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3单元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物质的分类-纯净物质: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指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物质的变化与能量1.物质的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如物态变化、溶解等。

2.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如燃烧、腐蚀等。

3.能量与物质变化-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可以转化形式,如热能、光能等。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发生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化学反应条件等。

3.平衡反应与反应速率-平衡反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反应。

-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四、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的性质-酸:味酸、导电、腐蚀金属、变红蓝花色指示剂等。

-碱:味苦、导电、具有刺激性气味等。

2.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通常为:酸+碱→盐+水。

3.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物质,如酚酞、甲基橙等。

五、金属与非金属1.金属的性质-密度大、延展性好、导电性好、熔点低、良好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2.非金属的性质-密度小、易脆、导电性差、不良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通常会生成离子化合物,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等。

六、物质的保存与转化1.物质的保存定律-物质的质量在封闭系统中,在物质发生变化过程中总是保持不变。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1.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物质的质量是保持不变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质量守恒定律成立。

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等是其常见性质。

常见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因物质数量和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无形态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溶解、沉积、融化等;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其分子重新组合时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2.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所有物质都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

-分子与物质的性质有关: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不同结构和组成的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物质的分子运动和状态变化:物质的分子具有热运动,温度升高时分子活动增强,物质由固体转化为液体、气体,称为相变。

3.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组成成分构成的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的物质,可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溶液、悬浮液、胶体: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透明均匀体系,溶质粒子极小。

悬浮液是溶质微粒经由液体中悬浮状态形成的体系,溶质粒子较大。

胶体是位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一种特殊混合物,溶质粒子较大,但仍悬浮在溶剂中。

-酸、碱、中性物质:酸是指能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其酸性越强,产生的H+离子越多;碱是指能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其碱性越强,产生的OH-离子越多;中性物质既不产生H+离子也不产生OH-离子。

-氧化物和盐:氧化物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氧化剂;盐是由酸反应生成的物质,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

以上是初中化学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和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了解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氧气是维持生命之气,你知道氧气的相关化学知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物质现象碳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磷产生大量白烟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铝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二、氧气的制备: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 MnO2 2H2O + O2↑2KMnO4 △ K2MnO4 + MnO2 + O2↑2KClO3MnO2 △ 2KCl+3O2↑3、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4、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5、、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的性质。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实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实验,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实验: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

不同液体混合时,分子相互穿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

-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例如,空气可以被压缩进轮胎,而水和固体很难被压缩。

-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 例如,氧气分子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分子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 分子的定义。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例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3. 原子的性质。

-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也很小。

- 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 原子之间有间隔。

4. 原子的定义。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例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5.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 区别。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 分子就像一个个超级小的小精灵,小到你用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

比如说,你能闻到花香,这就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跑来跑去,然后钻进了你的鼻子里。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永不停歇。

- 分子之间还有间隔呢。

你看,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可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钻进了对方的间隔里。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特别小。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像乒乓球那么大,按照相同比例,乒乓球就得变得像地球那么大,你说分子得多小啊。

2. 原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可以把原子想象成分子的小零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比如水分子(H₂O)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 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不过原子可不像分子那样能随便组合或者拆分(在化学变化中),它就像一个很稳定的小积木块。

- 原子的结构也很有趣。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就像原子的心脏,很小但很重,而且带正电;核外电子就像在原子核周围飞舞的小蜜蜂,带负电。

- 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就像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的时候,这个班级就没有性别偏向啦。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核。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比较特殊,一般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紧紧地挤在原子核这个小天地里。

-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不同的原子质子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质子数为1的就是氢原子,质子数为8的就是氧原子。

2. 核外电子。

-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

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这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

- 原子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可大了。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就像一个慷慨的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出去;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就像一个贪心的小财迷想多拿点东西;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就像一个已经很满足的人,不想再和别人交换东西了。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doc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doc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注意:__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__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书写方法:b、意义(1)表示某种元素,如:O氧元素(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一个氧原子注意:__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__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__发现:门捷列夫__排列依据(1)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2)18纵行(16族):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__注: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金属元素:如Mg、Al,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非金属元素:如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2或8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1、化合价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b、几种数字的含义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2、化学式(1)写法: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精华版)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精华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这些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着2、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的实质,都是粒子间的间隔的变化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课题二、原子的构成1、原子组成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相对原子质量①定义: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课题三、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3、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表示一种物质(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微观:表示一个原子例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He:表示氦元素;氦气;一个氦原子C:表示碳元素;碳;一个碳原子Al:表示铝元素;铝;一个铝原子注意: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

