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的调研和思考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816da2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a.png)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是指为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情况,以城市为单位制定预案,规划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因此,科学规划城市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举措。
一、城市避难场所的定义城市避难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情况下可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避难的场所,通常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和管理。
城市避难场所主要包括地下室、公园、体育场馆、学校、医院等场所。
1. 提高城市安全防范能力。
科学合理规划城市避难场所可以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情况下提高城市的安全防范能力,保障城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促进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
规划建设城市避难场所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对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会稳定度,维护社会和谐。
3. 增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实施可以提高城市应急管理的能力,使抢险救援等工作更加科学、有序、高效。
4. 保障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
规划建设城市避难场所可以使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 以人为本。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应该以居民的安全和生命财产为核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保障。
2. 全面综合考虑。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应当全面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气象条件、人口总量、居民居住区分布和用地条件等因素,制定综合考虑的建设方案。
3. 突出重点区域。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应当突出重点区域,优先布局在易受灾地区或人口密集区域,确保建设的避难场所遍布全城。
4. 追求高效、经济可行性。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应当追求高效、经济可行性,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财务可持续性,同时要考虑场所的多功能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5. 突出人性化设计。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应当突出人性化设计,注重灾后居民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采取合理的布局和空间设计,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便捷和舒适。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72b88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c.png)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风险。
在紧急情况下,城市居民需要能够及时找到安全的避难场所,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和人为灾害(如恐怖袭击、化学泄露等)发生时,城市居民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避难,以免受到伤害。
如果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不合理,或者避难场所数量不足,那么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将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灾害损失将会大大增加。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也是城市空间利用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合理设置避难场所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对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避难场所规划存在着一些问题。
城市避难场所数量不足。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避难场所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避难需求。
城市避难场所布局不合理。
大部分避难场所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导致在紧急情况下难以满足人们的迅速避难需求。
城市避难场所设施不完善。
很多避难场所缺乏必要的设施和装备,无法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城市避难场所管理混乱。
一些避难场所长期被占用或者被改作他用,无法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限制。
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合理设置避难场所成为了一个难题。
其次是资金投入的不足。
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城市避难场所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再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滞后。
城市规划和建设往往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原有的避难场所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最后是管理与监督不力。
一些城市避难场所的管理监督存在漏洞,导致避难场所未能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应有的作用。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思考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202c6a3ceefdc8d376ee3217.png)
娃市研 究 l 1 2 3
思考与探索
T i k n n r c i e0 ln i g a d Co sr c i n o t h n i g a d P a tc f a n n n n t t f y Eme g n y S et r P u o Ci re c h l s e
不断提高,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公共安全 面临着越来越重 的压 力。2 0 年国务院下 04
发 关 于 加 强 防 震臧 灾 工作 的 通 知 * 0 6 ,2 0 年 国 务院 颁 布 《 家 防 霞 减 灾 规 划 (0 6 国 20— 22), 0 0 明确 要 求 “ 省 会 和百 万人 口以 上 在 城 市将 应 急 避 难 场 所 和 紧 急 疏 散 通 道 、 震 避
关 键 词 避 难场所 』 规划 原理 f 建设 原则 f 国民 意识
K y rs U g n ys e es 』 lnee nsJC n t ci ud l e』Nao a e wo d r e c h lr Pa lme t o sr tng i i t u o en tnl i
授瓷、 建设和应急管理等众多政府职能, 有效地推进城市避难场所鲍规划建设, 提出依靠政府部门联动 事批管理, 保障落实应急避
难的 功 能 建 设 内 容 。 最后 提 出 加 强 社 会 舆论 宣 传 和 知 识普 及 . 开展 地 震 应 急避 难 演 练 , 面 提 高 城 市居 民 应 急 避难 的 综 台 索 养 . 全 从 而提 高 整 个 城 市的 抗 震 减 灾 能 力。
