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中生代古生代地史
中、古生代地史总结中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一、.华南板块1、地层发育特征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Mz一.特点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Tethys)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二.生物界1.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矮小类型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分区:北方区(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区(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2a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南方区: 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2b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J1-2-------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2.陆生脊椎动物(T1+2:二齿兽类繁盛;T3-K1:恐龙、鸟类;K2:哺乳动物出现胎盘)3.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双壳类繁盛;菊石类: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4.淡水湖生生物组合(1).E-E-L: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J32).T.-P.-N: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K1三.地史1.三叠纪的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空间上的三分性1.)南方三叠纪:黔西南贞丰剖面(1 总厚约5000m;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T3:二桥组: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火把冲组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把南组(拉丁期大海退-印支运动)T2:法郎组浅海灰岩—滨浅海砂泥质沉积关岭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T1:永宁镇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飞仙关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潮坪相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
《中生代地史》课件
欢迎来到《中生代地史》PPT课件,本课程将带您探索地球中生代时期的地 理与地质演化,以及生命的进化和环境变迁。
什么是中生代地史?
中生代地史时期发生在地球历史的中间阶段,跨越了大约2.44亿年至6,600万 年前的时期。它包括了三个时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地球的演化历史
中生代地质探索与未来展望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中生代地质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未来对地球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启示。中生代地质对现代生态 环境的演变也有重要影响。
中生代时期的气候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极地冰川的形成和海平面的变化对地 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变化对地质演化和生物生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生代矿物资源
中生代是矿物资源形成的重要时期,例如煤炭和石油的生成。了解中生代矿物资源的形成过程有助源问题与现代的能源问题有着紧密联系。通过研究中生代的能源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寻找解决现代 能源问题的可持续方案。
地球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地貌和地质构造。 这些演化过程包括了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及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
生命进化历程
中生代是生命进化的重要时期,恐龙的出现和灭绝是这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此外,中生代也见证了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为我们了解过去的生命提 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生代气候变迁
第十一章 各代地史概况(1)
太古代生态图
原核生物
叠层石
三、中国太古代的地层及矿产
主要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构成华北地台的基底。
可分为三带:
北带:宁夏吉兰泰,到冀东燕山,东延至吉林及辽东 地区。 中带:吕梁山、太行山和鲁西地区。 南带:关中、豫西、大别山、安徽淮阳地区,分称太 华群、登封群、大别群等。
中国元古宙的矿产:
铁矿
锰矿
其他
七、震旦纪世界大地构造格局
震旦纪,大陆壳形成为稳定——古地台。
古地台基底岩石都是变质岩,如各种片麻岩、
角闪岩、混合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
石英岩等,穿插着各种侵入体。
古地台有的部分构成地盾部分;但大部分
发育了稳定类型的盖层。
震旦纪全世界形成的古地台
八、中国震旦纪、震旦纪大冰期。
五、元古代的一般地史特征 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
