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树图

合集下载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第3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第3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10.2 课后习题 详解
10.1 复习笔记
10.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育
11.2 课后习题 详解
11.1 复习笔记
11.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12.2 课后习题 详解
12.1 复习笔记
12.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7.2 课后习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8章 明朝的教育
8.2 课后习题详 解
8.1 复习笔记
8.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 育
9.2 课后习题详 解
9.1 复习笔记
9.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10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 世纪20年...
13.2 课后习题 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4.2 课后习题 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5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革命根据地教...
15.2 课后习题 详解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4.2 课后习题详 解
4.1 复习笔记
4.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5.2 课后习题详 解
5.1 复习笔记
5.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
014

教育学树图

教育学树图
③“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④“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⑤“深造自得”教学思想
荀况的教育思想
①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②“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③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④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⑤“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⑥论教师
墨家的教育思想
①“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②“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③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④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齐国的稷下学宫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②“庶、富、教”
③“性相近,习相远”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④“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⑤“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⑥教学内容
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
⑧道德教育
⑨教师
⑩历史影响
孟轲的教育思想
①思孟学派
②“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
干部学校教育
“抗大”
群众教育
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现代教育
家的教育
理论与实践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学原理树图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树图

中国教育史树图
6教师:荀子最为提倡尊师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对教师的要求:有尊严和威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能循序渐进,诵说而不凌乱、见解精神而表述合理
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自立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学的学派,以兼爱,非攻为核心。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必备条件---厚乎德行(道德要求)、辩乎言谈(思维论辩)、博乎道术(知识技能)
4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科技与技术教育: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辩论。“三表法”:内容是历史的经验和知识、内容是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识、内容是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与言论正确与否。
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
⑧道德教育:内容:仁、知、信、直、勇、刚。原则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⑨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⑩历史影响:重视教育、创办私学、扩大受教对象,促进文化下移、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整理六艺、重视德育、提出自己的教师观、编教材
2.通过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道德教化
察举制度
1.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2.武帝时期察举取士的范围扩大到了布衣之士
3.增加察举制的科目,而孝廉是最主要的科目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三大文教政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
2.兴太学以养士---培养人才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2人性与教育作用
人性:“仁气”,“贪气”

教育学树图

教育学树图

实施
取向、影响因素
评价
评价及其意义、功能、主要类型、主要模式
课 程 改 革 主要影响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革新、学生发展因素与课程变革
的 发 展 趋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课 背景

程改革
理念
目标
内容
八 教学概述 教 学
概念 意义 主要任务
定义、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
教 学 理 论 教学理论概述 及 其 主 要 理论流派 流派
三 教 育 的 社 生产力
教 会制约性 政治经济制度

文化传统

人口状况
社 教 育 的 社 经济功能
会 会功能
政治

文化

人口
教 育 与 现 教育现代化
内涵、内容
代化
现建设的战略地位
1982 战略重点之一 1987 突出战略位置 1992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995 科教兴国 1997 优先发展战略 2002 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概念、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形成发展脉络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教学理论
情感…
教学过程 概述
概念、本质、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
应处理好的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智力因素 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学模式 概述
概念、特点、结构
国外
程序、发现、暗示、掌握、非指导
教育无目的论确立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思想渊源科学含义须具备的社会条件与当代教育实践我国的教育目的建国以来各时期的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与学制教育制度学制学制确立的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改1951学制1958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c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课程与课程理论定义与不同观点课程理论流派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社会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课程类型概念主要类型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目标概念特征确定方法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实施取向影响因素评价评价及其意义功能主要类型主要模式课程改革的发展趋主要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革新学生发展因素与课程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概述概念定义与教育

考研《中国教育史》树状图

考研《中国教育史》树状图
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
干部学校教育
“抗大”
群众教育
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
家的教育
理论与实践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本质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②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③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战国后期的
教育论著
《大学》
《中庸》
《学记》
《乐记》
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
察举制度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②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③论道德教育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①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五等黜陟法”
“监生历事”
社学
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书院教育的特点
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朱熹的教育思想
①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②“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③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戊辰学制”的颁行
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的学生的军训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思维导图

《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思维导图

文化知识
发展
“士”阶层;养士之风,私学大师(孔子)
私学
贡献
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之从王宫官府 中解放出来,教育过程与政治分离,有老师
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创有教无类
出现了“大学”、《学记》等教育专著
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首次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社会
论教育作用
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个人
提倡“有教无类”
教育对象
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君子”,主张“学而优则仕”
培育目标
文:指文化知识,包括“六经” 行、忠、信: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孟禄
生物 教
心理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 证统一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恩格斯
劳动
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青铜器 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 生产劳动教育 氏


