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教学课堂实录与点评)《原电池》课堂实录与点评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熟悉电池工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二、教学内容1.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①介绍电池结构: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溶液和导体导支组成,在电池正极和负极之间有着电阻,在正极、负极的表面上有不同的金属元素,当我们把电池连接电路后,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并发出电能;②介绍电池的工作原理:在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会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流动,并且两者的电荷会在解离后改变;由于有着物质的迁移,此时会形成一种集聚电位差,所以电流会随之而来,从正极流入负极,使电池发出电能。
2.电池工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①介绍化学变化过程:在电池工作中,正极的氧化剂会与电路中的另一种物质发生反应,此时正极的电荷有所减少;而在负极中,还有其他的物质,如水或糖等,也会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发生反应,使其电负荷增加;由于正极与负极之间有着荷电性差,使电池回路便能够发出电能;三、教学步骤1.课前准备:①熟悉电池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②准备视频和图片素材,以便说明说明电池工作原理;2.课堂实录:①老师播放有关电池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②老师详细地介绍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使用模型示范,生动形象的阐述电池的工作原理;③老师启发学生思考,问学生为什么电池能发出电能,引出电池工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④老师使用图片来说明电池工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介绍反应前后两种状态,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电池工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⑤老师进行总结,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化学变化,并完成课堂小测试,加深理解;四、教学后训1.教师应督促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搞清楚同一类电池的作用;2.建议教师在课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请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电池,进一步加深对电池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3.善于观察电池,如外观、型号、电压等,以便更好地使用电池。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评课稿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评课稿《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评课稿本学期听了一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研讨课,在此谈谈个人看法。
教学原述通过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及动画演示电子流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没有让学生马上讨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如下表),按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变化电极材料和烧杯里的物质(其中实验6中锌和铜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
随着实验的进行,学生顺利的得出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从反馈来看,学生掌握得很还可以。
我的评价本课例是典型的师导生学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大大出乎意料。
如有学生提问:在实验中把导线连接的铜片与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书本上说只有铜片上有气泡,可实验中明明锌片上也有气泡铜—锌原电池中稀硫酸在不断的消耗,那手机上的电池为何不需要补充电解液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改成铜—银原电池(电解质仍为稀硫酸),现象是否一样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内容,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上述问题,并指导学生去查有关的资料。
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我的反思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多,可以在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音乐卡片、废旧干电池、电动玩具、手机、电子手表、照相机、电动车、汽车等等。
能不能调整课堂模式,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提升学习知识能力呢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原电池最关注的是什么选择什么作为活动的切入点,怎样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与活动内容进行最佳组合怎样的形式来展开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更好地引领学生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
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金属与酸反应为基础,引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各种电池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因此本节教材的目的是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来解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重要意义。
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激发学生研究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半电极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研究的协作精神。
三、设计思路实验引入: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铜线上气泡形成的原理以及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体验研究化学的乐趣。
具体流程如下:教师活动:设置悬念,指导实验归纳要点,板书呈现,总结布置新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设计方案,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应用评价创新方案。
四、教学准备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烧杯、塑料棒、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放映设备)。
五、教学过程1.讲述:生活中各种电池的应用,为本节知识的研究做铺垫。
2.投影实验: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铜线上气泡形成的原理以及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4.开展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原电池》评课报告
《原电池》评课报告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习完刘老师的课,我深深感受到: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卷书。
刘老师的课有以下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知识逻辑清晰开门见山,让学生清楚本节复习课要掌握、巩固的内容,由紧紧围绕考点进行突破。
先复习原电池原理,再复习原电池的应用:由燃料电池到典型的二次电池到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逻辑清晰,学生易于接受。
