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准

合集下载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中山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Zhongshan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第三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第四条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第五条本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各镇(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第六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术语2.0.1 应急 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2.0.5 避难单元 Evacuation Unit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中具有独立避难功能的空间单元。

2.0.6 避难场所出入口 Entrance of Shelter能够满足人员疏散、物资运输等安全出入的通道。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至关重要。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为人们提供临时避难和生活服务的场所。

因此,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技术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当符合一定的标准。

选址应远离可能受到影响的危险区域,如河流、山体滑坡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

同时,选址应尽量靠近人口密集区,方便群众前往避难场所。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还应考虑周边基础设施的配套情况,如交通便利程度、水电气供应等,以保障避难场所的基本运行。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

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抗震、抗风能力,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

建筑内部应设置合理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保障人员的安全撤离。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环保、安全材料,避免因建筑材料问题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再次,应急避难场所的生活设施和服务配备应当完善。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医疗设备等生活必需品,以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应急避难场所还应设置相应的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以保障环境卫生和人员健康。

最后,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也是建设技术标准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计划,以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情况下的有效运行和管理。

总之,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技术标准涉及到选址、建筑设计、生活设施配备以及管理运行等方方面面。

只有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建设,才能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能够高度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不断提高建设质量,为城市安全发展贡献力量。

应急预案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有哪些要求

应急预案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有哪些要求

应急预案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有哪些要求在面对各种突发灾害时,应急避难场所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暂时的安全庇护,成为了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设施。

而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在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究竟有哪些要求呢?首先,安全性是选址的首要考量因素。

这包括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要避开容易发生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区域。

比如,避免选择在地震断裂带附近、陡峭的山坡脚下或者是曾经发生过重大地质灾害的地方。

同时,也要远离可能存在火灾隐患的区域,如易燃易爆的化工厂、加油站等。

此外,场所选址应避开洪水容易淹没的区域,比如地势低洼的河谷、河道附近。

交通便利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交通便捷的地方,便于人员疏散和救援物资的运输。

最好靠近主要的交通干道,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但又不能太靠近,以免在灾害发生时受到交通堵塞或道路损坏的影响。

周边要有良好的道路网络,能够保证在紧急情况下人员和车辆的顺畅通行。

而且,场所附近要有足够的停车场或空地,以容纳大量的救援车辆和疏散人员的交通工具。

场地的面积和容纳能力要满足需求。

根据预计的受灾人口数量,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大小。

要能够容纳足够多的人员,提供足够的空间搭建临时帐篷、设置医疗救治点、存放救援物资等。

同时,还要考虑到人员活动的空间,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秩序混乱和卫生问题。

公共设施的配套也是选址时需要重点考虑的。

要有稳定的供水设施,能够保证在灾害发生后为避难人员提供清洁的饮用水。

排水系统也要完善,能够及时排出雨水和生活污水,防止积水和环境污染。

电力供应也不能忽视,要有可靠的电源或者备用发电设备,以满足照明、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等的用电需求。

此外,通信设施要畅通,能够保证与外界的及时联系,让救援工作能够高效进行。

场地的地形地貌也会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产生影响。

最好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地方,便于搭建帐篷和开展救援工作。

避免选择地形复杂、起伏较大的区域,以免给人员行动和救援工作带来困难。

应急避难场所环境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环境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环境技术标准
1. 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要求
- 距离常见灾害源(如河流、山体等)远,以防洪、滑坡等风险;
- 地势相对平坦,便于设置临时建筑和运输设施;
- 具备隐蔽性,避免成为恐怖袭击等安全威胁目标;
- 去除地下高压电缆、管道等危险设施。

2. 建筑物和设施要求
- 建筑物结构安全牢固,具备抗震、防风等能力;
- 室内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确保供氧、通风等条件;
- 水源供应可靠,避免污染和漏水;
- 提供适宜的卫生间和洗浴设施;
- 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和床铺等;
- 配备紧急照明和消防设备,确保安全疏散通道畅通。

3. 环境卫生要求
- 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卫生;
- 垃圾分类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 控制噪音污染,提供适宜的休息环境;
- 提供足够的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

4. 安全管理要求
- 制定应急预案和安全管理制度;
- 配置监控设备,确保场所安全;
- 保持消防设备有效和充分可用;
- 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指导。

5. 持续改进和评估
应急避难场所的环境技术标准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始终符合最新的安全标准和法律要求。

