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多重耐药菌预主动筛查标准操作规程

多重耐药菌预主动筛查标准操作规程
结果报告及结果反馈
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将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检测结果通知送检科室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监测结果阳性的患者应落实接触预防措施。
2.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每季度收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向临床医护人员反债,包括耐药菌检出情况变化和感染趋势等。
注意事项
需注意排除影响监测结果的各种因素。
1.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采集标本将影响目标多重耐药(MDRO)的检出率。2.MDRO主动筛查中各种拭子应使用转运拭子采样管,转运拭子采样管应为塑料管,管内有运送培养基以保持标本中MDRO的活力。
3.使用植绒拭子可以增加临床依从性。鼻拭子尽量使用细头加长采集杆,以免采样
时给患者鼻部带来不适。
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标准操作规程
持有部门∶文件编号:
制订者:审核者∶版次∶
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
筛查步骤
筛查方法及关键控制点
确定筛查的目标人群
1.即将入住感染高风险科室【如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液病科、肿瘤科、器官移植病房的患者。
2.曾经检出过多重耐药菌(MDRO)的患者再次入院前。
3.从其他医院转至本院的患者。
标本采集
1.采样部位。
(1)MRSA∶鼻前庭标本(鼻拭子);
(2)CRAB∶咽拭子;
(3)VRE∶粪便标本、直肠或肛周拭子标本;
(4)产ESBL菌、CRE∶单独采用直肠或直肠周围拭子。
2.采样频率∶入院后第一天采集鼻拭子和肛拭子标本并送病原学检验1次。出院或离开ICU时采集标本并送检1次。可根据筛查需求选择在住院期间每周采样监测。
4.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期间可能接触过确诊阳性患者的患者。
确定筛查的目标病原菌
1.在对患者的细菌流行病学评估基础上,确定筛查的目标菌。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L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

为提高标本送检率,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尽量留取标本,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2.定期分析、报告细菌耐药情况。

微生物实验室不断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对送检标本及时检测,发现多重耐药菌或特殊感染菌及时通知感染管理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

感染管理科结合微生物室检测结果,每季度对我院送检标本细菌检出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统计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信息反馈。

3.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药剂科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统计我院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每季度列出DDD频数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

4.建立预期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委员会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我院每季度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5.各科室主任了解医院前十位目标细菌及本科室前五位目标细菌名称及耐药
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告,指导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耐药菌监测实施方案

耐药菌监测实施方案

耐药菌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耐药菌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制定耐药菌监测的实施方案,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二、监测对象。

本方案主要针对医疗机构、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内的耐药菌进行监测。

监测对象包括但不限于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等。

三、监测内容。

1. 采样,对患者、医护人员和环境进行定期采样,包括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部位的样本。

2. 鉴定,对采样得到的样本进行培养和鉴定,确定是否存在耐药菌。

3. 测试,对鉴定出的耐药菌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4. 数据记录,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并建立数据库,以便后续分析和研究。

四、监测方法。

1. 采样方法,采用标准的采样器具,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样,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鉴定方法,采用先进的培养基和鉴定技术,确保对耐药菌的准确鉴定。

3. 药敏试验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对耐药菌的耐药性进行准确测试。

4. 数据记录方法,建立标准的数据记录表格,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五、监测周期。

1. 对于医疗机构内的耐药菌监测,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并在必要时进行临时监测。

2. 对于特定疫情或突发事件,应立即进行耐药菌监测,以及加强对相关人员和环境的监测。

六、监测结果处理。

1.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耐药菌的扩散和传播。

2. 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通报监测结果,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控制和治疗措施。

七、监测责任。

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专门的耐药菌监测团队,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 监测团队成员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进行操作,并对监测结果负责。

八、监测效果评估。

1. 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分析监测效果,及时调整监测方案,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一、引言。

微生物限度检查是指在制药生产过程中,对原料药、辅料、中间体、制剂等药品进行微生物检查的一项重要工作。

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防止因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药品变质和危害患者健康的风险。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二、适用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制药企业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人员,包括检验员、操作人员等。

三、术语和定义。

1. 微生物限度,指药品中允许存在的微生物的最大数量,通常以菌落形成单位(CFU)或细菌总数来表示。

2. 微生物限度试验,是指对药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查的一种实验方法,包括细菌总数、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

3. 标准菌株,指已经鉴定并保存在实验室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菌株。

四、操作流程。

1. 样品准备。

(1)取样品,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从所检查的药品中取得代表性样品。

(2)样品处理,根据检测要求,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稀释、均质等。

2. 培养基制备。

(1)准备培养基,根据检测要求,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等。

(2)灭菌处理,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确保培养基的无菌状态。

3. 菌种接种。

(1)接种方法,根据检测要求,选择适当的接种方法,包括平板法、涂布法等。

(2)接种数量,根据微生物限度试验的要求,按照规定的接种数量接种标准菌株。

4. 培养条件。

(1)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的微生物菌种,控制培养的温度,通常为30-35摄氏度。

