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导管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合集下载

小儿重症肺炎查房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小儿重症肺炎查房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了解患儿心脏功能、循环血量、血管阻力等指标,为 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病情信息和治疗方案依据。
相关知识
血流动力学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流动状态和规律,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病 理状态密切相关。
重症肺炎患儿常伴有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如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等,这些 改变会影响患儿的氧供和脏器功能,甚至导致死亡。
反映左心功能和肺循环状态, 肺动脉压过高可能提示左心功
能不全或肺循环阻力增加。
监测意义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通过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 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医生
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
指导治疗
根据监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更加 精准的治疗方案,如调整输液速度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评估预后
通过监测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可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为家长提供更加明确的病情告知。
小儿重症肺炎查房中的血流 动力学监测
目录
• 引言 • 小儿重症肺炎概述 •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小儿重症肺炎
中的应用 • 小儿重症肺炎查房中的血流动力
学监测实践
目录
•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小儿重症肺炎 治疗中的作用
• 小儿重症肺炎查房中的血流动力 学监测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重症肺炎是小儿常见的危重疾病,由于其病情复杂、进展迅速,对患儿的生命安 全构成严重威胁。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肺炎患儿的病情评估和指导治疗中具有 重要意义。
04
小儿重症肺炎查房中的血流 动力学监测实践
监测流程
监测设备选择
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如 超声多普勒、导管等,确 保能够准确测量血流动力 学参数。
监测部位选择
根据患儿病情和医生经验 ,选择合适的监测部位, 如颈静脉、股动脉等。

ICU三管监测总结分析

ICU三管监测总结分析
监测目的:评估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指导治疗
监测频率: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
监测注意事项:避免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
中心静脉压监测
01
监测方法: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测量中心静脉压
03
监测指标: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血管外肺水
02
目的:评估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04
监测意义:指导治疗,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
监测设备应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避免干扰数据采集
02
选择易于操作和维护的监测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03
监测设备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其他医疗设备协同工作
04
监测参数设置
监测参数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01
参数设置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监测目的进行
02
参数设置应遵循相关指南和标准
03
参数设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指导治疗决策
监测生命体征: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为治疗提供依据
01
评估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02
监测治疗效果:监测治疗效果,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03
预防并发症: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04
ICU三管监测的方法
动脉血压监测
监测方法:使用动脉导管插入动脉血管,测量动脉血压
04
监测结果解读
监测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监测结果需要定期记录和整理,以便进行长期观察和总结
04
监测结果需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和解释,以便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监测结果需要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汇报人:刀客特万
肺动脉压监测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

8
经肺热稀释测量:容量参数2
RAEDV
RVEDV
PTV
LAEDV
LVEDV
胸腔总热容积(ITTV) ITTV = CO * MTtTDa
RAEDV
RVEDV
PTV
LAEDV
LVEDV
肺内总热容积(PTV) PTV = CO * DStTDa 全心舒张末期容积 GEDV = ITTV - PTV
9
RAEDV RVEDV
心率 病人相关的校正因子 (通过热稀释法得到)
Systole
P(t) ( + C(p) • SVR
dP ) dt dt
压力曲线下面积 动脉顺应性 压力曲线型状
16
脉搏轮廓分析-原理
通过对分析每一次心脏跳动(beat by beat)时的动脉压力波型,得到连续的参数 经过经肺热稀释校正后,可以测量每一次心脏跳动的每搏量(SV)
升高
正常
PBV
升高
升高

PBV
PVPI =
EVLW

PBV
PVPI =
EVLW
正常
静水压 肺水肿
PBV
14
PVPI =
升高

射血分数:与每搏量和舒张末期容积相关
右心

EVLW
左心
PBV
RAEDV RVEDV EVLW 每搏量(SV) LAEDV
LVEDV
1
&
2

3
GEF =
RVEF = SV
4 x SV GEDV
RVEDV
LVEF =
SV
LVEDV
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 (肺动脉热稀释导管) 15

血流动力学操作流程

血流动力学操作流程

血流动力学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一种用于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技术,它可以提供有关心脏输出、血压、血管阻力等重要信息。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临床意义

• 禁忌证
凝血功能障碍——锁骨下静脉穿刺 局部皮肤感染 血气胸患者——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刺
• 插管途径
前路
颈内静脉
中路
后路
锁骨下静脉
颈外静脉
其他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等
颈内静脉途径(中路)
• 插管技术
体位 暴露穿刺部位 消毒 拟定穿刺点 进针 连接导管
颈内静脉途径(中路)穿刺点
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途径
中心静脉压变化意义
• CVP压力波形变化