隐生宙最重要的事件: 1、生命的出现并开始走向繁荣 2、原始大气与水圈的向现代成分转变 3、形成了陆核
六、中国元古代的地层及主要矿产
形成了:北方华北原地台、南方扬子原地台,西部塔里
木原地台。
北方稳定、南方活动的特征,一直延续到古生代。
喜马拉雅运动中,许多大陆上断裂,形成拗 陷盆地;东非大断裂继续发展,并有玄武岩
喷发;印度、格陵兰及西北欧等都有玄武岩
喷发。中国东部差异性升降和裂隙式玄武岩
喷发活动都很强烈。
四、华北的第三系 和第四系及第四系 大冰期
华北平原地层综合剖面说明:
①第三纪形成盆地,总体以沉降占优势,沉积物 以湖相细碎屑物质为主; ②湖盆多次与海水沟通(海水内泛)和中断,咸 水或半咸水和淡水沉积及生物组合成有规律的变 化; ③反映气候有周期性变化,有时干热,形成石膏、 盐及红色岩层;有时潮湿,形成暗色岩及煤线、 油页岩、石油等,沙河街组为主要生、储油层; ④随着断裂发育,有多次玄武岩喷发活动。
【地史】第15章 中生代的古生物、古
2.湖生生物组合
中生代以来大陆面积增广,导致湖生淡水动物 群迅速发展,成为陆相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依 据。湖生生物的空间分布也能反映古气候和古纬 度特征。
中侏罗世晚期:大型厚壳的始丽蚌 (Eolamprotula)-褶珠蚌(Psilunio)动物群(9、 10),而薄壳小型的费尔干蚌(Ferganoconcha,f. 8,可自侏罗纪延续至早白垩世早期,)主要分布于 中国北部。
一)中国的三叠系
海西阶段以后,北部古亚洲洋消失,华北—塔里木板 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相连,成为统一的北方大陆。南海 北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更加显著。
T2末期:发生拉丁期大海退以后,中国东部地区才
由东西南向北分向异分, 异逐步转变为
滨太平洋构造
带的影响开始
明显。
三叠纪
晚期的印支运
动导致大規模
陆壳增生,古
2. 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A、早三叠世:
华南板块主体为一陆表海盆,其西侧是康 滇古陆,东侧是华夏古陆(东南丘陵)(下图 a),江南古陆以NE—SW向展布其间。这些 古陆直接影响到华南板块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和沉积类型的展布。
海盆西北部的川滇黔鄂(上扬子)地区:
a、印度期(以飞仙关组为代表):
自康滇古陆向东依次为河床砂砾滩沉积(飞 仙关相),潮间泥砂坪与潮下泥灰坪沉积(夜 郎相)和生物鲕粒滩沉积(大冶相)。在更东 的川东及广大中、下游地区,为较宽广的浅海
Tyranosaurus
霸王龙
鸟脚龙可以东亚北方下白垩统 广泛分布的鹦鹉嘴(Psittacosaurus) 为例;晚白垩世的鸭嘴龙类,广布于 北方大陆。剑龙从侏罗纪晚期已经出 现,早白垩世后迅速绝灭。甲龙则在 晚白垩世继续繁盛,取代了剑龙的生 态环境。
地史总结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
2.5 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期→盐类矿床、石油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潮湿期→成 煤期
早、中三叠世:干燥期→盐类矿床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煤
晚三叠世 中国南、北方均为聚煤期。南方含煤性
好如江西安源煤矿
早、中侏罗世 是我国重要成煤期之一,聚煤区主
要分布在北方,如辽西北票组、北京门头沟 组、晋北大同组都形成大型煤田。
T1 永宁镇组 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 1600m 飞仙关组 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滨浅海
P2 大隆组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贞丰剖面地史分析
1 总厚约5000m
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 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 互相—陆相含煤沉积
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
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 晚三叠世为温中暖生代潮的地史湿课件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T3 Pangea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侏罗纪Pangea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白垩纪Pangea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第十三章 中生代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2.中生代的生物界 §3.中国中生代的地史 §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5.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中生代气候特征及控矿作用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中生代生物界
陆生植物 Terrestrial plants 陆生脊椎动物 Land vertebrates 海生无脊椎动物 Marine invertebrates 湖相生物组合
中生代的地史课件
陆生植物的演化阶段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
T2-K1:裸子植物苏铁(cycad)、松柏 (conifers)、银杏(gingkgo)繁盛,真蕨 类(spore-plants)仍繁盛
第十七章 中生代
拟丹尼蕨
水龙兽
粗菊石
植物:
松柏、苏铁、银杏及 真蕨类繁盛
肯氏兽 贝尔脑蕨
植物分区:以古天山(或古昆仑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 南方为以网脉蕨-格脉蕨植物群为特征的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北方为以拟丹尼蕨-贝尔瑙蕨为特征的潮湿温带的内陆环境
晚三叠世西南植物区景观
贵州鱼龙
爬行类
•早三叠世出现有水龙兽动物群 •中三叠世出现有犬颌兽和肯氏兽动物群,全球各大州都有分 布,表明世界性联合古陆的存在 •晚三叠世爬行动物大发展,出现恐龙类、类似哺乳动物的爬 行类、海生的爬行类(鱼龙)、真正的龟、鳖、蜥蜴及鳄类
