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媒介融合视角看央视《新闻周刊》
多媒体形势下的作文教学——以《新闻周刊》为例
多媒体形势下的作文教学——以《新闻周刊》为例作者:廖荣美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23期摘要:毋庸置疑,作文就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对于语文来说是很重要的。
而在这多媒体信息化的时代,素材的更新、知识的更新也尤为重要。
基于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上也要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高考作文打好基础。
观看央视《新闻周刊》并进行写作训练,阅读《人民日报》《青年报》等新闻报道,正好符合中学生对于作文素材积累和思维锻炼的需要。
关键词:新闻周刊;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新闻周刊》一、第一阶段:每周日在各班播放《新闻周刊》,观看的过程有要求,让学生记下每一个事件和人物,作为素材积累。
看后有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件来完成练习。
我们备课组设计了一份专门的练习——央视《新闻周刊》材料提炼。
这是最开始的设计,我们设计每个部分都是赋分20分,目的是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了解、掌握这些内容。
一开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不能使用恰当的成语和寻找类似事件,后来我鼓励学生多查词典,早晚读多读多积累成语,慢慢地会用一些了。
而“概括事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会把握事件的核心,一个事件有时候会涉及到不同的人物,需引导学生关注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写“事件评论”时,学生一开始总是分析得很单一,所以要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论。
同时,要求他们多关注主持人对于事件的阐述和评论,让他们学会听取别人的观点,先学会把别人的观点用于自己的作业中,再慢慢地加入自己的思考。
通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学生有进步了,学生能比较好地完成这一份针对性的练习。
二、第二阶段: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学生会在作文中运用《新闻周刊》的人物事件作为例子,也会进行分析评论,但是只是就事论事,不能很好地进行延伸拓展,议论分析思路不够清晰,所以我们就重新进行作业设计,字数和各部分的赋分有所变化。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对“事件评论”和“类似事件”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这两者融合放在一个段落或者两个段落,不用拘泥于格式,而联系类似事件要进行适当的分析。
多元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创新
浅析多元媒介环境下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创新摘要:《新闻周刊》是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周播节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坚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节目编排流程等不断创新,保持节目新鲜度。
在当前媒介竞争环境多元化的情境下,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在内容上加强深度,传播方式上寻求最佳视角等方面的探索,成了保持节目旺盛生命力的选择。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节目特色和独特优势等创新之处,讨论优化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的策略和方法,达到探讨电视新闻杂志的创新方向,以最大限度发挥其社会功能,不断满足受众需求的目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杂志;信息;《新闻周刊》;创新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57—02一、《新闻周刊》在形态及编排方面的创新(一)《新闻周刊》五个子栏目相互衔接,思维延续性强“新闻回顾”、“人物回顾”、“视点”、“人物”、“特写”这五个子栏目以独特的慢间隔、快节奏、张弛有度地共同组成了《新闻周刊》。
从板块的时间来看,“视点”、“人物”、“特写”分别大约占了15分钟,8分钟和7分钟,加起来约占总时长的三分之二。
“新闻回顾”和“人物回顾”各占了4分钟,二者仅占了总时长的三分之一。
从整体上看,栏目版块交替出现,内容也不同,风格更是从严肃逐渐转变为轻松,这一张弛有度的组合能够有效积聚受众的注意力经济,增强节目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
在结构上,《新闻周刊》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根据栏目定位,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结评论的方式,把不同内容和样式的新闻栏目板块连接,从而塑造一个完整的节目。
这样的编排形式有很强的针对性,节目从头到尾都用杂志的模式衔接各个环节,正是这种“杂志型”的结构,给予了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完整紧凑的优点,给观众带来很强的思维延续性和视觉冲击力。
(二)综合多种媒介特色,包容性强《新闻周刊》在有限的时间内,强调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最大限度地运用视觉符号把观众在过去一周里所见过的新闻进行重新编排处理,以达到在众多节目中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为避免给观众造成重复的感觉,在画面解说方式上,注入一定的感情倾向性,较之传统新闻配音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在画面剪辑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将来自广播新闻节目,网络和报纸的新闻内容进行搭配编排,或重新编排整合,或搭配符合画面的特技和音乐,避免了单一解说带来的听觉疲劳。
央视《新闻周刊》“本周视点”的叙述模式及特点探析
广电视角18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一、《新闻周刊》节目发展概述《新闻周刊》节目是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一档晚间新闻杂志型栏目,属于深度报道,前身是2003年5月央视新闻频道每周六晚9点10分播出的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中国周刊》。
节目一经播出,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特点吸引了很多受众,2007年,《中国周刊》正式改名为《新闻周刊》,于每周六22点15分播出。
《新闻周刊》每期节目包含“一周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一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本周特写”五个版块。
其中,“一周新闻回顾”和“一周人物回顾”要求对最近七天内发生的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聚焦和分析;“本周视点”则是以相对独特的视角对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系统评述和深刻剖析,从而挖掘其产生的深层次影响和重要的传播意义;“本周人物”则是对本周内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人物进行点评;“本周特写”时长相对短,节奏相对较快,从文化的层面、人的行为方式等层面展现出这七天的历程,用特写的方式和镜头展现人物故事和事件本身,全方位展现新闻事件。
二、“本周视点”的选题(一)选题分析“本周视点”可以说是《新闻周刊》里最重要的一个版块,它属于整个节目构思和呈现的第二个版块。
时长大约在15~18分钟,表现形式是专题性的、深度的报道,因此其选材也倾向社会中关注度高的新闻。
文章所研究节目事例,选择《新闻周刊》2011年1月至6月之内的有代表性的18期节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1—6月份,“本周视点”这一重点版块的内容基本都属于国计民生大事件,属于社会关注的聚焦性新闻。