窦性心动过速——a.c波融合

心房纤颤——v波消失

右心房排空受阻——a波

三尖瓣返流——v波

右心室顺应性下降——a.v波

急性心包填塞——x波陡峭,y波平坦
中心静脉压压力变化
正常值:4-12cmH20
中心静 脉压
低 低


正常
动脉压 原因

血容量不足
中心静脉压变化意义
• CVP压力波形构成:a,c,x,v,y
影响中心静脉压旳原因
• 导管位置:13-15cm • 原则零点:腋中线第4肋间 • 胸内压 • 测定系统旳通畅度
动脉压波形
肺动脉导管压力波形变化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 正常值 • 异常值 • 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意义
(NIBP) • 自动化连续测压法
血流动力学旳创伤性监测
• 有创性操作:

测定中心静脉压

测定周围动脉压

自深静脉插管入肺动脉
测定中心静脉压
• 适应证
休克、脱水、血容量不足 颅内较大、较复杂手术 术中需大量输血、血液稀释旳患者 控制性降压、低温 心血管功能不全、手术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明显变化 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综述)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科王静近些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日益提高,已越来越多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随着血流动力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发展应用,许多研究者对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出置疑。

因此关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是临床上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自上世纪70年代来,Swan和Ganz发明通过血流引导的气囊漂浮导管(balloon floatation catheter或Swan-Ganz catheter或PAC)后,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继中心静脉压(CVP)之后临床监测的一大新进展,是作为评估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是现代重症监护病房(ICU)中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

许多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地应用于临床,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详尽的参数资料,它主要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的指标。

通常可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目前临床常用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是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法(NICO)、胸腔阻抗法(ICG)及经食道彩色超声心动图(TEE)等。

由于两类方法在测定原理上各有不同,临床应用适应症及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同,同时其准确性和重复性亦有差异。

因此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综述如下。

1.无创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

一般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心率,血压,EKG,SPO2以及颈静脉的充盈程度,可在ICU广泛应用各种危重病患者,不仅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充分检测出受测患者瞬间的情况,也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很好的指导临床抢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替代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ICU护理中的肺动脉导管插管技术

ICU护理中的肺动脉导管插管技术

ICU护理中的肺动脉导管插管技术ICU(重症监护室)作为医院内最为关键和复杂的部门之一,需要应对各种危重疾病和紧急情况。

肺动脉导管插管技术作为ICU护理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监测与调节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ICU护理中的肺动脉导管插管技术进行探讨。

一、肺动脉导管插管技术简介肺动脉导管插管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监测和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方法。

其通过将一根细长的导管插入患者的肺动脉中,可以实时监测诸如血压、心输出量、肺动脉嵌顿压等重要指标,为医务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治疗决策。

二、肺动脉导管插管技术的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在进行肺动脉导管插管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检查患者的血管条件、皮肤情况以及血液凝结功能等。

在确认患者适合进行此项操作后,进行必要的器材准备。

2. 无菌操作:肺动脉导管插管需要采用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风险。

护士要严格执行手部消毒,并采用无菌巾覆盖患者的手、口、鼻等开放区域。

3. 导管插入:选择适当的插入部位,通常为股动脉或锁骨下静脉。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导管插入技巧,并在行动作时保持稳定和准确。

插入导管后,需要对其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导管尖端恰好位于肺动脉。

4. 导管固定:插管完成后,需要对导管进行固定,以防止脱出或误位。

常见的固定方法有使用导管扣带、胸针或无菌敷料。

5. 监测和观察:插管完成后,即可连通设备进行监测。

护士应密切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如有发红、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同时,需要监测导管连接的监测仪器的参数,并进行记录。

三、肺动脉导管插管技术的注意事项1. 风险评估与预防:在进行肺动脉导管插管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相关风险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例如针对出血风险的预防。