三、白垩纪的古地理特征
地理格局总体与侏罗纪相似。 东部以吕梁—雪峰山一线为界,东侧岩浆活 动相对侏罗纪减弱,空间分布东移,开始发 育松辽、华北、江汉等重要含油气盆地;西 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趋向萎缩,海侵局限 于特提斯带和环太平洋带。 西部仍为“南海北陆”,南部海侵范围缩小, 北部为内陆盆地。
(二)中国西部 位于贺兰山—龙门山—大雪山一线以西。 昆仑山以南多为海相沉积,位于西藏、滇西、 青海南部和新疆西南边缘,属特提斯海东段; 以北多为陆相沉积,排列着几个内陆盆地, 下、中侏罗统为含煤的湖沼沉积,上侏罗统 为红层。
小结中国的侏罗系
陆相、火山岩相、海相3种类型。 陆相分布最广,为盆地湖泊沉积。 火山岩相分布于东部地区。 海相仅限于我国西南部。 广东、东北挠力河等边缘地区有海相和海陆 交互相沉积。
无脊椎动物以 软体类为主:
•菊石:齿菊石 式、菊石式缝合 线,壳饰发育 •双壳类繁盛, 种类多,多为弱 异齿、古异齿型 铰合 •六射珊瑚开始 出现。
兀龙 鱼鳞蛤
褶翅蛤
正海扇
fanwei(3)
3、简述中生代中国古地理特征。
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共经历了1.65亿年。
中国中生代时期有二次较重要的地壳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陆地面积扩大,海域面积相对缩小,全国出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地势;气候转趋温暖;植物繁茂,动物种类丰富。
早、中三叠世以秦岭海槽为界的“南海北路印支运动侏罗、白垩纪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线为界所表现的东西差异。
第一期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我国称为印支运动,印支运动阶段是中国构造演化中的一个转折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印支运动在扬子板块西缘、西北缘的三江、巴颜喀拉一松潘秦岭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印支褶皱带,使扬子地台、羌北地块向北与华北塔里木地台拼合,古西域洋闭合;二是印支晚期在中国境内结束了长期存在的南海北陆的古地理面貌,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开始出现东西分异的构造格局,标志着欧亚饭块、古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相互作用的开始。
在我国东部地区称为燕山运动。
其演化特点是,东部受太平洋洋壳俯冲影响,南部受特提斯洋壳俯冲、挤压联合作用的影响,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和侵人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
燕山运动由三个构造幕组成:燕山早期(J一12)燕山中期(J、-K)燕山晚期(K,-K:).其中以燕山中期运动最为强烈,影响也最广。
从区域上看,在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地区,构造活动较弱,缺乏岩浆活动和地层褶皱;以东地区,构造活动较强,形成许多断陷盆地,盆地内广泛发育火山岩沉积。
5、何谓地层划分,划分地层的方法有哪几些?地层划分是指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
划分地层的依据包括岩石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地层结构、地层的厚度和体态昂地层的接触关系,现代地层学方法6、何谓沉积相分析?沉积相判别地标志有哪些?对地层中的沉积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恢复沉积环境条件1陆相,山麓堆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沼泽沉积,冰川沉积,风化壳2海相沉积,滨海沉积,浅海沉积,次深海和深海区沉积,3海陆交互相沉积,三角洲沉积。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中国的地理位置,东靠古太平洋,南邻古特提斯海,恰好夹在环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海两大活动地带的中间,所以中国中生代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是古生代以来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
中生代除受印支运动影响外,还受到燕山运动极为强烈的影响。
燕山运动大体又可分为三期,一期在中、晚侏罗世,一期在侏罗、白垩纪间,最后一期在白垩纪末。
由于这些运动,中生代中国地质构造和古地理轮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纳其特征大致如下:一、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三叠纪初期,中国华南地区仍然为海水所占据,形成南海北陆的形势。
三叠纪中、晚期,即印支运动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之间、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形成印支褶皱带,互相对接在一起。
向西又与巴颜喀喇和三江、滇西的广大印支褶皱区相连。
故印支运动期以后,中国和亚洲的主要部分已全部固结,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
到侏罗纪,在中国只有在西藏、青海南部、两广沿海以及东北乌苏里江下游等处仍有海侵。
到白垩纪亦大致如此,只有在西南边陲还有海侵,特提斯海淹没了西藏地区,还在新疆喀什地区伸进了一个狭长的海湾,在台湾地区也发现过早白垩世的菊石和海相双壳类化石。
除此之外,可以说在印支运动以后,从侏罗纪开始中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南北东西形成一片宽广的大陆环境。
二、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印支运动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大陆环境,新形成的古昆仑山、古秦岭横贯大陆东西,对于分隔南北古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但在中国东部地区,沿着NNE-SSW方向,即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西两侧,显示出更为明显的分异现象。