从总体上看,《新闻周刊》节目更重视社会性这一功能,期望通过重点版块事件的解读、播出,引发全社会去思考,从而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二)选题的特点1.紧跟热点和时效性《新闻周刊》是一档“清点式”的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因为时间限制,所以无法保证对所有重大、突发新闻事件进行第一时间的集中报道,因此会失去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周刊》栏目分析及优化方向
一、《新闻周刊》栏目分析1、栏目定位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开播于2003年5月3号,原名为《中国周刊》,首播时间为新闻频道每周六的22:15———23:00,时长45分钟。
在2006年1月1日,《中国周刊》更名为《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作为一个周播栏目,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它要呈现给受众一周较为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为观众补上由于各种原因错过的一些重要事件。
从这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不同于日播的新闻节目。
七天是它的制作周期,它是站在七天的高度、以七天的视点、七天的深度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
央视《新闻周刊》共有五个子板块,分别为《新闻回顾》、《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
《新闻回顾》是第一个部分,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来回顾这周发生的三件到四件事情,虽然事情不多,但都是经过编导精心整合加工过的,是这周以来每一件事情连续动态的综合表述;《本周视点》是一期栏目最为精华的部分,要具有足够篇幅和深度;《本周人物回顾》,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回顾本周的4个新闻人物,这些人有可能是政界、商界也可能是体育和娱乐界的,只要是足够被大家关注的,就有可能会被入选;《本周人物》的主人公是1个人,板块时长为9分钟左右。
《本周人物》是在《人物回顾》之外另行选择的;《本周特写》,从文学上所讲的特写的突出特点是抓住现实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精细、突出的描述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栏目内容《新闻周刊》所回顾的新闻事件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是与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
举例来说,2011年2月26号的节目中,《新闻回顾》选择了这些事件:①保障房,全面启动;②丰田召回,无关中国?③新统计“新真相”;④公安部,执法考评新标准。
2010年12月18号的《新闻回顾》的事情分别为:①新疆黑工厂,再现包身工;②浙江台州,30余名干部倒卖“房票”;③寒潮来袭猝不及防;2010年12月25号的《新闻回顾》安排:①年末地王再度频现;②山西:煤焦腐败涉近千官员;③昆明:“最短命”经适房;④公安部告破特大黑枪案。
新闻周刊观后感
新闻周刊观后感《新闻周刊》是一本综合性的期刊,以报道国内外各类新闻事件为主,兼顾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报道。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几期《新闻周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对《新闻周刊》的全面报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片面报道,该期刊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事件,努力呈现多方面的观点和事实。
无论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还是一些冷门的话题,都能在《新闻周刊》上找到相关报道。
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事件的真相,避免了信息的歪曲和误导。
其次,我对《新闻周刊》对于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报道非常赞赏。
除了国内外的新闻事件,该期刊还关注到了一些热点领域的发展动态。
比如,最近的一期刊登了一篇介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文章,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些报道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也让我更加关注和关心国家的发展。
另外,《新闻周刊》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密切关注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
对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新闻报道,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能在该期刊上找到相关内容。
这让我对各国的发展和国际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国际观。
此外,我还要赞扬《新闻周刊》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报道。
在近年来社会问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该期刊通过深入报道一些社会问题,揭示了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
比如最近的一期刊登了一篇关于校园霸凌的报导,该报导详细描述了校园霸凌的形式和危害,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解决办法。
这样的报道不仅提高了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也引导了社会的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总之,《新闻周刊》是一本我认为非常值得阅读的期刊。
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新闻事件,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范围,增强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
我相信,通过阅读《新闻周刊》,不仅可以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动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
我将继续支持和关注这本期刊,希望它可以继续做出更多更好的报道。
央视《新闻周刊》的叙事话语特色
央视《新闻周刊》的叙事话语特色作者:李真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5期【摘要】《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周末杂志性新闻栏目。
自从2003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承着浓缩过去七天中国历史,固化人们对一周新闻的记忆的理念,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和认可。
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等方面分析央视《新闻周刊》的叙事话语特色。
【关键词】杂志性新闻栏目《新闻周刊》叙事话语《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周末杂志性新闻栏目,每周六22:15播出。
作为一档浓缩过去七天中国历史的新闻杂志栏目,在4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它包含了一周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固化观众对一周新闻的记忆。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汹涌而来的信息有时使人无所适从。
在有些情况下,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人们的分析能力,妨碍了人们的决策效率。
收集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已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周刊》以其独特的视角,选择与人们相关的新闻,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新闻周刊》的栏目宗旨中写道:“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7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