2. 感染控制:肺动脉导管插管是一项影响感染风险的操作。

护士应通过无菌操作、正确的导管固定和定期更换导管等措施来控制感染的发生。

3. 导管位置确认:插管后,应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导管位置的确认。

血流动力学监测ppt课件.ppt

血流动力学监测ppt课件.ppt
用物准备
深静脉穿刺针:BD、ARROW单、双腔 消毒用物、一次性穿刺包、手术衣 冲洗装置:肝素冲洗盐水、5-10单位/毫升、一次性压力传感器(BD、益心达) 压力模块、数据线、监护仪
测量部位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
影响因素
(1).病理因素:CVP升高鉴于心力衰竭,房颤,肺梗死,支气管痉挛,输血输液多,纵隔压迫,张力性气胸及血胸,慢性肺部疾患,心包压塞,缩窄性心包炎,腹内压增高的各种疾病及先天和后天心脏病。CVP降低见于失血和脱水及周围血管扩张如过敏性休克。 (2).神经体液因素:交感神经兴奋时CVP增高。 (3).药物因素:用血管活性药都影响CVP。 (4).其他:缺氧、肺血管收缩、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挣扎、控制呼吸时胸内压增加、腹内压增高的手术等均使CVP升高。麻醉过深或椎管内麻醉是血管扩张,CVP降低。
中心静脉压和动脉压变化的处理原则
中心静脉压
动脉压
原因
处理原则


血容量严重不足
快速补液

正常
血容量轻度不足
适当补液


心功能不全
强心输氧利尿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肺循环阻力升高
扩张血管
正常

血容量轻度不足或
心功能不全
快速补液实验
区别原因后处理
1、Allen’s试验阳性禁穿桡动脉 2、严格无菌操作 3、减少动脉损伤 4、排尽空气 5、有血块及时抽出 6、及时更换测压部位 7、妥善固定,避免移动 8、定时肝素盐水冲洗
动脉测压管护理
加压、密闭:无血及气泡,三通仅在归零或采血时打开 固定:薄膜湿、松动、渗血时及时更换 无菌操作:尽早拔除导管,留置一般3-5天,不超过7天 观察:灌注不良(温度改变,有色斑)立即拔除测压管 更换测压系统:压力传感器BIW,冲管液QD

血流动力学指标

血流动力学指标

血流动力学指标一、概述血流动力学指标是评估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用于评估心脏和血管的功能状态。

它们反映了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包括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平均动脉压等。

二、心输出量1.定义:每分钟从左心室排出的血液量。

2.计算方法:CO=SV×HR(其中CO为心输出量,SV为每搏输出量,HR为心率)。

3.意义:反映了心脏泵血能力的强弱,是评价全身组织灌注情况和代谢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关键指标。

4.正常值: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4-8L/min。

三、平均动脉压1.定义:每次心跳时动脉内压力变化的平均值。

2.计算方法:MAP=DBP+1/3(SBP-DBP)(其中MAP为平均动脉压,SBP为收缩压,DBP为舒张压)。

3.意义:反映了全身器官灌注情况,在维持组织灌注和氧供需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正常值: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70-100mmHg。

四、心脏指数1.定义:每分钟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2.计算方法:CI=CO/BSA(其中CI为心脏指数,CO为心输出量,BSA为体表面积)。

3.意义:反映了心脏泵血能力与身体大小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心功能状态和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4.正常值: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2.5-4L/min/m²。

五、中心静脉压1.定义:右房内压力的反映。

2.测量方法:通过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来测量。

3.意义:反映了右心功能状态和全身循环容量状态,对于休克、循环衰竭等病情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4.正常值: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0-8mmHg。

六、肺动脉楔压1.定义:肺毛细血管楔压的反映。

2.测量方法:通过置入肺动脉导管来测量。

3.意义:反映了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左室前负荷,对于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4.正常值:成人静息状态下约为6-12mmHg。

七、总外周阻力1.定义:全身动脉床对血液流动的阻力。

2.计算方法:TPR=MAP/CO(其中TPR为总外周阻力)。

VA-ECMO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VA-ECMO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乳酸监测乳酸是厌氧糖酵解的代谢产物,也是供氧不⾜的指标。

⼀般认为危重病患者⾎清乳酸⽔平升⾼,主要是由于循环衰竭引起的缺氧所致。

休克初期的⾼乳酸⾎症可能反映组织灌注不⾜,并与死亡率升⾼有关。

ECMO使⽤后早期⾎清乳酸⽔平升⾼与死亡率增加有关。

此外,乳酸清除率也有助于监测对治疗的反应情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使⽤ECMO后乳酸⽔平的变化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然⽽,值得注意的是,供氧不⾜或灌流不⾜并不是⾼乳酸⾎症的唯⼀原因。

