

3、严刑峻法,“深督轻罪”:A、秦始皇“以刑杀为威”;B、秦二世“法令诛罚,日益深刻”;C、李斯提出“深督轻罪”说,进一步发展了法家的重刑主义。

4、“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焚书坑儒”。

※考核要求(识记:1、事皆决于法;2、以法为教;3、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领会:法治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二、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①汉初以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_OK

[法学]中国法律思想史_OK

2021/8/18
23
第三,“礼法合治”形态
• 礼治与法治虽然彼此对立,却又相反相通,具有 同一性(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可)。对于中央集 权的封建统治来说,离开了礼治便无法调整宗法 伦理关系,从而失去统治的支柱;离开了法治则 无法对付民众的反抗和内部对抗性的矛盾。因此, 当法治在实际政治中破产之后,礼治又应运而生, 二者互相结合。
组成部分,改变了秦汉时期在法治学说指导下的封 建法律体系的面貌。
2021/8/18
33
• (4)“礼法合治”的成熟是隋唐时期,主要标志是以礼
入法的完成。从魏晋以来,纲常礼教的地位越来越高,礼 不但指导司法,而且成为重要成文法典的主要内容,形成 了礼教支配法令的局面;为礼所肯定的便是合法的;礼所 不容许的,即为法令所禁止。唐律中的十恶、八议、官当
Hale Waihona Puke 2021/8/1835
• (5)“礼法合治”在宋明时期得以完善,主要标志 是理学法律观的形成。理学法律观认为法律是“天 理”的派生物“存天理”的力量,是纲常的外在表现, 主张德、礼、法、刑“相为始终”,不可偏废;主 张“明刑弼教”,“原情定罪”,用礼义指导刑法的贯 彻;强调“重典治乱”、“以严为本”,从重惩罚违背 纲常的行为;同时对此进行了系统而缜密的论证。 与前代比较,理学以细致的哲学思辩弥补了经学 的粗糙,以理学的论证纠正了神学的荒诞,强化 了礼与法的有机结合,成为正统法律思想的一个 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使其具有理论性和欺骗性, 并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和社会生活的低层。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主讲人 梁海峡
2021/8/18
1
法律思想基本理念
• 法律思想是一种文化,他反映在方方面面 • 法律思想具有历史传承性 • 法律思想具有民族性、区域性与时代性显著特征

3中国法律思想史

3中国法律思想史

1. 管仲的治国总方针是()A: “赏足以劝善”B: “令顺民心,与民分货”C: “作内政而寄军令”D: “已威治民”参考答案:C2. 我国最早的自然法思想的提出者是()A: 墨子B: 老子C: 庄子D: 王弼参考答案:B3. 法家提出以权术加强“法治”的方法,主要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列哪一项不符合()A: “君人南面”之术B: “无为”之术C: “循名责实”之术D: “潜御群臣”之术参考答案:A4. 韩愈《道统论》的中心思想是儒家一贯提倡的()A: 为国以礼B: 为政在人C: 仁义道德D: 君尊臣卑参考答案:C5. 王安石认为天下能否富强安定关键在于()A: 君主能否守法B: 能否有法度和法度是否合理C: 是否有“贤才”来执法D: 能否作到“刑平而公”参考答案:B6. 对幕僚专擅司法权这一腐朽现象予以深刻揭露的是()A: 王夫之B: 龚自珍C: 林则徐D: 魏源参考答案:B7. 谭嗣同对“变法”的主张是()A: 法与理“相须为用”B: 变法是复兴国家的最好途径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 改定修律,“尽学西法”参考答案:D8. 为法家“一断于法”思想创造前提条件的是()A: 周公的“中罚”思想B: 管子“以法理政”思想C: 荀子严格执法思想D: 子产铸刑鼎参考答案:D9. 先秦法家诸子中,也主张“无为而治”的是()A: 齐国法家B: 商鞅C: 韩非D: 慎到参考答案:D10. 董仲舒提出“更化”论,“更化”的途径是()A: “一统乎天子”B: “五常之道”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原心论罪”参考答案:B11. 隋文帝的立法思想是()A: 深督轻罪B: 以轻代重C: 约法省禁D: 安人宁国参考答案:B12. “熙宁新法”中不包括()A: 保甲法B: 方田均税法C: 市易法D: 一条鞭法参考答案:D13. 在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中,开始接触到外国资产阶级法律意识并意识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优于封建君主制度的是()A: 林则徐B: 王夫之C: 魏源D: 谭嗣同参考答案:C14. 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是()A: 曾国藩B: 李鸿章C: 张之洞D: 左宗棠参考答案:C15. 孙中山认为“五权宪法”的核心是()A: 五权分立B: 民有、民享、民治C: 直接民权D: 宪法之治参考答案:C实质是一种动机论,在判断一种行为的时候,指看行为者的动机,而不论行为的效果,凡符合《春秋》之义者就是志善,即使犯法,也不定罪,反之,即使犯罪未成也要定罪。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3)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3)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3)41 趋时更新: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法律时变不雅点。

