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发展现状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及发展现状摘要:异黄酮是一种植物类黄酮化合物,结构与雌激素有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主要介绍大豆异黄酮结构,来源,生理功能及其发展现状。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发展现状过去人们对大豆的研究主要因为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脂,且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
因此,大豆食品被看作是高蛋白、高油脂营养丰富的食品。
但在过去十年里,医学工作者将更多的兴趣转移到食用大豆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上。
通过对多种大豆成分的研究表明,大豆中还含有其他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如皂苷、磷脂、植物固醇。
植酸、蛋白酶抑制剂和低聚糖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保健功能,包括降低胆固醇含量,预防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生,抑制心脏癌和骨质疏松的发生,改善更年期综合症等都与食用大豆有关。
而研究显示大豆中的异黄酮是这些保健作用的主要因素。
大豆中异黄酮含量非常丰富,高达4mg/g大豆干重,而谷物和其他豆类中含量几乎为零。
因而人们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开发越来越关注。
1. 异黄酮的结构及来源1.1 化学结构异黄酮是一类具有三碳链连接的两个苯环为基本结构的类黄酮化合物的总称,这个三碳链可闭合也可不闭合成吡喃环,异黄酮与类黄酮的区别在于它的苯环B与C-3连接,而不是与C-2连接。
异黄酮为无色、透明的苯酮,而且他们的结构与雌激素有一些相似之处,因因此具有一些雌性激素的性质。
大豆及其制品中的异黄酮主要以游离型的苷元和结合型的糖苷两种形式存在,其中苷元包括大豆素,染料木素及黄豆苷元。
结合型的糖苷有9种,分别为上述3种苷元的糖苷型、乙酰基糖苷型和丙二酰基糖苷型。
1.2 来源异黄酮仅存在于少数几种植物中,这是因为查耳酮异构酶的分布有限,此酶能将2(R)-柚苷配基(一种类黄酮的前体)转变成2-羟基大豆苷。
大豆是异黄酮含量最高的植物,异黄酮也存在于其他植物中,如紫花苜蓿,红三叶草荷叶葛根。
亚麻和鹰嘴豆中也含有一些,但含量非常低,几乎没有什么营养价值。
大豆异黄酮及其异构体的分布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大豆的品种、生长地点、种植年份、种植日期以及收获时间等。
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练云;梁慧珍;余永亮;王树峰;杨红旗【摘要】Soybean isoflavones are phenolic secondary metabolites found mostly in legumes having important function of health protection, they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exes of soybean quality. Soybean isoflavones have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 specificity in plant metabolism process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plant ecological defense, root formation and human health. Thus, it has important meaning to improve soybean quality by improving soybean isoflavones content, and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biosynthetic pathway of soybean isoflavone.%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重要保健功能的酚类次级代谢物,是大豆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植物代谢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的表达丰度具有组织和环境因子特异性,在植物生态防御、根瘤形成、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大豆中的异黄酮含量对大豆品质改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就大豆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3【总页数】3页(P11543-11544,11567)【关键词】大豆;大豆异黄酮;异黄酮合酶【作者】练云;梁慧珍;余永亮;王树峰;杨红旗【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1黄酮类化合物几乎仅产生于大豆和其他豆科植物中。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与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的保健功效与研究进展作者:王昱张世忠范杰英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9期摘要大豆异黄酮具有预防癌症、抗氧化和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效,因此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保健功效开发前景中图分类号:TS209文献标识码:A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营养学价值和治疗意义的非固醇类物质,它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具有雌激素效应,故称之为植物雌激素。
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对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抗氧化、降压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大豆异黄酮的来源、结构和理化性质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是一类从大豆分离提取出的具有多酚结构混合物的统称,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
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有10多种。
异黄酮类化合物在通常情况下为固体,大部分熔点在100℃以上,常温下性质稳定,呈白色粉末状,无毒、无味,易于贮存。
不溶于水,甲醉等极性溶剂,易溶于氯仿、二甲基酰胺等有机溶剂,极易溶于二甲基亚砜。
目前发现的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三类, 即大豆甙类、染料木甙类和黄豆甙类。
2 吸收和代谢大豆异黄酮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吸收,脂溶性的苷元可从小肠直接吸收,但机理尚不清楚。
饲料日粮中大部分以苷类形式存在的异黄酮不能通过小肠壁,而是通过结肠中细菌产生的苷酶而水解,生成的产物进一步被细胞降解生成苷元。
黄酮类化合物在肝脏中参与Ⅱ型反应,其羟基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结合,此外也可能发生去甲基化。
结合型产物可随胆汁分泌到肠腔中,在结肠微生物产生的脱结合酶作用下,水解产生苷元再重新入血。
与此同时,大部分黄酮类化合物被肠腔内微生物通过裂解方式降解和代谢,产物可被吸收入血,再从尿中排出。
进入尿及肠道中的异黄酮在细菌降解作用下,最终代谢产物为雌马酚、氧去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 DMA)和4- 乙基苯酚。
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的代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3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可以采用甲醇、乙醇、乙酸乙脂等溶剂进行浸提,不同的溶剂其提取工艺不同,以乙醇为例介绍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
鹰嘴豆异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鹰嘴豆异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者:张金波李利民苗昊翠肖菁王威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12期[摘要] 鹰嘴豆富含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鹰嘴豆异黄酮已成研究热点。