社会常识
生活习俗

始 时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

私学的历史特点
秋 时
“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王权衰落,礼制破坏

经济上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
教 育
社会发展
政治上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

文化上 官学衰败,私学兴起

社会变动,“学在官府”被冲破,文物典籍及具有一定文化知

私学兴起原因 识的人员流落到民间成为私学教师,而社会又迫切需要掌握
标志着教育与生产相脱离

【VIP专享】中国教育史框架图

【VIP专享】中国教育史框架图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育教育起源学校萌芽的传说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西周的教育制度家庭教育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六艺”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诸子百家私学发展私学与官学比较创设始末性质特点齐国稷下学宫历史意义①创办私学编订六经②庶富教③性相近习相远与教育作用④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⑤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⑥论教学内容⑦论教学方法⑧论道德教育⑨论教师孔丘的教育思想⑩历史影响①思孟学派②性善论与教育作用③明人伦与教育目的④大丈夫人格理想⑤“深造自得”教学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备注①六经传人②性恶论与教育作用③大儒教育目的④儒经教学内容⑤ “闻见知行”教学方法⑥论教师荀况的教育思想备注①农与工肆之人一中国古代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②“素丝说”与教育作用③“兼士”培养目标④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墨家的教育思想⑤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①“法自然”与教育作用② “逍遥”人格理想道家…③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①“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②禁诗书与“以法为教”法家③禁私学与“以吏为师”大学中庸学记战国后期教育论著乐记独尊儒术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建立察举制度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②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③论道德教育①批判谶纬神学②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王充的教育思想③论学习西晋的国子学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私学发展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萌芽与确立考试的程序 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建立科举制度的影响《颜氏家训》士大夫教育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家庭教育①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②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韩愈的教育思想③论尊师重道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理学教育科举制度的发展宋代“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积分法“六等黜步法”“监生历事”与学校教育的改革社学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沽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的发展书院教育的特点私塾的发展与种类私塾与蒙学教材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①《四书章句集注》②“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③大学和小学教育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④朱子读书法①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②“随人分限所及”教育原则 ③论教学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王守仁的心学…④儿童教育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義的“公其非是于学校”①颜元与漳南书院②“实德实才”教育目的③习行教学方法④“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和反思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⑤“习行”教学方法第二、三章 中国近现代教育教会学校的举办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 京师同文馆洋务学堂的兴办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留学教育的起步派遣留欧“中体西用”思想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近代教育起步“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历史作用和局限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①办学堂维新派的教育实践②办学会、发行报刊创办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改革科举制度①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②《大同书》①开民智、伸民权②“新民”与教育目的③论学制④论师范教育⑤女子教育梁启超…⑥儿童教育①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严复…②“体用一致”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行政体制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宗旨留日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与近代学制的建立清末的留学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资革命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教育方针学制民国初年教育改革课程标准①五育并举②改革北大蔡元培与资阶教育③教育独立思想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勤工俭学运动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建立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s 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教会教育的扩张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七项标准1922新学制学制体系与特点党化主义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战时须作平时看方针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教育制度改革戊辰学制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学校教育发展抗战时期学校西迁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中学毕业会考苏维埃文教总方针抗战时期中共的教育方针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教方针在职培训学校教育干部教育抗大群众教育根据地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正规化普通教育解放区高教的整顿与建设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根据地教育经验①早期马义者的教育思想②论教育本质③全人生指导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④青年教育职业教育探索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思想体系①四大教育②三大方式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③化农民、农民化①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②乡村教育实验①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陈鹤琴的活教育②“活教育”思想体系①“生活教育”实践②“小先生制”③育才学校三、中国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④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树图(1—3章)

中国教育史树图(1—3章)
收回教育权运动
1922新学制
三中国现代教育
南京国民
政府的教
育建设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主义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战时须作平时看方针
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
戊辰学制
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抗战时期学校西迁
加强学校教育控制
中小学校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下学生军训
新民主主
义教育实

