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科学之光经典原文《天工开物》两则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工开物》两则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俟.

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 B .秧过期老.

而长节 老:变老 C .必山间源水不绝.

之亩 绝:断绝 D .幻.

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 幻:想象

解析:选D 。“幻”的意思是“培育”。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②酒皆糯米所为.

B.⎩⎪⎨⎪⎧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C.⎩⎪⎨⎪⎧①其.谷种亦耐久②生出寸许,其.

名曰秧 D.⎩⎪⎨⎪⎧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解析:选A 。A 项,“为”,都是动词,制造。B 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C 项,“其”,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D 项,“以”,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

相同的一项是( ) A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B .农家勤苦..

,为春酒之需也 C .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D .大焊则竭力..

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选C 。“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

4.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其炎更烈于煤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析:选C 。C 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判断句;B.被动句;D.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翻译句子时需分析句子结构,将状语调整到动词前。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状语后置句的形式例句

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包:包裹

B.俟.其生芽,撒于田中俟:等到

C.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刈:收割

D.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异:不同的

解析:选D。D项,异:奇特的。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B.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C.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D.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解析:选C。句子中的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因此应在“夏种秋收之谷”后断开;“六月”为时间状语,其前应断开。因此答案应为C。原文标点为: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黏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B.第二段作者记述了一些水稻栽培技术,这些虽然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但现在看来已无多大价值。

C.第三段谈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收获和成熟,都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也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有关系。

D.第四段谈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作者在对比中说明晚稻比早稻具有抗旱的优势,还特意介绍了一种“高山可插”的旱稻,称为奇迹。

解析:选B。“但现在看来已无多大价值”错。这些技术对水稻种植仍具有指导作用。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译文:

(2)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

译文:

答案:(1)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苗,总共可供移栽二十五亩稻田。

(2)再生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同时播种。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