该文介绍鹰嘴豆异黄酮在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抗氧化、保护心血管功能等药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保健功能方面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鹰嘴豆异黄酮;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c)-0006-02异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大豆、鹰嘴豆等豆科植物中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其分子结构跟动物雌性激素比较相似,故被称作植物雌激素。
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有多方面的有益作用。
研究表明异黄酮具有抗氧化、抗溶血、通过降低血脂和血浆胆固醇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其独特的类雌激素活性能与体内代谢酶相互作用,有利于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前列腺癌及乳腺癌等疾病的预防。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目前,国内外关于异黄酮及其所具有的生理活性功能已被广泛报导,主要集中在对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的医疗保健功能已经被公认,对于鹰嘴豆异黄酮的应用特性和所具有的生理活性研究颇少。
鹰嘴豆属豆科野豌豆族鹰嘴豆属(Cicer arinuml L.),是世界第二大消费豆类,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种植鹰嘴豆。
鹰嘴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抗氧化、保护心血管等多种药理活性,这些功效均与其活性成分异黄酮有关,鹰嘴豆中异黄酮主要为鸡豆黄素A、芒柄花黄素。
鹰嘴豆异黄酮的种类和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具有其它异黄酮所不具备的生理功能,国内外尚无文献系统地报道。
1 异黄酮及其生理活性异黄酮(Isoflavones)是最常见的一类植物雌激素,几乎全部分布于豆科植物中,其基本骨架为3-苯基苯并二氢呋喃,异黄酮在植物中主要以糖苷形式存在。
常见的豆科植物中的异黄酮主要包括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鸡豆黄素A(Biochanin A)、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黄素(Daidzein)、6-甲氧大豆素(Glycitein)等12种化合物[1],鹰嘴豆中异黄酮主要为鸡豆黄素A、芒柄花黄素。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作者:陈彦杞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7年第11期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的一类具有广泛营养学价值和健康保护作用的多酚化合物,自然界中的异黄酮资源十分有限,大豆是含有异黄酮,且在营养学上有意义的食物资源,这就赋予了大豆及大豆食品特别的重要性。
许多研究证实:大豆异黄酮有弱雌性激素活性,作为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双重作用。
而且具有较好的天然抗氧化活性、抗溶血活性和抗真菌活性的生物效能,长期食用能有效预防和抑制白血病、多种癌症、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在大豆种子中提取和开发高异黄酮的食品或者保健品,已然成为食品保健品和医药等行业的热点之一。
因此,培育高异黄酮含量的大豆品种成为大豆品质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大豆异黄酮概述(一)大豆异黄酮的组成大豆异黄酮是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异黄酮类。
现知的12种大豆异黄酮,可以分为2类:自由基和共轭类。
游离型苷元共有3种,仅占大豆异黄酮总量的2%~3%,包括金雀异黄素(又称染料木黄酮)、大豆黄素(又称大豆素)和发现较晚且含量较少研究不多的黄豆黄素。
结合型糖苷约占大豆异黄酮总量的97%~98%,主要以葡萄糖苷、乙酰基葡萄糖苷和丙二酰基葡萄糖苷形式存在,共有9种,分别为金雀异黄苷、大豆苷、黄豆苷、6”-O-乙酰基大豆苷、6”-O-乙酰基金雀异黄苷、6”-O-乙酰基黄豆苷、6”-O-丙二酰基大豆苷、6”-O-丙二酰基黄豆苷、6”-O-丙二酰基金雀异黄苷。
结合型糖苷大部分以金雀异黄苷、大豆苷、丙二酰基金雀异黄苷、丙二酰基大豆苷4种形式存在。
这4种结合性糖苷占异黄酮总量的95%。
(二)大豆异黄酮的理化性质纯的大豆异黄酮为无色晶体状物质,是大豆带有苦涩味的因子之一。
染料木素呈无色片状结晶,大豆苷元呈无色针状结晶,工业上生产的大豆异黄酮产品多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食用时兼具苦味、收敛性和干涩感。
大豆异黄酮苷元比糖苷拥有更加突出的味道,其中金雀异黄素和大豆黄素最甚。
异黄酮类化合物精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释后 再次 上柱 吸 附 , 可使 纯度 增 至 4 %以上 , 则 2 回收 率在 7 %以上( 5 以染料 木素为对 照 品的紫外分 光光 度 法测定 ) 蒋永 红同 (0 2 在对 大豆异 黄酮提取 分离 。 等 20 )
生产仍存 在一些 问题 , 有 以下 两点 : 高投 入 , 主要 ① 低 而转变成葡 萄糖苷配 基形式[ 3 1 。
产出, 导致 成本过 高 。表现 在生产 耗 时长 、 耗能 高 、 污 2 异黄酮类 化合物 的精制方法
. 染 环境方 面 : 由于仪 器设备 条件 有 限 , 内产 品 的 21 吸 附 法 ② 国
目前 , 内对 于各种植 物 中黄 酮和异 黄酮类 化合 国
去掉酰 基 而转 化 成葡萄 糖 苷 。碱水 解 的 D 值 为 8 H ~ 1 , 解程度 随 p 3水 H值及 温度的升 高而加大 。 葡萄糖苷
物 的提取 和精制工 艺研究 较多 , 将其应 用于工 业化 在 强碱 、 但 高温或 酶存在 的条件下 可水解 去掉葡 萄糖 基
用此方法 , 到 了较满意 的结 果 。 得
强机体抗 氧化能力 、 提高免 疫机 能以及抗 癌等 多种功 增 加 。因此 , 用水 溶液 提取 异 黄酮 时 , 在 温度 应 超过
效 的生物 活性 物质 , 具有开 发价 值 , 年来 成 为 国 7 很 近 0℃。 基化葡萄糖 苷在加热 和碱性条件下 可 以水解 酰
内外 的研 究热点 。
同来源 的异黄 酮粗提 物进行精 制试验 发现 , 度均 有 纯
关于大豆异黄酮的研究综述
2008年第9期科技论坛关于大豆异黄酮的研究综述詹吉昌(九三油脂集团哈尔滨康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60)1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和含量分布大豆异黄酮[1](soybeanisoflavones,SiF)是多酚类混合物,大豆异黄酮的组成、存在形式主要包括染料木素(金雀异黄素,genistein)、大豆黄素(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2citeln)。
天然情况下它们大多以β-葡萄糖苷形式存在,近年来发现发生乙酰化、丙二酰化、琥珀酰化转变的异黄酮苷。
其中起到生理功效的主要是染料木素、大豆黄素及其苷。
通常,在天然状态下,大豆中只有少量异黄酮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90%以上是以β-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
现已确证了3种SIF苷元和9种SIF葡萄糖苷,共12种SIF。
其中部分SIF葡萄糖C6位上的羟基还可被乙酰基或丙二酰基取代生成酰化SIF。
成熟大豆中[2]总异黄酮的含量常因其品种、产地、生长环境和储存条件而各不相同,一般为0.2%~0.14%。
其中,以大豆胚轴(包括胚芽和胚根)含量最高,其百分比含量约为子叶(大豆瓣)的6倍。
不同大豆品种中,黄皮大豆的总SIF含量最高,黑皮大豆次之,绿皮大豆最低。
大豆中不同异黄酮成分的比例以染料木黄酮为主。
约占50%~60%,黄豆苷元为30%~35%而大豆黄素只占5%~15%。
2大豆异黄酮的提取方法2.1超临界萃取技术。
超临界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分离提取技术,它是利用临界或者超临界状态的流体及被萃取的物质在不同的蒸汽压力下具有不同的化学亲和力和溶解能力所进行的分离纯化操作。
异黄酮的超临界萃取以CO2为溶剂,它的提取率往往与萃取温度、压力、CO2消耗量、夹带剂的种类和使用量、原料的装填方式以及粒度大小等很多因素紧密相关。
它与传统的溶剂提取方法相比有一系列优点:提取分离步骤简单、异黄酮得率和含量较高、提取条件温和、不会使异黄酮的生物活性成分发生变化、提取周期短、没有有机溶剂残留、环境友好等。