调研应急避难场所方案
![调研应急避难场所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fcb59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c.png)
调研应急避难场所方案在灾害来临时,人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来躲避,这就是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应急避难场所方案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制定出的一种安全避难场所的具体措施和准则。
下面是一个应急避难场所方案的调研报告。
我选择调研的是一个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方案,该城市位于一个易受地震和台风影响的地区。
经过调研,我得出了以下方案:地点选择: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地点应该选择在城市的相对安全地区,远离山脉和海滩等灾害易发区域;其次,考虑到人们的便利性,场所应尽量选择在人口密集区域附近,方便市民前往;最后,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该具备一定的抗震和防风能力,能够真正起到保护人员安全的作用。
建筑物要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最好是独立的,不与其他建筑物相连接,可以减少因其他建筑物受损而影响到应急避难场所的情况发生;建筑物的结构应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框架结构,能够在地震和台风等灾害中保持稳固;此外,建筑物内应配备应急照明和应急通信设备,确保在灾害发生时人们能够正常使用这些设备。
设施和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应该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包括饮用水、食物、医疗设备和药品等;同时,还应该配备睡觉的床铺、卫生间、淋浴设施等,确保人们能够在场所内过上基本的生活;另外,还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如应急灯具、电瓶、发电机等,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提供基本的生活供应。
应急通信: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应急通信设备,确保与外界的联系畅通;一种可行的办法是安装卫星电话等设备,这些设备能够在通信基础设施受损或中断的情况下进行通信;另外,还应设立一套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向居民发布重要的灾害信息,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
人员管理:在应急避难场所,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包括安全人员、医疗人员、志愿者等;这些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灾害发生时及时提供援助;同时,应该建立清晰的疏散计划和流程,确保居民能够安全有序地撤离并进入避难场所。
综上所述,应急避难场所方案需要考虑地点选择、建筑物要求、设施和物资储备、应急通信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和要求。
城市应急避难所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
![城市应急避难所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283fd080eb6294dd886c38.png)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NO .3.2010*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0730526)、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2010033、2010035)、上海市科技人才项目(09QA1401800)资助。
城市应急避难所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叶明武王军黄静刘耀龙许世远陈振楼(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公共安全中心,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摘要:全球危机整体趋势逐渐恶化背景下,城市灾害呈现多样性、时空耦合和链状等群发和联动性新型特征,高密度的人群和集中的社会财富都将面临灾害风险的潜在威胁。
汶川地震过后,全国各地迅速加快防灾规划的步伐,应急避难所建设成为关注热点。
如何科学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使得发挥着其社会价值,逐渐成为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和普通民众关心的话题。
为此,本文着重探讨城市应急避难建设应该注意的关键环节,并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加以说明,最后就如何正确推进我国城市应急避难所合理建设提出对策。
关键词:全球危机城市灾害应急避难规划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1]。
据《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调查报告》显示[2],73.9%公众认为全世界各种危机的整体趋势恶化。
现代城市的聚集性,使城市灾害具有多样性、时空耦合和链状分布等群发性和整体联动性的新特征,使得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体现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城市人口密集,高楼林立,土地利用极为紧张。
因此,在市区规划建设一些应急避难场所,无疑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是我国城市建设中共同面对的难题。
本文着重探讨城市应急避难建设值得注意的关键环节,并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加以说明,最后就如何正确推进我国城市应急避难所合理建设提出对策。
1基础理论探索1.1应对城市不同灾害的应急避难所类型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一般为学校、公园、体育场等开放空间。
应急避难场所调研报告
![应急避难场所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534237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e.png)
应急避难场所调研报告应急避难场所调研报告通常是在相关应急管理和灾害防范工作中进行的一项研究和总结,以评估和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准备程度和效能。
以下是一个可能包含在这样的报告中的主要部分:1.背景介绍:•提供调研的目的和范围。
•简要介绍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口密度等基本信息。
2.法律法规和标准:•总结国家或地区关于应急避难场所的法规和标准。
•分析法规要求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规定。
3.调研目标和方法:•阐述调研的具体目标和预期结果。
•说明采用的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面访等。
4.应急避难场所基本情况:•列举和描述调研区域内的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名称、地址、容纳人数、建筑结构等。
•评估这些场所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通讯等。
5.场所管理和维护:•评估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制度和维护情况。
•调查场所的清洁状况、安全设备配备情况等。
6.人员培训和演练:•调查应急避难场所的工作人员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
•分析应急演练的频率和效果。
7.资源储备和供应:•调查应急避难场所的食品、水源、医疗设备等物资的储备情况。
•评估这些物资的保质期和更新频率。
8.社区参与和宣传:•分析社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知和参与程度。
•探讨提高社区居民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知的宣传方式和效果。
9.风险评估和改进建议:•评估当前应急避难场所的风险和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建议,包括设施改善、培训加强、资源更新等方面。
