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
易损斑块
1989年,Muller等提出了“易损斑块”的概 念,即具有破裂倾向的粥样硬化斑块,并 指出此类斑块通常具有大的脂质核心、薄 纤维帽及巨噬细胞浸润。
2003年,Naghavi等完善了易损斑块的定义, 将其定义为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极有可能 快速进展 的“罪犯斑块” ,涵盖了各类 具有形成血栓和/或快速进展风险斑块的形 态学特征。
MRI
(2)斑块内出血 2005年MRI随访3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8月:
结果:IPH与未来斑块破裂明显相关,且IPH与后续IPH 有关,认为IPH是斑块由稳定转向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形态 学变化。 2009年MRI示98例中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
结果:合并IPH约33%,随访过程中6例出现同侧颈动脉 缺血性神经症状,其中这6例患者均为IPH。 2013年meta分析(8 studies、689例);
易损斑块
1、定义(AHA):
易引起血栓形成或进展迅速的斑块。
2、病理特点
●脂质核心(>40%) ●薄壁纤维帽
●斑块内出血
●散在钙化
●炎性细胞浸润
●新生血管化
●表面溃疡
●血栓形成
●血管重塑
超声
● 斑块形态: 识别破裂或溃疡,敏感性仅为41%。
● 回声性质: 不均匀低回声多见于斑块内出血或脂质核心(
总结
1、像“血管狭窄程度”一样, ‘‘斑块形 态学特征” 将成为颈动脉狭窄手术适应症 制定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2、综合各类无创技术的优点,建立危险度评 分系统是下一步发展趋势;术前影像学鉴 别“易损斑块”,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手 术。
谢谢
超声
MRI
(1) 坏死脂质核心(LRNC)伴(或)纤维帽破裂 2006年MRI随访154例50-79%无症状患者3年: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
一、引言
本文旨在介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方法,对此
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二、相关概念解释
在讨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前,需要先了解以下相关概念: 1:颈动脉斑块:指颈动脉内膜发生的病理性灶块,可引
起动脉狭窄或局部血栓形成。
2:斑块稳定性:衡量斑块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容
易发生破裂或形成血栓,以及引起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三、影像学鉴别方法
1:超声影像学鉴别方法
1.1 B超超声
B超超声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方法,透
过声波来观察颈动脉斑块。
1.2 无增强超声
无增强超声可以通过测量斑块的回声特征、内部结构等指标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1.3 高频超声
高频超声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晰地观察斑块的形态和特征。
2:磁共振影像学鉴别方法
磁共振影像学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斑块图像。
3: CT影像学鉴别方法
CT影像学是一种适用于观察斑块钙化程度、内部结构等指标的影像学方法。
四、附件
本文档涉及以下附件:
1: B超超声图像
2:磁共振影像
3: CT影像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1:动脉粥样硬化:指在动脉内膜中形成脂质斑块,引起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一种慢性病变。
2:斑块破裂: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浆中的炎症介质增多,导致斑块表面的纤维帽断裂,进而引起血栓形成或动脉闭塞。
六、结论
本文详细介绍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方法,提供了对该病理现象进行准确诊断的依据。
颈动脉斑块标准
颈动脉斑块标准《颈动脉斑块标准:守护血管健康的关键指南》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奇妙的宇宙,而血管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通道。
就如同超级英雄需要通畅无阻的能量通道来发挥超能力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血管来保证正常运转啊!今天咱就来聊聊颈动脉斑块标准这个超级重要的事儿!不搞懂它,你的血管健康可就像在迷雾中航行的船只,随时有触礁的危险哟!一、斑块大小的标准:别让“小怪兽”在血管里捣乱“斑块大小可不是闹着玩的呀,那就是血管里的‘小怪兽’,可不能让它肆意妄为!”颈动脉斑块的大小是一个关键指标。
较小的斑块可能就像个偶尔调皮捣蛋的“小淘气”,暂时不会造成太大危害,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而较大的斑块呢,那就如同一个庞大的“怪兽”横在血管中间,严重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
就好比一条原本宽敞的马路,突然被一个巨大的障碍物挡住了一半,那交通能不堵塞吗?我们要时刻关注斑块的大小,通过定期检查等方式,把这些“小怪兽”扼杀在摇篮里!比如,如果发现斑块在不断增大,那可就得赶紧采取措施啦,就像打游戏遇到强大的 BOSS 一样,得集中精力应对呀!二、斑块稳定性的标准:别让“定时炸弹”在血管里埋伏“斑块稳不稳定,那可是关乎血管健康的大事情,可不能马虎哟!”斑块的稳定性就像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稳定的斑块就如同乖巧的“小绵羊”,老老实实待着,一般不会惹出什么大乱子。
但不稳定的斑块可就危险啦,就像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可能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引发严重的后果,比如血栓形成,导致中风等可怕的疾病。
这就好比走在路上,突然有个炸弹要爆炸,那多吓人呀!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斑块的稳定性,通过专业的检查和评估来确定。
别整天大大咧咧的,要对自己的血管负责呀!三、血流速度的标准:让血液欢快地“奔跑”起来“血流速度就像血管里的‘赛车’,可不能让它跑慢了呀!”正常的血流速度对于维持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血流速度过慢,就像一辆慢吞吞的老爷车,不仅运输效率低下,还容易导致各种问题。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秦锋;孙羽东;周建;赵志青
【期刊名称】《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年(卷),期】2015(0)2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的脑卒中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在老年人(>65岁)中的发病率大约为6.9%[1]。
