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经验的现象学考察―透过运动观照生命本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经验的现象学考察一透过运动观照生命本体

本文选自刘一民著作「运动哲学新论」乙书第六章。作着为美国普渡大学哲学博士,专长研究西洋当代哲学、后现代哲学、文化研究,以及身体、运动、体育、游戏、休闲的人文思考等专题。现任台师大体育系教授。

壹、前言一一从刻板印象中解开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社会上某些人喜欢用来调侃运动员的市井小语,其严谨性或许不足为取,但指涉的社会刻板印象却值得深思。究竟一个人,活跃在运动世界中,经常要不断回应外来的刺激与挑战,满足内心对自我表现升级的要求,低潮时耐心等待突破,高潮时专心致意投入,比赛时应付各种突发状况,赛后遍尝酸甜苦辣种种感受,如此一路走来,运动员的自我,是变得更简单?还是更复杂?经验的复杂为何被椰揶成头脑的简单?

近年来,将运动和艺文活动不目提并论,视其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是许多专家学者们的共识,但是仔细思考这个「共识」的背景信念,我们并不难了解,人们相信的是,美术、音乐、文学等,可以丰富心灵、陶养性情,而运动可以使人身体更健康、精神更愉快。基本上,这类思考仍脱离不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想法,认为艺术可以经山视觉进人心灵,而贴近性情「丰富」人生一运动是透过四肢锻鍊身体,获得健康「忘却」烦恼。艺术之「得」在心灵,性情之陶养随之而来;运动之「得」在肉体,精神愉快因「忘」而起。

人们极少仔细聆听运动人的内在经验世界,就运动对心灵可能的「丰富」或

「获得」面向,给予适度的重视,即使是运动或体育专业人员,在鼓吹运动或体育的好处之余,强调的也不外是运动的健康、教育、休闲或增强国力等外在功能意义,而「忘却」运动经验本体内容优异质量,忽略运动对「丰富」心灵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看到,美术、音乐和文学教育从业人员,不仅提倡各种艺术的实际演练习作,还特重美术、音乐或文学的欣赏教育,而体育教师或运动教练,多忙于传授或训练运动技术或体能,无暇教导学生或运动员倾听经验的点点滴滴。缺乏运动经验赏析教育的结果,在运动技术非一蹴可成的情况下,体育课学生的学习印象,难免充满的是技术学习上的「挫败」;高竞技运动优胜在僧多粥少的状况下,大多数运动员难免慨叹长期运动训练「浪费生命」。

运动经验的内容丰富,质量优美,当事人如能仔细地认知与领会,可以使人人都是赢家,也足个非常限本、重要,却有待体育学术关照澄清,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加以重视的领域。有鉴于此,本文将在第二节指出,运动的双重体验里,「接受文化教养」总是优先于「回归直接体验」的

现象,并分析相关文献的看法,以及本文在现有文献中的位置;第三节是运用现象学反省,揭露运动经验可能的丰富内容,并以感官、感性、感知、人我、空间、时间六个存在面向为论述重点;第四节指出运动经验的基本特质是创意的、深化的、内心成长的、生命的,以及象征的经验;第五节为本文结语,总结本文大意,并建议运动事主能来回往复使用参与者和反省者的态度,逼显出丰饶的运动经验世界,从中建立对自我生命的认识。

贰、问题背景一文化教养和回归体验的路线考察运动文化蓬勃发展,是近年来人类文化最突出的景观之一。各运动组织不断扩张增加,吸引大量观赏人口、参与人口,以及相关事业的从业人口;科技介入运动无远弗届,开发各种科技产品,刺激大量的消费行为;科技带动运动技术大幅提升,纪录不断翻新,令人目不暇给;传播媒体大力报导运动信息,符应广大运动爱好者的需要;体育圈和医学界对身体适能的鼓吹不遗余力,运动已逐渐变成现代人健身延年「必备」的活动方式。