他认为,法律与整个国家制度一样,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不雅规律。

王夫之“趋时更新”的变法主张:①王夫之认为法律趋时更新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不雅规律;②王夫之通过对“圣法不成变”的正统论的否定,以论证法律的趋时更新。

③王夫之揭示出“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规律,深刻讨论了改革旧法的必要和法律“超时更新”的前景。

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思想:①立法“必循天下之公”;②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③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42 龚自珍“更法改图”思想:①批判封建法律制度,更法改图;②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③不拘一格降人才;④禁绝鸦片,宜用重典。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魏源提出的。

即学习西方本钱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兵器,以达到战而胜之的目的。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是魏源的变法思想。

即变法愈彻底,对老百姓愈有利。

他列举历代关于赋税、选举、劳役、兵役等制度不竭变化的事实,说明法令制度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

43 洪秀全“人无私财”的主张:他认为,产生广大农民群众悲凉的境遇的根源是“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因此,他主张建立一个“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新世界。

这种经济上的公有思想,突出表示在分配和消费上。

《天朝田亩制度》是这种公有思想的具体法律表示,它以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核心,提出了一套社会结构的设计,颁布发表拔除一切土地私有制,剥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计口授田,财产公有,共同生产,彼此支援。

洪秀全的严刑峻法、轻罪重刑思想:①把刑罚的矛头指向敌人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分子;②太平天国法网严密;③洪秀全的重刑思想在刑罚上表示为极端的残酷性;④洪秀全的法律思想既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性,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

04
当代法律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0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
导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
0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0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 大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 体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 点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 重要保障,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的客观需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理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对世界法律思想的影响
丰富了世界法律思想的多样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为世界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法律思想的发展和多 样性做出了贡献。
提供了解决法律问题的新思路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法律问题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方法,对于世界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强调了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启示我们,法治建设必须以法治精神为核心,注重培养人们的法 治观念和意识。
指出了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依存关系
中国法律思想史表明,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依存的,现代法治建设应当注重法律与道德的 协调发展。
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借鉴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一些理论和思想可以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帮助我们更好 地应对现实中的法律问题和社会挑战。

中国法律思想史(1-3)

中国法律思想史(1-3)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一、选择题1、B2、A3、C4、A5、A6、D7、C8、D9、C 10、A二、多项选择1、CD2、ABCDE3、ABCD4、CD5、AB6、BCD7、AB8、BCD 9、ABCD 10、BD三、在下划线处填写正确的答案1、殷商2、下层的劳动者3、法制、法治4、序民人5、明是非6、王者之制、王者之法7、不法先王、不是礼义8、天罚9、贵族统治者10、祝四、简答1、子产的法律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子产对礼治的继承与改造。