该线以西出现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如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亦称陕甘宁盆地)和川鄂盆地,该线以东则属于环太平洋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带,形成一系列新华夏小型裂谷盆地群,从北方的大兴安岭、内蒙古、燕山地区,到南方的闽浙沿海,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有多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
串讲 (中-新生代及华北寒武纪-二叠纪)——地史学课件PPT
位。
二、构造演化特征
中新生代是全球构造运动相对比较活跃的时期。 晚古生代时期形成的联合泛大陆从三叠纪中期开始 解体。泛大陆的解体导致了的新洋盆形成和老洋盆 的衰退,全球大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深刻的改 变。环古太平洋和环古特提斯洋边缘,由于板块的 俯冲和碰撞,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造山带。
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开始,中国东部地区的 新华夏构造体系开始形成。
新华夏构造体系: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北北东 向排列的三组隆起带和沉降带。其成因可能与欧亚板块 和太平洋板块的相互挤压有关。
侏罗纪时期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一线以东为构造-岩浆活 动强烈的地区,以西为大型的稳定内陆盆(四川和鄂尔多 斯盆地)。
中新生代总结
一、生物界演化
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陆生植物“三足鼎 立”,并行发展的局面。
1、脊椎动物:
中生代:
爬行类极度繁盛,向地球表面的各种生态空间辐 射演化,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脊椎动物类群。
陆地以恐龙占主导地位,空中有翼龙、喙嘴龙等, 海洋中有鱼龙和海龙类。
生物界演化
哺乳动物虽然与恐龙同时出现,但处于次要地位。 中生代晚期鸟类开始出现并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鱼类除在海洋中持续繁荣外,也在淡水环境中获得
的红色膏盐断陷盆地 ▪ 强烈凹陷的海泛河湖盆地 ▪ 准平原游移河湖盆地
新近纪时期中国东部地区强烈的断陷作用基本停止,但地 壳大范围上升和下降,使沉积盆地范围普遍扩大。沉积类 型与古近纪差别不大,但出现土状堆积类型—“三趾马红 土”
干旱气候带随时间逐渐由南向北推移
白垩纪:
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以西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川
讲15 中-新生代地史
第三节 一、中-新生代的时限划分
第二十六章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新 生 代
第四纪( ) 第四纪(Q)
显生宙地史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东部新生代地史概况 燕山运动后,在我国东部形成了一系列NNE向断陷盆地, 在这些断陷盆地中接受了少量新生界的沉积,喜山运动,喜马 拉雅海褶皱成山,使西部内陆盆地地壳大部分抬升,造成第三 系的缺失。 见图 见图 第四纪西部内陆盆地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气候干燥, 接受了大量风成黄土沉积,而东部气候寒冷,发育大量冰川沉 积,第四纪晚期的喜山运动,使西部大幅度上升,而东部相对 处于稳定状态,从而造成了现在西高东低、百川东流的地理景 观 。 思考题: 思考题: 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2.简述印支 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简述印支、 2.简述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第二十六章
显生宙地史
第二十六章
第三节
中-新生代地史
显生宙地史
(二)新生界 1.无脊椎动物 中生代极为繁盛的海生菊石类已绝灭,海生、陆 1.无脊椎动物 生淡水型双壳类、腹足类等占统治地位。 2.脊椎动物 中生代的霸主爬行类动物大量绝灭,取而代之的 2.脊椎动物 是哺乳类。哺乳类在新生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种属繁多,所 以称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 新生代中晚期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是新生代生物进化发展的 又一重大事件。 3.植物界 新生代以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由于被子植物对环 3.植物界 境的变化有更强的适应性,所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裸子、 蕨类植物仅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三、中、新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中国北方三叠纪早期受印支构造运动的影响地 三叠纪 壳差异性升降运动加强,北方大片地区抬升为陆,沉积盆地向 西迁移,形成大型鄂尔多斯内陆盆地的陆相河湖沉积,沉积物 主要
中国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中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地层年代符号为Mz。
中生代划分为三个纪,即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三叠纪距今2.50—2.08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三叠系(T)。
1834年,F.A.von阿伯蒂因德国中部该地层的三分性明显而命名。
侏罗纪距今2.08—1.35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侏罗系(J)。