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记录和报告。

以上是应急避难场所环境技术标准的内容,希望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守护城市安全的秘密法宝》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城市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游戏场,而我们都在里面快乐地玩耍。

但要是突然来了一场大灾难,比如地震、火灾啥的,那可咋办呀?这时候,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就像是我们的超级救星,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就是这个救星的“武功秘籍”呀!要是没有这本秘籍,那我们在灾难面前可就真的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啦!所以,赶紧来了解一下这个超级重要的标准吧!一、选址有讲究:安全避风港在此“避难场所选址要谨慎,就像选对象一样不能马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它不能在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比如地质灾害区、洪水易发区等等,那简直就是自找麻烦嘛!得找个地势平坦、开阔,又能远离危险区域的好地方,就像给自己找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一样。

比如说,公园、广场这些地方就很不错呀,空间大又方便大家聚集。

想象一下,要是把避难场所选在了一个随时可能崩塌的山坡下,那不是等着被“埋”嘛!二、设施要完备:应急小助手上线“各种设施要齐全,应急时刻显神威!”应急避难场所里的设施那可真是不能少。

首先得有供水设施吧,人不喝水可不行呀,不然就变成“干尸”啦!还有供电设施,不然黑灯瞎火的多可怕。

厕所也不能少呀,总不能让大家随地解决吧,那可太不文明啦!而且呀,还得有医疗救助点,万一有人受伤了能及时得到治疗。

这就好比是游戏里的各种道具,关键时刻能帮我们度过难关呢!就像在地震后,有了这些完备的设施,大家就能在避难场所里安心等待救援,而不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三、标识要清晰:指引光明路在前“标识清晰明了,就像夜晚的灯塔指引方向!”在应急避难场所里,标识可太重要啦!得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到,知道往哪里走、哪里是安全的。

比如说,入口要有明显的标识,让人能轻松找到;逃生路线也要标识清楚,免得大家走冤枉路。

还有各种设施的标识,让人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这就像是在黑暗中给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能顺利找到前进的方向。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这事儿。

你说这应急避难场所像不像一个超级大的安全港湾呀?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让我们有个地方躲一躲,歇一歇。

那怎么建设好这个港湾呢?首先啊,位置可得选好咯!不能太偏,得让大家都能方便快速地到达。

就好比你家附近要是有个大超市,那买东西多方便呀,应急避难场所也得这样,要在大家都能比较容易找到的地方。

而且不能在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段,那不是自找麻烦嘛!面积也不能小了呀,要不然大家都挤在一起,那多难受呀!想象一下,大家都像沙丁鱼罐头里的鱼一样紧紧挨着,能舒服吗?所以面积得足够大,能容纳很多很多人。

设施那也得齐全呀!得有干净的水吧,人不喝水可不行。

还有食物,总不能饿着肚子避难吧。

厕所也不能少呀,总不能随地解决吧,那多不卫生呀!照明设施也得有,不然黑灯瞎火的,磕着碰着咋办。

通道也得设计好呀,得宽敞通顺,不能七拐八弯的,到时候大家跑都跑不出去,那不就糟糕啦!这就好比是一条大马路,得又宽又直,这样车才能跑得快呀。

标识也很重要哦!得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这里是应急避难场所,往哪里走能进去,哪里有什么设施。

可不能搞得大家晕头转向的,找不到北。

咱再说说场地的平整度,总不能坑坑洼洼的吧,大家走着都费劲,要是有老人小孩不小心摔一跤,那多心疼呀!而且呀,平时就得好好维护这些应急避难场所,不能到要用的时候才发现这里坏了那里不行了。

就跟咱家里的东西一样,得时常擦擦扫扫,保养好。

咱老百姓可得知道这些应急避难场所都在哪里呀,平时路过的时候也可以留意留意,心里有个数。

万一真遇到事儿了,咱就能迅速找到地方躲起来。

这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可真不是小事呀,关系到咱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呢!大家都得上点心,政府也得多重视,把这个超级大的安全港湾建设得好好的,让咱老百姓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有个安心的地方躲一躲。

这可是关乎咱大家的大事呀,可不能马虎!。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是为了加强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及时展开救援和救助工作。

以下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的主要内容:一、选址原则:1. 离灾害源地距离较远,避免灾情扩大;2. 地势高且稳定,避免地质灾害;3. 靠近主要道路和交通枢纽,方便救援车辆和人员进出;4. 具备足够大的空间,可容纳大量的人员和物资。

