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装饰与结构部分,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制流变的重要标志。
斗栱位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同时,斗栱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檐桁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何为斗栱?斗: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栱:驾于斗上的弓形横木一组斗栱(宋代称“朵”,清代称“攒”)由若干个斗和栱组成,可置于柱头之上,也可置于两柱之间的阑额上或角柱上,分别称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或转角铺作(“铺作”即斗栱的总称)。
从结构上,最重要的是栌斗(即斗栱底部、柱头之上的那块大方木)和华栱,后者是从栌斗上挑出的、与建筑物正面成直角的栱。
华栱可以上下重叠使用,层层向外或向内挑出,称为“出跳”。
一组斗栱可含一至五跳。
横向的栱与华栱在栌斗上相交叉,与墙面平行。
每一跳有一至二层横向栱的,称为“计心”,没有横向栱的出跳,称为“偷心”。
有时候华栱之上还有一个斜向构件,称为“昂”。
它的上端,称为昂尾,常由梁或的重量将其下压,从而成为支承挑出的屋檐的一根杠杆。
它那向外突出的尖形昂嘴使其极容易被辨认出来。
依据出跳的数目、华栱与昂的悬挑、计心或偷心的安排等等不同情况,形成了斗栱的多种组合方式,重复交叠,可变化万千。
可以这样简单,一目了然:也可以如此复杂:斗栱之间以榫卯结合,不使用一根铁钉,这样纵横交错的组合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可以有效地抗御地震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许多古代木构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比如我国最高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辽代释迦木塔。
应县木塔斗栱两千多年的演变沿革历史,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结构法的演变史,所以常常是我们鉴别建筑年代的依据。
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逐渐发展完备。
唐代至元代,斗栱的体积宏大,近乎柱高的一半,充分表现出斗栱在结构上的重要性,例如佛光寺东大殿。
唐朝斗栱结构尺寸
唐朝斗栱结构尺寸唐朝斗栱结构尺寸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高度发展的时期,其中的斗栱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斗栱结构也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构造,它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
斗栱结构中的斗和栱分别指立柱和横梁,在唐代古建筑中,斗栱结构有着独具特色的尺寸和比例。
斗栱结构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唐代建筑师们不仅在斗栱结构的设计上,注重尺寸的合理性,而且注重斗栱之间的比例关系,让整个建筑更加协调美观。
唐代斗栱结构中,斗的尺寸大小根据其位置和用途的不同,设计师们都完美地确定了斗的尺寸,以保证整个建筑的美观度和结构的自稳定性。
斗栱结构的尺寸涉及到很多方面,以下是唐代斗栱结构的一些典型尺寸数据。
首先是斗的尺寸。
唐代斗的直径大小根据其使用场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直径为23厘米至37厘米之间。
这些斗的尺寸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而形成的,完全符合建筑的力学原理。
斗的高度也是在唐代十分注重的要素,一般在1.5米至2.5米之间,为房屋的稳定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栱的尺寸。
唐代建筑师根据斗的尺寸来选择栱的尺寸,在斗栱之间保持一定比例关系,以达到整个结构的美感和稳定性。
唐代建筑中横向栱的梁宽和厚的比例一般是1:3,梁长和梁高的比例为1:1.5左右,这些比例都是根据斗的尺寸而确定的,使得整个建筑在视觉效果和机械性能上兼备。
此外,唐代斗栱结构中材料的选取也非常讲究。
斗栱的选材,一般是优质松木或青松木等,这些木料的质地坚硬,经久耐用,在斗栱的木结构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唐代斗栱结构的协调美感中,颜色的搭配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采用明暗对比较强的颜色来营造美感。
唐代的斗栱结构地位重要,其尺寸和比例关系是建筑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数据特征不仅解决了古代建筑的力学问题,还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感。
对于现代建筑的设计来说,经典的斗栱结构不仅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更为人们创造出更为优美的建筑结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斗拱文化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斗拱作为中国古典建筑中独特的结构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斗拱文化的深入研究,总结其艺术特点、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旨在弘扬传统建筑文化,促进斗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引言斗拱,又称斗栱、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
