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媒介融合视角看央视《新闻周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媒介融合视角看央视《新闻周刊》
摘要:2003年5月3日,中国第一期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中
国周刊》顺利播出。
2007年,《中国周刊》更名为《新闻周刊》。
其
特点是借用杂志综合编排的方式,以强烈的电视意识,充分发挥电
视声画等诸元素的传播优势。
本文将以央视《新闻周刊》为例,具
体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中,电视杂志从纸质杂志中借鉴的优势方法以
及节目自身的定位。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周刊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2)-06-0-02
一、研究对象简介
本次研究对象为央视《新闻周刊》。
它最早名为《中国周刊》,成
立于2003年5月3日。
2007年正式更名为《新闻周刊》之后,每
周六22点15分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周日分别在1点15分、4点
15分和9点10分进行重复播出。
在45分钟的时间里,节目不仅浓
缩过去七天中国的历史,告诉观众过去七天都发生了哪些重要新
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重新汇集、
梳理并解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
上世纪80年代,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我国电视新闻改革中涌现
出来,它最早源于美国。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融合了电视与纸质杂
志两种媒体的优势特点,以强烈的电视意识,充分发挥电视声、画
诸元素的传播优势。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新闻节目,由主持人主持,借用杂志综合编排的方式,把不同的新闻报道版块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节目。
央视《新闻周刊》由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带大家回顾过去一周的重大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展现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人物回顾、本周人物、本周特写和下周新闻六个版块。
二、电视杂志体现媒介融合
央视《新闻周刊》是国内著名的新闻评论性节目,也是电视杂志节目的表率。
它内容丰富充实,思想深度、睿智,结构、语言风格轻松活泼,观点、艺术表现形式新颖独到。
可以说,央视《新闻周刊》栏目源于纸质杂志,又高于纸质杂志,真正做到了电视与纸质杂志两种媒介的融合。
(一)节目形式凸显纸质杂志的版块性
央视《新闻周刊》形式具有新闻杂志的特点,由六个版块构成。
节目重点表现“本周视点”、“本周特写”和”本周人物”,简要表现“新闻回顾”、“人物回顾”和“下周新闻”。
节目对一周重大事件进行回顾,对具有显著性的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给予较深度、独特的解读。
主持人白岩松用诙谐幽默的评论性的语言、质疑的口吻,揭示新闻主题,让受众在思考中找到答案,充分体现电视杂志栏目内容的丰富详实、生动等特点。
由于新闻杂志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节目形态之一,加之新闻评论理性的特点,《新闻周刊》自然具有了深度性;由于站在央视的平台上,因而也有了高度性。
通过借鉴纸质杂志的综合编排方
法,央视《新闻周刊》充分发挥电视画面感强、视觉效果好的传播优势,同时采用新闻报道、新闻评述的方式,依照栏目宗旨,将不同样式、不同内容的新闻节目版块串联起来,形成一档完整节目,并在固定频道、固定时间进行播出。
该节目形式吸取了专题报道和集纳性动态新闻的优点,同时克服两者缺点,凸显杂而有序、中心突出、形式上综合性强和灵活多样的特点。
(二)节目内容彰显纸质杂志的集纳性与深度性
央视《新闻周刊》包括六大版块,内容设置全面,每一个版块中都至少有一个闪光点,成为最吸引人、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地方。
整个节目信息全面,详略得当,以理性分析为基础,注重新闻背景的报道,从新闻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全过程来解读新闻事件,充分体现了内容的集纳性与深度性。
“本周视点”选取一周内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事件,为央视《新闻周刊》最核心的内容。
该版块抓住一周中一个重大新闻,进行多元解读,并进一步拓展,把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千丝万缕、前因后果都挖掘和展示出来,理性地引导观众认识新闻事件,充分体现出杂志型栏目深度报道的特点。
例如2012年4月21日“本周视点”报道的“黄岩岛对峙南海再起纷争”,栏目通过三个短片,使内容相互承接,又逐层深化,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菲黄岩岛的局势紧张的现状、对中国渔民带来的影响,阐明了栏目立场,展现了栏目的新闻价值观。
“新闻回顾”和“人物回顾”分别选取一周热点新闻话题和新闻
人物,一般各为四条,通过简短、快节奏的解说词、背景音乐和画面配合展示。
它们带给观众的不仅是新闻的简单呈现,更是对问题的理性思考。
两个版块的新闻标题简短而精辟,例如:2012年3月24日的新闻回顾一标题为《油价涨入“8元时代”》;人物回顾一标题为《陆松芳:贫者之富》。
“本周人物”着重探讨一周中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人物。
如报道故宫大盗石柏魁时,没有把他定位成“大盗”,而是通过对他本人、家人、邻居的同期采访,向观众展示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短片标题为《石柏魁:大盗?小偷?》正是栏目的价值取向。
“本周特写”类似于杂志中对某个事件或人物的剖析。
因点小引申大,特别受观众的欢迎。
如2012年3月17日的特写《再见南京西站》很容易唤起观众的怀旧情怀。
同时,因其承接的内容相对正式,营造的气氛相对紧张,所以从整体上,能够平衡整个节目节奏,照顾观众整体情绪。
(三)主持人带有杂志编辑的睿智性
杂志编辑需要有新闻的敏感性、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央视《新闻周刊》主持人同样要求如此。
周播性的《新闻周刊》已经失去了新闻时效性,因此需要主持人在电视传播中通过新颖的评论观点赋予这些新闻更大的鲜活性。