(2)培养时间,根据微生物限度试验的要求,培养一定的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5. 菌落计数。

(1)观察菌落,根据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成情况,进行菌落计数。

(2)结果判定,根据菌落计数的结果,判定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是否符合规定的限度要求。

五、质量控制。

1. 内部质量控制,每批次微生物限度试验前,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确保实验条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操作规程

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操作规程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操作规程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细菌耐药性监测操作规程1.目的监测本院细菌耐药率情况,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支持。

2.范围适用于全院临床科室、微生物室、院感科。

3.定义无。

4.内容4.1监测调查对象: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

4.2监测内容:细菌、抗菌药物、药物敏感结果。

4.3监测方法:临床医生在感染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细菌室至少每半年进行统计、分析微生物室分离的细菌和药物敏感结果。

4.4资料分析:4.4.1不同病原体的构成比。

4.4.2主要革兰阳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4.3主要革兰阴性细菌的构成比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4.4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4.5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PDR - AB)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 - PA)的构成比及绝对分离数。

4.4.6 VRE占肠球菌属细菌的构成比及分离绝对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5总结和反馈:4.5.1结合以往资料总结并公布监测结果。

4.5.2微生物室、药事部:4.5.2.1至少每半年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将细菌耐药情况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4.5.2.1.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4.5.2.1.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4.5.2.1.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5.2.1.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4.5.2.2次年一月份(最晚三月份)形成细菌耐药监测年度分析报告,将细菌耐药情况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全院通报,并向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调整(或停用)耐药率高抗菌药物的建议。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为控制多重耐药菌在院内流行导致的医院感染,规范临床隔离措施,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全院各科室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操作与管理。

三、原则1. 医院将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纳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提供人、财、物的支持,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 医务人员应接受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强化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筛选。

四、操作步骤1. 建立和完善微生物实验室检测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微生物实验室应使用标准的实验室方法,确定目标微生物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NDM-1和产KPC的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艰难梭菌(CD)等多重耐药菌。

3. 建立机制确保微生物实验室在监测到异常的耐药模式时能够迅速通知感染控制人员或临床科室主任。

4. 每季度向临床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菌株的药敏情况,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5. 各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监测和管理,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

6.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手卫生依从率,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7. 对患者宜单人防护或床旁防护,诊疗用具宜专任人员专用或一用一消毒灭菌/灭菌。

8. 主动筛查是预防MDRO医院内传播、降低易感人群医院感染风险、提高预后的重要手段。

具有标准的定点医疗机构可对重点对象进行总菌群的筛选。

9. 提高MDRO感染/定植病人救治自然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是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应提高消毒次数。

10. 合理应用抗生素,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市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作业指导书

市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作业指导书

市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作业指导书
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我院监测范围的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希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酶希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三、做好病房的环境卫生。

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制度

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制度

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1.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工作,确保医院微生物学检验质量、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及时监测耐药性情况,保障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2.本制度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医院管理制度等进行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涉及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的科室、技术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

第二章微生物学检验第三条检验要求1.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本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样品手记应依照规范要求进行,避开污染和交叉感染。

3.检测设备和试剂应进行定期检验和校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试剂有效。

4.掌握微生物快速鉴定技术,确保在短时间内供应有效结果。

5.检验记录应详实,包含检测项目、结果、鉴定方法及检测时间等信息。

第四条结果解读与报告1.检验结果需进行科学解读,结合临床情况,准确推断病原微生物及其药敏试验结果,供应建议性治疗方案。

2.结果报告应及时、准确地供应给医生和患者,确保临床治疗及时推动。

3.检验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归档,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追溯性。

第五条质控管理1.建立质控系统,定期组织质控活动,通过参加外部质控、内部质控、比对试验等方式,确保微生物学检验质量。

2.进行周期性评价,对检验人员技术本领和质量水平进行考核。

3.处理不合格结果,分析原因、采取矫正措施,并进行追踪整改,确保仿佛问题不再发生。

第三章药物耐药性监测第六条耐药性监测范围1.对医院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包含临床分别株、院内感染株等。

2.应针对常见和多重耐药菌株进行监测,及时了解耐药性情形。

第七条手记标本与送检要求1.标本手记应遵从相关规范,手记方法应正确、专业。

2.手记标本应及时送交微生物学试验室进行分别培养与药物敏感性测试。

第八条耐药性评价与报告1.对于检出的耐药菌株,应进行耐药性评价,包含药物敏感性测试、基因检测等。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保障医院医疗质量,有效监测和防控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订立本规章制度。

2.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各级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等相关人员。