例如:3H:3个氢原子4C:4个碳原子2Ar:2个氩原子4、原子和元素的比较原子元素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特征表示具体的粒子,也表示种类。

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表示种类,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粒子而言。

只具有宏观含义5、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五位:氧、碳、氢、氮、钙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不带电)课题四、离子1、元素周期表①行为周期(七个),列为族(主族、副族)②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

③电子排布的规律:a、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b、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④元素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中的学生已经开始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你还记得化学第三单元讲了什么内容吗?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等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自然界的水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实验现象表达式电解水验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2H2↑+ O2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

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

(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
- 元素的特征: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电子云结构等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定律、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 元素的电子排布:主轨道、电子层、能级等
- 元素周期性的原因和表现:原子核电荷、电子云半径、屏蔽效应等- 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原子半径等
3. 原子的化学键和键能
-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 化学键的形成:原子的价电子数、电子云结构等
- 键能的概念和计算:键能的定义、键能的变化规律等
4. 化合物和化学反应
- 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元素的组合、化学式、分子结构等
-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物质的转化、反应热、反应速率等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等
5.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制备
-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酸、碱的性质、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 盐的制备方法和特征:酸碱反应制盐、单质与氧化物反应制盐等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神奇而有趣的学科,初三化学的第三单元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吧!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

电子带负电荷,其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二、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但组成的物质却有几千万种。

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

书写元素符号时要注意“一大二小”,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在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行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离子原子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后,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四、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化学式不仅能表示物质的组成,还能反映物质的构成。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 H₂O,它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五、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对于正确书写化学式非常重要。

六、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初中化学 第三单元必背知识点

初中化学 第三单元必背知识点

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为新的分子。

5、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变(填“变”或“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变(填“变”或“不变”)。

二、原子的结构6、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7、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8、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可省略不写);原子实际质量单位为:kg。

9、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0、在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

11、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有2个电子),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一般都等于或多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3、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14、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15、离子符号的含义:(1)Na+:一个钠离子、每个钠离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16、“3Mg2+”中的“3”表示三个镁离子;“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三、元素1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8、从宏观上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19、(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化学第三单元九年级知识点

化学第三单元九年级知识点

化学第三单元九年级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及其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化学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化学第三单元是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本文将对该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组成的物质。

例如,氧气(O2)是一个由两个氧原子组成的纯物质,而水(H2O)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2.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但电子的质量远远轻于它们。

电子在不同的能级轨道上运动,能级越靠近原子核,电子就越稳定。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重要的工具,按照元素原子序数(指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的大小排列了所有已知元素。

元素周期表按照不同的属性和组成方式划分为若干区域,包括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周期表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周期性特征,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合物中原子之间保持在一起的力。

化学键有共价键和离子键两种主要类型。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例如,氧气分子中的两个氧原子通过共享两对电子形成双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间的电力吸引形成的,例如,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在一起。

5. 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生成新化合物、分解化合物、离子交换等。

化学反应的标志有气体的产生、产生固体沉淀、放出或吸收热量等。

化学反应具有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特点,即反应前后质量总量和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6.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速度。

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提高反应物浓度、温度升高和使用催化剂都可以加速反应速率。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

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氧原子和氢原子是化学元素的最基本的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来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根据物理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单一物质。

元素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单位,无法再分解成其他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界中已知的元素,剩下的是人工合成的元素。

4.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例如,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第二节原子结构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原子的结构又是构成原子的基本单位。

在20世纪初,人们用量子力学理论成功解释了原子的结构。

根据这个理论,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中所有的正电荷都集中在质子上。

3. 电子电子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电子的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围的轨道上运动着。

4.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的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个数。

第三节元素的周期律1. 元素周期律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依次排列成周期表,其中横向为周期,纵向为族。

根据元素周期律,各周期或族的元素在性质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2. 钠和氯的性质钠和氯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特殊的周期。

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非常活泼,易氧化;而氯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对人体有害。