外源性⼉茶酚胺、应激或肝功能受损也会影响乳酸⽔平。

此外,乳酸清除率低表明存在严重的微⾎管功能障碍。

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和中⼼静脉⾎氧饱和度来⾃肺动脉的SvO2,作为组织氧合的间接指标,是感染性和⼼源性休克死亡率的独⽴预测因⼦。

ScvO2作为替代与SvO2密切相关。

尽管ScvO2作为感染性休克复苏的靶点仍然存在争议,但在不同的临床环境中,监测ScvO2⽔平仍然被认为是评估氧输送和消耗平衡的⼀种简单⽅法。

ScvO2<70%表明氧供和氧耗的不匹配。

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低的ScvO2与死亡率相关。

对于VA-ECMO患者,ECMO回路提供了⼀个实时、连续分析静脉⾎氧饱和度的平台。

ECMO回路的膜前饱和度接近ScvO2,反映了VA-ECMO上组织氧合的充分性。

低ScvO2⽔平是氧⽓供应不⾜的重要警告信号。

⼀些报告显⽰低ScvO2⽔平与VA-ECMO患者的死亡率相关。

ScvO2降低的原因是氧输送减少或摄取量增加。

氧输送减少是由于⼼源性休克时的低⼼输出量或呼吸衰竭时的严重缺氧所致。

通过增加ECMO流量,维持⾜够的MAP、氧合、⼼输出量和⾎红蛋⽩⽔平,可以增加氧⽓供应。

氧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代谢率增加或脓毒症。

可能需要采取包括镇静和降温在内的降低代谢的⽅法。

区域组织氧饱和度(RStO2)接受ECMO的患者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缺⾎性/出⾎性中风或癫痫发作,这些并发症与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更⾼的死亡率相关。

由于患者通常在VA-ECMO⽀持期间使⽤镇静剂,传统的临床神经学检查并不总是可⾏。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一种通过测量和监测患者的血液流动和心血管功能参数来评估其循环系统状态和功能的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提供有关心脏输出量、血压、血流速度、血液容量和循环阻力等重要指标的信息,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方法包括无创性和创伤性两种。

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是通过使用非侵入性技术来测量和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常用的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包括血压测量、脉搏波分析、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

血压测量是最常用的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血压计和袖带,可以测量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从而评估其血压水平。

血压是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心脏泵血能力和血管阻力情况。

脉搏波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脉搏波形来评估患者的心脏输出量和血液容量的方法。

脉搏波形反映了心脏收缩时产生的压力波传播到体循环中的情况。

通过对脉搏波形的分析,可以计算出心脏输出量、心脏指数和血液容量等参数。

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胸部贴上电极,可以记录到心脏收缩和舒张的电活动信号。

心电图可以提供关于心脏节律、心脏传导功能和心室肥厚等信息,对评估心脏功能和监测心脏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心动图是一种通过使用超声波技术来观察和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通过在患者胸部施加超声波探头,可以实时观察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从而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瓣膜的情况。

超声心动图可以提供关于心脏收缩功能、心脏瓣膜功能和心脏腔径等重要指标的信息。

除了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严重疾病患者的监测和治疗中。

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需要通过插入导管或探头进入患者的血管或心脏,直接测量和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

常用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包括中心静脉压监测、肺动脉压监测和心输出量监测等。

中心静脉压监测是通过在颈部或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来测量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力。

肺动脉导管监测的参数及意义讲解

肺动脉导管监测的参数及意义讲解

肺动脉导管监测的参数及意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0044) 杨拔贤肺动脉导管(PAC)已广泛应用于循环监测,从PAC所得到的参数在评价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比一般临床评价更为精确,其临床应用明显改变了治疗效果。

但近年来对PAC临床应用的价值发生质疑。

有研究提示,在ICU以PAC指导下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并没用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Richard(2003),Sandham(2003)]。

有关PAC应用的研究认为,由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对监测参数的认识不同,治疗目标也有差异,因而对其临床价值的评价是不同的。

有研究表明,临床医师对PAC信息的正确解释十分重要,不同医师对相同资料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Squara等(2002)在一次实际病例讨论中发现,在场医师中只有38%提出的治疗措施是与专家的意见相同,而35%的处理可能对病人有害;再增加超声检查的资料,他们也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因此认为,医师对监测信息的解读能力是导致临床处理失误的主要原因,而不是那项检查技术的问题。

因此,正确的解读由PAC所得来的资料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A.由PAC所测到的参数主要有三部分:血管内压力,心排出量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根据所测得的参数,又可计算出全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1.中心静脉压(CVP):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或平均右心房的压力。