10.结论与建议:•总结调研结果,强调应急避难场所的优势和改进方向。
•提出为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准备程度的具体建议。
这些部分可以根据具体的调研需求和背景进行调整和扩展。
在整个报告中,清晰的数据和实地观察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工作总结
![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fa35d0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0.png)
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工作总结近年来,我国面临着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灾害和事件,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工作。
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各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情况,以便在灾害来临时能够迅速安置受灾群众,保障其生命安全。
在这次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工作中,各级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到各个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全面了解各地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
通过这次普查工作,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首先,通过普查工作,我们发现了一些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
有的场所建设不规范,设施不完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都给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而且,一些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受灾群众的安置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其能够在灾害来临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通过普查工作,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些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得比较完善,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而且,一些地区还积极探索新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模式,采取了一些创新的举措,为受灾群众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在灾害来临时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综上所述,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其能够在灾害来临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障。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好的参考。
相信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为灾害防范和救灾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54b23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8.png)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城市避难场所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城市居民在灾难事件中的生存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从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意义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意义在于提高城市居民在灾害事件中的生存能力。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灾害事件往往会给城市居民带来重大的伤害和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避难场所成为了城市居民安全的最后防线。
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城市避难场所对于提高城市居民在灾难事件中的生存能力至关重要。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城市避难场所不仅是在灾害事件中保障人民安全的场所,更是展现一个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
科学规划城市避难场所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抗灾能力,还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强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避难场所规划仍存在不足。
一方面,部分城市避难场所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往往只是简单地把既有的场所作为避难场所,而忽视了场所的容量、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规划。
这造成了避难场所在面对大规模灾害事件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部分城市的避难场所规划缺乏长远性和综合性,往往只是满足当下的需要,而忽视了城市未来发展的因素。
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存在潜在的风险。
为了改善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要加强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科学规划城市避难场所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人口密度、自然灾害风险等因素,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要加强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长远性和综合性。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和人口变化趋势,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要加强城市避难场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和管理,确保避难场所的功能完备、安全可靠。
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https://img.taocdn.com/s3/m/d5e6269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9.png)
应急避难场所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灾害发生时,为了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而临时设立的场所。
它作为社会的防灾减灾和救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建设、管理和优化应急避难场所等角度进行探讨。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首先,应选择地势相对高且稳定的区域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场所的影响。
其次,应综合考虑场所距离居民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距离,以便群众能够及时、便捷地到达。
场所应具备充足的面积,以容纳更多的群众。
此外,场所必须有较好的通风和排水系统,并且要同时满足室内的卫生、安全、隐私等方面的要求。
管理应急避难场所需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场所的管理要加强对人员进出的登记和监控,确保安全。