子产将礼与仪区别开来,把礼视为自然的总秩序和总规律,推动了礼的“自然化和社会化。

同时又将礼下放到民间,沟通了礼与法的界限,开创了后来从礼治过渡到法治的先河。

二、改革内政、创立新制。

提出五项”国之大节“。

三、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四、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

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

罪刑相当与以情断狱。

2、管仲的立法主张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物质经济利益的地位,二是重商。

(1)管仲认为,立法必须顺应民心,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人们遵守礼义法度的前提。

他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

(2)管仲重视商业,力图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促进和控制经济的发展。

他提出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方针。

3、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神权法思想。

它们的不同点:A“天命”、“天罚”思想是我国夏、商时期神权法思想的表现。

而“以德配天”思想则是我国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B与“天命”、“天罚”思想相比,“以德配天”思想中的神权思想有所松动:统治阶级是天的代言人,但其统治的维持不是无条件的。

统治者有德是其统治合法化的前提。

五、名词解释1、法即效法;是即肯定,"不是"即不承认、反对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王"的所作所为,并不可能为万世所效法。

礼义也不见得正确,没有必要非遵循不可。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案例(3篇)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案例(3篇)

一、引言中国法律思想史源远流长,其中“儒家”与“法家”之争尤为激烈。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本,强调道德教化,而法家则强调法治,主张严刑峻法。

本文将以《汉律》为例,探讨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儒家与法家之争的具体表现。

二、儒家与法家的基本观点1. 儒家观点儒家主张以仁爱为本,认为人性本善,通过道德教化使人达到道德自律。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强调道德修养,主张以德治国。

儒家认为,法律是道德的体现,法律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但法律并非万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2. 法家观点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严刑峻法来约束人的行为。

法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他们认为,法律是维护国家统治、保障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三、《汉律》中的儒家与法家之争1. 儒家思想在《汉律》中的体现《汉律》是西汉时期的一部法典,它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法律制度中的影响。

首先,在立法原则方面,《汉律》强调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化。

例如,《汉律》中规定:“王者以仁义为宗,以道德为绳。

”其次,在刑罚制度方面,《汉律》对刑罚的适用较为宽容,注重教育改造。

如《汉律》规定:“刑者,所以禁暴止邪也。

其用也,宜宽而严。

”再次,在司法制度方面,《汉律》强调司法公正,注重证据确凿。

如《汉律》规定:“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2. 法家思想在《汉律》中的体现尽管《汉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法家思想。

首先,在立法目的方面,《汉律》强调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

如《汉律》规定:“律者,所以禁民为非,正天下之政也。

”其次,在刑罚制度方面,《汉律》对刑罚的适用较为严厉,注重威慑。

如《汉律》规定:“罪至死,必先审其罪状,然后处刑。

”再次,在司法制度方面,《汉律》强调司法效率,注重案件的处理速度。

如《汉律》规定:“断狱者,宜速而审。

”《汉律》作为古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体现了儒家与法家之争。

一方面,儒家思想在《汉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如注重道德教化、宽严相济的刑罚制度等;另一方面,法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律》,如维护国家统治、强调刑罚威慑等。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以德配天:(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一种思想;(2)周公继续夏商以来的"天命"说法,但提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可以转移,并且只转移给有德之人;(3)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从单纯地强调天意,转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是对神权法思想的新发展。

法学盛衰说:沈家本在《法学盛衰说》中剖析了中国法理学不发达的原因1-他强调指出,法理学对于立法、司法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2-把法律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衡量政治好坏的重要标准3-他明确指出了法律和政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法律,由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法盛而政不一定盛,法衰而政必衰。

权能分治(1)权能分治是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核心内容;(2)把政权和治权分开,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五项"治权"由政府实施;(3)"治权"相对于"政权"称作"能",因此称"权能分治".原心论罪:是指在审理案件中,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

只要有动机、不管是否已经作出了行为,都要加以惩罚;如果没有犯罪动机,即使有犯罪行为,也应当从轻发落。

“原心论罪”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着重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效果。

