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讲义-全面完整版
《全等三角形》ppt课件人教版初中数学3
![《全等三角形》ppt课件人教版初中数学3](https://img.taocdn.com/s3/m/603518de7375a417866f8ff2.png)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 “公共角” 、 “公共边”、“对顶角”
二.角的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用法:∵ QD⊥OA,QE⊥OB, 点Q在∠AOB的平分线上 ∴ QD=QE
用法:∵ QD⊥OA,QE⊥OB, ∴ △EBC≌△EBD (AAS)
(可简写成“ASA”) 如图,在R△ABC中,∠ACB=450,∠BAC=900,AB=AC,点D是AB的中点,AF⊥CD于H交BC于F,BE∥AC交AF的延长线于E,求证:BC垂直且
平分DE. 用法:∵ QD⊥OA,QE⊥OB,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
“对角”的不同含义;
如图,已知AC∥BD,EA、EB分别平分∠CAB和∠DBA,CD过点E,则AB与AC+BD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D AC=DF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 △ABC≌△ABD (SAS)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角平分线的判定: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 在角的平分线上。
用法: ∵ QD⊥OA,QE⊥OB,QD=QE. ∴点Q在∠AOB的平分线上.
三.练习:
1、如图:在△ABC中,∠C =900,AD 平分∠ BAC,DE⊥AB交AB于E, BC=30,BD:CD=3:2,则 DE= 12 。
c
第12章全等三角形复习 课
全章知识结构图
三角形全等 (全等的判定)
S.S.S. S.A.S. A.S.A. A.A.S. H.L.(RtΔ)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讲义-全面完整版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讲义-全面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bb19c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0.png)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讲义-全面完整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综合复讲义——全面完整版一、基础知识1.全等图形的有关概念1)全等图形的定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就是全等图形。
例如,图13-1和图13-2就是全等图形。
2)全等多边形的定义:两个多边形是全等图形,则称为全等多边形。
例如,图13-3和图13-4中的两对多边形就是全等多边形。
3)全等多边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两个全等的多边形,经过运动而重合,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4)全等多边形的表示:例如,图13-5中的两个五边形是全等的,记作五边形ABCDE≌五边形A’B’C’D’E’(这里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
表示图形的全等时,要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
5)全等多边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6)全等多边形的识别:对边形相等、对应角相等的两个多边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识别1)根据定义:若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根据SS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中有一个与(SSS)全等识别法相类似,即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就成为全等三角形。
3)根据SAS: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中同样有一个是与(SAS)全等识别法相类似,即一角对应相等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当相似比为1时,即为全等三角形。
4)根据AS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5)根据AAS: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识别1)根据HL: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SSS、SAS、ASA、AAS对于直角三角形同样适用。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 总结及复习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 总结及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7c9dbe6a58da0116d174927.png)
D.CD平分∠ACB
A D C E B 8题图 7题图
8题图 11.尺规作图作 的平分线方法如下:以
10题图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
、
于
、
,再分别以点
、
为圆心,以大于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
,作射线
由作法得
的根据是( )A.SAS B.ASA C.AAS D.SSS
12.如图, ∠C=90°,AD平分∠BAC交BC于D,若BC=5cm,BD=3cm,则点D到AB
例2. 如图所示,已知:AF=AE,AC=AD,CF与DE交于点B。求证: 。
例3 .如图所示,AC=BD,AB=DC,求证: 。
例4. 如图所示, ,垂足分别为D、E,BE与CD相交于点O,且 求证:BD=CE。
例5: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CE⊥AB于E, 且∠B+∠D=180。
11题图
12题图
二、填空题 1.如图,已知
,
,要使
≌
,可补充的条件是
(写出一个即可)_______________.
2.如图,在△ABC中,∠C=90°,AC=BC,AD平分∠BAC交BC于D,DE⊥AB于E,
且AB=5cm,则△DEB的周长为 ________
3.如图,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
,使
(只添一个即可).
2.如图,在中,,分别以为边作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使. (1)求的度数;(2)求证:.
3.如图,在△ABE中,AB=AE,AD=AC,∠BAD=∠EAC, BC、DE交于点O. 求证:(1) △ABC≌△AED; (2) OB=OE .
4.如图,D是等边△ABC的边AB上的一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 △EDC,连接AE,找出图中的一组全等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E D C B A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小结复习课)》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小结复习课)》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bbb76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2.png)
Q
P
B
C
本题源自《教材帮》
深化练习 3
如图,已知△ABC中,AB=AC=10,BC=8,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
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以每秒a个单
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A
解:(1)由题意得:BP=3t.
∵BC=8,
∴CP=BC-BP=8-3t.
A
∠ACN=∠M+∠N =80° ,∠BCN=∠ACB-∠ACN=20° .
M
C
本题源自《教材帮》
重点解析 6
动脑想一想,动手练一练
6、如图,沿着AM折叠,使得点D落在BC的N点处,如果AD=7cm,DM=5cm,
∠DAM=30°,则AN、NM的长度以及∠NAM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A
D
解:∵△ADM沿着AM折叠得到△ANM,
∴△BCD的面积和△ACE的面积相等.
∴四边形AECD的面积
=△ACD的面积+△ACE的面积
=△ACD的面积+△BCD的面积 =△ABC的面积= 1 ×4×4=8cm2.
2
D
C
B
本题源自《教材帮》
深化练习 1
如图,已知△ABD≌△ACE,点B、D、E、C在同一条直线上.
(1)∠BAE和∠CAD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A
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A
(1)求CP的长(用含有t的式子表示); (2)若以点C、P、Q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点B、D、P 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且∠B和∠C是对应角,求a和t 的值.
D
Q
P
B
C
本题源自《教材帮》
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全等三角形课件
![中考数学第一轮总复习全等三角形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66efe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6.png)
第3题图
第三节 全等三角形
返回目录
解法二:∵FC∥AB, ∴∠A=∠ECF,∠ADE=∠F,(1分) 在△ADE与△CFE中,
∠A=∠ECF
∠ADE=∠F ,(3分)
DE=FE ∴△ADE≌CFE(AAS),(5分) ∴AE=CE.(6分)
解法三:∵FC∥AB, ∴∠ADE=∠F,(1分) 在△ADE和△CFE中,
∠A=∠ECD,AB=CD.
求证:∠B=∠D.