2、例题选取得当,练习讲解透彻例题基本上都选取往年的高考题,一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二来可以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及高考解题思路,熟能生巧。
练习针对性强,讲解详细透彻,很好地突破难点。
3、紧靠考纲,各个突破刘老师紧靠考纲,将考点细分,选取相应例题、练习进行复习,各个击破,有较好的复习效果。
例如二次电池的复习,以常考的锂电池为代表,引用07年天津理综题,复习了锂电池的反应原理及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对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比能量的概念进行了简单复习,一道题就将二次电池复习得彻底清晰。
4、教态优雅自然,语言生动有趣。
这些优点我都会学习并应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燃料电池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不能零活应用。
刘老师对这个问题是以甲烷为代表进行讲解,后面练习的题目难度较大,我想能否增加一些过渡类型的题目。
对溶液中的粒子变化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原电池的复习课前面我认为可以增加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课,让学生先有一定的基础。
此外,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我们能否引进电脑自学系统,变围观为具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广州第六中学学生基础较好,刘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复习进度,课堂容量较大。
我们学校学生基础很差,在实际教学时要将题目简单化,详细化,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很想学习下如何更好地较好基础较差的学生。
总而言之,这次学习实在是受益匪浅。
原电池课堂实录
实验与科学的碰撞——原电池的研究与设计教学实录与评析李龙飞执教赵玉辰评析【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原电池》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同时对原有的原电池进行优化设计,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起到一个承前启后,基于起点但又高于起点的螺旋上升的作用,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2.了解盐桥知道盐桥的作用;3.设计原电池,并掌握设计带有盐桥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能量转化的奥秘。
2.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原理教学难点:带有盐桥原电池的设计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分组讨论、讲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一、实验探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看一下多媒体演示仪上的电池你在生活中看见过吗?哪些是你常用的?学:看见过,圆柱形的比较常用,纽扣电池也比较常用。
师:我们曾经学过这些电池是利用什么原理供电的?生:原电池原理!师:今天让我们在高一原电池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板书:原电池)教师给出实验材料请学生按照高一所学的知识设计原电池。
师:同学们,高一时我们曾学过原电池,请大家利用学过的知识和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能否组成一个原电池?每个小组把你的实验结果填写在黑板的表格中。
(学生进行原电池组装活动,并把组成原电池的材料填在黑板表格中。
)(评析:利用图片和化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使学生回忆起高一的知识并加以应用。
《原电池》的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原电池》的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胡晓敏(广州市,广州市玉岩中学)课题:《原电池》(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环节一:明确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了解并举例说明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及其应用。
2、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能以铜锌原电池为例,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简单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理解其构成条件。
3、能够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4、能够判断常见的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
5、能够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4、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伽伐尼的生物电理论到伏打电池为主线,通过介绍电池发明、变化、发展的过程,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科技在不断改进与创新的科学发展观。
2、经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感受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环节二:情景设置(通过创设具体生活情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引入,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创设情景】把课室门、窗帘拉上,突然把电路切断,课室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然后再把课室电源重新开启,重现光明。
(学生受到环境改变的影响,议论纷纷:是不是停电了?)【过渡】刚刚当课室停电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活动】简述停电为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之处。
【引入】电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能源。
环节三:自主学习(通过对各种直观材料的阅读、分析,加强对信息的提炼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思考与交流。
)【设问】那么,现在我们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阅读课本P37图2-7,知道火力发电是现在最主要的发电形式。
《原电池》评课报告【3篇】
《原电池》评课报告【3篇】下载温馨提示:文档由本店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部分格式可能存在问题,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原电池》评课报告【3篇】《原电池》评课报告篇1根据学业水平测试标准我预先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原电池的概念。
2.掌握铜锌原电池的原理。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由化学反应伴随着各种形式能量的转化引出本节课研究的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课题。
2.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实验1、2、3、4,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总结实验现象。
3.学生回答实验1、2锌片产生气泡而铜片无气泡产生的原因,提问实验3、4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4.根据实验3中锌片溶解引导学生得出锌片上发生的反应是:Zn—2e-═Zn2+,根据铜片上的气泡推出铜片上发生的反应是:H++2e-═H2↑。
5.从铜片四周的H+要得到电子,电子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出发,分析铜锌原电池的原理。
6.引出原电池的概念,电池正负极的定义,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以及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7.展示几个装置,引导学生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并加以归纳:①活动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回路,④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8.分析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9.课堂小结。
在高一三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1.在讲解原电池原理的时候,有些学生反应不过来,需要反复重复。