二、场所规划与设计:1. 根据人员数量和类型确定建筑面积,并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域,如接待区、休息区、医疗区、食品储存区等;2. 配备必要的设施与设备,如通风系统、卫生间、洗浴设施、供水供电设备等;3. 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消防设备、安全疏散通道、应急照明设备等;4. 防止感染传播,采取必要的卫生措施,如垃圾分类处理、环境消毒等;5. 设置必要的警示标识,指引人员正确使用设施与设备。

三、场所建设标准:1. 建筑结构要牢固,满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要求;2. 材料选用环保耐用,并符合防火、防水等要求;3. 室内布局灵活合理,便于分区管理和人员疏散;4. 楼梯、电梯、走廊等通道宽敞顺畅,设有明确的出口指示标识;5. 燃气、电力等供应设备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并定期维护和检查。

四、场所管理与维护:1. 定期组织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2.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与工作流程;3. 加强对场所设施设备的维护、检查和更新,确保其正常运行;4. 定期进行整治,保持环境的清洁与整洁;5. 做好记录与档案管理,便于事后总结和改进。

五、应急资源准备:1. 储备足够的食品、水源、医疗物资、应急药品等,以满足人员的基本生存需求;2. 配备相关的通信设备,确保和外界的联系畅通;3. 在场所附近配备足够的救援车辆和设备,方便救援工作的展开;4.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行动方案和责任分工。

六、社会参与与宣传:1. 加强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2. 定期举办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3. 利用媒体渠道,宣传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意义与相关知识。

城镇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

城镇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

城镇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一、引言城镇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中,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而设立的临时住所。

建设城镇应急避难场所是加强应急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当前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将从场所选址、建筑设计、设施设备、管理运行等方面,提出城镇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

二、场所选址1.地理位置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应选在地势较高或不易受灾区域,远离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区域和化工厂、油库等危险源附近。

2.交通便利场所周边应有完善的交通路网,距离主干道不超过3公里,并保证交通工具可以进入该区域。

3.供水供电场所周边应有稳定可靠的供水供电设施,并能够满足人员生活和器材使用需要。

三、建筑设计1.建筑类型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建筑类型应为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防火能力。

2.建筑面积场所建筑面积应根据周边人口密度、受灾范围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还需考虑到人员疏散、设备存放等因素。

3.布局设计场所内部布局应合理,包括宿舍区、生活区、医疗区、储藏区等功能分区,并设置相应的通道和安全出口。

四、设施设备1.通风系统场所内应配备通风系统,保证空气流通,避免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积聚。

2.卫生间和洗浴设施场所内应设置充足的卫生间和洗浴设施,保证人员基本卫生需求。

3.医疗设备场所内应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简单的医疗救治。

4.食品储备场所内应储备足够数量的食品和饮用水,并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五、管理运行1.管理人员场所内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并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演练。

2.制定应急预案场所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和责任分工。

3.定期检查和维护场所设施设备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

4.加强宣传教育场所内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员对应急避难的认识和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朋友!今天来给你讲讲应急避难场所是咋设置的,可有意思啦。

一、选址。

1. 安全性优先。

咱首先得找个安全的地儿。

就像你躲猫猫的时候,得找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好地方一样。

应急避难场所不能在那些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比如说靠近山体滑坡风险高的山坡下,或者是容易被洪水淹没的低洼地。

要是选在这些地方,那避难的时候可就不是避难,而是送命了。

所以呢,要选在地质稳定的地方,远离那些危险的地质灾害源。

还有啊,不能太靠近那些容易爆炸或者起火的工厂、仓库。

要是那些地方出了事,避难场所不也跟着遭殃了嘛。

2. 交通便利性。

这避难场所啊,得交通方便。

想象一下,如果发生了紧急情况,大家都急急忙忙往避难场所跑,要是交通不方便,那可就乱套了。

所以要靠近公路、铁路这些交通要道,这样救援人员和物资也能方便地进出。

比如说,要是避难场所就在主干道旁边,那消防车、救护车啥的就能“嗖”地一下开进去了。

而且啊,最好附近还有公共交通站点,这样那些没有车的人也能比较轻松地到达避难场所。

3. 面积适宜。

面积大小也很重要呢。

太小了可不行,就像小盒子装不下太多东西一样。

如果避难场所面积小,那能容纳的人就少,在紧急情况下,很多人就没地方避难了。

但是也不能太大,太大了不好管理,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牧场,想把里面的羊都照顾好可不容易。