证明:∵点C是AE的中点, ∴AC=CE.(2分) 在△ABC和△CDE中,
AC=CE
∠A=∠ECD
AB=CD ∴△ABC≌△CDE(SAS),(4分)
∴∠B=∠D.(6分)
第14题图
第三节 全等三角形
15. (2014昆明卷16题5分)已知:如图,点A、B、C、D在同一直线
返回目录
3. (2016昆明卷16题6分·源于人教八上P45第12题)如图,点D是AB上一点,DF交
AC于点E,DE=FE,FC∥AB.
求证:AE=CE.
证明:解法一:∵FC∥AB,
∴∠A=∠ACF,(1分)
在△ADE和△CFE中, ∠A=∠ACF
∠AED=∠CEF ,(3分)
DE=FE ∴△ADE≌△CFE(AAS),(5分) ∴AE=CE.(6分)
∴BC=DF.
第5题图
返回目录
第三节 全等三角形
返回目录
6. (2018曲靖卷17题7分)如图,在 ABCD的边AB,CD上截取线段AF,CE,使
AF=CE,连接EF,点M,N是线段EF上的两点,且EM=FN,连接AN,CM.
(1)求证:△AFN≌△CEM;
(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 ∴∠AFN=∠CEM.(1分) 在△AFN和△CEM中,
全等三角形讲义知识点
![全等三角形讲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b82f24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8.png)
全等三角形讲义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1. 定义。
-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 例如,在△ABC和△DEF中,如果△ABC与△DEF能够完全重合,那么A与D、B 与E、C与F是对应顶点,AB与DE、BC与EF、AC与DF是对应边,∠A与∠D、∠B与∠E、∠C与∠F是对应角。
2. 表示方法。
-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
- 例如,△ABC≌△DEF,表示△ABC全等于△DEF。
书写时要注意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 对应边相等。
- 如果△ABC≌△DEF,那么AB = DE,BC = EF,AC = DF。
- 这一性质可以用于求线段的长度。
例如,已知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边的长度,就可以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求出另一组对应边的长度。
2. 对应角相等。
- 若△ABC≌△DEF,则∠A=∠D,∠B = ∠E,∠C = ∠F。
- 在解决角度问题时,这个性质非常有用。
比如在几何证明中,当证明两个角相等时,如果能证明包含这两个角的三角形全等,就可以得出角相等的结论。
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 SSS(边边边)判定定理。
- 内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例如,在△ABC和△DEF中,如果AB = DE,BC = EF,AC = DF,那么△ABC≌△DEF。
- 应用:当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时,可以直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在实际解题中,可能需要通过计算或者已知条件推导出三边相等的关系。
2. SAS(边角边)判定定理。
- 内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即如果在△ABC和△DEF中,AB = DE,∠A = ∠D,AC = DF,那么△ABC≌△DEF。
- 注意这里的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在解题时,要准确找出两个三角形中对应的两边及其夹角。
3. ASA(角边角)判定定理。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 第12章全等三角形 课件(共48张PPT)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 第12章全等三角形 课件(共4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880c41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b.png)
第3题
4.如图,AO=BO,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OD≌△BOC 的是( B )
A.OC=OD C. ∠A=∠B
第4题 B.AD=BC D.∠C=∠D
【考点 3】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5.如图,在△ABC 中,∠C=90°,AD 平分∠BAC,AB=6,CD
=2,则点 D 到 AB 的距离是_2_,△ABD 的面积是_6_.
用 HL 证 Rt△ABC≌Rt△DEC. 得 ∠A=∠D, 从而 AB∥DE.
10.如图,在△ABC 和△DEF 中,下面有四个条件,请你在其中 选 3 个作为题设,余下的 1 个作为结论,写一个真命题,并加 以证明. ① AB=DE;②AC=DF;③∠ABC=∠DEF;④BE =CF.
题设:①③④;结论:② 证明提示:BC=BE+EC=CF+EC=EF. 用 SAS 证明△ABC≌△DEF,从而 AC=DF.
证明:(1)如图,连接 AF, ∵Rt△ABC≌Rt△ADE,∴AC=AE,BC=DE, ∵∠ACB=∠AEF=90°,AF=AF, ∴Rt△ACF≌Rt△AEF, ∴CF=EF.∴BF+EF=BF+CF=BC, ∴BF+EF=DE;
(2)如图,DE=BF-EF,理由是: 连接 AF,∵Rt△ABC≌Rt△ADE, ∴AC=AE,BC=DE, ∵∠E=∠ACF=90°,AF=AF, ∴Rt△ACF≌Rt△AEF,∴CF=EF, ∴DE=BC=BF-FC=BF-EF,即 DE=BF-EF.
24.已知 Rt△ABC≌Rt△ADE,其中∠ACB=∠AED=90°. (1)将这两个三角形按图①方式摆放,使点 E 落在 AB 上,DE 的延长线交 BC 于点 F.求证:BE+EF=DE; (2)改变△ADE 的位置,使 DE 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 F(如图②), 写出此时 BF、EF 与 DE 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数学八年级上人教版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课件
![数学八年级上人教版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528601783e0912a2162ae5.png)
三、解答题:
1 、 已 知 如 图 △ ABC≌△DFE , ∠A=96º,∠B=25º,DF=10cm。
求 ∠E的度数及AB的长。
A
D
B
CE
F
2 已知如图 CD⊥AB于D,BE⊥AC于E, △ ABE≌△ACD , ∠ C=20º, AB=10 , AD=4,G为AB延长线上的一点。 求 ∠EBG的度数及CE的长。
C E
F
A
D BG
3如图:已知△ABC≌△ADE,BC的延长 线 交 DA 于 F , 交 DE 于 G , ∠ ACB=105º, ∠CAD=10º,∠D=25º。 求 ∠EAC,∠DFE,∠DGB的度数。
D
G FC
E
A
B
寻找对应元素的规律
(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 (4)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边是对应边, 最小的边是对应边; (5)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对应角, 最小的角是 对应角;
2、引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2 如图2,已知△ABC中,AB=AC, D在AB上,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 BD=CE,DE与BC交于点F. 求 证:DF=EF.
提示:此题辅助线作法 较多,如: ①作 DG∥AE交BC于G; ②作EH∥BA交BC的延 长线于H; 再通过 证三角形全等得DF= EF.