可能的原因是原电池这块内容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些忘记了。
2.做原电池的习题时,学生还是不大会做,比如说,电流从A流向B,判断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谁?被还原的是谁?学生就解起来有点困难。
“老歌新唱”才能提效率 ----原电池的教学案例剖析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就是教师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筹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我以《原电池》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中,是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进行有效教学的。
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教学策略:原电池这节课因为有实验和奇妙的现象,老教师新教师都能上的生动,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新奇上,这还只是停留在新课改的浅层面上。
而真正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的去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并切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严谨态度,却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探究的。
这节课围绕“铜片上产氢”不符合学生旧知开始,展开对原电池的探究,并最终解决化学能是如何转变成电能的解释。
三、课堂设计:引入:荆州市夜景图同学们,请看这一幅灯火通明的图片,这是我们荆州市的夜景图,我们除了感叹学校美丽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是谁给我们燃亮了黑夜送来了光明?是电,正因为电,也让我们的生活世界变得五彩斑斓。
我们已认识了一种可以让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原电池的知识内容板书:第一节:原电池复习:请大家回忆,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是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两极一液一线设问:能否根据这幅图片,写出:锌—稀硫酸---铜”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学生动手练习:探究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反应:Zn + Cu2+ = Zn 2+ + Cu,任选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原电池呢? 各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合作,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先讨论你们自己的方案,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方案的可行性。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原电池”课堂实录与评析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原电池”课堂实录与评析作者:姚美霞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9期【摘要】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从原电池的结构、优劣标准、构成条件、工作原理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模型,教学中运用反应观、微粒观、转化观、能量观、守恒观、实验观等进行任务设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与技术工程思维能力,从更高层面认识原电池蕴含的深刻概念和原理。
【关键词】模型探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原电池一、教学设计思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各个方面。
笔者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模型探究,落实反应观、微粒观、转化观、能量观、守恒观、实验观等化学基本观念,从根本上改善优化学生对原电池知识能力系统的认知结构,为电化学教学增添创新的科学思维和工程方法,拓宽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原电池”是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的第一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必修2第二章化学能与电能的拓展和深化,在电化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原电池涉及的概念、原理抽象又集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困难,而这些困难会从学生接触电化学开始一直延续到电解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等方面的学习。
运用反应观、微粒观、转化观、能量观、守恒观、实验观等进行任务设计,帮助学生从原电池的结构、优劣标准、构成条件、工作原理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模型,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与技术工程思维能力,从更高层面认识原电池蕴含的深刻概念和原理。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2第二章化学能与电能的学习,知道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对其中的概念理解比较模糊,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强。
四、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从宏观到微观分析,从装置要素和原理要素角度初步建构“原电池思维模型”;(2)通过“Zn︱H2SO4︱Cu”模型的实验探究,基于数据推理分析原电池的优劣标准,继而得出“负极区”“正极区”“盐桥”等抽象概念和选择负极区和正极区电解质溶液的思路和方法;(3)学生能依据前面探究形成的认知基础,分析、讨论与交流,在新情境下对原电池相关概念进行普遍性推广与广义化理解,进一步巩固“原电池思维模型”的运用。
(完整版)《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教学实录及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教学实录及反思为了配合小学课程改革,全国小学教师教育化学教学研讨会在山东莱芜召开。
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教授、化学教研员、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江苏省、山东省的四位教师展出了精彩的示范课。
下面是《化学能与电能―原电池》的课堂教学实录。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带领学生进行了“发现科学现象”、“提出科学问题”、“尝试解释和假设”、“收集实验证据”、“形成科学概念”、“拓展科学概念外沿”、“尝试运用科学”等七个教学环节,为如何将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化学理论教学做了精彩的诠释。
教具准备教师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自制二连体电解槽、拆掉电池的音乐贺卡、西红柿一只、电流计、乙醇、烧杯。
学生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烧杯、电流计。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利用的能量有光能、热能、电能,其中应用最广泛、最方便、最清洁的能源是什么呢?生:电能。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电能呢?生:冰箱、电视机、电脑等。
【幻灯片】电池――便携式电能,展示各种各样的电池师:生活中电池的应用多吗?说说看。
生:手电筒、收音机、复读机、手表、手机等。
【幻灯片】(1)汽车排队加油(2)奔驰纯电动概念汽车师:众所周知,2008年石油价格猛涨,目前已达139美元/桶。
而2004年只有30美元/桶。
这对汽车的销售有很大冲击。
目前,很多汽车制造商都在开发电动汽车。
它的关键技术就是电池,设计电池首先要了解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电池的工作原理,将来大家有可能参与车用电池的开发。
(考虑到在外地上课,师生需要磨合,所以选择了从生活中的问题切入,让学生有认同感)科学探究环节1―发现科学现象【实物投影】实验: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2、铜片插入稀硫酸中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师: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现象会不会有变化呢?生:思考、猜想、个别同学发表看法。
