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感觉与运动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习计划

人体解剖生理学习计划

人体解剖生理学习计划第一章:绪论1.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意义1.2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3 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章:细胞与组织2.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2 组织的分类和功能2.3 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第三章:骨骼系统3.1 骨骼系统的构成和组成3.2 骨骼系统的功能和生理特点3.3 骨骼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四章:肌肉系统4.1 肌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4.2 肌肉系统的生理特点和运动功能4.3 肌肉系统的病理生理和运动医学知识第五章:循环系统5.1 心脏结构和功能5.2 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3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第六章:呼吸系统6.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6.2 呼吸过程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6.3 呼吸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七章:消化系统7.1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7.2 消化过程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7.3 消化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八章:泌尿系统8.1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2 泌尿过程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8.3 泌尿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九章:内分泌系统9.1 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和调节9.2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生理特点9.3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十章:神经系统10.1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0.2 神经传导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10.3 神经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十一章:感觉系统11.1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11.2 感觉传导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11.3 感觉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十二章:生殖系统12.1 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2.2 生殖过程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12.3 生殖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十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协调13.1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协调机制13.2 生命活动的节律和周期性13.3 生命活动的平衡和稳定第十四章:运动与运动医学14.1 运动的生理特点和效应14.2 运动医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14.3 运动损伤和康复知识第十五章:营养与健康15.1 营养物质的功能和代谢15.2 膳食与健康的关系15.3 营养与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第十六章:环境适应与生理疾病16.1 生活环境对人体的影响16.2 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16.3 生理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第十七章:年龄与生理17.1 年龄对生理功能的影响17.2 年龄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7.3 健康老龄化的生理原理和实践技术第十八章:性别差异与生理18.1 性别对生理功能的影响18.2 性别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8.3 健康性别平等的生理原理和实践技术第十九章:遗传与生理19.1 遗传对生理功能的影响19.2 遗传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9.3 健康遗传的生理原理和实践技术第二十章:新技术与生理20.1 生理学与新技术的关系20.2 生理学在新技术中的应用20.3 生理学在新技术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以上为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学习大纲,每个章节都包含了结构、功能、生理特点、疾病及保健知识的内容。

骆驼祥子第十一章读后感

骆驼祥子第十一章读后感

骆驼祥子第十一章读后感骆驼祥子第十一章读后感(通用19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骆驼祥子第十一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骆驼祥子第十一章读后感篇1这是一本较薄的小说,仅有15·7万字,数日便看完了,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可是瘾!实在太短了!可是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

他相貌一般,块头大,跑得快,不怕吃苦。

他有梦想的职业–买车,流了三年的汗水,最终换来了一辆自我的新车。

那是抗战时期,北乱成团,祥子稀里糊涂被兵抓去打杂。

车子–他的生命的部分被夺走了。

有一天,炮声把营里的兵吓住了,他们决定迅速转移,祥子趁乱带上兵营里的几匹骆驼,溜了,他卖了骆驼,凑了三十几块大洋,又回到“仁和厂子”拉车。

厂主刘四爷的闺女虎妞,都三十多了还没找到婆家,就是因为太泼辣了,可虎妞骗了祥子“有了”,祥子是丢不掉她了,最终与她成亲,虎妞死于难产,祥子的小福子悲惨的离开人世,祥子人财两空。

从此,祥子憎恨任何人。

他染上了恶习吃喝嫖赌,拉车不勤快,骗人家的钱,借钱不还,甚至用钱出卖别人,祥子彻底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这个故事,所反映了当时北平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个对生活充满期望的人,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一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这个世界!感慨太多了,但没有一个感慨使我笑得起来。

时代的杯具呀!为什么人都走下坡路?正如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同志说的:“国家没前途,个人会有什么前途?”祥子凄惨的结局,使我认识到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是相关的。

骆驼祥子第十一章读后感篇2暑假我就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

人人都有一个理想,祥子也不例外,他的理想是:拥有自己的洋车。

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

然而上天就是要磨炼他,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

生理学教材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教材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本章导读神经系统是机体内最重要的调控系统。

本章主要讲述机体各器官系统完成多种功能的神经调节机制、特征与规律。

本章的前三节内容可看作总论部分,后四节应为各论部分。

总论讲述神经系统完成各种功能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各论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各论讲述神经系统重要的部分具体功能。

