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四节 主要器官系统发生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29
脱训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1、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脱训后,最大摄氧量与心血 管变量关系的时间变化流程 图(引自Scott KP,et al,2009)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30
2.对几种主要身体素质的影响
脱训后,肌肉力量和功率会下降 脱训后,速度和灵敏的损失相对较少 脱训后,运动员的柔韧性下降会很快
12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
1、反射时:动作越复 杂,有关中枢之间传递 延搁时间就越长,进入 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 越长。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13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动作越复杂, 有关中枢之间传递延搁时间就越长, 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越长。
①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比躯体性神经 大
传导速度慢 突触联系较多
运动 项目
运动 强度
训练 水平
赛前 状态
准备 活动
“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 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18
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可在一段时
间内保持于较高的机能状态,这一阶段称为稳定状态(steady state)。
运动生理学
7
准备活动:准备活动(warm –up exercise)是指在正式训练和
比赛前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性身体练习。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8
准备活动 — 生理作用
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4 增强皮肤血流 5
痕迹效应 6
1 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 2 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

人体解剖学 第十一章 生殖系统

人体解剖学   第十一章 生殖系统

第五篇 人体的发生与发育人体的发生与发育包括生殖细胞形成、受精、胚胎发育以及出生后的成长发育。

生殖细胞的形成是亲代的生殖系统完成的;两种生殖细胞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是很复杂的。

受精卵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变化,包括卵裂、形态发生、生长和分化,最终发育成与亲代相似的个体。

出生后的生长和发育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一个阶段连着一个阶段,不能跨越,也不能逆转,前一个阶段的完成是后一个阶段的开始。

第十一章 生殖系统【学习目标】:1.掌握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概况; 2.了解男性、女性内生殖器的形态结构; 3.掌握睾丸、卵巢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生殖系统perproductive systom 的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和分泌性激素。

男、女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虽然不同,但都可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内生殖器又包括生殖腺、输送管道、附属腺体。

外生殖器裸露于体表,是显示性别差异和实现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器官。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一、男性内生殖器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输精管道及附属腺体(图11—1)。

(一)睾丸睾丸testis 为男性生殖腺,由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构成,具有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功能。

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

睾丸呈扁卵圆形,表面光滑,前缘游离,后缘与附睾和输精管起始段相接触,睾丸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也由此出入。

睾丸表面有一层坚厚的纤维膜,称为白膜tunica albuginea 。

在睾丸后缘,白膜增厚并突入睾丸内形成睾丸纵隔,从睾丸纵隔向睾丸实质内放射状发出许多睾丸小隔.将睾丸实质分成许多锥体形的睾丸小叶。

睾丸小叶内含有盘曲的精曲小管,进入睾丸纵隔内互相吻合成网。

精曲小管上皮能产生精子。

精曲小管之间的间质细胞可分泌男性激素。

【知识与应用】睾丸有时在出生后仍未降入阴囊而停滞于腹腔或腹股沟管等处,称为隐睾,隐睾的儿童在成人后因腹腔内温度较高,睾丸不易精子的发生,从而将影响生殖能力,并可发生恶变。

11休克

11休克
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扩张 血管床容积增大 回心血量减少 “自身输血”作用停止
2.“自身输液”作用停止
1.毛细血管血流淤滞流体静压升高 2.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3.恶性循环的形成,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缺血、缺氧、酸中毒 微循环血管大量开放
血液滞留,回心血量减少 心输出量、血压下降,交感兴奋
调节肽类
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Ⅱ,Ang Ⅱ ) 肾灌注压下降,激活 肾素分泌 NE激活肾小球旁器的 β1受体 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多, 远曲小管Na+负荷减少, 激活肾素分泌
RAAS
调节肽类
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
抗利尿激素(ADH), 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和血浆
晶体渗透压升高,刺激下
组织灌流进一步减少
(四)主要临床表现
血压进行性下降 80/50mmHg
脑灌流不足—— 转向昏迷
心灌流不足—— 心搏无力
皮肤血管灌流减少——发凉, 发绀
肾血流持续不足——少尿或无尿
三、休克难治期
微循环的改变
微循环特点:不灌不流,血液高凝,组织细胞无血供
微循环的改变
1.微血管反应性显著下降
微血管平滑肌麻痹,对血管活性药物反应性消失
儿茶酚胺
兴奋β-受体
血管活性胺类
组 胺
血管活性胺类
5-羟色胺(serotonin,5-HT) 主要来源于VEC,肥大细胞 功能:收缩微静脉,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加重DIC
5-HT转运蛋白
(二)调节肽
内皮素 (endothelin,ET) 强大的缩血管及正性心肌肌力作用 心脏毒性作用 具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次日7时血压降至70/40mmHg,静推肾上腺素血 压不能回升,患者昏迷,7时30分血压测不到,呼吸、 心跳微弱。7时50分抢救无效,宣告死亡。