1829年,法国人A.布龙尼亚因瑞士和法国交界处的汝拉山(日译侏罗,我国沿用)山而命名(按,更早是1795年德国A.von洪堡根据该山的白色灰岩首先提出“侏罗灰岩”名词)。
白垩纪距今1.35—0.65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白垩系(K)。
这一名称来源于英吉利海峡两岸出露的白垩地层,由比利时学者J.B.J.奥马利达鲁瓦于1822年创立。
白垩是石灰(CaCO3)的意思,是由海生的一种钙质超微化石(名颗石藻)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在英吉利海峡两岸形成壮丽的崖壁。
海西运动之后,世界许多地区已经发展为褶皱带,陆地面积增大;但从世界范围看,侏罗纪和白垩纪频遭大范围海侵,然而总趋势还是继续向着陆地面积增大演变;古生代末期形成的联合古大陆,特别是南方冈瓦纳古陆,到中生代末期显著分裂漂移,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边缘的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十分强烈,地理环境尤多变化。
因此,生物界在新环境中又有了新的进化和飞跃,最突出的是裸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爬行动物代替了两栖动物,而盛极一时。
但是,到白垩纪末期恐龙类爬行动物全部绝灭,是地史中的一次重大生物事件。
红尘紫陌,有轰轰烈烈的昨日,也有平淡如水的今天。
在生活平平仄仄的韵脚中,一直都泛着故事的清香,我看到每一寸的光阴都落在我的宣纸上,跌进每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楷里,沉香、迷醉。
秋光静好,窗外阳光和细微的风都好,我也尚好。
不去向秋寒暄,只愿坐在十月的门扉,写一阙清丽的小诗,送给秋天;在一杯香茗里欣然,读一抹秋意阑珊,依着深秋,细嗅桂花的香馥,赏她们的淡定从容地绽放。
2021年长安大学地史学笔记考研中生代地史
中生代地史一、中生代划分及特性中生代时限为250—65Ma,延续约185Ma。
涉及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三叠纪Triassic 250-205MaAlberti,1834来自德国中部,三分性明显(斑砂岩-壳灰岩-含煤碎屑夹碳酸盐岩) 侏罗纪Jurassic 205-135maVon Humboldt,1795来源于Jura Mountain (瑞士、法国交境)白垩纪Cretaceous 135-65MaOd’Halloy(达罗阿,1822),据岩性命名白垩一名源于西欧,在西欧广泛形成了白垩质沉积物(白色钙质超微颗石藻和浮游有孔虫化石形成白色质软、极细碳酸钙沉积),并且在英吉利海峡两岸构成了白色断崖,故而得名中生代特性生物界: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中生代以裸子植物、爬行动物(特别是恐龙)和海生无脊椎动物中菊石类繁盛为特性白垩纪末浮现了地史中最知名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古地理、古构造均有较大改观。
沉积界: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广布,气候温湿,植被茂盛,成为地史上又一重要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古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逐渐萎缩环太平洋火山活动二、中生代生物界(一)陆生植物—演化阶段1.基本特性裸子植物中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在晚二叠世兴起后来,到中生代已占统治地位,真蕨类及少量节蕨类仍继续发展,被子植物浮现于早白垩世,不久占据重要地位。
因而,晚白垩世植物群已具备新生代面貌。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如肋木Pleuromeia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如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2.陆生植物--代表分子及分区北方区:D.-B.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 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T3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南方区,D-C植物群(Dictyophyllum(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J1+2:基本上是T3延续,但是内容有所变化,气候整体趋于干燥J3-K1:界线北移至阴山山脉北方当时处在一种潮湿温带有助于成煤环境,植物化石组合是划分对比地层重要佐证。
中生代地史PPT课件
9.1 中生代的划分和特点
Mesozoic division and features
9.2 中生代生物界
Mesozoic life
9.3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9.4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Outline of Mz plate tectonics
屑沉积,肯氏兽动物群 T1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紫红色砂、泥质岩石,干旱、河湖碎 屑沉积
P2
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
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
.
13
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T1 T1含水龙兽
.
14
T2
含 肯 氏 兽 动 物 群 2 1
T-
.
15
T3
.
16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d.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Circum-Pacific开始发育.
17
9.3 中国中生代地史 Mesozoic geohistory of China
9.3.1 中国三叠纪的地史
Triassic geohistory
9.3.2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
10
中国北方三叠系
以西为大 中型盆地 如鄂尔多 斯和准噶 尔盆地
整体陆相
以东为
太
剥蚀高
行
地及小
山
型盆地
.