第一节介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生理特性与基本功能。

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具有接受信息、整合信息和传送信息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介绍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是突触,按照信息传递方式突触分化学突触与电突触两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内主要是化学性突触。

根据突触前成分对突触后成分的影响,化学性突触又分为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两种。

前者的突触前末梢兴奋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的突触后电位,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者的突触前末梢的兴奋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突触后电位,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两者都属于局部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必须经过整合才能在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完成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中枢抑制中突触后抑制的形成基础,另一种重要的抑制是突触前抑制,是去极化抑制,其形成的结构基础是在突触前存在轴-轴突触。

以上突触传递过程均属于快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内还存在慢突触传递过程。

化学突触是以神经递质作为中介物质完成信息传递的。

神经递质包括小分子的引起快突触传递的经典递质和大分子的以引起慢突触电位为主的神经肽。

两类递质可共存于同一神经终末。

化学性突触传递具有与神经纤维传导不同的重要特征。

第三节主要介绍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根据反射中枢的结构可将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与多突触反射。

反射中枢的神经元池由于其结构的不同可使其输出信号发生辐散、会聚或延长等变化。

从而使反射活动具有一定的特征。

第四节介绍感觉(主要是躯体感觉)形成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第十一部分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精选

第十一部分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精选
42
23
个体差异与唤醒水平的要求
➢ 对于一项运动表现的最佳唤醒水平而言也是 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不同,有些人需要在较高 的唤醒水平下才能获得满意的运动表现,而 另一些人则在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出现优良表 现的可能性最大。与最佳唤醒水平更为密切 的个性因素是特质焦虑和性格的内、外向性。
➢ 对于焦虑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产生了特质焦 虑和状态焦虑的概念 :特质焦虑是指不同个 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 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状态焦虑 则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 短暂情绪反应(季浏、符明秋,1994)。
12
第二节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 影响唤醒水平和运动表现的主要因 素及其相互关系
图11-1 唤醒水平连续线示意图
8
➢ 有别于汽车发动机的是,人 类的“发动机”永远处在工 作状态,只要是正常活着的 人,即使处于睡眠状态,仍 在大脑和肌肉中存在着生物 电的活动。由此可以认为, 唤醒具有一种自然的、连续 的状态特征。
9
焦虑(anxiety)
➢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 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 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李维 等,2019)。
Theory)
15
驱力理论(Drive Theory)
➢ 经Spence等修订并定型的驱力理论认为,运 动表现(P)是习惯 (H) 与驱力 (D)的乘积,即 P=H×D (Spence,et al,1966)。
➢ PS:在这里,“习惯”是指完成运动技能
时个体所处的运动技能掌握阶段,或表达正 确动作、错误动作的比例优势。
➢ 在体育运动情境中,必须结合不同运动项目 所含主要技能的复杂程度,结合体育运动参 与者的个人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倒U形假 说,更有效地预测和解释唤醒水平与运动表 现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判断指标、消除方法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如何调节和适应运动需求,以及兴奋剂对内分泌的影响
第九章 感觉机能
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在运动中的应用
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十章 神经系统机能
反射、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神经系统如何控制和协调运动行为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运动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章节
重点概念/知识点
简要描述
第一章 绪论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理解生物体在运动中如何维持稳态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
骨骼肌作为运动的主要执行者,其生理机能对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第三章 血液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血液在运动中的运输、调节和适应功能
第四章 循环机能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血压
循环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第五章呼吸机能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
呼吸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必要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第六章 物质与பைடு நூலகம்量代谢
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
运动中能量的产生、利用和转化机制
第七章 肾脏机能
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肾脏在运动中的调节和适应,特别是与运动性蛋白尿和血尿相关的机制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睫状体
晶状体
01
睫状体
02
睫状肌收缩时向前内移位, 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厚。 睫状肌舒张时向后外移位, 睫状小带拉紧,使晶状体变薄。
03
睫状小带
04
虹膜 睫状体 脉络膜
脉络膜:眼球血管膜的内面的大部分,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具有营养眼球和遮光作用。
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
眼球壁
视网膜:位于血管膜内面,有感光细胞,具有感光作用。
巩膜:占眼球纤维膜的后5∕6,不透明。 相交处有巩膜静脉窦
(一)眼球
瞳孔
巩膜静脉窦
第二章
角膜
眼球血管膜 中层 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丰富血管和色素细胞 由前向后分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3部分。
01
虹膜:圆盘状,中央有一圆孔称瞳孔。
02
瞳孔
虹膜
瞳孔 虹膜 瞳孔缩小 瞳孔开大
睫状体:虹膜后方的增厚部分。
1
第二节 位听器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2
概述:
耳是位听器官,可感受听觉和位置觉。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耳蜗
位听器官
外耳和中耳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外耳 耳廓:集声、判断声源方向 耳垂,可作为采血的部位、 外耳道:传声、扩音作用 表面覆盖皮肤,皮肤内有毛囊、皮脂 腺、耵聍腺等,耵聍腺可分泌耵聍形 成耳垢。 鼓膜:传声作用
角膜呈非正球面
散光
水平面上曲率半径大,焦点位于B; 垂直面上曲率半径小,焦点位于G;
具有屈光成像和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功能。
(二)眼球的功能:
光线通过哪些结构到达眼底?
角膜→前房→瞳孔→后房→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认知状态焦虑
状态焦虑
躯体状态焦虑
躯体焦虑 焦虑的多维性示意图
马腾斯1982年提出,将运动竞赛焦虑分为
: 1、认知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主观上所
认知到有某种危险、或威胁情境的担忧。它是对自己能力的消极评价或多 比赛结果的消极期望引起的焦虑,主要以担忧失败、对自己讲一些消极的 话,以及不愉快的视觉想象为特征。
愉快事件也会带来应激?(瑞典网球名将文斯奎 拉胜利后的表情)
唤醒(arousal)p165
❖ 唤醒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 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 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 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 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马启 伟、张力为,1998)
体育竞赛的紧张气氛常常引起高唤醒
2、躯体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
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反应。它是直接由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所 引起的焦虑。它通过心率加快、呼吸短促、手心冰凉而潮湿、胃部不舒服、 头脑不清晰,或者肌肉紧张感的提高而表现出来。
3、状态自信心: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
焦虑(anxiety)
❖ 对于焦虑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产生了特质焦虑和 状态焦虑的概念。
❖ 特质焦虑是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 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
❖ 状态焦虑则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 动的短暂情绪反应。
第二节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体育运 动情境
任务难度 任务要求
❖ 运动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理论上的最佳 机能区段,当唤醒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时,运 动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最佳运动表现。
汉宁( Hanin,1989)在80年代以现场研究即在赛前赛 后对状态焦虑的测量为基础提出的.