它起源于商周时期,成熟于唐宋,历经千年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斗拱文化。
斗拱不仅是一种建筑结构,更是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斗拱文化的艺术特点1. 独特的造型:斗拱由多个构件组成,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2. 丰富的寓意:斗拱的结构形式寓意着天地万物、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3. 独特的工艺:斗拱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
三、斗拱文化的历史演变1. 起源:斗拱起源于商周时期,最初用于加固木结构。
2. 发展:唐宋时期,斗拱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以宋代斗拱为代表的艺术风格。
3. 成熟:明清时期,斗拱结构趋于成熟,形成了以江南园林、北京故宫为代表的斗拱建筑群。
四、斗拱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1. 传承与创新:现代建筑中,斗拱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外观、室内装饰等方面,既传承了传统建筑文化,又实现了创新。
2. 景观设计:斗拱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现代园林增添了传统文化韵味。
3. 建筑结构:斗拱结构在现代建筑中,为解决结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论斗拱文化作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挖掘斗拱文化的内涵,弘扬传统建筑文化,推动斗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要积极探索斗拱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为我国建筑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斗拱文化;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历史演变;现代建筑。
斗栱——精选推荐
⽃栱宋代(铺作)和清代(⽃拱)的区别:1 .有些部件的名称不同。
(清代称:⼀攒⽃科、宋代称⼀朵铺作)2 .唐宋:⽃拱巨硕,与柱⾼⽐可达到1:2,加上直昂的作⽤,常使出檐达三四⽶,铺间⼀般1、2朵。
3 .明清:昂变为装饰作⽤的假昂,⽃拱变⼩,与柱⾼⽐1:8(?)以上,出檐变短,⼤约⼀⽶,⽃拱变密,平⾝科多达4--8朵,明次稍间不同。
4 .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真昂,⾄清代,带下昂的平⾝科⼜转化为溜⾦⽃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丧失殆尽⽃拱按照其位置分为3类:柱头铺作(柱头科)、转⾓铺作(⾓科)、补间铺作(平⾝科)——这三种形式的⽃拱不⼀定同时出现在⼀种建筑形式中,主要是因为:⾸先要说明的是:这⾥值得建筑是官式建筑,因为⽃拱只允许出现在官式建筑⾥。
对于⼀般民居⽽⾔是不允许⽤⽃拱的。
⼀,补间铺作不⼀定出现,因为:1 ⾸先,梁通过柱头铺作将上⾯屋⾯的重量传给柱⼦、补间铺作相当于对于很长的桁所加的⽀撑点,所以补间铺作对于建筑整体结构的承重作⽤不明显,所以包括宋代以前早期建筑中⼀般都很少⽤补间铺作。
2 唐代很典型的“⼈”字拱实际上所起的作⽤和补间铺作相同,但是形式⾮常简单、并⾮⽃拱形式,只是对于其上较长承托的结构组件加⼀个⽀点⽽已。
3 到了明清时代、补间铺作(平⾝科)的⽮量多了起来,如太和殿、紫禁城⾥的建筑补间铺作⼀个接⼀个它的装饰作⽤已经胜过了结构承重作⽤。
⼆,转⾓铺作不⼀定出现,因为:只有四个坡的时候才会出现转⾓铺作,也就是只有庑殿和歇⼭的屋顶建筑类型才会出现转⾓铺作。
(铺作)⽃拱的分类:(宋代)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柱头上)、转⾓铺作(位于转⾓柱头上)、补间铺作(位于両柱间的枋上)。
(清代)依其具体位置分别称作:柱头科、⾓科、平⾝科⽃拱的构成形式:(宋)⼀朵;(清)⼀攒⽃拱⼀般由3部分组成:⽃(升)、拱、昂(翘)宋代、清代⽃的叫法区别清代宋代解释坐⽃栌⽃⼀组⽃拱最下⾯的部分⽃交互⽃⽀撑两个⽅向的构件(位于挑出的翘[清代]、华拱或卷头[宋代]上)升散⽃⽀撑⼀个⽅向的构件(位于⾥外挑横拱两端)——三才升(坐⽃上⽅横拱⼆端)——槽升⼦宋清两代拱的叫法区别:华拱和翘:1做⽤相同;2清代称作翘、宋代称作华拱。
唐朝斗栱结构尺寸
唐朝斗栱结构尺寸
唐代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在斗栱结构方面,不仅形式多样,构造精巧,而且规模宏大,堪称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
唐代斗栱结构在形态、尺寸、构造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下面就具体讲解一下唐代斗栱结构的尺寸。
斗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是在柱子上设置横梁,再在横梁上设置竖柱,以此支撑屋面的负荷,使其分散到各个柱子上,从而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在唐代,斗栱结构的尺寸与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唐代的斗栱结构通常由柱子、梁、斗和栱四部分组成。
其中柱子是负担建筑物荷载的主要构件,其直径一般为1-1.5米,高度5-10米左右,柱子的粗细取决于其承受荷载的大小;梁是横向的承重构件,一般的长度介于4-6米之间,高度为1-1.5米,宽度为0.8-1米,同时也有的采用了采用了“上下结构”形式,即斗栱结构下面再设一层梁架,使其更加稳定;斗是横向的非承重构件,其宽度一般在1.5-3米之间,高度为1-1.5米,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建筑的美感和装饰性;栱是竖向的承重构件,其高度通常为2-3米,厚度为0.8-1.5米,栱的厚度取决于其所承受的荷载大小。