11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三
叠
第6节中生代地史
2.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爬行类高度发展, 脊椎动物爬行类高度发展,不仅成为 陆地的统治者,部分又重新进入海洋, 陆地的统治者,部分又重新进入海洋, 并占领了天空,所以称中生代为爬行动 并占领了天空,所以称中生代为爬行动 物时代。中晚期,哺乳类、 物时代。中晚期,哺乳类、鸟类也相继 出现,从此生物界占领了海、 出现,从此生物界占领了海、陆、空三 度空间,呈现出空前未有的繁盛景象。 度空间,呈现出空前未有的繁盛景象。
当然, 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 的地方。例如, 气候变迁说” 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 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 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 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 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 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 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 地质学中, 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 个假说。 被子植物中毒说” 酸雨说” 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 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 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 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晚三叠世,由于印支运动, 晚三叠世,由于印支运动,地壳 上升,发生大规模海退,海水退出华南, 上升,发生大规模海退,海水退出华南, 中国南北大陆连成一片, 中国南北大陆连成一片,从而结束了 南海北陆”的格局,拉开了中国“ “南海北陆”的格局,拉开了中国“东 西分异”的序幕。 西分异”的序幕。
(二)燕山构造阶段 燕山运动使东西分异进一步强化, 燕山运动使东西分异进一步强化,促 纪的地层出现明显的分带现象。 使J—K纪的地层出现明显的分带现象。东 部沿海区燕山运动异常强烈, 部沿海区燕山运动异常强烈,火山活动频 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 繁,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同时 气候也显现出东西差异, 气候也显现出东西差异,东部受太平洋气候 带影响,以温暖潮湿为主, 带影响,以温暖潮湿为主,西部为内陆干 旱气候为主。 旱气候为主。
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中生界(Mz).
川、鄂、甘、新等侏罗纪含煤地层中常夹有沉积铁矿层。四 川的铁矿以湖相成因的菱铁矿、赤铁矿为主——綦江式铁矿。 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矿产
我国东部,因印支期,特殊是燕山期花岗岩侵入的影响,形 成知名的金属成矿带。我国东南、华南形成了W、Sn、Mo、 Cu、Pb、Zn、As、Sb、Hg等重要金属矿产,其中钨、锑 等储量居世界首位。鄂、皖等省,燕山期花岗岩与石灰岩接 触,还形成了接触矿床。湖北大冶、安徽当涂和铜官山等地 的铁矿、铜矿、黄铁矿等,其中大冶铁矿储量丰富——大冶 式铁矿。
中生代时,因泛大陆的解体,泛大洋已进入衰退阶段, 成为古太平洋。中生代末,全球古地理演化的格局为 泛大陆解体、太平洋缩小、大西洋扩张、印度洋产生、
14.2.3 中生代气候和矿产
气候
三叠纪初气候较枯燥,后由转向温湿,气候分带现象明 显。
侏罗纪海侵扩大,潮湿气候分布增加,在北美、北欧、 东亚、东北亚和南极洲都形成煤层,仅次于石炭二叠纪。
14. 中生代
中生代距今2.50—0.65亿年——中生界〔Mz〕。 三叠纪:距今2.50—2.08亿年——三叠系〔T〕。 侏罗纪:距今2.08—1.35亿年——侏罗系〔J〕。 白垩纪:距今1.35—0.65亿年——白垩系〔K〕。 地理变化
海西运动使世界很多地区隆起,形成联合古陆;侏 罗纪和白垩纪频遭大范围海侵,总趋势为陆地面积 增大。
三叠纪初,华南仍为海水占据,中国处南海北陆局势。 三叠纪中、晚期的印支运动,使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间、 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地台间,形成印支褶皱带,相互对接 在一起。故印支运动期之后,中国和亚洲的主要局部已 全部成陆,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
侏罗纪,中国仅西藏、青海南部、两广沿海以及东北乌 苏里江下游等仍处海侵。白垩纪亦大致如此。
第章中生代地史
时代 K1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一分。
K-E之交的重大生物事件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一分。
恐龙向现生鸟类的过渡
热河鸟 会鸟
■ ■
■
■
■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一分。
蜻蜓
三尾类蜉蝣
狼鳍鱼
菏叶
鹦鹉嘴龙
热河生物群(K1)集锦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一分。
Ferns from New Zealand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一分。
2a 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 丹尼蕨— 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
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T3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 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环境:热带、