生理学教材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教材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本章导读神经系统是机体内最重要的调控系统。

本章主要讲述机体各器官系统完成多种功能的神经调节机制、特征与规律。

本章的前三节内容可看作总论部分,后四节应为各论部分。

总论讲述神经系统完成各种功能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各论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各论讲述神经系统重要的部分具体功能。

第一节介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生理特性与基本功能。

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具有接受信息、整合信息和传送信息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介绍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是突触,按照信息传递方式突触分化学突触与电突触两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内主要是化学性突触。

根据突触前成分对突触后成分的影响,化学性突触又分为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两种。

前者的突触前末梢兴奋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的突触后电位,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者的突触前末梢的兴奋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突触后电位,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两者都属于局部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必须经过整合才能在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完成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中枢抑制中突触后抑制的形成基础,另一种重要的抑制是突触前抑制,是去极化抑制,其形成的结构基础是在突触前存在轴-轴突触。

以上突触传递过程均属于快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内还存在慢突触传递过程。

化学突触是以神经递质作为中介物质完成信息传递的。

神经递质包括小分子的引起快突触传递的经典递质和大分子的以引起慢突触电位为主的神经肽。

两类递质可共存于同一神经终末。

化学性突触传递具有与神经纤维传导不同的重要特征。

第三节主要介绍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根据反射中枢的结构可将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与多突触反射。

反射中枢的神经元池由于其结构的不同可使其输出信号发生辐散、会聚或延长等变化。

从而使反射活动具有一定的特征。

第四节介绍感觉(主要是躯体感觉)形成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11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

11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

黏 膜 下 层
气 管 腺
粘液性腺泡 浆液性腺泡
(三)外膜
•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软骨或骨, 构成管壁的支架,保持气道的畅通。
呼 吸 道 的 一 般 结 构
二、鼻黏膜的结构特点
•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也是嗅觉器官。鼻 腔覆以鼻黏膜,鼻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 成,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
肺泡管、肺泡囊与肺泡
从终末细支气管到肺泡
肺泡上皮
由Ⅰ型和Ⅱ型2种肺泡细胞组成。 1)Ⅰ型肺泡细胞 细胞扁平,含核部位略厚,其他部位很薄, 约0.2 μm ,胞质内细胞器甚少,但吞饮小泡较 多。此型细胞虽占肺内细胞数的10%,但所覆盖的 肺泡面积达95%。主要参与气血屏障的组成。损伤 后的Ⅰ型肺泡细胞由Ⅱ型细胞增殖分化补充。
2.肺泡管:管壁大部分为肺泡的开口所占据,只在 相邻的肺泡开口之间存在间断的结节状膨大。膨 大内衬单层立方上皮或单层扁平上皮,其下方为 薄层结缔组织和少量的环形平滑肌。
3.肺泡囊:肺泡囊是几个肺泡共同围成的囊状结构。 在相邻肺泡开口处无平滑肌,故无结节状膨大。 4.肺泡:为多面形的囊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 泡壁很薄,表面衬有肺泡上皮,上皮下有基膜。 相邻肺泡紧密相贴,其间隔为少量的结缔组织, 称肺泡隔。
2)Ⅱ型肺泡细胞
• 细胞嵌于Ⅰ型肺泡细胞之间,并常位于肺泡弯曲 处。占肺内细胞数的12%,覆盖肺泡约5%的表面积。 胞体呈圆形或立方形,核圆形,胞质着色浅,呈 泡沫状。电镜下,细胞游离面有少量的微绒毛, 胞质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还有许 多分泌颗粒。颗粒大小不一,内含同心圆或平行 排列的板层结构,称嗜锇板层小体。主要含磷脂, 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到肺泡的表面,形成 一层薄膜。它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 直径的作用。