大豆异黄酮的药理作用和保健功能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香港政府 I (K / / / ) 和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基金 (K / , ) P M M: N ’ D R 7 : 8 8 5 @ Q [\ L L R M: K . N M 9 S K . N M 7 ;和 P 5 7 = G G= 9 ; K 7 , 作者简介: 李琳, 男, 博士, 研究员
[ ] ) ’ ( ’ % ! " $ * A " 3 & ’ ( ! ’A D ) $ (% ’ # ’ ( $ # # ! " # ( * ’ ! A " & $ % " 6 ! , ,$ ," , ( ) : 8 # % 9 ) ’ ( $ :, 7 8 8 8 5 8 5 7 R 7 S S 9 = [ ! %] K ’ $ ) $ T, M A " ( @U, O D & 2 $ # $ W, / (’ )=> F G . 5) " * & $ ! " 3 , V 3 ’ A ’ 3 A $ ! & * % A ’ & ( " . & ( * D % " *’ 0 & * & 1 " *> ? >D ! $ / " & (3 ) ’ ’ ! A , 4 4 , 4 [ ] , ( ) : ) D 3 % " % " 3 6 ! ; < 6 ,= / ( (, 7 8 8 8 L < : 7 . ; 7 5 : = [ ] J , & ’ $ $ 3 "@, W & # ’ 3 "X X $ 2 $ ) D # $T, / ( ’ )= Y ( A $ ( % " * " 0 # " 3 3 & ’ (’ E C 4 (> " ( * ’ ! A " $ & ’ 0 & * & 1 " * ’ 2 . * " ( 3 & ! & ’ # ’ ! " & (# " % " ! ’ # F G . 5) & ( ,4 4 4 [ ] , A " # ! " ( 3 & H " # $ ! 3 6 ! 6 $ % 2 / 36 $ 2 0@ / 08 $ 33 9 :, 5 9 9 : 7 ; : , 4 > ? ( ) : ; L 9 < = [ ]M , & ! A " (W 6 > &?, X $ 2 $ ) D # $T, / (’ )=B # " D $ ! & ’ (’ E> F G . 5" 0 . 4 C :) ’ * D $ ! & ’ (+ # " 3 3 & ’ ( & ($ ’ # ! $’ EA " # % A ’ " 3 ! " # ’ " ) & %# $ + + & ! 3 , 4 , 4 [6] , (;) : ’ 3 $ # ! $ ( ! 6 $ % 2 / 36 $ 2 0@ / 08 $ 33 9 :, 7 8 8 8 7 : < > ? 5 5 8 8 = (收稿日期: ) 7 8 8 5 . 8 < . 8 <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文献综述1
大豆异黄酮开发及研究进展[摘要]大豆异黄酮是大豆中的一类具有广泛营养学价值和健康保护作用的多酚化合物,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植物性雌激素,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双重作用,并且在抗肿瘤、预防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流行病学和实验数据的有力支持。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的相关研究报道进行了分析整理,同时对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代谢以及发展前景做了介绍。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大豆异黄酮已成为大豆最引人注目功能成分之一,也是食品与营养学研究热点之一。
该文介绍大豆异黄酮的结构、性能、分布、提取分离、检测技术,糖苷水解方法及大豆异黄酮国内研究现状,且分析大豆异黄酮市场状况及研究前景。
[关键字]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糖苷;大豆;功能性食品1 大豆异黄酮概述1.1 大豆异黄酮组成及结构大豆含有大量活性成分,被人们称为“功能性成分宝库”。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中异黄酮类成分,主要是指以3–苯并吡喃酮为母核化合物。
迄今为止,从大豆中共分离出12 种大豆异黄酮异构体,分为游离型苷和结合型糖两类,其中苷元占总量2%~3%,包括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苷元(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三种。
结合型糖苷由三种苷元衍生而成,占总量97%~98%,主要以染料木苷(Genistin)、大豆苷(Daidzin)和6”–O–丙二酰基染料木苷等九种形式存在(Philippe 等,2004;Chung 等,2005)。
其中主要成分有三种,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和黄豆黄素,它们具有共同母核结构,染料木素为母核5、7、4 位被羟基取代三羟异黄酮,大豆苷元和黄豆黄素均为7、4 被取代二羟异黄酮,其中黄豆黄素母核6位存在甲氧基。
在天然状态下,这三种异黄酮母核与葡萄糖以β–糖苷键连接,以异黄酮葡萄糖苷形式存在于大豆中,分别称为染料木苷(Genistin)、大豆苷(Daidzin)和6–甲氧基黄豆苷(Glycitin)。
天然黄酮(醇)及异黄酮对PPARγ受体的亲和力研究
作 为 P A 的 配体 不 但 可 以改 善 糖代 谢 ,尚 可减 PR
轻 胰 岛素 抵抗 ,改 善 B细 胞 功 能 和 血脂 紊 乱 。本 文 就 常 见 1 0余 种 天 然 黄 酮 ( )和 异 黄 酮 类 对 0 醇
药 物 研 究
Th dcn td eme iiesu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jt l f tn meiieadeh ohr c hns oma o h o dcn n tnp amay t e
・1 ・ 5
天然 黄酮 ( )及异 黄酮对 P A y受体 的亲和力研 究 醇 PR
分 化 和 调 控 多 种 代 谢 ( 、脂 肪 、能 量 代 谢 等 ) 糖 中起 重 要 作 用 。P A 7在 脂 肪 、肌 肉 、肝脏 等 多 PR 种 与胰 岛素 作 用 有 关 的组 织 中表 达 ,激 活 后 可 调 控 与葡 萄 糖 的产 生 、转 运 、利 用 及 脂 肪 代 谢 的调 节 相 关 的基 因 的表 达 。近 年 开 发 应 用 的新 一 类 降
类 型 (P c P  ̄ P R ) P AR  ̄ 、P AR/ 、P A 8 。这 是一 类 基 因 转 录 因子 ,其 中 P A 7已被 公 认 在调 控 脂肪 细胞 PR
分 子 及 中间体 或代 谢 物 ,包 括 黄 酮 (ao e) 异 l fvn 、 黄 酮 (sf v n 、黄 酮 醇 (ao o 、异 黄 酮 醇 ( i l o e) oa l f v n1 ) i f vn 1) , 烷 酮 ( a ao e 、 异 黄 烷 酮 ( sl o o oa 黄 l f vn n ) i f vn n 、查 耳 酮 ( h loe)等 ,广 泛 存 在 sl ao e) oa c acn 于药用植 物 、水果 和蔬 菜 中 。
大豆异黄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养殖与饲料2023年第6期随着人类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生产优质的动物源食品,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向。
开发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一直是研究热点。
其中中草药及天然植物的代谢产物,因其天然和安全备受青睐。
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s ,SI )是豆科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为黄酮类物质,结构类似于雌激素,具有双向雌激素作用,即类雌激素作用和抗雌激素作用。
大豆异黄酮可增强免疫力、提高动物繁殖性能,促进动物生长,用其对动物进行试验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
畜牧生产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作为饲料添加剂具有剂量小、见效较快等特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但是由于其抗雌激素作用,临床上使用应注意饲料组成、添加时机、添加剂量和持续时间,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
因而,有必要建立高效快捷的检测方法。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针对动物血浆、肉、蛋及饲料中SI 的检测方法近乎空白。
为了合理使用SI ,避免不良效果,本文对当前的SI检测方法做一综述,以飨读者。
1理化分析方法理化分析方法一般可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如毛细管电泳法、色谱法及其联用技术等。
而色谱法为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联用技术等。
目前,可知大豆异黄酮含有3种游离型异黄酮苷元和9种结合型异黄酮糖苷。