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做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
”所谓“杂志型新闻栏目”是指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包含多种内容与形式的一种电视节目。
它借鉴杂志手法,将长短不一、表现形式各异的专题节目,按栏目的宗旨加以取舍,有机地组成一个定期播出的单元。
本文将从叙事话语的几个方面来分析作为杂志型新闻栏目的《新闻周刊》的特色。
一、线性叙事结构与非线性叙事结构相结合叙事结构是作者对素材进行选择和组合的过程,不同的结构不仅会产生不同叙事效果,更表达了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新闻周刊》在叙事结构上各个板块表现出杂志式的连接和呈现。
每期《新闻周刊》都分为5个大的板块: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人物回顾、本周人物、本周特写。
媒介融合时代央视新闻节目的新变化
媒介融合时代央视新闻节目的新变化作者:周楠,徐亚琳来源:《声屏世界》 2017年第4期摘要: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中央电视台提出了新的业务改革措施,以期理清发展思路,强调新闻业务改革在新闻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媒介融合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新变化经历过互联网时代再到现在的移动新媒体时代,电视的影响力有一定程度下降。
媒介融合是当下最有前景的转型出路,固守于原来的传播渠道和领域,只会使得自身在新一轮的媒体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
所以,为了适应当下的时代背景,中央电视台积极地做出了很多新闻业务方面的尝试和改变。
一、“微信+微博”双微联动,传统媒体如添双翼。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于2013年4月正式推出微信官方公众账号,主要进行及时的新闻推送传达、精品新闻内容推广和受众互动,目前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平台粉丝关注量更是达到了4448万。
通过微信微博类的社交媒体进行实时互动,既可以弥补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不足,又可以把握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为电视新闻节目播出预热,提前吸引关注。
可以说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灵活运用社交媒体传播优势,通过多平台战略部署协同发展的策略在新媒体时代多有裨益。
二、央视新闻APP刷新电视新闻直播新方式。
央视新闻客户端于2013年上线。
依托中央电视台强大的新闻采编实力和节目资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摆脱社交平台的限制,全天更新新闻信息,实时跟进电视新闻节目,并参与新闻互动和讨论,其独家视频和民生视角更为贴切互联网时代的受众心理。
而这对于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的中央电视台来说,贴合年轻化网民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非常有利于培养年轻受众群体的兴趣和忠诚度。
另外,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自主研发的移动直播APP“央视新闻+”于2016年5月连续两天移动直播江西遭遇强降雨的实时新闻,江西站记者通过手机进行新闻直播信号的发送。
这一创新,也革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表达形式,跳过新闻演播厅和主持人的约束,以“第二人称”的视角通过移动设备直接观看记者的现场新闻报道。
关于《新闻周刊》节目的分析
关于《新闻周刊》节目的分析班级:13新闻姓名:杨莉学号:1306020131 摘要:在新闻信息过剩的时代,《新闻周刊》以其独特的选择取得了成功。
《新闻周刊》是一本电视杂志, 在45分钟内, 汇集、梳理并解读过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
作为对一周新闻进行回顾,它不仅仅要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希望和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点,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
本文将会从《新闻周刊》栏目的定位和栏目结构分析、取材偏向、评论风格、主持人风格、栏目存在的问题以及栏目未来发展六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栏目定位和栏目结构分析(一)栏目定位《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
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在与您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
”这个栏目的功能定位是:通过节目对受众关注的一周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与追踪,解答受众对于新闻的疑惑,并且引发受众的思考和热议。
这样的定位抓住了受众需要获得信息的需求,又那能引发受众的思考。
(二)栏目结构《新闻周刊》由5个版块组成:《一周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一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
《一周新闻回顾》是对一周重大新闻事件的梳理和重新解读,一般是三四条信息;《本周视点》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一则新闻,以全新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时长15~20分钟;《一周人物回顾》是对四个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的论述,他们之中有公众人物也有普通人物,涉及政界、商界和娱乐体育界等领域,通过他们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新闻来反应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本周人物》是对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深度解读;《本周特写》更重视对社会事件的描述,其中很多都和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展现了多元化的社会现象,暴露了许多社会问题。
论央视《新闻周刊》叙事手段
VOICE &SCREEN栏目透视WORLD实践与创新论央视《新闻周刊》叙事手段□尹睿陈季华摘要:央视《新闻周刊》依靠影像造型和声音元素等叙事手段,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但是,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 新媒体的冲击,以往的叙事手段已经 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下观众的收视需要,如何完善叙事手段,获得更多的 “注意力资源”,成为节目新的思考方 向。
关键词:新闻周刊叙事手段困境突破从早期梅里爱“特技摄影”的发 现,格里菲斯“交叉蒙太奇”的有意识 运用,到巴赞的“长镜头”和“景深镜 头”的宣扬,以及爱森斯坦将“蒙太奇”上升至哲学美学高度。
百余年来,电影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着电影的叙事手段。
电视作为后来者,一方面继承和借鉴了大量的电影叙事经验成果,另一方面也结合自身电子媒介的特点摸索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叙事手段。
央视《新闻周刊》作为一档电视新闻杂志节目,通过影像造型和声音元素等叙事手段的混合使用,为广大电视观众打造了一份精美的视听盛宴。
造型和语言叙事电影符号学大师麦茨曾经从物理学意义上把电影表现要素概括为影像、杂音(音响)、音乐、对白和书写材料五个部分。
国内叙事学研究学者宋家玲把这种划分扩大到影视叙事学领域,认为“这五个部分即是影视艺术叙事手段的物质构成,五个部分彼此交融共同作用。
”并按叙事特征具象和心象的不同,将其概括为造型和语言两个部分。
一、技术性构图与小景别聚焦。
央视《新闻周刊》是一档典型的电视新闻节目,真实呈现与客观评述一直以来就是节目的立身之本。
在镜头的构图方面,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风格,遵循经典的构图准则。