唐代斗栱结构的尺寸设计考虑了地震、风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因素。
唐代时期,地震频繁,因此在斗栱结构设计时,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技术,如柱子底部加宽,底面采用扇形或六边形,以增加柱子的稳定性;同时还采用了锁榫结构,使得斗栱结构更加牢固。
总之,唐代斗栱结构的尺寸设计是非常精细的,不仅考虑了建筑的实用功能,还充分考虑了地震、风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因素,从而使得唐代的斗栱结构在古代建筑史上显得独一无二。
斗栱
斗栱的类别:正心栱与 单材栱
偷心造 与 计心造
计心造 偷心造
踩 与 铺作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 清代称为“踩”,宋称为“铺作”。 出一跳,称为 三踩 (四铺作) 出两跳,称为五踩 (五铺作) 出三跳,称为七踩 (六铺作) 出四跳,称为九踩 (七铺作) 斗拱从檐柱中心开始,向内外两侧 出,每挑出一步即为一踩,即有一列拱 相承。一跳一枋。
踩 与 铺作
斗栱的模数制: 材分制(1)
宋《营造法式》 1 材 = 15 分 1 契 = 2/5 材 = 6 分
1 足材 = 1 材 + 1 契 = 21 分
1契 :为栱间垫板的 高度
斗栱的模数制: 材分制(2)
材分八等 一等材:用于九开间或以上的大殿 二等材:用于五开间或七开间大殿 三等材:用于三开间、五开间殿或七开间厅堂
四等材:用于三开间殿或五开间厅堂
五等材:用于三开间小殿或三开间厅堂 六等材:用于亭榭或小厅堂 七等材:用于小殿或亭榭 八等材:用于殿内藻井或小亭榭
斗栱的模数制: 斗口制(1)
清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斗口:以平身科斗栱中坐 斗承托翘昂的卯口宽度 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斗栱的模数制: 斗
一、 斗栱的定义
二、 斗栱的演变
三、 斗栱的分类
1、斗栱在建筑不同部位的称谓 2、一攒斗栱的分类 3、斗栱各部位的名称 4、偷心造与计心造 5、“踩” 与 “铺作” 四、 斗拱的模数制
斗拱在木构建筑的重要作用
第一阶段 西周至南北朝
斗拱的初创时期,各种型制都出现,并没有统一完整的形制。
第二阶段 唐代至元代
斗栱的定义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所 特有的形制,是由屋顶向 屋身过渡的部分,由方形 的斗和升、矩形的拱和翘、 斜向的昂组成。其功用是 将上部支出的屋檐的重量 传至柱上。同时,斗拱还 是传统建筑最基本的模数 单位及等级制度的代言物。
中国古建筑-斗拱
中国古建筑-斗拱(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古建筑-斗拱斗栱(dǒu gǒng)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一条微信教你区分斗栱
一条微信教你区分斗栱斗栱在古建筑木构架体系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门类,根据它们在建筑物中所在的位置和作用,可以分为很多种。
根据斗栱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将斗栱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
外檐斗栱又分为平身科、角科、柱头科、溜金斗栱,内檐斗栱有品字科斗栱、隔架斗栱等。
一、外檐斗栱外檐斗栱是位置处于建筑物室外机室内外分隔部位的斗栱1、平身科平身科斗拱是清式斗拱的一个分科。
置于两柱之间,均匀放置在额枋、平板枋上面的斗拱。
在清式建筑中,平身科斗拱是大式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斗栱。
2、柱头科位于梁架和柱头之间,由梁架传导的屋面荷载,直接通过柱头科斗栱传至柱子、基础,因此,柱头科斗栱较之平身科斗栱,更具承重作用。
3、角科斗栱位于庑殿、歇山或多角形建筑转角部位的柱头之上,具有转折、挑檐、承重等多种功能。
4、溜金斗栱这种外檐斗栱做法与一般斗栱不同,它的翘、昂、耍头、撑头等进深方向构件,自正心枋以内,不是水平跌落,而是按檐步举架的要求,向斜上方延伸,撑头木及耍头一直延伸至金步位置,这种特殊构造的斗栱称为“溜金斗栱”二、内檐斗栱内檐斗栱是位置处于建筑物室内的斗栱,根据坐落的部位区分,内檐斗栱分为平身科、柱头科、角科。
内檐斗拱的科属—平身科、柱头科内檐斗栱包括品字斗栱隔架斗栱藻井斗栱品字斗栱隔架斗栱藻井斗栱三、斗栱划分如果按斗栱向外挑出来划分,则可分为出踩斗栱和不出踩斗栱两类。
不出踩斗栱有一斗三升、一斗二升交麻叶,单拱单翘交麻叶,以及各种隔架斗栱。
出踩斗栱则有三踩、五踩、七踩、九踩、十一踩、平身科、柱头科、角科、品字科、溜金斗栱等等。
下面列举一二1、单栱交麻叶斗栱2、重栱交麻叶斗栱3、重昂五踩斗栱4、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5、十字隔架斗栱6、单翘三踩斗栱7、单翘单昂五踩斗栱8、一斗二升重栱荷叶雀替隔架科斗栱9、单翘重昂七踩斗栱10、单翘重昂九踩斗栱四、历代斗栱斗拱的历史非常悠久,不同时代,斗拱的构成和形态各不相同北汉斗栱隋代斗栱初唐斗栱中唐斗栱南宋斗栱北宋斗栱明斗栱辽代斗栱金斗栱元代斗栱明代斗栱清斗栱斗栱在中国建筑木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建筑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斗栱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斗栱,无论是唐、宋、辽时代的,还是元、明、清时期的,都是已经成组的斗栱。
关于斗拱的研究解析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关于斗栱的研究解析学生:汪韬学号:********指导教师:***专业:环境艺术设计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二O一二年五月目录目录 (1)摘要 (2)关键词 (2)1、斗栱的诠释 (3)2、斗栱的描述 (3)2.1斗 (3)2.2栱 (4)2.3昂 (5)3、斗栱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在各个时期的作用 (5)3.1起源 (5)3.2西周、南北朝 (6)3.3唐代 (6)3.4宋代 (7)3.5辽、金、元 (8)3.6明清时期 (8)4、结论 (9)摘要当我们走进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前,其屋檐下疏朗雄大的斗栱给人强烈的感受和视觉冲击力。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着强烈的个性,有着远看屋顶,近看斗栱的说法。