它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司法主张,有“本其事”的一面,但因过于强调“原心论罪”,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有一定弊端,容易导致执法者主观定罪,徇情枉法。

公羊三世说:这是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的思想命题。

他认为《公羊春秋》的核心是“公羊三世说”。

即人类社会的演进分三个阶段,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再由“升平世”进入“太平世”。

他还认为,《春秋》里的大义是孔子治据乱世之法,而“微言”是孔子治“升平世”、“太平世”之法,康有为以自己的政治意图解释治世之法,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案例分析(3篇)

中国法律思想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法律思想史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汉律》为例,分析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的融合,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法律史上的地位。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其后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法律观念上,儒家主张“礼法合一”,认为法律与道德相互依存,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三、《汉律》的背景及特点《汉律》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法律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汉代前期,由于社会动荡,法律制度混乱,社会秩序亟待恢复。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纳入国家法律体系,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汉律》。

《汉律》具有以下特点:1. 礼法合一:将儒家思想中的礼制与法相结合,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统一。

2. 重刑轻罪:以刑罚为主,强调法律的威慑力。

3. 分为九章:包括《九章律》、《傍章律》、《越宫律》、《朝律》、《左官律》、《二年律令》、《户律》、《兴律》、《厩律》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方面。

四、儒家思想与《汉律》的融合1. 礼法合一:《汉律》在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法合一观念。

例如,《汉律》规定:“诸悖礼制者,罚金二斤;悖制者,罚金一斤。

”这体现了法律对道德的维护。

2. 重刑轻罪:儒家思想认为,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汉律》中,刑罚的种类繁多,且重刑轻罪。

如《汉律》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罚金。

”这种刑罚观念与儒家思想中的“刑不上大夫”观念相契合。

3. 法律与道德的统一:《汉律》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

如《汉律》规定:“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道的观念。

五、案例分析以《汉律》中的“奸罪”为例,分析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的融合。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1-3)试题及答案解析形成性考核一题目1回答正确!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单选题】下列哪一位不是法家代表人物:选择一项:A. 吴起B. 李斯C. 韩非子D. 荀子反馈正确答案是:荀子题目2回答正确!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单选题】儒家思想产生于()时期选择一项:A. 秦朝B. 汉朝C. 商朝D. 春秋战国反馈正确答案是:春秋战国题目3回答正确!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题】神权法思想在商朝时达到了顶峰。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回答正确!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题】以周公等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5回答正确!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题】儒家认为就统治效果而言,“礼治”优于“法制”。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回答正确!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题】法家充分肯定了法的作用,认为法是维系人类社会和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东西。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7回答正确!满分15.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匹配题】请将下列法律思想观点与提出者相互匹配:“道法自然”拖拽答案在这仁义与孝悌的价值论拖拽答案在这约法省禁,除秦苛法拖拽答案在这“壹同天下之义”拖拽答案在这立法应当“顺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遵事理、量可能”拖拽答案在这儒家墨家黄老学派法家道家反馈正确答案是:“道法自然”道家仁义与孝悌的价值论儒家约法省禁,除秦苛法黄老学派“壹同天下之义”墨家立法应当“顺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遵事理、量可能”法家题目8回答正确!满分3.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单选题】将“仁义”解释为“仁者爱人、义者敬长”的是:选择一项:A. 韩非子B. 庄子C. 老子D. 孟子反馈正确答案是:孟子题目9回答正确!满分2.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判断题】《老子》中反对法家强调的“法治”,认为“依法治国”违背自然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成