三角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
1.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1 如图1,已知△ABC中,AD 是△ABC的中线,AB=8,AC=6, 求AD的取值范围.
提示:延长AD至A',使 A'D=AD,连结 BA'.根据“SAS”易证 △A'BD≌△ACD,得AC =A'B.这样将AC转移 到△A'BA中,根据三角 形三边关系定理可解.
《全等三角形》讲义(完整版)
![《全等三角形》讲义(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56e5e4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6.png)
全等三角形讲义一、知识点总结全等三角形定义:形状大小相同,并且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形三角形。
补充说明: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1)边边边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SSS ) (2)边角边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SAS) (3)角边角定理: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ASA ) (4)角角边定理: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称AAS ) (5)斜边、直角边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称HL ) 角平分线的性质: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OP 平分∠AOB ,PM ⊥OA 于M ,PN ⊥OB 于N , ∴PM=PN角平分线的判定: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PM ⊥OA 于M ,PN ⊥OB 于N ,PM=PN ∴OP 平分∠AOB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等。
二、典型例题举例A BC PMNO A BC PMNO例1、如图,△ABN ≌△ACM,∠B 和∠C 是对应角,AB 与AC 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和对应角.例2、如图,△ABC 是一个钢架,AB=AC ,AD 是连结点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求证:△ABD ≌△ACD .例3、已知:点A 、F 、E 、C 在同一条直线上, AF =CE ,BE ∥DF ,BE =DF . 求证:△ABE ≌△CDF .例4、如图:D 在AB 上,E 在AC 上,AB =AC ,∠B =∠C .求证AD =AE .例5、如图:∠1=∠2,∠3=∠4 求证:AC=AD例6、如图,B 、E 、F 、C 在同一直线上,AF ⊥BC 于F ,DE ⊥BC 于E ,AB=DC ,BE=CF ,你认为AB 平行于CD 吗?说说你的理由D CB ACADB123 4例7、如图1,△ABC 的边AB 、AC 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ABDE 和正方形ACFG ,连结EG ,试判断△ABC 与△AEG 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例8、如图,OC 是∠AOB 的平分线,P 是OC 上的一点,PD ⊥OA 交OA 于D ,PE ⊥OB 交OB 于E ,F 是OC 上的另一点,连接DF ,EF ,求证DF =EF例9、如图,△ABC 中,AD 是它的角平分线,P 是AD 上的一点,PE ∥AB 交BC 于E ,PF ∥AC 交BC 于F ,求证:D 到PE 的距离与D 到PF 的距离相等例10、如图,在△ABC 中,AD 为∠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E ,DF ⊥AC 于F ,△ABC 面积是282cm ,AB =20cm ,AC =8cm ,求DE 的长.AGF C BDE图1AEB DCFAB CDE D C EFBA 例10、已知:BE ⊥CD ,BE =DE ,BC =DA ,求证:① △BEC ≌△DAE ;②DF⊥BC .例11、如图,已知:E 是∠AOB 的平分线上一点,EC ⊥OB ,ED ⊥OA ,C ,D 是垂足,连接CD ,求证:(1)∠ECD=∠EDC ;(2)OD=OC ;(3)OE 是CD 的中垂线.三、专题版块专题一: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 BAC=40°,分别以AB 、AC 为边作两个等腰三角形ABD 和ACE ,使∠BAD=∠CAE=90°.(1)求∠DBC 的度数.(2)求证:BD=CE.例2、如图,A B ∥CD,AF ∥DE,BE=CF,求证:AB=CD.例3、如图在△ABC 中,BE 、CF 分别是AC 、AB 边上的高,在BE 延长线上截取BM =AC ,在CF 延长线上截到CN =AB ,求证:AM =AN 。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总复习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6a3786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0.png)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总复习完整版全等三角形总复习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几何证明的基础,也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全等三角形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
一、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比如,若△ABC ≌△DEF,则 AB = DE,BC = EF,AC = DF。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例如,△ABC ≌△DEF 时,∠A =∠D,∠B =∠E,∠C =∠F。
3、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边边边”(SS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边角边”(SA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AS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角角边”(AA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HL)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四、全等三角形的常见模型1、平移型两个三角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平移,对应边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对称型两个三角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称,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旋转型两个三角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五、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步骤1、分析题目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需要证明的结论。
2、确定方法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特点,选择合适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3、书写证明按照逻辑顺序,清晰地书写证明过程,每一步都要有依据。
六、全等三角形的应用1、测量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无法直接测量的距离或长度。
2、证明线段和角的相等关系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出对应线段和角相等。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课件2_6-10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小结与复习课件2_6-10](https://img.taocdn.com/s3/m/07cad2a5964bcf84b8d57b41.png)
∵∠ACB=∠ECD,CB=CD,
∠ABC=∠EDC, ∴△EDC≌△ABC(ASA).
CD
∴DE=BA.
E
答:测出DE的长就是A、B之间的距离.
花瓶里的纸花与笔筒中毛笔同时被主人摆放在案桌上。之后,蚂蚁逢人便说:“当你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时,不妨换一种方式。玛茨亚很机灵,不过还是被吓了一跳。 电影在线观看 /tv/29.html 它倒还能挺直身子走路。
AD=AD, AB=AC,
∴ Rt△ADB ≌ Rt△ADC(HL). ∴BD=CD.
A
B
D
C
方法总结
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距离和长度,还可对某些 因素作出判断,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先明确实际问题;
(2)根据实际抽象出几何图形;
(3)经过分析,找出证明途径; (4)书写证明过程.
考点四 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例4 如图,两根长均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旗杆与地面 垂直,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上的木桩上,两根木桩离旗杆底部的 距离相等吗?
A
【分析】将本题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就是证明BD=CD.由已知条件可知AB=AC,
AD⊥BC.
B
D
C
解:相等,理由如下:
∵AD⊥BC, ∴∠ADB=∠ADC=90°. 在Rt△ADB和Rt△ADC中,
针对训练
5.如图,有一湖的湖岸在A、B之间呈一段圆弧状,A、B间的距离不 能直接测得.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或方法设计测量方案,求出A、B间 的距离吗?