2.各科室依据本制度的要求,订立符合本科室特点的相关管理方法和操作规程。

第三条定义1.细菌耐药性: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抗药物性。

2.监测: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系统、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3.防控:指对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采取各种措施,包含防备、监测、隔离、教育、培训等。

第二章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第四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目的1.确定医院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和趋势。

2.发现和监测细菌的变异和新显现的耐药性。

3.评估细菌耐药性对患者治疗和医院感染掌控的影响。

第五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内容1.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软组织等科室常见感染细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

2.对每一批次进货的抗生素进行抽样检测。

3.对医院内患者的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送给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

第六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方法1.手记标本:依据不同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标本进行手记。

2.分别培养:对手记的标本进行细菌分别和培养,并进行鉴定。

3.药敏试验:对培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4.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第三章细菌耐药性防控第七条医院细菌耐药性防控的原则1.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掌控和手卫生意识。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开滥用和过度使用。

3.定期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提高细菌耐药性防控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感染防备与掌控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避开交叉感染。

2.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确保废物的正确处理,防止感染扩散。

第九条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需进行手卫生。

抗菌耐药监测与控制制度

抗菌耐药监测与控制制度

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的抗菌耐药监测和掌控工作,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药师等。

第三条医院将建立特地的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小组,负责本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小构成员由医院管理层选派并定期进行培训。

第二章抗菌耐药监测第四条医院将定期进行抗菌耐药监测,包含细菌耐药情况、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等。

第五条抗菌耐药监测重要依据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指标:1. 细菌分别培养与鉴定情况。

2. 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

3. 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剂量及疗程。

4. 抗菌药物的费用统计。

5. 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指南和规定情况。

第六条监测结果将由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小组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将结果报送给医院管理层。

第七条基于监测结果,医院将订立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掌控措施,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三章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第八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明确医务人员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责任和限制。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进行严格的药物敏感性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

第十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重视药物的正确用法和用量,避开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第十一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联合会诊制度,紧要病历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需要医务人员进行联合讨论和决策。

第十二条医院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管理,确保药物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第四章抗菌耐药宣传教育第十三条医院将定期开展抗菌耐药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耐药的认得和了解。

第十四条宣传教育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原理。

2.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3. 抗菌耐药的危害和影响。

4. 防控抗菌耐药的策略和措施。

第十五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考核制度,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第五章惩罚与嘉奖第十六条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进行相应的惩罚,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措施:1. 警告或批判教育。

细菌耐药监测标准操作规程(最全)

细菌耐药监测标准操作规程(最全)

细菌耐药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一、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要求
1.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建立合格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临床需要,规范地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提高细菌分离培养的阳性率、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准确率,及时向临床发回报告。

2.微生物实验室应保留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

3.被指定的医院要积极参加所在地区和全国的耐药监测网,为当地和全国的细菌耐药监测做出贡献。

二、对临床科室的要求
1.要提高病原学标本的送检率,要求临床医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及时从感染部位特别是无菌部位采集合格的样本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2.临床各科室收到病原学检查结果后,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

3.临床各科室要关注本地区、本医院和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并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的总结分析报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三、对管理部门的要求
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或委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负责对病原学检查及细菌耐药监测结果进行统计,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细菌耐药性的综合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业务院长、药事管理委员会以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报告,并向医务处、药剂科和各临床科室反馈。

2.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或委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每年要将主要目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情况做年度总结分析,必要时将细菌耐药情况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在全院通报总结分析结果。

3.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领导小组根据细菌耐药监测情况责成药剂科对相关抗菌药物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和调整(如停用某些耐药性高的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的标准操作规程由于医疗侵入性操作的增多和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感染不仅使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更使治疗用药的艰难性增加。

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一、监测的目标微生物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ESBLs介导的多重耐药菌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 (PDR)-AB】和铜绿假单细胞菌【MDR(PDR)-PA】、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其他肠杆菌属细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以及新出现的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VRSA)】,艰难梭菌(CD),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RSP)等多重耐药菌。

二、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及报告制度1、临床科室各临床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患者后,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及时从感染部位特别是无菌部位采集合格的标本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特别是外院转入留置各种导管患者必须做病原学检查),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科室人员发现检验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及时通知全科医护人员,早期采取防控措施。

若属于医院感染病例24小时内网报医院院感办.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对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

对多重耐药菌应在细菌检验报告上备注“多重耐药菌”标识,以提示临床。

当检测到异常的耐药模式时应立即通知院感办及临床科室主任,便于早期采取措施控制院内传播。

3、医院院感办每天通过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耐药菌的性质,由片区专职人员到临床科室督导防控工作.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发现部门应立即报告院感办.院感办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要求上报医务科。

耐药菌感染的规章制度

耐药菌感染的规章制度

耐药菌感染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感染,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内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内的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强化科学管理、标本兼治,切实加强对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第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本规章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耐药菌感染防控机制,明确相关责任人,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有效开展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

