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考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考点整理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诊疗方法及相应的理论体系。
它与西医内科学相对应,但在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内科的病因学中医内科学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种因素,具体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思、忧、悲、恐、惊)等。
2. 中医内科的病理学中医内科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血瘀、痰湿、湿热、气虚、气郁、血虚、阴虚、阳虚等。
3. 中医内科的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注重病人的整体观察和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综合诊断方法。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4. 中医内科的治疗学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推拿、气功疗法等。
其中,草药治疗是中医内科的核心治疗方法,通过使用中草药制剂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三、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1. 冠心病冠心病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气虚、血瘀、痰瘀等。
中医内科对冠心病的治疗通常采用以活血化瘀、调节气血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肝阳上亢、肾阳虚等。
中医内科对高血压的治疗通常采用以舒肝息风、滋阴平肝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3. 糖尿病糖尿病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脾虚、肾阴虚等。
中医内科对糖尿病的治疗通常采用以健脾益气、滋阴清热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4. 肝炎肝炎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湿热蕴结、肝郁气滞等。
中医内科对肝炎的治疗通常采用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四、中医内科学的未来发展中医内科学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尤其是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和理论,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中医内科学的发展,中医药的疗效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内科学考试常考知识点总结精选word范本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第二篇心系病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惊悸和怔忡的鉴别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痴呆和癫证的鉴别癫狂的基本病机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第四篇肝胆系病证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鼓胀与水肿的鉴别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内科学完整笔记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针灸治疗→列缺合谷大椎风池太阳一、概念:感冒: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二、历史沿革:a.感冒病名首见仁斋直指方·诸风;b.明清时期,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c.时行感冒:诸病源候论提示其属“时行病”之类,具有较强传染性;类证治裁中明确提出“时行感冒”之名;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外感六淫,风为主因→因四时六气各有偏盛→风邪常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风寒,风热,暑湿;②时行疫毒→若时行疫毒伤人→病情重而多变→相互传染;⑵.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因病邪在外,在表,故以卫表不和为主四、病证鉴别:五、治疗原则:①解表达邪;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③滋阴解表、益气解表、助阳解表;六、预后转归:①感冒初起→多以风寒或风热之邪为主,一般预后较好;②风热不解或寒邪郁而化热→肺热;③病邪传里化热,表寒未解→表寒里热证→双解汤;注双解汤→医方集解:荆芥、银花、薄荷、桑皮、大黄、黄芩、石膏、赤芍、丹皮;④反复感邪,正气耗散→由实转虚;⑤体虚感邪→正气愈亏,均可形成正虚标实之证;七、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邪在肺卫,故属表实证;但须究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及其兼夹;①辨风寒风热②辨不同兼夹③辨偏实偏虚注银翘散:心悸邪毒犯心+生脉散;感冒风热犯表/葱豉桔梗汤;肺痈初期;耳鸣耳聋风热上扰八、临证备要新:1.治疗禁忌:临床当辨清病邪之性质,若风寒之候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甚或发生变证;而风热之证误用辛温,则有助热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变;除虚体感冒兼顾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2.寒热二证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剂;3.寒热杂见者当温凉合用;并须根据寒热的主次及其演变,适当配伍,方如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4.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感冒病在卫表,一般无传变,但老人、婴幼儿体弱或感受时邪较重者,可见化热入里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过程,当以温病辨治原则处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当据其标本主次,适当兼顾;小儿感冒易夹惊夹食;第二节咳嗽针灸治疗→外感:肺俞列缺合谷;内伤:肺俞中府太渊三阴交一、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而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二、历史沿革a.张景岳张介宾→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b.医学心悟:“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咳嗽;②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咳嗽;⑵.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肺宣肃失司→肺为祛除病邪→肺气上逆冲击声门→咳嗽;①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②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⑶.病位→肺,肝,脾,肾;四、治疗原则五、转归预后①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咳嗽可以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直接发病也可由其他疾病发展而来;如果感冒不及时治疗,失治误治,或体弱者后期迁延,病邪深入,进一步伤及肺系,可发展为咳嗽;②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转化:注a.外感咳嗽: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b.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病久可转化为劳损、肺胀累及心、肺、脾、肾;六、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辨外感内伤②辨证候虚实:外感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邪实;内伤→虚实夹杂、本虚标实;2.