解:要测量A、B间的距离,可用如下方法:
D=BC,
再作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
线上,
“现在我再来匀一匀。,
八年级数学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数学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e707868762caaedd33d475.png)
初二数学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人教新课标版一、学习目标:1. 复习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以及角平分线的作图方法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建立知识系统;2. 使学生总结寻找全等三角形及其全等条件的方法、归纳常见辅助线的作法,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解题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将所学知识科学地组织起来,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难点: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点分析: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是研究平面几何的重要工具。
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经常将全等与其他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式多种多样,为全等这一传统的话题增添了新颖的味道。
1.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知识点一: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路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将解决的问题归结到证明某两个三角形的全等后,采用哪个全等判定定理加以证明,可以按下图思路进行分析:⎧→⎧⎪⎪→⎨⎪⎪⎪→⎩⎪⎪→→⎧⎪⎪→⎧⎪⎪⎨⎨⎪→⎨⎪⎪⎪⎪⎪→⎩⎩⎪⎪→⎧⎪⎨→⎪⎩⎪⎩SAS SSS HL AAS SAS ASA AAS ASA AAS 找夹角已知两边找第三边找直角边为角的对边找任一角找夹角的另一边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边的另一角找边的对角找夹边已知两角找任一对边 切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1. 如图,,,,A F E B 四点共线,AC CE ⊥,BD DF ⊥,AE BF =,AC BD =。
求证:ACF BDE ∆≅∆。
思路分析:从结论ACF BDE ∆≅∆入手,全等条件只有AC BD =;由A E B F =两边同时减去EF 得到AF BE =,又得到一个全等条件。
还缺少一个全等条件,可以是CF DE =,也可以是A B ∠=∠。
由条件AC CE ⊥,BD DF ⊥可得90ACE BDF ∠=∠=,再加上AE BF =,AC BD =,可以证明ACE BDF ∆≅∆,从而得到A B ∠=∠。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4af6a6b4028915f814dc23a.png)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及复习一、知识网络⎧⎧⎨⎪⎩⎪⎪⎧⎪⎪→⇒⎨⎪⎪⎪⎨⎪⎪⎪⎪⎪⎪⎩⎩⎧⎨⎩对应角相等性质对应边相等边边边 SSS 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应用边角边 SAS 判定角边角 ASA 角角边 AAS 斜边、直角边 HL 作图 角平分线性质与判定定理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基本概念1、“全等”的理解 全等的图形必须满足:(1)形状相同的图形;(2)大小相等的图形;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同样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二)灵活运用定理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至少要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因此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总是先寻找边相等的可能性。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隐含的等量元素,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总复习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a98d4e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10.png)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总复习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各种几何问题都有着关键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咱们来好好复习一下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全等三角形。
简单来说,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就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这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全等三角形有很多判定方法,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种是“边边边”(SSS)判定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对应相等,那这两个三角形就全等。
比如说有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 3cm、4cm、5cm,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分别是3cm、4cm、5cm,那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第二种是“边角边”(SAS)判定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那这两个三角形也全等。
比如一个三角形两条边分别是 5cm、6cm,它们的夹角是 60 度,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两条边也是5cm、6cm,夹角也是 60 度,那这两个三角形就全等。
接下来是“角边角”(ASA)判定法。
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时,它们全等。
比如一个三角形两个角分别是 40 度、60 度,夹边是 8cm,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角也是 40 度、60 度,夹边也是8cm,那它们就全等。
还有“角角边”(AAS)判定法。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这两个三角形也全等。
比如说一个三角形两个角是 50 度、70 度,其中 70 度角的对边是 10cm,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两角也是 50 度、70 度,70 度角的对边也是 10cm,那这两个三角形就全等。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得灵活运用这些判定方法。
有时候题目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边或者角相等,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些已知条件去推导。
比如说,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中线相等,我们可以通过中线的性质,得出被中线分割的两边相等,从而找到全等的条件。