第十一章 第四节 主要器官系统发生

第十一章 第四节 主要器官系统发生

(2) 生殖器官的发生
• 原始性腺的发生 原始性腺来自于原肠胚期形成的生殖嵴。中肾形成以后迅速发育增生, 在原肠背系膜两侧突向体腔,称之为尿生殖嵴。不久,沿尿生殖嵴的 长轴出现一条纵沟,将尿生殖嵴分为内侧的生殖嵴和外侧的中肾嵴。 生殖嵴由中肾腹侧的生发上皮增生加厚和向腹腔外突,以及中肾的间 充质细胞加入而形成。当原生殖细胞迁入生殖嵴时,就与增生的生殖 嵴上皮形成初级生殖索,由此形成原始性腺。此时原始性腺含有三类 细胞,即来源于体壁中胚层的上皮、生肾组织的间充质细胞和迁入的 原生殖细胞。
3 呼吸器官的发生
在最后咽囊处,咽的腹壁内胚层向后下方突出形成囊状结构,称 之为肺芽(lung bud)。肺芽开口处的咽部缩细而形成喉。肺芽很快生 长并反复分支,形成气管、支气管直至肺泡。
4. 消化器官的发生 (1) 消化管的发生 喉门以后的前肠形成食管和胃,中肠形成小肠,后肠形成大肠。 肠管最初是直的,后来在与卵黄囊相接处形成肠袢,并据此将肠管 分为降支和升支。在升支的初段形成盲肠原基,发育成盲肠。盲肠 以前的降支弯转盘曲形成小肠,盲肠以后的升支发育成大肠(结肠和 直肠)。 (2) 肝脏和胰脏的发生 在胃后的中肠起始部,肠壁向背腹侧分别外突出囊,形成肝和胰 的原基,后来发育成肝脏、胆囊和胰脏。
再见
• 性腺的分化 性腺的分化是通过原始性腺中的原生殖细胞与生殖嵴体细胞相互作用 来实现的。原生殖细胞在进入生殖嵴之前,具有向雌雄两个方向分化 的潜能,也就是说既可分化为精原细胞,也可分化为卵原细胞。当原 生殖细胞进入生殖嵴之后向雌雄哪个方向分化,并非由自身的性染色 体所决定,而是决定于生殖嵴上皮细胞的性染色体构成。 • 生殖导管的分化 在性腺开始出现性别分化之前,在两条中肾管的外侧,由脏中胚层内 陷形成两条与中肾管平行的管道,称缪勒氏管 (Muller’s duct), 通人泄 殖腔。性腺分化为卵巢时,缪勒氏管前段发育成输卵管,中段发育成 子宫角,后段融合形成子宫体和阴道前部。 • 性腺分化为睾丸时,中肾前部残留的中肾小管与睾丸网管相通,形成 睾丸输出小管(vas efferens)。中肾管变成附睾管和输精管 (vas deferens)。 因此,中肾管前段用于输精,后段为输精和排尿两用。 成为尿生殖管。而缪勒氏管退化,一小部分保留成为成体的遗迹器官 一雄性子宫。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课件

二、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的电 位变化
化学突触的信息传递,由于突触前神经元
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分布着不同的 受体因此突触的信息传递比神经—肌肉接头部位 复杂得多。不同的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以引起 突触后膜去极化,这种局部的去极化电位就称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也可以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 这种局部电位就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同一递 质作用于不同的受体亚型,也可以引起两种不同 的电位变化。
四、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中介物质
(一)、神经递质
1.神经递质
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 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 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完成 信息传递的特定的化学物质。
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u突触前神经元存在合成该递质的前体物
质和酶系 u存储、释放、扩散 u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的效应 u有中止机制 u有递质的拟似剂和受体拮抗剂。
符合上述5个条件,方能定为神经递质。
目前已知递质有几十种
3. 神经递质的代谢 包括递质的合成、储存、 释放、清除及再利用。 4. 神经递质的转运体 递质的转运体不仅存 在于突触前膜,而且存在于囊泡膜上。转 运体转运递质的方式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需要与Na+的耦联。 5. 神经调质 也是由神经元合成的化学物质 , 也作用于特定受体,但不直接传递信息,只 起调节信息传递效率的作用, 称为神经调质。
2~5 10~25