证治分类☆黛加沙,二三清——带黛上袈裟加沙,内伤咳嗽病就清了二三分;注沙参麦冬汤:咳嗽肺阴亏耗;噎膈津亏热结;悬饮阴虚内热+泻白散;虚劳肺阴虚;三子养亲汤:内伤咳嗽痰湿蕴肺+二陈平胃散;哮证发作期—风痰哮;喘证实—痰浊阻肺+二陈汤;肺胀痰浊阻肺+苏子降气汤;七、临证备要新1.治疗禁忌:外感咳嗽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内伤咳嗽忌用宣肺散邪法;2.注意审证求因,切勿见咳止咳;3.病有治上、治中、治下的区分;第三节哮病针灸治疗→列缺尺泽膻中定喘太渊太溪肺俞肾俞膏肓一、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二、历史沿革医学正传区分哮证喘证;张景岳→夙根;⑴.病因→①外邪侵袭:风寒风热或因吸入烟尘、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肺失宣肃→津液凝聚,痰浊内生→哮病;②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进食海膻发物→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哮病;③情志刺激:忧郁恼怒、思虑过度等不良精神刺激a.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肺升降失序→肺气上逆;b.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津液失布→凝而成痰;c.肝郁化火→郁火灼津→炼液成痰;d.肝气郁结→横克脾土→酿液为痰;④体虚病后:a.素质不强:幼儿禀赋不足/成年人病后体弱→哮病;b.反复感冒→咳嗽日久→肺虚,肺气不足→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饮内生→哮病;c.阴虚阳盛,热蒸液聚→痰热胶固→哮病;⑵.病机→痰气相搏,气道被阻;⑶.发作时病因病机→外邪侵袭,触动伏痰;注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气宣降失常→痰鸣如吼;⑷.病位→肺,脾,肾;a.肺失宣肃→气机上逆→哮鸣气喘;b.饮食不当→脾失健运→上输养肺→积湿生痰;c.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哮病日久,肺虚及肾,摄纳失常;四、病证鉴别哮病&喘证六、转归预后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青少年易痊愈,中老年及体弱患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则不易根除;如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由肺脏影响及脾、肾、心,可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之肺胀重证;七、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分清邪正虚实;2.证治分类a.小青龙汤:哮证发作期—冷哮/射干麻黄汤;溢饮表寒里饮;支饮寒邪伏肺;b.六君子汤:痫病休止期-脾虚痰盛;哮证缓解期-肺脾气虚;积聚积证-瘀血内阻/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八、临证备要新1.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2.发时治标顾本,平时治本顾标;3.重视虫类祛风通络药的应用;第四节喘证针灸治疗→列缺尺泽膻中定喘太渊太溪肺俞肾俞膏肓一、概念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二、历史沿革a.喘证分虚/实两类论治→景岳全书:“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b.类证治裁·喘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c.医学正传:“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外邪侵袭:A.外感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肺气不得宣畅→气机壅阻→上逆作喘;b.风热外袭→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c.热蒸液聚成痰→痰热壅阻肺气→升降失常→发为喘逆;②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伤中→脾失健运→水谷不归正化→聚湿生痰→痰浊上泛→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发为喘促;③情志所伤:a.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闭阻→气机不利→喘b.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失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④劳欲久病:慢性咳嗽,肺痨等肺系病证→久病肺虚→气阴亏耗→肾元亏虚→肾不纳气→短气喘促;⑵.病机→a.肺失宣肃,肺气上逆;b.肺肾两虚,气失所主,肾失摄纳;⑶.病位→肺肾,肝脾孤阳欲脱时影响到心;注肺肾俱虚→心气心阳疲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喘汗欲脱,亡阳,亡阴;四、治疗原则五、转归预后①喘证的预后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有关;实喘易治,虚喘难疗;②咳嗽与喘证的转化:咳嗽久病肺弱,由肺及肾,肾气不固,导致气失摄纳,肺呼多吸少而为喘证;③哮证与喘证的转化: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病久延可发展称为经常性的痰喘;六、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首当分清虚实②实喘当辨外感内伤③虚喘应辨病变脏器;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2.证治分类☆麻麻桑二五生肾参——妈妈麻麻桑用了二十五个小时才生下圣僧肾参,累得直喘;注喘而胸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舌苔白腻,脉滑,其治法是:化痰降气;a.二陈汤:喘证痰浊阻肺+三子养亲汤;痫病阴痫+五生饮;痞满痰湿中阻+平胃散;b.生脉散:喘证虚—肺气虚耗+补肺汤;心悸邪毒犯心+银翘散;胸痹气阴两虚+人参养荣汤;中风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c.金匮肾气丸:喘证肾虚不纳+参蛤散;支饮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消渴下消—阴阳两虚;内伤发热阳虚发热;d.桑白皮汤:喘证痰热郁肺;肺胀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e.补肺汤:喘证虚—肺气虚耗+生脉散;肺胀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虚劳肺气虚;f.补中益气汤:痞满虚痞—脾胃虚弱;痢疾休息痢—缓解期—脾胃虚弱;癃闭脾气不升+春泽汤;耳鸣耳聋清气不升/益气聪明汤;内伤发热气虚发热;痿证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g.五磨饮子:喘证肺气郁痹;厥证气厥-实证;呃逆气机郁滞;七、临证备要新1.注意寒热的转化互见;2.掌握虚实的错杂;3.虚喘尤重治肾,扶正当辨阴阳;4.对于喘脱的危重证候,尤当密切观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第五节肺痈一、概念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二、历史沿革a.肺痈病名首见→金匮要略;b.诸病源候论→正虚是重要内因;c.备急千金要方→创“苇茎汤”;d.外科正宗→“初起在表者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者宜降火抑阴,成脓者宜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感受风热:a.风热上受→侵犯于肺;b.风寒袭肺→内蕴不解→郁而化热;②痰热素盛:a.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b.肺脏宿有痰热以及他脏痰浊瘀热→上干于肺;③内外合邪: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⑵.病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热与瘀血郁结→蕴酿成脓→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 四、病证鉴别肺痈&肺痨⑴.以祛邪为原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脓未成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 ①初期风热侵犯肺卫→清肺散邪;解表清肺 ②成痈期热壅血瘀→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③溃脓期血败肉腐→排脓解毒; ④恢复期阴伤气耗→养阴益气; ⑵.