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三历史2017年10月必修一第13课之《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原创课件(共34张ppt)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末新政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末新政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末新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 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 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 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末新政背景
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广大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尤其是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实行的。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末新政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末新政措施
①改革官制。
②改革兵制。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编练新军
③改革学制。
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④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有利于民族资’级的发展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清末新政的评价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
1。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3、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第一,首先表现在数量方面的激增。据不完 全统计,1872-1900的30年间,民族 资本主义工矿企业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厂 家有156个,资本总额5000万元;而 1901-1910的10年间,新设厂家340 个,资本总额1亿多元,无论是企业数目 还是资本总额,这10年超过前30年的一 倍以上。速度明显加快了。
——1901年清廷新政改革上谕
“本源”是指什么?
• 1902至1903年,英、美、日等国先后与
清政府签订新的《通商航海条约》,取得免
征厘金、增开商埠、扩大内河航行等一系列
新的特权。为外国资本家对华倾销商品和输 出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2、列强在中国的角逐 日俄战争(1904—1905):《朴茨矛斯条约》规定 俄国将旅大租借地、长春至旅顺口铁路(南满条路) 及其他相关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1906年,日 本设立南满洲铁道会社和关东都督府。沙俄将库页岛 南部割让给日本;沙俄将旅顺大连海湾及中东铁路支 线南满铁路权益转让给日本,两个列强平分了东北的 利益,自此以后,沙俄退居北满,日本占据南满。 1903年,英国派军侵略西藏,攻陷西藏首府拉萨, 强迫西藏地方政府与之签订《拉萨条约》,取得开辟 商埠、赔款、英国在西藏有特殊利益等特权。中国政 府拒不承认此项条约,并于1906年派唐绍仪等与英 国在北京进行谈判,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迫 使英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的领土主权。
五、社会改革
允许满汉通婚(1902.2) 解除妇女缠足(1902.2) 禁止鸦片(1906.9) 六、其他改革 革新供米制度,发展铁路建设(1901.6) 命令草拟商法(1901.12) 各省征收烟酒税(1903.12) 减少宫廷费用(1903.12) 设立难民营收留流浪者和失业者(1905.6)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高三复习课件
十九世纪最后几年和二十世纪最初几年,是中国主要城 市迅速发展成长的时期,城市人口(主要是通商口岸)以 3.5%—9.8%的年增长率增长,它大大超过了0.4—0.5的人口 每年增长率”。上海人口从1882年的60万人速增至1910年的 129万人,仅30年即翻了一番,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天津人口从1900年的40万增至1910年的60万,增加了50%。 即使是一些二流城市人口也猛增,宁波1855年仅21.4万人, 到1912年已有65万人,年递增率为3.56%。杭州1884年仅 25.3万人,1911年增至68万余人,年递增率为6.22%。重庆 1850年为9.8万人,至1910年达25万人。可谓惊人。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
第一次
第二次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1840年 1856年
甲午中 八国联 日战争 军侵华
1894年 1900年 1911年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1901——1911)
晋宁二中 张艳娇
试卷
2008年四川文综卷16题 2011年全国文综Ⅰ卷15题
2012年北京卷17题 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45题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新政与预备立宪大事记
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
清政府公布推广学堂办法;下令允许满汉通婚。 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 毕业生章程》;设立练兵处;设修订法律馆。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 国实行的学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本》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 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 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 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风起云涌的各阶层反抗斗争
• • • • • • • • 抗捐抗税 抢米风潮 会党和农民起义 罢工斗争 兵变 学潮 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保路运动
第二阶段:预备立宪(1905-1911)
一、背景 (1)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不断 (2)资产阶级宣传革命的高涨,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3)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一些官员的反思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表明:清政府的改革是迫于形势和舆论压力
清朝晚期三次自救运动之三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第一阶段:清末新政(1901——1905)
一、背景 (1)清政府对义和团的镇压,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暴露了清 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严重的危机 (2)民族资产阶级宣传革命
一、清末新政:
二、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②政治: ③军事: ④经济: 三、目的 (1)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以维持其专制 统治 (2)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3、经济改革: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和提倡民族工业
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 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1905-1910年国内新设厂矿企业资本 在万元以上的有209家,总资本7525.5万元;各省铁路公司兴起“保 路”、“招商筑路”热潮。财政上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 年在天津办户部银行 ,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银行,保险公司14家, 投资公
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其目的是为了博取帝国主义的欢心 修改《大清律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并根 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实现了“政刑”分 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 的近代化。
谈如何全面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谈如何全面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谈如何全面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如何理解清末新政一、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一独立,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二、过程: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5月增补张之洞、刘一坤等3人为参赞,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但新政的各项主张和推广实施权力仍集中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7-8月间,两江总督刘一坤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三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慈禧太后称赞,便以此二人主张制定新政措施蓝本。