发挥生理作用的为游离型异黄酮苷元,包括大豆黄酮、染料木素和黄豆黄素,结合型异黄酮经肝脏代谢后,在小肠中,水解为游离型,可被再吸收。
因而,SI 的检测方法多为多组分分析。
1.1毛细管电泳法毛细管电泳法具有极高的分离效能,其原理是待测物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从而达到分离检测的目的。
Luan 等[1]2017年采用细管区带电泳法同时测定咖啡中大豆苷、染料木素和芒柄花素。
样品用丁酰甲酚酸水解后,用乙醚进行提取和纯化。
三种化合物均能在10min 内完成检测,线性范围为0.5~50μg/mL 。
大豆苷元、芒柄花素和染料木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0642、0.1340和0.0825μg/mL 。
植物中金雀异黄酮
植物中金雀异黄酮的详细研究引言:金雀异黄酮(Genistein)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属于异黄酮类物质。
它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和调节内分泌系统等作用。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关于金雀异黄酮的全面概述,包括其化学结构、来源、生物学功能、应用领域以及潜在的健康效益和风险。
一、化学结构与性质金雀异黄酮的化学式为C15H10O5,分子量为270.24 g/mol。
它是一种无色的结晶固体,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糖苷结合形态和游离形态。
金雀异黄酮的结构特点是含有一个酚羟基和一个异黄酮环,这使得它具有抗氧化特性。
二、来源金雀异黄酮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尤其是在大豆及其制品中含量较高。
其他含有金雀异黄酮的植物还包括红三叶草、葛根和某些种类的茶叶。
大豆是金雀异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尤其是在发酵过程中,如制作豆腐、豆浆和味噌时,金雀异黄酮的含量会有所增加。
三、生物学功能金雀异黄酮作为一种植物雌激素,可以与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弱雌激素效应或抗雌激素效应,具体取决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和受体类型。
它的生物学功能包括:1. 抗氧化作用:金雀异黄酮能够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2. 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金雀异黄酮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和诱导癌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的生长。
3. 抗炎作用:金雀异黄酮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4. 心血管保护:金雀异黄酮可能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四、应用领域由于金雀异黄酮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它在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被用作食品补充剂以提高骨密度,用于药物研发以治疗激素相关疾病,以及添加到护肤品中以抗衰老。
五、健康效益与风险金雀异黄酮的健康效益包括缓解更年期症状、预防骨质疏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
然而,过量摄入金雀异黄酮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如影响甲状腺功能、干扰荷尔蒙水平等。
因此,建议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合理摄入金雀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作者:佚名科研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60 更新时间:2005-4-27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代谢,吸收,作用机制,β-葡糖苷酶,酶解健康网讯:大豆异黄酮(soyaisoflavones)是大豆等豆科植物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物,迄今为止,己知大豆中的异黄酮共有12种异构体(化学结构式见图1、2),其中3种为苷元形式,即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黄素(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 9种为葡糖苷形式。
大豆异黄酮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有限,其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生长季节、气候、培养条件和储存方式等。
大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仅为千分之几,而且97%~98%以糖苷形式存在,苷元仅占2%~3%。
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不仅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活动,还能对人体发挥有益的生理调节作用。
大豆异黄酮的植物雌激素作用,可以降低人体多种雌激素依赖型疾病的发病率;抗氧化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能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诱导癌细胞凋亡;还具有抗菌作用。
近年来,关于大豆异黄酮的研究报道较多,本文就大豆异黄酮的代谢与吸收、药理作用机制、生物活性与结构的关系以及大豆异黄酮酶解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代谢与吸收1.1 代谢大豆异黄酮糖苷在人体内主要由肠内菌从产生的葡糖苷酶水解为苷元,苷元直接被人体吸收或者被代谢成多种单一的代谢物再被吸收,如马雌酚就是大豆黄素在人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的最终代谢物。
大豆异黄酮的代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并受饮食结构的影响,如用不同来源的淀粉饲养时,大豆异黄酮在小鼠体内的代谢物则不同,饲喂土豆淀粉的小鼠,血液中马雌酚的含量显著高于饲喂大米淀粉的小鼠,并且小鼠肠内β-葡糖苷酶的活性亦有明显差异,这可能是不同来源的淀粉影响了小鼠的生理代谢过程或肠内菌从组成。
另有报道,每天食用大豆食品的成年人中,约有30%~50%在尿液中检测不到马雌酚,原因尚不清楚。
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蒙古黄芪中异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目的:研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根中的异黄酮类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从蒙古黄芪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芒柄花素(1)、芒柄花苷(2)、毛蕊异黄酮(3)、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4)、(6aR,11aR)-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5)、(6aR,11aR)-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6)、(3R)-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3R)-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8)、6″-O-乙酰基芒柄花苷(9)、6″-O-乙酰基-(3R)-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10)、6″-O-乙酰基-(6aR,11aR)-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11)、红车轴草素(12)、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13),5,7,4′-三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14)。
结论:化合物10为新化合物,化合物9,11,13,14为首次从蒙古黄芪中分离得到。
标签:异黄酮;黄芪;化学成分黄芪作为常用中药材,其药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作用。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 (Fisch.)Bge. 的干燥根[1]。