鱼龙
翼龙
中生代 脊椎动 物演化
新西兰产的大蜥蜴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一分。
3b 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适应辐射
陆地蜥臀目:蜥脚类食素,头小尾长,身体笨重,四 足行走, 如Mamenchisaurus(马门溪龙)
恐 兽脚类食肉,前肢特化,后肢坚强,牙齿锋利, 龙 如Tyranosaurus(霸王龙)
(俗称法国梧桐Platanu), K1有辽宁古果 (水生灌木)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一分。
中生代植物界总体面貌
蕨类植物(羊齿)
孢子植物
裸子植物
First flower in the
world, K1, 辽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中国的地理位置,东靠古太平洋,南邻古特提斯海,恰好夹在环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海两大活动地带的中间,所以中国中生代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是古生代以来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
中生代除受印支运动影响外,还受到燕山运动极为强烈的影响。
燕山运动大体又可分为三期,一期在中、晚侏罗世,一期在侏罗、白垩纪间,最后一期在白垩纪末。
由于这些运动,中生代中国地质构造和古地理轮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纳其特征大致如下:
一、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
三叠纪初期,中国华南地区仍然为海水所占据,形成南海北陆的形势。
三叠纪中、晚期,即印支运动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之间、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形成印支褶皱带,
互相对接在一起。
向西又与巴颜喀喇和三江、滇西的广大印支褶皱区相连。
故印支运动期以后,中国和亚洲的主要部分已全部固结,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
到侏罗纪,在中国只有在西藏、青海南部、两广沿海以及东北乌苏里江下游等处仍有海侵。
到白垩纪亦大致如此,只有在西南边陲还有海侵,特提斯海淹没了西藏地区,还在新疆喀什地区伸进了一个狭长的海湾,在台湾地区也发现过早白垩世的菊石和海相双壳类化石。
除此之外,可以说在印支运动以后,从侏罗纪开始中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南北东西形成一片宽广的大陆环境。
二、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
印支运动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大陆环境,新形成的古昆仑山、古秦岭横贯大陆东西,对于分隔南北古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但在中国东部地区,沿着NNE-SSW方向,即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西两侧,显示出更为明显的分异现象。
该线以西出现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如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亦称陕甘宁盆地)和川鄂盆地,该线以东则属于环太平洋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带,形成一系列新华夏小型裂谷盆地群,从北方的大兴安岭、内蒙古、燕山地区,到南方的闽浙沿海,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有多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
越是靠近东部,其活动亦愈强烈。
同时,形成NNE或NE向褶皱断裂山地,以及众多斜列的隆起和拗陷。
所有这些都是燕山运动的反应,也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板块俯冲的结果。
与此相反,鄂尔多斯盆地和川鄂盆地不仅面积大,拗陷幅度大,沉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而且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也十分微
弱,东西分异形成明显的反差。
在上述大大小小盆地里,特别是在侏罗纪,形成了许多煤层;在一些盆地中还形成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在松辽平原的白垩系中,石油尤为丰富。
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三叠纪末期,在秦岭、川西、长江下游、藏北等地区,都有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
特别是伴随着燕山运动,在靠近太平洋的东部,从北到南,如大兴安岭、燕山地区、山东半岛、浙江、福建等地,都有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活动,形成安山岩、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厚度可达一、二千米到三、四千米以上。
同时,还有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所谓燕山期花岗岩,并生成了多种有价值的内生金属矿产。
四、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
中国西部地区各古生代褶皱山脉,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昆仑山等,在燕山运动中都重新活动,强烈上升,并出现了准噶尔、塔里木等大型盆地,在盆地和山前拗陷盆地中堆积了厚达四、五千米以上的陆相中生界地层,其中经常含有煤层和各种矿产。