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两种方法为主,患者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性。
【总页数】4页(P122-125)
【作者】秦锋;孙羽东;周建;赵志青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上海20008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上海20008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上海200082;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上海20008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J], 岳文胜;尹立雪
2.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J], 孙由静;任俊红
3.超声造影技术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J], 张明顼;陈武
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估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磁共振研究进展 [J], 张越;
卢洁
5.超声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J], 苏前;周剑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RI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及稳定性的评估
MRI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及稳定性的评估宣浩波;李凤琪;沈健【摘要】目的探讨MRI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判断价值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性意义.方法对24例临床症状明显且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MRI成像检查,分析MRI各序列图像.结果 24例患者共发现67个颈动脉粥样斑块:颈总动脉起始部16处,颈总动脉分叉44处,颈内动脉7处;其中硬斑块54例,软斑块10例,3例软斑块伴出血.结论 MRI图像对颈动脉斑块的显示清晰,更可明确钙化、脂质核心、纤维帽及出血等状况,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诊断明确,并可评估其稳定性.【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年(卷),期】2012(012)003【总页数】3页(P214-216)【关键词】颈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磁共振成像【作者】宣浩波;李凤琪;沈健【作者单位】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R445.2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其中斑块的分布和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尤为密切。
据国外报道,因颈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缺血性脑卒中占19%~35%[1]。
本文通过颈动脉MRI成像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与状况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发现及风险评价提供准确的影像资料,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早期干预从而减少或推迟脑梗死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来自本院2007年6月至2011年8月的患者。
男18例,女 6例,年龄 46~80(63.3±17.1)岁。
长期高血压22例,合并脑梗死3例,4例患者伴有2型糖尿病,病程2~40年,患者发病时间至MRI检查时间均在1周之内。
《2024年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范文
《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遗传、生活习惯等。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影像学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比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及优劣,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特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于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及纤维组织增生等原因导致血管壁增厚,形成斑块。
这些斑块可能引发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进而导致脑缺血、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早期发现和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影像学评估方法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方法。
其优点在于无创、无辐射、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回声等特征,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是否引发血管狭窄。
然而,超声检查受操作者经验影响较大,且对于钙化斑块的显示效果有限。
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一种有创的血管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
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DSA可发现狭窄的血管及是否存在血栓。
然而,DSA为有创检查,可能引发并发症,且对于轻中度狭窄的显示效果较差。
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CT和MRI是两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这两种方法对于钙化斑块的显示效果较好,且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
然而,CT存在辐射问题,而MRI检查时间较长,且对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金属伪影等问题。
四、不同影像学方法的对比分析1. 超声检查与DSA的对比分析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初筛和随访观察。
而DSA虽能清晰显示血管形态,但为有创检查,可能引发并发症。