久病邪恋正虚→扶正祛邪; 六、转归预后 ⑴.预后肺痈如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阻断病情的发展不致成痈,成痈期能使痈肿得到部分消散,则病情较轻;肺痈溃脓期,病情顺逆的转化,应观察:①热势的盛衰;②痰血的消长;③饮食的增减;④胸痛的轻重;七、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总属实热之证;☆银千如金,加味清桔——一千个银就如同黄金一样,要加味药好好清洁桔干净,就可以用痈了;注肺痈初期的治法:解表清肺;肺痈初期,风热侵犯肺卫,其治法是:清肺散邪;八、临证备要新1.脓液能否排出是治疗成败的关键;2.防止发生大咯血;3.慎温补,宜通腑;4.痈脓流入胸腔者预后较差;此外,如迁延转为慢性,病程在3个月以上,经内科治疗,肺部脓腔仍然存在,有手术指征者,可转外科处理;第六节肺胀一、概念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二、历史沿革证治汇补强调肺胀分虚实;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久病肺虚:内伤久咳,支饮,喘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痰浊潴留→壅阻肺气→气出纳失常→肺虚;②感受外邪:肺虚久病→卫外不固→六淫外邪乘袭→诱发本病;③年老体虚:年老体虚→肺肾俱衰→正虚不能卫外→肺胀;⑵.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肺、肾、心、脾脏器亏虚为本,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为标,气道壅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⑶.病位→肺、脾、肾、心;⑷.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a.病初肺气郁滞,脾失健运,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愈益潴留→喘咳持续难已;b.久延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从阴化饮为水→饮留上焦→咳逆上气;c.痰浊潴肺→病久肺虚不能治理心血的运行→无力推动血脉→血瘀;四、病证鉴别五、治疗原则六、转归预后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肺胀多由久病肺虚,痰浊内停,而又复感外邪发生,咳嗽、喘证、痰饮、哮证等久病不愈,容易导致肺虚,从而转归为肺胀;七、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辨虚实标本②辨证候轻重;2.证治分类证型主症治法方剂加减痰浊壅肺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甚,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状;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变证附方若属外感风寒诱发,痰从寒化为饮,咳喘,痰多黏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散寒化饮小青龙汤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 小青龙加石膏汤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涤痰汤+活血药痰热郁肺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痰蒙神窍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瞤动,抽搐;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滑细数; 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变证附方清心开窍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肺肾气虚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泡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变证附方如见喘脱危证; 补气纳肾回阳固脱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病情稳定阶段; 皱肺丸阳虚水泛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苏三越桑,涤平武五——一个叫做苏三的人越过桑国,与一个叫做平武的人为敌涤,还打了一仗胀; 注a.真武汤:肺胀阳虚水泛+五苓散;水肿阴水—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肥胖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b.涤痰汤:胸痹痰浊痹阻+栝楼薤白半夏汤;癫狂癫证-痰气郁结+逍遥散;痫病休止期-肝火痰热+龙胆泻肝汤;肺胀痰蒙神窍;中风阴闭+苏合香丸;关格肾气衰微,邪陷心包+参附汤+苏合香丸;八、临证备要新1.掌握证候的相互联系;2.老年、病久防止感邪恶化,警惕变证丛生;第七节肺痿一、概念肺痿:指因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或肺阴耗伤所致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长期反复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肺脏虚损性疾患;二、治疗原则总则:补肺生津虚热→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温肺益气,而摄涎沫;治疗时应该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肾为气之根,司摄纳,温肾可以助肺纳气;三、转归预后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虚热、虚寒;2.证治分类证型主症治法方剂加减虚热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喑哑,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中成药麦味地黄丸/七味都气丸虚寒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或遗尿,舌质淡,脉虚数;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上热下寒五版内容,高频考点咯吐痰沫,或咳脓血,喘促短气,咽干而燥,下利泄泻,形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寒热平调清温并用麻黄升麻汤肾虚血瘀五版内容,高频考点咯吐涎沫,喘促短气,呼多吸少,动辄尤甚,唇面青紫,舌暗红,或有瘀斑,脉虚而涩;纳气定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柴胡疏肝散注a.柴胡疏肝散:胸痹气滞心胸;胃痛肝气犯胃;腹痛肝郁气滞;胁痛肝郁气滞;黄疸消退后—肝脾不调/归芍六君子汤;积证气滞血阻+失笑散;鼓胀气滞湿阻+胃苓汤;郁证肝气郁结;阳痿肝郁气滞;b.麦门冬汤:呕吐胃阴不足;肺痿虚热+清燥救肺汤;第八节肺痨一、概念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三、治疗原则①补虚培元、治痨杀虫;②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者兼以降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证者,则当同时兼顾;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③医学正传·劳极提出“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的两大治则;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辨病变脏器②辨病理性质;☆月百秦保参补天——在第一百个月圆之夜,秦国要保住千年人参用来补天,耗费了大量的劳痨力; 第二章心系病证第一节心悸针灸治疗→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膻中一、概念心悸: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按病情轻重分为惊悸和怔忡;二、历史沿革a.心悸病名首见→金匮要略伤寒论→提出“炙甘草汤”;b.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心悸之由,不越两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c.丹溪心法→“责之虚与痰”;d.医林改错→“瘀血内阻”;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体虚劳倦:禀赋不足或久病伤正或劳倦太过→心悸;②其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心悸;③感受外邪:a.风、寒、湿合而为痹→痹症日久→心悸;b.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心悸;c.