《原电池》评课报告
《原电池》评课报告近期,我在某培训机构参加了一次电影课程学习。
在这次学习中,我们观看了一部名为《原电池》的电影,并完成了一份评课报告。
《原电池》是一部由导演张艺谋执导,黄晓明、谭耀文、闫妮、陆毅等演员主演的电影。
该电影通过一位叫做“老郝”的工程师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为振兴失落的电池厂而奋斗的故事。
通过老郝与电池厂工人的相处以及老郝的个人成长,电影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呼吁人们珍惜劳动,重视品质。
首先,电影整体的节奏和叙事非常出色,让人感受到导演在对待电影的态度上,是非常严谨且极为注重细节的。
这种态度也在服装、道具、场景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特别是在场景方面,电影中的画面清晰流畅,干净利落,让观众可以很好地感受到电池厂的生产情景。
整部电影所传递的信息也非常明确,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影片的主题和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其次,电影中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特别是谭耀文饰演的老郝,无论是从角色的塑造与描绘还是表演技巧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演员的表演让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情绪变化,更加贴近人性的本质。
而其他演员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时,也表现得非常到位,配合谭耀文的表演,让整个电影更加显得流畅,引人入胜。
最后,电影在表达主题上,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
电影对人性、劳动力、企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刻而有启示性的思考,让人们对生活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的变化与人性的本质。
这种思考也正是电影业在为社会做贡献的一种方式,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能够获得启示,真正收获更多。
总之,观看了《原电池》这部电影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正能量,受到电影所引导的深入思考。
整体来说,该电影在剧本、表演、场景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品质,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
这种高品质的制作也许是导演张艺谋对电影热爱和追求的体现,也是传递给观众的一种美好体验。
我相信,这样的经验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欣赏电影的魅力,同时也更能感受到电影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专题三作业(教师培训)
学科专题三作业课程模块名称(自己填写)《原电池》课堂实录与点评作业要求与提示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
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对谢老师《原电池》课堂实录的点评湛江二中李桂兰首先,非常感谢华南师大附中的谢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这一节如此生动的化学课。
《原电池》是高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时,根本就不能理解其中的反应原理,更谈不上对原电池应用的理解了。
通过对谢老师《原电池》课堂实录的观看,并将自己关于《原电池》的这节课进行了对比和反思,我有很大的收获,谢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值得我去学习。
一、巧妙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谢老师首先以当前热播的电影《少年派》,创设了海难情境,巧妙地引入,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再慢慢展开对原电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积极开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创设的现实情境下,鼓励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尝试设计出不同的原电池装置,并引导学生应用原电池的原理来分析和比较了每组实验结果的优劣,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尤其针对“在设计铜锌原电池时为了提高能量转化效率,避免在锌片上析出铜”这一问题时,让学生来进行实验设计并自主探究,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新装置盐桥的作用,而且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善于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高一时我们已经学过了原电池的原理,在谢老师的这节课中,她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模式——“知识回顾,再知识深化”的模式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而是为学生创造了一系列的导航标志,一步一步的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将高一学过的知识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实录
“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实录一、基本思路“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
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
原电池教学内容先后出现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且具有一定的层级关系。
必修模块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教学模型,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通过这样一个装置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体现了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利用价值;选修模块则以“铜—锌—硫酸锌、硫酸铜双液”原电池为教学模型,让学生体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与电极反应式。
本文源于人教版選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采用“装置改进式”的教学思路: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单液原电池,为了更好地与选修模块衔接,将电解质溶液由稀硫酸改为硫酸铜溶液进行微型实验探究,使学生能够看到单液原电池中电流的衰减及锌片上有铜析出的弊端;其次,通过阶梯问题引领学生将原电池装置从单液改进为双液,通过微型实验探究得出双液原电池的优点。
整个教学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从身边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单液原电池,进一步加深对原电池形成条件及工作原理的认识;2.通过实验与分析,了解单液原电池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单液原电池装置的优化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2.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学习中体验并享受科学探究带来的快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2.增强联系实际学习化学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3. 通过单液原电池和双液原电池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原电池》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补充电荷。
2.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
课例研究综述
(请您选择本课中最关注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详细描述这个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并描述您针对上述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
总体设计思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亲手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自主设计,合作评价。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说明课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按最新版《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维度