在评估颈动脉狭窄和血栓形成时,两者各有优劣。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26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8年1月第16卷第1期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李军\刘伟伟程海超1(1.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放射科,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山东济南250011)[摘要]目的: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算厚壁斑块、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mns),评估新生血 管,为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怀疑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1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根据MRI平 扫图像对斑块进行分类,其中厚壁斑块15个,薄壁斑块9个,破裂斑块11个。
根据DCE-MRI图像后处理获得各型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mns)。
结果:厚壁斑块与薄壁、破裂斑块Ktmn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C0.05),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Ktrans 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〇5)。
结论:反映了不同类型斑块新生血管及炎性浸润的不同,可作为早期评估斑块稳 定性的一个指标。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颈动脉;斑块,粥样硬化性;定量测量;新生血管;斑块稳定性Application of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in evalua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s LI Jun,LIU Weiwei, CHENG Haichao.Department of Radiology,Qianfo Hill Hos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Jinan,25001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neovascularization of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y measuring the volume transfer constant (Ktrans) of the thick wall plaque,thin wall plaque and ruptured plaque after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vulnerable plaque. Methods:All 41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n carotid arteries were scanned with MRI and DCE-MRI. According to MR images,the plaqu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plaque with thick wall (15 cases) ,plaque with thin wall (9 cases) and ruptured plaque (11 cases). According to the postprocessing results of DCE-MRI,the values of the volume transfer constant (Ktrans) from the plaques of the three types were obtained. Results: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of Ktrans value not only between the plaques with thick wall and thin wall,but also between the plaques with thick wall and the ruptured plaques. But,there was no significance of Ktrans value between the plaques with thin wall and the ruptured plaques. Conclusions: Ktrans values of the plaques of the carotid arteries in different types can reflect the neovascularization and inflammatory infiltration of the different plaques. It can become an indicator for early assessment of the plaque stability.[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Carotid arteries; Plaque, a therosclerotic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N eovascularization;Plaque stability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临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 展的基础病变。
《2024年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范文
《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遗传、生活习惯等。
临床影像学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不同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对比分析的影像学方法本文对比分析了超声、CT血管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方法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
2.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收集其影像学资料。
3. 评估指标对比分析各影像学方法的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判断、斑块大小及形态的评估等指标。
三、结果1. 斑块检出率超声检出率较高,对软斑和混合斑的检出效果较好;CT血管成像和MRI检出率次之,对钙化斑的显示效果较好;DSA主要用于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评估,对斑块的检出率相对较低。
2. 斑块性质判断超声和MRI在判断斑块性质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对软斑、硬斑和混合斑进行准确判断;CT血管成像主要通过密度差异判断斑块性质;DSA主要用于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对斑块性质的判断相对有限。
