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 案例分析:①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将下面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增,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城市化起步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19世纪:________-- 20世纪________---20世纪下半叶_______—近20年来____【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据城市化的概念归纳总结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数目: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_____产业逐渐向第_____产业转移注:其中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城市化》是人教版地理下册第六单元《人类居住地与地理环境》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地理数据繁多而枯燥,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能否找到既便于老师的教学,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充分达到教学效果,本人对该节作了如下的处理:1、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学习。
2、挖掘传统教学优点,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3、在教学中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加强对图表的运用,培养学生利用图表提供的地理信息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二、设定教学目标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密切相关的,有时可能定位于”应该如何教?”,而淡化了“学生如何学?”,在如此教学思维方式之下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有新的理念,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的设计表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2、教学难点:运用地理数据,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地理事实的基本能力四、多媒体的运用地理摄影照片及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启发教学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化”。
城市化,简言之就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动态过程,它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有什么特征?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新课讲解1、城市化的含义①城市化的概念(板书)[师]:什么是城市化?[生]:阅读教材的文字系统并回答(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师]:概念剖析,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为人口城市化,变农村地区为城市地区为地域城市化。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地理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志趣、习惯、地理能力、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随着广州的快速发展,作为广州人的学生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教学过程着重体现地理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教学过程注重贴近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学情分析】高一4班大部分为广州市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大城市,而近年广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解这一课时,学生头脑中已经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影子,所以,讲解本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影响系统的思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许多例子发生在学生周围,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感兴趣,回答问题也较为主动。
由于高一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不足,需要教师适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和恰当的语言总结。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节内容是《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二课时,是对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材中完整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重点难点】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2、难点: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解决途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能够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分析,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城市化的内涵、进程、特点及其环境问题。
2.学生归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堂所学,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如分析某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提交时间和质量要求,提醒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设计了城市化的进程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如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和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3.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等,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城市化的内涵和特点。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共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围绕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城市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2.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城市化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城市化的认识和看法。
3.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城市化的概念、进程、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如乡村城市化、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扩张等。
3.分析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现象和案例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案例中涵盖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乡村城市化、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扩张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同时,案例中还涉及到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案例选择:本案例涵盖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典型现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分析这些典型案例,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3.教学方法:本案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域认同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2.3 城市化 教案
《城市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教材内容及分析】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是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情境创设,设疑导学>学生观看:1,影像《民工潮》片断2,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3,课件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并提出: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市化?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二.<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交流: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溧阳城市用地变化,诸如“溧阳新汽车总站地区以前是什么样子”等(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1.知识和技能:
A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并学会从定义中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B掌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并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
C识记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让学生主动阅读图文,分析归纳图文所包含的深层意义,获取相关地理信息。
B通过阅读“长三角的城市发展”图与“浦东地区开发先后对比”图,学会分析城市化的表现,并归纳其定义。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概况
1.定义:
2.城市化的表现及其衡量标准:
3.城市化的本质:三农的演变
4.城市化的动力-----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5.城市化的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容量不大,同学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但是因为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和无法及时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在回答问题方面还无法完整的呈现相应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和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城市化现象。不足之处,仍然感觉部分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
C.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学生明白读图需要全面并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B.事物的变化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同学们还需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城市化教学设计方案
面对高中学生,他们思考方式趋向于理性,不再像小学或者初中生那么热情----在课堂中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更加趋向于独立的思考问题,不盲目跟风,也就导致上课过程中比较偏向于静静地关注和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的抛出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力,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城市化问题,同时追问他们对城市化本质的理解,不断培养他们学会独立分析,思考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2.3城市化
本节复习内容是在复习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城市化及其进程。
主要包括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驱动力以及标志意义①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②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③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一.夯基础,提素能。
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3)标志(4)意义①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②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③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被拉平的“S”形曲线。
(2)根据图示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3)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 (填字母)阶段。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详细内容见课件二.抓重点,提能力三.例题讲解做练习考向一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判读[考题引领]1.(2018·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双选)(1)该城市0~6千米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题关键】注意图中制造业企业位置的变动来分析城市化所处阶段。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0~6千米的中心城区,1985年制造业企业总数为310,在中心城区的约占60%,计算得出1985年在中心城区的制造业企业数量约为186。