0.1~1.3 1
C
3.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u 双向传导 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回路。 u绝缘性

第十一章 休克

第十一章 休克

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酸中毒 缺氧使CO2和乳酸堆积,引起的酸中毒使 血管平滑肌对CAs反应性降低
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肥大细胞 组 胺
缺血
缺氧
酸中毒
ATP分解
腺 苷
K+通道开放
血管平滑肌舒张 毛细血管扩张
细胞解体
Ca2+通道抑制
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流缓慢 红细胞聚集 血浆外渗,血液黏度增高 毛细血管后阻力
除脾脏并输血补液后血压反而下降? 2、为什么后期给予缩血管药物血压不回升? 3、上述治疗过程还有需改进的方面吗?
第三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细胞机制 神经-体液
微循环学说
交感-肾 上腺系统 兴奋,微 循环灌流 不足引起 的细胞损 害和器官 功能障碍。
体液因子 的泛滥直 接引起微 循环障碍 和细胞、 组织器官 损害。
低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
肺血管阻力升高
ARDS 急性呼吸衰竭
(三)心功能的变化
严重和持续时间较长的休克,可出现功能障碍,其机制: 冠脉血流量减少 酸中毒和高血钾 心肌抑制因子 ①血压↓,心率↑,心室舒张期缩短 ②心率↑,肌力↑,耗氧量增加 H+和K+ 影响Ca2+转运 MDF抑止心肌收缩力,心搏出量减少
DIC
心肌微循环中微血栓形成
内毒素
(四)脑功能的变化
早期 血液重新分布 脑自身调节 进一步发展 脑组织缺血缺氧 能量衰竭 有害代谢物堆积 离子转运紊乱 严重休克后期 脑血供不足 DIC微血栓形成 管壁通透性增高
烦躁不安 无功能障碍
脑细胞损伤 神经功能损害
神志淡漠,昏迷 脑水肿,脑疝
兴奋性神经毒性效应
炎症细胞
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第十一章内分泌《生理学》课件共48张PPT