3. 斑块大小及形态的评估MRI在评估斑块大小及形态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及与血管壁的关系;超声和CT血管成像也可对斑块大小及形态进行评估,但准确性略逊于MRI。
四、讨论临床影像学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具有重要价值。
不同影像学方法在斑块检出率、性质判断及大小形态评估等方面各有优劣。
超声检出率高,对软斑和混合斑的检出效果较好;CT 血管成像和MRI在显示钙化斑和评估斑块大小形态方面具有优势;DSA主要用于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方法。
为了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医生应综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方法,相互补充,以提高斑块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同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及稳定性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及稳定性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何莎莎;韩福刚;何晓鹏;兰永树【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颅内血管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运用影像学方法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学成分,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对临床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除常规检查方法外,越来越多的影像新技术运用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中,研究重心也逐步从评估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转变为检测斑块的组织学成分,从而为临床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减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提供影像学依据.%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Intracranial vascular embolization caused b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uptur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s the main causative factor of ischemic stroke.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strategy to early detect the histological component of carotid plaque and assess plaque stability by imaging method,which is also a hot research topic.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methods,more and more new imaging techniques are applied to the detection of carotid plaque.The focus of the study i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assessment of degree of carotid lumen stenosis to the detection of histological components of the plaque,so as to provide an imaging reference for early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10【总页数】5页(P2016-2020)【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稳定性;影像学【作者】何莎莎;韩福刚;何晓鹏;兰永树【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泸州 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
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随着老龄化的来临,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死亡和残疾的三大原因之一。
脑血管病与劲动脉斑块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血管狭窄不是导致脑卒中的唯一原因,许多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并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反在许多<70%甚至<50%的劲动脉狭窄患者却发生了脑卒中,研究证实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
不稳定斑块,是指易发生破裂,产生血栓并快速进展为罪恶斑块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其主要的特点有大量的炎性反应、大的脂质核、薄的纤维帽、内膜剥蚀以及表面血小板聚集、斑块出现裂隙、平滑肌细胞和胶原含量减少、新生微血管形成等。
其中斑块内有新生血管形成的是不稳定斑块的重要特征,是导致斑块破裂与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
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炎症;氧化应激;血管力学因素斑块内新生血管等,其中斑块内新生血管起着重要作用。
常规超声:常规二维超声可以准确判定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回声,并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甚至斑块表面的溃疡和斑块内出血,不同回声代表着斑块成分的变化。
根据斑块形态、回声、纤维帽厚度及完整性可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研究显示,无回声斑块比有回声斑块更容易发生脑梗塞。
也有学者通过观察斑块的体积、斑块表面的溃疡深度、不规则性和纤维帽的厚度来判断劲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但常规超声对溃疡斑和斑块内出血的检测受限,且斑块的性质主要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具有一定局限性。
(颈动脉斑块的认识误区)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对组织施加一个内部(包括自身的)或外部的动态或者静态/准静态的激励。
在弹性力学、生物力学等物理规律作用下,组织将产生一个响应,例如位移、应变、速度的分布产生一定改变。
