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
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2.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化为基本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规律,培养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力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解决复杂情境下的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动画演示、实例分析、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几何解释等。
•实验器材:细绳、弹簧秤、木板、橡皮筋、刻度尺等,用于演示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用于板书关键概念和解题步骤。
•学生作业本:用于记录课堂笔记和练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定则。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或实验器材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亲身体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规律。
•讨论法:针对复杂情境下的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方案,促进思维碰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工人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两个较小的力可以合力提起一个较重的物体?引出力的合成概念。
•复习旧知:简要回顾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矢量运算做铺垫。
新课教学1.力的合成概念讲解:•定义: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时相同,则这几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这个力称为这几个力的合力。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先生学习情况及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把如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进而在理论成绩中分解某个力作为重点内容,要求先生在学习力的合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分解。
高一先生刚刚接触矢量,刚刚接触用平行四边形去计算分力与合力大小的关系,先生经过前几节的学习曾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交换关系有了必然的认识,构成了必然的认知结构,并经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成绩,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于力能产生甚么样的作用效果还不能迅速的分析出来。
如果能精确的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则会轻松完成力的分解的学习。
为打破这一难点,一则以生活中最多见的事例作为教学实例,例如拖行礼箱,玩滑滑梯等。
二则把工夫交给先生,以进步先生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而创设物理情景,让先生本人完成探求过程。
从方法和习气下去说先生对于科学探求特别是实验探求曾经积累了必然的体验和认识,能够勇于发表本人的看法,良好的学习习气和课堂氛围也为先生自主探求力的分解中如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分解一样恪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没有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先生分析成绩、解决成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分歧规律。
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实验,先生本人动手,分析情景。
适时过度的参与先生的探求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思绪为了让先生能精确的分析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更好的体验科学探求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本节课采用如下的教学流程:视频创设情境提出成绩分组实验总结规律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先生自主学习,强化训练小组学习与小组交流。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5《力的分解》精品教案
必修一 3.5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标量等概念,以及矢量相加的法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是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力的分解四、学情分析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如何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力(合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导学案)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作用效果(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作业:课本P66 1、2、3九、板书设计一、概念:力的分解二、怎样分解一个力1、无数对2、唯一性的条件结论: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例1、例2、三、矢量相加的法则十、教学反思1、学生对将一个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理解接受较好,困难是怎样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老师应该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力的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力的分解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剖析日常生活中的效果。
3、可以区分矢量与标量。
在能量4、会用三角形定那么停止矢量相加〔二〕进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育运用数学工具处置物理效果的才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火析日常现象,培育先生探求周围事物的习气。
2、培育先生宣布见地的看法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教学难点:依据力的实践作用效果停止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用具:小水桶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温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所遵守的法那么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1、力的分解展现3.5-1耙的表示图和任务图,引导先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发生了什么效果?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完成?方向怎样?3、F1和F2与F发生的效果是相反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替代F呢?在教员的引导下,回答以下效果。
1、一个效果是使耙克制泥土的阻力行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
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行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
3、可以。
教员总结引导:1、F可以用F1和F2来替代,F1和F2就是力F的分力。
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而F1和F2的合力就应该是F。
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分解是怎样的关系?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