运动文化的高度发展,带动各种文化产品、意识型态及价值观,无孔不入地影响着现代的运动行为及思想。譬如说,科技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带动各种运动器物装备随之翻新流行,如今以职业选手为代表的球鞋、球具、球衣,已是人们争相选购的对象,各种运动文化产品,标徬的高科技程度,已经变成了重要的消费指标,而且更进一步引导着人们的运动行为,以及运动技术的改变。于是「可自行修正飞程」的宽框网拍、「增加二十公里球速」的加长型网拍、「如人无人之境」的气垫球鞋,或「永不磨坏」的超级鞋底,就变成了网球人人「必备」的「武器」,网球的打法和比赛策略也因而随之改观,科技产品已有反客为主,掌握了人们运动行为的趋势。

运动文化不仅影响人的消费行为和运动行为,也形塑了人们的意识型态,譬如说,运动训练者必言科学」,举几饮食、热身、课程安排、赛季训练、技术修正,以及心理训练等,均有一定「合乎科学要求」的程度、步骤和方法,个人体验无形中受到压制,运动教练或选手有不亦少亦趋者,不是被指为「土法鍊钢」,就是

被归为「异类」。而也种独尊「高科技」、「高技术」的意识型态,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向到原应是低竞技气氛的各级学校体育课教学、校园运动竞赛、孩童运动、一般俱乐部运动等。学习运动,变成是有计群地遵守「科学」的要求,模仿高竞技运动的「技术」、策略,及训练方式等;观赏运动,对象以职业运动或高竞技「技术」为主,低水平竞赛乏人问津;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则是在

教导高竞技「技术」和「合乎科学」的步骤:而大批孩童提早进人高竞技训练流程,小孩子有大

选手的架势,已经是司空见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除了运动物品使用和意识型态外,文化也影响了运动参与者的价值观。譬如说,培养人们养成定期终身运动习惯,已逐渐成为医学界和体育圈的共识,但是,不管是大众传播媒体的报导,体育专家学者们的现身说法,医学人员的大力提倡,或体育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导,其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说词,总不外是「利诱」或「恐吓」两种手段-一站在实用的立场,提醒运动对健康的诸多好处,希望人们能从运动习惯的培养上受益;或提供科学资料,说明不运动,容易引起各种身心疾病、缩短寿命•降低生活质量等,以强化人们认知上的恐惧,养成运动习惯,进而趋善避恶。功利化变成了专家学者鼓吹运动,人们参与运动共同的价值观。

运动文化引导着人们的运动衍为、意识型态和价值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容易「接受文化教养」,也是很正常的情事,因为人生在世,已然是一个「文化人」。但是,人生在世,又必然是一个「自然人」,有潜能不受文化价值观或意识型态的束缚,直接体验当下的自然际遇。人原本具有双重身分,拥有双重体验的可能,但是在双重体验中,「接受文化教养」似乎总是优势于「回归直接体验」,于是运动当事人、体育教师、运动教练、运动观众,甚或体育学术人员,经常不知不觉认同运动文化影响下的运动行为、意识型态或价值观,忽略了运动中直接体验的本质与真实。

体育学术圈中,直接探讨「接受文化教养」和「回归直接体验」之间关系的文献虽然没有,但问接相关文献却不少。其中最能贴切说明本文作者观点的,当推历史文化学家怀金格(Johan Huizinga)在他的游戏哲学名著《人类一游戏者》(Homo Lude ns)中的观察,在深入人类各种文化原始型态如法律、战争、诗歌、艺术、啠学、神话后,他发现了这些文化型态原本均源之于游戏,但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游戏因素逐渐没落,与文化之间的对比逐渐由明而转暗,由强烈而转弱,直到现代文明崛起,游戏因素史急骤的转趋没落,取而代之的是长期文化教养下的「严肃个性」。

顺着怀金格的思路,我们比较能了解,为何美国名哲学者魏斯(Paul Weiss, 1969) 会改行撰写运动哲学,批评历代哲学家对待运动现象不公,强调重新思考运动对人类存有以及追求卓越的重要性;盖尔维( Timothy Gallwey, 1974)出版了《网球的心灵游戏》一书,对于泛褴于市面上的网球教科书,祇注重「外在技术」内容,不以为然,认为应加注思考网球的「内在心灵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