明确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Pb+CuSO4=PbS04+Cu反应,自主设计原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理。
《原电池》评课报告
《原电池》评课报告
本节课采用的是学生通过实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通过与现实生活化的情境相结合,以问题作引,贯穿课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了自主高效的课堂。
其中有几个地方值得借鉴: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恰好谢老师就通过自已准备好的物品,让学生自主来设计原电池,从而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同时也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可以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二、引入的与时俱进:用少年派遇海难如何自救来引出原电池,开篇几分钟就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带着问题继续寻找答案。
三、过渡的自然衔接:这节课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自然过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从“如果你是派,你会如何自救呢”到“查找身边的物品,怎样使灯重新亮起来”,再到“亮度不够,如何设计高效的原电池”,问题的选择难易程度适中,而且对学生的探讨具有启发性,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
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最大亮点。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这节课谢老师采用多媒体、急救灯和学生实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同时在学生进行实验合作探讨后,还拍下学生组装的装置进行解释点评,直观明了,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运用非常娴熟到位。
而这一过程还有一些地方有提升的空间
1.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最好能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参与情况进行分组,在课堂上我们
发现有些小组明显探究能力不强,这样就不能使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探究中来,领略探究性学习的真正乐趣。
2.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去用身边的废弃或者闲置物品制备小电池,下节课进行展示,让学生
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李瑶珊。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中化学 原电池的形成与原理课堂实录与反思 新人教版选修4
《原电池的形成与原理》课堂研究与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育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时代命题。
“教育科学的理想里,每一个课堂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是科学研究的成员。
”但是长期以来的教学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师对教材、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及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论知识的研究,它仍然没体现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校本特色。
如何有效挖掘本校已有潜能资源,发挥特色的优势,这是新一轮课改中应运而生的“校本研究”的主旋律,它倡导教师的教学研究要由书本上理论研究转向实际课堂教学研究,重视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理性反思和评价。
微型课题是对校本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下面我对我的《原电池的形成与原理》的教学活动进行实录、反思和评价,以供大家参考指正。
研究主题: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教学课目: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化学人教版(必修加选修)研究过程:一、一次课堂:(一)、第一次教学活动实录:学习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形成和原理;2、培养探索式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原电池形成条件和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化微观、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
学习方法:预习----实验----观察----思考----总结。
教学用品:原电池装置、锌片、铜片、碳棒、干电池、电流计、稀硫酸、氯化铜溶液、导线。
教学过程:电能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能源工业中最为重要的清洁能源.我们已知道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本节课就学习一种将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实验探究]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1、铜片插入稀硫酸中;(学生回答现象、原因)2、锌片插入稀硫酸中;(学生回答现象、原因)3、锌片和铜片连接插入稀硫酸中;(学生回答现象并思考、讨论原因)4、锌片和铜片之间连接电流表。
(学生观察回答现象)5、用干电池判断电流方向(学生得出结论)[设问]1、锌片和铜片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成?2、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课是选修四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化学与电能的内容,已经基本掌握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基本概念,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更深的探讨和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习到到了谢老师以下的几个优点:
1、教学语言丰富幽默,从这节课的开始到结束都能切身感受到谢老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中起到的作用,既活跃了课堂的探讨气氛,也激励了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热情,从而相互促进。
2、教学设计全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对教材内容和深度的充分挖掘和认知是谢老师扎实基本功的体现。
3、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而全面的设计,达到了处变不惊的效果。
4、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
另外以下的几点是我对于这一节课的一些不同看法,抛钻引玉,提出来请老师批评指正:
1、本节课利用电影的一个道具引入,确实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但我认为时间有点稍长,花了接近4分钟,另外我有一个想法是否可以借用这一次马航的飞机失事的黑匣子来引入呢?
2、谢老师在分析电极反应式书写时学生在正极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上遇到了障碍,但谢老师的分析不够深入,可以用排除和化合价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3、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前,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把主角还给学生。
4、是否可以先把三组学生实验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材料组装不同的原电池,并分析其优缺点,由学生来完成对原电池知识理论的分析,教师进行补充和引导,起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学生、理解、运用。
更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是本人对这一节课的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