再比如,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我们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底边相等,再结合其他条件去判断全等。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讲义及答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讲义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c34b76f90f76c661371a99.png)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实用资料三角形全等之动点问题(讲义)➢课前预习已知:如图,AB=18 cm,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2 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BA以1 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B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请解答下列问题:(1)AP=_______,QB=_______(含t的式子表达);(2)在P,Q相遇之前,若P,Q两点相距6 cm,则此时t的值为_______.➢知识点睛由点(___________)的运动产生的几何问题称为动点问题.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1.研究_____________;2.分析_____________,分段;3.表达_____________,建等式.➢精讲精练1.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AD=10,点E为边EAD上一点,且AE=7.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向点C运动,连接AP,DP.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1)当t=1.5时,△ABP与△CDE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当t为何值时,△DCP≌△CDE.2.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90°,AD=12,BC=2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AD向点D运动,动点Q从点C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CB向点B运动,P,Q同时出发,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连接PQ,DQ.设点P运动时间为x秒,请求出当x为何P D A值时,△PDQ ≌△CQD .3.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10 cm ,BC =8 cm ,点D 为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BC 上以每秒3 cm 的速度由点B 向点C 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点C 向点A 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若某一时刻△BPD 与△CQP 全等,求此时t 的值及点Q 的运动速度.D CBA4.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 cm,点E在边AB上,且AE=4 cm,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2 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点C向点D运动.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E与△CQP 全等,求此时t的值及点Q的运动速度.5. 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 =DC =4,AD =BC =5.延长BC 到E ,使CE =2,连接DE .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 -CD -DA 向终点A 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 (1)请用含t 的式子表达△ABP 的面积S .(2)是否存在某个t 值,使得△DCP 和△DCE 全等?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DA6. 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AB =CD =3 cm ,AD =BC =5 cm ,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 cm 的速度沿BC 方向向点C 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2 cm 的速度沿CD -DA -AB 向点B 运动,P ,Q 同时出发,当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随之停止,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含t 的式子表达△CPQ 的面积S ,并直接写出t 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某个t 值,使得△ABP 和△CDQ 全等?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DA【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2t,t(2)4s➢知识点睛速度已知1.研究背景图形,标注;2.分析运动过程,分段;3.表达线段长,建等式.➢精讲精练1.解:(1)当t=1.5时,△ABP≌△CDE.理由如下:如图,由题意得BP=2t∴当t=1.5时,BP=3∵AE=7,AD=10∴DE=3∴BP=DE在矩形ABCD 中 AB =CD ,∠B =∠CDE 在△ABP 和△CDE 中AB CD B CDE BP DE =⎧⎪∠=∠⎨⎪=⎩∴△ABP ≌△CDE (SAS ) (2)如图,由题意得BP =2t ∵BC =10 ∴CP =10-2t若使△DCP ≌△CDE ,则需CP =DE即10-2t =3,t =72∴当t =72时,△DCP ≌△CDE .2. 解:如图,由题意得AP =x ,CQ =2x∵AD =12 ∴DP =12-x要使△PDQ ≌△CQD ,则需DP =QC 即12-x =2x ,x =4∴当x =4时,△PDQ ≌△CQD .3. 解:如图,由题意得BP =3t∵BC =8 ∴PC =8-3t∵AB =10,D 为AB 中点 ∴BD =12AB =5 ①要使△BDP ≌△CPQ , 则需BD =CP ,BP =CQ 即5=8-3t ,t =1 ∴CQ =3t =3则Q 的速度为Q v =s t =31=3(cm/s )即当t =1,Q 的速度为每秒3cm 时,△BDP ≌△CPQ .②要使△BDP ≌△CQP ,则需BP =CP ,BD =CQ 即3t =8-3t ,CQ =5∴t =43则Q 的速度为Q v =s t =5×34=154(cm/s )即当t =43,Q 的速度为每秒154cm 时,△BDP ≌△CQP .综上所述,当t =1,Q 的速度为每秒3cm 或t =43,Q 的速度为每秒154cm 时,△BPD 与△CQP 全等.4. 解:如图,由题意得BP =2t∵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0cm ∴AB =BC =10 ∴PC =10-2t ∵AE =4 ∴BE =10-4 =6①要使△BEP ≌△CPQ , 则需EB =PC ,BP =CQ 即6=10-2t ,CQ =2t ∴t =2,CQ =4则点Q 的速度为Q v =s t =42=2(cm/s )即当t =2,Q 的速度为每秒2cm 时,△BEP ≌△CPQ . ②要使△BEP ≌△CQP , 则需BP =CP ,BE =CQ 即2t =10-2t ,CQ =6∴t =52则点Q 的速度为Q v =st=6×25=125(cm/s ) 即当t =52,Q 的速度为每秒125cm 时,△BEP ≌△CQP .综上所述,当t =2,Q 的速度为每秒2cm 或t =52,Q 的速度为每秒125cm 时,△BEP 与△CQP 全等.5. 解:(1)①当P 在BC 上时,如图,由题意得BP =2t (0<t ≤2.5)1214224ABP S AB BP t t∆=⋅=⨯⨯=∴②当P 在CD 上时,(2.5<t ≤4.5)12145210ABP S AB BC∆=⋅=⨯⨯=∴ ③当P 在AD 上时,由题意得AP =14-2t (4.5<t <7)12141422284ABP S AB APt t ∆=⋅=⨯⨯=∴--() (2)①当P 在BC 上时, 如图,由题意得BP =2t要使△DCP ≌△DCE ,则需CP =CE ∵CE =2 ∴5-2t =2,t =1.5即当t =1.5时,△DCP ≌△DCE②当P 在CD 上时,不存在t 使△DCP 和△DCE 全等 ③当P 在AD 上时,由题意得BC +CD +DP =2t ∵BC =5,CD =4, ∴DP =2t -9要使△DCP ≌△CDE ,则需DP =CE 即2t -9=2,t =5.5即当t =5.5时,△DCP ≌△CDE .综上所述,当t =1.5或t =5.5时,△DCP 和△DCE 全等.6. 解:(1)①当Q 在CD 上时,如图,由题意得CQ =2t ,BP=t ∴CP=5-t (0<t ≤1.5)2121(5)22 5CPQ S CP CQt t t t ∆=⋅=-⋅=-∴11 ②当Q 在DA 上时,(1.5<t ≤4)121(5)327.5 1.5CPQ S CP CDt t∆=⋅=⨯=∴--③当Q 在AB 上时,由题意得BQ =11-2t (4<t <5) 2121(5)(112)2215522CPQ S CP BQt t t t ∆=⋅=-⨯-=-+∴(2)①当Q 在CD 上时,不存在t 使△ABP 和△CDQ 全等 ②当Q 在AD 上时,如图,由题意得DQ =2t -3要使△ABP ≌△CDQ ,则需BP =DQ∵DQ =2t -3,BP =t∴t =2t -3,t =3即当t =3时,△ABP ≌△CDQ .③当Q 在AB 上时,不存在t 使△ABP 和△CDQ 全等 综上所述,当t =3时,△ABP 和△CDQ 全等.。