第十一章 感受器

第十一章 感受器

(三)毛细胞及侧线感受器 ①毛细胞(hair cells)是鱼类和两栖类侧线 系统和脊椎动物耳蜗听觉器官和前庭平衡 器官的主要机械感受器。


②侧线感受器 板鳃鱼类、真骨鱼类及所 有两栖类的幼体,其身体和头部的一些管 子中,有许多行毛细胞,称为神经丘 (neuromast)。侧线器官对水流敏感,故有 流速计的作用。水的运动引起胶质顶 (cupula)的偏移,并刺激毛细胞。侧线对 水内100—200周/秒的振动刺激有反应, 每个水的周波引起两个冲动。但行为上的 证据表明,感受这种振动的主要功能不是 听觉,而是根据返回的波来检测附近运动 的或不动的物体。因此,深海中的鱼类的 侧线系统非常发达。

这些内外刺激使感受器细胞产生电学变化, 这种电学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 位,其性质属于电紧张电位。这种电位随 刺激的增强而增大,当达到一定强度时即 产生可传播的锋电位(动作电位),这就是 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是全或无的,其 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的强弱而变化,但发 放冲动的频率则随刺激的强弱而不同。
两栖类的嗅觉
哺乳动物的 鼻腔粘膜上 含有两种可 以接受气体 分子刺激的 感受器,一 种是嗅觉感 受器,另一 种是专门接 受刺激性气 体的感受器,
哺乳类的嗅觉
敏嗅动物、 钝嗅动物、 无嗅动物。
昆虫:昆虫有发达的味觉,其味觉感受器 结构简单,有毛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分 布于触角、口器、足和产卵器等部位。 鱼类的味觉:鱼类的口腔、唇、舌、咽、 鳃耙及吻端等部分均有味蕾分布,能感受 酸、甜、苦、咸等刺激。鲤、鲟、鳕、鲻 等的体表到处布满味蕾。非洲肺鱼的细长 胸鳍与腹鳍也有味蕾分布。味蕾大都呈长 颈瓶状。发生的初期则近于球形,在成长 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细长的颈部。味蕾由许 多感觉细胞、支持细胞与基底细胞构成。