温病、疫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心失所养→伴见心悸;d.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伴见心悸;④药食不当:嗜食醇酒厚味→ 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心悸;⑵.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邪扰心神,心神不宁;⑶.病理性质→a.虚→气血阴阳亏损;b.实→痰火、水饮、心血瘀阻;四、病证鉴别①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②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由于心悸均有心神不宁的病例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宁心或镇心之法;六、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辨病性的虚实②辨本脏与他脏疾病;注心脉瘀阻方药: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a.安神定志丸:心悸心虚胆怯;不寐心胆气虚+酸枣仁汤;b.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阳痿心脾亏虚;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郁证心脾两虚;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c.天王补心丹:心悸阴虚火旺+朱砂安神丸;胸痹心肾阴虚+炙甘草汤;瘿病心肝阴虚/一贯煎;郁证虚—心肾阴虚;虚劳心阴虚;d.参附汤:喘证正虚喘脱+黑锡丹+蛤蚧粉;心悸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胸痹心肾阳虚+右归饮;厥证气厥-虚证+四味回阳饮+生脉饮;中风中脏腑—脱证+生脉散;关格肾阳衰微,毒扰心神+苏合香丸+涤痰汤;e.苓桂术甘汤:心悸水饮凌心;呕吐痰饮内阻+小半夏汤;痰饮痰饮-脾阳虚弱+小半夏汤加茯苓汤;痰饮支饮-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肥胖脾肾阳虚+真武汤;f.黄连温胆汤:心悸痰火扰心;不寐痰热扰心;内伤发热痰湿郁热+中和汤;g.桃仁红花煎:心悸瘀阻心脉;中风中经络—风痰瘀阻+半夏白术天麻汤;七、临证备要新1.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情加用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草药;2.功能性心律失常,多为肝气郁结所致,特别是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当在辨证基础上加疏肝解郁之品;3.根据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的理论,心悸日久当补益与通络并用;4.临证如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导致较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当及时运用中西医两法加以处理;第二节胸痹心痛一、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隐痛,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二、历史沿革a.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以宣痹通阳为主;b.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三、病因病机⑴.病因→①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抑遏阳气→经脉拘挛→血行瘀滞→胸痹;②饮食失调:饮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脾胃损伤→运化失司聚湿生痰→阻遏心阳→心脉闭阻→胸痹;③情志失节:a.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b.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注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④年迈体虚:a.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痹阻不畅→胸痹;b.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心肝火旺→胸痹;c.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耗伤肾阴;d.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注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⑵.病机→心脉痹阻;⑶.病位→心,肝、脾、肾;四、病证鉴别五、治疗原则六、转归预后⑴.心悸与胸痹的转化:⑵.胸痹的调护特点:①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情平静愉快;②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③饮食宜清淡低盐,食勿过饱;④注意劳逸结合;七、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①辨标本虚实②辨病情轻重;a.血府逐瘀汤:胸痹心血瘀阻;胁痛瘀血阻络/复元活血汤;内伤发热血瘀发热;肥胖气郁血瘀;癌病瘀毒内阻/膈下逐瘀汤;b.人参养荣汤:胸痹气阴两虚+生脉散;厥证血厥虚证+独参汤;颤证气血亏虚;八、临证备要新1.胸痹治疗应以通为补,通补结合;2.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是重要途径,但不可不辨证施治,一味地活血化瘀;3.芳香温通药的应用:寒邪内闭是导致胸痹发作的重要病机之一;第三节癫狂一、概念癫狂:是精神失常的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或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癫与狂病在临床上相互联系,故常并称;。
中医内科学___复习资料.doc
感冒1、概念,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时行感冒,时行感冒为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3、感冒的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概念,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喘证概念,喘即气喘、喘息。
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喘证与哮病的鉴别一、辨证要点1・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二、治疗原则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孳病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1.哮病与喘证的鉴别二、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帅、健脾、益皆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肺胀概念,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叩,肮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肺痈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看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夏期等不同阶段。
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肺皆肺捞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外两端_外因系指痹虫传染'内因系指正气虚弱十两者往往丑为因果。
心悸概念,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为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一、病因辨标本虚实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医内科病证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证候)肺胀概念: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病机: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至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本病发作或加剧。