CVP主要反映右心功能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因此,监测CVP对于了解右心功能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CVP的正常值为2-6mmHg。

一般认为,CVP小于2mmHg表示右心充盈不佳或血容量不足,高于6mmHg时,表示右心功能不全或输液量超负荷。

但应该强调,①CVP不应单纯看其单次测定值的高低,更不应强求以输液来维持所谓正常值,这样往往回导致输液超负荷。

在重症病人中,连续观察CVP的动态改变,比单次测定CVP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②结合每搏指数(SI)来判断更为可靠,如果SI低,CVP<2mmHg可能反映低血容量;SI低,CVP>6mmHg可能反映右心衰竭。

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循环支持护理

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循环支持护理

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循环支持护理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循环支持护理是危重病人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早期发现和干预循环功能障碍,能够有效地改善病人的预后。

在本文中,将介绍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循环支持护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术。

一、概述危重病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循环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提供有关病人的心脏功能、血管阻力和血液容量等重要信息。

循环支持护理则是根据监测结果,针对循环功能障碍开展相应的治疗和支持措施,以维持有效的组织灌注和氧供。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1. 无创性监测无创性监测是通过对外周部位进行测量,而不需要插入血管或心脏进行直接监测。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血压测量和心率监测,可以快速获得病人的基本循环情况。

2. 侵入性监测侵入性监测是通过插入导管或探针到体内,直接测量心脏或大血管的压力、流量和氧饱和度等指标。

例如,通过中心静脉压力监测可以评估右心室的充盈压力,而通过肺动脉导管监测可以进一步获得右心室和肺动脉的详细压力和氧合情况。

三、循环支持护理1. 液体复苏液体复苏是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基础,通过补充静脉内的液体来增加血容量,改善有效循环血量。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具体使用和剂量应根据病人的循环状态和容量状态实时调整。

2. 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和扩血管药物,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来改善血流动力学功能。

例如,升压药物可以增加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而降压药物可以降低循环阻力。

3. 心力学支持心力学支持是指通过药物或器械手段来改善心脏的收缩力和泵血功能。

常用的心力学支持治疗包括β受体激动剂、正性肌力药物和辅助循环装置等。

4. 氧合支持氧合支持是指通过增加氧输送来改善组织的氧供。

当病人存在严重的低氧血症或组织低灌注时,可以考虑采用氧疗、机械通气或体外膜肺氧合等手段。

四、护理注意事项1. 安全无菌操作在进行侵入性监测和循环支持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一、血流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二、有创肺动脉压监测三、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四、中心静脉压监测五、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六、心阻抗血流图七、超声多普勒技术八、肺水测定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运动的物理学,通过对作用力、流量和容积三方面因素的分析,观察并研究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运动情况。

血流动力学监测(hemodynamics monitoring)是指依据物理学的定律,结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概念,对循环系统中血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定量地、动态地、连续地测量和分析,并将这些数据反馈性用于对病情发展的了解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

血流动力学监测应用于临床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

可以说,从根据血压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变化就已经开始了应用血流动力学的原理对病情的变化进行监测。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危重患者的存活时间也逐渐延长。

对于这些危重患者的临床评估,越来越需要定量的、可在短时间内重复的监测方法。

1929年,一位名叫Forssman的住院医师对着镜子经自己的左肘前静脉插入导管,测量右心房压力。

之后,右心导管的技术逐步发展。

临床上开展了中心静脉压力及心内压力的测定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测定。

应用Fick法测量心输出量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在血流动力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应用热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的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 catheter)的出现,从而使得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系统化和具有对治疗的反馈指导性。

近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正在向无创性监测发展。

虽然,目前绝大多数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尚欠成熟,但随着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增强,无创性的监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所接受。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越来越准确地反映心室功能的变化,并可提供动态的监测性参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应用肺动脉飘浮导管在容积监测方面上的不足。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危重病学医师实施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

有创监测通过有创穿刺的方法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如漂浮导管法、PICCO技术等。

无创监测则多使用无创心排,以及通过心电监护对心率、血压进行监测。

漂浮导管法临床常用的有两种:普通型导管和改进型Swan-Ganz导管。

普通型导管以冷盐水为指示剂,通过导管近端孔注入右心室,与血流混匀升温后流入肺动脉,经导管顶端热敏电阻感知温差变化,经计算机计算出心排量,此法需人工间断测得。

改进型Swan-Ganz导管在导管右心室近端有一热释放器,通过发射能量脉冲使局部血流升温,与周围血混匀降温并流入肺动脉,经顶端热敏电阻感知而计算出心排量,从而可连续测得心排量,减少了操作误差、细菌感染、循环负荷改变等并发症。