《拼在毛坦厂》节目中,无论是反映复读班学生上课的镜头还是送别高考大军的画面,都恪守了构图的均衡与对称原则,而对于不同新闻当事人的米访画面,更是按照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住了足足373天,最后献出 诚意之作的创作过程,用故事思维梳理出第168户人家、三个农民的“剧情线”、摄制组的曰子、上“院线”的心愿几 个小故事。
传播学——央视《新闻周刊》
传播学——央视《新闻周刊》央视《新闻周刊》20124372 丁悠新闻1班摘要:《新闻周刊》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栏目。
2003 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迅速成为国内同类型栏目中的佼佼者。
本文从形态、内容、主持人三个方面浅析该栏目的特色。
从2003 年5 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起,每周六晚上9 点10 分央视推出了一档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中国周刊》。
开播4 年之后,也就是2007 年,《中国周刊》正式更名为《新闻周刊》,每周六22 点15 分播出。
作为一档浓缩过去七天中国历史的新闻杂志栏目,每一期的新闻时间约45分钟,可以说是一份“星期新闻杂志”,它把发生在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百姓关心的时事热点和有影响里的人物,经过《新闻周刊》的悉心挑选呈现在广大观众眼前。
它不仅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
一、形态特色(一)统一固定的结构《新闻周刊》由五个子栏目构成:《本周新闻回顾》:梳理一周国内新闻重点、《本周视点》:对当周发生的国内最重要的或最值得关注新闻事件进行梳理、点评、分析、《本周人物回顾》:梳理点评一周新闻人物、《本周人物》选出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新闻人物进行重点点评、《本周特写》讲述本周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新闻故事。
(二)有张有弛的节奏《新闻周刊》的五个子栏目快节奏、慢间隔,有张有弛。
《本周新闻回顾》、《本周人物回顾》的新闻和配乐节奏较快,而《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则是专题性的深度报道,节奏相对较慢。
长短时长的栏目交替出现,栏目内容不同,风格也由严肃逐渐过渡到轻松,整个节目有机组合后使观众感受到一张一弛的节奏变化,这种变化能有效减轻观众的收视疲劳感,从而锁定节目。
(三)有冲击力的画面《新闻周刊》从强调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下手。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报纸、网络的图像资源与固有的新闻图像重新整合,或配以符合画面风格的音乐,或引入字母、特技突出重点。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受众互动分析研究——以央视《新闻周刊》为例
中文摘要随着媒介融合在我国传媒业的深入发展,电视新闻节目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多屏互动时代的到来,分流了部分年轻受众;新媒体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编辑记者的角色定位以及采编资源对电视节目的投入。
另一方面,电视新闻节目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也有自己的突破与创新:拓展新闻来源,使新闻直播常态化;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加强对新闻价值的深度挖掘;重视受众反馈,打造传受亲密关系。
“受者本位”的理念日益被媒体奉为圭臬,传统媒体正把受众的需求作为新闻发布或节目制作的重要原则之一。
本文从受众的公共话语和电视新闻报道以及受众自主使用网络视频两个方面就受众互动探讨了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以央视新闻栏目《新闻周刊》为个案,追溯其发展历程,从主持人与观众零距离交流;建立官方微博,及时发布新闻及节目播出情况;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加强与受众点对点互动等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活动详细分析了《新闻周刊》媒介融合的全新探索之路,以期为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节目;受众互动ABSTRACT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medi a convergence in China’s media industry, TV news programs are impacted by various factors: the advent of multi-screen interactive age diverts some of the young audience; the flourish of the New media influences the form of TV news programs, the role definition of editors and reporters, and the investment of resources on programs to some extent. On the other hand, TV news programs also have their own breakthroughs and innova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convergence: expanding news sources and making live news more regular; improving their ability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deep into the news value; making great emphasis on audience feedback, and forg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ors and receivers.“Audience Standar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rucial in today’s media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media is taking the audience’s need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in releasing news or making programs. This thesis talks about the influences that audience makes on TV news programs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ence’s public discourse and TV news reporting, and audience’s automatic use of online video. Taking the famous news program Newsweek in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as an example, the thesis traces its development course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ts new path of exploration in media convergence combined with several specific activities, for 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to other TV news programs on their own innovative development.Key W ords: media convergence; TV news programs; audience’s interaction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受众互动分析研究——以央视《新闻周刊》为例一、引言“媒介融合”也叫做“媒体融合”,是指在现代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传播平台融合和接收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演化过程。
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的研究
biggest concem figures of central television news channel over the past six years.It
also becomes the most successful representatives at present in television news
affection.
