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区规划

一、城市生活居住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住宅(家庭生活单元)、居住区。

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1、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2、类型:

按城乡区域范围不同划分: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

按建设条件不同划分:新建住区旧住区

按住宅层数不同划分:低层住区多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各种层数混合住区

3、影响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性与合理的服务半径(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步行距离)

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城市干道间距)

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其他影响(住宅层数、自然条件、城市规模、历史街区环境、社会心理感受)

美国三种规模尺度的住区:住宅单体;邻里;都市聚落(邻里集聚而成)

我国规范中对住区规模的划分: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组团——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公共设施的经济性:

·人口≤3.5万时,设施如要成套配置,则不经济。

·人口为4.5万时,设施项目配置可全,但要合并。

·一般人口为6万人左右才合理

公共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住区公建使用时,步行15分钟为宜。则服务半径R=800-1000M

二、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3、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4、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5、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6、拟定各级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7、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9、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10、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

三、住区的组成、功能、规划结构

1、住区的组成

1组成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

2组成内容:建筑工程、室外工程

3用地组成:住宅用地、服务设施用地

4住区的环境组成

(1)内部居住环境

(2)外部生活环境

空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2、住区的功能

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环境保护、维持生态过程;社会互动功能;对多样性的包容

3、住区的规划结构

3.1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1、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美国最早的有规划的住区模式,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提出,特征是采用曲线型的街道,尽端式道路,并在交叉口形成三角形的绿化休憩空间,住区中心设置小型商业中心。

2、邻里单位模式:克拉伦斯·佩里1929年提出。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以避免汽车对居住区环境带来的干扰。住宅区内配置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密切邻里关系。有明确的边界,通过步行网络将住宅与小学、休闲设施、社区商业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体系。六条基本原则:

(1)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内部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应采用尽端式,保证内部安静安全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一般在5000人左右。

(4)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广场或绿地布置。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800m。

(6)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公共活动中心。

3、居住开发单元模式: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划分,不被交通干道穿越的完整地段。每一居住开发单元里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以设置小学的规模为下限依据,以单元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为控制规模上限的依据。苏联将其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对我国1950年后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产生重要影响。

4、扩大小区模式(居住综合区):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模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交通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有

可选择的余地。密尔顿凯恩斯(居住综合区: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不仅使居民生活工作方便,减轻交通压力,同时由于不同性质建筑的综合布置,使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更加丰富。)

5、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在马赛公寓中得到体现,不仅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还促进人们的相互交流和关心,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十分有益。

6、新城市主义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设计准则:

(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2)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范围;

(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4)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

(5)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造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设计特征:

(1)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

(2)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通行路线

(3)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共同使用的街道

(4)为了围合街道空间以形成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较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人行道也较近。车库设置在住宅的背面并通过后街进入,以减少车库通道缘石打断街道的次数。

3.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可保证居民生活方便、安全、安静,城市道路分工明确。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组团构成。

四、住区的规划设计

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1 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1.2 基本原则:

整体性

经济性:节地、节能、节材、节省维护费用

科学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

生态性:改善居住区功能,提高居住区质量,同时带来经济与环境效益

地方性与时代性:反映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居民的生活习惯、建筑材料与历史文脉等因素

超前性与灵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