利用超声成像方法,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或数字图象处理的技术,可以估计出组织内部的相应情况,间接或直接反映组织内部的弹性模量等力学属性的差异。
软斑块中富含脂肪故硬度较小,受压力后应变较大,显示为黄绿色或者以绿色为主;钙化斑块乏脂质,以钙质为主,故硬度较大,受压力后应变较小,显示为蓝色;混合性斑块处于两者之间,显示为蓝绿相间。
颈动脉斑块筛查、诊断标准、稳定度测试、临床表现及预防治疗措施
临床颈动脉斑块筛查、诊断标准、稳定度测试、临床表现及预防治疗措施颈动脉斑块筛查颈动脉狭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 以上。
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颈动脉斑块筛查方法包括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磁共振、CTA 等,属无创性检查,成本低、敏感度高、便捷、可重复性好,可作为筛查首选的检查方法,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和程度并判断斑块稳定性。
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颈动脉斑块测定在颈动脉分叉处近心端1.0~1.5 cm 处,避开颈动脉斑块,测量内膜前缘到外膜前缘的垂直距离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IMT ≥ 1.0 mm或分叉处IMT ≥ 1.2 mm为内中膜增厚;当IMT 局限性≥ 1.5 mm,大于周围正常IMT 值至少0.5mm,或大于周围正常IMT 值50% 以上,且凸向管腔的局部结构变化,可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测定斑块形态、内部回声、表面纤维帽完整性等评估斑块是否稳定。
以血管壁回声作为参照,斑块内组织成分的含量不同,颈动脉斑块可分为低回声等回声、强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
强回声斑块因含有大量钙化而较稳定,对应硬斑块;回声均匀的斑块多为单纯的纤维性斑块;不稳定斑块其内部回声不均匀,见大片无回声或极低回声区时,存在溃疡、出血、脂质成分大片坏死等改变,具有破裂倾向,易发生血栓和(或)可能迅速发展为责任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又称易损斑块,对应软斑块。
易损斑块经积极治疗可转变为稳定斑块,稳定性斑块未得到及时治疗,转变为易损斑块,有效评估斑块稳定性对临床决策至关重要。
颈动脉斑块定量分析增加传统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价值。
对轻、中度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随访,动态评估斑块进展和卒中风险。
临床表现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既往6个月内无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只有头晕或轻度头痛的临床表现视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2024年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范文
《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篇一一、引言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稳定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如BB-MRI(黑血磁共振成像)、CT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CDUS(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被广泛应用于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中。
本文将比较这三种方法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
二、BB-MR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BB-MRI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技术,其对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特殊的序列技术,BB-MRI可以清晰显示颈动脉管壁及其内斑块的形态、大小和组成成分。
在斑块稳定性评估中,BB-MRI能够准确识别出纤维帽的厚度、脂质核心的大小以及是否存在钙化等特征,为判断斑块稳定性提供重要依据。
三、CTA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CTA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
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CTA能够准确反映斑块与血管壁的关系、斑块的形态特征以及是否存在狭窄或闭塞等病变。
此外,CTA还能评估斑块的钙化程度,为判断斑块稳定性提供重要信息。
四、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CDUS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技术检测血流和血管结构的检查方法。
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CDUS能够显示斑块的形态、回声特征以及与血管壁的关系。
通过观察斑块的回声强度和均匀性,可以初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
此外,CDUS还能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提供依据。
五、三种方法的比较1. 诊断准确性:BB-MRI和CTA在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和成分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判断斑块稳定性提供更多信息。
CDUS虽然也能显示斑块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但在识别斑块成分方面略逊于前两者。
2. 无创性:三种方法均为无创性检查,患者无需接受手术或切开血管即可完成检查。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造影识别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造影识别
对于颈动脉的超声检查,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是否会觉得有些不好分辨呢。
(如图1、图2)
图1 箭头所示低弱回声,是斑块呢?还是伪像呢?
图2 箭头所示斑块,虽然是均质的等回声,但是它是稳定型斑块吗?
于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通常会采用颈动脉的超声造影帮助我们对颈动脉的病变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颈动脉超声造影的检查方法
首先我们选择浅表探头,通过常规超声观察颈动脉及病变处的情况后,切换至造影模式,调节好焦点,将需要观察的目标区域置于屏幕中央,也可以对斑块处采用局部放大功能以观察斑块内造影剂的充填情况。