斗栱不但起到跳出以承重的作用,它的装饰价值也再木构建筑中也有着重要意义。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到:“中国古代建筑有两个明显特征:斗栱,屋顶。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是我国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
它曾在我国建筑史上绽放过异彩,得到应有的地位;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关键词: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屋檐,斗栱,昂,跳,铺作1.斗栱的诠释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中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是由水平放置在栱和栱之间的方形斗,升和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矩形,曲线形或折现混合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它常见于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份。
其作用在于挑出以承重,将其屋面的重量经过斗栱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栱的安置。
它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结构,不仅起到很大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在结构上起到传递荷载的作用,更是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所以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式构件名称
中式构件名称中国传统建筑中有许多独特的构件,这些构件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构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在中国的建筑设计中,每个构件都有其独特的名称,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式构件名称。
1. 斗拱(dǒu gǒng)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横梁和纵梁相交叠置而成的拱形结构。
它的特点是横梁和纵梁上方都有一层悬挑的部分。
斗拱多见于古建筑的门楼、亭台、殿堂等处,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的双重功能。
2. 闾角(lǘ jiǎo)闾角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装饰构件,常见于城门或大门的角部,用于加强建筑的结构牢固性,并赋予建筑更加庄重的气势。
闾角通常由砖、石或木材制成,形状多样,可以是圆形、方形、多边形等。
3. 斗栱(dǒu gǒng)斗栱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构件,用于支撑宫殿大屋顶的重量。
斗栱的形状多为砖木结构,呈斗形或栱形,有时还带有彩绘或雕刻装饰,以增加宫殿的华丽度。
4. 窗棂(chuāng líng)窗棂是中国传统建筑窗户上的横梁,用于支撑窗户玻璃或木板的构件。
窗棂通常由木材制成,有时也会用石或砖制成。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窗棂常常雕刻精美,具有装饰作用。
5. 檐口(yán kǒu)檐口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檐部的构件,位于屋檐和墙壁之间。
檐口的形状和装饰样式因地区和时代而异,但一般都具有挡水的功能。
檐口装饰丰富多样,可以是木雕、砖雕或石雕,常常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象征或自然风景。
6. 廊柱(láng zhù)廊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廊道两旁支撑廊梁的柱子。
廊柱通常由石材、砖材或木材制成,形状可以是圆柱形、方柱形或多边形。
廊柱不仅具有结构支撑的功能,还常常用作装饰,表达建筑美学和文化内涵。
7. 坊枋(fāng fāng)坊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支撑檐部的垂直构件,常见于城门或大门的门楣上。
坊枋通常由石材或木材制成,形状多为方柱形。
宋代斗拱的叫法
宋代“斗拱”的叫法:被称为“铺作”。
这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称谓。
拓展资料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斗拱的实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
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拱传递到立柱(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斗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拱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体系。
斗拱,亦作“ 斗栱”、“枓拱”或“枓栱”。