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的起步
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教会学校的举办
洋务学堂的兴办
洋务学堂的类别
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留学教育的起步
幼童留美、派遣留欧
“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形成和发展
张之洞与《劝学篇》
历史作用和局限
普及教育
思想的提
出与近代
学制的
建立
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①办学堂②办学会、发行报刊
职业教育探索
…思想体系
晏阳初的乡村
教育实验
①四大教育
②三大方式
③化农民、农民化
梁漱溟的乡村
教育建设
①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②乡村教育实验
陈鹤琴的活教育
①儿童教育
②活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①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②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道家…
①对社会文明的批判
②人法自然
③逍遥人格理想④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法家
①耕战②人性利己说④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③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战国后期
教育论著
大学
中庸

大学《中国教育史知识脉络》课件

大学《中国教育史知识脉络》课件
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 现代: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新民主主义教育
方针
近代学制发展史
▪ 壬寅学制 ▪ 癸卯学制 ▪ 壬子癸丑学制 ▪ 壬戌学制 ▪ 戊辰学制
教育思想史
▪ 教育家(古代、近代、现代) ▪ 教育运动与思潮
先秦古代教育家
▪ 孔子(教育作用、对象、目的、内容、方法、德育、教师) ▪ 墨子(人性论——素丝说、教育作用、培养目标、教育内
学法
近代教育家
▪ 康有为(教育的作用、《大同书》中的教 育理想)
▪ 梁启超:教育作用、女子教育、儿童教育、 师范教育
▪ 严复:三育论、八股的危害、体用一致 ▪ 蔡元培:五育并举、北大改革、教育独立

现代教育家
▪ 杨贤江:教育的需要起源说、教育的历史 性、阶级性;全人生指导教育
▪ 晏阳初: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 梁漱溟: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乡农学校 ▪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职业教育的地
经馆) ▪ 魏晋南北朝:曹魏(律学)、西晋(国子学)、
南朝时期(家学、蒙学)
▪ 隋唐:隋(中央设立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统管中央五 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唐(国子 监管理下的六学一馆、中央附设的学校(崇文馆、弘文 馆);私学(高级私学、初级私学)、书院的出现)
▪ 宋元:宋(北宋三次兴学;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 辟雍、小学、四门学、广文馆、六所专门学校;书院的兴 盛:北宋和南宋的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石鼓书 院等)、元(地方官学——社学)
▪ 明清:(加强对学校的控制、书院的发展受限——东林书 院、诂经精舍、学海堂)
▪ 近代:教会学校——英华书院、马礼逊学校;洋务学 堂——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维新时期——京师 大学堂;革命派——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大通师范学堂;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秦汉时期思维导图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秦汉时期思维导图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秦汉时期思维导图以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征,尤其是他“不避上圣”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学术民主精神教育与人性的改良正性、随性、遭性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论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最容易忽视知识的力量五级: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文人行政之才培养“文人”、“鸿儒”的教育目标鸿儒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理论学术人才王充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鸿儒也学知与闻见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习论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任耳目:感性认识关于教学过程开心意:理性认识引效验:实用知识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兴教化,正万民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统治思想“圣人之性”董仲舒性三品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中民之性”“斗筲之性”道德的根源:天赋,认为道德源于上天,人性与生俱来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正谊明道”“仁、义、礼、智、信”今文经学多为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通,用当隶书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六经》为孔子创作,依据政治的需要来解释经学分类古文经学依据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文字,发展在后。

孔子“述而不作”、“六经皆史”,学术上重视文字训话、名物考据章句:实际上是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章句、师法、家法师法: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如董仲舒)的经说经学的特点家法:大师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

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行其流也”秦汉时期汉宣帝:石果阁会议;汉章帝:白虎观会议(《白虎通义》)经学会议与石经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在蔡邕等人的倡议下镌刻石经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机构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土太学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世界上最早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以社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容,是一种办学新形势鸿都门学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宫邸学汉朝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历史地位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官学:文翁兴学地方官学郡国学校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书馆第二阶段,继续进行读写训练私学精舍或精庐,较高一级经馆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董仲舒、王充、郑玄重视知识分子在政治中的作用,推荐贤良文学之士汉初:各家并存,推重道家“清静无为”“黄老之学”允许开办私学废除了秦朝制定的“挟书律”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董仲舒建议兴太学以养士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重视选举,任贤使能汉武帝独立儒家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宣告中央太学的正式建立汉武帝采取孝廉是考察德行的科目,贤良方正是考察能力完善汉初的察举办法,使其成为制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经述之才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思想统一文字李斯:小篆秦朝的教育政策及措施严禁私学严禁讲学、焚书、坑儒以官吏为教师,以法律为教学内容吏师制度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重新回到夏商周时代“官师合一”的局面。

中国教育史树图

中国教育史树图

中国教育史树图中国古代教育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1、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学校应运而生。