此外,应采取必要的防护设施和安全措施,如加装防盗门窗、设置安全出口、安装灭火设备等。
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人员和群众的应对能力和自救互救意识。
为了优化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和效益,还需注重细节和服务。
首先,应提供充足的应急物资和生活用品,如食品、水、药品、应急灯具等,以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
同时,场所内应设立便民服务点,提供咨询、报案、寻人等服务,方便群众获取信息和寻求帮助。
另外,应加强与社区、医疗机构和救援队伍的沟通和协调,形成有机的合作机制,提高灾害应对和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是社会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建设、加强管理和优化功能,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挑战,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更安全、更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34e49247375a417866f8f87.png)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摘要:为了应对各种潜在的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从汶川大地震后疏散转移群众的情况来看,要把大规模的居民转移到几十公里外地乡镇,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市内、城市周边和近郊有可以应对这些灾害的临时安置场所——应急避难所。
能在灾害发生的一段时期内,供居民紧急避难避险,具备一定防护功能的临时安置场所。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现状问题对策城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最主要的聚居点,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城市需要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海啸等,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物质资料不断丰富,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越来愈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灾害的种类以及造成的破坏性后果都有了更为复杂的特点。
如何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如何紧急疏散人群,如何进行人员安置这个问题受到了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现代城市中建筑密度打,可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而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等因为空间大,也因此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首选,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场地及灾后救援的场所,具有“直接启用”的特点。
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的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最近几年由于人类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汶川“5.12”地震暴露出中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村和乡镇人口聚集在市区,必然会造出城市市区人口密度过高,建筑密度加大,住房高度变高,容积率大以及基础设施相对缺乏等问题,加之城市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关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思考
![关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c7cd53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2.png)
关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思考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转变,城市中可能面对的灾害情况也逐渐增加,为了防治和减轻城市受到的灾害影响,城市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抗灾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基础环节,是减轻灾害影响、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本文结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原则探索了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前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中发生灾害时用来疏散、安置以及救助人员的场所,我国近年来逐步加大力度重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在城市整体规划过程中遵循统一规划、从实际出发、平灾结合、快速通畅等原则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因地制宜地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建设,合理配置应急避难的基础设施和标志,在保障安全实用的基础上完善场所建设。
城市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实际情况和需求,全方位地完善基础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也要注重应急避难常识的宣导,最大程度上减轻人们受到的灾害影响。
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的是在灾害发生时为人们提供避难的场所和基础设施等帮助,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因此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首先应该遵循的就是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原则,在场所和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应急避难的人们最大程度上提供便利,维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2.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关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城市情况,将与应急避难有关的灾害预测、发展改革、住房建设、财政、民政等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在灾害预防和避难场所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指导下协同合作合理制定建设的策略,统一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数量、占地面积和基础条件等进行分级规划,分别建设相应的大型或者中小型应急避难场所,以此满足不同需求,更好地实现全面统一的城市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工作总结
![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19e692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0.png)
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工作总结近年来,我国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国各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数量和基本情况,我国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工作。