秦汉——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思想的原因;掌 握秦始皇、李斯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掌握对 秦“缘法而治”思想的评价。 了解汉初奉行黄老学说的原因;重点掌握黄老 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P107了解汉初儒家法律思想发展的概况;重点掌握 董仲舒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封建正统法律思 想的框架p122;掌握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 评价;了解非正统法律思想对正统法律思想的 冲击。
方法二:要注意纵横比较
尤其是对历史上出现过的正统法律思想和非正 统的法律思想,通过纵横比较,有助于理解, 从而增进自己的学习能力。 方法三:应把握一个主旋律 亦即中国法律思想史发展的主旋律--宗法思 想。不管是儒家还是法家、墨家、道家,其法 律思想都围绕宗法展开。
全书重点一
重点掌握:先秦、秦汉直至清末,影响最 大的法律思想是儒墨道法四家流派,掌 握这四大流派法律思想的内容及其发展 变化,可以说基本就把握了中国古代法 律思想的主流。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指导课
教材主编:侯欣一
主讲教师:福建电大漳浦分校
许兰香
教学任务及要求:







课时安排:1大课时 教学任务及要求: 1、让学员明确期未考的复习内容、考核题型及要求 2、由于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帮助学员理理线索。 3、帮助学员系统分析各章节的复习要点及其重点掌 握的知识点 4、简单介绍复习方法 5、总结 6、布置习题,学生讨论及分析。

中国法律思想史基于网络的考核方案
网上考核方案
1、考核方式
通过网上进行考核,网上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 综合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70% ,两项得分合成为课程综合成绩。 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由三次网上考核构成,考核采取开卷答题方式进行,要求在规定时间 内完成。形成性考核成绩以百分计,第一、二次形成性考核成绩各占形成性考核总成 绩的百分之三十,第三次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 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核学生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法律理论和观点的掌握。 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自助学习, 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也可以加强对基层电大教学过程的指导与 监督、教学效果的了解与评估。 3、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试采取笔试形式,考试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终结性考试 以百分计。 终结性考试的重点是学生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法律理论和观点的内容、本质、 作用和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此课程必须“双及格”成绩才合格,否则都是:单一合格都是“无效”成绩
第一章 夏商西周——中国法律思想的产生


1、了解我国古代先民的法律观念。 2、掌握神权法思想的发展概况。 3、掌握西周的君权神授说,重点掌握“以德 配天”说的概念和意义。 P17 4、了解《尚书· 吕刑》中的法律思想。P22-26
第二章

春秋战国——中国法律思想的繁荣




1、了解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发展;掌握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 要观点;重点掌握先秦儒家的礼法观;掌握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主 要内容;重点掌握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原则与主要特点。51 2、了解先秦法家法律思想的发展;掌握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 要观点;掌握先秦法家关于法律的一般理论;重点掌握法家法律思 想的基本特征与评价P84。 3、了解先秦墨家法律思想的发展;掌握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 要观点;重点掌握先秦墨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P88;掌握先秦墨家 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及评价。 4、了解先秦道家法律思想的发展;掌握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 要观点;重点掌握先秦道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P95;掌握先秦道家 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及评价。 5、了解“云梦秦简”中的法律思想。
终结性 考核
70%
1次
及格 60分
60分
笔试
合计
100%
4次
计算机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简介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专业的 基本课程之一,是一门以中国 历史上各种法律理论和观点作 业研究对象的专史,属于法律 史学的范畴,全书分为七个部 分: 第一、二章论述了中国法律 思想的产生; 第三、四、五章阐述了中国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发 展和完善,以及僵化和衰败的 过程; 第六章分析了封建社会关于 若干具体法律问题的争论; 第七章则介绍了中国法律思 想的转型。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和考试依据
复习和考试依据 1、《中国法律思想史》是开放教育法学本科的一门选修
课,该课程选用侯欣一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中国法律思想史》为主教材,考试以该教材内容为 准。本学期期末考试为省校命题,考试形式为闭卷,试 卷题型有:填空20%、选择20%、判断题20%、名词解 释20%、问答20%。 2、复习和命题范围以本大纲为准,同时平时作业及模拟 试卷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考试题型、比分与模拟 试卷相同,题量与模拟试卷也大致相同。学生答题以教 材为准。
考核内容:第一章至第七章的全部教学内容。