2、文字产生。

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

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是: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

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结构。

大学与小学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小学设在王宫内,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宫,学习内容是学大艺、履大节,礼乐为重、射御次之,还学《诗》《书》国学与乡学国学是由中央政府管理,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

乡学是设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

家庭教育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与习惯教育、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概念。

特点是明显的计划性和重男轻女。

“六艺”教育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兴起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是私学产生的物质基础;官学衰落,学术下移;士阶层的出现。

兴起的意义:打破“学在官府”教育垄断局面;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扩大了教育对象;百家争鸣;私学讲求自由原则。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养士之风盛行;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影响最大。

基齐国的稷下学宫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资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学术自由;尊师重道,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第一个学术守则《弟子职》。

历史意义:促进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教育典范;留给后世思考。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①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②“庶、富、教”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是我国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③“性相近,习相远”这是教育在人成长中的作用。

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贵贱等级。

承认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树图
中国古代教育官学制

的建立

六艺教

的形成
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
西周的教育制

学在官府
大学与小学
国学与乡学
家庭教育
“六艺”教育
私人讲
学的兴
起与传
统教育
思想的
奠基
私人讲学的兴
起与诸子百家
私学的发展
齐国的稷下学

孔丘的教育实
践与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②“庶、富、教”
③“性相近,习相远”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④“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⑤“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⑥教学内容
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
⑧道德教育
⑨教师
⑩历史影响
孟轲的教育思

①思孟学派
②“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③“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④“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⑤“深造自得”教学思想
荀况的教育思

①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②“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③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④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⑤“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⑥论教师
墨家的教育思

①“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②“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③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④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⑤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道家的教育思

①“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②“逍遥”的人格理想
③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法家的教育实
践与思想
①“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②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③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独尊儒术”文
教政策的确立
太学、郡国学与
鸿都门学
察举制度
董仲舒的教育
实践与教育思

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②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③论道德教育
王充的教育实
践与教育思想
①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②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
③论学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魏晋南北朝官
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
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
隋唐时期教育
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私学发展
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科举制度的建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度的影响
颜之推的教育
思想
①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②论士大夫教育
③论家庭教育
韩愈的教育思

①“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②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
③论尊师重道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科举制度的演
变与官学的改

科举制度的演变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宋代“兴文教”政策
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苏湖教法”
积分法
“五等黜陟法”
“监生历事”
社学
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书院教育的特点
私塾与蒙学教
材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朱熹的教育思
想①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②“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③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④“朱子读书法”
王守仁的教育
思想①“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②“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③论教学内容
④论儿童教育
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理学教育思想
的批判
黄宗羲的“公其
非是于学校”
颜元的教育思

①颜元与漳南书院
②“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
③“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
④“习行”的教学方法

国近代教育近代教

的起步
教会学校在中
国的举办
洋务学堂的兴

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
京师同文馆
福建船政学堂
留学教育的起

幼童留美
派遣留欧
“中体西用”思
想与张之洞的
《劝学篇》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张之洞与《劝学篇》
“中体西用”历史作用和局限
维新派的教育
实践
①兴办学堂
②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百日维新”中
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
康有为的教育
思想
①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②《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梁启超的教育
思想
①“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②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③论学制
④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严复的教育思

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
②“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清末新政时期
的教育改革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废科举、兴学堂
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制定教育宗旨
清末的留学教
育留日教育
“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民国初年的教育
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
颁布学制
颁布课程标准
蔡元培的教育思
想与实践
①“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②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③教育独立思想
新文化运动时期
和20年代的教育
思潮与教育改革
运动
平民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勤工俭学运动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教会教育的扩张
与收回教育权运

1922年“新学制”
中国现代教育南京国

政府的


教育宗旨与教育
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试行
“戊辰学制”的颁行
学校教育发展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学校教育的管理
措施
训育制度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上的学生的军训
中学毕业会考
中国共
产党领
导下的
革命根
据地教

新民主主义教育
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
干部学校教育
“抗大”
群众教育
普通教育
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现代教
育家的教
育理论与实践杨贤江与马克思
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本质
“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黄炎培的职业教
育思想与教育实

职业教育的探索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晏阳初的乡村教
育实验
①“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②“化农民”、“农民化”
梁漱溟的乡村
教育建设
①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②乡村教育的实施
陈鹤琴的“活教
育”探索
①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②“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
教育”思想与实

①“生活教育”实践
②晓庄学校
③山海工学团
④“小先生制”
⑤育才学校
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