至于中国西南地区,如藏北、滇西、川西一带,也分别在印支期和燕山期褶皱隆起。
喀喇昆仑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都是这时形成的。
总之,印支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影响范围甚广,几乎遍及全国。
目前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基本上是燕山运动阶段形成的。
到了中生代后期,在中国已经是山脉纵横、盆地罗列,火山活动此起彼伏,只有西藏和喜马拉雅山一带以及台湾地区,仍然是碧波浩瀚的海水。
五、中国东部中生界
中国除西南地区,例如西藏和喜马拉雅山等地区的中生界以及南方的三叠系和极少数地区的侏罗系为海相沉积外,其余广大地区的中生界主要为陆相盆地型沉积,部分为火山岩和
火山碎屑岩系沉积,岩相和厚度变化较大,含煤和含油地层、红色岩系及石膏、岩盐等沉积分布广泛。
现在仅就西部川鄂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东部北京地区、浙江东部的中生界地层对比(表14-1),简单说明中国东部中生界的特征:
第一,北方中生界全部为陆相沉积;而南方则不同,如川鄂盆地三叠系大治组和嘉陵江组等皆为海相灰岩、白云岩沉积,说明在中生代初期,中国南海北陆的形势仍很显著。
在三叠纪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南方发生海退,发展为陆相成煤盆地,沉积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以后又沉积了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
第二,西部川鄂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不见火山岩系,地层间也少有角度不整合接触;而东部地区(代表中、小型盆地),除陆相碎屑岩系外,还有巨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系(另有多次花岗岩侵入活动),地层间多有角度不整合接触,说明越是东部地区,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活动和构造运动越强烈。
第三,无论南方或北方,从三叠纪晚期起,特别是到侏罗纪早期,很多盆地中沉积了含煤地层,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植物丛生。
有的地方,在三叠、侏罗系中还含有油层或油页岩。
中生界上部,如中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多巨厚红色碎屑岩相(通称红层),有的地区含石膏和岩盐,说明到了中生代后期,地势分异加剧,气候逐渐转为干燥。
但是,中国土地广大,各地气候条件并不一样,如在东北北部,在上侏罗统中含有重要煤层,在白垩系中含有丰富油层,可见那里仍然是潮湿气候。
六、中国中生代矿产
中生代地层中含有种类繁多的矿产,其中价值最大的是可燃性矿产、盐类和金属矿产,在我国占相当重要地位。
(一)金属矿产
1.沉积型金属矿产在川东、鄂西中三叠统(巴东组)和四川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砂页岩中有含铜砂岩;云南白垩纪红层中也有含铜砂岩矿床,品位高,规模大,易于开采和冶炼。
在四川、湖北、甘肃、新疆等侏罗纪含煤地层中常夹有沉积铁矿层,其中四川的铁矿层位属上三叠统,以湖相成因的菱铁矿、赤铁矿为主,称綦江式铁矿。
2.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矿产在我国东部,由于印支期,特别是燕山期花岗岩侵入的影响,形成有名的金属成矿带。
尤其是在我国东南、华南形成了W、Sn、Mo、Cu、Pb、Zn、As、Sb、Hg等重要金属矿产,其中钨、锑等储量居世界首位。
在藏北有印支期基性、超基性岩体,形成铜、镍等矿产。
在湖北、安徽等省,燕山期花岗岩与石灰岩接触,还形成了不少接触矿床。
如湖北大冶、安徽当涂
……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地层缺失分地层及岩性对比
和铜官山等地的铁矿、铜矿、黄铁矿等,其中大冶铁矿储量丰富,称大冶式铁矿。
在东南地区,燕山期有大量酸性喷发岩(如流纹岩),经水热变质形成了明矾石、萤石、叶蜡石、陶土等重要非金属矿产,其中以浙江平阳明矾石矿最为著名。
(二)可燃性矿产
1.煤由于中生代出现了许多盆地,加以侏罗纪气候温暖湿润,所以侏罗纪是一次重要聚煤期。
在南方晚三叠世也是重要的聚煤期。
从成煤时期来看,大约从西南向东北有渐新的现象。
如云南一平浪组、江西安源组煤系、长江流域(如四川)的含煤地层属上三叠统;华北则以下、中侏罗统为主,如山西大同,河北下花园,北京门头沟,山东坊子,辽西北票,内蒙古石拐沟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神府、东胜、华亭等;东北北部如鸡西、鹤岗等地以及辽宁阜新含煤层为上侏罗统;东北和内蒙古还形成了许多下白垩统大型煤田。
此外,在天山、祁连山等两侧及陕西等地,也有许多煤田(如新疆吐鲁番,甘肃酒泉、阿干镇、窑街,陕西铜川等),层位相当下、中侏罗统,其中新疆哈密大南湖煤田单层煤厚度达182m。
2.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中生代的大型盆地,如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形成许多重要的油气田,含油层位为上三叠统和侏罗系;而在东北著名的大庆油田,含油层位则为上白垩统。
四川盆地也有油气田,含油气层位为海相下、中三叠统。
在四川、陕北等地侏罗系中常有油页岩发育。
油页岩是在侏罗纪潮湿气候还原条件下的内陆盆地或湖沼中由大量有机物堆积而成的,往往与煤共生。
(三)岩盐、石膏
四川盆地是有名的井盐产地。
含盐卤水产于嘉陵江组上部和巴东组(黑卤)以及自流井群、沙溪庙组(黄卤),一般认为大部分属于埋藏水。
当三叠纪后期,因印支运动海水逐渐退出,在一些地区残留了海水并经强烈蒸发,矿化度增大,后又被泥砂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
卤水除制盐外,还可提取钾、溴、碘等。
在云南的上三叠统(禄丰组)中也含有盐。
在江西上白垩统红色岩层中也找到大盐矿。
石膏产于四川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或巴东组)中;最近在江苏宁镇山脉中、上三叠统之间(青龙组之上,黄马青组之下)也发现有厚几百米的石膏层,其成因可能与印支运动引起海退所形成的残余海水沉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