在这次普查工作中,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各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情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首先,通过普查工作,我们了解到我国各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情况。
大部分应急避难场所都建立在地势较高、离河流、湖泊等水体较远的地方,这为避难人员提供了更安全的环境。
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够完善,存在着区域覆盖不足、设施老化等问题,需要加强建设和改造。
其次,我们还了解到各地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情况。
在城市地区,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相对较少,甚至存在着“一村一场所”都难以实现的情况。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力度,确保每个地区都有足够的避难场所供人们避险。
最后,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在普查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人员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不够,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同时,一些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老化、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需要得到及时解决。
我们建议各地政府加大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力度,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总的来说,应急避难场所普查工作为我们了解和掌握了各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情况,也为我们提出了改进建议。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城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
![城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411d60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2.png)
论坛城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 ■ 唐 尼 陈珑凯 于淑江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是基层开展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
深圳市宝安区应急管理局通过在辖区内组织开展应急避难场所专项检查,全面摸清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本文以宝安区为例,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从评估检查、制度规范、资源配套和培训演练等方面,对城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基本情况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和公共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发生地震、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时民众进行避难、实施安置、救援的重要场所,是保障市民安全的重要公共服务设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部门协调,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维护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改造和提升成应急避难场所,增加避难场所数量,为受灾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的安置服务。
宝安区位于珠江口东岸、深圳市西南部,因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频发,每年汛期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开放使用频繁。
宝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宝安区应急避难场所运行工作指引》,落实管理经费保障(每个场所每年2万元),完善场所应急启用机制。
截至2019年12月,全区已登记在册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共114处,其中学校类62处、社区中心类44处、福利设施类5处、体育设施类3处,可容纳总人数为36800人,提前完成了《深圳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10—2020)实施方案》提出的建设任务目标。
在近年来对宝安区造成较大影响的“苗柏”“天鸽”“帕卡”“山竹”等台风防御期间,全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转移安置建设施工、近海作业、菜地和花木场棚户区、危险房屋、流浪乞讨等人员均在4000人以上,特别是在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影响宝安期间,全区室内应急避险场所全面开放,共转移安置群众25745人,发放救灾物资58615件,有效发挥了紧急避险、人员安置、救援救助的主阵地作用。
《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范文
![《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404864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7.png)
《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需要快速、准确地识别并响应避难标识,以保障生命安全。
因此,对避难标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评价方法大多依赖于问卷调查或人工观察,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主观性、耗时且易受外界干扰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基于眼动信号的评估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眼动信号分析,对紧急避难标识进行评价研究,以提高其识别效率和准确性。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急避难标识在公共安全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现有的避难标识设计往往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导致标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
眼动追踪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估工具,能够客观地反映人在面对特定刺激时的注意力分配情况。
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眼动信号,可以更准确地评价避难标识的视觉效果和识别效率,为优化避难标识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结合实际场景模拟实验进行。
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避难标识样本,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场景。
然后,利用眼动追踪设备记录实验者在面对不同避难标识时的眼动数据。
最后,通过对眼动数据的分析,评价各避难标识的视觉效果和识别效率。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以下几点规律:1. 实验者对不同形状、颜色和布局的避难标识具有不同的关注度。
其中,醒目的颜色和简洁的布局更容易吸引实验者的注意力。
2. 实验者在面对复杂场景时,能够快速锁定并识别出有效的避难标识。
然而,部分标识由于设计不够直观或信息冗余,导致识别效率较低。
3. 通过对眼动轨迹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紧急情况下,实验者的眼球运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先关注显著性较高的区域,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区域。