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
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礼记·礼器》“山节藻棁” 唐孔颖达疏:“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
形如山也。
”《明史·舆服志四》:“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
”
亦作“鬭拱”。
即斗拱。
唐元稹《连昌宫词》:“虵出燕窠盘鬭拱,菌生香案正当衙。
” 唐卢纶《萧常侍瘿柏亭歌》:“攒甍鬭栱无斤迹,根瘿联悬同素壁。
”参见“ 斗拱”。
斗栱在古建筑中的作用
斗栱在古建筑中的作用
古代的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四大古典建筑中最令人惊叹的,其中格外重要的部分就是屋顶采用的“斗栱”。
斗栱形式古朴典雅,在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具有重要的意义。
斗栱又称旁棱,是古建筑中连接屋脊和屋檐的重要部件。
斗栱一般由两个斗杆及其连接相连的斗条构成。
其特点是装饰精美,有利于保护建筑外立面的保护性及质量,使外表看起来更加美观大方。
同时斗栱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屋梁虽然是抗风力构件但是风力也可以把雨水灌上屋面向斗栱以外的方向引导,从而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水效果。
另外,斗栱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给古建筑特色性。
斗栱能够衬托出古建筑的独特魅力,给建筑特色性增添历史味道。
斗栱的造型多种多样,融入青铜雕风格的古铜斗栱,融入琉璃风格的古琉璃斗栱,抑或是结构繁复却精巧的古折叠斗栱,均能体现出古建筑独特的细腻妩媚。
总之,古代建筑中斗栱的作用极为重要,保养斗栱对于维护古建筑的裸露和完美外观更为关键。
古建筑之所以宝贵,正是因为有着斗栱一致精湛的建造,其中蕴藏着上古传统文化的底蕴。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美丽与厚重,也是古代精湛技艺的标志。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一种结构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进行连接,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式。
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主要形式。
1.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木构架结构形式,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并且应用广泛。
斗拱结构采用两条斗拱横跨在建筑的两端,起到地基与屋顶之间的支撑作用。
斗拱通常由多个木材段组成,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整个斗拱结构形成一个具有弧形的凸起,起到分散载荷的作用。
斗拱结构常用于古代宫殿、庙宇等建筑中,如故宫、南京夫子庙等。
2. 斗栱结构斗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另一种重要的木构架结构形式。
斗栱结构与斗拱结构类似,但其主要特点是斗和栱分开,形成两个单独的结构。
斗是一种通过连接件与地面直接连接的结构,可以沿着建筑的纵轴布置;栱是一种基于斗上的悬挑结构,其形状类似于横向的拱形,用于支撑屋顶。
斗栱结构常常应用在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3. 悬挑结构悬挑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木构架结构形式,它利用纵横两个方向的悬挑梁构成了整个结构。
悬挑结构能够有效地承受水平荷载,并使建筑内部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悬挑结构在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如古代的木屋、圆形等建筑中都有悬挑结构的应用。
同时,悬挑结构也常常与其他结构形式相结合,如斗栱、斗拱等,形成复杂的木构架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包括斗拱结构、斗栱结构和悬挑结构。
这些形式独具特色,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掌握这些形式的特点和应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斗拱
一个小视频
• /us/317567723/9346 0093.shtml
斗拱,惊艳了几千年的岁月
• 伟大之斗拱, • 深远之檐出。 • 每当我们站在殿堂之下, • 抬头仰望那向上翘起的屋檐时, • 总会被它那状如飞鸟,凌空展翅的姿态, • 所深深打动和震撼。 • • 。 • • • •
• • • •Biblioteka • • •在传统古建筑中, 柱子与梁枋之间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 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 古代工匠们便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 拱托着斗,斗托着拱,层层叠叠, 组成中国古建筑中最至美的元素。
• • • • •
上承屋顶,下接立柱, 斗拱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从皇族专用到走向民间, 斗拱承载了一部完整的中华建筑史
• 结构↓
它多为木质
• 【黄木】是用一种切开是黄色慢慢变暗红 的木料
普通农村用的以前基本是杉木 是黄花梨 塔梨木 红松的 用从俄罗斯进口的樟子松 北方一般都是用果松 是“奥砍” 但是现在果松国家禁止砍伐了
作者:反正有很多就是了
作者找了几只图片
• 太和殿九踩斗拱
图片2
牌坊呈亭形,檐下为九踩斗拱,为目前福州园林 古牌坊最高规格.