第十一章_应激、焦虑、唤醒与运动表现

第十一章_应激、焦虑、唤醒与运动表现
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王斌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本章内容
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
1
2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3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 一、应激的概念
二、唤醒的概念
三、焦虑的概念
一、应激的概念 应激(stress)
• 应激是人体对所施要求做出的一种非特殊反应。人 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那种心 理和生理变化的过程称之为应激,又称为紧张。
• 是个体所感知的环境要求与其所认为的自我能力 间出现不平衡时产生的一种身心反应。
• 应激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一、唤醒的概念 唤醒(arousal)
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
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一、唤醒的概念
唤醒对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保持觉醒状态有主要作用,它为注 意的保持与集中以及意识状态提供能 量。 每个人的唤醒水平总在从深睡到 高度兴奋这条连续线上变化。
(四)多维焦虑理论
Martens于1982年提出将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 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方面。
认知状 态焦虑
在竞赛时或竞赛 前后即刻存在的主 观上所认知到对某 种危险或威胁情境 的担忧。它是由对 自己能力的消极评 价或对比赛结果( 成绩)的消极期望 引起的焦虑。
躯体状 态焦虑
自尊
• 自尊也与对威胁的知觉和产生相对应的状态焦虑变 化有关。与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的运动员相比,低自 尊的运动员往往有着更低的自信、较少的经验和更 高的状态焦虑。 • 通过有效的途径改善运动员的自信,对于降低运动 员的的状态焦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注重 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时,会比只注重个 别因素更能预测赛前状态焦虑。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第一节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一、改善情绪状态改善情绪状态是研究者们用来检查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

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

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

例如,麦克英曼(McInman)等人于1993年对活动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

当然,体育活动之后情绪的即刻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与情绪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有关。

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但有几个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是存在的。

例如,海顿(Hayden)等从1984年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的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完善个性特征在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关于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

A型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效率高。

大多数研究显示,A型行为特征是产生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的一些研究比较注重体育活动对改变A型行为特征的作用,以及重视体育活动对个性整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前为止,哪一类体育活动对A型行为特征的影响更大,所得结果不尽相同,也没有发现体育活动与个性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

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

由于坚持体育活动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是毋庸置疑的。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身体的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全章)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全章)

(3)脊髓小脑前束: 居外侧索前部的表浅层,纤维主要起自对侧后角基 部及中间带。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经脑干及 小脑上脚,终于小脑皮质。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及下肢 的本体感觉。 (4)脊髓丘脑束: 居外侧索的前半及前索白质中。纤维起于后角缘层 及后角固有核,其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 在外侧索及前索内上行,行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 分: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度觉
脊髓丘脑束
位于脊髓外 侧索和前索。 发自对侧后角 细胞。 传导对 侧痛温觉和粗 触觉。 脊髓丘 脑前束传导粗 触觉 ,脊髓丘 脑侧束传导痛 温觉。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2)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 皮质脊髓侧束 – 发自对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外侧索,贯 穿脊髓全长。 – 支配同侧前角细胞。 • 皮质脊髓前束 – 发自同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前索,只见 于脊髓上段。 – 支配双侧前角细胞。 • 四肢肌仅受单侧支配, 而躯干肌受双侧支配
(3)三叉丘系
发自三叉神经感觉 核,在脑干各高度 上陆续交叉,止于 丘脑。 传导头面部 的浅感觉。 交叉以 下损伤,同侧感觉 障碍;交叉以上损 伤,对侧感觉障碍。
(4)外侧丘系
发自蜗背侧核、 蜗腹侧核的纤维大 部分交叉至对侧, 与对侧未交叉的少 量纤维一起上行于 脑桥和中脑的外侧, 构成外侧丘系。大 部分纤维止于下丘, 中继后投射至内侧 膝状体,少量纤维 直接投射到内侧膝 状体。一侧外侧丘 系传导来自双耳的 听觉冲动。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干 三、小脑 四、间脑 五、端脑
一、脊髓
(一)脊髓的外形和位置
外形:31节段 颈膨大 腰骶膨大 脊髓圆锥 六条沟 终丝 马尾 脊神经根 位置:上界在枕骨大孔,下界平第一腰椎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十一章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十一章