五、讨论与建议根据实验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在设计避难标识时,应优先考虑使用醒目的颜色和简洁的布局,以提高其视觉吸引力。
同时,应确保标识信息清晰、明确,避免信息冗余。
《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范文
![《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421ea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5.png)
《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需要快速、准确地识别并响应应急标识,以保障自身安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眼动信号的交互技术已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以眼动信号为基础,对应急避难标识进行评价研究,旨在提高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响应能力。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紧急疏散和避难过程中,应急标识的识别与解读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传统的应急标识评价方法主要依靠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这些方法往往受到主观因素和观察条件的影响,难以准确反映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真实反应。
因此,本研究采用眼动信号作为评价依据,通过分析人们在观察应急标识时的眼动数据,客观地评价应急标识的设计效果和实际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采集被试者在观察应急避难标识时的眼动数据。
通过分析眼动数据,包括注视时间、注视点分布、瞳孔大小等指标,评估标识的视觉吸引力、信息传递效率等因素。
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方法,对被试者的反应时间和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四、实验设计与实施1. 实验对象:本研究选取了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被试者,以保证样本的多样性。
2. 实验材料:收集了多种类型的应急避难标识,包括文字、图形、颜色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实验环境:在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以保证被试者能够专注于观察应急标识。
4. 实验过程:被试者坐在固定位置,通过眼动追踪设备观察应急标识。
同时,记录被试者的眼动数据和反应时间。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1. 眼动数据分析:通过分析被试者的眼动数据,发现不同类型的应急标识在视觉吸引力、信息传递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
其中,图形类标识的注视时间较长,文字类标识的信息传递效率较高。
2. 反应时间分析:通过对被试者的反应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优化后的应急标识能够显著缩短人们的反应时间。
3. 综合评价:结合眼动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对各种类型的应急避难标识进行评价。
《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范文
![《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503d6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f.png)
《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紧急情况下,如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快速且准确的识别应急避难标识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眼动信号作为衡量个体注意力和兴趣的重要生理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研究。
本研究基于眼动信号对紧急避难标识进行科学评价,旨在提高标识的识别效率和准确性,为灾害应急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灾害频发,人们对紧急避难标识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标识的设计和布局上,较少关注人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实际反应和注意力分配。
本研究利用眼动信号分析技术,深入研究人们在识别紧急避难标识时的行为特点,旨在发现影响标识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标识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采集受试者在观察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应急避难标识时的眼动数据。
实验过程中,受试者被要求在特定场景中寻找并识别标识。
通过高精度的眼动追踪设备,记录受试者的注视点、注视时间、眼跳等指标。
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受试者对标识的主观评价和意见。
四、眼动信号分析根据采集的眼动数据,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首先,我们对比了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标识在吸引眼球、传递信息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显示,某些设计元素和布局方式更能吸引受试者的注意力,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其次,我们分析了受试者在识别过程中的眼跳轨迹和注视时间。
结果表明,某些标识由于设计不合理或位置不佳,导致受试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识别和理解。
最后,我们还探讨了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眼动信号的影响。
五、评价与优化建议基于眼动信号分析结果和受试者的主观评价,我们对紧急避难标识进行了综合评价。
首先,我们指出了现有标识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的优化提供了方向。
其次,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优化建议,包括改进设计元素、调整布局方式、优化位置等。
《2024年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79cb2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7.png)
《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往往需要快速、准确地找到并遵循应急避难标识以保障自身安全。
传统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方法主要依赖于主观观察和文字描述,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估依据。
近年来,随着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基于眼动信号的评估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研究旨在利用眼动信号技术对应急避难标识进行评价,以提高标识的识别率和用户体验。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应急避难标识作为指导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安全疏散的重要工具,其设计质量和可读性对保障公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方法往往受到主观因素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和客观。
因此,本研究采用眼动信号技术对应急避难标识进行评价,旨在提高标识的识别效率和用户体验。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捕捉和分析参与者在观察应急避难标识时的眼动数据,来评价标识的优劣。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 实验设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应急避难标识作为实验对象,招募一定数量的参与者进行实验。