• • • • • • • • •
看似平淡无奇, 默默处于一角, 被人忽略的斗拱, 其实是整栋建筑中最复杂的构件。 斗拱,并不是依比例放大其构件, 而是通过增加构件的数量来完成, 这使得斗拱的构件愈加繁密,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冲击。
谢谢大家
斗拱
简介
• 斗栱(dǒu gǒng)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 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 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 斗。两者合称斗拱。斗拱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斗拱是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榫卯sǔn mǎo交错结 构而成的的承重构件,位于柱子顶部、额枋和屋 顶之间的立柱与梁架的结合处。仿木砖雕斗拱出 现较早,主要起装饰作用。斗拱除造型变化的装 饰作用外,其各个部位的龙、凤、象首形砖雕非 常有特色。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 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 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的作用和组成
斗栱的作用和组成:斗栱是我国木构架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作用: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它又有一定的抗震和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度。
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庭院的围合方式:1.在主房和院门之间用墙围合;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3.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和“倒座”),则称“四合院”。
从建筑功能布局上看,石窟可以分为三种:1.塔院型,在印度称支提窟,即以塔为窟为中心,和初期佛寺以塔为中心是同一概念,这种窟在大同云冈石窟比较多;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比较普遍;3.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仅供一人打坐。
住宅构筑类型: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抬梁式多用于北方,其中以四合院正房为代表;穿斗式多用于南方;在皖南、江浙、江西山墙边贴用穿斗式,明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
2.竹木构干阑式(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
干阑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北方自汉以后已较少使用,但东北清代仍有一种用作仓房的干阑建筑,用来隔潮用)。
3.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4.砖墙承重式(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5.碉楼(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6.土楼(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
7.窑洞(主要分布地:豫中、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8.阿以旺(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9.毡包(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坛庙的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祭祀自然神。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斗栱构造)
宋式铺作⽃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形⽊构件(⽃、升)、⼸形⽊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构件(昂)等组成。
⽃栱由早期出现的挑出、撑托、⽀顶等简单的构件,逐步发展成为筑关键性的结构部分。
它不仅是结构的需要,⽽且也是构成古建筑优秀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国⽊结构发展、古建筑年代鉴定、古代建筑艺术等问题重要的依据之⼀。