异黄酮类物质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异 黄酮 ( o ao e 主要 指基 本母 核 为 2 苯基 色原 酮 ( 一 i f vn ) sl 一 2 p ey— ho n ) h n lc rmo e 的化 合 物 , 括 染 料 木 素 (e i e ) 大 豆 包 gns i 、 tn 苷 元 ( a zi) 芒 柄 花 黄 素 ( r n n n t ) 一 系 列 多 酚 di e 、 d n f mo o o ei 等 o n 类 化 合 物 。天 然异 黄 酮 多 是具 有 C一 C 基 本 结构 的异 黄 C一 酮 衍 生 物 . 植 物 体 内大 部 分 与糖 结 合 成苷 , 部 分 以 游离 在 少 形 式存 在 , 见 的取 代 基有 一 H、 O H, 常 O 一 C 以及萜 类 侧链 等 , 异 黄 酮 因结 构不 同 , 表现 出来的生 物活性 差异 很大 。 研究 表 明【 1 】 ,
的研究 表明 。 低剂 量 的大豆异 黄酮具 有较弱 的雌 激素 样作用 , 但 高剂 量 的异 黄酮 可 作为 雌激 素 的拮抗 剂 , 可与 哺乳 动 物体 内 的雌 激 素 ( 二醇 ) 争 雌激 素受 体 , 而减 弱 雌激 素 具有 雌 竞 进
的促细 胞增 殖 作用 , 降低 与雌 激 素有关 的肿 瘤发 生 率 。 21 .. 激素 受 体 通 路调 节作 用 雄 激 素 与雄 激 素 受 体结 合 3雄 后, 可形 成雄 激 素 受体 激 活 物 , 者 可与 基 因靶 位 ( 后 核蛋 白 )
sh l sh v e o ne e td i s f v n sb c u eo ssg i c n ilgc cii ,a d io a o e a e b c me a c oa a e b c me itr se n io a o e e a s fi i f a tb oo ia a tvt n sf v n sh v e o r l t n i l y l h trs ac ed o dcn . n t i p p r t e rc n e e c b u n i t mo c a im fio a o e S rve d o e e h f l fme iie I hs a e . h e e trs a h a o ta t— u rme h ns o sf v n s i e iwe r i r t
国内外大豆异黄酮研究开发概况
国内外大豆异黄酮研究开发概况作者:佚名医药原料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47 更新时间:2003-1-4[关键词]:药健康网讯:1986年美国一学者在做大豆胚芽制品中发现了大豆异黄酮,并对其组分进行了全面分析。
1990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ACI(Amer-ican Cancer Institute)根据它的功能作用,邀请有关专家对其抗癌效果进行研讨,结果表现:大豆异黄酮是较佳的抗癌防癌物质,在医药界引起较大的轰动,旋被列为大豆精深加工和医药产品重点开发项目。
与此同时,日本科学家在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治疗中,也使用了异黄酮,并说明每天食用20g-30g大豆,就可获得充足的大豆异黄酮而确保健康。
一、大豆异黄酮系列产品1、大豆异黄酮分子构成大豆异黄酮(lsoflavones of soybean)属黄酮类混合物、母核是指具有两个苯环A与B通过二碳链连接而成。
三羟异黄酮占50%以上,由染料木素,大豆黄素和黄豆苷原为主体骨架。
97%以7-0-葡萄糖甙形式存在,其配糖体及酰基化衍生物达12种之多,外观形态为半透明结晶体,产品以粉末状出现。
2主要产品大豆异黄酮根据其加工工艺和用途不同,国内外其制品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含量40%-60%的提纯精制品;另一种是含量20%-30%的并有助剂的配方精制品;还有一种是含量10%添加辅料的复合制品。
前两者主要用于药品和饮品,后者主要用于保健品和食品。
国内大都是含量30%左右的提纯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达70多种。
二.质量指标1 原料含量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为:全豆0.12%-0.42%,胚轴1.4%-1.76%,子叶0.15%-0.31%,种皮0.01%-0.12%。
大豆不同部位异黄酮含量见表l所示:表1大豆各部位异黄酮含量(μg/g)------------------------------------------------黄豆苷染料本素大豆苷原大豆黄素全豆36.3 864 20 21子叶530 687 25 27胚轴8327 1883 83 15种皮41 44 176 5-----------------------------------------------表1表明:大豆胚轴含量为全豆含量的5倍左右,特别是含配糖体(葡萄糖昔)异黄酮的比例较高。
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植物雌激素,近年来在营养学、食品科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从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食物来源出发,深入探讨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益处,特别是在预防慢性疾病、维护心血管健康、改善更年期症状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还将关注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度、安全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前景。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旨在为研究者和消费者提供关于大豆异黄酮及其生理功能的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二、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也被称为大豆黄酮,是一类具有独特化学结构和广泛生理活性的天然植物雌激素。
它们主要存在于大豆的种子中,特别是大豆胚芽,是大豆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
大豆异黄酮主要包括大豆苷元(Ddzein)、黄豆黄素(Genistein)和染料木黄酮(Glycitein)这三种主要形式,它们各自通过糖苷键与不同的糖分子结合,形成相应的糖苷型异黄酮,如大豆苷(Ddzin)、黄豆黄素苷(Genistin)和染料木黄酮苷(Glycitin)。
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结构特点在于其酚羟基的存在,这些酚羟基是大豆异黄酮发挥其生理活性的关键。
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生物活性与其酚羟基的数量和位置密切相关。
大豆异黄酮的性质稳定,但受到光照、高温和氧气等因素的影响,其生物活性可能会降低。
因此,在储存和加工大豆及其制品时,需要注意避免这些因素对大豆异黄酮的破坏。
大豆异黄酮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均较好,这使其在人体内能够被充分吸收和利用。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活性主要归功于其与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的结合能力。
虽然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与人体内的雌激素相似,但其生物活性较弱,因此被称为植物雌激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含量的研究
讨论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物质,对人体健 康有潜在益处。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大豆异黄酮的生物 活性提供了实验基础,同时也为评估大豆的营养价值提 供了科学依据。然而,本研究仅关注了大豆基因型对异 黄酮含量的影响,未来研究还可以探究环境因素、种植 条件等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05
结论与展望
03
研究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测定方 法对于了解其生物活性、评价 大豆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任务
研究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含量 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验证。
VS
研究任务
筛选合适的色谱条件,优化样品处理方法 ,建立标准曲线,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张三, 李四, 王五. 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研究 [J]. 中国食品学报, 2022, 22(3): 12-20.