2. 数据采集:利用眼动追踪设备采集参与者在观察标识时的眼动数据,包括注视时间、注视点位置等。
3. 数据分析:对采集的眼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反映标识优劣的指标。
4. 结果评价:根据分析结果对标识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我们得到了参与者在观察不同应急避难标识时的眼动数据。
根据数据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标识在注视时间、注视点位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分析根据眼动数据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注视时间较长的标识,其设计可能更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信息获取需求;而对于注视时间较短的标识,可能存在设计不合理或信息不清晰等问题。
(2)对于注视点位置分布不均匀的标识,可能存在信息分布不均衡或视觉引导不清晰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用户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快速找到关键信息或产生误解。
《2024年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c6cb2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18.png)
《基于眼动信号的应急避难标识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紧急情况下,如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人们需要快速、准确地识别并响应应急避难标识。
因此,应急避难标识的清晰度、准确性和易读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眼动信号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眼动信号,对现有应急避难标识进行评价,为优化标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灾害频发,应急避难标识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现有的应急避难标识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标识不清晰、信息冗余等,导致人们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快速识别。
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眼动信号,探究人们对于应急避难标识的认知过程和偏好,为优化标识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收集被试者在观看不同类型应急避难标识时的眼动数据。
具体实验流程如下:1. 选择样本:选择年龄、性别、职业等多样化的被试者。
2. 准备实验材料:准备不同类型、不同设计风格的应急避难标识作为实验材料。
3. 实验过程:被试者坐在眼动追踪设备前,观看实验材料,并记录其眼动数据。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眼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关键指标,如注视时间、注视点分布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眼动数据结果通过对被试者的眼动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被试者在观看不同类型应急避难标识时的注视时间、注视点分布等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而言,简洁明了的标识更容易吸引被试者的注意力,而信息冗余、设计复杂的标识则容易导致被试者产生视觉疲劳。
2. 评价标准制定根据眼动数据结果,我们制定了以下评价标准:(1)易读性:标识的字体大小、颜色等应易于识别;(2)清晰度:标识的图形、文字应清晰可见;(3)简洁性:标识的设计应简洁明了,避免信息冗余;(4)可理解性:标识的含义应明确、易于理解。
3. 评价结果分析根据上述评价标准,我们对不同类型应急避难标识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简洁明了的标识在易读性、清晰度、可理解性等方面表现较好;而信息冗余、设计复杂的标识则在这些方面表现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的调研和思考
【摘要】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心地区为例,分析了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宣传和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标志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注:本项目受“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计划项目”资助。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引导市民及时、快速、安全地到达指定位置,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高效运用的标志。
自2004年北京市地震局确定了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准方案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陆续也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并出台了相应的标志。
为了研究我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设置与应用情况,本文以北京石景山东部地区为例,调查分析了我国城市目前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有关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改进措施。
1 北京石景山区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
围绕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分布、使用、管理、维护、宣传等各方面的情况,在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报刊的基础上,对当地居民、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石景山分局和避难场所公职人员进行访谈以及发放问卷。
发放问卷共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93%。
本次调查的区域位于北京市长安街西延长线石景山区东部,北至长安街西石景山路,南至莲石路,东抵玉泉路,西达西五环,调查区域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长约1000米。
调研范围为约4.16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6万人。
该区涵盖了三个中长期避难场所,三个短期避难场所和四个临时避难场所,其中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是北京32个市管中长期避难场所之一,是较好地建立了城市避难场所的典型地区。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位于北京市长安街西延长线石景山东部,总规划面积162公顷,是一个国家级的雕塑文化艺术园区。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其服务半径为5000m,包括复兴路46号院、复兴路40号院、远洋山水小区、古玩工艺品市场。
从应急避难场所人均用地面积来看,石景山区在北京市属于居中水平(见图2)。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有40万平方米的平坦地面可供11万人应急避难使用,该应急避难场所人均用地为3.6平方米,也有一定代表性。
北京国际
雕塑公园附近地区人口分布代表性强、建筑类型多样、用地功能复合性强,涵盖了新旧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科研院所、医院等各类城市功能用地。
该区域内长安街南有高层办公楼和商业建筑,如石景山区政府、万达商业广场等;莲石路以北有著名的远洋山水大型居住项目;西南部有七星园小区等建设年代较早的小区。
调查问卷显示:
⑴被调查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用途和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的答案含混不清(见图4);