之后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三、措施:(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4)文化方面: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清政府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新学制,命令各省办大学堂、府设立中学堂、县设立小学堂。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立宪运动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立宪运动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立宪运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立宪运动立宪运动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宪政的清宗室载泽、端方等五大臣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下诏预备立宪。
1907 年又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
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颁布宪法,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等。
1908 年,清政府又宣布9 年后实行立宪。
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立宪运动破产的标志清末立宪运动是清政府在各方压力之下进行的一次新政改革。
当时的义和团打破了列强直接侵略清朝的计划,使其采取以华制华的方式占领中国。
但是帝国列强不断对清政府施压,并且要求清政府进行民主改革。
当时的日俄大战的胜利,清朝各个阶级人民的支持和五位留洋大臣带回来的情报纷纷指向立宪运动是救国的好方法。
而对于此次来说,这一立宪运动可以巩固自己的位置,还能解决内忧外患,一举几得,于是进行立宪运动。
清末立宪运动前期的改革十分顺利,因为这次的清末改革被开明人士寄予厚望,同时对于慈禧来说,也是巩固自己政权的最后方法,对于帝国主义来说清政府的这次改革也符合他们的期望值。
清政府这次的改革相当全面,但是间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而它最终的结果也是失败了。
皇族内阁的成立总共有13 位成员,全都是皇族。
这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欺骗性质,让人大失所望,立宪派纷纷投身革命。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讨论:通过对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学习,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 你有什么看法?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 施,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 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 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 济上、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补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 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二、预备立宪:
1、领导者: 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端方等到欧 美、日本考察宪政)
皇位永固、外敌渐轻、内乱可糜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①预备的内容:从改革管制入手 ②成立“编制馆”
——有名无实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 孙以垂于无穷” ——1908年《钦定宪 法大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13课文注释:预备立宪
课文注释:预备立宪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
1906年,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说因为“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只能作立宪的准备工作。
开始改变中央官制,设度支部、法部、邮传部、民政部、农工商部等,同时削减地方督抚的权力,把他们的军权收归中央。
1907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
第二年又宣布以九年为期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
革命派不断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接连发动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
保皇派和立宪派对预备立宪热烈响应。
康有为对它大加赞赏,将保皇会改为“帝国宪政会,期待从清朝的立宪中寻找政治出路。
立宪派张謇等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汤化龙等在湖北成立“宪政筹备会”。
他们在各省咨议局中占据多数,希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
他们发起16省咨议局联合请愿,要求立即召开国会。
1910年,清政府宣布,将原定九年预备立宪期缩短为五年,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在国会召开前两年成立新内阁。
1911年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
在13名阁员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7人,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室,被称为“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机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文档: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第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学法指导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联系列强侵华、清政府反动卖国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等资料,理清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3.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尤其侧重其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条件(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人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又在东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酝酿(1)军事起义: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起义,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果断起义,占领武昌。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权。
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知识点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2)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次日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 封建的需要。 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 掉。 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儒家传统文化。 思路引领:正确处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答案提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 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 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 具,它承载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运 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但是,儒学毕竟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我们民族几 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不能全盘否定。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预备立宪”内容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成立“皇族内阁”
骗局
结果: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使社会各阶层都产生 了要求变革现状的强烈愿望,人们越来越相信革命派反 清革命的宣传和主张。清政府试图通过预备立宪来消弭 革命,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反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 展,加快了自身灭亡的步伐。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P7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 么作用? 答案: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 觉醒。