李四, 张三, 王五.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含 量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21, 42(10): 108-116.
相关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 大豆异黄酮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技术研究报告 [R]. 北京: 中国科学院, 2020.
实验结果与分析
要点一
实验结果
分别得到了非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大豆中异黄酮含量的 测定结果。
要点二
结果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非转基因大豆中异黄酮含量高于转 基因大豆,且不同品种的大豆中异黄酮含量也存在差异 。
实验结论与讨论
实验结论
本研究成功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非转基因大豆和 转基因大豆中异黄酮的含量,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 有效性。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本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方法 ,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限制,如样品处理过程较为繁琐 ,检测成本较高,不利于大规模应用。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其安全性问题
成分的药物和功能性食 品被实际应用于临床 医 疗和保健 。然而作为生物活性成分 , 其安全性研 究是必要的 , 已有研究发现异黄酮类化合物的一
些 负 面效应 。本 文 就异 黄 酮 类 化合 物 的应 用 研 究 及其 安 全性 问题作 一综 述 , 为合 理摄取 异黄 酮 类化合 物提供 一定 的科 学依 据 。
o j t ei t gv o d i s fn et g sf vns o e p n nm l tde n rc be i so i sme vc gsn o ao e r o l a da i a .Su is dpa — cv e a eoi i il f p e s a
可 忽视其 潜在 毒性 。 关键 词 : 异黄 酮类化 合物 ; 用 ; 应 安全 ; 潜在 毒性
The Re e r he Ad a c s a h a e y Pr bl m s o s fa o s s a c v n e nd t e S f t o e f I o v ne l
f o n e d a d tv n h h e xc a d e s fe t r umma ie n t i e iw.The 0 d a d f e d iie a d t e c ift i nd a v re efcs we e s o rz d i h sr ve
任慧玲 , : 黄酮类化合 物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其安全性 问题 等 异
一 1 1一
异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的 应 用 研 究 进 展
及 其 安 全 , 问 题 I 生
任 慧玲 张 勇 朱 宇旌
( 阳农业 大学 畜牧兽 医学 院 , 宁 沈 阳 1 0 6 ) 沈 辽 1 1 1
tc s i ia e ha s fa o e a e d u l i e nd c td t tio v n sh v o b e—e g d ef cs o o y S snt in r h o l d e fe t n b d . o we mu t g o e t e p — t n ilt xc t tt e s me tme o sn h m. e t o i i a h a i fu i g t e a y
药用植物异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异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张恒涂红英熊思蕾刘彩虹杨蒂韩越王雄龙何卿欧阳文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年第10期〔摘要〕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为3-苯基色原酮,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
对2013—2022年国内外报道的新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綜述;归纳其氢谱核磁共振及碳谱核磁共振数据的特点,对其δH-2位进行了重新归属;并对其抗肿瘤、抗氧化、抑菌等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以期为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异黄酮;化学成分;化学位移;抗肿瘤;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3.10.028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effects of isoflavonoids in medicinal plantsZHANG Heng1,2, TU Hongying1,2, XIONG Silei1,2, LIU Caihong1,2, YANG Di3, HAN Yue1,2,WANG Xionglong3, HE Qing4,5*, OUYANG Wen1,4,5*1. School of Pharmacy,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Modern Research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3. HunanTime Sun Pharmaceutical Co. Ltd., Yongzhou, Hunan 410116, China; 4. The Second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Medicine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iuyang, Hunan 410300,China; 5. Liuyang Hospital ofChinese Medicine, Liuyang, Hunan 410300, China〔Abstract〕 3-phenylchromone is the basic nucleus of isoflavonoids, which has goo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This paper has reviewed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isoflavonoids newly reported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2013 to 202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hydrogen spectrum and carbon spectrum were summarized,and the δH-2 of isoflavonoids was reassigned. In additio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anti-tumor and anti-oxidation activities, and bacteriostasis we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soflavonoids.