Key words:TV news magazine,newsweek,TV language,host
lI
l引言
1引言
电视新闻杂志是采用杂志式的专栏化分类编排方式,由节目主持人串联播 讲的综合性电视新闻节目,是运用多种电视新闻报道与评述的手法并包含多种 内容与形式的新闻性节目。它借鉴杂志的编辑手法,将长短不一、表现形式各 异的新闻性节目和稿件,按栏目的宗旨加以取舍,有机地组成一个定期定时播 出的单元。一般设有固定的节目主持人主持播出。有的主持人还参与构思筹划, 并出镜采访、述评。它比主题单一的专题新闻容量大,也便于吸引各界人士参 与节目。与非杂志型的新闻专辑不同,它侧重于纵深报道与评述,可融信息、 舆论、知识传播于一炉。在结构上,杂志型节目内部还设置若干小栏目,相对 固定地播报某类新闻或评述。小栏目之间多以板块结构方式组接贯串,故而生 动活泼,富有节奏变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优秀的杂志型新闻节目,往往以 其内容与形式的特色以及受众信赖和喜爱的主持人来树立自身的稳定形象。杂 而有序,中心突出,形式上灵活多样。既有信息量大的众多简讯,又有一定的 深入报道等。是电视节目栏目化的具体表现,也是主持人节目的一种。∞
关键词:电视新闻杂志,《新闻周刊》,电视语言,主持人
Abstract
Abstract
On May 3,2003,CCTV news channel launched a new television news magazine
从接受美学看央视的《新闻周刊》
处。
、
节 目内容 : “ 将 内容为 王” 进行到
2 0世纪 6 O年代 , 国康士坦 茨学派 德
创建了接受美学文艺理论。 作为一种理论 革新方法 , 以受众为 中心 , 它 从接 受出发 , 关 系中 , 品是为受 众创作 的 , 众才是 作 受
事 件 的 整 个 过 程 , 原 事 件 全 貌 、 读 事 还 解
烈 的态势下 , 电视这一传 统媒体 开始 了积 做出反应 而是积极地创造。
闻传播 学领域 最大的启发 和借 鉴意义就 件真 相 , 求以精度 、 力 纯度 和锐度 。 如 , 例
内容 , 以传播深度新 闻为 主 , 同时兼顾其 在 于使 新 闻传播者 的视角 转 向受众 ② 尤 2 1 。 0 2年 2月 l 1日的 节 目 中 , 视 点 ”主 “ 他社会功能 , 来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 的电 其是在微博等 自媒体普及之后 , 受众在传 题 是 “ 同的利益 ”, 共 从广西 河池镉 污染
阱, 成为每一位电视传媒人不得不思考的
与经济发 展之 间存在 的矛盾 , 也警醒着人 们 只有着 眼全局 , 实现共 同利益才是经济
发展 的应 有 之 义 。 二 、 现 形 式 : 眼球 效 应 ” 到 发 挥 表 “ 得
问题 。作 为一档 电视新 闻杂 志类 节 目, 《 闻周刊 》 新 在节 目内容 、 艺术 表现 以及
《 闻周 刊》 新 一改单纯新 闻播报 的单
调性 , 目始 终 贯 穿 着较 为轻 快 的背 景 音 节
乐, 它和解说 词 的速 度相辅相 成 , 给人 一 种 紧迫但 又舒服 的感觉 。 画面上 , 了 在 除 运用采 访所得 的富有 冲击力 的现场 图片 和场景外 ,有时还会适时的穿插漫画 、 动 漫等卡通 图片 。 这些 在生 动说 明事 实的 同 时 , 起到调节气氛 、 和节奏 的作用 , 也 缓 减 少受众在观看 时的疲 劳感 。
阐述以媒介融合视角看央视《新闻周刊》.doc
阐述以媒介融合视角看央视《新闻周刊》阐述以媒介融合视角看央视《新闻周刊》导读:,从而获得长远发展。
央视《新闻周刊》把节目观众定位于受过较高教育、能够从海量信息中提取个人观点的精英群体。
因此,节目播出时间非常适合这部分观众群体的生活习惯,即:晚上10点15分,可谓“黄金时段”。
(三)栏目设置上,报道详略得当央视《新闻周刊》部分内容以小而精的报道吸引观众,如:“新闻回顾”、“人物回顾”摘要:2003年5月3日,中国第一期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中国周刊》顺利播出。
2007年,《中国周刊》更名为《新闻周刊》。
其特点是借用杂志综合编排的方式,以强烈的电视意识,充分发挥电视声画等诸元素的传播优势。
本文将以央视《新闻周刊》为例,具体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中,电视杂志从纸质杂志中借鉴的优势策略以及节目自身的定位。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周刊1009-0118(2012)-06-0-02一、研究对象简介本次研究对象为央视《新闻周刊》。
它最早名为《中国周刊》,成立于2003年5月3日。
2007年正式更名为《新闻周刊》之后,每周六22点15分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周日分别在1点15分、4点15分和9点10分进行重复播出。
在45分钟的时间里,节目不仅浓缩过去七天中国的历史,告诉观众过去七天都发生了哪些重要新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重新汇集、梳理并解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
上世纪80年代,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我国电视新闻改革中涌现出来,它最早源于美国。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融合了电视与纸质杂志两种媒体的优势特点,以强烈的电视意识,充分发挥电视声、画诸元素的传播优势。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新闻节目,由主持人主持,借用杂志综合编排的方式,把不同的新闻报道版块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节目。
央视《新闻周刊》由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带大家回顾过去一周的重大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展现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人物回顾、本周人物、本周特写和下周新闻六个版块。
浅谈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以《新闻周刊》为例
2019·7(上)《科技传播》54作者简介:满大玮,助理记者,广西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