然后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 1.0-2.4ml,若两侧颈动脉均有病变需要造影观察,造影间隔时间需要10分钟以上。
注入造影剂的同时打开计时器及存储按钮,动态观察4-5分钟。
最后将图像回放分析。
颈动脉斑块,我们通常将它分为顶部(纤维帽)、体部(核心部)、底部、肩部(如图3)。
图3 颈动脉斑块示意图病例学习。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超声诊断表现有哪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超声诊断表现有哪些人类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么就是严重威胁我们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上将颈动脉粥样硬化视为预测人体出现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指标。
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危险性不仅仅表现于管腔狭窄导致的脑血管动力学改变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斑块的易损性将直接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的康复情况产生极大影响。
因此如果能够在临床上及时的识别到易损性斑块,将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的有效干预方案,能够组织它进一步的发展与破裂,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一、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病理特点临床研究根据斑块的组织病理情况对其进行了明确分类,因此医学上将其分为稳定性以及不稳定性两种。
不稳定型的斑块是一种易损性的斑块,也就是说它十分容易出现破裂,并诱发患者出现血栓问题,是危险型的斑块。
这种斑块具有比较大的脂质以及坏死核心,还有薄的纤维帽,且处于较为活跃的炎症期,它所含有的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都比较少,斑块内更容易出血,也有可能会新生出滋养血管。
与不稳定型斑块相比,稳定型的斑块则有相对更完整的纤维帽,其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也比较轻,斑块中的成分分布比较均匀,不会像不稳定型的斑块那样出现大量的新生滋养血管。
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可能更习惯于将斑块分为软斑、硬斑、溃疡斑等。
二、超声技术在检测动脉斑块中的应用在现阶段的医学技术中,利用灰阶及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颈动血管疾病进行检测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检测手段,而且是非侵入型的,因此很多患者都能够接受这种检测方法,超声检测不仅仅能够观察到患者血管腔中的基本情况、病变后的形态以及血流情况,还能够直接观察到斑块纤维帽的完整程度,医生能够通过回声的强弱、均匀特性等信息对斑块的成分进行判断,从而更好的判断它的稳定情况。
在临床上,灰阶及多普勒超声技术是检测斑块易损情况比较准确的一种检测项目,而且超声检测技术还具有其他影像评估手段无法替代的检测优势。
超声造影在评估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
超声造影在评估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内容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估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采取超声造影做颈动脉斑块检查的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评估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5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50块颈动脉斑块,包括硬斑21例、软斑14例和混合斑15例,斑块部位包括颈内动脉6块、颈动脉窦部35块和颈总动脉9块;超声检查发现,混合斑与软斑最大增强密度显著高于硬斑(P<0.05);混合斑与软斑最大增强密度显著高于硬斑(P<0.05)。
结论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脑卒中脑卒中具有较高致残率及较高死亡率,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
近几年来的文献研究表明,很多患者即使没有严重的颈动脉管腔狭窄依然会罹患缺血性脑卒中[1],有19%-35%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原因可能是由于颈动脉易损斑块所导致的相应脑供血区域的血运障碍[2]。
因此,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卒中风险不能片面的依靠对颈动脉斑块增大所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价,更要全面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这对于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脑卒中预防至关重要。
超声造影成像可更清晰显示及动脉斑块的大小、形态、斑块边缘和残余管腔,尤其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评价斑块稳定性。
采用超声造影为当前临床所广泛认可的一种检查颈部动脉病变方法,可直接探查到颈部动脉管腔内结构、颈部动脉斑块的具体情况[3]。
本次研究对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采取超声造影做颈动脉斑块检查的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56~72岁,平均(65.2±3.5)岁。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判断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对斑块的数量、形态、性质进行仔细观察,测量IMT(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结果本组患者就诊时,IMT检测平均值为(1.01±0.12)mm,治疗3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4±0.08)mm,治疗90d后,IMT检测平均值为(0.92±0.11)mm。
治疗30d、治疗90d后的IMT值均显著低于就诊时的IMT值,P<0.05;本组患者在入院时检出的98个斑块中,有49.0%為不稳定性斑块,治疗30d后,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明显比入院时更低,P<0.05;治疗90d后,不稳定性斑块占26.3%,明显比治疗30d后及入院时更低,P<0.05。