一般来说,要根据当地的人口数量、城市规划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面积。

1. 基本生活设施。

住宿方面。

得有足够的帐篷或者简易住房的搭建区域。

这就像露营一样,不过是在紧急情况下的露营。

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大家都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而且地面要相对平整,不然帐篷搭起来歪歪扭扭的,住着也不舒服。

饮食方面。

要有干净的水源供应。

水可是生命之源啊,如果避难的时候没水喝,那可就惨了。

可以是地下水井,也可以是有净化设备的储水设施。

另外,还要有做饭的地方,像那种简易的炉灶或者是配备了厨房设备的区域,这样大家就能吃到热乎的食物了。

卫生设施。

厕所是必不可少的。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 no logy Stan dard of City Emerge ncy Shelter Con struct ion目次1 总则 (2)2 术语 (3)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5)4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2)5 应急转换 (16)附录A用词说明.................................................... 仃附录B应急标志 (18)附录C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0)1总贝y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 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 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 应急Emerge ncy Resp 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 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 nd-type Emerge 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 ue-type Emerge 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要求
1. 地理位置:应急避难场所应位于地势较高且不易受灾的地方,如山坡、高地、公园、操场等地。

2. 环境条件:应急避难场所周围环境要卫生整洁,无污染。

建筑物应保证隔音、通风、防雨、防晒等基本环境条件。

3. 食品贮存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食品贮存设施,储备足够的食品,并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4. 水源设施:应配备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水源应保证充足、清洁、安全。

5. 卫生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洗手间、厕所、淋浴间等设施,保证卫生条件良好。

6. 医疗救护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护设施和物资,以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伤害和疾病。

7. 通信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通信手段,保证信息的传递、协调和救援等工作。

8. 安全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例如灭火器、应急照明、
防盗等措施。

9. 心理疏导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心理疏导人员,及时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缓解避难人员的心理压力。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说明范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说说应急避难场所是咋设置的。

一、选址。

1. 安全至上。

首先呢,这个地方得安全。

就像我们找房子不想住在火山口或者地震带上一样。

应急避难场所不能在那些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或者洪水泛滥的地方。

比如说,要是在山脚下,一下大雨可能就有泥石流冲下来,那可不行。

所以得选在地势比较高、平坦开阔的地方。

像城市里的大广场、学校的操场这些地方就比较合适。

2. 交通便利。

这避难场所啊,还得交通方便。

为啥呢?想象一下,如果发生了紧急情况,大家都要往避难场所跑,要是在一个交通堵塞的小胡同里,那不是耽误事儿嘛。

所以得靠近大路,最好是公共交通能到达的地方。

这样消防车、救护车啥的也能顺利开进去。

比如说在城市里,靠近主干道的公园就很适合做避难场所,公交车能到,道路也宽敞,方便救援车辆进出。

3. 周边配套。

周边得有点配套设施才行。

不能是孤零零的一个大空地。

附近最好有水源,这水可太重要了。

不管是喝的水还是灭火啥的都需要水。

像有的公园旁边有小湖泊或者有地下水井,这就是个加分项。

还有啊,附近有商店或者超市就更好了,紧急情况下可以方便获取一些生活用品。

二、功能分区。

1. 住宿区。

避难场所里得有住的地方呀。

这个住宿区呢,可以是搭帐篷的地方。

想象一下,就像我们出去露营一样,不过这是紧急时候的露营。

要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保证每个家庭或者群体都有自己的小空间。

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标识来区分,比如A区、B区之类的。

而且地面最好是比较平整的,这样帐篷搭起来才稳当。

2. 医疗区。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

万一有人受伤了,得有个地方能救治啊。

医疗区要相对独立,要干净卫生。

得有一些简易的病床,能让医生给病人检查、治疗。

还要有存放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地方。

就像一个小诊所一样,要有基本的消毒设备,防止伤口感染啥的。

3. 餐饮区。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餐饮区要能提供热食。

可以设置一些简易的厨房设施,像炉灶、锅碗瓢盆之类的。

应急避难场所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标准是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紧急情况下,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临时的避难场所。

通常,应急避难场所应符合以下标准:
1. 安全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具备抗震、防洪、抗台风等安全性能,保证人员在其中免受自然灾害伤害。