证候:外寒内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气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腹痛:概念: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病因病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
证候:湿热雍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缓急止痛少腹逐瘀汤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呕吐概念: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一般认为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现一般统称呕吐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4脾胃虚弱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亦可涉及胆腑。
治疗原则:和胃降逆证候: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泄泻概念: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水湿清浊不分,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中医内科学重点(复习资料)词解: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咳嗽:是指外感六淫或内伤及肺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心悸:是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所致,以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眩晕:是由于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年高肾虚,饮食不节,跌仆外伤等因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胸痹:是由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中风:是因为内伤积损,复因劳欲,饮食,情志或外邪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胃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素体脾虚等因素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临床以上腹胃脘部进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消渴:是因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泄泻: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致,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湿困脾土,传导失司,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痹症:是由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内因正气不足,导致风,寒,湿,热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导致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临床以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发生疼痛,麻木,酸楚,重着,或关节肿胀,变形,活动障碍,甚至内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水肿:是感受外邪,或饮食劳欲体虚,导致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以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中内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总论第一章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医内科学”定义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
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二、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临床医学三、中医内科学的范围中医内科疾病包括:外感病和内伤病1、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2、内伤病包括:(1)脏腑病证: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
(2)气血津液辨证(3)脑系经络病辨证第一节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一、萌芽阶段——殷商时期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1、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始一部划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下了基础。
2、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四、成形阶段——清明时期第二节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1、外感病: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2、内伤病:脏腑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1、以病因命名的:中风、中暑、虫证等2、以病机命名的:郁证、痹证、厥证等3、以病理产物命名的:痰饮等4、以病位命名的: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5、以主症命名的: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6、以主要体征命名的: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三、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1、中医内科外感疾病的特点2、中医内科内伤杂病的特点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涉及中医内脏病学、中医病证三要素、中医证候辨析、中医辨病治病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内容的掌握对于从事中医内科工作的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复习资料,供读者参考。
一、中医内脏病学中医内脏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肝病、胆病、脾病、胃病、肺病、心病、肾病等内容。
复习这一部分内容,需要掌握中医内脏的结构、功能、病理变化、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知识。
在掌握中医内脏病学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常见病症及其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心绞痛、肝炎、胃炎、支气管炎等疾病,需要掌握其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及中药方剂的应用。
二、中医病证三要素中医病证三要素包括病、证、治三方面内容。
其中,病指的是疾病或疾病范畴;证指的是疾病表现及其内在联系;治指的是辨证施治的方法和有效药物。
复习中医病证三要素需要掌握以下的基本概念:辨证、辨病、辨证论治、治则、方药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各种常见病证的辨证施治方法,并深入理解其中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三、中医证候辨析中医证候辨析是指通过对病证的辨证施治,确定病人的证候类型和辨析其病因病机的过程。
掌握这一内容需要对中医证候辨析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掌握。
同时,还需要广泛涉猎中医学的相关文献和实践经验,学习各种常见病证的具体证候辨析方法,掌握中医治疗的常见处方和用药规律。
四、中医辨病治病中医辨病治病是中医内科学的最终目的,其核心是对病证的准确辨析和治疗的有效实施。
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重点关注中医治疗的四个阶段:辨证、论治、方药、调摄。