浅谈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以《新闻周刊》为例满大玮摘 要 新闻节目众多,竞争激烈,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更需注重创新,不仅通过精彩丰富的电视画面内容,借用杂志的编排,将不同的新闻报道串联起来,同时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同时,又可以在选题和播报形式上做出调整,对人物以及事件作出深层剖析,摸索深挖新闻背后的故事。
《新闻周刊》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言辞犀利,语言幽默,具有他独特的个人主持特色。
关键词 电视;新闻评论;新闻周刊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8-0054-02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生存调查20世纪90年代,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开始在国内兴起。
我国第一档新闻杂志节目是《东方时空》,该节目自开播以来,受到人们普遍喜爱,影响了国内电视节目的形式,也使晨间新闻深入人们生活。
央视凭借《东方时空》,让这一节目类型,迅速进入公众视野。
不同于以往的新闻播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不仅把新闻呈现给大家,还加入了分析评价环节,解读事件的意义,具有鲜明的评论特征。
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指出,“在过去的新闻语态中,好像只有把新闻写的不像平时说的话,才会给读者以‘权威感’”。
①他在文中提到“平民化语态”,说到“平视理念”,即要以平等的眼光对待观众。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就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周刊》等。
在央视的评论节目中,主要有三种评论方式,一是短评,二是点评式,三是谈话式评论②。
《新闻周刊》就是第二种,主持人演播室点评。
这种报道方式使得新闻在报道的基础上,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
可以说,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具有社会性和指导性的意义,具备舆论引导的 作用。
近年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要对当前社会的一些负面新闻进行报道,对事件进行深入地探讨,这为新闻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编排艺术研究以央视《新闻周刊》为例
论新闻时政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策略r——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
论新闻时政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策略r——以《中国新闻周刊》
为例
杨旭
【期刊名称】《新闻知识》
【年(卷),期】2018(0)7
【摘要】作为新闻时政期刊领域的一份有影响力刊物,《中国新闻周刊》在媒体融
合发展策略实施上迈出了很大步伐.无论是在期刊数字化的业态创新,还是产品形态
创新上,都探索出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与此同时,推进媒体融合转型的制度保障,也显示了期刊融合发展策略实施的系统性.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杨旭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社海南分社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闻期刊与精英文化国际观的建构——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 [J], 李锐
2.浅析时政期刊对官员形象的建构——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 [J], 刘欢
3.论新闻时政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策略——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 [J], 杨旭
4.新闻时政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策略探讨 [J], 豆文君
5.时政新闻期刊短视频传播的逻辑、特征与趋势——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 [J], 宋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媒介融合视角看央视《新闻周刊》摘要:2003年5月3日,中国第一期周播性新闻杂志节目《中国周刊》顺利播出。
2007年,《中国周刊》更名为《新闻周刊》。
其特点是借用杂志综合编排的方式,以强烈的电视意识,充分发挥电视声画等诸元素的传播优势。
本文将以央视《新闻周刊》为例,具体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中,电视杂志从纸质杂志中借鉴的优势方法以及节目自身的定位。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周刊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研究对象简介本次研究对象为央视《新闻周刊》。
它最早名为《中国周刊》,成立于2003年5月3日。
2007年正式更名为《新闻周刊》之后,每周六22点15分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周日分别在1点15分、4点15分和9点10分进行重复播出。
在45分钟的时间里,节目不仅浓缩过去七天中国的历史,告诉观众过去七天都发生了哪些重要新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重新汇集、梳理并解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