2. 防火防爆性:建筑物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防火、防爆的性能,保证人员在其中远离火灾和爆炸等危险。

3. 通风性: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避免疫情传播。

4. 避难面积: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应足够容纳避难人员,有足够的空间提供床位、食品储备、洗手间和其他必要设施。

5. 卫生条件: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卫生条件,包括洗手间、饮水设备、垃圾处理设施等,以确保人员在其中有良好的卫生环境。

6. 电力供应: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稳定的电力供应系统,以满足人员的照明、通讯和电力设备使用等需求。

7. 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建筑物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足够数量和规格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以便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安全地撤离。

8. 资源供应:应急避难场所应提供足够的饮食、水源、医疗、卫生等资源供应,以满足人员的基本需求。

9. 通信设备: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通信设备,以便与外界联系,接收和发布紧急信息。

10. 残障人士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应考虑到残障人士的需要,
设置无障碍设施,如坡道、扶手、盲道等,方便残障人士的进出和活动。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应急避难场所标准,根据具体地区和需求,还可能会有其他的要求和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文件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文件

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精品目次1 总则 (2)2 术语 (3)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5)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12)5 应急转换 (16)附录 A 用词说明 (17)附录 B 应急标志 (18)附录 C 应急转换设施设备表 (20)精品1 总则1.0.1 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1.0.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1.0.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1.0.4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1.0.5本省地级以上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县级市及以下城镇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1.0.6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精品2 术语2.0.1 应急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0.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

2.0.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守护生命的安全堡垒》嘿,你知道吗?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灾难就像是随时可能蹦出来的“捣蛋鬼”,给我们带来各种麻烦!而应急避难场所呢,就像是超级英雄的秘密基地,关键时刻能拯救我们的小命呀!要是不了解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那可就像是在灾难面前赤手空拳,太危险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标准的神秘面纱吧!一、场地选址:寻找安全的“避风港”“场地选址要谨慎,安全第一不能忘!”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哦!就像你找房子不能找在地震带上一样,避难场所也得找个安稳的地儿。

它得避开那些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比如地质灾害隐患点、洪水淹没区等等,这就像是避开游戏里的陷阱一样重要。

而且呀,还得交通便利,不然大家怎么能快速到达呢?比如说要靠近主要道路,这样才能让人们在紧急时刻快速找到这个“避风港”。

二、功能分区:打造有序的“避难小世界”“功能分区分得清,避难生活也安宁!”应急避难场所可不能乱糟糟的,得有清晰的功能分区。

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有不同的区域负责不同的任务。

要有居住区域,让人们有地方休息;要有物资储备区域,保证大家有吃有喝;还要有医疗救助区域,万一有人受伤了能及时得到治疗。

这就好比一个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这样才能高效运转嘛!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分区,那不是乱成一锅粥啦?三、设施配备:装备齐全的“生存百宝箱”“设施配备要齐全,生存保障不能缺!”应急避难场所里的设施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生存百宝箱”。

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那是必须的,不然怎么生活呀?还有卫生设施,总不能让大家随地大小便吧,那可太不卫生啦!照明设施也很重要,晚上可不能摸黑呀。

这些设施就像是游戏里的道具,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在灾难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比如说,有了充足的饮用水,就像有了“回血药水”,能让我们保持活力呀!四、标识系统:指明方向的“救命灯塔”“标识系统要显眼,逃生指引不迷路!”在应急避难场所里,标识系统就像是一盏盏“救命灯塔”。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至关重要。

选址应考虑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质
构造等因素,以确保场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应考虑周边环境,如是否有污染源、是否容易受到洪水、山体滑坡等影响,以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建设过程中需
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确保场所的结构稳固、设施完善、通风良好、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齐全。

此外,还需要考虑场所的容纳人数,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安置和疏散群众。

另外,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维护也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健全的管理
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人员疏散和救援工作。

同时,应加强对场所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的完好性和可用性。

总之,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标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高度
重视。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才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相关单位能够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的宣传和执行,确保公众的生命安全。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中山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 of Zhongshan City Emergency Shelter Construction(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城市综合防灾、抗灾需要,规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第三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各类防灾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场馆和人防工程等建设相结合。

第四条本标准中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场地型和场所型两类。

第五条本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工程应按本标准执行,各镇(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参照执行。

第六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术语2.0。

1 应急 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战争等)或其它重大危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前所做的各种防御和减轻灾害的准备以及发生后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行动。