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肯定遵照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即把一个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
而我们知道一条对角线可以做出有数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停止力的分解的时分,可以有有数组解。
〔可以在图中比拟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P第2题练习:课本70小结:在以下条件下,力的分解有独一解①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不时线上)②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但在处置实践效果进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演示:让同窗一手叉腰,另一同窗按该同窗的肘部,体会上臂和腰部的受力状况来完成。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教案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1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5.推论: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2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力的分解教案第1篇一、课标要求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都是力的等效替代 ,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等效替代〞的思想。
2.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 ,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那么进行力的分解。
三、教学难点1.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2.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粘有海棉的木板两块〔或薄塑料板两块〕、铁球一个、木块〔或小车〕一个。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什么叫力的合成?2.如何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3.求以下两个力的合力:①F1=30N,F2=40N,且方向互相垂直②F1=50N ,F2=5N ,且互成120°角学生活动:解答思考题教师:1.分别抽学生用做图法和解析法的求解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2.在力的合成中 ,我们知道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某个力相同时 ,这几个力就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 ,那么反过来也可用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 ,这就是力的分解。
新课讲解:一、力的分解演示:在黑板上固定一块白色的硬纸板 ,再在硬纸板上固定一根黑色橡皮筋 ,在橡皮筋的另一端系上两个结 ,先用力F把结点拉到O点 ,再用两个力F1和F2作用于结点 ,同样将绳结拉到O点。
分析: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同。
拓展:能否在O点再作用个数更多的不同的力 ,使它们的作用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同呢?学生:可以.总结:1.几个力 ,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 ,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那么。
高一物理上册《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
3.步骤分解:将力的分解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如确定原力的大小和方向、绘制分解图形、计算分力大小和方向等,逐一讲解。
4.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现场演示力的分解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7.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新评价,激发潜能: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力拆分成几个力的情况?这些情况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力的分解实例,拍照或绘图记录,并简要说明分解过程,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3.思考作业: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提出一到两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设计练习题:针对力的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反馈与指导:教师批改学生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基础内容之一,承接“力的合成”,依然是等效替代思想的具体应用。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但是知识难度和能力层次上的要求又高于力的合成,需要学生亲身感受并学会从力的作用效果的角度来分解一个力。
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也是今后对矢量分析的基础,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
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学生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对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平行四边形定则有了初步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
2.能力基础:学生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对等效思想已有所了解,但认识不深。
由于实际情况不同,对于不同的力的作用效果学生还很难把握。
高一学生对力的图示已经有较好的掌握,但学生缺乏严谨的作图习惯,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教师既起示范作用,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动手作图能力和严谨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本节课从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
三、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讨论,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
2.通过交流讨论,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通过交流讨论,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几何知识,求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4.通过交流讨论,列举日常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从中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
5.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6.通过交流讨论,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及反思的习惯。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篇1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
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优秀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优秀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题目关于“杆的受力分解”与“绳的受力分解”研究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劳动、学习的工具一般以杆和绳子为主,其他的工具也可以依照其进行分析,研究“杆的受力分解”与“绳的受力分解”具有实践意义。
有关内容可以参见备课资料中的“扩展资料”。