训练方法 与手段
素质持续、 间歇法 技战分解法
体能重复法 技战完整 法、比赛法
恢复时期
单周期:1.5月 双周期:0.5-1月
降低强度, 保持一定的量
游戏法变换 法持续训练 法训练大周期❖ 机体在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 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地运行,使得 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地等到提高。
消失
保护性机制: 积极恢复,消除心
机体自动停止积极的应激反应 理与生理疲劳
训练时期 准备时期 比赛时期 恢复时期
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训练时期负荷特点及主要训练方法
训练时期
时间
准备时期 单周期:6月 双周期:2-3月
比赛时期
单周期:4.5月 双周期:1.5-2月
负荷特点 量大强度小 强度大而量小
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 张 龙
LOGO
❖ 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 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的训练,并把这 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
年度训练中大周期的数量及安排特点
▪ 1.单周期 ▪ 2.双周期 ▪ 3.多周期
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 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
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 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
运动训练学
第十一 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LOGO
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发展与周期划分
竞技状态 发展过程
生物学基础
训练任务
形成 保持
适应性机制:
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现象
动员性机制:
心、生理能量被释放、动员, 各系统高度协调
提高竞技能力,促 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运动生理学第十一章运动与申通技能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十一章运动与申通技能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十一章运动与申通技能变化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6 大题,37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是:A.运动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内脏器官B.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运动器官C.物理惰性大D.运动时的空气阻力大2.运动进入假稳定状态时,摄氧量与需氧量的关系是:A.摄氧量等于需氧量B.摄氧量大于需氧量C.摄氧量达最高水平仍低于需氧量D.摄氧量与需氧量同步增加3.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极点”产生在何种状态:A.赛前状态B.假稳定状态C.真稳定状态D.进入工作状态4.通常心率超过180次/min时,心输出量反而会减少,原因是:A.心室充盈时间过短B.心肌收缩力减小C.心室收缩时间过短D.心室收缩期过分缩短5.在马拉松跑的途中,人体机能水平主要处于什么状态:A.进入工作状态B.真稳定状态C.假稳定状态D.疲劳状态6.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相同之处是:A.防止受伤B.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C.推迟疲劳D.加速恢复7.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安排应以哪一指标变化为主要标志:A.体温升高B.血压升高C.兴奋性提高D.心率加快8.赛前状态阶段运动员的体温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A.不变B.降低C.升高D.变化不定9.有训练者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基础心率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A.平稳下降B.平稳上升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10.通常易出现“极点”的运动项目是:A.短跑B.中长跑C.体操D.投掷二、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1.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以()为主。

12.Brooks对肌乳酸生成后的转运过程概括为(),包括()和()两种形式。

13.爱德华兹形象地将运动性疲劳发生原因定位于从()系统到()联结部位,直至骨骼肌内部,形如一条链。

14.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5.剧烈运动后,()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发生障碍。

第十一章 运动活动的注意状态

第十一章  运动活动的注意状态

7.应用意义
第一,减少任务之间的干扰以及提高注意分配策略。
第二,增加次任务的数量提高运动成绩。
第三,为测量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方法。
第四,不同动作阶段注意需求不尽相同,促进运动员
注意分配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 运动员的注意分配特征
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对象。
在注意分配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如果对有效信息加工
在运动训练中,技术动作从控制过程转化到自动化过 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整个转化过程中,有的技术动作可 能达到高度自动化,有的可能只是部分自动化,有的甚至
只是偶尔自动化。如果教练员掌握了这一观点,就能加强
对部分自动化或偶尔自动化动作的训练,从而加快整体动 作的自动化过程。
(3)PRP缩短机制
加快对第一刺激的准确加工速度,也就是说不能被 第一刺激的假象所迷惑,要有选择的注意一些与任务有 关的信息源。
《运动心理学》——第十一章
内容提要: • 注意方式理论 • 运动员的注意特征分配 • 警觉、警戒和反应延迟 • 比赛中的注意指向
第一节 注意方式理论
一、注意方式
(一)注意方式的理论
注意方式理论是奈德
注意的结构
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是有关注意结构、 个体差异与操作成绩关系 的理论。
注意的范围
1、PRP的产生与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ISI)成 直线相关,即当ISI短于第一反应时时,PRP便出 现,当ISI长于第一反应时时,PRP消失。
而评价运动员的技能水平。
4、有限注意容量对成绩的影响
适宜唤醒 策略1 策略2
较适宜唤醒 有 效 注 意 容 量
剩 余 容 量
策略1 获得的 容量
三个影响因素: (1)可使用的总容量 (2)主任务的容量需求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体育心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上篇试题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第三章运动兴趣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下篇参考答案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第三章运动兴趣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第五章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第六章运动归因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八章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十四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个别差异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现象。