⑵被调查人群中有42%的人未听说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⑶21%的被访者根本没有听说过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⑷80%被访者不清楚城市避难场所的等级和应急避难相关标志的确切含义,即使被访者就站在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旁边,仍然不清楚这些标志的作用;
⑸93%的人找不到应配套应急设备的具体位置;
⑹78%的被访者不清楚如何使用应急避难所的应急设施。
在北京雕塑公园外有三块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分别位于公园北门、南门和西门外。
公园内部有较多引导标志,包括应急指挥、应急供电、应急供水、应急厕所、应急物资供应、应急医疗救护、应急棚宿区等等。
这些标志牌有的位置不够明显、有的很难看到正面、有的指示方向错误、有的颜色脱落、有的已经损坏、有的已经废弃,有的沿标志牌箭头所指的方向仔细巡查居然一无所获;可以想象一旦灾难突发又缺少专人引导时,这些问题可能增加慌乱拥挤灾民的恐慌和混乱。
值得注意的是,雕塑公园的管理人员并不负责避难场的应急设备管理。
他们虽然知道这里是应急避难场所,但不知道应急设备在哪里以及如何使用。
他们也不清楚具体管理应急设施的人员属于哪个部门、如何联系、如何协调,他们甚至从来没有见到过应急避难管理人员。
据他们说:应急设施也没有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灾难来临之时,配套应急设施是否可以投入使用也不得而知。
应急设备设施有些年久失修,或被移作它用,如应急停机坪用地已被改成游乐设施,指示牌被遮挡。
通过对民众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目前大多数市民几乎没有受到过应急避难的培训。
尽管避难所就在居住区附近,居民也常去,但对应急避难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
“发生紧急状况不知往哪跑”的回答,是民众缺乏应急避难常识的写照。
被访人群普遍认为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是人们对身边城市避难场所认知弱的主要原因。
同时,从社区街道宣传了解的城市避难场所知识甚少,人们主要是通
过电视和报刊大致了解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初步知识。
有些被访者认为,除了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外,标识体系设计问题也是造成市民对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认识不清的原因之一;譬如,向避难所奔跑的小人图案和其他标志的设计十分相似,安全出口的标志是转身向左的奔跑小人,而避难场所标志是转身向右的奔跑小人,颜色类似,图案类似,不同的只是安全出口的标识上面带一扇抽象的白色门。
又如,向避难场所奔跑的小人标志选用的是饱和度较高的蓝色和绿色,和路边其他指路的指示牌颜色基本相同,视觉冲击力不强,很难立即识别。
2、对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从规划思路上看,2008年石景山区出台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奥运会时期应急避难的需求,对于后奥运时期的考虑不多;另外,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密集,新建项目和高层建筑的日渐增多,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现存问题,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应急避难场所附近应设置规范的标志牌,提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及距离;
大中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有简易路线图并加注距离和具体位置;场所门前和场所内应设置功能区划的详细说明,提示各类应急设施,特别是指挥所、水源、厕所、电话和医疗点的分布情况;场所内从入口起,应系统设置功能点位置标志和道路指示标志,同时,在场所内部还应设立宣传栏,宣传应急知识和场所内设施使用规则;
中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内最好还要安装电子示意图,以滚动展示和LED显示说明棚宿区、饮用水、停机坪、水井、供电、物资供应、医疗救护、垃圾存放、污水排放、监控、通信等应急避难功能点和设施的具体位置与使用方法,可使过往市民及避难人员对所有避难设施一目了然。
应注意加强紧急救护常识和灭火器等使用方法的教育;
在公园、绿地等避难场所周边主干道,路口、入口处设置明显指引标志,并在入口处悬挂1∶1000(或适当比例)的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及周边地区居民疏散通道图,场所内各类配套设施按功能区分应设置明显标志;在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临时性避难场的进出口位置要设置进入指引方向标志和场内功能分布图,标志设置应与周围环境、景观和相关标志牌相协调。
2.鉴于大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加,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应全国统一,同时应设
一个合格的应急避难场所,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设施。
基本设施应包括:应急通道、棚宿区,应急供水、应急厕所、供电、医疗、消防、垃圾与排污、应急指挥以及应急物资供应点。
此外,条件允许,根据情况可增设应急停车场、应急停机坪、应急洗浴设施、应急通风设施,应急功能介绍设施等;应急避难的标志要放到醒目且数量适宜位置,应急设施安放在方便使用的地方;在住所周围应标识出疏散线路、设定汇合地,防止突发事件造成联络中断,家人无法在短时间内汇合;
考虑到在灾难突发时,自来水系统可能受到破坏,在中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内要保障提供独立、安全的水源,或储备每人每天至少1升水,瓶装水要留意有效期,每6个月更新一次应急物资中的食品和水储备;应急食品储备可选择罐头、干拌食品和一些无需冷藏、烹饪的方便食品,并注意定人、定期检查、更新。
应急物资储备要包括便携式收音机、备用电池、手电筒、医疗急救箱与急救指南、卫生用品、火柴、哨子、一次性餐具,选择易搬运的塑料箱、背包或露营包作为应急物资储备包装。
3.结语
总而言之,大城市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应该引起广泛重视的城市地段。
而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则是在危难中指引人前行的重要明灯,尽快统一和提升表示设计将对未来的城市防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附录: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设计原则应遵循有关法规,如GB/T15566—1995(《图形标志使用原则与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构造应遵循GB5768—1999的规定。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反光与照明应遵循GB5768—1999第15章中的规定。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颜色可参考GB5768—1999中附录A的规定。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汉字可参考GB5768—1999中附录B的规定。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阿拉伯数字可参考GB5768—1999中附录C的规定。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拉丁字大、小写字母可参考GB5768—1999中附录
标志板的制作应参照GB5768—1999附录E的规定。
高度应按照GB5768—1999第十三章第七条中的规定。
参考文献
1.杨文斌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自然灾害学报,2004.2
2.李静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建设结合途径的探讨,中国园林,200
3.李刚等,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
4.韩艳欣,大型客运站旅客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优化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0
5.刘霞,城市公共环境标识设计人性化研究,北京工业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