让同学观察周围的力学工具,对比杆与绳子,分析说明各个物体的受力特点,与其有关的题目可以参见如下:1、晾晒衣服的绳子,为什么晾衣绳不易过紧?2、为什么软纸经过折叠后,抗压性能提高?对比拱桥的设计,有什么感想?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
三、活动难点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四、活动准备1、10以内数的分解和教学光盘。
2、若干小矮人图片和小房子。
3、数字卡片若干。
五、活动过程(一)、问答形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数的组成和分解。
如:师:我来问,你来答,9可以分成3和几?(幼儿边拍手边回答)(二)、学习10 的。
组成和分解。
1、故事导入。
教师: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今天,白雪公主非常高兴,因为有小客人要到森林里作客,你们看,他们来了。
提问:1〉来了几位小矮人?2〉10位小矮人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引出课题《10的分解与组成》。
2、幼儿动手操作,把10张小矮人卡片摆一摆,记一记来思考10的多种分法,帮助白雪公主做出不同的安排方法。
1〉把幼儿分成10组,每四人一组。
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
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总结10的9种分法: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三一、预习目标1、说出力的分解的概念2、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二、预习内容1、力的分解:几个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来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者分析】①.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②.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教材分析】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均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是第三章相互作用的难点之一。
本节内容从拖拉机拉着耙的生产实例入手,引入力的分解概念,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力的合成相比,力的分解难点是一个确定的力可以对应无数对分解的方法,力的分解具有多解性,但在某些限制条件和要求下分解一个力时却是唯一的,教材中指出一个已知力要根据实际情况(或实际作用效果)分解时就有唯一结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
【设计思想】本节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先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以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腕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服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化的运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学情分析:先生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交换的方法,并经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求学习奠定基础。
但本节课触及到力的分解的多解性和怎样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对先生来说是一个弱项,在这里应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先生在力的合成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恪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进一步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2)使先生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境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先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成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先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消费理论的认识与勇气。
(2)联系理论,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先生的求知愿望,培养先生研讨周围事物的习气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和分力的方向。
五、教法学法: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和古代高中先生的年龄、心思特点等,采用自主学习、成绩导学、合作探求、分组讨论及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使先生自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表现了先生的主体地位,让先生在动手探求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法指点:①引导先生质疑。
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
②提供思想策略。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4 力的合成和分解一、教材分析教科书首先结合提水桶、吊灯悬吊在天花板上等实例,根据等效思想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然后提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所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从物理量运算的角度,提升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学习: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到之所以合力可以替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是因为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是相同的。
第二,引导学生领悟“等效替换”的思想方法。
等效替换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可以在不同主题下迁移,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常常用到。
第三,明确合力与分力并不是同时真实存在的,在力的合成中,合力是假想的,用于替代多个力;而在力的分解中则相反。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初步接触过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的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矢量运算的法则完全不同于算术运算法则,从思维方式上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跨度,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学生的学习是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标定位:1.理解共点力、合力、分力的概念,掌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及平行四边形定则,会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3.知道矢量和标量。
素养目标:1.掌握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力的合成与分解,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应用计算法、作图法、直角三角形知识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培养科学思维。