此外,还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如通过心电监护对心率、血压进行监测。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常在ICU内进行,通过有创穿刺的方法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

毛细血管楔压测量时应穿刺静脉,将漂浮导管放置,可进行向中心静脉压测量、房压测量、毛细血管楔压测量和肺动脉压测量。

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反映容量、心排重要关键指标,从而指导药物使用和调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ecmo护理要点

ecmo护理要点

ecmo护理要点ECMO(体外膜氧合)护理要点如下:1. 导管护理:确保导管的通畅和稳定固定,定期检查导管通路是否有渗血、渗液、堵塞等情况,避免导管脱落或移位。

2. 血流动力学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指标,以及ECMO机器的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

及时调整ECMO机器的设置,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3. 凝血监测和抗凝治疗:定期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凝治疗,确保血液在ECMO循环中不会出现凝血、栓塞等并发症。

4. 气道管理:在ECMO支持下,患者通常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严密监测气道的通畅与参数,如气道压力、气道分泌物、气管导管位置等,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同时监测氧合指标,如动脉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OI),并调整ECMO机器的设置以达到预期的氧合效果。

5. 营养支持: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保证患者获得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6. 感染预防和控制:ECMO患者由于长期在大型机器循环的支持下,易导致感染发生。

应严守无菌操作,定期更换ECMO回路系统,做好皮肤和导管插口的消毒,并定期进行感染标志物的监测。

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灶。

7. 心理支持:ECMO是一种严重疾病的治疗手段,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提供心理支持,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虑和问题,帮助他们应对情绪和心理困扰。

8.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监测患者的皮肤完整性,避免压疮的发生;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避免发生低温或高温等并发症;定期检查并处理患者的静脉输液、输血、导管和器械等是否有漏气、渗漏等情况,及时处理干预。

这些是ECMO护理的要点,但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操作。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监测工具,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液体管理情况。

本文将分别介绍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四个主要参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全身血管阻力和肺动脉楔压。

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它表示心脏每分钟向全身输出的血液量。

通过Picco监测,可以通过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

热稀释法是通过在中心静脉导管中注入冷生理盐水,再使用Picco监测设备测量冷盐水的温度变化来计算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的正常范围为4-8升/分钟,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心脏指数是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的比值,用于评估患者的心脏泵血能力。

心脏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心输出量除以体表面积。

体表面积可以根据患者的身高和体重来计算。

心脏指数的正常范围为 2.5-4.2升/分钟/平方米。

心脏指数的高低可以反映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对于评估心功能不全、休克和心脏手术后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全身血管阻力是衡量全身血管收缩情况的指标,它表示心脏推动血液通过全身血管所需的阻力。

全身血管阻力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动脉压减去右房压除以心输出量再乘以80。

全身血管阻力的正常范围为800-1200dyn·s/cm5。

全身血管阻力的升高可能是由于血管收缩、血容量不足或体内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的,而降低则可能是由于血管扩张或血容量增加等原因引起的。

肺动脉楔压是评估左心室充盈压力的指标,它反映了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肺小血管的压力。

肺动脉楔压的计算公式为肺动脉峰值压减去肺动脉舒张末期压再加上0.08乘以肺动脉峰值压和肺动脉舒张末期压之间的差值。

肺动脉楔压的正常范围为8-12mmHg。

肺动脉楔压的升高可能是由于左心室充盈不足、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左心室负荷过重等原因引起的。

通过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液体管理情况,并据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Picco监测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监测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估。

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

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

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导言: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危重患者管理的关键步骤之一,用于评估和指导治疗。

ISCCM(Indian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已经制定了一套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确保危重患者的有效监测和适当的干预。

本文将对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指南内容:1.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和概念:-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是评估循环系统的功能和组织灌注,以指导治疗和判断疗效。

-检测的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心排血量、压力指标(如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氧输送和氧消耗等。

2.血压监测:-实时动态血压监测是判断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可通过无创血压监测和有创血压监测两种方法进行。

-无创血压监测适用于稳定患者,而有创血压监测适用于需要更精确监测和干预的患者。

3.中心静脉压(CVP)监测:-CVP是衡量右心室前负荷的指标,用于评估流体状态和心血管功能。

-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插管进行监测,但需谨慎考虑并发症风险。

4.肺动脉压(PA)监测:-PA监测可提供右心功能和肺动脉压力的信息,有助于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可通过肺动脉导管插管进行监测,但需谨慎考虑并发症风险。