上世纪80年代,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在我国电视新闻改革中涌现出来,它最早源于美国。
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融合了电视与纸质杂志两种媒体的优势特点,以强烈的电视意识,充分发挥电视声、画诸元素的传播优势。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新闻节目,由主持人主持,借用杂志综合编排的方式,把不同的新闻报道版块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节目。
央视《新闻周刊》由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带大家回顾过去一周的重大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展现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人物回顾、本周人物、本周特写和下周新闻六个版块。
二、电视杂志体现媒介融合央视《新闻周刊》是国内著名的新闻评论性节目,也是电视杂志节目的表率。
它内容丰富充实,思想深度、睿智,结构、语言风格轻松活泼,观点、艺术表现形式新颖独到。
可以说,央视《新闻周刊》栏目源于纸质杂志,又高于纸质杂志,真正做到了电视与纸质杂志两种媒介的融合。
(一)节目形式凸显纸质杂志的版块性央视《新闻周刊》形式具有新闻杂志的特点,由六个版块构成。
节目重点表现“本周视点”、“本周特写”和”本周人物”,简要表现“新闻回顾”、“人物回顾”和“下周新闻”。
节目对一周重大事件进行回顾,对具有显著性的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给予较深度、独特的解读。
主持人白岩松用诙谐幽默的评论性的语言、质疑的口吻,揭示新闻主题,让受众在思考中找到答案,充分体现电视杂志栏目内容的丰富详实、生动等特点。
由于新闻杂志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节目形态之一,加之新闻评论理性的特点,《新闻周刊》自然具有了深度性;由于站在央视的平台上,因而也有了高度性。
通过借鉴纸质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央视《新闻周刊》充分发挥电视画面感强、视觉效果好的传播优势,同时采用新闻报道、新闻评述的方式,依照栏目宗旨,将不同样式、不同内容的新闻节目版块串联起来,形成一档完整节目,并在固定频道、固定时间进行播出。
该节目形式吸取了专题报道和集纳性动态新闻的优点,同时克服两者缺点,凸显杂而有序、中心突出、形式上综合性强和灵活多样的特点。
(二)节目内容彰显纸质杂志的集纳性与深度性央视《新闻周刊》包括六大版块,内容设置全面,每一个版块中都至少有一个闪光点,成为最吸引人、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地方。
整个节目信息全面,详略得当,以理性分析为基础,注重新闻背景的报道,从新闻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全过程来解读新闻事件,充分体现了内容的集纳性与深度性。
“本周视点”选取一周内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事件,为央视《新闻周刊》最核心的内容。
该版块抓住一周中一个重大新闻,进行多元解读,并进一步拓展,把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千丝万缕、前因后果都挖掘和展示出来,理性地引导观众认识新闻事件,充分体现出杂志型栏目深度报道的特点。
例如2012年4月21日“本周视点”报道的“黄岩岛对峙南海再起纷争”,栏目通过三个短片,使内容相互承接,又逐层深化,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菲黄岩岛的局势紧张的现状、对中国渔民带来的影响,阐明了栏目立场,展现了栏目的新闻价值观。
“新闻回顾”和“人物回顾”分别选取一周热点新闻话题和新闻人物,一般各为四条,通过简短、快节奏的解说词、背景音乐和画面配合展示。
它们带给观众的不仅是新闻的简单呈现,更是对问题的理性思考。
两个版块的新闻标题简短而精辟,例如:2012年3月24日的新闻回顾一标题为《油价涨入“8元时代”》;人物回顾一标题为《陆松芳:贫者之富》。
“本周人物”着重探讨一周中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人物。
如报道故宫大盗石柏魁时,没有把他定位成“大盗”,而是通过对他本人、家人、邻居的同期采访,向观众展示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短片标题为《石柏魁:大盗?小偷?》正是栏目的价值取向。
“本周特写”类似于杂志中对某个事件或人物的剖析。
因点小引申大,特别受观众的欢迎。
如2012年3月17日的特写《再见南京西站》很容易唤起观众的怀旧情怀。
同时,因其承接的内容相对正式,营造的气氛相对紧张,所以从整体上,能够平衡整个节目节奏,照顾观众整体情绪。
(三)主持人带有杂志编辑的睿智性杂志编辑需要有新闻的敏感性、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央视《新闻周刊》主持人同样要求如此。
周播性的《新闻周刊》已经失去了新闻时效性,因此需要主持人在电视传播中通过新颖的评论观点赋予这些新闻更大的鲜活性。
正因为主持人的参与,大众传播转化为一种人际传播,引发受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就像一段话中所说“传播者应该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的思想、智慧、才情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传播效果,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对新闻信息进行处理,是适应大众需求的。
”为达到相应的传播效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对作为意见领袖的杂志型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求更严格。