结论颈动脉超声技术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势,用于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颈动脉IMT,并结合斑块回声及形态情况,有效判定斑块的稳定性,是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标签: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稳定性判断现今全球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最高的便是心、脑血管疾病,而颈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不稳定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脱落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机制。
所以,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监测和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及早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
超声检查因具有安全、无创、简便、可重复性等优点成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斑块的超声表现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仔细分析,以评价患者斑块的稳定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55.4±2.8)岁,80例患者斑块厚度均不小于2.0mm,本组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本月修正2023简版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协和引言颈动脉斑块是指在颈动脉内部形成的一块脂质沉积物,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是指斑块在不同时间内是否易于破裂,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引发脑梗死或脑卒中。
影像学鉴别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对于预测患者的风险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使用影像学方法鉴别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一些常用技术和方法。
影像学鉴别方法超声技术超声技术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检查方法,常用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和高频超声等技术。
- 彩色多普勒:通过超声波的回声和多普勒效应来检测斑块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征。
主要评估斑块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血管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等参数。
- 超声造影:使用超声造影剂可以增强斑块的显示,提供更多的信息。
通过观察造影剂在斑块内部的分布和动态变化来鉴别斑块的稳定性。
- 高频超声:利用高频超声探头可以更精确地评估斑块的形态和内部特征,提供更准确的图像。
CT技术CT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斑块的形态、组织密度和血管周围环境等信息。
- CT血管造影:借助于造影剂和快速采集的CT图像,可以准确显示颈动脉内的斑块、血管腔和血流动力学参数。
可以通过观察斑块的密度、增强程度和斑块与血管壁的结合情况来鉴别斑块的稳定性。
- CT脂质成分分析:利用CT图像的密度差异,可以对斑块内的脂质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高脂质成分的斑块更容易破裂,具有较高的风险。
MRI技术MRI技术通过磁场和无创辐射的方式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对评估斑块的稳定性有较大优势。
- T1WI序列:通过T1加权成像,可以观察斑块内脂质、纤维和钙化等成分。
同时,T1WI序列还可以评估斑块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指标。
- T2WI序列:通过T2加权成像,可以观察斑块内的水分和纤维组织等成分。
T2WI序列还可以评估斑块的高信号区域和炎症反应等指标。
《2024年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范文
《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篇一一、引言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稳定性对于预防脑血管意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如BB-MRI(脑部磁共振成像)、CTA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CDUS(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这三种诊断方法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分析。
二、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疑似颈动脉斑块患者,年龄在45-80岁之间,男女不限。
所有患者均接受BB-MRI、CTA和CDUS三种检查方法。
2.2 检查方法2.2.1 BB-MRIBB-MRI通过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及与血管壁的关系进行详细观察。
2.2.2 CTACTA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注射造影剂后观察颈动脉的形态、斑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2.3 CDUSCDUS利用高频超声技术,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回声特点、血流动力学等信息。
三、结果3.1 诊断准确率比较在诊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方面,BB-MRI、CTA和CDUS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其中,BB-MRI在显示斑块内脂质坏死、出血等不稳定因素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CTA在评估斑块与血管壁的关系及钙化程度方面具有优势;CDUS则能实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评估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种方法各有优劣,但总体上诊断准确率相差不大。
3.2 优缺点分析BB-MRI的优点在于无创、无辐射,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较好地显示斑块内的不稳定因素。
然而,其检查时间较长,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
CTA的优点在于空间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斑块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且检查时间相对较短。