第十一章内分泌《生理学》课件共48张PPT

性腺疾病
性早熟、性腺功能减退等,表 现为性发育异常。
内分泌失调性疾病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手术切除 肿瘤、控制感染等。
激素替代治疗
补充缺乏的激素,如甲状腺功能 减退者补充甲状腺激素。
抑制激素合成和释放
使用药物抑制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酶抑制剂 用于治疗库欣综合征。
调节免疫功能
要点三
生理作用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 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 抑制糖异生,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抑制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胰高血糖素 则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 糖,维持血糖浓度。
糖尿病类型及临床表现
类型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两种,其中1型糖尿病多 发生于青少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2型糖尿病 多发生于成年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 足。
主要分泌褪黑素,还分泌 多种肽类激素。
生理作用
褪黑素参与调节睡眠-觉醒 周期,维持昼夜节律;肽 类激素具有抗促性腺激素 作用,抑制性腺发育。
胸腺结构、激素及生理作用
胸腺结构
01
位于胸骨柄后方的前纵隔上部,腺体后面附于心包及大血管前
面。
胸腺激素
02
主要分泌胸腺素和多种肽类激素。
生理作用
03
胸腺素具有促进淋巴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作用,参与机体
生理作用
PTH的主要靶器官是肾和骨,通过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平衡。PTH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重吸收钙,减少钙的排泄;同时抑制近端小管重吸收磷,增加磷的排泄。
甲状腺激素与钙磷代谢关系
甲状腺激素对钙磷代谢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可促进骨基质蛋白质分解,使骨钙、磷释放 入血,导致血钙、血磷浓度升高。同时,甲状腺激素还 可增强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进一步增加血钙、血 磷浓度。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睫状体
晶状体
01
睫状体
02
睫状肌收缩时向前内移位, 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厚。 睫状肌舒张时向后外移位, 睫状小带拉紧,使晶状体变薄。
03
睫状小带
04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脉络膜:眼球血管膜的内面的大部分,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具有营养眼球和遮光作用。
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
眼球壁
视网膜:位于血管膜内面,有感光细胞,具有感光作用。
巩膜:占眼球纤维膜的后5∕6,不透明。 相交处有巩膜静脉窦
(一)眼球
瞳孔
巩膜静脉窦
第二章
角膜
眼球血管膜 中层 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丰富血管和色素细胞 由前向后分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3部分。
01
虹膜:圆盘状,中央有一圆孔称瞳孔。
02
瞳孔
虹膜
瞳孔 虹膜 瞳孔缩小 瞳孔开大
睫状体:虹膜后方的增厚部分。
1
第二节 位听器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2
概述:
耳是位听器官,可感受听觉和位置觉。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耳蜗
位听器官
外耳和中耳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外耳 耳廓:集声、判断声源方向 耳垂,可作为采血的部位、 外耳道:传声、扩音作用 表面覆盖皮肤,皮肤内有毛囊、皮脂 腺、耵聍腺等,耵聍腺可分泌耵聍形 成耳垢。 鼓膜:传声作用
角膜呈非正球面
散光
水平面上曲率半径大,焦点位于B; 垂直面上曲率半径小,焦点位于G;
具有屈光成像和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功能。
(二)眼球的功能:
光线通过哪些结构到达眼底?
角膜→前房→瞳孔→后房→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人体解剖生理学-内分泌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内分泌系统
腺细胞的生长发育,腺体增大。
(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ACTH) 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并合成、分
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六)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 见”生殖系统“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1)腺垂体促激素和外周 靶腺激素对下丘脑起 反馈作用,调节腺垂体 激素的分泌。
细胞内生物效应
(三)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 基因表达学说
激素进入细胞膜
与胞浆受体结合→H-R复合物
H-R复合物进入核内
H-R复合物与核内受体结合 此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
的非蛋白质的特异位点上
H-R复合物
调控DNA转录过程
细胞内生物效应
G
激素 受体
第 第二信使
蛋白磷酸化 PK
类固 醇类 激素
细胞膜
兴奋性G蛋白(GS)
激活磷脂酶C(PLC)
PIP2
(第二信使)
IP3 和 DG
内质网 释放Ca2+
激活 蛋白激酶
C
细胞内生物效应
3.酶偶联受体介导-受
体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 模式
膜受体与酶是同一蛋 白分子,本身具有酶活 性,又称受体酪氨酸激 酶。
生长因子、胰岛素
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
膜外N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 膜内C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4.简述激素的作用特征。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
一、下丘脑的内分泌 (一)下丘脑与垂体间
的功能联系:
下丘脑
下丘脑
下 丘 脑 垂 体 束 N垂体
垂 体 门 脉 腺垂体
主要下丘脑激素
主要来源
激素英文名
激素中文名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

医学生理学期末重点笔记--第十一章-内分泌

第十一章内分泌【目的】掌握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关系。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的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

熟悉信号转导机制及其新进展,了解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有关进展。

【重点】1.下丘脑-垂体的功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

2.腺垂体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调节。

3.甲状腺的功能、作用机理及调节。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调节。

第一节概述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两个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一、激素的概念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媒介;它不经导管直接释放入内环境,因此称为内分泌。

二、激素的作用方式1.远距分泌多数激素经血液循环,运送至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称为远距分泌〔telecrine〕。

2.旁分泌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paracrine〕。

3.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至所连接的组织或经垂体门脉流向腺垂体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neurocrine〕。

4.自分泌由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称为自分泌〔autocrine〕。

三、激素的分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含氮类激素:〔1〕蛋白质激素,如生长素、催乳素、胰岛素等;〔2〕肽类激素,如下丘脑调节肽等;〔3〕胺类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

2.类固醇激素:〔1〕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等;〔2〕性激素,如雌二醇、睾酮等。