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9.运动心理学家三种类型包括、和。

10.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1.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

小脑袋大问题第十一章户外运动读书心得

小脑袋大问题第十一章户外运动读书心得

小脑袋大问题第十一章户外运动读书心得心得体会1本书第十一章户外运动的理论模型是布鲁姆的分类法,这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一线老师去理解记忆的六个认知级别组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本书的目的是老师们能够运用高水平问题为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思考并表达出更为复杂的想法,从而使得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如何建立良好的一日常规?这对于实际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教师要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使幼儿在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中,建立良好的常规。

教师可以尝试的方法包括:一、在环境创设中渗透常规提示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常规要求用绘画作品、照片、图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现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提示幼儿遵守常规。

例如:幼儿进餐后常常忘记需要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摆放餐具、进餐、漱口、擦嘴等几件事情用照片记录下来,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从而提示幼儿按顺序做事。

二、强化幼儿的良好常规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使其良好的行为得到巩固和发扬。

例如:有的小班幼儿初入园时总是让老师喂饭,不肯自己动手。

当教师一发现这类幼儿有自己吃饭的行为时,就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们,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小礼物,以强化其良好行为。

三、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针对班级常规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和幼儿共同分析、讨论、制定常规。

此方法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

例如:户外活动上、下楼时,幼儿会大声喧哗、推推挤挤。

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和幼儿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险,共同制定上、下楼的常规要求:一个跟着一个走,靠一边走,手扶着栏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挤。

四、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灵活地规范班级常规比如,在引导幼儿轻轻走路时,教师可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小花猫。