全等三角形讲义
![全等三角形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fd71a2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79.png)
ADB C E FO A DEB C F 平移型对称型全等三角形讲义【知识要点】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1)操作方式: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2)几何描述: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几何中就是借助于边、角以及其它可度量的几何量来描述几何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2、全等三角形的几何表示:如图,△ABC ≌△DEF ;(注意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 3、全等的性质:(求证线段相等、求证角相等的常规思维方法) 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性质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几何语言 ∵△ABC ≌△DEF∴AB=DE ;AC=DF ,BC=EF ;∠A=∠D ,∠B=∠E ,∠C=∠F. 性质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角平分线、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 性质4: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相等 4、三角形全等的常见基本图形【新知讲授】例1、如图,△OAB ≌△OCD ,AB ∥EF ,求证:CD ∥EF.例2、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点 D ,BE ⊥AC 于 点E ,AD 、BE 交于点F ,△ADC ≌△BDF (1)∠C=50°,求∠ABE 的度数.(2)若去掉原题条件“AD ⊥BC 于点 D ,BE ⊥AC 于 点E ”,仅保持“△ADC ≌△BDF ”不变,试问:你能证明:“AD ⊥BC 于点 D ,BE ⊥AC ”吗?AD B CE 例3、如图,△ABC ≌△ADE ,延长边BC 交DA 于点F ,交DE 于点G.(1)求证:∠DGB=∠CAE ; (2)若∠ACB=105°,∠CAD=10°,∠ABC=25°,求∠DGB 的度数.例4、如图,Rt △ABC 中,∠C=90°,将Rt △ABC 沿DE 折叠,使A 点与B 点重合,折痕为DE. (1)图中有全等三角形吗?请写出来;(2)若∠A=35°,求∠CBD 的度数;(3)若AC=4,BC=3,AB=5,求△BCD 的周长.例5、如图,△ABF ≌△CDE.(1)求证:AB ∥CD ;AF ∥CE ;(2)若△AEF ≌△CFE ,求证:∠BAE=∠DCF ;(3)在(2)的条件下,若∠B=35°,∠CED=30°,∠DCF=20°,求∠EAF 的度数.AE F C【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结论是错误的是( ). (A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B )全等三角形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C )全等三角形是一个特殊的三角形(D )如果两个三角形都与另一个三角形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图,△ABC ≌△AEF ,则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C=AF (B )∠EAB=∠FAC (C )EF=BC (D )EF 平分∠AFB3、如图,已知△ABC ≌△DEF ,AB=DE ,AC=DF ,则下列结论:①BC=EF ;②∠A=∠D ;③∠ACB=∠DEF ;④BE=CF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4、如图,△ABD ≌△EFC ,AB=EF ,∠A=∠E ,AD=EC ,若BD=5,DF=2.2则CD=( ). (A )2.2 (B )2.8 (C )3.4 (D )4(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5、如图,已知△ABD≌△ACD,下列结论: ①△ABC 为等腰三角形;②AD 平分∠BAC ;③AD ⊥BC ;④AD=BC.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二、填空题6、已知:如图,△ACD ≌△AEB ,其中CD=EB ,AB=AD ,则∠ADC 的对边是 ,AC 的对应边是 ,∠C 的对应角是 .7、如图,已知△ABD ≌△DCA ,AB 的对应边是DC ,AD 的对应边是 ,∠BAD 的对应角是 ,AB 与CD 的位置关系是 .8、如图,若△OAD ≌△OBC ,且∠O=65°,∠C=20°则∠OAD= .AAFA D C E F(第6题图) (第7题图) (第8题图)三、解答题9、如图,直线l ⊥BC ,将△ABC 沿直线l 翻折得到△DEF ,AB 分别交DF 、DE 于M 、Q 两点,AC 交DF 于点Q.(1)图中共有多少对全等三角形?(不添加其它字母)(2)写出(1)中所有的全等的三角形. 10、如图,△ABC ≌△ADE ,点E 正好在线段BC 上.(1)求证:∠DEB=∠EAC ;(2)若∠1=50°,求∠DEB 的度数.【知识要点】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 1、“SAS ”定理:有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①求证全等的格式:(“全等五行”)如:②利用全等进行几何证明的三大环节:预备证明、“全等五行”、全等应用; ③“边边角”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DBDA1FB CDAA BC D EO在△ABC 和△DEF 中:AB DE A D AC DF =⎧⎪∠=∠⎨⎪=⎩∴△ABC ∽△DEF.(SAS )【新知讲授】“SAS”公理的运用例1、如图,C为AB的中点,CD∥BE,CD=BE,求证:∠D=∠E.巩固练习1、如图,点E、A、C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AB=CE,AC=CD,求证:BC=DE.2、已知:如图,AB=AC,D、E分别为AB、AC的中点,求证:∠B=∠C.例2、已知:如图,AB=CD,∠ABC=∠DCB,求证:∠ABD=∠ACD.巩固练习:1、已知:如图,AB ∥CD ,AB=CD ,AE=DF ,求证:CE ∥BF.2、已知:如图,AB=AD ,AC=AE ,∠1=∠2,求证:∠DEB=∠2.例3、如图,BD 、CE 为△ABC 的两条中线,延长BD 到G ,使BD=DG ,延长CE 到F ,使CE=EF.(1)求证:AF=AG ;(2)试问:F 、A 、G 三点是否在同一直线线?证明你的结论.巩固练习:1.已知:如图,AB ⊥BD 于点B ,CD ⊥BD 于点D ,AB=CD ,BE=DF ,求证:∠EAF=∠ECF.A BC DEF A B C D EF2.已知:如图,AB=AC,AD平分∠BAC,求证:∠DBE=∠DCE.例4、已知:如图,OA=OB,OC=OD,求证:∠ACD=∠BDC. (提示:不能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巩固练习:1、已知:如图,OD=OE,OA=OB,求证:∠A=∠B.2、已知:如图,AB=CD,BE=CF,∠B=∠C,求证:∠EAF=∠EDF.AD B C EF A D B C EA DC B 【课后作业】1、已知:如图,AB ⊥BD ,CD ⊥BD ,AB=DE ,BE=CD ,试判断△AC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如图,点A 、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EA ⊥AD ,FD ⊥AD ,AE=DF ,AB=DC ,求证:∠ACE=∠DBF.3、已知:如图,OD=OE ,OC 平分∠AOB ,求证:∠A=∠B.4、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BC ,AD ∥BC ,求证:AB=CD ,AB ∥CD.5、如图,已知,AB=AC ,AD=AE ,∠BAC=∠DAE.(1)求证:BD=CE ;(2)若∠BAC=∠DAE=α,延长BD 交CE 于点P ,则∠BPC 的度数为 .