央视《新闻周刊》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睿智、敢言,主持风格非常符合杂志性栏目要求。
他多年从事新闻记者、主持人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还参加了中国许多大型新闻直播节目的报道,极大地锻炼了个人能力。
加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沉淀了多年的知识和思想,使得白岩松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独到观点、相对尖锐的言语,从普通民众的角度看问题,来主持好这档杂志型新闻节目。
(四)艺术表现上比纸质杂志更具灵活性2009年,随着许多央视新闻栏目片头发生了变化:新闻字幕都采用新技术,最终确定的蓝底黄字新闻字幕看起来比较鲜明、活泼。
央视《新闻周刊》也因此更换了片头和字幕,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然电视杂志与纸质杂志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同样追求艺术表现的灵活与创新。
纸质杂志通常利用图片、字体、颜色等要素进行更吸引读者的版面编排,央视《新闻周刊》通过画面和声音的连续性及其交互作用表达内容。
电视画面包括除逻辑性文字语言(解说词)之外的图像和声音(包括同期声和现场音响),它是声音线和图像线并行的传播形态。
音效是电视杂志型《新闻周刊》特有的优势,能够解决新闻播报的单调性。
它就像纸质杂志中的背景图片,能够起到渲染与烘托表现内容的作用。
一般新闻中除配音外,还有通常采用现场和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诉诸听觉和视觉。
央视《新闻周刊》中始终穿插着背景音乐,“新闻回顾”与“人物回顾”中的背景音乐节奏较快,与解说词的速度相辅相成,给人一种既紧迫又舒服的感觉。
“本周视点”、“本周人物”与“本周特写”中的背景音乐按照题材、情绪的不同适时插入。
(五)解说词比纸质杂志更体现丰富性和口语化和纸质杂志的语言不同,央视《新闻周刊》的解说词语速较快,充满口语化。
解说中不仅有新闻报道,而且有新闻评论,与新闻画面相辅相成。
新闻评论可以引导受众,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闻的价值取向。
一直以来,受众适应了男解说者的音色,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听其声便能产生一种接受睿智思想观点的感觉。
45分钟的节目安排非常紧凑,新闻点与评论点全面而深刻。
三、电视杂志的发展启示央视《新闻周刊》的创立与发展吸收了美国《新闻周刊》的改版策略。
因而一开始便有了较合理的发展定位。
(一)编辑策略上,注重分析评论周播节目已经无法在新闻时效性上占据优势,但可以加强新闻的深度性。
节目通过独到、理性的观点,重新整合已有新闻素材,根据需要采访专家、学者,获得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进而重新编辑素材,为观众提供一种价值观,一种总体上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乐观态度。
电视节目要求以声画配合解说词进行展示。
分析评论性内容在说明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时,容易导致过多借用已有素材。
因此,为了保证节目的鲜活性、生动性,要求编辑借鉴新闻报道记者深入现场的独特优势,另外亲自采集适合节目的现场声画素材。
(二)受众定位于精英群体,体现了分众化趋势由于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多,除了《新闻联播》这样的节目,很少有其他节目能保证较高且稳定的收视率。
因此,节目只有想办法固定住某一部分观众,才能保证收视率,从而获得长远发展。
央视《新闻周刊》把节目观众定位于受过较高教育、能够从海量信息中提取个人观点的精英群体。
因此,节目播出时间非常适合这部分观众群体的生活习惯,即:晚上10点15分,可谓“黄金时段”。
(三)栏目设置上,报道详略得当央视《新闻周刊》部分内容以小而精的报道吸引观众,如:“新闻回顾”、“人物回顾”和“下周新闻”;另一部分以充足的论据进行深入分析,如:“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
所有版块利用电视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声画生动性优势,加上表达理性、到位的语言,给观众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总之,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尽管更多的新媒体以其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给传播领域带来变化,但从根本来说,新技术更多是在改变传播手段、方式,改变传播速度和信息接收的便捷度,而真正能够证明媒介能力的是内容。
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做新闻方面,内容是传统媒介的杀手锏,新媒体更多的是发布平台、信息处理平台,而传统媒体将为其提供内容支撑。
央视《新闻周刊》借鉴了报纸杂志的优势,以较为新型的方式,即:电视形式展现出来,在整个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只要把握住内容,就能占据独特优势继续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1]林秀梅.央视新闻频道《中国周刊》的传播理念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01).[2]肖岚岚,林光明.央视《新闻周刊》栏目特色探析[j].东南传播,2010,(07).[3]郭艳娜.cctv《新闻周刊》节目内容与形式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5).[4]邓识.美国《新闻周刊》改版对我国新闻杂志的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9,(09).[5]高亦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与互补[j].新闻传播,2010,(01).[6]圣才学习网.浅谈电视《新闻周刊》平民话语和侃的艺术.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