3.固醇类激素:包括维生素D3、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

4.脂肪酸衍生物:前列腺素。

Get清风第十一章 动物的组织器官与系统 ppt课件

Get清风第十一章 动物的组织器官与系统 ppt课件

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由十余层或数十 层细胞组成。仅靠近外表几层细胞为扁平状,基底层 细胞能不断分裂增生,以补充表层衰老或损伤脱落的 细胞。复层扁平上皮深层的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毛细 血管,有利于复层扁平上皮的营养。这种上皮分布于 皮肤外表、口腔、食管、阴道等器官的腔面,具有耐 摩擦和防止异物侵入等保护作用,受损伤后,上皮有 很强的修复能力。

• ①全泌腺:分泌物充满整个细胞,细胞最后死亡解体, 整个细胞连同分泌物一起排出,如皮脂腺。
• ② 顶浆分泌:细胞顶部的分泌物渐向外表凸出成泡状, 最后连同外包的细胞膜与细胞别离而脱落。细胞顶部 胞膜也随即封闭,细胞质井无丧失。乳腺和局部汗腺 属于此型。
• ③局浆分泌:顶局部泌颗粒以出胞方式将分泌物排出 或分泌物直接透过顶部胞膜而排出,如唾液腺、胰腺 等。
白细胞
单核细胞
血细胞
无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三、肌组织
•肌组织〔musc1e tissue〕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组成。 •肌细胞细长,又称肌纤维〔musc1e fiber〕。 肌纤维的细胞膜称为肌膜〔sarcolemma〕; 肌纤维的细胞质称肌浆〔sarcop1asm〕。 •肌纤维的结构特点:细胞浆中含有大量的肌丝。 •肌纤维的功能特点:能够进行收缩和舒张活动。
P 软骨膜 Cb成软骨细胞 M 软骨基质 Cc软骨陷窝内的软骨细胞 N 软骨细胞核 L 软骨细胞内的脂滴
图1 透明软骨光镜像
图2 软骨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5 纤维软骨模式图
图6 弹性软骨光镜像 (弹性染色)
图7 软骨膜(透明软骨)光镜像 (蓝:外层 绿:内层)
图 8 长 骨 结 构 模 式 图
3、感觉上皮
• 上皮细胞特化形成具有接 受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组 织,如嗅觉上皮、味觉上 皮、视觉上皮和听觉上皮 等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1)活化信号1 (抗原特异性识别信号) * BCR特异性结合抗原的B细胞决定基,
由Igα/Igβ将信号传递到B细胞内 * 辅助受体:CD21/CD19/CD81
(2)活化信号2 (协同刺激信号) * 活化Th2与B细胞间协同刺激分子相互作用 (如CD40L/CD40);
(3)细胞因子(IL-1、IL-2、IL-4等)
(二)TI-1抗原(如LPS等) 1. 高剂量--多克隆诱导B细胞活化 2. 低剂量--产生泛特异性抗体
(三)TI-2抗原(如聚合鞭毛素、荚膜多糖等) 通过与B细胞表面mIgM交联结合,使B细胞活化、 增殖,产生某种泛特异性抗体。
2020/7/15
TD抗原与TI抗原的区别
项目
TD抗原
TI抗原
组成 B细胞和T细胞决定簇 重复B细胞决定簇
CD8+CTL
成熟
效应
CD8+CTL 效应
效应
CD8+CTL
CD8+CTL
3. CD8+效应CTL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主要作用:清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主要作用方式: (1) 溶解靶细胞或诱导凋亡: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 (2) 诱导靶细胞凋亡:表达FasL和分泌TNF-α等CK CD8+效应CTL杀伤、破坏靶细胞后,可循环利用,继续