〔Keywords〕 isoflavonoids; chemical constituent; chemical shift; anti-tumo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异黄酮类化合物是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其结构母核为3-苯基色原酮,可结合α和β雌激素受体,并模拟雌激素对靶器官的作用,从而在某些激素依赖性疾病中发挥健康益处[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前言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 如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癌、治疗心血管疾病、植物雌激素作用等, 许多异黄酮衍生物[如染料木素(1a), 大豆黄素(1c), 樱黄素(3a), 异芒柄花黄素(3c) (图1)]是药物研究的重点. 其中, 染料木素(1a)是大豆中的主要异黄酮成分, 其结构与17β-雌二醇相似, 能结合雌激素受体, 所以具有减少与荷尔蒙分泌相关的癌症发病率的作用, 还可以抑制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拓扑异构酶I 和II, 5α-还原酶的活性, 从而具有抗氧化剂的功能; 大豆黄素(1c)类似于染料木素(1a)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 其对免疫系统的促进作用强于染料木素, 可用作保健品, 促进钙吸收, 治疗骨质疏松, 而且因其具有雌激素作用, 也可用来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樱黄素(3a)可有效抑制线粒体醛脱氢酶(ALDH-1); 芒柄花黄素(3c)可显著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 因此可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脂症。
异黄酮类化合物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和独特的结构特点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的重视, 至今已有较多合成异黄酮化合物的方法, 其中最主要的是采用脱氧安息香路线, 以羟基苯或多羟基苯为原料, 经Hoesch 反应或Friedel-Crafts 酰化反应得到中间体脱氧安息香, 然后环合得到异黄酮。
2 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进展2. 1 苯基苄基酮路线通过(取代) 苯乙酸(或者苯乙腈) 的酰化反应先生成22羟基苯基苄基酮,再环合得异黄酮。
合成路线如下:在酰化反应和环合反应方面,科学家们已做了大量工作。
经典的方法有:Hoesch 法(苯乙腈路线) :即取代苯乙睛与多羟基酚在无水氯化锌存在下,通入氯化氢气体经缩合后再水解。
后来Gulati 等运用无水乙醚作溶剂,进行以上反应, 发现产率提高, 反应条件也温和。
Hoesch 反应作为多元酚及其醚的温和酰化法,可用于多羟基苯基苄基酮的合成,不过反应周期长。
该工艺的最大缺点是产率偏低。
Kenjif ukui 法(苯乙酸路线) :即取代苯乙酸与多羟基酚在无水氯化锌存在下融熔。
Nirada Devi等在ZnCl2 / POCl3 催化体系中,常温下傅2克酰基化反应得22羟基苯苄基酮,收率较高[4 ] 。
Wahala 等用BF3 ·Et2O 作为催化剂和溶剂,合成了多苯基苄基酮,然后在DMF/ MeSO2 Cl 体系中环合得异黄酮。
在合成异黄酮反应中,苯基苄基酮与C1 试剂环合是反应的关键步骤。
人们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Baker 等在1925 年用苯基苄基酮与乙酸酐和乙酸钠缩合,水解得72羟基222甲基异黄酮。
用含n 个自由羟基的邻2羟基苯基苄基酮与n + 1 当量的乙草酰氯在吡啶中室温反应过夜,加水得化合物(1) ,弱碱条件下水解得化合物(2) ,最后在熔融条件下脱羧得异黄酮(3) 。
该方法尤其适合于直接制备多羟基异黄酮和部分烷基化的多羟基异黄酮。
传统的苯基苄基酮路线通过22羟基苯基苄基酮中间体需两步合成。
汤建国在三氟化硼乙醚作溶剂和催化剂的体系中,实现了酰化和“一锅煮”合成异黄酮。
1930 年,Spath 等在甲酸乙酯和钠条件下在封管中缩合得异黄酮。
1949 年, Sathe 等在原甲酸乙酯并含少量哌啶的吡啶溶液中缩合得到72羟基异黄酮。
Farkas 用氰化锌和盐酸让苯基苄基酮进行Gat termann 甲酰化反应,先形成β2羰基醛亚胺,再水解形成烯醇,然后失水闭环生成相应的异黄酮。
Krishnamurty 等用甲酸以N2甲酰咪唑的活化形式提供了异黄酮合成中的C1 试剂单元,由于反应时不用保护羟基,因此是合成异黄酮的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J ha 等用1 ,3 ,52三嗪作为C1 试剂与邻羟苯基苄基酮在BF3 ·Et2O 作溶剂和催化剂下,反应合成异黄酮。
反应中1 ,3 ,52三嗪与羰基反应的亲电试剂相似,进攻亚甲基的活泼碳原子。
Pelt2er[ 用二甲氧基二甲氨基甲烷作为苯基苄基酮甲酰化的C1 试剂加成环合一步进行,反应中二甲氧基二甲氨基甲烷作为碱性催化剂,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
二甲氧基二甲氨基甲烷在反应中既作为一碳单位,其碱性在反应中也可起到催化作用,而不需要加入其它的碱催化剂。
该方法的特点是收率好,适合于大量制备。
但如果脱氧安息香中含间苯三酚单元,且其酚羟基未保护时,由于在苯环上发生缩合反应,而使其收率大大降低。
当其酚羟基呈保护状态时,其收率则较好。
Balasubramanian 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在DMF/ SOCl2 体系下异黄酮的中间体不分离出来的方法合成,所需的试剂容易得到,收率较好。
J . E Gowan等对各种常用保护基的优劣作了比较,认为吸电子基如苯甲酰基、对硝基苯甲酸基、对甲苯磺酰基的效果比甲基好,因为后者可抑制关环反应。
但用苯甲酰基或对硝基苯甲酰基作保护基时,会伴随有脱芳酰基反应,这使得产物难于进行纯化,用对甲苯磺酰基作保护基时,收率较好,但很难脱除。
如果用硫酸、盐酸2醋酸100 ℃反应、稀KOH2乙醇液回流条件下均不能将其消除。
但在脱甲基试剂HI2Ac2O 作用下却能顺利地消除。
另外,酚羟基也不能用成酯反应进行保护,因为要从2 ,4 ,62三羟基脱氧安息香制备4 ,62二氧苯甲酸酯或4 ,62二氧对甲苯磺酸酯衍生物几乎是不可能的。
1976 年,Robert J Bass 报道了其在合成一系列多羟基异黄酮时,运用羟基脱氧安息香溶于DMF中,温和条件下加入4 当量的BF3 ·Et2O ,发生剧烈的放热反应;于50 ℃加入3 当量MeSO2 Cl 的DMF溶液,继续反应90min ,放冷,反应液倾入水中,油状物迅速固化,粗品经乙醇/ 水重结晶可得相应的异黄酮产物。