此外,还需要对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进行深入理解,包括辨证论治、以病为中心、以人为本、辩证施治等原则,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治疗的技能和方法。
以上就是中医内科学的复习资料介绍。
综合掌握以上内容,对于从事中医内科工作的从业者来说,将会更加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水平和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学(必背)
中医内科学(必背)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脏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对内科疾病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一、内科疾病的特点内科疾病主要涉及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以及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经络、气血等。
内科疾病的特点主要包括:1. 病因复杂:内科疾病往往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外感六淫等。
2. 病机多样:内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机变化多端,如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
3. 症状复杂:内科疾病的症状多样,如发热、咳嗽、胸痛、腹痛、腹泻等,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4. 病程较长:内科疾病往往病程较长,病情反复,需要长期治疗和调养。
二、内科疾病的辨证施治1. 辨证: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以确定疾病的证型。
2. 施治: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以调整病人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内科疾病的预防与康复1. 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失调,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2. 调节饮食:合理饮食,避免过食寒凉、辛辣、油腻等食物,以维护脾胃功能。
3. 适当运动: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药物调理: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调理,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对于内科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辨证施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四、内科疾病的常见病种1. 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
2.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炎、便秘等。
3. 循环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4. 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等。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医学基础知识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治疗。
它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结合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2.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其中望为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外部表现;闻为听取患者自述的症状和病史;问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切为对患者的脉象、舌像进行切诊,以获得患者的体内病情信息。
3.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中医内科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等;按疾病的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等;按脏腑病位可分为肝病、心病、脾病等。
4.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按摩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等。
其中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病目的;中药疗法通过草药配伍,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5.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中医内科主要通过辨证施治,调理全身,强调治未病,西医内科主要通过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药物治疗,强调治病救人。
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持续两次及以上。
诊断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
2.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餐后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等。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冠脉造影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4.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期末复习材料1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伤风:感冒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也称冒风、冒寒。
重伤风:感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
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病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
2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3 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 喘证:喘即气喘,喘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位临床特征的病证。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
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身则发生喘脱。
5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等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6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7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8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 泄泻:是由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而致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五更泄:因肾阳虚衰,泄泻多发生在黎明前后,五更时分,阴寒正盛而阳气未复,致肾阳更衰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腐熟水谷而泻,称五更泻。
脾约:指脾的运化失调,气虚不能化津,致肠中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的病证。
10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中医内科学知识及常用考点总结,值得收藏!