复习各章节要点
中国法律思想史涉及历史跨度长,涉及历 史人物多,同学学习这门课程往往会感到难以 把握。下面就帮助同学找出各个章节内容中需 要重点理解,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以方便同学 们更好地理解把握教材,开展复习。 复习中须注意:务必全面理解、重点掌握 方便记忆和促进思维及分析联合并用
第六章 封建社会关于若干具体法律问题的争 论


了解肉刑的存废、复仇问题、赦与非赦的问题、 族株连坐、亲属能否相容隐、司法时令说、刑 讯问题和同罪异罚问题。 了解别籍异财问题、同姓不婚及近亲结婚问题、 七去三不去等问题。
第七章

中国法律思想的转型


了解早期改革派的概念与形成;掌握早期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观点。 了解洋务派的形成与发展;掌握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重 点掌握张之洞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法律思想p235。 重点掌握洪秀全法律思想的内容及其特点p239;掌握洪仁轩及《资政 新篇》中的法律思想。 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形成与发展;掌握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 及其主要观点;重点掌握资产阶级改良派p243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p247;掌握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及评价。 了解法理派的含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法理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 容;重点掌握法理派法律思想的特点;掌握礼法之争的含义。 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 人物及其主要观点p275;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 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及评价。 了解急进民主派的形成与发展;掌握急进民主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观点;重点掌握急进民主派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掌握对急进民主派 法律思想的评价。
模拟试卷形式:

(1)填空题:每空1分,10题共计20分。填空题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面,需要学生认


真阅读教材,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每空只有一项答案正确,须将正确答案的内容 填在括号内。 例如: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直到(春秋战国)之交中 国才转入封建社会。 (2)选择题:每题2分,10题共计20分。选择题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面,需要学生认 真阅读教材,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含单选与多选,须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 内。 例如: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 C )。 A邓析 B孔子 C子产 D荀子 (3)名词解释:每题5分,4题共计20分。名词解释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 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竹刑” 邓析不满子产对周礼德改良,私自编定了一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因为写 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 (4)判断题:每题2分,10题共计20分。判断题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判断、 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辨析有关观点,作出正确界定。 例如:先秦儒家主张重德轻刑。(对)。 (5)问答题:2题共20分。问答题主要考核同学们对各章节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对 重要法律思想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理解 基本知识与理论,辨析有关观点。 例如:儒家法律思想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方法:
方法一、结合时代背景,全面理解、重点掌握

首先,读此书须把各章节各种人物的法律思想, 结合时代背景有一个基本了解,因为各个朝代法律思 想的产生和法律流派的诞生,都离不开所处的历史背 景,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只言片语地记忆某个历史 人物说过的话、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朝代的法律规定或 者只关注于某个部门法的历史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通过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要培养我们同学站在更高 的层次上来俯视当今的法律制度。当然,知识点的堆 积和记忆不是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而是要通过无数的 知识点构筑我们新一代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 深刻理解。
绪论 第一章 夏、商、西周——中国法律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中所反映的古代无民的法律观念 第二节 从“天命”、“天罚”到“以德配天”的神权法思想 第三节 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第四节 《尚书· 吕刑》中的法律思想 第二章 春秋战国——中国法律思想的繁荣 第一节 先秦儒家法律思想 第二节 先秦法家法律思想 第三节 先秦墨家法律思想 第四节 先秦道家法律思想 第五节 “云梦秦简”小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 秦汉——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秦朝“缘法而治”的“法治”思想 第二节 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 第四章 魏晋隋唐——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第一节 玄学及其法律思想 第二节 律学及其法律思想 第三节 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 第四节 《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第五节 唐中后期庶族地主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补充 第五章 宋元明清——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僵化和衰败 第一节 理学及其法律思想 第二节 心学及其法律思想 第三节 《大学衍义补》中的法律思想 第四节 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第六章 中国古代关于若干具体法律问题的争论 第一节 刑事方面 第二节 民事方面 第七章 中国法律思想的转型 第一节 早期改革派和洋务派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 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第四节 法理派的法律思想与礼法之争 第五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第六节 急进民主派的法律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