3.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每横向相邻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1,其原子结构的外层电子数增加1。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四节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1.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其原子的结构。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简单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简单
元素在相互化合形成化合物时,所含的原子或离子个数比是固定不变的,这种个数比就表达了元素的性质化合价。
会依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那么书写化学式即可。
记忆常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可采纳口诀:
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钙镁钡锌氧
三价铝,四价硅,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假如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适当的数字,那么一般只有微观意义。
看到一种元素的名称就应想到这种元素的符号,看到一种元素符号就应想到这种元素的名称。
单质与化合物的根本区分是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同,共同点是它们都不是混合物。不要把化合物当作混合物。
元素影响人体安康,在人体内哪种元素的含量过多或缺,都不利于身体的安康,所以要合理膳食,均衡养分,不要偏食,不要挑食
2、驾驭技巧学习化学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要留意总结一些学习技巧,比方大家在记忆化学元素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顺口溜或者口诀歌记忆,记化学反响方程式的时候可以留意总结酸碱盐反响的规律等等。
另外大家还应当高度重视化学试验,化学试验许多细微环节都可能是考试的考点,只有将这些小细微环节都留意到,考试的时候才可能得高分。
依据原子不显电性和原子内粒子的带电状况不难得出这个关系。
正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要理解这种分子的构成。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学问导学
在对元素的理解中,必须要强调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指的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一样的一类原子。从而体会到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重点。
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个分子是不能表达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状态等物理性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共同表现出来的。一个水分子可以表达水的化学性质,在表达水的化学性质时是不行再分的,再分就不是水的分子了,也就不能表达水的化学性质了。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2)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实验装置(3)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³,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知识点六: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联系单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铜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化铝、二氧化硫、高锰酸钾、双氧水等两种联系: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知识点七: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1)分子的基本性质:a.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2)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转化1.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存在的形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在这三种形态中,固态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强,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的分子排列紧密但自由度较高;气态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小,距离较远。

2.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改变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主要有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物质的形态,例如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二、溶液与溶剂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比例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等表示。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质被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浓度和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稀释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少溶质浓度的过程。

三、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电离的概念电离是指在水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从中解离出来的过程。

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形成溶液中的溶质离子。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例如强酸、强碱、盐等;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的物质,例如弱酸、弱碱等。

3. 电导性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电导性是指溶液导电的能力,其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直接关系。

当溶液中存在较多离子时,电导性较强;当离子浓度较低时,电导性较弱。

四、溶液的中和反应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H+离子与碱的OH-离子结合生成水。

2.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酸具有酸味、能够腐蚀金属、变红蓝色石蕊试纸等性质;碱具有苦味、有碱洁的滑润感、变蓝红色石蕊试纸等性质。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原子与元素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环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 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电子:- 带负电,存在于原子的外围,按能量级分层排布。

4. 元素:- 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5.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的表格,分为周期和族。

6. 原子序数:- 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7. 同位素:-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质量数的原子。

二、化学键1. 化学键的定义:-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2. 离子键:- 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

3. 共价键:- 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4. 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偏电性分子。

5. 非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均匀分布,分子无偏电性。

6. 金属键:- 金属原子间通过“海”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是反应前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的物质。

3. 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4. 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5. 氧化还原反应:- 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6. 酸碱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四、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 由单一类型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

2.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 化合物:- 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

4. 氧化物:- 只含有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5. 酸碱盐:- 根据其离子种类,可分为酸、碱和盐。

五、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类型的元素组成的物质。

例如,氢气和氧气都是元素,而水则是由两种元素(氢和氧)组成的化合物。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等;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燃烧、反应性等。

二、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元素和化合物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基本形式。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类型的元素组成的物质。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每个元素都有唯一的符号,例如氢的化学符号是H,氧的化学符号是O。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式中的元素通过不同的字母和下标来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其中H代表氢,O代表氧。

另外,元素在物质中是单独存在的,而化合物是由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

三、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简化表示方式,它由元素的拉丁名字的首字母(有时是首字母和第二个字母)组成。

元素符号可以作为元素的化学式的一部分,例如水的化学式中的H和O就是氢和氧的化学符号。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化学性质等特征排列的一种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元素划分为不同的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是金属元素,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符号及其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四、质量与物质的关系质量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表示物质所包含的物质量大小。

质量可以通过称重来测量,单位是克(g)。

物质的质量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改变,但是物质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这是因为质量是一个守恒量,即在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定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
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 = CuSO4•5H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 + CuO === Cu H2O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H2SO4 = ZnSO4 H2↑ Zn 2HCl = ZnCl2 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4、氢能源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分子与原子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氧化物 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酸 HCl H2SO4 HNO3
碱 NaOH Ca(OH)2 K OH
盐 NaCl CuSO4 Na2 CO3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b、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d、分类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
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
a、写法及意义: 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2、化学式
(1)写法: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 Fe的意义:3点
(3)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