2。

0.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City Emergency shelter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2。

0。

3 场地型应急避难场所 Ground-type Emergency Shelter 利用公园、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开敞空间建设的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地.2.0。

4 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 Venue-type Emergency Shelter利用地下空间(含人民防空工程)、体育场馆、学校教室等公共建筑具有灾时紧急避难和临时生活功能的场所。

2。

0。

5 避难单元 Evacuation Unit场所型应急避难场所中具有独立避难功能的空间单元。

2。

0.6 避难场所出入口 Entrance of Shelter能够满足人员疏散、物资运输等安全出入的通道。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街道、社区或大单位级。

一般规模不少于2千平方米可用面积,可容纳1千人以上,可供受灾居民避难(生活)10天以内,服务半径500米左右。

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人员临时避难,灾难预警后,5-15分钟内应可到达。

配置要求:三级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满足应急状况下生活所需帐篷、活动简易房等临时用房,临时或固定的用于紧急处置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水井、机井等两种以上的供水设施,保障照明、医疗、通讯用电的多路电网供电系统或太阳能供电系统,满足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污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满足生活需要的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满足生活需要的可移动的垃圾、废弃物分类储运设施,棚宿区周边和场所内按照防火、卫生防疫要求设置通道,并在场所周边设置避难场所标志、人员疏导标志和应急避难功能区标志。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含新区)。

一般规模不少于1.5万平方米可用面积,最少可容纳1万人以上,可供受灾居民避难(生活)10天以上至30天以内,服务半径1000米左右。

主要为重大灾难来临时的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在半小时内应可到达。

配置要求:二级应急避难场所在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基础上,在棚宿区配置灭火工具或器材设施,根据避难场所容纳的人数和生活时间,在场所内或周边设置储备应急生活物资的设施,设置广播、图像监控、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等应急管理设施。

一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

规模一般在15万平方米可用面积以上,可容纳10万人以上,可供受灾居民避难(生活)不少于30天,服务半径5000米以内。

为特别重大灾难来临时,灾前防灾、灾中应急避难、灾后重建家园和恢复城市生活秩序等减轻灾害的战略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通过半小时到2小时的摩托化输送应可到达。

配置要求:一级应急避难场所在二级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在场所附近设置应急停车场,设置可供直升机起降的应急停机坪,设置洗浴场所,设置图板、触摸屏、电子屏幕等场所功能介绍设施。

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临时安全避难、生活救助和医疗救治的场所。

建立和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对于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规划应符合国家标准。

选址应远离可能引发灾害的区域,如河流、山体滑坡易发区等,同时要考虑交通便利、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规划应科学合理,包括场所面积、建筑结构、逃生通道、疏散指示标识等,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提供避难和救助。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装备应符合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应符合抗震、防火等安全要求,同时要配备应急照明、通风设备等基础设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常使用。

另外,应急避难场所还应配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食品、饮用水、医疗器械等,以应对灾害发生后的生活救助和医疗救治需求。

再次,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营应符合国家标准。

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和救助工作。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避难群众的心理疏导和生活保障,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整体应急响应能力。

总之,建立和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国家标准,对于提高我国应急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应高度重视,加强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断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广大市民也应增强应急意识,了解周围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和设施,做好自我防护和避险准备,共同为应急管理工作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就近布局;平灾结合;一所多用。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
结合城市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特点以及居民疏散的要求,可将应急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建设:
一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万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5平方米)以上。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为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1.5-5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以上。

主要为重大灾难来临时的区域性应急避难场所;
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街道(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规模在2千平方米以上,可容纳1千人以上。

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人员临时避难。

以上三级避难场所应在建设过程中,应以一级避难场所为中枢、以二级避难场所为节点、以三级避难场所为末梢,梯次配备、网状配置、分步实施,构建完整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照分级建设的原则,由各级分别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
1. 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半径
一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通过半小时到2小时的摩托化输送应可到达;
二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在半小时内应可到达;
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灾难预警后,5-15分钟内应可到达。

2.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
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

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空旷,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在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

应急避难场所附近还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通畅快捷的疏散通道。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方式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体育馆式应急避难场所,指赋予城市内的大形体育馆和闲置大型库房、展馆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

二是人防工程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人防工程,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

三是公园式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内的各种公园、绿地、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加建相应的生活设施。

四是城乡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城乡结合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五是林地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符合疏散、避难和战时防空要求的林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