正因为主持人的参与,大众传播转化为一种人际传播,引发受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就像一段话中所说“传播者应该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的思想、智慧、才情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传播效果,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对新闻
信息进行处理,是适应大众需求的。
”为达到相应的传播效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对作为意见领袖的杂志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求更严格。
央视《新闻周刊》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睿智、敢言,主持风格非常符合杂志性栏目要求。
他多年从事新闻记者、主持人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还参加了中国许多大型新闻直播节目的报道,极大地锻炼了个人能力。
加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沉淀了多年的知识和思想,使得白岩松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独到观点、相对尖锐的言语,从普通民众的角度看问题,来主持好这档杂志型新闻节目。
(四)艺术表现上比纸质杂志更具灵活性
2009年,随着许多央视新闻栏目片头发生了变化:新闻字幕都采用新技术,最终确定的蓝底黄字新闻字幕看起来比较鲜明、活泼。
央视《新闻周刊》也因此更换了片头和字幕,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然电视杂志与纸质杂志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同样追求艺术表现的灵活与创新。
纸质杂志通常利用图片、字体、颜色等要素进行更吸引读者的版面编排,央视《新闻周刊》通过画面和声音的连续性及其交互作用表达内容。
电视画面包括除逻辑性文字语言(解说词)之外的图像和声音(包括同期声和现场音响),它是声音线和图像线并行的传播形态。
音效是电视杂志型《新闻周刊》特有的优势,能够解决新闻播报的单调性。
它就像纸质杂志中的背景图片,能够起到渲染与烘托表现内容的作用。
一般新闻中除配音外,还有通常采用现场和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诉诸听觉和视觉。
央视《新闻周刊》中始终
穿插着背景音乐,“新闻回顾”与“人物回顾”中的背景音乐节奏较快,与解说词的速度相辅相成,给人一种既紧迫又舒服的感觉。
“本周视点”、“本周人物”与“本周特写”中的背景音乐按照题材、情绪的不同适时插入。
(五)解说词比纸质杂志更体现丰富性和口语化
和纸质杂志的语言不同,央视《新闻周刊》的解说词语速较快,充满口语化。
解说中不仅有新闻报道,而且有新闻评论,与新闻画面相辅相成。
新闻评论可以引导受众,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闻的价值取向。
一直以来,受众适应了男解说者的音色,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听其声便能产生一种接受睿智思想观点的感觉。
45分钟的节目安排非常紧凑,新闻点与评论点全面而深刻。
三、电视杂志的发展启示
央视《新闻周刊》的创立与发展吸收了美国《新闻周刊》的改版策略。
因而一开始便有了较合理的发展定位。
(一)编辑策略上,注重分析评论
周播节目已经无法在新闻时效性上占据优势,但可以加强新闻的深度性。
节目通过独到、理性的观点,重新整合已有新闻素材,根据需要采访专家、学者,获得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进而重新编辑素材,为观众提供一种价值观,一种总体上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乐观态度。
电视节目要求以声画配合解说词进行展示。
分析评论性内容在说明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时,容易导致过多借用已有素材。
因此,
为了保证节目的鲜活性、生动性,要求编辑借鉴新闻报道记者深入现场的独特优势,另外亲自采集适合节目的现场声画素材。
(二)受众定位于精英群体,体现了分众化趋势
由于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多,除了《新闻联播》这样的节目,很少有其他节目能保证较高且稳定的收视率。
因此,节目只有想办法固定住某一部分观众,才能保证收视率,从而获得长远发展。
央视《新闻周刊》把节目观众定位于受过较高教育、能够从海量信息中提取个人观点的精英群体。
因此,节目播出时间非常适合这部分观众群体的生活习惯,即:晚上10点15分,可谓“黄金时段”。
(三)栏目设置上,报道详略得当
央视《新闻周刊》部分内容以小而精的报道吸引观众,如:“新闻回顾”、“人物回顾”和“下周新闻”;另一部分以充足的论据进行深入分析,如:“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
所有版块利用电视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声画生动性优势,加上表达理性、到位的语言,给观众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总之,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尽管更多的新媒体以其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给传播领域带来变化,但从根本来说,新技术更多是在改变传播手段、方式,改变传播速度和信息接收的便捷度,而真正能够证明媒介能力的是内容。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做新闻方面,内容是传统媒介的杀手锏,新媒体更多的是发布平台、信息处理平台,而传统媒体将为其提供内容支撑。
央视《新闻周刊》借鉴了报纸杂志的优势,以较为新型的方式,即:电视形式展现出来,在整个媒介
融合的过程中,只要把握住内容,就能占据独特优势继续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秀梅.央视新闻频道《中国周刊》的传播理念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2]肖岚岚,林光明.央视《新闻周刊》栏目特色探析[j].东南传播,2010,(07).
[3]郭艳娜.cctv《新闻周刊》节目内容与形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5).
[4]邓识.美国《新闻周刊》改版对我国新闻杂志的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9,(09).
[5]高亦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与互补[j].新闻传
播,2010,(01).
[6]圣才学习网.浅谈电视《新闻周刊》平民话语和侃的艺
术.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