铺作的名称栱端卷杀构造栱在铺作中的分布知识点2:⽃需要清楚栌⽃构造宋《营造法式》中各类⽃的构造宋式⽃栱昂尖构造上昂构造知识点4:附属构件宋制耍头与衬⽅头构造宋代铺作——组合与分布知识点1:铺作组合-简单⽃栱组合需要清楚单栱只替与重栱只替构造卷头造插昂造铺作分布与开间间⼴的关系四铺作插昂柱头铺作构造柱头铺作构造六铺作重栱出单抄双下昂⾥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柱头铺作构造转⾓铺作构造清式⽃栱各类升件构造知识点3:翘清式⽃栱翘、昂构造详见图知识点5:栱需要清楚清式⽃栱横栱构造知识点6:⽃栱附件需要清楚清式⽃栱-⽃栱附件(1)耍头⽊ 其为平⾝科⽃栱在昂之上的纵向联系构件,耍头从厢栱中⼼线外出3⽃⼝定位,端头砍制成蚂蚱头,后尾若在菊花头之上,砍制为六分头,若在翘头之上砍制为⿇叶头。
耍头⽊为⾜材构件,断⾯尺⼨为1⽃⼝×2⽃⼝。
(2)撑头⽊,它是平⾝科⽃栱最上⼀层的纵向联系构件,前部不出头,后部做成⿇叶头。
撑头⽊为⾜材构件,断⾯尺⼨为1⽃⼝×2⽃⼝。
清式⽃栱常见附件单翘单昂各构件尺⼨权衡表宋、清⽃栱构件名称对照江南⽃栱《营造法原》中将⽃栱称作牌科,主要分布在檐⼝柱头,是从⽊构架⾄屋⾯⽊基层的过渡性构件。
牌科⽃栱基本构成组成知识点1:⽃与升(6)代梁科,它是设置在随梁枋上的⽃栱,相当于北⽅官式建筑中的隔架科,多为⽃三升栱和⽃六升栱,具有承重与观赏的双重功能。
丁字牌科与⼗字牌科构造琵琶科构造。
斗栱榫卯的种类和名称归纳
斗栱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曲线屋面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史中最具有特色的“斗栱飞檐”,成为顶级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标志性构件。
一、斗栱榫卯的形成原理和作用和传统建筑中的大木结构一样,斗栱的结构也是靠斗栱中成百上千根不同尺寸、不同形状、不同功能的构件组合起来的,这种组合和大木结构一样也是靠榫卯结合的方法来完成的。
斗栱的构成见下图:斗栱榫卯与木结构榫卯一样,只是起着把各分构件前后左右水平拉结在一起的作用,而垂直方向虽然各构件间也有榫卯(销子榫),但也仅能保证相接两层的构件相对不移位动,不错位而已,没有垂直拉结的作用。
所以说,虽然斗栱在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特别是明、清后的结构功能逐渐弱化于装饰功能,但它的构造原则与大木结构的构造原理一脉相承,是柔性连接,用以柔克刚的方式来抵消各种外力给建筑物带来的伤害,同时也能完成传递屋面荷载的任务。
二、斗栱榫卯的种类、名称和使用部位斗栱分件众多,榫卯众多,但榫卯的种类和名称归纳下来只有以下几种:(1)刻半榫卯;(2)剔(入)袖榫卯;(3)半透带袖直榫(卯);(4)销子榫卯;(5)燕尾榫卯;(6)盖斗板、斜斗板口子;(7)桁(檩)椀。
斗栱榫卯所处位置如下图所示:斗栱榫卯所处位置示意(一)斗栱榫卯所处位置示意(二)三、斗栱榫卯的尺寸与做法1.刻半榫卯刻半榫卯如下图所示:(1)坐斗刻半榫卯(口子)。
坐斗面宽(檐面)方向做刻半榫卯(口子),尺寸如下图所示;进深(山面)方向不做刻半榫卯,仅做刻口。
斗栱榫卯:刻半榫卯(一)刻半榫卯(口子)双向、多向相交叠压原则是:“山面压檐面”,山面(进深)压檐面(面宽),即盖口压等口;“斜面压正面”,斜面压正面,即:盖口压腰枋,腰枋压等口。
如下图所示:斗栱榫卯:刻半榫卯双向、多向相交叠压顺序(2)栱、枋刻半榫卯(口子)。
榫卯(口子)按“山压檐、斜压正”的规矩分别在正身分件上刻出等口、盖口,在角科分件上刻出等口、腰枋、盖口。
尺寸:正身横栱按足材(正心)、单材1/2高做刻半榫卯(口子);角科与斜向相交的1/3高做刻口;刻口宽随相交分件的厚度及有无袖榫的要求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式大木作斗栱
建筑史的解释: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说明及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说明
(一)本章包括:一斗三升、一斗二升麻叶斗拱制作、安装,昂翘斗拱制作、安装,平座斗拱制作、安装,溜金斗拱制作、安装,品字斗拱制作、安装,牌楼斗拱制作、安装及其它斗拱制作、安装等7 节共60 个子目。
(二)各种斗拱除牌楼斗拱外,斗口均以二寸五分(8cm )为准;牌楼斗拱以一寸六分( 5 .12cm )为准。
如设计斗口尺寸与定额规定不同时,按下表调整。
(三)各种斗拱制作、安装均包括附件。
其中:
1.昂翘、平座斗拱外拽附件包括正心枋、外拽枋、挑檐枋及外拽斜盖斗板;里拽附件包括里拽枋、井口枋及里拽斜盖斗板、垫拱板。
其中昂翘斗拱里拽不论使用单材拱、麻叶拱、三幅云拱定额均不调整。
2.品字斗拱附件包括正心枋、拽枋、井口枋及垫拱板。
3.牌楼斗拱附件包括正心枋、拽枋、挑檐枋、斜盖斗板。
4.垫拱板锼雕金钱眼、牌楼斗拱雕做如意昂嘴及斗拱的各层安装,定额是综合编制的,执行时不得调整。
(四)各种斗拱角科带枋的分部件,以科中为界,外拽的工料包括在角科斗拱之内。
(五)昂翘、品字斗拱室内无天花的按以下调整。
1.昂翘斗拱人工乘0.974 系数,材料乘0.870 系数。
2.品字斗拱人工乘0.928 系数,材料乘0.520 系数。
二、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各种斗拱以攒计算。
(二)斗拱保护网按图示尺寸以平方米计算。
第4楼sxj20289558 发表回复于2008-9-29 11:35:00
顺便看看宋式斗拱与清式斗拱的区别联系:
宋式形制和构造
《营造法式》中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在柱上的叫柱头铺作,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二柱之间阑额上的叫补间铺作。