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 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答案:辛酉政变后刚刚上台的慈禧太后,在内外 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 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因 此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 的支持。
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ppt课件
3、清末新政的评价
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 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 ,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 ,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③实际作用的背离性:不仅没能挽救统治 危机,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9
清末新政未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 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 ,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 运动而已;
然而,“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客观 效果彼此背离,清王朝又假“立宪”之名 ,行“集权”之实,并没有改变其卖国的 本质。所以这一切都不能挽救满清王朝覆 灭的命运。
14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 《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 编辑整理的《礼记 》)‘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 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 体育、德育、智育同 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 义。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3、清末新政的评价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
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 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 时期的“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 ,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2
3.实质: 骗局 客观进步意义:第一次颁布了宪法大纲, 成立了经过选举产生的具有议院雏形的资 政院和谘议局。 4.影响: ①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 ②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 ③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文化方面
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设立译 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派人出国留学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方面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裁汰绿营
维新变法的失败
戊戌政变
由于改革触动了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慈禧太后发动 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人士,杀害“戊 戌六君子”
新政的影响与革命的兴起
谢 谢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1895-1911年的晚清自救运动
第 戊戌变法 一
章
戊戌变法的背景
进启 一蒙 步运
思 想
轮 的 世
主 义 国
第 二 次
经 济
完遍欧 善得美 资到进
政 治
国
得动 到思 传想 播逐
文
界 瓜
家 开
工 业
化分始革
即向命
本扩行 主展民 义;主 制文政
际 大
。一 被
将帝开 开国展
度官治 运制改
国会准备实施变法。
叁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着维
新变法开始。
维新变法内容
类别
政治方面
颁布的新法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革的旧制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方面
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 商业发展;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裁撤驿
站,设立邮政局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 权,令其自谋生路
势
实
始主,
践
。义主
行度革 机建,
所
, 理
过要 渡欧
制立民 。,主
趋
性
,美
进政
思
新资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对清末官制改革的评价
清末的官制改革,借鉴了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主张和文官制度的某些经验和做法,对旧 的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改革是有利于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能,为 实行预备立宪奠定基础。但是,清末官制改革的 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对行政权 的控制。载泽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说过: “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 “盖宪法既立,在外各督抚,在内诸大臣,其权 必不如往日之重,其利必不如往日之优”,反过 来说,实行立宪,改革官制的目的,也就是要削 夺大臣的权力,尤其是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加 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地方对中央的责任。
第一部分:正文“君上大权”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 而未奉 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 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 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5.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 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6.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 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 预。 7.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 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预备立宪的内容
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 其核心是官制改革; 二.设立议会; 三.实行地方自治。 关于官制改革与预备立宪的关系,在清 廷关于立宪的“上谕”中这样说过:“目前 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 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 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应先将官制分别议 定,次第更张”。
对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表述的思考
【摘 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清末“新政”的截止时间表述不明,对“新政”与“预备立宪”的论述易于理解为两个较孤立的历史事件,对它们的评价也存在偏颇之处。
该教材的编写具有“在维新中守旧”的特色。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表述【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094-02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模式方面采取的是专题加模块的形式,具有很大的创新与优势,因为它避免了与初中历史的重复,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在一些历史事件细节的表述上仍存在值得教师与学生思考的地方。
本文试以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为例,对清末“新政”截止时间的表述、“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关系以及对二者的评价等方面做一思考与评价,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与课程教材的深层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清末“新政”截止时间的表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以下简称选修2)认为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1月,但止于何时,并未说明,因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故其用“在‘新政’的最初几年里”含糊表述。
但此句并非凭空产生,前人已说,“从光绪二十六年底即1901年初西太后在西安宣布‘变法’开始,几年之中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所谓‘新政’”。
而“最初几年”具体是指哪几年?选修2也未明注,笔者认为在常规教学中可以说是1901—1905年,因为过去人们习惯于将“新政”限定在当年(1901年)1月29日朝廷在西安颁发“变法”上谕至1905年“预备仿行宪政”开始之前这一时段,但选修2教参中却写成1901—1904年则欠妥,须更正。