5.心排血量(CO)监测:-CO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用于评估有效组织灌注和洗脏效果。

-可通过有创和无创方法进行监测。

6.氧输送和氧消耗监测:-氧输送(DO2)和氧消耗(VO2)是评估组织氧代谢和供需平衡的指标。

-可通过计算或通过有创监测方法进行评估。

7.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解读和干预:-医务人员应了解各种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正常范围和生理意义,并根据患者状况进行解读和干预。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数据需综合临床状况和其他监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8.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局限性和风险:-血流动力学监测可能存在局限性和风险,如操作错误、感染、出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动脉导管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强调以保护左心为重点的治疗观点是由于左心执行心脏最重要的生理功能。

因此,PAWP和心排量(CO)等反映左心功能的指标是循环监测中最重要的项目。

行此检查可借助Swan-Ganz导管,该管兼有测压和测量CO的作用。

压力监测包括RAP、肺动脉压(PAP)和PAWP。

依据这些参数并结合血压、心率等还可进一步计算出左、右心室作功(LVW、RVW)、外周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和每搏血量(SV)等一系列有用的循环生理参数。

此外,通过Swan-Ganz导管还可方便地抽取混合静脉血(V)进行分析,它对了解循环,特别是外周代谢也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指标。

上述这些作用显著地扩展了临床监测的视野和准确性。

因此,将Swan-Ganz导管引进入临床是监测技术一个重大进步,对ICU的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人们正付出努力使上述循环监测项目向无创方向发展,并已研制出以阻抗法为原理的无创循环监测仪,但这项技术目前尚不够成熟,其准确性仍有待改进。

Swan-Ganz导管插入术的操作并不复杂,但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l.导管从腔静脉到肺动脉应在监视器上顺序显示右房、右室、肺动脉和肺动肺楔压不同特征的波形和压力(图9-2-l)。

如果由心房的波形和压力直接转入“楔入”的波形和压力,应高度怀疑导
管误入颈静脉或下腔静脉属枝的可,并需由X线片证实。

作者即在上述情况中,有过将导管误插至肝静脉和肾静脉的经历。

据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血流滞缓和推进导管用力不当有关,使得气囊失去导向作用而变成纯粹的“盲插”。

因此,在休克、心房较大或心肌收缩乏力的病人,操作要有耐心并注意技巧。

2.在解剖上,肺脏可以被理想地划分为上、中、下三带。

在上带、肺血管静脉端压力(Pv)<肺血管动脉端压力(Pa) <肺内压PA,因此血管呈闭合状;在中带,Pa>PA>Pv,血流仍不通畅;在下带,Pa>Pv>PA,血管开放。

因此如导管插至上,中带肺血管,将明显受肺内压影响。

只有插入下带肺血管内,才能真正反映血管内压,在X线下,相当于心房水平。

确保满意的CO是循环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参数的调整都应服务于这个目的。

CO决定于心率和每搏量。

当CO不足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有助于提高CO。

但通过加快心率提高CO的效果是有限的,当心率>140次/min时,因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减少,反而导致CO进一步降低。

此外,快速的心率增加心肌氧耗,对有潜在心脏疾患的病人有导致心力衰竭的风险,因此,应当避免过快的心率。

提高每搏量是提高CO最有效的途径。

每搏量受制于心脏的前、后负荷和心肌收缩力。

由于后负荷增加往往是对低心排的代偿反
应,亦即前者是“果”,后者是“因”,以及只有充足的心室充盈才能体现心肌收缩力增强的有效性。

因此,治疗上应首先调整心脏的前负荷。

临床上习惯用PAWP表示左心的前负荷,只是由于目前临床上还找不到可供常规使用的更准确地测量真正的前负荷的方法,其意义和有限性与 CVP和 RAP对于右心是一样的,而且由于PAWP是在阻断肺动脉血流情况下测量的,故更容易受胸内压和心、血管顺应性等容量外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导管插入上、中肺带和休克使肺血流减少时尤其突出。