但其缺点是需注射造影剂,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
CDUS的优点在于无创、无辐射、实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但易受骨骼、气体等干扰,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病理和无创影像学的对比性探讨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第 5 卷第 23 期2018 Vol.5 No.2313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病理和无创影像学的对比性探讨綦 芳(新疆阿勒泰地区卫生学校病理教研组,新疆 阿勒泰 836500)【摘要】目的 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无创影像学检查时斑块增强强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方法 取2015年12月~2017年4月期间在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资料,均在术前行无颈动脉斑块无创影像学与术后斑块组织病理学分析。
采用肉眼半定量与定量分析影像学检测到的颈动脉斑块中造影剂增强强度,斑块中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
结果 入组研究的76例患者中,17例斑块显影为0级、36为1级、22例为2级。
斑块影像学检查显影强度和斑块中新生血管数目、密度存在相关性(r 分别为0.74、0.75,均P <0.05)。
结论 无创影像学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发现斑块显影强度和其内新生血管数目、密切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无创影像学检查;病理分析【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23.135.01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一类常见的周围血管动脉粥样性疾病,及时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防治缺血性疾病的关键步骤。
超声、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应用,促使可以在分子层面上观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1]。
本次研究比较影像学技术与组织病理分析结果,并探究其间相关性,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4月期间在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性48例,女性26例;年龄59~76(68.4±9.58)岁;合并吸烟史28例,高血压33例,2型糖尿病11例,冠状动脉粥样新心脏病34例,心功能(NYHA )≥III~IV 级,肝肾功能无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造影
●可鉴别血管外膜及斑块内微血管; ●斑块血管化多见于低回声斑块;
●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动物实验发现:抗动 脉粥样硬化治疗后,超声造影结果示:斑 块内血管化程度降低。
超声
MRI
(1) 坏死脂质核心(LRNC)伴(或)纤维帽破裂 2006年MRI随访154例50-79%无症状患者3年: 结果:薄壁或破裂的纤维帽、较大脂质核心是缺血性神经 症状的有效预测因子。 2010年多中心334例患者影响资料示: 结果:LRNC是颈动脉斑块去稳定化的有效预测指标,并提 出CA score系统: 1分:纤维帽最大厚度≤ 2 mm; 2分:纤维帽最大厚度 > 2 mm、且LRNC面积小于20%; 3分: LRNC面积20%–40%; 4分: LRNC面积> 40%; CA score评分诊断IPH(AUC 0.91)、FC rupture(AUC 0.93)
谢 谢
MRI
CTA
1、可准确识别斑块钙化,与组织对照结果相 关性高(R2 >0.73);但斑块钙化是否是易 损斑块的特征仍存争议。 2、识别斑块溃疡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高(大于 90%); 3、根据其CT值,可以区别斑块内出血、脂质 核心,但容易受斑块钙化影响。
总结
1、像“血管狭窄程度”一样, ‘‘斑块形态 学特征” 将成为颈动脉狭窄手术适应症制定 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2、综合各类无创技术的优点,建立危险度评 分系统是下一步发展趋势;术前影像学鉴 别“易损斑块”,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手 术。
易损斑块
1、定义(AHA): 易引起血栓形成或进展迅速的斑块。 2、病理特点 ●脂质核心(>40%) ●薄壁纤维帽 ●斑块内出血 ●散在钙化 ●炎性细胞浸润 ●新生血管化 ●表面溃疡 ●血栓形成 ●血管重塑
超声
● 斑块形态: 识别破裂或溃疡,敏感性仅为41%。 ● 回声性质: 不均匀低回声多见于斑块内出血或脂质核心(伴 坏死),均匀中强等回声是纤维成分的超声下表 现。 ● 2014年Stroke的meta(7557病例)无回声斑块vs 回声斑块:发生脑卒中RR为2.31(95%CI,1.583.39) 。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鉴别
背景
目前 血管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TIA或缺血性 脑卒中密切相关;且为手术适应症制定的重要依 据。 但是 1、部分颈动脉狭窄病人从斑块开始形成到管腔闭 塞全过程均未出现TIA或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 2、部分颈动脉“轻度狭窄”的病人即出现TIA或 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 因此:血管狭窄程度并非为解释症状的唯一指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易损斑块
1989年,Muller等提出了“易损斑块”的概念 ,即具有破裂倾向的粥样硬化斑块,并指 出此类斑块通常具有大的脂质核心、薄纤 维帽及巨噬细胞浸润。 2003年,Naghavi等完善了易损斑块的定义, 将其定义为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极有可能 快速进展 的“罪犯斑块” ,涵盖了各类具 有形成血栓和/或快速进展风险斑块的形态 学特征。
MRI
2013年一研究利用CA score评分系统前瞻观察了73例病人, 随访3年; 结果:CA score与新发生的纤维帽破裂及斑块内脂质核心 增大明显相关。
MRI
(2)斑块内出血 2005年MRI随访3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8月: 结果:IPH与未来斑块破裂明显相关,且IPH与后续IPH有关 ,认为IPH是斑块由稳定转向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形态学变 化。 2009年MRI示98例中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 结果:合并IPH约33%,随访过程中6例出现同侧颈动脉缺 血性神经症状,其中这6例患者均为IPH。 2013年meta分析(8 studies、689例); 结果:合并IPH患者发生TIA的危险为不合并IPH的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