3.掌握矢量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四边形定则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五、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师:如果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它们的合力?生:两个方向相同的力求合力,两个力的大小相加即为合力大小,方向沿着这两个力的方向;如果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力求合力,则合力大小为较大的力减去较小的力,方向与较大的力相同。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优秀10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优秀10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2、知道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会作力的分解图3、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4、会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精神与科学严谨态度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掌握力的分解方法,会作力的分解图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大小。
重点突破:互动探究及自主探究部分均安排学生作图及计算,使得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根据问题受力情况分力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
难点突破:以实验的手段,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感觉变看见,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小组探究,自主探究,深刻体会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及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课堂引入]教师:非常荣幸能来富春中学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先邀请两位男生上前与老师一起完成一个小游戏。
师生互动:邀请两位男生模拟拔河进入相持阶段,握紧绳子用力拉,然后教师用两根手指从绳子中部往边上一拉,结果把两个男生都拉过来了。
教师继续点燃气氛:老师不仅可以用两根手指轻松拉过两个男生,还可以单手拉动大客车,可惜这个就不能现场演示了,大家看一段视频吧!(播放视频)教师留下悬念:为什么老师能“四两拨千斤”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了。
教师明确课堂内容的意义: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学过,有时候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替代,这就是力的合成。
实际中又有很多情况下一个力能产生多个作用效果,为了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我们又必须用几个力去代替这一个力,这就是力的分解。
比如,刚才两位同学拔河,老师在绳子中部施加了一个横向的拉力,这个力就同时产生了拉动两位同学的作用效果,要解释这四两拨千斤现象就必须学习力的分解知识。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优秀5篇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力的分解》教案物理必修篇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5_力的分解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问题1:(展示一块方木)通过什么方法能使方木从中间分开?师:用刀或斧可以将方木从中劈开,所用刀或斧越锋利,劈方木时所用的力就越小。
刀或斧的锋利是由刀或斧的哪部分决定的呢?对,刀刃!成语中常用“迎刃而解”来形容刀的锋利;刀刃在物理中常称为“劈”,它的截面是一个顶角很小的等腰三角形。
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用劈的原理设计制造了劈木机、裂石机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二)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之内涵展示一张视频截图,如图所示。
师:在刚才的视频中,“劈”给方木施加了一个与方木放置方向平行的推力F,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把方木从中分开需要施加指向两侧的力和,这说明力F和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两者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
物理学中,如果一个力可以用几个力来替代,而且替代前后的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
而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力的方法,就叫做力的分解。
(板书:1、力的分解: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力的方法。
)师:一个力究竟可以分解为多少个分力呢?(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展示图片)师:若图中桥面的重力为G,那么使桥面保持平衡的向上拉力F就被分解到么一根钢索上,有多少根钢索,F就可以分解为多少个分力。
因此,从理论上讲,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任意个分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基础夯实
1.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求两个分力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且成一定夹角,分解是唯一的
B.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分解是唯一的
C.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及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唯一的D.此合力有可能分解成两个与合力等大的分力
答案:ABD
解析: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只能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分解是唯一的,故A、B正确;如果将合力分解时两个分力夹角为120°且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则两个分力与合力等大,故D正确;若已知一个分力F的大小和另1一个分力F的方向,设F与F夹角为θ,若F<F sinθ,则无解,若122=Fsin θ,有惟一解,若Fsinθ<F<F,有两解,故C F错误。
112.(北京西城区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力的合成和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
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大的桥要建很长的引桥,减小斜面的倾角,是为了减小汽车重力沿桥面向下的分力,达到行车方便和安全的目的
B.幼儿园的滑梯很陡,是为了增加小孩滑梯时受到的重力,使小孩下滑得更快
C.运动员做引体向上(缓慢上升)动作时,双臂张开很大的角度时要比双臂竖直平行时觉得手臂用力大,是因为张开时手臂产生的合力增
大的缘故
.帆船能逆风行驶,说明风力一定能分解出沿船前进方向的分D.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力
答案:AD
3.(潍坊临朐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如图所示,木匠用直角斧子劈木材时,采用A、B、C三种方式。
当木匠用力相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种方式更容易劈开木材
B.B种方式更容易劈开木材
C.C种方式更容易劈开木材
D.无论哪种方式斧子的左面比右面受到的压力大
答案:AD
解析:
将F沿垂直劈两侧面分解,如图所示,则
FF,sinα==αtan FF21.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
FF=Fα,==F·cot所以F21ααtansin AD选项正确。
由此可判如图所示,物块所受重力为上海交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4.(,放在光滑斜面上由一弹簧秤沿斜面拉住,使它静止。
已知
弹簧10N)
秤读数为6N,则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大小为
(
8N B.A.4N DC.10N .无法确定B
答案:43×=,F=G·cosα10 =6N·解析:∵G sinα=,∴sinαN=8N。
555.
如图所示,大小未知,角,F跟的一个分力FF成30°F已知力11) 则另一个分力F的最小值为(23FF B. A. 32 .C F.无法判断DA
答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与力F垂直时,F为最小F由力的三角形知识可知,当解析:212F值,故F=Fsin30°=226.