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务人员的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确保医务人员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

第二章耐药菌感染的监测与报告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耐药菌感染的监测机制,定期开展相关监测工作,对医疗卫生机构内的耐药菌感染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及时了解耐药菌感染的发生趋势和变化情况。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耐药菌感染的报告制度,对发现的耐药菌感染情况及时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汇总,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耐药菌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上报监测数据,共同做好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耐药菌感染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相关信息的准确、完整、可靠,便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查询、分析和应用。

第三章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措施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感染控制委员会,明确相关责任人员,建立和健全感染控制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分工,加强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严格执行相关的感染控制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环境的清洁卫生,坚持医务人员的个人卫生和手卫生,确保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良好状态。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发现的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方案我们要明确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和危害。

多重耐药菌,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对多种抗生素都有抗性的细菌。

它们在医院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监测目的1.了解医院内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掌握其流行趋势。

2.评估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effectiveness,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3.提高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二、监测对象1.医院内的所有住院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2.医院内的医护人员,尤其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护人员。

三、监测方法1.定期采集医院内环境、物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

2.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对医院内的感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多重耐药菌进行基因分型,了解其传播途径。

四、监测流程1.标本采集:在患者入院时、治疗过程中以及出院前,对患者的血液、尿液、分泌物等进行采集。

同时,对医院内的环境、物品进行定期采样。

2.检测分析:将采集到的标本送至实验室,采用微生物培养、PCR 等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多重耐药菌的种类和数量。

3.数据分析:将检测结果输入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对医院内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4.防控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医院感染防控策略,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人群的防控。

五、监测结果处理1.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及时向医院领导汇报,为决策提供依据。

2.对发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3.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六、培训与宣传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

2.利用宣传栏、海报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多重耐药菌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医院感染防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注意事项一:监测过程中,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

(完整版)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

(完整版)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

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一、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时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的有耐甲氧金黄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肠杆菌(CRE),耐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S),多重耐药/泛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临床科室特别是新生儿。

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科室,要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液,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以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1.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3.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后4.摘手套后(二)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2.放置隔离病房,应在门上悬挂接触隔离标识,控制无关人员进入,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头卡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采取床边隔离措施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先诊疗护理其它病人,将高度疑似和MDRO 感染病人的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最后进行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病人者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专人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5.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严格执行无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与病人或其环境有大面积接触或病人有大便失禁等情况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8.对于直接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人专用及时消毒,其它不能专人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9.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微量输液泵等医疗仪器的面板或旋钮表面。

医院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特制定如下措施:一、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株,2小时内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发出临床检验报告,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处网报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

二、医院感染管理处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网报后,督促临床科室及时采取接触隔离预防控制措施,医院感染管理处对三例以上疑似同源的多重耐药菌患者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三、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护理人员做好处置登记,管床医师及时开具接触隔离长期医嘱,护士及时粘贴接触隔离标识,执行接触隔离医嘱。

诊断为医院感染的,网报“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处。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和定植患者,按“接触传播”隔离预防。

(一)患者的隔离1.患者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安置于一室,(不应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它患者和环境物体表面的污染,并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二)防护隔离:1.进入隔离病房,接触患者包括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2.正确掌握洗手指征,严格执行手卫生。

3.进入病房,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4.隔离病室、床头卡、病历夹应有隔离标记,尽量限制人员的出入。

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消毒隔离,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或缩短侵入性装置的应用,如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和导尿管插管,从而减少耐药菌株定植。

六、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隔离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

一般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专人专用;不能专人专用的器械,每次用后,应进行高水平消毒。

保持病室清洁,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家具、门把手、栏杆等),每天清洁≥2次,一般污染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如遇血液、体液污染,先用吸湿材料去除污染,再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耐药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一)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要求
1.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建立合格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临床需要,规范地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提高细菌分离培养的阳性率、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准确率,及时向临床发回报告。

2.微生物实验室应保留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

3.被指定的医院要积极参加所在地区和全国的耐药监测网,为当地和全国的细菌耐药监测做出贡献。

(二)对临床科室的要求
1.要提高病原学标本的送检率,要求临床医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及时从感染部位特别是无菌部位采集合格的样本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

2.临床各科室收到病原学检查结果后,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或调整抗菌药物。

3.临床各科室要关注本地区、本医院和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并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的总结分析报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三)对管理部门的要求
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或委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负责对病原学检查及细菌耐药监测结果进行统计,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细菌耐药性的综合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业务院长、药事管理委员会以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报告,并向医务处、药剂科和各临床科室反馈。

2.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或委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每年要将主要目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情况做年度总结分析,必要时将细菌耐药情况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在全院通报总结分析结果。

3.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领导小组根据细菌耐药监测情况责成药剂科对相关抗菌药物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和调整(如停用某些耐药性高的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