(用含α的式子表示)ABED C ADBC EF6、如图,C 是线段AB 的中点,CD 平分∠ACE ,CE 平分∠BCD ,CD=CE .(1)求证:△ACD≌△BCE; (2)若∠D=50°,求∠B 的度数.2、“SSS ”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3、①“ASA ”定理:两角及两角所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AAS ”定理:两角及其中一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定理运用】例1、如图,E 、F 两点在线段BC 上,AB=CD ,AF=DE ,BE=CF ,求证:∠AFB=∠DEC.巩固练习:1、如图,已知,AB=AC ,AD=AE ,BD=CE ,延长BD 交CE 于点P ,求证:∠BAC=∠DAE ;在△ABC 和△DEF 中:AB DE BC EF AC DF =⎧⎪=⎨⎪=⎩∴△ABC ∽△DEF.(SSS )在△ABC 和△DEF 中: B E BC EF C F ∠=∠⎧⎪=⎨⎪∠=∠⎩ ∴△ABC ∽△DEF.(ASA ) 在△ABC 和△DEF 中:A DB E BC EF ∠=∠⎧⎪∠=∠⎨⎪=⎩∴△ABC ∽△DEF.(AAS )C A E BD例2、已知:如图,AB=AC ,AD=AE ,∠1=∠2,求证:AF=AG.巩固练习:1、如图,已知,AB=CD ,BE=DF ,AF=CE ,求证:AD ∥BC.例3、如图,C 为线段AB 的中点,AD ∥CE ,∠D=∠E ,求证:CD=EB.巩固练习1、如图,AD 为△ABC 的高线,E 、F 为直线AD 上两点,DE=DF ,BE ∥CF ,求证:AB=AC.E AF DC B 2、如图,∠ABC=∠DCB,BD 、CA 分别是∠ABC、∠DCB 的平分线,求证:AB=DC.例4、如图,△ABC 中,AB=AC ,D 、E 分别在BC 、AC 的延长线上,∠1=∠2=∠3,求证:AD=AE.巩固练习:1、已知:如图,∠A=∠D ,OA=OD ,求证:∠1=∠2.2、已知:AD ∥BC ,AE ⊥BD ,CF ⊥BD ,AE=CF ,求证:AB=CD.E A D C B 例5、已知:如图,AB=CD ,∠A=∠D ,求证:∠ABC=∠DCB.巩固练习:1、已知:如图,AB=AC ,AD=AE ,求证:∠DBC=∠ECB.2、已知:如图,△ABC 中,∠BAC=∠BCA ,延长BC 边的中线AD 到E 点,使AD=DE ,F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CF ,求证:AF=2AD.例6、在△OAB 和△OCD 中,OA=OB ,OC=OD ,∠AOB=∠COD ,AC 、BD 交于点P.(1)①如图1,∠AOB=∠COD=60°,则∠APD= ,AC 与BD 的数量关系是 ;②如图2,∠AOB=∠COD=90°,则∠APD= ,AC 与BD 的数量关系是 ;(2)如图3,∠AOB=∠COD=α°,则∠APD 的度数为 (用含α的式子表示),AC 与BD 之间的等量关系是 ;填写你的结论,并给出你的证明;图1 图2 图3AB CE FDO P D C BA O P D CB AααO P D CB AEBCD CEABE A D B CF ADF图1图2图3F巩固练习: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分别以AC 、BC 为腰在直线AB 的同侧作等腰△ACD 和等腰△BCE ,且CA=CD ,CB=CE ,∠ACD=∠BCE ,直线AE 、BD 交于点F.(1)如图1,若∠ACD=60°,则∠AFB= ;(2)如图2,若∠ACD=α°,则∠AFB= ;(用α的代数式表示) (3)如图3,将图2中的△ACD 绕点C 顺时针旋转一个角度,延长BD 交线段AE 于点F ,试探究∠AFB 与α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出你的证明.例7、已知:AB=AC ,AD=AE ,AF ⊥CD ,AG ⊥BE ,求证:AF=AG.巩固练习:1、如图,已知,AB=AD ,AC=AE ,∠1=∠2.(1)求证:BC=DE ;(2)若AF 平分∠BAC ,求证:AF=AC.AB EDC2、已知:如图,AB=AC ,AD=AE ,求证:AO 平分∠BAC.3、如图,等腰Rt △ABC 中AB=AC ,过A 任作直线l ,BD ⊥l 于点D ,CE ⊥l 于点E. (1) 若l 与BC 不相交,求证:BD+CE=DE ;(2) 当直线l 绕A 点旋转到与BC 相交时,其它条件不变,试猜想BD 、CE 和DE 的关系? 画图并给出证明.课后作业:1、如图,等腰Rt △ABC 和等腰Rt △ADE 中,AB=AC ,AD=AE ,∠BAC=∠DAE=90°. (1)求证:BD=CE ;(2)求证:BD ⊥CE.A B C D EA B CA BDCOA DBC E AD C B 2、已知:如图,AB=AC ,AD=AE ,BD=CE ,求证:∠BAE=∠CAD.3、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CD ,AD=BC ,求证:AB ∥CD ,AD ∥BC.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CB ,AD=CD ,求证:∠A=∠C.5、已知:如图,AD=BC ,AC=BD ,求证:∠D=∠C.A DBCC M E A BD 6、如图1,等腰△ABC 中AB=AC ,D 、E 分别在AC 、AB 上,且AD 、AE ,M 、N 分别BE 、CD 的中点.(1)CD BE ,AM AN ;(填“>”、“=”、“<”)(2)如图2,把图1中的△ADE 绕A 点逆时针旋转任意一个角度,(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7、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CD ,AD ∥BC ,求证:AB=CD ,AD=BC.8、已知:如图,AB//DE ,AE//BD ,AF=DC ,EF=B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讲义——全面完整版一、基础知识1.全等图形的有关概念(1)全等图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例如:图13-1和图13-2就是全等图形图13-1图13-2(2)全等多边形的定义两个多边形是全等图形,则称为全等多边形。
例如:图13-3和图13-4中的两对多边形就是全等多边形。
图13-3 图13-4(3)全等多边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两个全等的多边形,经过运动而重合,相互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4)全等多边形的表示例如:图13-5中的两个五边形是全等的,记作五边形ABCDE ≌五边形A ’B ’C ’D ’E ’(这里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
图13-5表示图形的全等时,要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
(5)全等多边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6)全等多边形的识别对边形相等、对应角相等的两个多边形全等。
A B DC E B ’A ’ C ’ D ’ E ’(1)根据定义若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根据SSS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中有一个与(SSS)全等识别法相类似,即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就成为全等三角形。
(3)根据SAS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机器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法中同样有一个是与(SAS)全等识别法相类似,即一角对应相等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当相似比为1时,即为全等三角形。
(4)根据AS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5)根据AAS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识别(1)根据HL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SSS、SAS、ASA、AAS对于直角三角形同样适用。
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分为:已知一锐角和一边或已知两边。
4.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四种:“SSS”、“SAS”、“ASA”、“AAS”。
每一种都有给出三个独立的条件,在具体问题中,题设往往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其余的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和证明。
判定方法的选择:具体地说,证明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有:对顶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角(或对角)的余角(补角)相等;角平分线平分的两角相等;角的等量代换等。