关于52甲基272甲氧基异黄酮合成的文献报道较少。
有文献介绍,以3 ,52二甲氧基甲苯为原料,先与苯乙酰氯反应,在三氯化铝2氯化锌催化下得到22羟基242甲氧基262甲基脱氧安息香,再在原甲酸三乙酯、吡啶、六氢吡啶反应条件下环合,得到52甲基272甲氧基异黄酮。
该路线的缺点是原料3 ,52二甲氧基甲苯难以得到,在酰基化反应时易生成22羟基242甲基262甲氧基脱氧安息香的副产物,造成分离困难。
Roy 等以3 ,52二羟基甲苯为原料,用苯乙酰氯进行傅氏反应得到2 ,42二羟基262甲基脱氧安息香,再与甲酸乙酯反应环合得到52甲基272羟基异黄酮(3) ,但未有收率的报道。
以3 ,52二羟基甲苯(1)为原料,经与苯乙腈发生Hoesch 反应制得2 ,42二羟基262甲基脱氧安息香(2) ,再用吗啉催化与原甲酸三乙酯环合得到52甲基272羟基异黄酮(3) ,最后用硫酸二甲酯进行氧甲基化得52甲基272甲氧基异黄酮(4) 。
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新的合成路线是可行的,3 步收率分别为55 %、87 %和56 % ,总收率可达到26 %。
反应路线为:关于52甲基272羟基异黄酮合成的文献报道也较少。
有文献报道是以3 ,52二羟基甲苯为原料,与苯乙酰氯反应得到2 ,42二羟基262甲基脱氧安息香,再与甲酸乙酯反应环合得到52甲基272羟基异黄酮,但未有收率的报道。
作为依普黄酮(ipri2flavone) 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选择以间苯二酚和苯乙酸为原料, 在三氟化硼乙醚(可回收重新使用) 溶液中酰化制得2 ,42二羟基苯基苄基酮,收率75 %;再以适量的吡啶替代DMF 为溶剂,以吗啉为催化剂,使2 ,42二羟基苯基苄基酮与原甲酸三乙酯环合得目标产物,反应时间由通常的6 —7h 缩短到0. 5 —1h ,收率为89 %。
72羧基222甲基232苯基异黄酮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
其文献合成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四条工艺路线:(1) 以苯乙酸、间苯二酚、三氟化硼2乙醚、醋酐等为原料合成;(2) 以苯乙酸、间苯二酚、氯化锌、醋酸钠等为原料合成;(3) 以苯乙酸、间苯二酚、三氯化铝、二氯乙烷等为原料合成;(4) 以苯乙腈、间苯二酚、氯化锌、氯化氢、醋酸钠等为原料合成。
其中工艺路线(3) 、(4) 较长,后处理繁杂,易生成二取代物和聚合物使产物的纯度受到很大的影响。
工艺路线(2) 采用无溶剂法合成,虽然路线短,后处理简单,但易生成大量焦油,收率低。
工艺路线(1) 则工艺路线短,溶剂回收率高,后处理相对简单,更适合工业化。
林辉采用工艺路线(1) 进行合成,对其作了部分改进:简化了酰化反应的后处理过程;调整了酰化反应的加热方式;缩短了路线(3) 中环合反应的加热时间。
基本上解决了72羧基222甲基232苯基异黄酮在工业化合过程中存在的三废、安全问题,并提高了各步反应的收率和目标化合物的质量。
3. 2 重排反应W. D. Ollis 等在发现查尔酮可通过氧化重排生成脱氧安息香后,进一步研究发现,查尔酮在适当条件下,亦可生成异黄酮类化合物。
曾有报道称可从黄酮化合物通过氧化重排反应制得相应的异黄酮化合物,但对其机理除知道是发生了1 ,22芳基转换外,其它的则不清楚。
该反应收率极低,实际应用价值小。
后又有关于从1 ,22环氧查尔酮与BF3 反应,重排生成异黄酮的报道。
14 C同位素标记试验研究表明,反应中实际发生的是1 ,22芳氧基迁移,而不是1 ,22芳基转换。
如下图所示:Sekizaki等研究了查尔酮在Tl (NO3 ) (简称TTN) / 70 %HClO4 和TTN/ MeOH 体系中的反应,然后在H+ / MeOH 条件下环合得异黄酮,并研究了产物的生理活性。
Singh 等研究了黄烷酮在TTN/ HClO4 、TTA/HClO4 、TTPC/ HClO4 等体系中重排得到异黄酮,其收率达70 —96 %。
翁玲玲研究发现,当查尔酮芳环上22位为羟基时,使用乙酸铊( Ⅲ) 只能得到对应的黄酮化合物,而不生成异黄酮。
如苄基保护后,则可生成相应的异黄酮化合物。
Lorand Farkas 等研究了查尔酮在TTN/71 %HClO4和TTN/ MeOH 体系中的反应,然后在H+ / MeOH 存在下得异黄酮。
他还发现若改用TTN[硝酸铊( Ⅲ) ]的话,在室温条件下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反应。
但是,利用重排反应合成异黄酮,尽管收率较高,但所需原料和试剂都不易得,很难实现反应放大。
3 异黄酮类化合物1, 2, 3 的合成新方法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1, 2, 3 的合成新方法. 以取代苯乙酸为原料, 首先与氯化亚砜反应生成取代苯乙酰氯4, 然后与1,3-二甲氧基苯或1,3,5-三甲氧基苯在三氯化铝作用下进行Friedel-Crafts 反应, 得到脱氧安息香5, 其中, 脱氧安息香5也可由苯乙腈与1,3-二甲氧基苯或1,3,5-三甲氧基苯经Hoesch 反应制得, 然后,脱氧安息香5 经三氯化铝选择性脱除2-位甲基得到2-羟基脱氧安息香6, 6 与原甲酸三乙酯增碳关环得到甲氧基异黄酮7, 最后, 甲氧基异黄酮7 在氢溴酸酸/PTC 作用下选择性脱甲基, 根据甲氧基活性不同得到不同的羟基异黄酮类化合物1, 2, 3(图1).结果和讨论以1,3-二甲氧基苯或1,3,5-三甲氧基苯为原料经过Friedel-Crafts 或Hoesch 反应, 得到脱氧安息香5 的收率高(92%以上), 主要是因为多甲氧基苯比多羟基苯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脱氧安息香5 选择性地脱去2位的甲基得到2-羟基脱氧安息香6, 未见文献关于该类定位脱甲基反应的报道, 通常情况下, 与羰基处于邻位的甲氧基, 脱甲基后, 羰基和羟基由于氢键作用形成稳定的六元环, 从而使反应容易进行, 并加速了羟基化反应, 所以化合物5 的2 位甲氧基很容易在AlCl3 作用下水解生成化合物6, 收率在91%以上. 化合物6 与原甲酸三乙酯进行增碳反应得到中间产物α-乙氧亚甲基脱氧安息香, 此中间体容易环合生成氧基异黄酮7, 然后选择性地脱去甲氧基异黄酮7 上的甲基可以得到化合物1, 2, 3. 在此以1a~3a 的合成为例, 在脱甲基反应体系(HBr/PTC)中, 将4',5,7-三甲氧基异黄酮的甲基全部脱除得到4',5,7-三羟基异黄酮, 在脱甲基过程中, 通过薄层色谱和气质联用跟踪发现4',5,7-三甲氧基异黄酮的三个甲氧基的脱甲基反应是有先后次序的, 也就是说,反应过程中先后有三种化合物生成, 经鉴定第一种化合物是2a, 第二种化合物是3a, 随着反应继续, 2a, 3a 消失, 最终生成化合物1a, 由此确定4',5,7-三甲氧基异黄酮的三个醚键上甲基的脱去反应活性是不同的.当5 位上的甲氧基经脱甲基反应变为羟基后, 羟基上的氢原子可与4 位上的羰基氧形成氢键, 而且形成氢键后组成的是一个稳定的六元环结构, 六元环结构可使整个分子的能量降低, 使分子更趋于稳定, 因此, 通过分析认为5 位上的甲基活性大, 最容易脱去. 5 位脱去甲基后, 羟基与酮基形成稳定的六元环氢键结构, 使得羟基氢上的电子云密度降低, 信号峰向低场位移, 故5位羟基的化学位移值应较大. 另外, 由于芳环上推电子基团影响, 使7 位上的碳氧化学键能升高, 所以7 位的甲基最难脱除.通过以上脱甲基机理的分析, 5 位甲氧基的脱甲基反应活性最强, 应最先脱去, 第二个脱去的是4'位上的甲基, 最后脱去7 位上的甲基. 在不同浓度脱甲基试剂的作用下, 合成了所有甲基都脱去的化合物1a~1d, 只脱5 位甲基的化合物2a~2b 和只保留7 位甲基的化合物3a,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