2020/7/15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 理论意义
➢ 解析免疫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己” 和“非己”
➢ 阐明免疫应答过程和免疫耐受等有关机制
• 临床实践意义
➢ 疾病的发生、转归 ➢ 疾病防治(超敏反应、移植免疫等)
• 免疫耐受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2020/7/15
耐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 – 自身组织抗原天然诱导耐受 – 非自身抗原(如细菌、病毒、毒素、异种个体 组织抗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内胚层分化与器官系统的形成
内胚层经分化,主要形成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器官以及一些内分 泌腺和淋巴器官。
1 原始消化管的分化
由于体褶的出现和不断加深,内胚层在胚体下部内折,使原始消 化管分成原肠和卵黄囊,明显地将原肠胚分割成胚内和胚外两个部分。 即胚内为原肠,胚外为卵黄囊。根据原肠与卵黄囊连接口(卵黄柄)的 位置,将原肠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中肠通过卵黄柄与卵黄囊相通。 2 咽的形成与分化 前肠的前部膨大部形成咽区。咽囊 (pharyngeal pouch),鳃沟,鳃 板,鳃裂(gill cleft),鳃弓(visceral arch)。在哺乳动物,第一对咽囊形 成咽鼓管 (也叫耳咽管)和中耳腔(也叫鼓室);第二对咽囊本身形成扁桃 体,咽囊之间底部外突形成甲状腺;第三和第四对咽囊形成甲状旁腺和 胸腺。
三、中胚层的分化与器官系统的形成
整个中胚层分为头部中胚层、脊索中胚层、背中胚层又称上段胚 层、中间中胚层又称中段中胚层、侧中胚层又称下段中胚层。
1.上段中胚层的分化
上段中胚层最初为长带状位于脊索的两侧,随后由前向后分成许多 节段, 称之为体节(somite)。体节进一步分化为生肌节(myotome)、生 皮节(dermatome)和生骨节(sclerotome)三个部分。生肌节位于背内 侧,后来分化形成骨骼肌,分布于椎间、肋间、躯干部的伸肌和肩带肌 等。生皮节位于腹外侧, 移向外胚层下形成皮肤的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 生骨节位于腹内侧,围绕脊索形成脊柱。
通过器官发生阶段,各种器官经过形态构建和组织分化, 逐渐获得了特定的形态结构并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
一、 外胚层的分化与器官系统形成
外胚层经分化,主要形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以及皮肤的表皮及其衍生 物 1 神经系统的发生 (1) 神经管的形成 (2) 脑的发生 (3) 脊髓的发生 (4) 神经嵴的分化
2 皮肤的表皮及其衍生物的发生
皮肤的表皮及其衍生物来自外胚层。皮肤的表皮从胚胎发育的早 期就开始构建,但毛和皮肤腺的发生迟于其它器官。
(1) 毛的发生
皮肤的表皮细胞向真皮间充质内生长,称为毛芽。毛芽末端膨大 形成毛球。毛球底部向内凹陷并充满间充质,称为毛乳头。毛球顶部 的细胞向上生长并发生角化而形成毛干。毛芽壁上的细胞形成上皮性 毛根鞘,其周围的间充质形成真皮性毛根鞘,两者共同构成毛囊。 (2) 皮脂腺和汗腺的发生 皮脂腺由上皮性毛根鞘的侧壁外突并分支而形成。汗腺形成时, 先由表皮下陷形成一管状结构,其末端盘曲成为腺体的分泌部,直部 成为导管部。分泌部管壁细胞分化为分泌细胞和肌上皮细胞。 (3) 乳腺的发生 乳腺为特化的汗腺,它是由表皮下陷并分支而形成的复管泡状腺。 其结构分为导管部和分泌部,分泌部只有到母畜初情期后才迅速发育 增大。
再见
(2) 生殖器官的发生