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有:同一线段;中点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等腰三角形的两腰;边的等量代换等。
为什么“AAA”和“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是因为有三个角相等,但边不一定相等,则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13-6,可以看出△ABC不全等于△ADE;同样,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也不能确定三角形全等,如图13-7,AB=AB,AC=AD,∠B=∠B,但△ABC 与△ABD不全等。
图13-6 图13-75.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如何入手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一般采用“综合法”与“分析法”两种。
(1)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条件入手,进行推理,逐步向要证的结论推进,如从已知条件中推导出对应边或对应角相等,从而推导出三角形全等。
同时,也可以从三角形全等推导出对应边、对应角的相等,达到正题的目的。
(2)分析法,即从欲证的结论出发,分析结论成立的必需条件,各种条件联系已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逐步靠拢已知条件,从而分析出已知与结论的因果关系。
证题时,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更加有效,证三角形全等时,既要有明显的已知条件,又要有隐藏的条件,通过综合法罗列已知条件,再通过分析法找出隐藏条件,从而得证。
二、经典例题例1:(1)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两边的长分别为2cm ,13cm ,又知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偶数,求第三边长。
(2)在△ABC 中,已知∠A+∠C=2∠B,∠C-∠A=80°,求 ∠C 。
[考点透视] (1)考察三边关系的应用;(2)考察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参考答案] 解:(1)设第三边为xcm ,则132132-<<+x 即1115<<x∴周长L x x =++=+21315的范围是1511151515+<+<+x 即2730<<L 又L 为偶数 ∴=L 28∴=+=L x 1528 ∴=x 13即第三边长为13cm (2) ∠+∠=∠A C B 2∴∠+∠+∠=∠+∠+∠=∠+∠=∠=A B C A C B B B B ()23180∴∠=B 60∴∠+∠=∠=A C B 2120又∠-∠=C A 80由∠+∠=∠-∠=⎧⎨⎪⎩⎪A C C A 12080A B DE C ADC B得∠=∠=⎧⎨⎪⎩⎪A C 20100∴∠=C 100例2:已知,在△ABC 中,AD 是角平分线,∠=B 66,∠=C 54,DE AC ⊥于E ,求:∠ADB 和∠ADE[考点透视] 考察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角平分线、高线的性质[参考答案] 解: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BAC B C 180=-+=180665460 ()又AD 平分∠BAC∴∠=∠=⨯=CAD BAC 12126030∴∠=∠+∠=+=ADB CAD C 30548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在Rt ADE ∆中∠=-∠=-=ADE CAD 9090306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例3:已知:在∆ABC 和∆A B C '''中∠=∠∠=∠⊥A A B B CD AB '',,于D ,C D A B ''''⊥于D’,且CD C D =''求证:∆∆ABC A B C ≅'''A A ’D D’B C B’ C’[考点透视]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和这两个角夹边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参考答案] 证明:在Rt ADC ∆和Rt A D C ∆'''中∠=∠∠=∠==⎧⎨⎪⎩⎪A A ADC A D C CD C D ''''''90∴=AC A C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在∆ABC 和∆A B C '''中∠=∠∠=∠=⎧⎨⎪⎩⎪A AB B AC A C ''''∴≅∆∆ABC A B C AAS '''()三.适时训练(一)精心选一选1.在△ABC 中,∠A:∠B:∠C=1:2:3,且△ABC ≌△DEF ,BC=EF ,点A 的对应顶点是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 与∠F 互余B. ∠C 与∠D 互余C. ∠B 与∠F 互余D. ∠A 与∠E 互余2.如图,△ABC 中,AB=AC ,CE 、BD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中线,AM ⊥CE 于M ,AN ⊥BD 于N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 3对B. 4对C. 5对D. 6对3.如图,△ACD 中,AB ⊥CD 且BD >CB ,△BCE 和△ABD 都是等腰Rt △,下列结论① △ABC ≌△DBE ;② △ACB ≌△ABD ;③ △CBE ≌△BED ;④ △ACE ≌△ADE ;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C. ①③④D. ②③④ 4.如图,△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AB ,AC 边翻折180°形成的,若∠1:∠2:∠3=28:5:3,则∠度数为( )A. 60°B. 70°C. 80°D. 90°5.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D. 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Rt △全等交点.()(A)高(B)角平分线(C)中线(D)垂直平分线已知7.下列条件能判定△ABC≌△DEF的一组是()(A)∠A=∠D,∠C=∠F, AC=DF(B)AB=DE, BC=EF,∠A=∠D(C)∠A=∠D,∠B=∠E,∠C=∠F(D)AB=DE,△ABC的周长等于△DEF的周长(二)细心填一填1.如图2-1,一长方形ABCD纸片,以EF为折痕折叠,点B落在点M,EN是∠MEC的角平分线,则∠FEN=2.如图2-2,在△ABC中,∠BAC:∠ABC:∠ACB=3:5:10,且△ABC≌△,则∠1:∠2=3.如图2-3,若△ABC≌△ADE,∠E=∠C,∠1=20°,则∠2=4.如图2-4,在正方形ABCD中,E是AD中点,F是BA延长线上一点,AB=2AF,在图中可通过(填“平移”,“翻折”,或“旋转”)使△ABE变到△ADF的位置,这时BE与DF之间的位置关系是5.如图2-5,△ABC中,∠C=90°,AC=BC,AD平分∠CAB,DE⊥AB于E,若AB=4cm,则△BDE 的周长是6. 已知,如图2-6,AD=AC,BD=BC,O为AB上一点,那么,图中共有对全等三角形.7. 如图2-7,△ABC≌△ADE,则,AB= ,∠E=∠.若∠BAE=120°,∠BAD=40°,则∠BAC= °.8. 在△ABC和△ABD中,∠C=∠D=90,若利用“AAS”证明△ABC≌△ABD,则需要加条件或;若利用“HL”证明△ABC≌△ABD,则需要加条件,或.9. 把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工具(卡钳),如图2-9,若测得AB=5厘米,则槽宽为米。
10. 工人师傅砌门时,如图所示,常用木条EF固定矩形木框ABCD,使其不变形,这是利用,用菱形做活动铁门是利用四边形的。
图2-1 图2-2 图2-3图2-4 图2-5 图2-6图2-7 图2-9 图2-10三、认真答一答1.如图,AB=AD,AC=AE,且∠DAB=∠CAE,BE与CD交于点P,AP的延长线交BC于F,试判断∠BPF与∠CPF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2.如图,AM为△ABC的中线,AE⊥AB,AF⊥AC,且AE=AB,AF=AC,MA的延长线交EF于点P,求证:AP⊥EF。
3. 已知:如图,C 为 BE 上一点,点A 分别在BE 两侧.AB ∥ED,AB=CE,BC=ED. 求证:AC=CD.4.已知:如图,OP 是∠AOC 和∠BOD 的平分线,OA =OC ,OB =OD .求证:AB =CD5.我们知道: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类似地,我们定义:至少有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等对边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