为减少误差,在正压通气的病人应于呼气末或在自主呼吸的病人应于吸气末测量PAWP。

如果病人正在实施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的话,那么还应用以下公式对
PAWP加以修正:修正 PAWP=[实测 PAWP-
PEEP(cmH2O)] X 0. 75/2用PAWP表示左室舒张未压(LVDEP),并进一步反映左室前负荷是基于两个基本前提:
①从肺动脉到左心室间无阻塞因素存在,在心脏舒张期时为一通畅的串联系统;
②心脏有足够的舒张期,以使该期串联系统内的液体呈相对的“非流动”状态而取得各点压力平衡(图9-2-3)。

因此,如肺血管阻力过高、心率过快(>120次/min)、瓣膜狭窄等,均可削弱PAWP反映LVDEP的准确性,并顷向于数值偏高(即使正常时也有梯度)。

通过上述可以看到影响PAWP的因素很多,其中很多是可以避免和估计到的,如果能够注意排除或将其考虑在内,PAWP仍不失为评估左心前负荷和左心功能的有用指标。

鉴于前述的影响因素,如心率快,肺血管阻力增加,心、血管顺应性降低等在危重病人中十分普遍,因此,对该类病人维持较高的PAWP是适宜的。

有作者指出,目前在临床上被认为容量已补充足的危重病人中,至少半数以上实际仍然存在容量不足。

换言之,临床上对容量的估计往往偏低。

但另一方面,肺脏毕竟是个脆弱的低压系统,对静水压力增加颇敏感,为防止肺水肿,一般以PAWP最高不超过 2. 67kPa为宜。

N 在适宜的前负荷下,如果低CO仍不能纠正,通常揭示心泵功能受损,是联合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扩张剂的指征。

二者联用,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氧耗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CO,从而明显改善心脏作功效益。

心脏氧耗用于心脏作功(CW),在CW= CO X BP(血压)中可以见到,相当的作功被用作克服外周血管阻力,在病理情况下,这部分功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

如果这时使用血管扩张剂降低外周阻力,使BP降至仅能维持内脏灌注所需压力的低限,那么,在减少氧耗的同时也可使CO略有提高。

正性肌力药物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CO,但同时也导致氧耗增加。

显然,正性肌力药物与血管扩张药物联用可使二者的益处结合在一起并弥补相互的不足,从而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氧耗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CO和获得整个心脏作功效益的改善。

毫无疑问,如果心功能业已受损,对容量
负荷的承受能力即会明显降低,补液应格外慎重。

即使如此也要保证其最适的前负荷,而不是所谓的“越干越好”。

否则,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则失去意义,无异于强迫心脏做“无米之炊”。

中心静脉压(CVP)、血压、心率、尿量和PtcO2虽能反映循环变化,但缺乏特异性,不能对循环变化的较复杂的原因做出鉴别,这时CVP可提供更多的信息。

血容量是构成CVP的重要因素,但
不是唯一因素。

除容量外,心血管顺应性、胸腔压力、心肌收缩力等对CVP均有影响。

这些因素在正常时也许并不重要,但在病理状态下可能会变得非常突出,足以影响对容量的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用CVP判断容量是不可靠的,其作用主要是被用来评价右心接受容量负荷的潜力。

为此,采用一项基于容量-压力关系特性的容量负荷试验。

可作为对CVP较高,但仍有心排出量不足临床表现的病人的治疗参考。

如果在20min内快速输入500ml液体,CVP升高不明显,甚至有所下降;同时血压有所上升、心率下降,即表明病人有绝对或相对的容量不足,并且心脏有继续接受大量输液的潜力;反之,输液必须慎重。

因此,CVP的价值体现在其动态的变化和观察中,而不仅仅是某一孤立的数值。

在左、右心协调,肺血管阻力正常的情况下,CVP在反映右心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反映左心的功能。

但在危重病人,许多病理因素可以改变上述关系。

因此当CVP增幅较大,甚至确定已经发生右心功能不全,也不宜立即限制输液,而应同时监测肺动脉楔压
(PAWP)。

较新的观点认为,右心衰竭如果同时伴有低PAWP和低心排时,可以在保持输液的同时给予正性肌力药物,以维持足够的心排量。

原则上,在处理右心的问题时,要同时顾及对左心的影响,并将其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基于此点,由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所导致的右心衰竭却需要慎重对待。

在这类右心衰竭,增加输液和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并不能如愿以偿地增加左心充盈,相反却往往导致右心压力进一步急剧升高,并严重压迫心室隔向左偏移,或由于心包的限制,从而减少左心室的容量和导致左心排进一步降低,因此对这类右心衰竭限制输液是适宜的,并且右房压(RAP)应控制在 2. 67kPa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