另外,只提“最初几年”,不说后几年怎样?这也许是编者有意地传达一些学术信息,给学习者留下一些思考空间。
笔者认为,教师应向学生补充说明,所谓的“新政”实质上就是清末改革,它应是20世纪初晚清政府自上而下进行诸多改革的总称,即“广义言之,辛丑之后,迄于辛亥,清政府推出的弃旧图新变革措施,均可视为‘新政’”;另有学者也明确其起止时间,“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上谕,宣示了改革决心,标志着晚晴最后10年改革时期的开始,史称‘清末新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 辛亥革命课件(3)
起义主力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起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新课讲解
武昌起义的爆发
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10月10日) 夺取军械库
进攻总督衙门
占领武昌城
汉口、汉阳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10月11日)
各省纷纷响应, 到11月下旬,一 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广西起义 1907年 孙中山、黄兴 夺取镇南关,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黄花岗起义
1910年
孙中山、黄兴、 赵声等人
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 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
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影响最大
武昌起义
起义背景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 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1906
萍浏醴起义
1907 安庆绍兴起义
1907、12 广西(镇南关)起义
1911.4 黄花岗起义
新课讲解
革命志士的奋斗
时间
领导人
结果和意义
萍浏醴起义
1906年冬
刘道一、蔡绍南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绍兴起义 1907年夏
徐锡麟、秋瑾
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秋瑾 被捕遇难。
►在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 ,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在大地毯上 ,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就出来了,原来是雪在告我们: 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看呀! ►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在这广漠的荒 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政治之(四)清末新政 (1901——1911)
• • • • • 1、背景 (1)政治 ①《辛丑条约》后,中华民族危机深重; ②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在华共管的工具; ③目的:缓和民族、阶级矛盾,消弭革命,维护 统治; • (2)经济: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深刻 变化,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 • (3)改革主体:朝廷保守派主动变法,且得到慈 禧太后的支持;
2013年新课标1卷(湖南卷)29题答案
•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 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 命
B
清末新政为什么出现在高考命题专家的眼中
中国近代史 第2部分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894——1919)
第92讲
清末新政(1901—013年新课标1卷(湖南卷)清末新政大题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 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 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 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 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 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 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 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 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 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 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 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 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一、政治之(四)清末新政 (1901——1911)
• 2、过程 • (1)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发布“预约变法” 上谕; • (2)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 劻、李鸿章等为政务大臣; • (3)1901年7—8月,刘一坤、张之洞上奏三折, 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慈禧太后的称赞; • (4)1901——1905年,颁布新政措施30余条;
关于清末新政研究情况,1989年以前,清末新政的研究是近代史研究中的 薄弱环节,研究成果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了一股颇具 规模的研究热潮,新政研究成为热点。并且在国外有关中国近代史著作中 也占有一席之地,国内外的学者已做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建国后至90年 代以前的研究,主要是作为辛亥革命的背景来叙述,甚至当做革命的对立 面来批判,多是否定的评价。“文革”前17年中,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不 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者重视,发表的论文不超过十篇。胡绳武、金冲及合著 的小册子《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算是唯一的 专门性论著。有关观点都是夹杂在辛亥革命史的论著中论述的,中国近代 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和《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文集》等书中辑录了 很少一部分。人物方面的只有李时岳的《张謇与立宪派》(中华书局1962 年)。1957年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对立宪运动更是一棒打死,持 完全否定态度。“文革”期间,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版)算是较早研究清末新政的专著。 十年 浩劫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从总体上把新政作为一个 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并多有正面的评价,清末立宪运动史的研究一 时变成热门,一批新成果,新观点脱颖而出。建国后至90年代以前,据不 完全统计,与清末新政研究直接相关的论文有百篇之多,约为文革前的十 倍之余。
一、政治之(四)清末新政(1901——1911)
• • • • • • 3、措施 (1)军事(核心内容):编练新军(镇12512人) (2)经济:倡导工商,振兴农业; 我想想想 (3)教育:废除科举,建新学堂,兴办留学; 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什么 (4)政治:改革官制(减冗衙,裁吏役,停捐纳) 事件最为相似? (5)法律: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制定一系 列适应近代发展的法律,如《奖励公司章程》、 4《商人通例》、《公司律》,其中影响最为深远 、性质: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 的是《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 用”的翻版,也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民律草案》等;
2014年新课标1卷(湖南卷)预备立宪大题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 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 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 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 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 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 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 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 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 员选举法,覆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 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 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 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 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