在一次森林探险活动中,某探险队员在两棵树之间搭建一吊床用于晚间休息,如图所示,若两根绳子间的夹角为120°,探险队员和吊床总质量为80kg,则每根绳对树的拉力大小是多少?(取g=10N/kg) 答案:均为800N
解析:
将重力沿两绳方向分解,如图所示,则由数学知识可知F=F21=G=800N。
7.(深圳三校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图中氢气球重力为10N,空气对它的浮力为16N。
由于受到水平向左的风力的作用,使系优秀教案名师精编
,试求:气球的绳子与地面成60°(1)绳子的拉力;(2)水平风力的大小。
3N 答案(2)2(1)43N 解析:对氢气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将绳子的拉力正交分解由平衡条件得cos60°水平方向F=F风+mgF竖直方向F=sin60°浮3N F联立得:=4(1)(2)由23N
=F风能力提升.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1.假期里,一位同学在厨房里协助妈妈做菜,对菜刀发生了兴趣。
他发现菜刀的刀刃前部和后部的厚薄不一样,刀刃前部的顶角小,后部的顶角大(如图所示),他先后做出过几个猜想,其中合理的是()
A.刀刃前部和后部厚薄不匀,仅是为了打造方便,外形美观,跟使用功能无关
B.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力时,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跟刀刃厚薄无关C.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压力时,顶角越大,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越大D.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压力时,顶角越小,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越大答案:D
2.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寿光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检测)图为节日里悬挂灯笼的一种方式,A、B点等高,O为结点,轻绳AO、BO长度相等,拉力分别为F、F。
灯笼受到的重力为G。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A A.F一定小于G A B.F与F大小相等BA C.F与F是一对平衡力BA D.F与F大小之和等于G BA答案:B
解析:由A、B两点等高,AO、BO等长可知,AO绳与BO绳的拉
力对称,B选项正确;若两绳间的夹角θ=120°时,F=F=G;BA当θ<120°时:F=F=F>G,A F<G;当θ>120°时:选项错误;BBAA这两个力的矢量和与重力是平衡力,C选项错误,这两个力不是大小之和而是矢量之和等于G,D选项错误。
3.(江苏启东中学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如下图所示,质量为m的人,用绳子通过滑轮拉质量为M的物体。
不计绳的质量和滑轮摩擦力,当人拉绳子向右走过一步,系统仍保持平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人对地面的压力减少A.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增加B .人对地面的正压力增加C .绳子的拉力变大DBC
答案:为了测量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12134.两张牛皮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
的下表面贴上待测牛皮纸,调整木板的上表面和木块B在
长木板A为已g上做匀速运动。
(重力加速度A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使B在,则30°θ=在一次实验中,该同学使)B在A上匀速下滑,测量出知________。
牛皮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答案:3解析:
将重力mg正交分解如图所示,
则F=F θsinmg=1f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
θ=μmgcos==μFμF F2N f3=30°代入得μ将θ=35.
由于身背很重正在竖直崖壁上攀登,如图所示为一攀崖运动员,,此时手臂与身体点,总质量为75kg的行装,重心上移至肩部的O,求
此时手受到的拉力和脚受到的作60°为垂直。
手臂与崖壁夹角θ取gO,(用力。
设手受到的拉力和脚受到的作用力均通过重心2。
10m/s) 3753N 375N答案:解析: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对运动员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正交分解得:sin30°=FFsin60°N=mgFFcos60°+cos30°
N1=解得F375N
mg=23753N
=F N6.(北京西城区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为30kg的小孩坐在10kg的雪橇上,大人用与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大小为100N的拉力拉雪橇,使雪橇沿水平地面做匀速运动,(sin37°=0.6,
cos37°=0.8),求:
(1)雪橇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2)雪橇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
答案:(1)340N(2)0.24
经对小孩和雪橇整体受力分析得:(1)解析: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竖直方向:Fsinθ+F=mg N解得F=mg-Fsinθ=340N
N雪橇对地面压力F′是地面对雪橇支持力F的反作用力,所以NN雪橇对地面压力:
=340N
F′=F NN=0 F-F cosθ水平方向:(2)f=μF F Nf由上式解得:μ=4/17=0.24
7.
,放在水平地面上,轻质硬30°=θ如图所示,楔形物体倾角为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
的物体,硬杆只能沿滑槽上下1000N杆下端带有滑轮,上端顶有重求作用于楔形物体上的水平推力至少多大才能不计一切摩擦,滑动。
将重物顶起?31000N 答案:3
解析:
有两个效果,垂直于斜面向上支持滑轮和垂直于水F水平推力F方向垂,F=如图所示,平面压地面,斜面对杆的支持力大小为NθsinF直于斜面斜向上。
要使轻杆顶起重物,则应使,即G≥cosθN F G ≥,·cosθθsin1000θ=3NGF≥tan。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