以此类推,2004年约为946,2013年约为483。
所以A、D两项正确。
(2)从图中可以看出,2004年之后,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大量制造业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其城市化处于郊区化阶段,所以B、C两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2.3城市化
《城市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教材内容及分析】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是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情境创设,设疑导学>学生观看:1,影像《民工潮》片断2,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3,课件展示上海1911、1949、1990年城市用地图并提出:1,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图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市化?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通过土地的扩张与民工的流动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突,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二.<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学生交流: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溧阳城市用地变化,诸如“溧阳新汽车总站地区以前是什么样子”等(学生实际调查的感性材料与教材的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必修二《2.3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两篇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
所以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生分析】学生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所以教学要尽可能从我们生活的周边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是目前中国城市化案例中所欠缺的,学生难以理解,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3 城市化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第1课时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课程导入(3′)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前列。
可这个发达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一个偏远荒凉小镇、边陲渔村。
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由农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3 城市化教案《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知识点一什么是城市化一、检查预习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动力3.城市化意义展示回答预习学案中的第一部分内容。
①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便于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解疑答惑,同时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情况②通过细化材料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据图思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并能够合理描述的能力;学二、【自主探究】(一)据城市化的概念归纳总结城市化的表现(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展示)(二)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据问题思考1分钟,完自主探究(二)展示答案(三)学以致用,据图2.16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后回答问题(四)对答案点评答案(三)学以致用:图 2.16中可以看出哪些城市化的表现?(四)学生展示答案,教师总结点评答案进行整理以致用,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一、检查预习情况二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提出问题:①据图如何展示预习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图示中的相关问题①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自己不清楚的地区,便于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解疑答惑,同时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知识点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水平及城市②图中把城市化分为三个阶的两个界点值分别约是多少?2.案例分析: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把握情况②借助图文材料,化难为易,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调用信息、合作学习的能力,突破重难点;采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发达国家与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限时记忆,及时理解、识记、二、【合作探究1】1.引导学生据图区分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3 城市化(2)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授课题目
2.3城市化(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讨论法。2.案例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生物原有的栖息环境,使部分生物因生存环境的改变二灭绝霍减少。
(2)土地质量的下降:城市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堆弃于土地之上,污染了土地,使城市土地质量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中工业企业,住宅、交通干线的建设,以及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循环,影响了各种水体的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5.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P38活动
模式
优点
缺点
改进意见
模式a
重点城市化ຫໍສະໝຸດ 来的环境问题及措施。难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措施。
课型
□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原因
高中地理 2.3 城市化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2
2.3 城市化教学设计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人教版必修二《2.3城市化》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角度看,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城市化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认识,如过分强调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2.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城市化现象,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结合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阐述。
2.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城市,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该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什么是城市化?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你认为城市化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2、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存在差异;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存在差异;难点: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展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我们知道世界上有无数个城市,那么到底城市有没有大小之分?是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是一样大小呢?如果有的话那么城市大小通过什么来划分?2、展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城市等级以来划分,我国的四类城市及其人口规模分别是什么?2.城市服务范围:(1)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和广大的地区。
(2)特点:城市范围是,不明确。
3、完成课本P25的活动题。
思考:总结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有什么不同?4、完成课本P28的读图思考。
三、小组讨论讨论自主学习中的3、4题。
四、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2、老师讲解【当堂练习】1、有关城市服务范围的正确叙述是( )A.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是城市本身B.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服务范围是相切的C.服务范围越大,说明城市的级别就越高,功能越多D.不论城市大小,城市的功能都相同2、关于城市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3.读某地级市(如:常州市)和县级市(如:溧阳市)服务范围图,回答下列问题。
AB(1)图中A、B、为地级市的是,判断依据是;为县级市的是,判断依据是。
(2)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在城市的服务范围之内。
(3)在我国,A类城市数目,B类城市数目(多或少)。
【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节需要准备的知识包括:初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以及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的方法,等等。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深圳现在是珠三角都市圏重要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大陆城市
前列。
可这个发达城市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是一个偏远荒凉小镇、边陲渔村。
我们真切地感受着由农村变为城市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1-35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什么是城市化?
2、阅读P31的图2.16,思考:城市化的表现除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乡村变为城市以外,还有哪些?
3、阅读P31的第2段、P32的图2.17,归纳:促进城市化推力和拉力分别有哪些?
4、阅读P32的第1段,归纳:为什么人类要推进城市化,即城市化的意义有哪些?
5、阅读P33的“案例4”,对照图2.19,填写P34的表格。
(三)小组讨论(8′)
1、城市化的表现、拉力和推力有哪些?
2、城市化的意义?
3、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界限是 ( )
A.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B.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
C.文艺复兴时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4.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
第2课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那么,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5-38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根据P35图2.23,从城市化开始时间的早晚、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目前的城市化速度、城市病四个方面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2、阅读P36的图2.24,说出城市化导致生物、土壤、降水量、地表径流量、蒸发、下渗、地下径流量、水质、气温、光照、风速、风向等地理要素发生了什么改变?
3、阅读P36—37的图2.25,划出四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的来源和危害。
4、阅读P38的第1段,结合课外知识,思考怎样减轻城市病?
(三)小组讨论(8′)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城市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3、如何减轻城市病?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通过这个环节,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还不能解决的,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五)拓展练习(5′)
1、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
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发展水平低
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10、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六)课后作业
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