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扰,大家夸我好宝宝。

”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愉快的儿歌氛围中被激发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告诉幼儿:“走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不跺脚、不蹦跳,做个好宝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 感觉
感觉的形成概述
–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上的反映 – 客观事物→感觉器官→神经冲动→大脑皮质
• 感觉的分类
– 特殊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 躯体感觉:有深部感觉(本体感觉、痛觉)和 浅表感觉(触觉、压觉等) – 内脏感觉:感受内部温度及化学、机械和伤害 性的变化。
第一节
– 内、外直肌 – 上、下直肌 – 上、下斜肌
视觉
• 正视
– 注视远方:对称眼肌紧张度相等,瞳孔在正前方
• 看强光时瞳孔缩小,弱光时放大 • 强光→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中脑动眼神经核→动眼 神经副交感神经→虹膜环状平滑肌→瞳孔缩小 • 调节进入眼球光亮
– 看远时瞳孔放大,看远时缩小 – 紧张时瞳孔放大
第二节
(二)眼的调节
视觉
• 眼球会聚运动:看近物时,除了晶状体曲率 增加、瞳孔缩小外,视轴也向内侧合拢,即 两眼球向鼻侧会聚,使物像落在两侧视网膜 的对称点位置上,以形成清晰视觉。
• 感觉的形成
– 感受器
感觉的形成概述
• 内外环境变化→神经冲动 • 体表感受器;内感受器
– 感觉器官
• 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
• 感受器感受到内外界环境的变化的刺激信息,并 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电信号,以神经冲 动的形式经相应的传入神经产道中枢神经系统, 最后到达大脑皮层一定中枢形成相应的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一、感受器的作用和生理特征 • 感受器的作用
– 换能作用
• 各种刺激→电能——神经冲动
– 编码作用
• 在换能同时,将信息的信是进行转换,即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 条件变化的信息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和组合之中。
•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 适宜刺激
• 只对某一范围刺激敏感 • 感觉阈值
– 适应现象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二、感觉的传导 • 脊髓对感觉的传导
– 浅感觉传导路: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传入纤维 背根部外侧脊髓 后角换元 纤维在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 经脊髓丘脑侧束(痛、 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 丘脑 – 深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深部压觉、皮肤触觉等 背根内侧脊髓 同侧后索上行 延髓下部薄束核 和楔束核 交换神经元 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内侧丘系 丘脑
• 视锥细胞
– 红、绿、蓝感光色素
第二节
视觉
二、视觉功能的评定生理指标 • 视力(视敏度)
– 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 – 正常:5米处分辨1.5mm(1′):1.0
• 视野
– 单眼正视前方可看到 的整个空间范围
• 白色>蓝>红>绿
第二节
• 双眼视觉 • 立体视觉
视觉
合成立方体影象
第二节
• 眼肌平衡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二、感觉的传导 • 丘脑及其投射系统
– 特异投射系统:由脊髓和脑干传入的感觉,经丘脑换 元后发出的纤维能投射到大脑的特定区域,引起特定 的感觉。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 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性感觉上行神经纤维与脑干网 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 元通过短轴突多次更换神经元后,上行抵达丘脑的网 状结构,再次交换神经元后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 泛区域。其作用在于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但不产生特异的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大脑皮质分区
大脑皮质
机能定位
6
4
31 42
大脑皮质某一特定的部位只与某种 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 的功能区,称为 × ×中枢。
2
主要中枢的位置 1.(第一) 躯体运动中枢 (4、6 区) 2.(第一) 躯体感觉中枢 (3 、 1 、2 区) Broca 区 Wernicke 区 3. 听觉中枢 (41、42 区) 4. 视觉中枢 (17 区) 5.平衡觉区 (41、42 区) 6. 嗅觉区 64 7. 味觉区 8.内脏活动中枢 边缘叶
– 集中于中央凹
视觉
– 亮视觉,感色力强,可分辨颜色和物体的微细 结构,形成中央视觉,分辨率高
• 视杆细胞
– 距视力轴20°最密集 – 暗视觉,视野广泛,形成周围视觉
第二节
• 光化学
视觉
– 视网膜受光刺激后,感光细胞发生一系列化学 变化
• 视杆细胞
– 视紫红质→反视黄醛+视蛋白→神经冲动 – VitA:反视黄醛→顺视黄醛→视紫红质
第二节
(三)眼的折光异常 • 近视 • 远视 • 散光
视觉
第二节
• 近视
正常
视觉
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大
眼球前后经过长
近视眼镜的校正作用
第二节
• 远视
正常
视觉
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小
眼球前后经过短
远视眼镜的校正作用
第二节
• 散光
视觉
角膜、晶状体各径向曲率不等
第二节
(四)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 视锥细胞
17
41
9. 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44、45) 10. 书写中枢(8) 11. 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22) 12. 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39)
躯 体 感 觉 中 枢
躯 体 运 动 中 枢
投射特点
•交叉(对侧支配) •倒置(但头不倒置) •投射范围大小与 运动精细度 成正比 感觉灵敏度
第二节
视觉
第二节
(二)眼的调节 • 晶状体的调节
视觉
– 睫状肌收缩→睫状体前移→悬韧带放松→晶状 体突起(曲率增加→折射角增加→焦距变短) →物像前移至视网膜 – 反之亦然
第二节
视觉
(二)眼的调节 • 瞳孔的调节:通过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的量和减 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相差,增加视觉清晰 度。
– 对光反射
视觉
• 组成:眼 ;视神经;视觉中枢
• 功能:感觉物体的形状、色泽、远近和运 动状态等。
第二节
一、视觉的形成
视觉
• 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现经过眼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水晶体、玻璃体)的折射 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接着视网迷上的 感光细胞感受光刺激,并将外界光刺激所 包含的视觉信息在视网膜上进行初步处理, 最后从视神经纤维上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 向大脑皮层视觉区形成视觉。
第二节
纤维膜
视觉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结缔组织
视网膜 黄斑 双 极 细 胞 色 素 层 纤 维 膜
角膜 虹膜 前房
玻璃体管 玻璃体 晶状体
后房
眼球的结构和机能
第二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视觉
(一)眼的折光和成像
折光系数 1.38 1.33 1.34 1.44
视网膜上形成倒立实像,经大脑皮质矫正为正立像
第二节
(二)眼的调节 • 晶状体的调节 • 瞳孔的调节 • 眼球会聚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