每朵最下部有一托住整组斗拱的大斗,称栌斗。
栌斗一般用在柱列中线的上边。
栌斗上开十字口放前后和左右两向的拱前后向(内外)挑出的称华拱左右向的称泥道拱。
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每挑一层称一跳;挑向室外的称外跳,挑向室内的称里跳。
同华拱成正交的拱称横拱,除泥道拱外,最外一跳华拱头上的横拱称令拱用以承托外檐的拱檐方(即枋)和承托内檐天花的算拱方。
在柱心泥道拱和外跳令拱之间各跳跳头(即华拱头)上的横拱都称瓜子拱。
瓜子拱、泥道拱上可直接承托方木,也可再加一层横拱,称慢拱瓜子拱、慢拱上的方木称罗汉方;宋式斗拱中向外挑出的构件除华拱外,还有斜置的下昂和上昂。
下昂大体平行于屋面,昂尾压在梁下或椽(即檩)下。
上昂自斗拱中心向外上方斜出,以承令拱。
下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斗拱高度的条件下增加挑出长度;上昂的作用是在少增加挑出长度的条件下增加斗拱高度,二者的作用正相反。
各层拱间用斗垫托、固定斗位于拱的中心、两端或拱与昂等相交处。
华拱头上的斗叫交互斗,在横拱中心的叫齐心斗,两端的叫散斗。
斗拱以榫卯结合,出跳拱昂的卯口开在下方受压区,横拱的卯口开在上方。
拱上
的斗用木销钉与拱结合,斜置的昂则用昂栓穿透到下层的拱中进行固定。
宋式补间铺作斗拱构造示意
宋《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规定房屋建筑的尺度、比例,均以“分”为基本模数(见材份)。
这个基本模数同斗拱就有关系。
所谓一“分”,指的是一“材”大小拱的断面高度的十五分之一。
斗拱本身各个分件的断面大小、长短比例也是用“分”来度量的。
比如单材拱断面高15“分”,宽10“分”;足材拱高21“分”,宽仍为10“分”。
足材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拱(6“分”)。
泥道拱上有慢拱时两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
又如,第一跳华拱长60“分”由此确定了华拱出跳最长为30“分”;泥道拱、瓜子拱长62“分”;令拱长72“分”;慢拱长92“分”。
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
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
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x(出跳数)+3(常数项)。
关于常数项3有多种解释。
一种是:栌斗、耍头和衬方头;一种是栌斗,最上一跳跳头上的令拱和令拱上的拱檐方或算拱方;一种是柱列中线上的方木泥道拱(单拱造时用栌斗)、慢拱(单拱造时用令拱)和罗汉方。
斗拱组合中有慢拱的称重拱没有慢拱的则称单拱;跳头上有横拱的那一跳称计心没有横拱的那一跳称偷心。
此外,还有两种不出跳的,一种叫“单斗支替”,是在栌斗上加替木以承下平拱;一种叫“把头绞项作”,是栌斗上用泥道拱承托下平拱,用于柱头上,梁与泥道拱相交出头。
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出一跳斗拱,称“斗拱跳”,是梁与泥道拱交叉后出跳做为华拱,直接承托拱檐方。
它虽出一跳,但铺叠不足四层,所以有一种意见认为跳和铺的关系并不总是跳数加3为铺数;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它不足四铺,不典型,所以被排除在“总铺作次序”之外。
清式形制和构造
从宋式演变而来,但名称、构造和在构架中所起作用都有变化。
清式每一组斗拱称一攒,每个瓜拱上都用万拱,如宋式全计心造。
瓜拱和万拱又依所在位置冠以正心或里、外拽的称谓。
如用在正心瓜拱上的万拱称正心万拱;用于斗拱前边(或室外)的称外拽瓜拱、外拱万拱;用于斗拱后边(或室内)的称里拽瓜拱、里拽万拱。
万拱上的枋子,也依所在位置称正心或里、外拽枋。
清式小斗除表列名称外,用于正心相当宋式散斗的不叫三才而称槽升子。
昂在清式里仍称昂,但只是把翘头刻成下折的昂嘴形式,不再是斜亘内外的构件。
清式斗拱每出一跳称一拽架,最多也可挑出五拽架。
清式有斗拱的建筑改以平身科斗口的宽度为权衡构件比例的基本模数,挑出的翘、昂和正心枋,内外拽枋均高2斗口,相当于宋式的足材,每一拽架为3斗口。
每两攒斗拱间的最小间距称攒挡,为11斗口,建筑面阔即以攒数而定,明间一般平身科六攒,加两边柱头科各半攒。
斗拱形制以踩数计。
踩数指斗拱组中横拱的道数。
清式斗拱每拽架都有横拱,故每攒斗拱里外拽架数加正心上的一道正心拱枋,即每攒的踩数。
清式斗拱形制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但以“单”、“重”表示一、二)。
最简单的斗拱是不出踩的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交麻叶,最多为五拽架的十一踩重翘三昂,但实际上,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的正门午门,正殿太和殿的上檐斗拱也只用到九踩单翘三昂。
清式斗拱中还有一种“镏金斗拱”,用于外檐或重檐建筑下檐的平身科,前面有昂,后尾为斜起长一步架的秤杆。
它是由宋式下昂演变来的,秤杆即昂身,但外檐部分改为平置的昂头和蚂蚱头,整个构件做成曲折形,构造不如宋式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