中医内科学知识及常⽤考点总结,值得收藏!中医内科学第⼀单元肺系病证考点1★★感冒的病因病机外因为六淫、时⾏病毒侵⼊⼈体,以风邪为主,可兼寒热暑湿等。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
基本病机为六淫⼊侵,卫表不和,肺⽓失宣,尤以卫表不和为主。
考点2★★感冒与时⾏感冒的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但⽆明显流⾏特点。
若感冒⼀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
时⾏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症状显著,可以发⽣传变,化热⼊⾥,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泛的传染、流⾏性(两者的主要区别)。
考点3★★★感冒的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治法代表⽅剂风寒束表证⾟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犯表证⾟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薷饮加减续表辨证分型治法代表⽅剂⽓虚感冒益⽓解表参苏饮加减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考点4★★咳嗽的病机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基本病机为邪犯于肺,肺⽓上逆。
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
考点5★★★咳嗽的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治法代表⽅剂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咳三拗汤合⽌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咳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咳桑杏汤加减_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咳⼆陈平胃散合三⼦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咳清⾦化痰汤加减肝⽕犯肺证清肺泄肝,顺⽓降⽕黛蛤散合加减泻⽩散加减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咳沙参麦冬汤加减考点6★★★哮病的病因病机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
基本病机为痰阻⽓道,肺失宣降。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痰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候、饮⾷、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候变化为主。
哮病发作的病因病机关键是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考点7★★哮病与喘证的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要点
1.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
学说等,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2.中医内科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病机分为寒、热、湿、燥、风五种。
了解病因病机有助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3.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
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4.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感冒、胃炎、肠炎、肝炎、
高血压、糖尿病等。
其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
5.中医内科常用中药:了解并熟悉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范围。
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6.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了解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穴位
选择、插针方法、操作步骤等。
同时,理解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7.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针对不同的证型进
行特定的治疗。
例如,针对湿热病证型,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针对气虚
血瘀证型,使用益气活血的中药等。
8.中医内科常用的理疗方法:包括火罐、艾灸、拔罐、刮痧等,这些
理疗方法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
9.中医内科的养生保健:了解中医内科的养生学说和调养方法,如养
心法、养肺法、养脾法等。
提供给患者针对性的生活方式指导和调养方案。
10.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需要积累一定的
临床实践经验,通过临床实践来提升自身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感冒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
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
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
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
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
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咳嗽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doc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 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 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中医内科学复习总结
中医内科学复习总结中医内科学复习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中,需要了解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疾病分类及治疗原则等内容。
以下是对中医内科学的复习总结。
一、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望、闻、问、切等基本方法论。
此外,还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特殊理论,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事物的互相对立、互相转化。
在内科学中,通过阴阳的变化来分析疾病的变化及治疗原则。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内科学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
在内科学中,通过五行学说来分析脏腑的相互关系,判断疾病的病机。
3.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将人体的器官划分为五脏和六腑,分别为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中医内科学的基础。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内科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强调经络的运行规律及诊疗方法。
通过经络学说,可以判断疾病的分布区域及经络的病变。
二、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病人来确定病症及病机,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病症。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虚,面色红润可能是火旺等。
2. 闻诊:闻诊是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症。
例如,口臭可能是胃火旺盛,呼出气味恶臭可能是湿热,出汗味重可能是气虚等。
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情、症状和病史来判断病症。
需要了解病人的饮食、排便、睡眠、体温等方面的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腧穴、经络、脉搏等来判断病症。
需要掌握脉搏的切面和常见的脉象变化。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便秘的辨证要点便秘辨证当分虚实,实者当辨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二、便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热秘、气秘、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冷秘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热秘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2.气秘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3.冷秘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肉苁蓉、乌药。
4.虚秘(1)气虚秘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复习材料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概说】一、概念: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所致的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
发病季节:四时皆有,尤以冬春两季为多。
称谓: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时行感冒。
伤风——感冒中症情较轻,多为感受当令之气者,或称冒风。
其中因感寒所致者又叫冒寒。
重伤风——病情较重,多为感受非时之邪者。
其中因风寒致病之重者,又称为小伤寒。
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并可引起广泛流行者。
二、沿革:1、《内经》中即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记载。
《素问·太阴阳明》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
”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于风邪,主症以寒热、头痛、身痛为主症。
2、《伤寒论》认识到感冒有中风、伤寒之别。
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3、《诸病源候论》起,又倡“时行之邪”致病之说。
4、宋元以后,医家提出了“感冒”病名,确立了治疗大法,对虚体感冒补充了扶正达邪的原则。
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该书倡用参苏饮治疗:“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元《丹溪心法·伤风》指出病位在肺,治疗大法——“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5、至明清,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并对虚人感冒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
《医学心悟·论汗法》:“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