• 原始性腺的发生 原始性腺来自于原肠胚期形成的生殖嵴。中肾形成以后迅速发育增生, 在原肠背系膜两侧突向体腔,称之为尿生殖嵴。不久,沿尿生殖嵴的 长轴出现一条纵沟,将尿生殖嵴分为内侧的生殖嵴和外侧的中肾嵴。 生殖嵴由中肾腹侧的生发上皮增生加厚和向腹腔外突,以及中肾的间 充质细胞加入而形成。当原生殖细胞迁入生殖嵴时,就与增生的生殖 嵴上皮形成初级生殖索,由此形成原始性腺。此时原始性腺含有三类 细胞,即来源于体壁中胚层的上皮、生肾组织的间充质细胞和迁入的 原生殖细胞。
• 性腺的分化 性腺的分化是通过原始性腺中的原生殖细胞与生殖嵴体细胞相互作用 来实现的。原生殖细胞在进入生殖嵴之前,具有向雌雄两个方向分化 的潜能,也就是说既可分化为精原细胞,也可分化为卵原细胞。当原 生殖细胞进入生殖嵴之后向雌雄哪个方向分化,并非由自身的性染色 体所决定,而是决定于生殖嵴上皮细胞的性染色体构成。 • 生殖导管的分化 在性腺开始出现性别分化之前,在两条中肾管的外侧,由脏中胚层内 陷形成两条与中肾管平行的管道,称缪勒氏管 (Muller’s duct), 通人泄 殖腔。性腺分化为卵巢时,缪勒氏管前段发育成输卵管,中段发育成 子宫角,后段融合形成子宫体和阴道前部。 • 性腺分化为睾丸时,中肾前部残留的中肾小管与睾丸网管相通,形成 睾丸输出小管(vas efferens)。中肾管变成附睾管和输精管 (vas deferens)。 因此,中肾管前段用于输精,后段为输精和排尿两用。 成为尿生殖管。而缪勒氏管退化,一小部分保留成为成体的遗迹器官 一雄性子宫。
A. 生骨节细胞开始由生肌节和生皮节向外迁移。 B.生骨节细胞聚集形成 软骨脊椎,生皮节开始形成真皮,生肌节细胞沿胚壁向腹侧延伸。C—E. 随细胞迁移,体节的结构变化。
2. 中段中胚层的分化 中段中胚层位于体节侧下方并与 之相连的很细的中胚层组织,它将分 化形成生肾节(nephrotomes)。生 肾节最初和体节一样分节,但后来各 节之间连接成一条细胞带,向后直通 到肛门附近。生肾节将分化形成泌尿 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器官。 (1) 泌尿器官的发生
3 下段中胚层的化
下段中胚层又叫侧中胚层或侧板。它分为脏壁中胚层和体壁中胚 层两层,两层之间的腔隙是体腔。在脏壁中胚层和内胚层、体壁中胚 层和外胚层之间充填有间充质。间充质是胚胎时期的结缔组织, 主要 由中胚层的体节、脏壁中胚层和体壁中胚层的细胞分化而来。脏壁中 胚层形成消化和呼吸器官管壁上的平滑肌、结缔组织和浆膜,体壁中 胚层形成体壁的肌肉和结缔组织。间充质形成心血管和淋巴系统,以 及多种结缔组织、骨髓 肌和平滑肌等。
肾脏的发生重演系统发生时的过 程,先后出现前肾(pronephros)、 中肾(mesonephros)和后肾 A. 当原肾管向尾部延伸时,它诱导间 (metanephros)。
质组织产生原始小管,并与原始小管 组成原肾。B. 伴随原肾退化,形成中 肾小管,构成中肾。C. 后肾是哺乳动 物的最终的肾脏,由输尿管芽诱导产 生。
第四节 主要器官系统发生
器官系统发生是指动物个体发育中,由器官原基演变成 器官的过程。而器官原基来源于三个胚层的细胞分化,并 通过组织发生,实现器官发生。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三个胚层的细胞进一步分化而产 生四类基本组织的过程叫做组织发生(histogenesis),各 类组织相互作用并结合形成更为复杂的器官的过程叫做器 官发生(organogenesis)。
3 呼吸器官的发生
在最后咽囊处,咽的腹壁内胚层向后下方突出形成囊状结构,称 之为肺芽(lung bud)。肺芽开口处的咽部缩细而形成喉。肺芽很快生 长并反复分支,形成气管、支气管直至肺泡。
4. 消化器官的发生 (1) 消化管的发生 喉门以后的前肠形成食管和胃,中肠形成小肠,后肠形成大肠。 肠管最初是直的,后来在与卵黄囊相接处形成肠袢,并据此将肠管 分为降支和升支。在升支的初段形成盲肠原基,发育成盲肠。盲肠 以前的降支弯转盘曲形成小肠,盲肠以后的升支发育成大肠(结肠和 直肠)。 (2) 肝脏和胰脏的发生 在胃后的中肠起始部,肠壁向背腹侧分别外突出囊,形成肝和胰 的原基,后来发育成肝脏、胆囊和胰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