”三、讨论范围:以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病毒、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证候者,皆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发病学):2、病邪侵犯肺卫,而以卫表不和为主(病位):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感冒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
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
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
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
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
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咳嗽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
有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喘证概念: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喘脱:喘证严重时出现喘促持续不已,烦躁不安,肢冷,体温下降,汗出如珠,心悸,面唇青紫,脉浮大无根等表现时的一种危重病证。
多因病及心肾之阳,致阳气欲脱,阴阳离决而A:实喘治肺。
治以祛邪利肺,区别寒、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B: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
针对脏腑病机不同,分别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
C:喘脱急当扶正固脱,镇摄潜纳,及时救治。
肺胀概念: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心悸浮肿等症。
重者可出现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病因以久病肺虚为主,由于反复感邪,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
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以后期及心。
病理性质多为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
在病程中可形成痰、饮、淤等病理产物。
标本虚实,常相兼夹,或互为影响。
在本虚的基础上,痰浊与淤血交阻,是其主要的病机特点。
气虚血痰淤则贯穿于肺胀之始终。
治疗当根据感邪时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正虚的不同,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法。
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则应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
肺痈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以祛邪肺痈的治疗宜早不宜迟。
应审病程,分阶段施治:初期,风热侵犯肪卫,宜清肺散邪;成痈期,热雍血淤,宜清热解毒,化淤消痈,溃脓期,血败肉腐,宜:排脓解毒;恢复期,阴伤气耗,宜益气养阴,若邪恋正虚,则应扶正祛邪。
而清热法要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务求邪去正复为要。
肺痨概念:指由于正气内虚,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治疗原则: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
第三章心脑病证(痰火扰心、饮遏心阳、心血瘀阻、脑脉受损、心阳(气)虚、心阴(血)虚、脑髓空虚)胸痹心痛概念: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膺部发作性的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病机:心脉痹阻。
表现为本虚标实。
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
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用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
本病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年高、跌仆损伤等多种因素。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清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多属本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常见病证有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内蕴、瘀血阻络五种,各证候之间又常可出现转化,或不同证候相兼出现。
针对本病各证候的不同,治疗可根据标本缓急分别采取平肝、熄风、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治其本。
治疗原则:虚补泻实,调整阴阳。
心悸概念: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变脏腑: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痰浊、火郁、水饮治疗: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
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中风概念: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舌歪斜等症状。
基本病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因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疯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各“癫痫”,俗称“羊痫风”。
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如常人为特征。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多因骤受惊恐,先天禀赋不足,脑部外伤及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等,致使脏腑功能失调,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脾两亏,心肾亏虚,造成清窍被蒙,神机受累,元神失控而引发痫病。
与心、肝、脾、肾相关,主要责之于心肝。
治疗时当急则开窍醒神以治其标,控制其发作;缓则祛邪补虚以治其本癫证、狂证是一种精神失常疾病,系由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致痰气郁结,或痰火暴亢,使脏气不平,阴阳失调,闭塞心窍,神机逆乱。
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癫证表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语无伦次,静而多喜少动为特征,治以理气解郁,畅达气机为其大法;狂证表现精神亢奋,狂躁不安,骂毁物,甚至持刀杀人,动而多怒少静为其特征,降(泄)火豁痰以治其标。
调整阴阳,安神定志,恢复神机以治其本是为大法。
第四章脾胃肠病证(脾胃虚弱、脾阳虚衰、胃阴不足、寒邪客胃、胃肠积热、食滞胃肠、湿邪困脾、肝气犯胃、瘀血内停)胃痛病机: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
痞满概念:是由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以心下(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病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病位:在胃脘,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也与肝有关。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理气消痞。
实者泻之,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等法。
虚者补之,施以湿补脾胃之法。
呕吐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4脾胃虚弱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亦可涉及胆腑。
治疗原则:和胃降逆呃逆概念: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平呃、标本兼治。
泄泻概念: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水湿清浊不分,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
治疗原则:运脾祛湿。
噎膈病机:食道狭窄,津液干枯。
治疗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第五章肝胆病证(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胆湿热)黄疸辨湿热轻重: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而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治疗:黄疸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寒湿为患,故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
通利小便是祛除湿邪的主要出路,故祛湿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胆胀概念: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基本病机:胆腑气机通降失常。
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
症候特征:右上腹胀满疼痛,反复发作。
治疗原则:疏肝利胆,和降通腑(理气通降)。
第六章肾膀胱病证(肾气不固、肾阳虚衰、阳虚水泛、阳虚火旺、膀胱湿热)淋证概念:是因肾、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的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痈引腰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分类:热淋、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六种病因:1.膀胱湿热2.脾肾亏虚3.肝郁气滞病机: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治疗: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初起湿热茁蕴结,以致膀胱气化失司者属实,治宜清热利湿通淋,佐以行气;病久脾肾两亏,膀胱气化无权者属虚,治宜培补脾肾;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并根据各个淋证的特征,或参以止血,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浊等。
临床分: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证候;各种淋证的特殊症状。
阳痿概念: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情志失调或湿热下注等原因,致使宗筋弛纵,引起阴茎痿软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影响正常性生活的病症。
关格病机:脾肾阴阳衰败,气化不利,浊毒内蕴。
遗精病机:精关不固,精液不藏治疗:首先应分清虚实。
实证以清泄为主;虚证予补肾固精,分别采用滋养肾阴及温补肾阳的治法。
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气虚、气郁、气滞、气逆、血虚、血瘀、津伤化燥)郁证郁病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